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菁选2篇)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1
【本章要点】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气,**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译文】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陰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yín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大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自然规律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岁时,陽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陽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逐渐衰弱泄,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两**合,就能生育子女。***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竭。四十八岁时,上部陽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骨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是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溢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陰陽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陰陽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仍有终结的时候。
上卷素问篇四气调神大论
【本章要点】
一、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
二、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③,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陽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⑤。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陽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陽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陰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陰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陰陽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陽,秋冬养陰,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陰陽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陰陽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⑥,不亦晚乎?
【注释】
①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②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丽;蕃秀,即繁茂秀丽的意思。
③飧泄:是消化不良而导致泻泄的一种疾病。
④藏德:即隐藏,使不外露。德,这里指自然界中促进生物化作用的力量。
⑤未央绝灭:即生命到寿命的一半就死了。
⑥锥:泛指兵器。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陽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陽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
如果天气陰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陰霾邪气侵害山川,陽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
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的气候发作,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竭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陽就不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陽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
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陰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陰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泻泄等疾病。
四时陰陽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陽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陰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陰陽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
顺从陰陽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是等到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
【本章要点】
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陽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陽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陰陽*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天地之间,*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陽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陽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陽气乃竭。
陽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陽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陽畜积病死,而陽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陽气者,一日而主外。*旦⑦人气生,日中而陽气隆,日西而陽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卫外而为固也。
陰不胜其陽,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陽不胜其陰,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陰陽,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婬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陽强不能密,陰气乃绝。
陰*陽秘,精神乃治;陰陽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⑧。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伤在五味⑨。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释】
①*之内:*,即东西南北四方及上下;*之内,代指天地之间。
②九州、九窍:九州,古代把*地区分为冀、兖、徐、青、扬、豫、荆、梁、雍九个区域,简称九州;九窍,指眼、耳、口、鼻及二陰。
③弛长:弛缓不收之意。
④辟积:辟通襞,指折叠衣裙;辟积指衣裙上的褶子,这里是累积的意思。
⑤薄厥:一种因情绪激动、陽气亢奋,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突然发生昏厥的疾病。
⑥痤疿:痤,是一种小疖,皮肤病的一种;疿,即汗疹。
⑦*旦:旦即日出天明;*旦,即太陽刚刚升起的时候。
⑧洞泄:指泻泄非常剧烈,如空洞无底。
⑨陰之五宫,伤在五味:陰之五宫,指五脏,是陰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养五脏,但如果五味太过反而会损伤五脏。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天地之间,*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陰陽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陰陽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陽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陰陽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陰陽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陽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陽气,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样重要,假若陽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陽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陽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陽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陽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陽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陽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陰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陽愈盛而陰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陽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在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人的陽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陽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陽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为力了。所以陽气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陽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人身的陽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陽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陽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陽偏西时,体表的陽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陽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说:陰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陽气的,陽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陰不胜陽,陽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陽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陽不胜陰,陰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陰陽*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陽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陰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痔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大凡陰陽的关键,以陽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陽气致密,陰气就能固守于内。陰陽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陰陽的协调配合,相互作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陽气亢盛,不能固密,陰气就会竭绝。陰气和*,陽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陰陽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陰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陰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婬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壅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上卷素问篇金匮真**
【本章要点】
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陰陽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陰陽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人脉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鸡鸣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陰陽,则外为陽,内为陰。言人身之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言人身之脏腑中陰陽,则脏者为陰,腑者为陽。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为冬病在陰③,夏病在陽④,春病在陰⑤,秋病在陽⑥,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为陰,陰中之陰,肾也,陰中之陽,肝也;腹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⑧。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⑨。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陰,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陰陽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注释】
①天有八风: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天有八风,指自然界中来自八方不正之邪气。
②鼽衄:鼽,指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③冬病在陰:肾五行属水,为陰脏,又居于下焦,为陰中之陰。冬病在肾,所以说冬病在陰。
④夏病在陽:心五行属火,为陽脏,又居于上焦,为陽中之陽。夏病多在心,所以说夏病在陽。
⑤春病在陰:肝五行属木,为陰脏,体陰而用陽,又居于下焦,为陰中之陽。春病多在肝,所以说春病在陰。
⑥秋病在陽:肺五行属金,为陰脏,又居于上焦,为陽中之陰。秋病多在肺,所以说秋病在陽。
⑦岁星:即木星,五行属木。
⑧荧惑星:即火星,五行属火。
⑨镇星:即土星,五行属土。
⑩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属金。
辰星:即水星,五行属水。
【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陽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陰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陰陽之中,还各有陰陽。白昼属陽,*旦到中午,为陽中之陽。中午到黄昏,则属陽中之陰。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鸡鸣到*旦,则属陰中之陽。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陰陽而论,外部属陽,内部属陰,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从脏腑的陰陽划分来说,则脏属陰,腑属陽,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陽。了解陰陽之中复有陰陽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陽,陽中之陽为心,陽中之陰为肺。腹为陰,陰中之陰为肾,陰中之陽为肝,陰中的至陰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陰陽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陽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陰,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味为腐。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陰陽、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2
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气,**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译文】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陰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yín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大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自然规律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岁时,陽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陽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逐渐衰弱泄,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两**合,就能生育子女。***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竭。四十八岁时,上部陽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骨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是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溢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陰陽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陰陽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仍有终结的时候。
上卷素问篇四气调神大论
【本章要点】
一、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
二、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③,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陽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⑤。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陽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陽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陰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陰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陰陽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陽,秋冬养陰,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陰陽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陰陽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⑥,不亦晚乎?
