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精选5篇)
企业利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 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 显性成本 隐性成 本企业效益评价
很多企业规模都在不断扩张,会计利润也随之不断增加,企业经营者通过会计报表展现了会计利润。然而在会计利润的数字背后,这些企业是否真的提高了营运效率,创造出了真正的财富。如果不能客观地认识到会计利润的局限性,会计利润将是一枚“烟幕弹”。通常所说的利润,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真正的利润是企业需要获取足够利润并超过所投入的资本成本,才能真正为股东创造财富,这就是“经济利润。以出资者的角度看,“经济利润”才是真正的财富,而会计利润仅是纸上的财富。本文试图通过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比较分析,增加对经济利润的认识。
一、会计利润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分析
(一)会计利润的特点 会计利润是按照会计的原则和方法计算的利润,具有以下特点:会计利润是以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得的各项收入,与为实现收入而付出的相关成本费用相抵后计算出来的。包括企业主营业务所形成的利润,也包括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营业外收支净额等方面形成的利润。这种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利润,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特点;会计利润是建立在分期假设上的,因而是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按权责发生制来划分的。收入费用以应否归属本期为准;会计利润是按照实现原则来确认收入的,即企业的收入是在被被确认已实现后才能予以入帐。传统的实现原则强调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与报酬的转移,符合谨慎性原则;计算会计利润时,抵减的费用是按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的。由于企业资产是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所以费用是已耗用资产的历史成本,这种计量方法有助于反映企业实际投入的资源以及耗费情况,也有助于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责任;会计利润是依据配比原则计算的,它是本期实现的收入与其相关费用配比的结果。凡是与本期收入不相关的成本费用,均不能与本期收入相抵,而是作为资产与以后耗用期间的收入相抵。
(二)会计利润的局限 会计利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现行利润表中所体现的是企业已实现的利润,而不能反映未实现的利润。是―种较为狭隘的经营成果观。而未实现的利润对报表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往往至关重要;进行配比的收入和费用,其实并未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收入是按现行价格计量的,而所耗用的资产是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结转的,收益的计量缺乏内在逻辑上的统一性,导致虚盈实亏、虚利实分的现象,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由于会计确认、计量是以历史成本计价,企业资产在报表中反映的是过去经营业务所形成的、尚未分摊的资产成本的余额,并不是资产真实的价值,必然会影响到以后年度利润的真实性;会计按配比原则确定利润,使一些性质上不是资产或负债的递延项目也作为资产或负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
二、经济利润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其优势
(一)经济利润发展的历史渊源 在资本市场萌芽时期和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有权观念左右着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当时,大部分企业组织都是独资或合伙形式,由其所有者直接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没有多大意义。相反更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从所有者角度来看,债权人才是唯一真正的“外来者”,在满足了这些“外来者”的权益后,剩下的就是业主的利润。因此,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重要的是如何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是股权资本成本。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会计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个与其所有者相独立的个体,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的法人,可以通过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的资本,即从债权人那里筹集债务资本和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股权资本。从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角度来看,是主体而不是所有者在拥有资产,是主体而不是所有者在承担债务,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于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根据公司独立主体观念,所有原始资本都是由公司主体的“外来者”提供的,无论从哪个渠道取得的资本,对于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有代价的。根据主体观念,经济利润就自然的成为取代会计利润的新的、科学评价指标。
(二)经济利润的使用优势 经济利润是在扣除全部的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的基础上来衡量企业业绩,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它克服了会计利润的缺陷,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即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增值,成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经济利润同会计利润相比,会计利润是―个财务概念,是财务报表的一项内容,经济利润是―个管理概念,经济利润不仅是一个全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而目利用经济增加值原理,在决策时帮助企业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经济利润非常准确地度量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在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达到增长的目标过多投入资本,经济利润具有预警的作用,以会计利润为基础减去权益资本成本,如果经济利润大于零,则投资是安全的,经济利润小于等于零,则应对投资加以重点关注。经济利润是建立在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目标基础上的“价值”理念,符合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体现了先进的管理思想,传统的会计利润忽略资本需求的资金成本,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要求,经济利润逐渐取代了传统会计利润被广泛应用于内部绩效考核中。
