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习俗(精选5篇)
文化习俗范文第1篇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来到了,这是我国人民最具传统意义的节日。关于它的来历,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传说;而且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这些故事和习俗通过古代先民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由此而被后人继承了下来。祖先的执着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那一段历史、那一段文化,而且也让我们在一年中最期盼的传统佳节里乐享其中。
春节的由来
据记载,我国人民过春节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并带领着臣民,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从此,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春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如“元日”、“改岁”、“献岁”、“岁旦”、“元旦”等。
据考证,春节正式冠名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由此,“春节”之名正式被列入中国节日法典,一直延续至今。
春节,俗称“年”,过春节又叫“过年”。《说文?禾部》解释:“年,谷熟也”。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后来又逐渐成了岁的代称。久而久之,农历新年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纵看春节习俗
如何庆贺春节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和积极意义的习俗,如扫尘、祭灶、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拜年、舞龙、舞狮、踩高跷、逛花市、逛庙会等等至今盛行。
扫尘
扫尘,古称“扫年”。它最初起源于古代人民驱病除邪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又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所以,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扫房擦窗,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处处都可见到人们欢喜、忙碌搞卫生的身影,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迎新春的喜庆气氛。
贴春联
扫尘后,人们开始在家里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春联,古称“桃符”、“门帖”,是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吉祥联语,也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每当除岁,便命学士作词,题写桃符,置于寝门左右。”有一年,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认为辛的词句欠佳,就自己拿笔题道:“新午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然而,用红纸写春联,则始于明朝。赵仲邑在《蜗庐漫笔》中说:“在明太祖统治的年代,则不在桃木板上题字,而改在红纸上。明太祖定都金陵之后,一年除夕,他忽然传旨说:‘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明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惬意。后来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未贴春联,经询问知道这家是杀猪的,主人不识字,正在发愁找不到人写春联。于是朱元璋提笔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此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成习。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张贴在门框、墙壁或楹柱上,为节日增添了不少的喜庆气氛。春联的内容与书法更为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彰显他们才艺的方寸之地,是他们每年舞文弄墨的一大兴事。
倒贴“福”
在我国北方,除了贴对联外,还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的习俗。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过来贴,“倒”谐音“到”,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如寿星、寿桃、喜上眉梢、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贴年画
春节习俗还有贴门神和年画。中国的年画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风格不一,题材有山水花鸟、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等。在艺术风格上,天津杨柳青年画以细巧、典雅而著称;山东潍坊和苏州桃花坞年画以粗壮、朴实而见长。这就是驰名中外的“三大民间木刻年画”。
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年俗活动就是除夕守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瘟疫邪气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寿命。从八十年代起,全国人民在除夕之夜又多了一项文娱活动,就是阖家同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新的民俗,家家边包饺子边看节目,其乐融融。
开门爆竹
中国民间还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到夜里12点新的一年的钟声敲响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开门出去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放爆竹为春节增添了十分热烈喜庆的气氛,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和乐趣。不过,在燃放烟花爆竹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适得其反。
初一拜年
