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难点:看懂圆柱的*面图。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呈现:大屏幕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3-5个)。

  1、让学生分类整理,想想它们有哪些特征和量的计算。

  2、观察没有学习过的物体,告诉学生对这些物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认识其中一个,它叫圆柱引出课题。

  3、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生活是生态的,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态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入课题,使课堂自然、生动。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题: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例: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并旋转。

  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8、19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3.做第19页“做一做”习题。

  4.做第20页练习三的第2~5题。

  四、小结 你对圆柱还有哪些问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揭题示标

  【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页到第12页的例1和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想:

  1、圆柱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二、自主探究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11、12页的“做一做”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三、合作提升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图认为判断正确的请举手。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观察自己做的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和宽相当与圆柱的什么?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四、巩固运用

  1、练习

  圆柱有( )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 ),有一个( ),展开后是个( )。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2、当堂训练(课本练**,第15页)

  作业:课本第1、2、3、4题(填书上)。

  练习:《学习与巩固》第6页

  五、总结解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1、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3

  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张白纸,现在,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教师演示纸横站、竖站怎么都不行)怎么站不起来呀?同学们能想办法帮帮老师吗?

  (请学生拿出纸试验,并到前面展示。)。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教师指出:像这样(指卷成筒形的)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笔筒、岗亭等实物图。

  指出:这里的支柱、笔筒、岗亭的主体部分都是圆柱,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

  (2)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3)利用课件从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2、操作感知—圆柱的各部分

  (1)请同学们看看、摸摸手中的圆柱形物体,同桌讨论:圆柱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学生交流,初步感知圆柱有三个面,***两个面是*面,是两个圆面,叫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3)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名称。

  (4)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来比较;

  b、量半径、量直径;

  c、量周长;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认识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提出问题:哪个圆柱比较高,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a、**探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柱的高。

  b、集体交流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圆柱的高。

  4、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

  (1)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2)剪一剪: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会得到一个长方形)

  (3)议一议: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4)集体交流,形成共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知识拓展

  a、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正方形?

  b、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什么形状?导发现:当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一样的时候,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行四边形。

  (6)做一做:快速转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多少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多少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8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三的第2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

  学生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依次展示各个物品:露露盒、茶盒、罐头盒)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呢?同学们都是好学的孩子,关于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构建新知

  1、一起来看一看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盒子中物体画在纸上的形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

  2、拿起你手中的圆柱,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三个面。圆柱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31下边的内容,边学边结合实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4、交流汇报:

  (1)关于底面,重点理解“完全相等的两个圆”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验证两个底面完全相等。

  (2)关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其是一个曲面。

  (3)关于高,知道圆柱有无数条高,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

  (4)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从上到下是一样粗细的,指出在小学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师随机板书圆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学们动手动脑找出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下面我们小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外包装纸剪开,看看展示开后能得到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6、展示学生剪开后得到的图形。小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小结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形是否为圆柱体。

  2、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3、思维拓展,给出底面直径和圆柱的高,试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圆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数学世界中有更多的收获,不断地体验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阅读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1)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0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观察、联想: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是长方体吗?它是什么?(板书:圆柱),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教师再出示几个圆柱模型)

  (2)联系、想象:学生议论,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3)想一想、画一画。

  ①.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圆柱的形状是怎样?

  ②.把想到的圆柱形状用简图画在练习本上;

  ③教师电脑显示:水杯、水壶、铁罐实物图并逐步抽象为立体图。(贴出立体图)

  (二)导探结合、形成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在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圆柱形的物体。我们应该进一步地认识它!(板书:认识)

  (1)请学生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的什么?(生:我想知道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圆柱有什么特征……)

  (2)操作感知——认识各部分名称。

  ①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么样?

  ②初步发现:(学生回答)圆柱体有三个面,***两个面是*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师在立体图上标明名称,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③猜一猜,做一做。

  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a.可以剪出来比较;b.量半径、量直径;c.量周长;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④教师小结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2、认识圆柱的高

  (1)指着图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学生讨论发现: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3、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1)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底面周长)

  (2)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3)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4)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三)教学小结

  圆柱体有什么特征、侧面呢?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学生**完成:11页做一做(课本)

  2、学生**完成:15页1-4题(课本)

  3、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至12页、做一做、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出示一个圆柱体,学生能列举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借助日常生活中圆柱体实物,说出圆柱的特征,并用圆柱体的特征来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3、学生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能归纳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4、学生能运用圆柱的特征动手试做一个圆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圆柱的纵切模型和相应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或按照教科书第153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剪刀、线、尺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启动导入

  1. 复习旧知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

  师:看看,老师的讲桌上的这些图形还是*面图形吗?(立体图形)

  师:哪些是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谁上来指一下。(生指后拿走)

  师:剩余的是什么?

  2. 引入新课

  师:照上面这样,说一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

  课件出示:鱼罐头、茶叶桶、树墩。问:这些是不是圆柱体?

  师:(电脑抽象)这是圆柱体的模型。这些圆柱体的高低,粗细都一样吗?