三、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区别 (1)计算口径不同。会计利润是企业一段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即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即:会计利润=收入-成本-期间费用(含:财务费用)。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即:经济利润=收入―成本(含:投入资本成本)―期间费用,也可以理解为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机会成本。在企业投入资本大于零时,经济利润永远小于会计利润。(2)成本内涵不同。会计利润作为传统会计指标,主要考虑的是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是显性成本,是企业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花费,即企业购买或雇佣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可以从会计账上查到。经济利润作为现代公司制企业管理会计方法指标,考虑的是经济成本,经济学认为成本是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后者是企业所有者自己提供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的机会成本,是企业在经营某种产品生产时将时间、资产、货币等用于其他用途而损失的最大收益。(3)所基于的利益主体角度不同。会计利
润是基于独资和合伙制企业组织形式而建立的,经济利润是基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而建立的。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利益主体角度的经营成果指标,而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这个独立于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人格化”主体利益角度而产生的。
(二)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联系 (1)会计利润是经济利润的计算前提。会计利润是传统的经营财务成果指标,在此基础上扣除投资人资本利息成本后就是经济利润。因此计算经济利润必须依靠会计利润。(2)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都是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共同目标与方向。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都是正指标,可以说在同一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内,会计利润越大,经济利润就越大,同时企业价值也就越大。(3)经济利润是会计利润发展的更高阶段,与会计利润一脉相承。经济利润是由会计利润依照社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等更替、提高发展而来的。是适应现代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的新的、更加科学经营成果、投资评价指标。
(三)区别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一切成本包括显现成本和隐含成本。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却仅仅确认和计量显现成本,对隐含成本却视而不见。两者之间缺乏统一性,既对会计学科的理论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为它们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之处。在投资项目立项时,按管理会计要求对此项目进行评价,当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却由财务会计来评价和考核,由于两者的评价标准不一致,使得人们无法据以了解投资项目立项时,所要求达到的投资报酬率在以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实现。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区分,尤其是经济利润概念的引入,解决了这个无法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统一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利润”口径,而且协调了投资项目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其次,使企业的净利润更具有经济学意义。引入经济利润,实现了对会计利润的经济学改造,使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扰,也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人产权领域。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下,净收益包括股权资本和真实的净收益两部分。把股权资本成本当作企业净收益的一部分。虚增了企业的净收益,从而高估了企业的经营成果。经济利润还原其本来面目,使企业的净收益真实地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样会计学的净收益实际上是目前经济学流行的经济增加值,经济学家将利润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在保持同样富裕的前提下,一个人在本周可能的最大消费额”。从而消除了会计学与经济学对企业经营成果在认识上的差异。传统财务会计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计算出的净利润包含股权资本成本。因此,净利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缺乏其应有的经济意义。引入经济利润指标后,在损益表上的净利润,就是扣除股权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将更具有经济意义,也是区别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意义所在。
企业利润范文第2篇
利润操纵也称盈余操纵,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它与会计造假共同构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两个方面,但与会计造假有本质上的不同。利润操纵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有时是一种合法行为,在实务中更加难以识别。近年来国内外对利润操纵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企业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操纵,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准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利润指标是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表明企业在一个经营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和考核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之一。该指标正确、真实的披露对于企业各个相关利益主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投资者需要根据公司利润水平来估计股票价格,并且要分析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进行是否投资的决策;债权人根据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规模,确定对企业的信用规模,判断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度;政府部门根据企业的利润和生产情况制定不同的财税政策,确保国家税收。但在实际工作中,出于不同的目的,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利润操纵问题,引起财务数据不真实,给通过财务报表获取会计信息的各方造成损失,使这些主体控制失灵、决策失误。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日趋蔓延,已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普遍怀疑,对证券市场的信誉形成强烈冲击,严重扰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平稳发展。