守岁完了,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出门,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长辈带领家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遨几个人拜年,也有的是在单位里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还有一些路途遥远的无法亲自登门拜年,在一些文人雅士中间便流行使用自己制作的名帖相互祝贺,由此发展为后来的“贺年片”。随着当今电信业的发达,拜年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要属短信拜年了。这种方式简便易行,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按,全国各地的朋友就都可看到你的祝福了。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等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可以给睡醒来的孩子一个惊喜,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子时吃饺子
饮食方面春节又有哪些讲究呢?初一破晓,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元,并在某个饺子和汤元中包一个小钱,谁吃到这个饺子或汤元,就会认为此人这一年有“好福气”。
饺子,北方地区叫“扁食”、“煮饽饽”、水角儿”等。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挖掘出十几只唐朝时的饺子,和今日的饺子一模一样。但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却始于明代,盛于清代。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待到子时(夜间十二点)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交”与“饺”谐音,因而人们称其为“饺子”。
饮“屠苏”酒
在除夕吃“饺子”时,人们还要饮“屠苏”酒,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而形象道出了古人过年饮屠苏酒的风俗。传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唐代药王孙思邈将其药方广为传播,分发药物给百姓,并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
置办年货
文化习俗范文第2篇
本文试图通过个案具体对水族端节文化现今发展传承、风俗习惯的研究来指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剧烈的影响和冲击,端节特色日渐衰微并走向濒危。由于没有文字详细记载以及极少有后代能辨认和读懂水书文字,就更加不利于端节的传承和发展,端节的一些古老习俗和仪式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所以抢救性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发展工作更为紧迫。本文是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社区个案为例,以端节与九阡人民生活的联系,从端节的来源、遗留现状,社会功能变迁及传承来研究,揭示端节在九阡人民心中的重要意义。扩大少数民族端节文化的影响范围、促进其发展、传承及增强对非物质文化信息资料进行保存、研究、和传播水族端节影响力度是本研究的目标。
九阡镇地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南部端,东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水尾乡接壤,南与荔波县佳荣镇、茂兰镇毗邻,西接荔波县玉屏镇和本县的周覃镇相接,北抵本县的中和镇三洞社区。政府驻地距离三都县城65公里,距荔波县城30公里。九阡镇行政区划16个,水族、布依族、汉族等多种民族相居,形成这里的民族节日有卯节、端节、春节、霞节、七月半等多种丰富节日的相成。
九阡水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属于自身民族传统节日和受外来文化(如汉族)影响而吸纳为本民族传统的两大主要节日。前者主要有水族端节、卯节、六月半等,然而后者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等。属于九阡人民年节的传统节日有端节、卯节、春节、六月半等主要节日。在这四个主要的传统的时间节点,九阡不同村寨的人民隆重过着属于自己的节日。在一年之中这里的人们有2-3月过春节,6-7月过卯节、六月半,9-10月过端节。所以这里的人民一年四季中可以相互走访,节日时间分布比其他地方较多,人们相互走亲访友也比较频繁。九阡地区过端节人数相对较多且分散距离较远,主要有集中在水昂村、新阳村、兰懂村及板甲村等较偏远地。在水族端节7个批次中九阡地区除第一批水东端以外其他批次都含有。端节时长、人居分散,在这里受多种节日特别是受卯节影响,这里的人们过节时特喜唱歌。所以端节的端坡赛马在这地区少也是很大的原因。
过卯节主要有水各、水条两村为主。卯节被称“东方情人节”又称“歌节” ,卯坡青年男女情歌对唱、眉目传情。春节有扬拱村、水梅村等。在端节、卯节两大类节日中被形成“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习俗。
多种不同的九阡“节日圈”促成婚姻、亲属、家族关系之间相互来往。因为通过传统节日的人情往来,形成这地区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有效地构建了九阡水族地方社会关系网,在社会化快速发展中,外出的人群越来越多情况下。得益于传统节日的走访使得人们亲密关系没有疏解,进一步加强九阡地方的稳定和谐发展。
水族端节自2006年1月列入我国第一批部级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学者、专家们的研究和关注。中国地域广袤,有56个名族之多。由于各名族居住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不同,至各民族之间的习俗文化也各有差异。所以要做到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和谐社会,尊重民族差异,传承各民族特色文化就变得更加重要。我们小组秉承着对民间民族文化的无比敬畏的心境来解读水族端节,身为水族的儿女为构建端节文化传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根据材料解释和民间的访问我们对水族端节文化解读如下:
一、水族端节的来源及端节文化