  师: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叫做圆柱体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是先复习旧知,由学过的*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拿走已认识的长、正方体,剩下是要学习的圆柱体,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是在引课中就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一是让学生具有直观性,二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并不难。第三是构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圆柱体的高低、粗细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它们都叫做圆柱体呢?学生很想弄个明白,这样在学生愤悱中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探索的问题。]

  二、探索体验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看圆柱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1.底面

  师:你怎么就知道它们的大小相等呢?(学生回答)

  师:我们看上面的圆形与下面的圆形叫做底面。它们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大家看(教师拿出有盖的圆柱形物体,拿上面的盖与下面的底进行比较。)

  2.侧面

  师: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的直圆柱。

  3.高

  师:观察讲桌上的这些圆柱体,它们的高低都相同吗?(不相同)

  师:哪个高?哪个低?(生指)

  师:想一想,圆柱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师: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

  师:怎么量圆柱的高呢?(教师拿中间透明的圆柱体容器)谁上来测量一下这个圆柱的高?

  一生测量。

  师:(教师拿拿直尺围透明的圆柱体容器外围转着比划)这是不是圆柱的高?这呢?

  师:(去掉透明的圆柱体容器的盖,把尺子垂直放到里面)如果不考虑圆柱底面的厚度,这样量行吗?

  师:说一说,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师:看一下电脑上的演示。(多**课件演示无数条高)

  我们看,这些都是圆柱的高,连接两底面圆心的线段也是圆柱的高。(拿圆柱体体积演示教具,拿直尺在四周比划。)

  师:圆柱沿直径切开后,切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上也有无数条高。

  师:这支铅笔是不是圆柱体?

  师:铅笔的高指哪一部分?(生指)

  师:*时这一部分我们是不是说铅笔的高?(不是)

  师:说什么?(铅笔的长)

  师:有时候圆柱体高也叫长或厚。

  师:(小结)看一下,我们学过圆柱的几个面?

  师:哪三个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圆柱体的实物去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台,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感性过程,而且要促使学生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练习:

  (1)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做题,实物投影展示。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揭题示标

  【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页到第12页的例1和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想:

  1、圆柱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二、自主探究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11、12页的“做一做”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三、合作提升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图认为判断正确的请举手。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观察自己做的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和宽相当与圆柱的什么?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四、巩固运用

  1、练习

  圆柱有( )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 ),有一个( ),展开后是个( )。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2、当堂训练(课本练**,第15页)

  作业:课本第1、2、3、4题(填书上)。

  练习:《学习与巩固》第6页

  五、总结解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1、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完成第39页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53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

  教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模一模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习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l题。

  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如钢管、汽油桶、炉子姻简、截面是圆形的铅笔等。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

  教师: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

  让前排的学生指示给全班同学看,使学生明白,这个圆柱的侧面实际上可以用罐头盒上的商标纸来表示。

  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展在黑板上。

  教师: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

  教师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可以将教科书上的图用投影仪放大或画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指给大家看,其他学生评月是否正确。

  2.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柱,然后让学生试着**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量完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量的。

  3.做练习十的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征来解释。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从*面几何想象到立体几何,沟通面与体的关系。

  1、请看屏幕,看到两个什么样的*面图形?

  2、猜一猜,(1)号长方形如果向后移产生一定的厚度,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2)号长方形如果围绕宽这条边旋转一周,猜想一下,又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二)、引入课题

  猜对了吗?想象力不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整体感知,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从直观几何抽象到经验几何

  1、现在举起你们昨天做的圆柱,互相欣赏一下。手巧的同学做得比较精致,有的同学作品不够完美,看来动手能力还得提高。

  2、那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你们观察很仔细)

  3、请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体图片,罐头盒、茶叶筒、木桩。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呢?想看看吗?

  (二)、研究圆柱的特征

  1、**:那圆柱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圆柱,用手摸一摸,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哪一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发现圆柱有哪些特征?

  ①、随着学生回答质疑: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预设:观察、画剪、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请看屏幕演示。

  ③、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随着学生回答后板书。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3、高的认识

  ①、出示两个高低不同圆柱。请看,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那么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圆柱的高低和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②、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③、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你能画一条你自己制作的圆柱的高吗?长度是多少?还能不能再画一条高,长度又是多少?你能总结出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吗?

  同意吗?还有补充吗?说得很完整,我们把它写下来。(板书: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④、高的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

  硬币的高叫什么?(厚)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深)

  4、小结圆柱特征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同桌互相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

  谁来指指老师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横放)

  (三)、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

  ①、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为什么?(开火车游戏)

  ②、看来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出示两个小圆和一个大侧面,它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2、实践操作,探究关系

  ①、**:那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学具进行研究。

  ②、抽读探究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在1—5号之中,给圆柱选择合适的侧面包装。

  ③、质疑:这么多侧面,你为什么选择4号和5号呢?5号为什么也能围成圆柱的侧面呢?(通过割补、*移转化成长方形)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④、**:观察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同意吗?回答很准确。(板书: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⑤、猜猜看,老师手中这个圆柱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想一想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圆柱底面周长=高)

  3、小结:这样看来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有哪些图形(长方形、*形四边形、正方形)

  三、练习与质疑,组装圆柱的拓展题(从计算几何演绎到推理几何)

  想一想:哪几号材料能组成圆柱(接口不计),为什么?

