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蔷薇》读后感
第1篇:《金蔷薇》读后感
《金蔷薇》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蔷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罢俄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的《金蔷薇》,我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如下几个关键词:素材、使命感、构思、经历、语言、灵感、想象、细节、爱,想了想,划掉了素材、构思、灵感、细节,这样就只剩下了使命感、经历、语言、想象、爱,我认为被划掉的几个关键词,其实可以包括在剩下的词里。由此,可以总结出一个文学创造者(作家)的创造过程可归结为:多出去经历世事,在当中利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去了解每一件事物的细节及特点,时刻保持丰富的想象力,诗意地理解生活,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再把这些灵感用大众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在这创作的过程中,作家必须怀着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简单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爱。而这种爱又是复杂的,它包含了文学创造者对文学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而这也是所有真正的文学作品创作的出发点。
我第一个写下的关键词是素材,而后划掉是因为我觉得它已经包含在经历里面了,包含其中的还有细节和。我们的经历又可分为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而在《金蔷薇》中,作者主要着重于描写他的生活经历。在切尔诺贝利镇的一家理发店里,作者听说了关于赫丽斯嘉的故事,尔后他以此为主题,写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片小说,也是从那时起,他明白了生活经历生活知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作用和影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一章中他他所描写的自身的经历以及感受。听信了父亲描述的火星死亡的原因是沙漠的侵蚀,作者内心对沙漠的恐惧便根深蒂固了,而之后作者在乡下祖父的家中度夏时亲身体验了沙漠毁灭一切的破坏力之后,更是加深了其对沙漠的恐惧感,我仍能感受到干热风从作者身上吹过,那种被死神的长袍包裹着的.感觉。这种无法从阅读经历中获得的内心感受在为文学创作时提供素材的作用毋庸置疑,是无可取代的。另外,我之所以认为细节包含在经历中,是应为细节在亲身经历的事物中会体现得更明显。就拿以上提到的作者在祖父家经历“干热风”一事来说,其中的细节描写尤其绘声绘色。“打背后扑来的热气是那样的烫人,就好像我衬衣的后背着了火似的。我嘴里满是沙土,一咬牙就发出咯擦咯擦的声音,眼睛也被沙土迷糊了。”这段关于作者切身体验的细节描写仿佛把干热风带了过来,读着读着浑身感觉火烧似的不舒服。如果说文学创作是盖大厦,那么素材便是那砖瓦,是盖大厦所需的基本材料,而细节则是镶在大厦周遭的瓷片,仅由砖瓦堆砌成的大厦色调单一枯燥乏味,而镶上瓷片以后,整座大厦立马熠熠生辉。
在《钻石般的语言》一篇中,作者毫不掩饰地赞美语言的美。“只有一点事无可争论的,那就是绝大部分有诗意的词都和我国的大自然有关”、“凡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水、空气、天空、云、太阳、雨、树林、沼泽、河流、湖泊、草地、田野、花朵、和青草,在俄语中都有大量传神的字眼和名称。”那些熟稔大自然、精通民间语言的大家的作品中甚至是人民本身,他们的语言无不丰富多彩,给人以诗意的享受。一个护林人对于“泉水”的理解与感受,普普通通的话语就已概括了自古以来人民的全部经验和人民性格中全部诗意:泉水、祖国、人民搁在一起就像是亲族。大自然或许不懂诗意,但是它总能给人以诗意的享受,而这种享受,人民用最普通的、最朴实的、最简单的语言便能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又是最自然的,最原始的,如此说来,便是要推翻“大自然不懂诗意”的结论了。在后两节中,作者对雨。对花草的描述更是充满了诗意。雨的形态、下雨时的景象、雨的声音等等,作者在描写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汇的语言表现力。风能在沙地上吹出波纹,不同的花草有不同的名字,语言的能量多么巨大,它可以使即使不懂诗的人也能诗意地生活。在读了所有作者关于语言和自然的描述后,我发现自己最后的想法竟和作者惊人的相似:只有清晰易懂的文学作品才能存在下去,才能用于读者,费解的、晦涩的,或者故弄玄虚的作品,只有作者自己需要,人民绝不需要。
关于想象力,我认为与诗意有关。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充满诗意的。孩童时代,我们想东西时总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但是那时我们的世界“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趣极了”。有时候,单纯,就是一种诗意。文学创作是离不开想象的,尽管艺术源于生活,但它却又必须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给文学作品以加以诗意的修饰。作者在阐释想象力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安徒生的生活的叙述,以及,关于他的爱情的叙述。安徒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人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单从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而在生活中,他的想象力同样能给人诗意的享受,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让他邂逅了美丽的爱情,虽然最终由于他内心缺少爱的力量和勇气而错失了这段感情,然而我一直认为,这段残缺的勉强称得上爱情的情感一定是美丽的,因为它从头到尾充满了诗意,而从相遇到相识相思,安徒生都始终相信: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天长地久。