【注释】
①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②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丽;蕃秀,即繁茂秀丽的意思。
③飧泄:是消化不良而导致泻泄的一种疾病。
④藏德:即隐藏,使不外露。德,这里指自然界中促进生物化作用的力量。
⑤未央绝灭:即生命到寿命的一半就死了。
⑥锥:泛指兵器。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陽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陽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
如果天气陰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陰霾邪气侵害山川,陽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
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的气候发作,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竭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陽就不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陽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
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陰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陰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泻泄等疾病。
四时陰陽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陽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陰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陰陽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
顺从陰陽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是等到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
【本章要点】
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陽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陽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陰陽*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天地之间,*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陽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陽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陽气乃竭。
陽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陽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陽畜积病死,而陽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陽气者,一日而主外。*旦⑦人气生,日中而陽气隆,日西而陽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卫外而为固也。
陰不胜其陽,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陽不胜其陰,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陰陽,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婬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陽强不能密,陰气乃绝。
陰*陽秘,精神乃治;陰陽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⑧。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伤在五味⑨。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释】
①*之内:*,即东西南北四方及上下;*之内,代指天地之间。
②九州、九窍:九州,古代把*地区分为冀、兖、徐、青、扬、豫、荆、梁、雍九个区域,简称九州;九窍,指眼、耳、口、鼻及二陰。
③弛长:弛缓不收之意。
④辟积:辟通襞,指折叠衣裙;辟积指衣裙上的褶子,这里是累积的意思。
⑤薄厥:一种因情绪激动、陽气亢奋,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突然发生昏厥的疾病。
⑥痤疿:痤,是一种小疖,皮肤病的一种;疿,即汗疹。
⑦*旦:旦即日出天明;*旦,即太陽刚刚升起的时候。
⑧洞泄:指泻泄非常剧烈,如空洞无底。
⑨陰之五宫,伤在五味:陰之五宫,指五脏,是陰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养五脏,但如果五味太过反而会损伤五脏。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天地之间,*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陰陽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陰陽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陽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陰陽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陰陽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陽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陽气,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样重要,假若陽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陽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陽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陽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陽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陽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陽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陰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陽愈盛而陰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陽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在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人的陽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陽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陽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为力了。所以陽气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陽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人身的陽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陽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陽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陽偏西时,体表的陽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陽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说:陰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陽气的,陽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陰不胜陽,陽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陽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陽不胜陰,陰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陰陽*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陽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陰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痔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大凡陰陽的关键,以陽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陽气致密,陰气就能固守于内。陰陽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陰陽的协调配合,相互作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陽气亢盛,不能固密,陰气就会竭绝。陰气和*,陽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陰陽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陰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陰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婬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壅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上卷素问篇金匮真**
【本章要点】
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陰陽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陰陽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人脉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鸡鸣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陰陽,则外为陽,内为陰。言人身之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言人身之脏腑中陰陽,则脏者为陰,腑者为陽。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为冬病在陰③,夏病在陽④,春病在陰⑤,秋病在陽⑥,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为陰,陰中之陰,肾也,陰中之陽,肝也;腹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⑧。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⑨。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陰,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陰陽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注释】
①天有八风: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天有八风,指自然界中来自八方不正之邪气。
②鼽衄:鼽,指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③冬病在陰:肾五行属水,为陰脏,又居于下焦,为陰中之陰。冬病在肾,所以说冬病在陰。
④夏病在陽:心五行属火,为陽脏,又居于上焦,为陽中之陽。夏病多在心,所以说夏病在陽。
⑤春病在陰:肝五行属木,为陰脏,体陰而用陽,又居于下焦,为陰中之陽。春病多在肝,所以说春病在陰。
⑥秋病在陽:肺五行属金,为陰脏,又居于上焦,为陽中之陰。秋病多在肺,所以说秋病在陽。
⑦岁星:即木星,五行属木。
⑧荧惑星:即火星,五行属火。
⑨镇星:即土星,五行属土。
⑩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属金。
辰星:即水星,五行属水。
【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陽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陰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陰陽之中,还各有陰陽。白昼属陽,*旦到中午,为陽中之陽。中午到黄昏,则属陽中之陰。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鸡鸣到*旦,则属陰中之陽。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陰陽而论,外部属陽,内部属陰,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从脏腑的陰陽划分来说,则脏属陰,腑属陽,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陽。了解陰陽之中复有陰陽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陽,陽中之陽为心,陽中之陰为肺。腹为陰,陰中之陰为肾,陰中之陽为肝,陰中的至陰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陰陽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陽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陰,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味为腐。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陰陽、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菁选2篇)扩展阅读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菁选2篇)(扩展1)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5篇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
《黄帝内经》对我们*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为*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民族,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
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 。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虽然我的知识水*还没有到达研究《黄帝内经》的高度,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我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调节情志、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
2、机体与环境的**。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看完《黄帝内经》,我对于*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下面是我比较喜欢的,出自《黄帝内经》的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
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黄帝内经》读后感。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内经》吧;原文是**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
*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啊,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的xx向人民提议要多读*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盛世就在当下。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3
《黄帝内经》金匮真**篇第四,原文: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感悟:冬天是个阳气潜藏的季节,不宜过度扰动阳气。过度扰动筋骨的活动,达到大汗淋漓的程度,就是过度扰动阳气。