  1、2、4号不能。(梯形上底长度小于圆的周长)

  1、2、3号和1、2、6号可以组成圆柱。(圆的周长等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底边长度)

  四、课堂小结,提升理念

  同学们表现很积极,通过大家的研究探索,我们认识了圆柱,你能谈谈有哪些收获吗?

  祝贺你们能有这么多的收获。

  五、课堂延伸

  圆柱体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欣赏在建筑、市政设施、食品等方面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今天我们讲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其实在生活中还存在斜圆柱和弯圆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物体,你会发现更多有关圆柱的有趣的知识。

  板书设书

  圆柱的认识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高的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3)小组内互相交流:**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评析】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评析】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1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评析】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3.游戏拓展,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评析】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学生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认识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30cm,宽20cm),正方形。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侧面包装好的圆柱形物体,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圆柱)

  点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对于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将会对圆柱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1)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同学们都在那些地方见过圆柱?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的圆柱图片,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2)操作感知,归纳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对圆柱进行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圆柱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吗?请你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进行验证。

  活动完成,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引导,得出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2.认识圆柱的高

  瞧,老师这还有两个圆柱呢。注意看,它们的底面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不同呢?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你认为圆柱的高指的是什么?谁能指一指?

  课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再指出几条高。体会高有无数条。并引导学生明白内部也有高。并用课件演示高一样长。课件出示:圆柱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

  介绍生活中圆柱的高的不同叫法。

  及时练习(课件展示)

  这些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你们这么棒,老师手中的这个小圆柱也忍不住想请你们帮个忙了。它想知道自己身上的侧面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呢?

  3.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思考:你想怎样剪呢?剪完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想一想。

  (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

  (3)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找两组同学上去边演示边讲解,师适时追问并板书)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4)师进行演示操作,并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课件演示侧面展开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理解消化。

  (6)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没有可能是正方形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呢?(用正方形纸演示)

  小结:圆柱的侧面如果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斜着剪开就是*行四边形,如果沿折线或取下剪开得到的将会是不规则图形。

  这节课不知不觉中我们既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又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作一检测。

  三、巩固练习

  1、概念辨析

  2、辨一辨(哪个是圆柱的展开图)

  3、创造圆柱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在刚才旋转创造圆柱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呢。想知道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件显示)有趣吗?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像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就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过程: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观察、联想: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是长方体吗?它是什么?(板书:圆柱),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教师再出示几个圆柱模型)

  (2)联系、想象:学生议论,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3)想一想、画一画。

  ①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圆柱的形状是怎样?

  ②把想到的圆柱形状用简图画在练习本上;

  ③教师电脑显示:水杯、水壶、铁罐实物图并逐步抽象为立体图。(贴出立体图)

  (二)导探结合、形成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在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圆柱形的物体。我们应该进一步地认识它!(板书:认识)

  (1)请学生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的什么?(生:我想知道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圆柱有什么特征……)

  (2)操作感知——认识各部分名称。

  ①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么样?

  ②初步发现:(学生回答)圆柱体有三个面,***两个面是*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师在立体图上标明名称,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③猜一猜,做一做。

  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a.可以剪出来比较;

  b.量半径、量直径;

  c.量周长;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④教师小结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2、认识圆柱的高

  (1)指着图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学生讨论发现:

  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

  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3、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1)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底面周长)

  (2)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3)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4)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三)教学小结

  圆柱体有什么特征、侧面呢?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学生**完成:11页做一做(课本)

  2、学生**完成:15页1-4题(课本)

  3、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至12页、做一做、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出示一个圆柱体,学生能列举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借助日常生活中圆柱体实物,说出圆柱的特征,并用圆柱体的特征来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3、学生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能归纳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4、学生能运用圆柱的特征动手试做一个圆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圆柱的纵切模型和相应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9

  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张白纸,现在,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教师演示纸横站、竖站怎么都不行)怎么站不起来呀?同学们能想办法帮帮老师吗?

  (请学生拿出纸试验,并到前面展示。)。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教师指出:像这样(指卷成筒形的)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笔筒、岗亭等实物图。

  指出:这里的支柱、笔筒、岗亭的主体部分都是圆柱,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

  (2)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3)利用课件从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2、操作感知—圆柱的各部分

  (1)请同学们看看、摸摸手中的圆柱形物体,同桌讨论:圆柱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学生交流,初步感知圆柱有三个面,***两个面是*面,是两个圆面,叫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3)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名称。

  (4)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来比较;

  b、量半径、量直径;

  c、量周长;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认识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提出问题:哪个圆柱比较高,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a、**探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柱的高。

  b、集体交流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圆柱的高。

  4、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

  (1)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2)剪一剪: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会得到一个长方形)

  (3)议一议: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4)集体交流,形成共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知识拓展

  a、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正方形?

  b、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什么形状?导发现:当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一样的时候,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行四边形。

  (6)做一做:快速转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2)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0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观察、联想: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是长方体吗?它是什么?(板书:圆柱),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教师再出示几个圆柱模型)

  (2)联系、想象:学生议论,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3)想一想、画一画。

  ①.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圆柱的形状是怎样?