拉脱维亚对于作者在一个渔村的海边的岩壁上所看到的铭文——“悼念所有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的理解是:悼念所有曾今征服和将要征服这个大海的人。这使我感到惊奇,尔后释然。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去建设、完成它,这个人才足以赢得尊重,他的事业才能够成功。文学创造者也应怀着一种使命感去进行创作。我一直在想,这种使命感会是什么呢?是为了文学事业能够生生不息地继续发展下去?是为了给世人鼓舞斗志,传授经验,为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尽自己的一份责?是给世人以美的精神享受?或许都是,又或许都不是。而我认为,都是或都不是其实都是基于同一个出发点——爱,对文学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作者在最后介绍自己要写的一本由优秀人物传记的书中写到,契科夫有善良严格的人道主义,波洛克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普宁追求幸福、雨果总是充满激情……凡此总总,都可归结为一个字——爱,伟大的作家无不是一次为创作的出发点的。
第2篇:《金蔷薇》读后感
这篇《金蔷薇》读后感范文很有代表性,送给你。
文学概论
金蔷薇读书报告
——关于理想和现实关于爱
金蔷薇读后感
——关于理想和现实关于爱 阅读情况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辅修课文学概论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其实在老师推荐之前,对于俄罗斯的小说,我所了解的就是譬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之类的世界名著,而这本书没有惊天泣地的伟大故事,陌生的笔触带给我的是完全崭新的视野,这不仅是创作一部小说的经验之谈,更是生活的启迪。我阅读的这本是由李时翻译,长江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序言部分是刘小枫执笔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这里的怕是“与任何形式的畏惧和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和虔诚相关,这种怕将那永恒神圣的天父匿藏于自身,所以不是面临虚无只畏惧”,刚开始读序言的时候对刘小枫的意思一知半解,进入全篇的20个小部分,我不仅惊叹译者的唯美笔触,更俯首的是作者的那颗饱含“隐秘泪水”的心。小说由《珍贵的尘土》起笔,讲述了一个渴望为所爱的人带去幸福的感人而又悲戚的故事,沙梅的执着不是一个奇迹,那是我们身边随时发生的故事,只是换了时间地点主人公和形式,用一双发现平凡中不平凡的眼睛去感触这个充满怕和爱的世界。
正文:
《金蔷薇》的写作方式不等同于其它小说,它既是一篇作家内心创作世界的呈现——在这里,作者雕刻了人类的纯美情感和大自然的唯美画卷;又是帕乌斯托夫斯基对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感受的创作过程的一一刻画,阐述了作家的使命和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在这里,我不仅是作为一个读者来欣赏文学丛林中作家的鬼斧神工的构思和文章的契合,更是宛如一个站在作家身边的聆听者,听着作者的写作历程,有灵感有纠结,有喜悦有酸痛,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普通却又有着一点点不同于一般人的灵感和敏感。
我想对一本书的感动和震撼,不会仅仅是在合上最后一页时的意境上的满足,更是在字里行间体味不同的收获,不仅走入作者内心,这块强大的磁场,更能走出作者的视野,带着这些感触和理解,去开启自己的人生巨锁。蘸着丝丝感动和了解,我开始走入《金蔷薇》,作者的内心,去品味一个真正作家的创作灵感和方式,更学会去生活,感触现实的爱??
一、对人性美的追求与坚持
在《珍贵的尘土》里,我们所接触的是一直划出我们视野之外的一种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即使卑微到无人在意,当他们怀着一颗追求唯美的心时,他们的相貌、年龄、社会地位已经被虚化。我们没有过多去在意沙梅在黑暗的侵蚀下已经虚弱或者孤独到什么地步,放大了他一次次装满尘土的口袋,我们感动的是他的那颗“为幸福、快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般光辉灿烂”。
回顾我们的社会,多少物质和名利遮掩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为工作而读书,为下一代的读书而工作,无形中我们也变成了当初嘲笑的那个放牛娃,我们自诩
自己懂多少技术、有多少管理能力,可是,抛开这些附加产品,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真诚地问问自己有没有觉得裸露?一旦心灵失去了对人性美好的追求和信任,抛开责任和所谓的自尊,还有多少东西是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人性的美好不仅是作家创作的源泉,更是普通人赖以生存的心灵鸡汤,我们随时需要一点点感动,去相信美好、创造美好,不为其它,只是让自己获得更充实些,幸福感更浓厚些??