比如说,到了冬天的晚上,有些人练长跑、跳劲爆的广场舞、在健身房暴走等等,以致达到大汗的程度,是对身体健康不利的。
其实其他三个季节,在晚上还要剧烈运动,也是沒有好处的,因为一日之中的晚上,相当于一年的冬天,阳气也是收藏的,应该无扰乎阳,晚上的剧烈运动属于以妄为常。
按跷,就是按摩导引活动或者运动。本来,按跷是好事,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但是,冬天过度的按跷,以致汗出,达到这个程度了,就不好了,汗出,就是扰动了阳气,偶尔一次,倒也沒什么,但反复汗出,肯定不利于健康。
由此,我想到了,冬天过度的保暖,达到大汗而出的程度,还有,冬天进行汗蒸,使**汗淋漓,同样是扰动了阳气。
扰动了阳气会怎样呢?来年春天就可能发生鼻子出血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可能发生胸胁部位的疾患,长夏就可能发生里寒泄泻的疾病,秋天就可能发生风疟,而再至冬天就有有可能发生四肢僵硬的痹症、寒厥症,泄泻和汗出过多的疾病。这些都是冬不藏阳造成的。
冬不藏阳,未必即时发病,但由此种下的病根,一有条件,人体就会出现上述疾患。
所以说啊,冬天要适量运动,以微汗为好。宜去寒就温,就温就不是过度保暖,正所谓酒要微醉,花要半开,达到中的程度,是最好的了。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4
《黄帝内经》对我们*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为*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民族,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
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 。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虽然我的知识水*还没有到达研究《黄帝内经》的高度,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我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调节情志、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
2、机体与环境的**。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看完《黄帝内经》,我对于*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下面是我比较喜欢的,出自《黄帝内经》的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5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我们生命活力的词,**我们**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衡。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菁选2篇)(扩展2)
——《黄帝内经》介绍3篇
《黄帝内经》介绍1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古代朴素唯物**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介绍2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介绍3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黄帝内经》 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菁选2篇)(扩展3)
——黄帝内经立春养生 (菁选2篇)
黄帝内经立春养生1
【节令特点】
立春是***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2月5日左右。“立”,为开始之意。立春意为春天开始。虽然春天来了,但俗话说“春天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初春的气候特点就是乍寒乍暖。
人们比较喜欢寻觅春的信息,柳条上偷偷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为了身心健康、祛病延年的人们,都在创造着生命的春天。
【习俗由来】
旧时立春,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祭拜节气,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它不但包含劝诫春耕的重要内容,而且蕴藏着人们祈求五谷丰收、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立春祭拜仪式周朝时就已出现,至汉**始固定下来。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立春这天亲率三公、九卿、士大夫到东郊举行迎春仪式。
【精神起居】
气温的回升使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要着急脱去棉衣,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衣物。《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需要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精力充沛。
【饮食养生】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木有无拘无束地发芽生长的特性,因此肝脏也是喜好生发调达、尽情疏泄的。所以,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药和食品,中药如首乌、白芍、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立春日 “咬春”是**民族的传统习俗,大人孩子咬一口辛辣的萝卜,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人特有的一种风俗。此外,春饼中夹一些“春芽”也是“咬春”的特色。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毫无疑问,春芽应该是初春的应季美食了
黄帝内经立春养生2
【节令特点】
立春是***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2月5日左右。“立”,为开始之意。立春意为春天开始。虽然春天来了,但俗话说“春天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初春的气候特点就是乍寒乍暖。
人们比较喜欢寻觅春的信息,柳条上偷偷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为了身心健康、祛病延年的人们,都在创造着生命的春天。
【习俗由来】
旧时立春,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祭拜节气,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它不但包含劝诫春耕的重要内容,而且蕴藏着人们祈求五谷丰收、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立春祭拜仪式周朝时就已出现,至汉**始固定下来。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立春这天亲率三公、九卿、士大夫到东郊举行迎春仪式。
【精神起居】
气温的回升使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要着急脱去棉衣,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衣物。《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需要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精力充沛。
【饮食养生】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木有无拘无束地发芽生长的特性,因此肝脏也是喜好生发调达、尽情疏泄的。所以,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药和食品,中药如首乌、白芍、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立春日 “咬春”是**民族的传统习俗,大人孩子咬一口辛辣的萝卜,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人特有的一种风俗。此外,春饼中夹一些“春芽”也是“咬春”的特色。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毫无疑问,春芽应该是初春的应季美食了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菁选2篇)(扩展4)
——黄帝内经读后感10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1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黄帝内经读后感2
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读后感3
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作**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的能力。
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被后世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吸引初出入中医殿堂的我。
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这比西欧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血液循环的中心是肝脏”的学说要正确,而且也要早得多。与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哲学来概括、解析和提高,脏腑学说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理论基础上。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内经》在强调整体观念时,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按照各脏腑的作用性能而分归为五脏六腑,并运用阴阳**法则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功能的主脏气,藏而不泻属阴,六腑功能主传化物,泻而不藏,属阳。根据阴阳学说的概念,阳主表,阴主里。这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灵枢》本神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种脏腑相结合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循环路线,每一经都属一脏或腑。如“手太阴肺之脉,下络之肠上膈属肺。”在生理病理上这种相合也是有事实可见的,脾和胃就是经常相互影响而致病。又如小肠有火,口舌生疮,舌为心之苗,这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实践观察和体验得到的。此外,内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来阐述和概括脉腑目的关系。
内经认为“五藏上通七窍外合皮毛血脉肌肉,外通四肢百骸”。这说明内脏与全身各**也是相关的。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下进行的,各肮脏**功能才能得到*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读后感4
《黄帝内经》是*古代以经命名的三大奇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之一。这三部奇书不仅**着**民族智慧的结晶,也**着古人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也是*传统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较早的医学典籍。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古书中千古流芳的内容,更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去继承古人的优点、弥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足、赋予他们崭新的生命力,使得他们不断跟上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继续让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发挥出应有的源头作用。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因此,身为一名有知识、有修养的现代人,无论是为了我们父母的身体健康还是为了自己乃至子孙后代,人人都有必要重新去学习并领悟人类先祖著医书的宗旨,正确看待他们学医、重孝之目的,全面了解《黄帝内经》能给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
据网上相关资料介绍:第一、从《黄帝内经》现有的内容看,《黄帝内经》是托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万字。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
(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
(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第二、从《黄帝内经》原始的内容看,《黄帝内经》又名《内经》,其中所引述的古代医籍多达五十多种。主要有《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热论》、《诊经》、《脉经》、《针经》、《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等等。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时,就已经有很多的更为远古的相关医书流传于世,所以,也可以简单地认为《黄帝内经》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逻辑大总结。
第三、从《内经》的创作年代看,其基本定稿年代大概不晚于战国时期。尽管***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但是,《内经》得以见诸于世可能在大约2000年前百家**的先秦时期。
第四、从《黄帝内经》涉及的知识领域看,其博大精深的阐述,不仅仅涉及医学,还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很多的学科。
第五、从《内经》的问世及其深远影响看,*古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正是深受《内经》成书思想的熏陶,经过自己不断地刻苦研读,深得其内容精要后再不断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重新弥补了其中的不足部分,最终才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第六、从《黄帝内经》的成书过程看,《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期可能被称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中,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地保存,载于《汉书艺文志》中,仍为十八卷。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魏末晋初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九卷》在唐代时,王冰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崧将其家藏《灵枢经》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始成为《黄帝内经》基本固定的两大组成部分,分别从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藏象、病症、诊法、治则、针灸等九大方面,并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始对中医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从以上的相关资料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的总结:《黄帝内经》决非一人一时之作。它的著成,不仅标志着*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还标志着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战胜疾病方面已经不再迷信天命论的封建迷信思想,更标志着优秀的**儿女所肩负的孝敬父母、造福子孙后代的人生重任!与此同时,《黄帝内经》的问世,不仅为当世的人们在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以及药物学等医学研究上奠定了相对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对巩固世人朴素的唯物**思想以及如何战胜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科学引导作用。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黄帝内经》汇集了战国时期前后众多远古的医家乃至道家成功的治病救人经验,为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敲响了防重于治的治世警钟!