  ②.把想到的圆柱形状用简图画在练习本上;

  ③教师电脑显示:水杯、水壶、铁罐实物图并逐步抽象为立体图。(贴出立体图)

  (二)导探结合、形成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在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圆柱形的物体。我们应该进一步地认识它!(板书:认识)

  (1)请学生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的什么?(生:我想知道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圆柱有什么特征……)

  (2)操作感知——认识各部分名称。

  ①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么样?

  ②初步发现:(学生回答)圆柱体有三个面,***两个面是*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师在立体图上标明名称,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③猜一猜,做一做。

  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a.可以剪出来比较;b.量半径、量直径;c.量周长;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④教师小结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2、认识圆柱的高

  (1)指着图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学生讨论发现: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3、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1)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底面周长)

  (2)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3)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4)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三)教学小结

  圆柱体有什么特征、侧面呢?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学生**完成:11页做一做(课本)

  2、学生**完成:15页1-4题(课本)

  3、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至12页、做一做、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出示一个圆柱体,学生能列举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借助日常生活中圆柱体实物,说出圆柱的特征,并用圆柱体的特征来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3、学生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能归纳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4、学生能运用圆柱的特征动手试做一个圆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圆柱的纵切模型和相应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或按照教科书第153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剪刀、线、尺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习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你预习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习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习五第4题。

  教学反思:(略)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过程

  一、启动导入

  1. 复习旧知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

  师:看看,老师的讲桌上的这些图形还是*面图形吗?(立体图形)

  师:哪些是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谁上来指一下。(生指后拿走)

  师:剩余的是什么?

  2. 引入新课

  师:照上面这样,说一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

  课件出示:鱼罐头、茶叶桶、树墩。问:这些是不是圆柱体?

  师:(电脑抽象)这是圆柱体的模型。这些圆柱体的高低,粗细都一样吗?

  师: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叫做圆柱体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是先复习旧知,由学过的*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拿走已认识的长、正方体,剩下是要学习的圆柱体,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是在引课中就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一是让学生具有直观性,二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并不难。第三是构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圆柱体的高低、粗细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它们都叫做圆柱体呢?学生很想弄个明白,这样在学生愤悱中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探索的问题。]

  二、探索体验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看圆柱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1.底面

  师:你怎么就知道它们的大小相等呢?(学生回答)

  师:我们看上面的圆形与下面的圆形叫做底面。它们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大家看(教师拿出有盖的圆柱形物体,拿上面的盖与下面的底进行比较。)

  2.侧面

  师: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的直圆柱。

  3.高

  师:观察讲桌上的这些圆柱体,它们的高低都相同吗?(不相同)

  师:哪个高?哪个低?(生指)

  师:想一想,圆柱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师: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

  师:怎么量圆柱的高呢?(教师拿中间透明的圆柱体容器)谁上来测量一下这个圆柱的高?

  一生测量。

  师:(教师拿拿直尺围透明的圆柱体容器外围转着比划)这是不是圆柱的高?这呢?

  师:(去掉透明的圆柱体容器的盖,把尺子垂直放到里面)如果不考虑圆柱底面的厚度,这样量行吗?

  师:说一说,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师:看一下电脑上的演示。(多**课件演示无数条高)

  我们看,这些都是圆柱的高,连接两底面圆心的线段也是圆柱的高。(拿圆柱体体积演示教具,拿直尺在四周比划。)

  师:圆柱沿直径切开后,切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上也有无数条高。

  师:这支铅笔是不是圆柱体?

  师:铅笔的高指哪一部分?(生指)

  师:*时这一部分我们是不是说铅笔的高?(不是)

  师:说什么?(铅笔的长)

  师:有时候圆柱体高也叫长或厚。

  师:(小结)看一下,我们学过圆柱的几个面?

  师:哪三个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圆柱体的实物去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台,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感性过程,而且要促使学生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练习:

  (1)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做题,实物投影展示。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完成第39页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53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

  教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模一模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习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l题。

  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如钢管、汽油桶、炉子姻简、截面是圆形的铅笔等。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

  教师: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

  让前排的学生指示给全班同学看,使学生明白,这个圆柱的侧面实际上可以用罐头盒上的商标纸来表示。

  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展在黑板上。

  教师: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

  教师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可以将教科书上的图用投影仪放大或画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指给大家看,其他学生评月是否正确。

  2.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柱,然后让学生试着**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量完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量的。

  3.做练习十的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征来解释。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认识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30cm,宽20cm),正方形。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侧面包装好的圆柱形物体,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圆柱)

  点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对于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将会对圆柱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1)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同学们都在那些地方见过圆柱?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的圆柱图片,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2)操作感知,归纳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对圆柱进行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圆柱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吗?请你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进行验证。

  活动完成,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引导,得出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2.认识圆柱的高

  瞧,老师这还有两个圆柱呢。注意看,它们的底面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不同呢?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你认为圆柱的高指的是什么?谁能指一指?