二、责任感
在书的第二章《碑铭》部分,作者提到“如果对作家的才干作正确的了解,那么其中完全没有那些微末的怀疑论者企图硬加上去的性质——虚伪的热情,作家对自己的特殊作用的浮夸的意识”,这里谈及了作家的责任感问题,我想在这个社会是无法回避的肿瘤。来看看我们的文坛,为了丰厚的稿费,多少名人在卖着读者的信任,自己的名气,用来服务金钱、服务权利?
前段时间有句非常讽刺的话——一个广告牌掉下来砸死五个人,其中两个都是作家。我初看这句话的时候,还在上中学,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随着阅读数量和质量的增加,逐渐发现市场上流传着多少文化垃圾,一旦成名,立即出书,宋丹丹和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也是深深地反讽着这个时代的浮夸和躁动,人们过度追求名利,追求那些本不懂的文学创作。产生的这些文学垃圾又该由谁来清理?人们又如何去区分这些糟粕和精华?多少无用功浪费在这些不懂装懂的人的笔下?
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做个文学的被动者,但是一旦文学和作家的责任感脱节,他们创作的将不再出自真正的作家的创作灵感,没有了本心的表述,再华丽的辞藻也只能是纯粹的矫揉造作。当胡兰成作为一个才华横溢、饱读经书的“完人”站在张爱玲的面前时,那样的美好,可是之后出卖了自己自由意识,作为汉奸在汪精卫的手下写出了若干违背本心的文章去煽动、蒙蔽群众,作家的责任感在此缺失殆尽,我们看到的也只剩下无尽的感慨,为张爱玲作为一个作家同时一个女人的感慨。
三、深刻
“没有多久我就不再写诗了。我懂得了我写的那些诗是徒具形式的劣作,是涂上了好看的颜色的木花,是镀金的纸箔。” 我想起了中学时代,也尝试过许多小诗。记得辛弃疾在《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的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也许吧,当初的我们往往笼罩着世界观形成初期的孩子由于对生活的敏感而形成的所谓愁绪,喜欢张爱玲,喜欢李商隐,喜欢一切敏感多愁的诗人,浸着花季雨季的朦胧和不安,我们尝试着一点点放大,爱用华丽的辞藻去契合那个时期明媚的伤疤。
其实,再回头,看着已经泛黄的诗页,不禁觉得可笑。稚嫩的文笔只剩下缩小到卑微的伤感。帕乌斯托夫斯基分享了他自己写小说的经历,才发现其实文学属于那些能真正读懂人生的人,他们也许不是最有才气的,却一定是最真实最深刻的。
巴金的《随想录》载着无限忏悔的感情回顾着文革十年的点点滴滴,在这里,巴金已经不再单纯浮于文革的动乱表面。而是挖掘到一个更深的意思层次:十年动乱中他曾为保全自己而被迫牺牲争议的朋友,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为专制主义做了帮凶,成为了一个精神奴隶。巴老对那十年的剖析,是在自己对生活、精神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冷静地看着人性与社会。这时的《随想录》,我们不仅只是在阅读巴老的晚年生活,更是在品析着一个世纪老人的沧桑一生,以及他给我们的不同引导教育。这才是文学,去掉层层外衣的最灵魂部分。
四、现实之爱
在《夜行的驿车》这一章节,作者为了说明想象的爱和现实的爱,为我们讲述了安徒生的故事,在这章节的最后写到“我的朋友,要善于为人们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去想象,而不是为了悲哀”。安徒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唯美的爱的国度,在这里,我们安享想象的纯美,可是,想象毕竟只是想象,心灵的充实不能单纯靠精神的胜利维持,否则在不断的现实对比之下,我们会更加感到重重的寒意,因为这样太累了??安徒生在最后也做了反思,那种对比衬托现实黑暗的想象之爱是中悲哀,我们要学会去为了人们和自己的幸福去想象,这里,强调的则是对现实美好的期盼和追求。
我想海子就是这种想象之爱和现实之爱的鲜明矛盾体,他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开头,描述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闲适生活,但普通的生活并不是他追求的,他的想象世界已经不属于一般人,强烈的对比中,更显悲哀,“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尘世获得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是他追求的,所以他的想象国度脱离了现实,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和自己的想象的一个契合点。最后的悲剧,我们不能说是谁的悲哀,因为这样脱离现实的爱的本身就难以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我们无法超越肉体完成佛家所说的无我和物我合一,只因我们都是普通人,活在这个世界的普通人,我们要做的是在现实中创造爱,去接合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五、总结
《金蔷薇》是一部充满着作者的爱与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凄美小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更多作为作家的更是最为普通人的生活本身的悸动,也许我的一次阅读并不能体会太多作者的的表述意义,但是这种纯美的经验札记却深深打动了我,理想、灵魂、爱与怕,是我们生命难以承受之轻,我们在文学和现实的契合点上蹒跚追寻,为了一中幸福,为自己,为别人,如光辉般灿烂神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