可以从以下方面识别企业利润操纵行为:
(一)明确分析对象。利润操纵行为的主体是企业,我们要识别利润操纵行为首先要明确被分析对象的范围,即哪些企业更容易人为粉饰报表,虚增利润。研究表明,一个公司如果有利润操纵的动机,并且公司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话,那么它们更有可能积极从事利润操纵。例如:上市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第三年扭亏为盈,我们便要给予注意,也许这个经营业绩持续不佳的企业会为了避免被摘牌,在第三年粉饰了利润;连续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10%~11%之间的企业也许会为了保持配股资格进行了利润操纵;增长较快而规模较小的公司为了保证较高的增长率以维持其股价,往往也会发生利润操纵行为;公司举债经营时,其债权人一般会在合同中规定大量的限制性条款,如果公司不能履行这些条款,则被视为违约,所以,当公司接近于违约条件时,就可能通过盈余操纵来减少违约的可能性,有这种情况的公司也应被列入分析和研究的范畴;上市公司若在某一年集中亏损,然后再以后各年连续盈利,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分析,因为若没有天灾或市场的重大变故,公司便很可能是在利用巨额冲销的方法把以后期间的费用一次入账,以减少后期负担,换取未来的绝佳业绩,诸如此类等等。
(二)分析企业利润来源。企业利润由几方面构成:(1)主营业务利润;(2)其他业务利润;(3)投资收益;(4)补贴收入;(5)营业外收入。企业正常盈利一般应该是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最大,这样才说明公司的产品市场较好,企业的后续发展空间较大,稳定性也较好。如果企业非主营业务利润所占份额较大甚至超过主营业务利润时,我们就要进一步分析企业是否使用了利润操纵的手段。例如,如果企业某年的投资收益成为了当年总利润的主要来源时,企业就很可能是利用资产重组或改变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调解了利润;如果企业的补贴收入占很大比例,这很可能是得益于政府支持。因此,有些企业的利润数额并不能代表企业本年的经营能力,必须进一步考察企业利润的构成再下结论。
(三)分析企业现金流量。可以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的指标不是当期利润,而是现金流量。西方有学者研究了市场参与者是否能基于公开获得的信息,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测量报告盈余的质量。将“高质量”的盈余定义为主要是由现金流量构成的;而“低质量”的盈余则主要是由应计额形成的。这就告诉我们,判断企业某期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要充分考虑当期的现金流量。实际上,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算出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差额,而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出的会计盈利,二者是不同的,后者的大小会受到各种会计方法的影响,多种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会使操纵会计利润成为可能,而现金流量基本上是无法操纵的。因此,可以说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为客观和真实。一个企业正常稳定的经营是需要足够的现金量维持的,一个企业即使有较高的利润水平,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借款利息和偿还到期借款,它同样面临破产。有些企业为了扩大市场、提高利润,放宽信用条件,虽然换得销售额的迅速增加,但同时也带来大量挂账的应收账款,其中有很大部分必定要成为呆账、坏账,可企业为了换得较高的主营业务收入不惜铤而走险。由此可见,在剖析企业的报表时,一定要将利润和现金流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四)分析企业部分财务指标。许多财务指标都可以根据企业报送的报表轻松得到,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也是财务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指标可以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存在的问题。财务指标有很多,我们重点考察以下几个:
1、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若该指标较以往年份有大幅的下降,则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与收入不协调,很可能使企业为占有市场或增加当期利润改变信用条件以扩大销售的结果。
2、资产质量指标。利用虚拟资产和不良资产来调节利润是某些公司惯用的手法。企业往往通过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递延资产、多年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积压存货等虚拟资产、不良资产美化企业形象。我们将这些盈利能力不确定的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作为衡量资产质量的指标。如果指标过大,企业则难辞其咎。
企业利润范文第3篇
利润区虽然听起来像只说赚不赚钱,可它不仅仅是你的企业目前是否有利润那么简单,利润区要求你在正确的行业、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规模、正确的速度、正确的产品定位、正确的产品组合、正确的价格、正确的成本,还有很多个“正确”一起,特别是再加上正确的研发创新,再加上正确的品牌渠道策略来保证你处在利润区内。这真是一被航行中的船,你的航道其实不宽,你的航线变化很大,你的航程很长一而且,别以为有没有利润仅是你自己富有还是贫穷的事,长期不在利润区的企业对社会也是伤害,因为它错误地使用了资源、
在这么多的“正确”里面,显然有轻重缓急的次序。结果性的,目的性的,与你要服务的客户接触最直接、影响最大的,也是企业经营规律中最稳定和不断被重复验证的,其实也是企业管理的所有复杂冗长环节全部为之努力的,就是企业的产品、而产品这个环节在我们不断过度强调企业其他环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时,往往被忽视,从社会属性来讲,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产品。如果在一个社会中有许多好企业生产许多好产品,它大体上是个好社会。
但事情还没有那么单纯,从商业社会被人类发明后,产品、好产品、正确的产品、进步的产品、创新的产品、不断自我革命的产品就在竞争中源源不断地升级出现
企业的利润区就从生产一般产品的企业,不断地被好企业引领及竞争推动向着更有创造性的产品转移。美国金融危机到今天仍然没有恢复,但这并不妨碍苹果公司的销售,其利润、市值都创了历史新高。几年前还独领的电话公司,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今天已面目全非了,很有时过境迁的苍凉感。日本的神话级公司,索尼、松下、夏普今天都挣扎在生存线上。因为在这个行业,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利润区变了。