三都水族人民传统节日众多,水族端节和卯节尤为重要。特别端节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分布广泛、人口众多。水族端节俗称“瓜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一般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约在农历十月初至十一月中旬)时长49天,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水族端节历史年代悠久,研究水族端节文化需追溯到它的起源。根据口承式的民间传说故事,在远古时期水族人背着铜鼓扛着锄头犁耙去逃荒,徒迁至广东、广西一代都未找到适合的居住地,当人们正在发愁郁闷时顶头飞来一只一群诺仙术(水语中的一种鸟视为凤凰)。人们就顺着凤凰飞走方向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地方,因为地盘有限大家就分开在这一带安家居住下来。可是先祖人们总互相想念于是来到三洞拱登(祖籍)的地方商量往后的日子,决定三年后在这里相聚。三年过后当人们带着丰厚的果实来到三洞团聚时突然开来一队古怪人马,与先组人争论这片土地。为保存着宝贵的土地在斗争中牺牲不少的同胞兄弟,人们就将他们安葬在这里,拿着鱼顿韭菜祭供他们的灵魂。就在这一夜我们的祖公拱登梦见一位发白的老人嘱咐他说:你们开辟这片土地有人不服,明天将来拿瘟瘿来毒害你们。早饭后,你们全部爬到那团怒姑端的山坡。傍晚回来就没事了。” 第二天,早饭过后,人们扶老携幼爬上了那团怒端的山坡。
到了坡上,小孩们哭闹不止,带出来的马也有气无力,于是大家就在坡上赛马。这大概是端节赛马的由来。等大伙傍晚回到祖籍所在地发现没带走的家畜都被瘟死。从此以后,每逢水历年底,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抬着果实来这地方团聚。因为每年到祖籍的地方不方便,于是大家商量把端节分期分批过节。此后,每逢亥日,各地依据传统分批过节,总有7批(古代分9批) 才能过完。
水族有自己的水书文字和历法,按水书记载的历法计算,端节适逢在水历十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公历九月底至十一月初)。端节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末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端节保留着水族古代氏族部落庆谷熟、过新年的遗风。端节都准确诠释了汉字的“年”,谷熟也”的本义。
二、端节的遗留现状
祭祖和赛马等是水族端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但由于社会进程的加快,水族人民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被打破。水族端节浓郁的特色因为文化的交融,日渐被冲淡。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南部的九阡镇社区表现得由为突出。在这里受卯节、春节的影响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祭祀活动也发生许些变化,供品餐桌出现水果、甜糖、荤祭等。和端节头天的萦祭不符,甚至觉得祭祀活动没有以前重要的心里。同样受春节、卯节的影响,情歌对唱深受这里人们的喜爱,偶尔举行端坡活动的村寨其他活动取代了赛马活动,今年有幸逢水昂村举办的端坡活动中情歌对唱也成为主要活动,另一些活动如斗鸡、抓鸭子比赛是受现代人民喜爱的心里而出现。由于各种因素端坡赛马活动九阡地方全无的现状。
三、端节社会功能的变迁和水族端节的传承及价值
水族端节随着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为了适应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变化;端节文化也随之发生着变迁,即端节在其自身结构的内部关系及与外界坏境的关系相对协调、功能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发生有序、缓慢而持续的发展和变化。端节的社交功能发生了变化,初衷的家族同聚、亲戚间走往增进水族内部成员的团结现在演变成为没有亲属关系的朋友、同事和领导成了端节客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我们端节传统“节日圈”也需要通过同学、朋友、亲属关系中冲出限制的范围。九阡过端节的人群主要在较偏远的地方,近几年受搬迁、移民等原因,为方便亲朋好友的走访许多过节的迁户来到镇中心的居住地过端,因而在九阡端节不断被分散。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族同胞对传承水族端节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当今水族人民不断出现外出务工的现象,人口流动特别大、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文化传承任务更加巨大,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价值不会发生改变,人们也不会放弃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出现分散现象,但端节在水族人民的心里永远生根帝国。
文化习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影响
文化习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普遍的应用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艺术设计的品味,满足现代社会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从而促使建筑企业能够获取较多的社会经济利益。
1文化习俗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在生活中产生艺术。对于建筑物而言,它除了能给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以外,同时还具备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仅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文化习俗。建筑物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切实反映,只有真正经历过、感受过才可以将这种精神以及文化习俗反应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其次,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不同的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它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精神文明方面的享受。所以,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地方政府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化习俗的应用,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得到有效的促进,在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地方的文化习俗,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不能够分离的。
2建筑设计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