  课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再指出几条高。体会高有无数条。并引导学生明白内部也有高。并用课件演示高一样长。课件出示:圆柱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

  介绍生活中圆柱的高的不同叫法。

  及时练习(课件展示)

  这些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你们这么棒,老师手中的这个小圆柱也忍不住想请你们帮个忙了。它想知道自己身上的侧面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呢?

  3.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思考:你想怎样剪呢?剪完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想一想。

  (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

  (3)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找两组同学上去边演示边讲解,师适时追问并板书)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4)师进行演示操作,并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课件演示侧面展开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理解消化。

  (6)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没有可能是正方形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呢?(用正方形纸演示)

  小结:圆柱的侧面如果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斜着剪开就是*行四边形,如果沿折线或取下剪开得到的将会是不规则图形。

  这节课不知不觉中我们既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又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作一检测。

  三、巩固练习

  1、概念辨析

  2、辨一辨(哪个是圆柱的展开图)

  3、创造圆柱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在刚才旋转创造圆柱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呢。想知道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件显示)有趣吗?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像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就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

  学生**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游戏拓展,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油桶。

  4.考考你: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多少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多少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8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三的'第2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

  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课件出示练习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3)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0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

  一、揭题示标

  【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页到第12页的例1和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想:

  1、圆柱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二、自主探究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11、12页的“做一做”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三、合作提升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图认为判断正确的请举手。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观察自己做的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和宽相当与圆柱的什么?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四、巩固运用

  1、练习

  圆柱有( )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 ),有一个( ),展开后是个( )。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2、当堂训练(课本练**,第15页)

  作业:课本第1、2、3、4题(填书上)。

  练习:《学习与巩固》第6页

  五、总结解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1、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难点:看懂圆柱的*面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呈现:大屏幕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3-5个)。

  1、让学生分类整理,想想它们有哪些特征和量的计算。

  2、观察没有学习过的物体,告诉学生对这些物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认识其中一个,它叫圆柱引出课题。

  3、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生活是生态的,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态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入课题,使课堂自然、生动。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题: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例: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并旋转。

  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8、19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3.做第19页“做一做”习题。

  4.做第20页练习三的第2~5题。

  四、小结你对圆柱还有哪些问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过程: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观察、联想: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是长方体吗?它是什么?(板书:圆柱),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教师再出示几个圆柱模型)

  (2)联系、想象:学生议论,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3)想一想、画一画。

  ①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圆柱的形状是怎样?

  ②把想到的圆柱形状用简图画在练习本上;

  ③教师电脑显示:水杯、水壶、铁罐实物图并逐步抽象为立体图。(贴出立体图)

  (二)导探结合、形成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在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圆柱形的物体。我们应该进一步地认识它!(板书:认识)

  (1)请学生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的什么?(生:我想知道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圆柱有什么特征……)

  (2)操作感知——认识各部分名称。

  ①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么样?

  ②初步发现:(学生回答)圆柱体有三个面,***两个面是*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师在立体图上标明名称,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③猜一猜,做一做。

  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a.可以剪出来比较;

  b.量半径、量直径;

  c.量周长;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④教师小结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2、认识圆柱的高

  (1)指着图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学生讨论发现:

  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

  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3、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1)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底面周长)

  (2)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3)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4)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三)教学小结

  圆柱体有什么特征、侧面呢?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学生**完成:11页做一做(课本)

  2、学生**完成:15页1-4题(课本)

  3、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至12页、做一做、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出示一个圆柱体,学生能列举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借助日常生活中圆柱体实物,说出圆柱的特征,并用圆柱体的特征来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3、学生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能归纳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4、学生能运用圆柱的特征动手试做一个圆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圆柱的纵切模型和相应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4

  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张白纸,现在,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教师演示纸横站、竖站怎么都不行)怎么站不起来呀?同学们能想办法帮帮老师吗?

  (请学生拿出纸试验,并到前面展示。)。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教师指出:像这样(指卷成筒形的)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笔筒、岗亭等实物图。

  指出:这里的支柱、笔筒、岗亭的主体部分都是圆柱,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

  (2)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3)利用课件从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2、操作感知—圆柱的各部分

  (1)请同学们看看、摸摸手中的圆柱形物体,同桌讨论:圆柱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学生交流,初步感知圆柱有三个面,***两个面是*面,是两个圆面,叫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3)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名称。

  (4)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来比较;

  b、量半径、量直径;

  c、量周长;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认识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提出问题:哪个圆柱比较高,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a、**探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柱的高。

  b、集体交流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圆柱的高。

  4、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

  (1)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2)剪一剪: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会得到一个长方形)

  (3)议一议: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4)集体交流,形成共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知识拓展

  a、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正方形?

  b、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什么形状?导发现:当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一样的时候,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行四边形。

  (6)做一做:快速转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多少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多少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8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三的'第2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比较

  **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制作圆柱和圆柱。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操作、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构建生态课堂。

  3、情感目标: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构建**课堂。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多**课件、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等。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分一分。(课件出示实物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按形状把它们分一分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拖动分类)?

  2、说一说。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图形的特征简要说一说)?