首先,在医学理论上,《黄帝内经》不仅从微观的角度建立了中医学上虽然比较抽象但却相当系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以及养生学、运气学等中医学基础理论,还从宏观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在治病救人方面应该从诊断上努力做到望闻问切、综观全局,从治疗上应该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内外结合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指导。直到现在,在人们大力提倡中外结合、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年代,《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等等标本兼治的中医学理论仍然不失为人类社会得以实现走向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内径。
其次,在相关理论上,《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很多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宏观上,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道家朴素唯物**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同我国世界闻名的天才级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治世理论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如果世人能够站在宏观思维的角度,从心灵出发,重新去看。
《黄帝内经》自始至终都是一部可以和《老子》道德经相媲美的治世经典,是作为**社会的每一位公民得以实现走向完善自己、战胜自己的外径。
总而言之,作为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在影响上首屈一指的人类文明始祖之一黄帝,历代的著作者既然愿以黄帝的名字去命名、并不断为《黄帝内经》补充更新的内容,所以,无论是把它作为指导人类得以健康发展的外径还是内径,我想,其社会价值自然是流芳百世,其社会影响必然会福满人间。
黄帝内经读后感5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之邪的侵袭;**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 “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体所需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形神合一”是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身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体是本,神是生命活动及功用。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 灵枢·*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调达,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衡,身体盛壮,但养形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对形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养神同样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的态度对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内经·痹论》所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内经》明确提出了“
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论还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养护我们的身体,保养我们的心灵,都应动则养形,静则养神,顺应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相**,形与神相**,这样才能够达到养生之目的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6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的影响,在紧**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和的心境,向外营造**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宁静,是心法。
黄帝内经读后感7
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
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现在科技发达,许多反季节蔬果充斥着市场,我觉得每种食物在它该有的季节是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规律,在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不同的益处,但是反季节蔬菜的出现,对与大自然给我们的规律似乎有些违背。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四时之需来对食物进行摄取,这样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
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看来,要想有好的身体,也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谓浩然正气也,就是说不能有歪心思,如果说一个人常常怀有坏坏的心思,这样自己心中就会常常想着,日久而生疾,常言道心病得要心药医,就说明心病源于心,所以浩然正气对于健康是很重要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从没有听说过哪个长寿老人脾气暴躁的,保持心*气和,对于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调整好这些方面我相信身体一定会变得很好。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说完《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内容,再来说说有关治病就医的内容。《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有关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
所谓“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件衣服,少吃些垃圾食品,少喝点酒,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内容,现在许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老来被疾病所烦忧。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
看了《黄帝内经》后得知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很多人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起居,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坚持,有个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让人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让人拥有姣好的容貌,何乐而不为呢?
《黄帝内经》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黄帝内经读后感8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后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后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后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后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
黄帝内经读后感9
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来黄帝**天下,奠定****的基础,被后人尊为**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
最后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黄帝内经读后感10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菁选2篇)(扩展5)
——蒹葭-诗经原文翻译 (菁选2篇)
蒹葭-诗经原文翻译1
作品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⑵。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
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溯游从之⑺,宛在水**⑻。
蒹葭萋萋⑼,白露未晞⑽。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⑾。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⒀。
蒹葭采采⒁,白露未已⒂。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⒄。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⒅。
作品注释
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洄:水流迂回之处。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阻:险阻,(道路)难走。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从:追寻。
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宛:宛然,好像。宛在水**: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⑺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样子。
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
⒁采采:繁盛的样子。
⒂已:止。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滩。
作品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品鉴赏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许是同样的感觉。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诗经简介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韵文的源头,是**诗史的起点,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50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对**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蒹葭-诗经原文翻译2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①兼(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②伊人:指所思慕的对象溯洄从之: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追寻她。从,追寻。④宛在水**:是说顺流虽然易行,但是所追寻
之人如在水之**,就算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即也。宛,宛然,好像。 ⑤晞(ī):晒干。⑥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⑦坻(chí):水中的沙滩。⑧(si):水边。⑨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诗经拼音解读:
jiān jiā
yì míng 〔xiān qín 〕
jiān jiā cāng cāng,bái lù wéi shuāng 。suǒ wèi yī rén,zài shuǐ yī fāng 。sù huí cóng zhī,dào zǔ qiě zhǎng 。sù 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 。
jiān jiā qī qī,bái lù wèi xī 。suǒ wèi yī rén,zài shuǐ zhī méi 。sù huí cóng zhī,dào zǔ qiě jī 。sù 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 zhōng dǐ 。
jiān jiā cǎi cǎi,bái lù wèi yǐ 。suǒ wèi yī rén,zài shuǐ zhī sì 。sù huí cóng zhī,dào zǔ qiě yòu 。sù 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 zhōng zhǐ 。
相关翻译
河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结成霜。我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的河边上。逆流而上去找她,前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河**。
河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尚未干。我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的河边上。逆流而上去找她,前方的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中小洲上。
河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尚未蒸发干。我的心上人啊,她就在河岸的那一头。逆流而上去找她,那道路曲折又险阻。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中沙滩上。
相关赏析
《蒙葭》这首诗是写一个男人痴情苦恋的心理感受。
获葭苍茌、白为霜”河的芦青郁葱葱、深秋的白露霜凝渐浓。作者以革草花、白露成霜的清凉景象起笔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位让我日夜想念的人,就在河水对岸的那一方。主人公是一名青年男子有位让他一直神不守舍、魂牵梦绕的姑娘。在此秋景寂寂、秋水漫漫的境地里更让他痛苦地思念着她。他仿佛在徽风吹拂的秋苇中望见对岸雾气笼罩中的她,心也随之飞到她的近前,缠绕在她身上不去
“洄从之,道阻且长。”我想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可是道路艰难阻隔又怎赶得上。表面是说青年追寻苦恋的姑娘的路上有艰难障碍追赶不上,但在青年心里,哪里真的是路难追不上,其实是她如水中仙女一样高贵难攀,但他又放不下这颗朝思暮想的心
“游从之,宛在水**。”我想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宛然就在站立在水中与我相望。青年男子心中设想着从水中游向她的身边,这样也许能够得到她,可他尝试过,就是游不到她的近前。其实他此时出现了幻想、幻觉,姑娘变成一个浮动的人影,扑朔迷离亦真亦幻,仿佛立在水**向他招手也仿佛对他轻蔑一望随之隐去身影。因而他在水边眺望对岸和水中,神魂不安,视觉模糊,出现向她游过去的幻象。他这是爱得太深以致失魂了。青年男人迷恋某人又求之不得时常会有这种失魂落魄的感觉,《蒹葭》即把这种心理感受描写得人木三分。
下面两章较第一章只换少许字词,叠唱的效应加深了诗的意旨,翻译过来就是:
河畔的芦苇青郁葱葱,清晨的露水未干天色朦胧。那位让我日夜想念的人,我想逆流而上去追寻
不停,可是路有艰难阻隔又怎赶得上而去跟从。我想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宛然就站立在水中与我心意相通。
河畔的芦苇更是繁盛,清晨的露水仍在晨色弥蒙我那苦苦思念的人,就仁立在茫茫的对岸或水中。我想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可是路有艰难阻隔力不从。我想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宛然就站立在水中与我心相通。
全诗反复咏唱“未晞”、“未已”,变换使用“湄”、“跻”“”、“坻”、“右”、“沚”,绘出的是一幅白露横江、雾锁清河的迷蒙图景,描写的是求情难得、如隔深水、水中望月、镜中看花的惘然况味,演现了一种痴迷的情感使整个诗篇都涂满了迷茫而伤感的色调。
古罗马诗人桓吉尔有一句名诗:“望对岸而伸手向往。”被后人理解为追求情人而不得才隔水伸手向往,仍是求之难得。德国古民歌描写追求女子不得也多称被深水阻隔。正所谓“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但丁《神曲》)。人类恋爱的情感以及求之不得的失恋感受大概是相通的,不然古欧洲与古**为何都以隔水向往来描述苦恋苦求的感受?