2.1建筑艺术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由于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所以在世界不同的建筑物中,它们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多种方面。例如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建筑艺术大多都以古代建筑为核心,因
此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古代建筑中。首先从建筑风格中就很直观的体现出来: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就崇尚仁恕、宣扬中庸的思想理念。所以在我国的建筑中,有很多具有个性化以及审美价值的建筑艺术都无法彻底的彰显出来,这种建筑创意得到肯定,导致东方建筑艺术单调、缺少创新;而欧美人的个性则十分张扬、具有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思想较为开放,没有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所以欧美建筑都十分具有个性、审美价值也很高,使人看了之后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西方建筑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文化习俗。其次,可以从不同的建筑材料中体现出来:对于东方的建筑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砖木材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四合院,它是由四周的房子包围起来形成的一个密闭式格局,体现出了建筑风格的深沉以及内敛,这种建筑风格与东方人的为人处事以及价值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2.2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因此在建筑艺术上很容易产生歧义
我国地域广泛,且跨度较大,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地区的民族在文化习俗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在建筑艺术上也很容易有矛盾产生,而产生这一矛盾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方面多导致的。第一点就是利益趋势,这让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的;第二点就是地域不同所导致的,不同地域的人在看待事物上,或者是看待事物的观点也是有所不同的,还有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理念上也是对建筑艺术有所影响的,这样就会让矛盾更加凸显出来。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合,人们也更乐于将自己的文化习俗拿出来新事物去进行比较,最终对自己的选择还是比较认可的,对外来事物和外化思想也就更难以接受。对于建筑艺术而言,具有一定的审美范围,随着现在民族的不断融合,与人类民族文化以及文化习俗的进程也相一致。因此若是想在建筑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吸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信仰以及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精华,用包容的心去接受不同的风格建筑艺术,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建筑。
2.3为使建筑艺术内容更加丰富,应当让文化习俗相互融合
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艺术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兼收并蓄,对于各种建筑中精华和优点进行充分的汲取和有效的借鉴,尤其需要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建筑优势的借鉴和重视,这一项工作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艺术风格过程需需加强重视,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能够受到普遍的欢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和深入,彼此之间的文化习俗也能够进行相互的借鉴和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将不同国家文化习俗融合之后形成的优秀部分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当中,并以此作为设计建筑艺术风格的灵感,同时为了加强设计的与众不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改造的,构建一种新型的文化艺术。通过设计人员的设计古,可以增加我国建筑艺术和别的国家的建筑艺术等风格相统一,有利于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艺术品位。通过建筑艺术的逐渐融合,促使国外的建筑中蕴含我国的建筑文化习俗,同时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也体现着国外的建筑设计风格,这样一来,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在建筑设计中文化习俗的融合基础上,对建筑的这种设计理念能够逐渐的接受。所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对彼此的文化习俗做到相互尊重和借鉴,从而提升本国建筑艺术设计的水平,促使建筑艺术设计效果更加的丰富多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呈现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由于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鉴赏呈现不同的看法,从而促使建筑工程体现不同的艺术设计。由于人们审美视觉存在较大的差别,造成建筑艺术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是文化习俗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化现象,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存在不同,因会建筑工程设计对文化习俗的应用,促使建筑设计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宏.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23(10).
[2]胡礼庆.探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房地产导刊,2023(10).
[3]张玮玮.浅谈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文学与艺术,2023(2).