  师:剩下的这些形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突出两个圆柱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2个圆柱,再看一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3个圆柱,它们都是直直的(点击,抽象出圆柱的*面图形),而且上下一样粗,象这样的圆柱就叫直圆柱。

  师: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评析: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出课题,然后举例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最后通过对实物的辨析,强化对圆柱体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二、自主探索,分析问题

  1、**思考,初步理解圆柱的特征。

  ①想一想。

  师:观察这些圆柱,(点击出示研究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得出:圆柱有上下2个圆……

  ②摸一摸。

  师:圆柱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还有其他的面吗?请你摸一摸,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总结:圆柱上下两个面是*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

  ③说一说。

  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面图)?

  师总结:圆柱上下2个*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合作探究,理解圆柱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你还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它的2个底面怎样?圆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你有什么方法验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3、全班交流,掌握圆柱的特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你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1:用尺子量一量圆柱底面的直径,看是不是一样大。

  生2:揭下2个底面,重合起来比,发现它们完全相同。生演示。

  生3:揭下1个底面,贴到另一面,它们也完全相同。生演示。

  生4:先沿一个底面画圆,再把圆柱倒过来,和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它们也完全相同。生演示。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验证出2个底面完全相同(板书)。

  [评析: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学生发现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由什么决定?

  生: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

  师:和两个底面垂直的线段长度是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黑板的图上标明高)。

  师: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圆柱有多少条高?你能给圆柱画一条高吗?(师生演示)

  [评析: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突破了以往只教学圆柱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从内外两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初探圆柱的侧面积。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圆柱形茶叶盒外层的包装纸,我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面积,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生1:直尺不好量就用卷尺量。

  生2:剪下来压成*面再算。

  ……

  2、验证,理解圆柱的侧面积。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哪剪下来的包装纸是什么形状呢?老师给每个圆柱都裹**一层包装纸,请你试着剪一剪,看有几种不同的剪法?都能剪出什么形状?各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生1: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包装纸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生2: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生3:……

  师总结:我们沿圆柱的一条高把侧面剪开,压*,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板书)。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要想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高,又该怎样求它的侧面积?

  [评析: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包、剪、比等**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积就是侧面包装纸的面积,再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发现问题的本质,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先由学生判断,再根据学生的叙述出示底面、侧面和高。(图略)

  2、画出下面圆柱的高。

  3、选择。选择正确的算式,并说明理由。

  4、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面图。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物品,并将其侧面用白纸包好。剪刀、直尺。教师准备圆柱体、圆柱体侧面展开图、可旋转长圆柱体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出示教材第10页中的圆柱形物体)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如果把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像这样的图形叫圆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问:粉笔是圆柱体吗?

  3.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高、矮不事的两个圆柱,**: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2)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3)师画一条侧面上的斜线,问: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贴在木棒上的长方形纸片,将它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完成教材第11页的“做一做”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斜着剪:*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你能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5.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练**第5题

  (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

  2.做第15页练**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的第4题。

  4.求圆柱的侧面积

  (1)C=12厘米,h=12厘米(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2)d=5分米,h=6分米

  (3)r=2米,h是半径的2倍。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第14题求侧面积部分三道小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过程

  一、启动导入

  1.复习旧知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

  师:看看,老师的讲桌上的这些图形还是*面图形吗?(立体图形)

  师:哪些是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谁上来指一下。(生指后拿走)

  师:剩余的是什么?

  2.引入新课

  师:照上面这样,说一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

  课件出示:鱼罐头、茶叶桶、树墩。问:这些是不是圆柱体?

  师:(电脑抽象)这是圆柱体的模型。这些圆柱体的高低,粗细都一样吗?

  师: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叫做圆柱体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索体验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看圆柱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1.底面

  师:你怎么就知道它们的大小相等呢?(学生回答)

  师:我们看上面的圆形与下面的圆形叫做底面。它们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大家看(教师拿出有盖的圆柱形物体,拿上面的盖与下面的底进行比较。)

  2.侧面

  师: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的直圆柱。

  3.高

  师:观察讲桌上的这些圆柱体,它们的高低都相同吗?(不相同)

  师:哪个高?哪个低?(生指)

  师:想一想,圆柱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师: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

  师:怎么量圆柱的高呢?(教师拿中间透明的圆柱体容器)谁上来测量一下这个圆柱的高?

  一生测量。

  师:(教师拿拿直尺围透明的圆柱体容器外围转着比划)这是不是圆柱的高?这呢?

  师:(去掉透明的圆柱体容器的盖,把尺子垂直放到里面)如果不考虑圆柱底面的厚度,这样量行吗?

  师:说一说,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师:看一下电脑上的演示。(多**课件演示无数条高)

  我们看,这些都是圆柱的高,连接两底面圆心的线段也是圆柱的高。(拿圆柱体体积演示教具,拿直尺在四周比划。)

  师:圆柱沿直径切开后,切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上也有无数条高。

  师:这支铅笔是不是圆柱体?

  师:铅笔的高指哪一部分?(生指)

  师:*时这一部分我们是不是说铅笔的高?(不是)

  师:说什么?(铅笔的长)

  师:有时候圆柱体高也叫长或厚。

  师:(小结)看一下,我们学过圆柱的几个面?