不仅在技术行业,在吃穿一类的传统行业,利润区也在不断地变化,单拼价格战的企业一般都不在利润区、中国的企业爱打价格战,有时把整个行业都打出利润区,因为能创造附加值的投入不够。
企业利润范文第4篇
在当前全球整体经济形势并不太乐观的情形下,内忧外患同时来袭,很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大量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呼吁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企业转型调整面临重重困难。
了解一下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当前利润的变化,影响其利润变化的因素,以及企业的高管对其解读与应对措施,其他企业从中或者可以有所借鉴,而政府亦可以听到企业家的声音以作为决策的参考。
在达沃斯论坛召开之际,《英才》记者采访了十几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听听他们对当前影响企业利润因素的分析,以及应对之道。旁观者或许能一语点破谜局。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杰
高成本和税收压缩利润
从现在的表现来看,我们的纺机和汽车板块,销售收入同比都是有回暖和好转的,上半年收入呈现10%左右的增长,但是利润表现不尽如人意,各种成本要素、税收要素上升比较快,特别是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税收都在刚性上涨。另外,尤其是国家的棉花产业政策导致整个纺织行业都处在不太好的情况,使得我们的盈利能力不是很好。
去年的工程机械、商用车市场下滑比较大,汽车行业中分不同的细分市场,商用汽车的需求下降比较快,今年略有好转,但不是特别好,处在缓慢上升的过程。卡车、高端的轻卡开始表现出好的迹象,中低端的竞争比较惨烈。
现在恒天的纺机研发投入大概占到销售收入的3%,未来还会加大研发力度。纺机领域,将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用工人数,节能环保,推进新型纺机产品的开发。汽车领域,将会侧重新能源汽车,新型发动机的开发,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方面的技术投入会加大力量。可以说,未来没有核心竞争能力,没有技术创新能力是不行的。
现在投入的回报效果很不理想,大的经济环境低迷,市场缓慢恢复是原因之一。但是成本的刚性上升,加上中国的棉花政策,完全没有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构造流通的体制,导致中国原料结构极其不合理,致使相关的绝大多数纺织企业都亏损,效益肯定就不好了。我们在纺织、化纤新材料方面都是亏损的。
企业税负方面,民企税收总额超过利润,国企、央企更是如此,企业税负很重,包括个人所得税率也很高。现在税收体制改革,主要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但有些是改反了,比如对租赁行业的营改增,没有起到减税的效果,反而增加了负担。总的来说,如果企业的所得税尤其增值税税率能够下降,对企业是有好处的。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
赚钱要靠商业模式创新
我认为,影响我们利润的因素有两方面,第一是规模扩张,中国的企业跟世界相比,不要觉得自己大,实际上还小的很,我们还是要在规模上做大。世界上最大的可以达到好几千亿美元,至少我们的规模应该超过1000亿美元以上,再说别的。
第二点,就是努力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争取更大利润的增长。
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柯爱伦
持续投研发保增长
现在经济环境是在逐渐向好,美国经济出现了亮点,中国经济稍有放缓但又重新振作,欧洲经济有问题但也在触底反弹,即使没有增长总比负增长要好。大的经济环境在向好,但确定性不强。
在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抓住了客户需求,我们的增长来自于做好在农业、工业生物技术和高端材料方面的创新研究和新产品。我们十分专注于客户和价值链上的创新,与不同组织合作(包括客户、NGO组织、政府)来使科学转化成创新的成果,这既使公司目标得到了指引也更关注于人。
如果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停止创新的投入,也许我们会省点钱,但是过个三五年就没有新的产品去投放市场满足需求,所以当时我们没有削减研发的经费,对研发的投资做出更严格的要求。我认为公司必须有一贯的研发政策,其实投资不是一个规模问题,关键在于投资方向。希望能够借助很好的流程,来获得更好的投资和回报。
研发投资的一半,是投向大的项目,每个季度我们都看到回报和进展,然后据此调整投资。另外一半的研发投资是要放在小的一些改进性的项目,希望借由这种改进,能够在客户的心中,使我们能够胜过竞争对手,即提供更好的价值来实现目标。
我认为,在研发上持续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这样才能够使未来的公司更加强大。
波士顿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李瑞麟
寻求新发展空间极其重要
许多中国企业能够在今天取得成功,来自于国内经济巨大增长和低成本的劳动力。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就显得极其重要。
在企业层面,我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创新能力,企业应该在科技上争取更大的优势和更多的投入,因为客户们了解所有产品和服务趋势;第二,运营能力,要通过科技能力的提高改善生产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内部职能(如财务、人力等方面);第三,企业全球化能力,这并不只是意味着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新的能力,在中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也能够带着本土的技能走向世界。
在社会层面,应该使资本合理配置,确保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主们能够获得增长所必须的资本。
澳洲联邦银行中国执行总裁 陈庆
坚持风险管理强势增长
澳洲联邦银行(以下简称CBA)在2023财年的表现非常好,净利润增长了8%,达到78.19亿澳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8.4%。在全球金融放缓的环境下,这是一个强劲的表现。
那么在中国来讲,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继续发展自营业务,北京分行在9月的时候也得到批准正式营业。另外我们的村镇银行已经达到了10家,在河南有7家,河北有3家,短时间内快速地发展表示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我认为,CBA能够坚持盈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风险管理。银行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有很紧密的关系。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出现了放缓,两位数的增长时代已经不再,开始到了一个调整结构和改革的阶段,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短时间内肯定会受到很多影响。
我觉得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信贷风险并不是最重要的风险来源,以风险管理抵御流动性带来的冲击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少的小银行将来会碰到的问题就是资本的问题,它有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有没有充足的资本去承担信贷的风险以及资产的下一步发展?