这首诗用水、芦苇、霜、露等自然事物烘托出出一种清凉、朦胧的意境。秋晨淡雾,烟笼寒水,露凝霜结,烟水缥缈中一位少女隐现迷离,仿佛真的的存在,又仿佛只是虚影。女人柔如水,诗中的水象征了女性的柔与美,但寒水是否又象征这女性的狐高难求将主人公苦苦折磨。女子一会儿在水边,一
会儿在洲上,一会儿在水中,如魅影,如游仙飘忽不定,牵人肠肚。再配以兼葭、白露、秋浦,越
发显得难以捉摸,变得神秘、眩惑、难舍,甚至令人痴狂。来描述苦恋苦求的感受?
这首诗用水、芦苇、霜、露等自然事物烘托出出一种清凉、朦胧的意境。秋晨淡雾,烟笼寒水,露凝霜结,烟水缥缈中一位少女隐现迷离,仿佛真的的存在,又仿佛只是虚影。女人柔如水,诗中的水象征了女性的柔与美,但寒水是否又象征这女性的狐高难求将主人公苦苦折磨。女子一会儿在水边,一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菁选2篇)(扩展6)
——论语原文、翻译、赏析 (菁选2篇)
论语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赏析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论语原文、翻译、赏析2
论语十则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补充词解释: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补充词解释: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检查,反省。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而:连词,表顺承,就知: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作为。另外词解释:温故知新(成语):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重点字词解释: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2、诲女知之乎!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3、诲女知之乎!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4、诲,女知之乎?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5、诲女,知之乎?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6、诲女知之乎!(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重点字词解释:女:通假字“女”通“汝”,你。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东西诲:教,传授。乎:语音助词。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重点字词解释: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齐:看齐贤:德才兼备的人焉:句末语气词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重点字词解释: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次;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词语解释: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士:有抱负的人。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重点字词解释: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赏析: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菁选2篇)(扩展7)
——駉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駉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駉
先秦:佚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译文: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毛带白色有驈皇,毛色相杂有骊黄,驾起车来奔前方。跑起路来远又长,马儿骏美多肥壮。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黄白为骓灰白駓,青黑为骍赤黄骐,驾起战车上战场。雄壮力大难估量,马儿骏美力又强。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駵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驒马青色骆马白,駵马火赤雒马黑,驾着车子跑如飞。精力无穷没限量,马儿腾跃膘肥壮。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红色为骃灰白騢,黄背为驔白眼鱼,驾着车儿气势昂。沿着大道不偏斜,马儿如飞跑远方。
注释:
駉(jiōng)駉牡马,在坰(jiōng)之野。薄言駉者,有驈(yù)有皇,有骊(lí)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zāng)。
駉駉:马健壮貌。坰:野外。薄言:语助词。驈:黑身白胯的马。皇:鲁诗作“騜(huáng)”,黄白杂色的马。骊:纯黑色的马。黄:黄赤色的马。以车:用马驾车。彭彭:马奔跑发出的声响。思:句首语助词。下句“思”字同。斯:其,那样。臧:善,好。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zhuī)有駓,有骍(xīn)有骐,以车伾(pī)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骓:苍白杂色的马。骍:赤黄色的马。骐:青黑色相间的马。伾伾:有力的样子。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tuó)有骆,有駵(líu)有雒(luò),以车绎绎。思无斁(yì),思马斯作。