  师:哪三个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练习:

  (1)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做题,实物投影展示。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

  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课件出示练习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4)

——《圆柱体》教学设计5篇

《圆柱体》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分段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个信息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茶叶盒,剪刀,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看,这些圆柱形状的物体。(课件出示)这些圆柱的制作都需要一定的材料。(课件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求的是圆柱的什么?(让学生边演示边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面积和2个底面面积。(边指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师: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我们已经会求圆的面积,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3.小组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面积呢?(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要求,结合圆柱的特征,用剪一剪、比一比等方法进行研究。)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便结合电脑演示,进一步加深理解。

  6.学习计算圆柱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你现在会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让学生回答,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便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只列式不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想法。

  2.完整解答下面各题。

  让学生**审题。问:要求“制作笔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让学生列综合算式,集体订正。)

  四、知识拓展

  将一个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0分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切开,它的表面积增加()*方分米。

  师:增加了几个面?是怎样的两个面?

  (课件演示)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体》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 例5、例6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圆柱的体积的计算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

  多**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还记得是怎么计算的吗?(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生答:长方体的体积用长X宽X高,正方体的体积是用棱长X棱长X棱长,或者用一个公用的底面积X高来计算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板书:圆柱的体积(课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想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三条棱的长度,或者说取决于底面积和高,那么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取决于什么呢?

  (生**猜想,并讨论交流)师适当板*录

  刚才那几个同学都很有想法,觉得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可能和XXXX有关系,有人这样说过,伟大的猜想必须要经过验证才能得到证明,否则的话只能是空想,接下来通过两组图片大家进行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两个圆柱等底不等高,第二组两个圆柱等高不等底)

  师:第一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底面一样,但是高度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第二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这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高度一样,但是底面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那么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圆柱底面的大小和高度的大小

  师:那么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要用实验去证明

  2、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师:怎么样进行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是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偶数分,然后用刀割开,在进行拼组,变成一个长方体,这样通过转化,圆柱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体,然后通过求长方体的体积去求圆柱的体积

  师:用心思考的同学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就利用手里的学习用具完成这个验证实验并完成老师给你们的实践作业纸

  (课件出示作业纸)对应和公式推导

  选取小组的作业纸进行展示,有其他同学进行评定

  课件演示结果

  小结: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将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底面积乘高。

  另外,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半径和周长四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和圆柱的高两个数据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2、

  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8cm

  8cm

  498ml

  498ml

  10cm

  10cm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圆柱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圆柱体》教学设计4

  教案背景:

  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课题:

  圆柱的侧面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学生学过的。所以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掌握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选用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和思考的能力,以及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出探索、发现的快乐,激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将直观和抽象、新授和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体教具、多**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体纸筒、圆柱体物体、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谁来说说它的特征? (指明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展示同时师生小结)

  二、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灵活运用,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课后作业

  应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你会求圆柱的表面积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试着推一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吧!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S侧=ch

  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动脑,使学生学有所获。通过教学有如下感悟:

  一、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面为*面,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尽量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发现。

  二、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教学。

  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届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了多**课件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示,不仅有利于学生审题,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圆柱体》教学设计5

  学 科:数学

  教学内容: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采用的教具为PPT课件和学具。(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出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捏成正方体也可以的!)

  3、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一)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启发学生回忆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所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启发猜想:可见,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可以把所学的转化为学过的。那么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是学生会有圆的面积想到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老师激励同学们: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但我们还是要小心地验证猜想的科学性。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 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转化的。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③ 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那书上是怎么说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句。全班齐读。

  (3)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①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②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④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二)教师课件演示

  1、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依次解决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5)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3篇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

  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课件出示练习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 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画了4条线段,这4条线段是否都是圆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说出你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使学生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3、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关键:

  利用学具充分演示,使学生自主感悟。

  教具准备:

  圆柱实物,侧面展开教具,长方形小旗等。

  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呈现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问:你见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这类物体的名称叫什么?

  2、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体)

  3、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电池、柱子、水杯等)

  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观察圆柱体实物。

  问:圆柱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a、看一看,摸一摸。

  b、教师介绍:底面、侧面、高。

  c、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高。

  (2)观察立体图形。

  a、教师现场作画。

  b、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底面、侧面、高,教师板书注明。

  (3)圆柱的特征。

  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4)演示学具。

  a、猜一猜,转动长方形小旗后,会是什么形状?

  b、学生演示学具。

  c、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演示的结果和你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2、教学例2.

  (1)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2)教具演示。

  a、侧面剪开,展开成长方形。

  b、把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圆柱。

  (3)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再操作、观察、讨论、汇报、)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11、12页的“做一做”。

  4、课堂。

  结合教具、学具说一说对圆柱的认识。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2的第1~4题。

  第1题。

  (1)指出圆柱,同座交流。

  (2)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

  第2题。

  (1)判断哪些是圆柱。

  (2)说想法。

  第3题。

  (1)观察图形,想象能折成什么形状的物体。

  (2)折一折。

  第4题。

  (1)想一想,猜一猜。

  (2)互相交流。

  布置作业完成补充练习。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6)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后记3篇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后记1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7)