CBA在这方面是比较保守的,因此,我们有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对于银行来说,你要保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是很大的成本,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我们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所以我们一直能够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足够的流动性资产,这是一个能让银行健康发展、持续盈利的重要基础。
目前传统银行业面临着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比如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在CBA整个战略里,科技是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银行应该站在改革的前沿,而不要觉得这只是一个冲击,非常负面地接受这样的变化。
印孚瑟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 官朗格
安全争议导致国际业务下滑
今年到现在为止,我们中国的业务增长了大约6%,但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在于两方面的挑战。在中国,我们的业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国本土的业务,另外一部分是国际业务(基本上就是离岸交付业务),前者约占中国区业务的20%—25%,后者占比在75%左右。
但去年我们的国际业务并没有增长,甚至还出现了下滑,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安全问题的争议,使得海外的客户不愿意把离岸交付的服务放在中国,尤其是金融类的客户。
中国的业务尽管有所增长,但由于客户并不只集中在像北京这样的城市,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这就提升了我们的运营成本。毕竟我们说的不算,客户在哪儿我们就得去哪儿。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 刘积仁
增长来自国内外市场平衡
首先我们认识到经济是有波动的,整个中国的GDP在减速。如果看背后,我们原来的经济形态是以资本、资源、出口、劳动力的低成本驱动的,而这些因素现在都基本上在变化了,都不存在了。这些是最直接的对我们利润产生影响的因素。
相比去年,我们还是在增长,这跟我们这个行业有关系。东软是知识推动的,知识推动的企业,也会遇到国家的投资减弱了,可能IT的基础设施也减弱了,但是东软30%多的业务还是来自国际市场,所以我们会有国际国内市场的两个平衡。
另外,创新仍旧是个未来的主题,因为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创新可能是更大的一个投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创新不能够等到危机来了之后才开始创新,应该在危机来临的几年前就要开始。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厚刚
生态环境滞后带来影响
今年的宏观形势总体上对我们獐子岛有利,无论是海外的经济恢复,还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管理。同时,我们自己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自身的发展也有好处。只不过,生态环境的滞后反应继续影响着我们。
就我们产业的属性而言,应该说生态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亩产的影响,对产品产量的影响,对我们企业影响效益比较大。
现在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首先,对海洋牧场进行了重新的勘察、勘探,对海洋牧场可底播的区域进行了电子地图的绘制,进行了海底质量的划例。第二,加大了海域温度变化的检测,通过与中科院海洋所协作的检测平台来了解冷水滩的活动规律,把一些波动比较大的地区通过科学的规划来进行重新划分。另外,在种子创制方面要培育一些良种,使它们的抗逆性强,都有利于亩产的提高。
在政策方面,国家对农业和海洋水产业总的政策是支持的,在利润所得税方面享受的是减半,在产品创新和海洋技术研究方面,国家也有一些项目支持。
旭辉集团行政总裁 林峰
转型刚需住宅提升利润率
我们的利润比去年大幅增长,主要源自两方面:第一是结转金额,(销售)量的提升;第二是我们的利润率比去年提升一个点。去年我们的利润率要比其他房地产公司低,今年他们的利润率在下降我们反而提升。
旭辉转型做刚需住宅,转型比其他地产企业更早了两年。但是,刚需住宅利润率薄,因为受制于这些人群的购买力,是一个薄利多销的领域。
企业利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利润 企业社会责任 收入 成本
过去一年多来,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非常热门、不论学界、商界、政界都喜欢谈这个话题。如果上百度网站搜索“社会责任”这个词,有750万条网页信息;再搜索“企业社会责任”,结果有483万条。
CCTV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是反映中国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评选标准每年都有变化。2D02年强调“创造力、挑战性和影响力”;2003年是“影响力、前瞻性和创造力”;2004年是“创新、责任、健康”;2005年,是“创新、责任、影响力、推动力”;2006年特别把“责任”提到第一位。其他媒体也是如此,2006年《英才》杂志和《北京青年报》等十家媒体评选“中国管理100人”,社会责任也是第一体系指标。
不仅在中国,国际上也是如此,几乎任何与企业有关的会议都在谈社会责任。
虽然人人都在谈“企业社会责任”,但企业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在过去,人们谈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捐款扶贫、办希望学校等等,后来又加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内容。近年来,还有一种观点,强调企业责任的多重性,包括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供应商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等。这是国际上很有影响的概念,英文叫Stakeholder,中文叫利益相关者。传统上,人们强调企业是股东所有的,企业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的一个机构,而Stakeholder的概念认为,企业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
一、谈论社会责任的原因分析
如果去参加一些经济论坛,往往会看到,每个企业家坐在台上都会侃侃而谈,第一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第二强调他的企业承担了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出现这种场面的原因,可以理解为他在塑造公司形象。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在消费者和客户当中,它会受到更多的尊重与认同,提高企业竞争力。这对股东也有好处。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在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潮流,有相当一批机构正在致力于推动这个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舆论中,你说什么话,往往不取决于你喜欢什么,而是别人喜欢什么。这一点对企业家尤其重要,因为企业不能不迎合消费者。所以,在舆论压力下,企业家可能会说一些他自己也不一定相信的话。
坦率地讲,要澄清这个概念很难。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舆论潮流下,大家赶时髦地把社会责任挂在嘴上,使我有一些担心。我觉得,很多人在谈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说教和煽情的成分很多,理性分析很少,这会产生一些误导。这种误导可能使我们的商业环境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所以我想花点时间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澄清。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困惑与悖论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如同利益相关者概念一样,并不能真正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想象,在逻辑上,一个职业经理人要逃避责任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就是宣布对所有人都负责任。这样其实他可以不对任何人负责;如果企业亏损了,他可以说,这是为了照顾消费者的利益;反过来,商品提价的时候,他也有充分的理由,因为他不光对客户负责,还要考虑股东的利益。当然,裁员的时候,他也有道理,因为他要照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这样的概念下,“对所有人负责”其实是对任何人都不负责。
另一方面,一个组织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单一的目标。如果企业要兼顾多个目标,经常没有办法决策。比如,一个公司亏损太严重,从股东的角度看它应该关闭,但是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就没法关闭,因为关闭就要解雇一大批人。再假设,一个企业,现在有几千名工人,欠政府几百万的税。如果它按法律缴税的话,企业就破产了,几千工人就失业了。但是它不缴税的话,这个企业可以做下去,工人还继续有工作。这时候,谁能告诉我们,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讲,企业应该缴税,还是不缴税?