文化习俗范文第4篇
作为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哈尼族种茶历史极为悠久,这其中最有名的即是为世人所熟知的野生茶树王和人工栽培茶树王,它们均生长和被发现于云南哈尼族聚居的西双版纳自治州境内的原始热带森林和哈尼山寨之中,前者为1961年勐海县哈尼人发现,树龄约有一千七百余年,后者树龄也接近九百年。这些震惊世界茶坛的发现显示哈尼族种茶饮茶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哈尼族地区可谓是茶的发源地和故乡。据一些学者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哈尼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先尝试和种植茶的民族之一。“远古时候,有个勇敢的爱尼(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小伙子猎获一头豹,他请来寨里人吃肉饮酒。席间,大家尽心跳‘冬八仓’(爱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直跳到通宵达旦,口干舌燥。主人便煮一锅水给众人解渴。当锅里的水即将涨开时,突然起了大风,屋外的树叶纷纷落下,有几片叶子随风飘进了锅里。大家喝后感到这水苦中带甜还有清香,比平时好喝,后来便常摘那种树叶泡水喝,继而采种子栽在房前屋后,并取名‘老泼’(茶叶)”(1)在长期历史积淀下,哈尼族形成了独特的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习俗。从人类学的视野进行审视可以发现,灵物、祭祀与治疗是红河哈尼人日常生活中赋予茶的重要象征与功能,这也成为解读哈尼族茶文化极为重要的桥梁,由此构成哈尼族茶习俗文化表述的关键词。
一哈尼族茶的种类众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就有普洱茶、云针茶、南糯白毫、玛玉银毫、绿玉银毫、云雾茶、松林茶、香条茶等等。若从地域上来划分的话,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自治州境内聚居的哈尼人饮用的多是享誉世界的各种普洱茶系列,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聚居的哈尼人饮用的则多是各种各样的绿茶。在红河哈尼人的生活中,煨酽茶极具特色。其大致的方法是在火塘边生起熊熊大火,将茶叶放入本地制造的质地上佳的土质陶罐之中,置陶罐于火上烘烤片刻,直到可闻见茶叶经烤后所散发出阵阵清香之时,再将山泉水舀入罐中,让陶罐依偎于火塘边继续煨煮。饮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浓淡来决定煨煮时间之长短,喜淡者只需煨煮片刻即可马上饮用,口味偏重者则会煨煮数小时之久,但大体上而言以煨煮至陶罐中水位将近一半时为最佳,此时茶的味道较充分融入泉水之中,颜色呈深黄色,味道苦涩并有轻微烟味,其色泽和口感均堪称上佳,这也是哈尼人最古老的一种饮茶方式,哈尼人有不可一日没有酽茶之说。此外,红河哈尼人还爱喝香气宜人的土锅茶、云雾茶,在山间劳动时,还把茶叶烘烤后投入竹筒中制成兼有竹子与茶叶清香的青竹茶。在哈尼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广为人知的民歌:“在哈尼的房屋里/没有了火塘就不像家/火塘里没有了冒泡的茶水/就像吃肉没有了盐/稻田少了水/一个男人没有了婆娘”。在这首民歌中,把家中火塘边缺少了茶水与稻田没有水、男人没有了婆娘相提并论,即可见哈尼族人对茶的须臾不离和重视程度。火塘是哈尼族家中最重要的一处地方,是哈尼人心中神圣之地,据说他们生在火塘边,亡在火塘边。火塘也是哈尼人烤茶饮茶和唱茶歌的场所,于火塘边支起三角铁,煮上陶罐煨酽茶,人们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唱起本民族的创世古歌、迁徙史诗“哈巴”等,年轻男女则唱起茶歌“种茶歌”、“采茶歌”、“饮茶歌”、“情茶歌”等。
二茶与哈尼族宗教祭祀文化密不可分,从学理层面的对哈尼族宗教略作?望,哈尼族宗教具体而言属于原始,它起源较早,属于人类宗教的早期范畴。哈尼族原始以“万物有灵”为其信仰基石,朴素的认为凡天地万物———太阳、大地、草、木、花、鸟、兽都是具有灵性的,也就是说,它把世间万物都加以人格化,在此基础上,认为灵魂又是不灭的永恒的,万物(包括人在内)有生有长,有灭有终,然而它们的灵却是永久存在的。(2)在这种宗教思维影响下,哈尼人把茶叶视为能够祛邪祈福的灵物,任何人都不敢随意砍伐茶树唯恐得罪了茶树神,哈尼族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传统的祭茶仪式和茶王节。哈尼族祭茶仪式通常出现在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寨性的祭祀神林活动“昂玛突”中,事先选好一棵枝叶茁壮的古茶树,由村寨祭司“莫批”和头人“咪谷”主持,念诵祝词,宰杀牺牲,全体村民下跪祭拜茶树。