驒:青色而有鳞状斑纹的马。骆:黑身白鬃的马。駵:赤身黑鬃的马。雒:黑身白鬃的马。绎绎:跑得很快的样子。斁:厌倦。作:奋起,腾跃。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yīn)有騢(xiá),有驔(diàn)有鱼,以车祛(qū)祛。思无邪思,马斯徂(cú)。
骃:浅黑间杂白色的马。騢:赤白杂色的马。驔:黑身黄脊的马。鱼:两眼长两圈白毛的马。祛祛:强健的样子。徂:行。
赏析:
此诗重点是写马,通过写马来赞颂鲁国的国君鲁僖公。诗分四章,可能与古代一车四马的驾车**有关。有人说“《礼》:诸侯六闲,马四种,有良马,有戎马,有田马,有驽马”,“作者因马有四种,故每章各言其一”(孔颖达疏);也有人说每章各写马的一种品性,第一章是写“马之德”,第二章是写“马之力”,第三章是写“马精神”,第四章是写“马志向”(方玉润《诗经原始》),这却不免让人感到穿凿附会,四章中各种各样毛色的马都有,难道说“骊”一定是良马、“駵”一定是劣马?“彭彭”、“伾伾”、“绎绎”、“祛祛”与“臧”、“才”、“作”、“徂”这些形容词(或动词)也看不出与德、力、精神、志向有特定的对应关系。从结构上看,它每章除了第四、五两句“有……有……”句式各具不同内容外,也就第六句末二字和第七、八两句末一字不同,是典型的重章叠句体式,而各章所更易之字,也不像《国风》中的一些篇章那样相互间有递进或联贯关系,而像《国风》中的另一些篇章那样,联章复沓只是为了取得一唱三叹、余音不绝的歌咏艺术效果。
从诗的表现手法看,此篇尽管用的是赋法而没有比兴成分,但写来跌宕有致,马的形象既生动传神,对鲁君的颂美也点到即止,没有过分的张扬,一切都温而不火,流畅自然,这在《颂》诗中实不多见。全诗先将直接歌咏的对象群马置于广阔无边的原野这一环境背景,且冠以“駉駉”这一表形态的叠字形容词,这样篇首就鼓荡着一种矫健强悍的气势。接着,“薄言駉者”一句略按,往下介绍马的品种,马的品种繁多正可作“思无疆(期、斁、邪)”一句的注脚,为下文的赞颂作了有效的铺垫。“以车”云云,又以带叠字形容词的句子咏马之善于驾车疾驰,与上文的“駉駉牡马”句相呼应,而句中“马”字不出现,叠字词前后位置不同,又见出章法上的变化。最后,由写马转为赞美鲁君,但赞美鲁君仍紧扣住咏马,结尾一丝不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篇的脉络很分明,作者的写作技巧很纯熟。不妨说这是现存最早的专咏马的咏物诗,后世咏马之诗大致也是这样从马的形体(这在此篇中主要是通过写马的毛色表现出来)、马的动势、马与人的关系这几方面落笔的。作为咏物诗的雏型,它已显得相当完美。一些读者会有此疑问:这样一首具有《国风》风格的诗,为何不在《国风》中?鲁诗不称《风》而称《颂》,前引孔颖达疏实际上已作了说明,原因是鲁为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周室重视周公的功绩,尊鲁若王,天子巡守采诸国之诗以观风,遂不及鲁诗。
从诗的历史文化意义上说,此篇以牧业的兴盛作为**有方的一大业绩,反映出那个时代对马政的重视。据文献记载,在周代的“六艺”中,就专门有“御”(驾马车)这一艺,周穆王也有驾八骏遨游天下四方的传说。春秋中期,车战仍是战争的主要**,一辆兵车需四匹马牵引,因此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必然与马匹数量密切相关,大国号称“千乘之国”,良有以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马政于是成为*要务,各国诸侯都十分重视养马,这在《诗经》中也有所反映,如《鄘风·定之方中》就赞扬卫文公“秉心塞渊,騋牝三千”,而《鲁颂》更是篇篇写到马,《鲁颂·駉》自不待言,《鲁颂·有駜》则诗题就是马肥壮之貌,《鲁颂·泮水》有“其马蹻蹻”句、《鲁颂·閟宫》有“公车千乘”句。在此篇中,写到不同毛色的马的品种有十六种之多,可见驯马养马这一业的发达。而考之典籍,以毛色定名的马还远不止这些。语言学家们认为:某一民族语言中哪一属类事物的名词特别多,就反映出此民族在该方面的知识特别丰富,与该类名词有关的科学技术特别发达。*上古时期牲畜命名的多样化,正反映了畜牧业的高度发达,这也是**民族可以为之骄傲的事。
駉原文翻译及赏析2
閟宫
题解:歌颂鲁嘻公能振兴祖业,扩大疆土。
【原文】
閟宫有侐1,实实枚枚2。赫赫姜嫄3,其德不回4。上帝是依5,无灾无害。弥月不迟6,是生后稷7。降之百福8。黍稷重穋9,稙稺菽麦10。奄有下国11,俾民稼穑12。有稷有黍,有稻有秬13。奄有下土,缵禹之绪14。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15。居岐之阳16,实始剪商17。于文武18,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19,于牧之野20。无贰无虞21,上帝临女22。敦商之旅23,克咸厥功24。王曰叔父25,建尔元子26,俾侯于鲁。大启尔宇27,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28,土田附庸29。周公之孙,庄公之子30。龙旂承祀31。六辔耳耳32。春秋匪解33,享祀不忒34。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35,是飨是宜36。降福既多,周公皇祖37,亦其福女。
秋而载尝38,夏而楅衡39,白牡骍刚40。牺尊将将,毛炰胾羹41。笾豆大房42,万舞洋洋43。孝孙有庆。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44。保彼东方,鲁邦是常45。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46,如冈如陵。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47,二矛重弓48。公徒三万49,贝胄朱綅50。烝徒增增51,戎狄是膺52,荆舒是惩53,则莫我敢承54!
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55,寿胥与试56。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57。万有千岁58,眉寿无有害59。
泰山岩岩60,鲁邦所詹61。奄有龟蒙62,遂荒大东63。至于海邦,淮夷来同64。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保有凫绎65,遂荒徐宅66。至于海邦,淮夷蛮貊67。及彼南夷68,莫不率从。莫敢不诺69,鲁侯是若70。