——圆柱的认识教学后记3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后记1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认识教学后记2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思考水*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内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圆柱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再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使学生对圆柱有个更进一步感觉。接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实物,使学生从对圆柱的初步认识到慢慢地发现其中的知识。再把各自的发现进行对比、证明,总结得出圆柱的特征。

  在探索圆柱体侧面的.特征时,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圆柱的特征成为学生探究的主体需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成了探索者、创造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者和合作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实现生生多向交流。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8)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体会如下:

  1、加强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底面的特征时,学生先是猜想,再让学生想法证明;探究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全班演示证实后,学生再次动手操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或一张正方形的纸分别卷成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卷成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我打破了课本的局限,让学生动手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虽然剪出的图形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处在愉快、宽松、有趣的氛围中,虽然内容不多,也还简单,但却很充实。

  因为打破了这个局限学生的思维就拓展了,出现了很有深度的几题。

  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能否形成圆柱。2、如果能形成,底圆周长是哪一条。3、高又是哪一条。

  三个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升华了全课,让我的思路也豁然开朗,也让我真正体会了还学生思考的空间,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2

  圆柱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有所接触,是继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之后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是一个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典型。因此这节课的学习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伊始,图片显示建筑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圆柱形,给学生一个震撼,了解圆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过后**学生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是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再把圆柱放在*面上来了解,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圆柱侧面展开的学习我将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将影响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学习。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紧紧围绕新知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3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低,在形体教学中,往往依靠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掌握新知。以往通过实物演示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现在再加上多**课件的运用,学生印象会更为深刻。上课时,老师叫学生拿出实物进行观察,进而揭示像椰子汁罐、八宝粥罐这类的形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差,怎样由实物转到立体几何图形呢?这时就是发挥多**课件优势的时候了,我用它来演示实物抽象到立体图形,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接下来,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及周围的面,引入圆柱的特征,并配以多**课件演示,利用画面的反复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了这个重点。这样,能更为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圆柱侧面积的推导用动手演示当然也可以,但运用多**课件来演示则显得更为方便。我通过多**课件来演示,屏幕上逐步演示沿着圆柱体的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并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是特例),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推导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如: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什么?宽呢?长方形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面积公式。这种声情并茂的动态演示,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它们十分投入地关注画面的移动、展现,对每一处的变化都观察得十分细致、全面。这样学生就不用机械地背诵公式,他们的`头脑里随时会再现出这一场面,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创造了条件。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4

  讲课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同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达成共识。晚上,按照习惯,我一边看教学设计稿一边想象课堂上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思过来想过去,越看越觉得教学设计太死板,于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师讲座时说到:“对于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先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上有什么?然后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特点﹚?……”联系我要讲的《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一课,同是几何图形的教学,运用以上教学流程行不行?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临时调整教学思路可能会很仓促,万一讲砸了怎么办?还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讲吧,毕竟有前两位教师的基础,得失摆在眼前,就算讲不精彩,也不会糟糕到哪里。

  一、成功之处

  现在讲课结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来源于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对教材理解比较到位,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能耐心诚恳的倾听﹑鼓励,教师的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消除了学生对新教师的陌生感,拉近了师生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来源于教师临时更改教学设计,课堂预设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另外,对于我组的研修主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激发学生主动性,这方面做的还有欠缺,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还需继续研究。

  三、改进措施

  就这样,大脑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儿在**。就在不定时,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国培中心一位位专家传授的教学理念,在影子学校听课研讨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数学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孩子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想到这些我坚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试一试。

  一节课结束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通过这次课例研修,特别是自己亲自执教课堂,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很多:教学理念需更新,课堂执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5

  在认识圆柱体的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小组活动各不相同,比较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对圆柱的特征认识都是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出现的主要问题:

  ①学生对自己所探索的知识不会归纳,表述;

  ②学生的探研学习是无序的,随意的;

  ③各组的各位成员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差异很大;

  ④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

  ⑤学生不会交流学习。

  研究“圆柱的认识以及表面积”是在学生已有的有关圆面积和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等有关知识,已具有了**研究表面积的能力,而且圆柱形在小学生的显示生活中处处可见,比较熟悉,因此,我们备课组将此学习内容作为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的材料。

  通过试验课: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这样的课,让学生进行探研学习,教师进行引导的关键是设计好一张让学生有序进行知识归纳和理解的表格。

  2、这样的课还要多让学生上逐渐培养学生交流学习的能力和**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学生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不是引导、指责,指导也应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再给予

  4、这样的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点进行观察和分析。

  只有看清了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方向努力做好我们的教。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6

  一、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实现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3.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三、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十二册的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五、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准备:圆柱表面积展开模型电脑课件学具准备:易拉罐、白纸壳、剪子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方米的铁皮?”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长 ×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S=2rh师:如果圆住展开是*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评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由学生得出结论,又让学生验证,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展示自我,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评析: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视上: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三种情形,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从而得知圆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7

  本节课,以“触摸——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认知”为线索,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这一活动。最初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圆柱的底、侧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有初步的认识。活动结束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结论。对于圆柱侧面展开这一重点,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事与愿违,几乎每组学生在做圆柱时,都是将纸在圆柱模型上围一圈得到侧面,再用模型的底画两个一样的圆作为圆柱的底,然后组合成圆柱。在做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