据说以此方式可告诉茶树神春天已然来到,快快从冬天苏醒过来,并祈求茶树多发芽生叶,“昂玛突”仪式过后,村民才可以开始农耕和上茶园采摘茶叶。茶叶的祭祀文化功能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各种重大的祭典活动中的重要祭品。在哈尼族古老祭词《斯批黑遮》中提到的祭祀祖先的祭品就有纯粮壮畜、鲜嫩的鸡肝、醇香的好酒、清凉的茶水等等。(3)在哈尼人逢年过节,婚丧等红白喜事活动中,都须臾离不开茶、酒、米、肉、盐等几种祭品,其中茶十分重要,其地位高于酒。例如哈尼人对祖先的献祭是经常的、殷勤的,年节之时,哈尼人都要献上米饭、酒和茶等祭品,认为祖先神便会回来和子孙们一起享用。云南省红河县宝华乡的哈尼人在十月年(哈尼音:扎勒特)的早上,是由家中主妇准备好祭品,包括一杯茶、一碗猪肝、一杯酒、一碗饭、一双筷子,放于托盘中,摆放在祖先候勾处献饭,献完饭全家要对祖先磕头。
三小小的茶叶与红河哈尼人的疾病治疗有着密切联系。由于茶被哈尼人视为具有灵气之物,因此茶叶还被哈尼族巫师当作人与神灵交通之媒介,用来向神灵询问各类疾患的病因和治病的妙方,也是民间较为重要而流行的方法。例如哈尼族有一种叫“司娘莫”的巫师,可以神灵附体自由来往于神灵和人之间,把人的愿望送到祖先神那里去,把祖先神的愿望和要求传达给后人,而其探知病情来源最重要的用品就是茶、米和水,通过茶的形状占卜判断病情,告诉病者为什么会发病,又如何可以治病,他们会给病人一个含有茶叶和姜块的小包,让附身鬼魂离去,病人康复。在日常生活中,哈尼人常常用茶来作便捷的医疗保健药品。比如他们认为茶叶可以消炎消毒止痛,轻微的伤口涂上一点浓茶便可以很好的杀毒并促进伤口愈合,而哈尼人所处的地区常常有各种虫子蚊子叮咬,这时候茶水就是最好的外用药。遇有眼疾发痒,便用茶水直接滴眼,或者用茶水的热气熏眼,痛感就会减轻,止痒疗效明显。茶更有止渴生津、祛暑降温之功,是酷夏最好的防暑佳品,还可治疗热痒子等,哈尼人一天不离的煨酽茶可以消食化瘀并帮助解除疲劳恢复精神。哈尼人还有不少的药茶山茶,他们往往掌握丰富的药用知识,大量采摘山茅野草等,于房前屋院种植,随时可供采摘,当作“临时药”“看家药”预防和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如采自山上的香条茶、山茅茶可以去火消暑,香条茶水泡饭独特的香气非常适合病弱不思饮食者,而被医界认可的具抗癌功效的绞股蓝可以直接泡茶,用于治疗喉咙痛或者治疗轻微的感冒发烧,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药茶。
文化习俗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的综合体。人类建造房子,避免了风吹雨淋,人类建造了房子,人类有了安定的居所,房子又为人提供了安全屏障。有了稳定安全的场所,人类就可以从事一些更文明的事情了。随着文明的进步,建筑更多不但体现了它的实用性,还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世界各地的建筑样式、风格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因为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什么样的文化必然产生什么样风格的建筑。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浅析。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风俗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由于时代的发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内容的广泛化,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化风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比较很容易的出来。我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遗址,遗迹存在,风格迥异。即使当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虽然各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同化。但仍能体现出不同文化风俗下,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都有其优缺点,去劣存优,取长补短,是我们当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9(1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二十年[j].古建园林技术,2003(4).
[3]刘玉超,罗大为.建筑艺术与生活[j].民营科技,2023(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