天锡公纯嘏71,眉寿保鲁。居常与许72,复周公之宇。鲁侯燕喜73,令妻寿母74。宜大夫庶士75,**是有。既多受祉76,黄发儿齿77。
徂来之松78,新甫之柏79。是断是度80,是寻是尺。松桷有舄81,路寝孔硕82,新庙奕奕83。奚斯所作84,孔曼且硕85,万民是若86。
【译文】
宫庙深闭真是静谧,殿堂阔大结构紧密。名声赫赫圣母姜嫄,她的德性端正专一。上帝给她特别福泽,痛苦灾害没有经历。怀胎满月而不延迟,于是生出始祖后稷。上帝赐他许多福气。降下糜子谷子種稑,还有豆麦各种谷米。荫庇普天之下**,让那人民学习农艺。种下谷子糜子满野,种下水稻黑秬遍地。拥有天下这片沃土,将那大禹余绪承继。
后稷那位后代嫡孙,正是我们先君太王。他迁居到*山阳,从此开始翦灭殷商。发展及至文王武王,来将太王传统发扬。接受天命实行征伐,殷郊牧野摆开战场。不要分心不要犯错,上帝**保你吉祥。治服敌方殷商**,能够完成大功一项。于是成王说道:"叔父,您诸子中择立其长,封于鲁地快快前往,要去努力扩土开疆,作为周室藩辅屏障。"
因此命其号为鲁公,封为诸侯王畿之东。赐他大片山川田地,并把小国作为附庸。他是周公后代嫡孙,他是庄公之子僖公。载着龙旗前去祭祀,六缰柔软手中轻控。春秋两祭都不懈怠,献享祀祖一心庄重。上帝在天辉煌英明,始祖后稷伟大光荣。神位前供赤色全牛,敬请前来吃喝享用,降下吉祥幸福重重。这位伟大先祖周公,让你享福大有神通。
秋天祭祀命名为尝,夏天给牛设置栏杠。雄牛色白小牛色红,献祭酒尊碰击锵锵。烧烤小猪熬煮肉汤,盛入笾豆装满大房。万舞规模浩浩荡荡,孝孙总有吉庆祯祥。让你炽盛而又兴旺,让你长寿无灾无恙。保卫**东方国土,鲁国实为诸侯之长。山不缺损也不崩溃,水不震激也不动荡。有上中下三寿比并,犹如巍峨峰峦山冈。
鲁公战车有一千乘,矛饰红缨弓扎绿绳,两矛两弓以备交锋。鲁公步兵有三万人,头盔镶贝红线缀缝,众多**一层一层。戎族狄族我将痛击,楚国徐国我将严惩,没人胆敢与我抗衡。
让你兴旺而又炽盛,让你长寿富贵同在。白发变黄背有鱼纹,寿命都能长如泰岱。让你康健而又强壮,让你高寿年至耆艾。过了**再加千岁,活到高寿不受损害。
泰山真是高大森严,鲁国视为境内天险。拥有两山龟山蒙山,疆土直到东方极边。延伸已接海畔附庸,淮夷都来盟会谒见。他们无不相率服从,这是鲁侯功业所建。
据有两山那凫那绎,抚定徐戎旧居之地。延伸直到海边小邦,要将淮夷蛮貊治理。那些南方蛮夷之族,他们无不听命服气。没人敢不唯唯诺诺,顺从鲁侯岂敢叛逆。
上天赐给鲁公洪福,让他高寿保卫鲁域。常许二地又有居处,恢复周公原有疆宇。鲁侯设宴让人欢喜,既有贤妻又有老母。协调众士与卿大夫,国家遂能保有其土。已经获得许多福祉,白发变黄乳齿再出。
徂徕山上青松郁郁,新甫山上翠柏葱葱。将它截断将它砍斫,丈量尺寸留下待用。松木方椽又粗又大,寝殿宽敞气势恢宏,新修庙堂光彩融融。大夫奚斯写成此诗,篇幅漫长蕴涵甚丰,此心此意万民顺从。
【注释】
1.閟(bì):闭。侐(xù):清静貌。
2.实实:广大貌。枚枚:细密貌。
3.姜嫄:周始祖后稷之母。
4.回:邪。
5.依:助。
6.弥月:满月,指怀胎十月。
7.后稷:周之始祖,名弃。后,帝;稷,农官之名,弃曾为尧农官,故曰后稷.
8.百:言其多。
9.黍:糜子。稷:谷子。重穋(tónɡlù):两种谷物,通"穜稑",先种后熟曰"穜",后种先熟曰"稑"。
10.稙稺(zhízhì):,两种谷物,早种者曰"稙",晚种者曰"稺"。菽:豆类作物。
11.奄:包括。
12.俾:使。稼穑:指务农,"稼"为播种,"穑"为收获。
13.秬(jù):黑黍。
14.缵(zuǎn):继。绪:业绩。
15.大(tài)王:即太王,周之远祖古公亶父。
16.歧:山名,在今陕西。阳:山南。
17.翦:灭。
18.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19.届:诛讨。
20.牧野:地名,殷都之郊,在今河南淇县西南。
21.贰:二心。虞:误。
22.临:监临。
23.敦:治服。旅:**。
24.咸:成,备。
25.叔父:指周公旦,周公为武王之弟,成王叔父。王,指成王,武王之子。
26.元子:长子。
27.启:开辟。
28.锡:音义并同"赐"。
29.附庸:指诸侯国的附属小国。
30.周公之孙、庄公之子:均指鲁僖公。
31.承祀:主持祭祀。
32.辔:御马的嚼子和缰绳。古代四马驾车,辕内两服马共两条缰绳,辕外两骖马各两条缰绳,故曰六辔。耳耳:和顾貌。
33.解:通"懈"。
34.享:祭献。忒:变。
35.骍(xīn):赤色。牺:纯色**。
36.宜:肴,享用。
37.周公皇祖:即皇祖周公,此倒句协韵。
38.尝:秋季祭祀之名。
39.楅衡(bìhēnɡ):防止牛抵触用的横木。古代祭祀用牲牛必须是没有任何损伤的,秋祭用的牲牛要在夏天设以楅衡,防止触折牛角。
40.牡:公牛。刚:通"犅",小牛。牺尊:酒尊的一种,形为牺牛,凿背以容酒,故名。将将:音义并同"锵锵"。
41.毛炰(páo):带毛涂泥燔烧,此是烧小猪。胾(zì):大块的肉。羹:指大羹,不加调料的肉汤。
42.笾(biān):竹制的献祭容器。豆:木制的献祭容器。大房:大的盛肉容器,亦名夏屋。
43.万舞:舞名,常用于祭祀活动。洋洋:盛大貌。
44.臧:善。
45.常:长。
46.三寿作朋:古代常用的祝寿语。三寿,《养生经》:"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朋,并。
47.朱英:矛上用以装饰的红缨。绿縢:将两张弓捆扎在一起的绿绳。縢(ténɡ):绳。
48.二矛:古代每辆兵车上有两支矛,一长一短,用于不同距离的交锋。重弓:古代每辆兵车上有两张弓,一张常用,一张备用。
49.徒:步兵。
50.贝:贝壳,用于装饰头盔.胄:头盔。綅(qīn):线,用于编缀固定贝壳.
51.烝:众。增增:多貌。
52.戎狄:指**和北方在周王室**以外的两个民族。膺:击。
53.荆:楚国的.别名。舒:国名,在今安徽庐江。
54.承:抵抗。
55.黄发台背:皆高寿的象征。人老则白发变黄,故曰黄发。台,同"鲐",鲐鱼背有黑纹,老人背有老人斑,如鲐鱼之纹,故云。
56.寿胥与试:意为"寿皆如岱"。胥,皆。试,通"岱"。说见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
57.耆、艾:皆指年老。
58.有:通"又"。
59.眉寿:指高寿。
60.岩岩:山高貌。
61.詹:至。陈奂《诗**传疏》:"言所至境也。"
62.龟、蒙:二山名。
63.荒:同"抚",有。大东:指最东的地方。
64.淮夷: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的民族。同:会盟。
65.保:安。凫、绎:二山名,凫山在今山东邹县西南,绎山在今邹县东南.