我们甚至可以问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假如有一个企业,很照顾消费者,免费给社会提品,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拿石油公司来说,如果它免费给人们提供油料,会出现什么结果?结果会导致石油过度消费,汽车增多,到处塞车,环境严重污染,石油资源很快枯竭。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从社会责任的概念出发,向消费者免费提品,实际的结果并不好。它可能是在破坏这个社会,而不是承担社会责任。
以上这些问题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并不那么简单,它有很多困惑和悖论,有待我们澄清。
关于企业的目标,有一些常见的说法。比如,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管理学家告诉我们,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社会舆论呼吁,企业最重要的是要讲社会责任。这三者之间有没有矛盾?有人认为是矛盾的,例如,经常有人说:一个企业不能只追求利润,而且还要讲社会责任。这种说法隐含的意思是,利润本身是责任的,或者它不是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
但下面我想强调:一方面,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基本一致的。利润,是社会考核企业,或者说考核企业家是否真正尽到责任的最重要指标。没有这个指标,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企业行为是损害还是帮助了社会。另一方面,在一个制度缺陷比较严重的社会中,利润可能不是考核企业行为的最佳指标。这时候我们应该想办法,使这个制度变得好,使利润能够真正反映企业和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抛开对社会制度的变革,用说教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
三、利润、收入和成本
所谓利润,有商业常识的人都知道,就是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去成,本。这说起来简单,实践中可能比较复杂。熟悉企业管理的人知道,所谓的成本、收入,会计中可以有很多操纵。有些企业本来亏损,会计上可以做盈利;有些企业盈利,会计上也可以做成亏损。这里假设这些操纵都不存在,然后来分析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内在关系。
首先看收入。收八是企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强调“一部分”,是因为在自愿交易的市场上,一个企业能得到的收入,绝对不可能超过他对消费者创造的价值,除非这个企业坑蒙拐骗。即使是一个垄断企业,你为消费者创造
的价值是100,你自己可能拿其中99,但你不可能拿101。一般而音,竞争越激烈,企业相对消费者能够拿走的份额越少,留给消费者的剩余越多。
需要提醒的是,在保护个人产权的制度下,每个人都不能强买强卖,但是有一个机构可以强买强卖――那就是政府。因为政府的收入是通过税收获得的。理论上,政府存在的价值也是向民众提供服务。但政府跟企业不同的是:企业要取得收入,必须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意愿;而不受民众约束的政府,不管你同不同意,都可以征税,都能得到收入。
这就是说,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市场,竞争的或非竞争的,企业获费者创造的价值。这一点很重要。企业经营者应该明白,你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越大,你可能分享的份额越大。当然,具体份额是多少,取决于你的定价策略、谈判能力等。但无论如何,你不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就别想拿到收入。
再看,成本是什么?对企业来讲,直观地看,它在经营中进货、买材料、雇人,花了很多钱,这就是成本。你雇一个人要花5000块钱,这就是成本。为什么你雇一个人要花5000块钱?因为这个人有市场价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无论人员、材料、资源,都有自己的价格。这种价格就是企业使用它们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说,如果你不用它,其他人用它,能创造的最大价值是多少。好比一个人,社会上有其他企业雇他,他能创造不低于5000元的价值。如果在你的企业里他不能创造超过5000元的价值,你就不能用他;或者说,你就用不起他,如果你用他,就是在浪费社会资源。同时你也会亏本。
理解了上面的意思,我们再看,利润是什么?利润实际上是一个尺度。它度量企业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高出你使用这种资源的社会成本多少。如果消费者愿意支付给你的价格,低于你使用这种资源的社会成本,你就亏损了。这时候你如何实现你的社会责任?反过来,同样的资源在我的使用下,创造的价值比任何人都大。这意味着我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利润本身就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
我们假定,在同样的市场上,使用同样的资源,一个企业创造了1000万元的利润,另一个企业有200万元利润。现在第二个企业把200万主动捐出来了,从事公益事业了。你告诉我,这两个企业谁更尽到了社会责任?是第二个企业吗?显然不是。
同样的资源,在同样的市场上,为什么创造的价值不同?这就是下面要谈的问题:利润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利润?