66.徐:国名。宅:居处。
67.蛮貊(mò):泛指北方一些周王室**外的民族。
68.南夷:泛指南方一些周王室**外的民族。
69.诺:应诺。
70.若:顺从。
71.公:鲁公。纯:大。嘏(ɡǔ):福。
72.常、许:鲁国二地名,毛传谓为"鲁南鄙北鄙"。
73.燕:通"宴"。
74.令:善。
75.宜:适宜。
76.祉:福。
77.儿齿:高寿的象征。老人牙落后又生新牙,谓之儿齿。
78.徂来:也作徂徕,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79.新甫:山名,在今山东新泰西北。
80.度:通"剫",伐木。寻、尺:皆度量单位,此作动词用。
81.桷(jué):方椽。舄(xì):大貌。
82.路寝:指庙堂后面的寝殿。孔:很。
83.新庙:指閟宫。奕奕:美好貌。
84.奚斯:鲁大夫。
85.曼:长。
86.若:顾。
【赏析】
此诗以鲁僖公作閟宫为索材,广泛歌颂僖公的文治武功,表达诗人希望鲁国恢复其在周初时尊长地位的强烈愿望。
閟宫,亦即诗中提到的“新庙”,是列祖列宗所在之处,也是国家的重要场所。《左传·成公二年》:“祀,国之大事也。”祭祀固然各国都有,但在极为注重礼制的周**,诸侯国由于地位不同,宗庙祭祀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和周王室相同,否则,就是僭越。然而鲁国却是一个例外,《礼记·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这是鲁人引为自豪的。诗中所叙祭祀,则正指此事。诗一、二、三章叙述了周的发生、发展、壮大以及鲁国的建立,并不是纯粹介绍民族历史,赞美所有先祖的功德,而是突出两位受祀的祖先后稷和周公,以说明祭祀他们的原因。至于诗中提到的其他人,则只是陪衬而已。后稷是周民族的初祖,为姜嫄所生,其出生有一些神话色彩,《大雅·生民》记载较为详细。诗写到这些是因为姜嫄有端正的德性,但主要的却是体现后稷的不凡与神异,和《生民》诗的用意一致。后稷的发展农业,固是上天赐之百福,更和他个人受命于天分不开。以下叙述太王、文王、武王,重点在于灭商,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而文王、武王“缵太王之绪”,“敦商之旅,克咸厥功”,发展线索极为清楚。关于周公功绩,诗中没有明载,但“(成)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分明见出周公于建周有大功劳。《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辅武王,衅社,告纣罪于天及殷民。”周公在灭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虽位极人臣,却不能和天子并提,故诗人用比较隐晦的方法突出了周公的功绩。第三章末诗人写道:“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又说:“周公皇祖。”诗意就豁然明朗了。“周公皇祖”之“皇祖”,郑玄以为伯禽,朱熹谓为群公,皆误。明指周公,倒文以协韵耳。
建国之初,鲁国是诸侯中第一等大国,土地之大,实力之强,在诸侯中罕有所匹,故伯禽时,曾有过赫赫武功,《史记·鲁周公世家》:“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肹,作《肹誓》,……遂*徐戎,定鲁。”在定鲁的过程中当还有许多武功,但载籍残缺,事已不传,只能是想像了。伯禽治鲁,更重文治,颇略武功,所以鲁积弱凌夷,到僖公时代,由于内忧外患,在诸侯中的威信日益下降,连僖公本人也只能靠齐国的**返回鲁国。不过,僖公即位之后,确也做了一些事情,除礼制上恢复祭后稷、周公以天子之礼外,也频繁地参加诸侯盟会,对外用兵,以逐渐提高和恢复其应有的威望,仅以《春秋》经传来看,僖公四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候、郑伯、许男、曹伯侵蔡,伐楚;僖公十三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淮夷病杞故;僖公十六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而《泮水》诗中更有“在泮献功”之事。诗人对此都进行讴歌,叙述鲁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戎狄是膺”是北部边境**,不受侵扰,“荆舒是惩”则指僖公从齐侯伐楚之事。“泰山岩岩”以下,写鲁国疆域广大,淮夷、徐宅、蛮貊、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因为此时鲁国对淮夷用兵最多,成绩最大,故诗人一再言之。大致鲁国在以后的发展中,初封的土地或有损失,而此时又有所收复,故诗曰:“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从全诗看,诗人着重从祭祀和武事两方面反映出鲁国**旧业的成就,而又**在僖公新修的閟宫上,閟宫之祭本是周王室对鲁国的特殊礼遇,同时诗人又认为鲁国的种种成功也来自那些受祀先祖在天之灵的庇佑,这样,诗的末章又描写作庙情况,和“閟宫有恤”前后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閟官》是《诗经》三百篇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分十章(《毛诗》原分八章,朱熹《诗集传》分九章),三章章十七句,一章章十六句,一章章九句,三章章八句,二章章十句,共一百二十句。各章之间,意义相互连贯,前后叙述僖公作庙,并以奚斯作颂结束全诗。中间写祖先功德、僖公祀祖、僖公武功及家人群臣情况,同时穿插了对僖公福寿的反覆祝颂,而其中六个“俾尔”句型分置三处,使本来恢宏的气势更起伏跌荡,如钱江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在语言方面,极铺张扬厉之能事,叙事细密,写秋尝则“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騂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各种祭品,各种容器,一一陈列,以显出其规模之盛大。写鲁公军旅则“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威武的戎装,精良的武器,体现**无坚不摧的士气。此外,“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徂来之松,新甫之柏”等以繁密的语言组成排比整齐的句子,也为增加诗歌气势起到推助作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指出该诗对于汉代辞赋的影响,他说:“盖诗中变格,早开西汉扬(雄)、(司)马(相如)先声,固知其非全无关系也。”这是很有眼力的。但是,在诗中诗人表达的是周公后裔们对于僖公**旧物所产生的共鸣,是对于再现过去辉煌的向往,这是一个衰落宗族特定时期的真实感情,作为鲁国诗人**的作者抒发了这种感情,它既是充沛的又是复杂的,只有长篇巨制才能容纳得下,只有细致的描写和深透的论说才能尽情倾吐。《文心雕龙》曰:“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这就是《閟宫》和扬、马辞赋的本质区别,也是方氏未曾注意到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