四、利润的来源
1927年,美国经济学家教授奈特写了一本书,书名为《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利润来自不确定性。这个观点指出,如果市场是确定的,你能从消费者那里获得的所有收入,都将化为社会的机会成本。此时,你的产品价格等于成本之和,没有利润可言。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下面举例来说明:
设想有一块土地,每个人都知道,这块土地无论盖商场,或者建住宅,刨除原材料、人工成本之后、创造的价值是1个亿。如果你想使用这块地,必须出价多少?答案是1个亿。因为如果你出价9000万、有人马上愿意付9100万,第三个人愿意付9200万……如此竞争,最后这块地的价格肯定是1个亿。它创造的价值也是1个亿,所以实际上没有利润。但在现实中,人们的判断往往不一样。如果多数人认为这块地创造的价值是1个亿,但某个人可能比别人看得远,觉得这个土地可能创造2个亿的价值,他就会出更高的价,买下这块地。最后如果他判断准确,开发的项目卖了1个亿,多出的这1个亿就是利润。就是说,利润来自不确定性,即人们对未来的判断不一样。这种判断本身也是不确定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总有一些人,眼光比别人高明,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也更强,所以更容易取得成功。
因为有不确定性,投资就得承担风险,这个利润也是对风险的一种补偿。大多数人都害怕风险,否则保险公司就没必要存在了。但即使每个人不害怕风险,因为有不确定性,投资者的报酬也不一样。一桩生意,十个人干,投资都是100万元,但是成功的可能性只有10%,也就是十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那这十个人预期成功的收入达到多少,才愿意干这个事呢?不考虑风险偏好,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因为有了1000万元的预期收入,才能补偿100万元有90%的可能收不回的风险。如果最后十个人无论成败,都把盈利的1000万拿来平分、每人又得100万元,那他们当初就没有必要拿100万元去投资了。而如果我们对这种事后的收入差距不承认,就等于否认企业家的价值。
利润的第二个来源是创新,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观点。创新在商业上不是指发明,而是指用同样的资源,你可以比别人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或者,你为了创造同样的价值,你比别人花费更少的资源。在竞争的市场上,你怎么能够比别人更赚钱?答案很简单:给定一个成本,要赚钱,你的销售收入要比别人做得高:或者反过来,给定一个销售收入,你的成本要比别人低。这就是创新。
一项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刚出现时,因为不确定性,有人不敢用,而敢用的人就可能从中赚钱。但如果这种技术或商业模式被广泛接受、利润就会平均化为机会成本,不会有人赚钱。几年前,《哈佛商业评论》有篇文章说,IT不是竞争力。它的意思不是说IT不重要,而是说,一旦大家都认识IT的价值,就没有企业因为使用了IT技术而更有竞争力。就像电一样,因为大家都用它,它就不再是一种优势,而变成了你的成本。换句话说,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上,任何企业都要致力于创新,因为前面有人牵着你,后面有人追着你,如果缺乏创新,你不能赚钱,就会被淘汰。
利润的第三个源泉,我认为很重要,就是企业对市场秩序的维护。我们经常讲品牌的力量,好多企业都在做品牌。品牌为什么有价值?因为品牌给你提供了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信得过的产品。他不需要讨价还价,节省了交易成本,其中的一部分就归厂家所有,成为品牌溢价。品牌溢价就来自它对市场秩序的维护。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市场上所有东西的商标都撕掉,这个市场是什么样子?除了土豆、大米、萝卜等等,这些可以用眼睛直接判断质量的简单商品,其他大部分东西我们都不敢买,市场会大大萎缩。对企业来说,如果消费者对你更信任,你就能够比别人更赚钱。从社会意义来讲,没有这样的信任,市场秩序没法维持。像伊利、蒙牛这些企业,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牛奶,还有秩序,使我们可以放心地喝牛奶。所以他们通过品牌获得巨大的利润。
总结起来,利润的源泉就在这
三个方面:你有没有能力应对不确定性;你有没有能力创新;你是不是比别人更值得信任。如果这三个你都做得很好,那么你就有利润。
接下去的问题是:企业获得收入之后,为什么一部分人的收入算成本,而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叫利润:或者说,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获得利润,而不是让所有人平分这个利润?
五、利润是一种责任
我们设想,有100人组成的一个企业,先不论贡献大小,他们如何分配企业利润?一种方法是平均分配,假如每年有2000万的利润,每个人拿20万。但这样一来,每个人创造利润的积极性可能很小,偷懒的积极性会很大。企业出了问题,也没有人真正承担责任。
可以有另一种安排:让其中的99个人拿固定合同收人,剩下的1个人拿剩余收入。所谓剩余收入,就是销售收入刨除原材料、利息、工资等之后,剩下的部分。这就是利润,拿剩余收入的人是老板,拿固定工资的人是雇员。
这种安排的好处是什么?让拿剩余收入的人更好地承担责任,并监督其他的人也承担自己的责任。企业家拿剩余收入,承担的是剩余责任。雇员拿合同收入,承担的是过失责任。
换句话说,作为雇员,只要自己没犯错误,或者老板没有发现你的错误,你就没责任。而作为老板,只要你没发现别人有错误,出了问题全是你的错。可以想象,工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只要没有犯错误,老板就得付工资,否则就是老板违约,工人可以告他。老板不能说,企业亏了,我不能付你工资了。而企业搞得不好,老板只要没有发现别人有错误,错误都是自己的。老板不可以在消费者面前说,我今年比去年辛苦多了,所以今年的利润一定要高,你们给我多加钱。
谈到这里,大家或许能够理解,在企业制度安排中,让一部分人拿利润,是要他承担最终责任。老板是拿利润的人,对所有员工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出了问题就得负责。所以他得费尽心思监督别人,不让别人出乱子。别人出乱子,作为老板,你不能说,这不是我的事,是他的事――这样说就意味着你不想当老板,或者你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老板。
前面讲到,品牌是利润的一个来源。其实品牌价值本身,也是一系列责任组成的。比如汽车厂商,零部件大部分不是自己生产的。一个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有一大批供应商。对一个品牌企业来说,所有供应链环节上出的问题。它都要承担责任。假如五级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汽车上路的时候钢轴出了问题,谁承担责任?是汽车厂商,不是生产钢轴的企业。消费者跟汽车厂商算账,而不是跟供应商算账,因为你要承担最终责任。所以你必须想方法监督供应商。如时你没有能力监督他,进的原材料不合格,组装的汽车有毛病,你就死路一条。
一个品牌企业,对供应链上的供应商承担责任的一个老板对员工承担责任是类似的,供应链是一级一级的。这是一个责任体系,也是一个价值体系。企业承担的责任越大,在价值链上的份额越大。如果不是这样,厂商就不会努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如果汽车出了问题,消费者必须去找零部件厂商解决问题,就没有多少人敢购买汽车。
再想想看,整个社会有多少人?我们需要交易的对象有多少人?数不清。你检查身边的每一件商品,是谁生产的?你不认识!但是你能放心买。这就是市场机制的奇妙之处。它把所有的人分成不同的组织,分别面对消费者,谁出问题一目了然。比如你的电脑是东芝的,出了问题你就找东芝,不能找索尼。所以给每一个企业冠一个名字是很神圣的事,目的是让你承担责任,通过树立品牌获得利润。而在企业内部,有了利润这样一种剩余收入的方式,可以让一部分人承担剩余责任,迫使他对每一个环节都花工夫,让每一个环节都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所以我说,利润就是责任。
回过头看,企业支付的工资、货款、利息等等,都是什么?都是某种形式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工人在你这儿干活,就不能到别的地方干活;银行把钱给你,就不能贷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履行合同。你答应工人付一万块钱,答应供应商一个月内付款,你就要按时兑现。如果你拖欠工资,拖欠货款,不按约定收货、交货,那就真没尽到社会责任。所以大家不要离开合约行为,抽象地谈社会责任,那样不解决问题。
六、利润的社会意义
进一步,我们看更宏观的图景:利润如何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取决于什么?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个企业应该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我们怎么知道?利润是一个信号!一个行业,如果不论谁在里面干,利润普遍比别的行业高,意味着这个行业资源少,竞争不够。企业追求利润,自然会进入这个行业,使社会资源合理流动。社会应该培养什么人才?如果技工的工资涨得很快,普通大学生的工资不涨,意味着社会缺乏技工人才,更多的人应该去学技工。利润就是起这个引导作用。
如果不用利润衡量,工厂烧锅炉应该用石油、用煤、还是用酒精,你不知道。只有利润能告诉你,哪一种方案是正确的,哪一种方案是浪费的。如果本来应该烧煤,但你用油,结果成本很高,你的利润就会减少,或者亏损,时间一长,工厂倒闭了,浪费资源的行为就自然终止了。现在全球石油供应紧张。中国有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为什么?资源越稀缺,价格越高,你就得想办法开发替代能源。如果石油的价格再高,其他替代性的能源就会越来越多。创造新的能源也是靠利润机制。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但创新能否创造社会价值,也要用利润来衡量。对科学家来说,创新最重要的是满足他的好奇心。比如盖奥运场馆,设计师不关心成本,他只希望他的作品能在历史上留下来,成为他的丰功伟绩。但这样对社会有没有好处?不一定。只有用利润去衡量才知道。没有商业价值的创新,注定是昙花一现,或者只能成为一件展览品。
总之,一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市场经济和利润机制引导。在世界上,哪些国家资源浪费最严重,技术进步最慢,环境污染最严重?不是强调“社会责任”少的国家,而是产权制度不清晰、价格信号被扭曲的国家。没有这样一个制度,我们空谈这个责任、那个责任,都是没有用的。
反过来看,社会责任这个概念最适合谁?第一,最适合政府。为什么?前面说了,企业不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就没收入,但政府不创造价值也可以有收入。所以政府部门要特别强调社会责任。政府没有利润指标,我们只能用这个办法、不断鼓励它为人民服务,好好的干活。第二,非营利性组织。像大学、研究所什么的,社会没有办法直接衡量它的贡献。一个教授、研究员,做得好不好,不像一个企业老总,
通过利润马上就能看出来,所以需要强调社会责任。第三类,垄断性组织,为什么呢? 垄断性组织的利润,不表明对社会的贡献。它赚钱很多,但不是由于它有创新,不是由于承担风险,而是因为垄断了资源。像石油、通信这些垄断性的行业,要特别讲究社会责任;
说到底,一个人或企业对社会是不是有贡献,最重要的不是看口头上的责任,而是看这种责任的可考核性。对应的英文有两个词,一个叫Responsibility,一个叫Accountability,理解这两个词很重要。如果“责任”不具有可考核性,就像前面讲的,有的人声称对所有人负责,其实他可以对谁都不负责,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他是不是做了分内的事,甚至不知道一个企业是在做好事还是坏事。计划经济下,每一个商场门口都会有一个牌子“为人民服务”。每次宣传都会强调为人民服务,但结果又怎么样?非常糟糕。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对人的责任强调得不够,而是我们的游戏规则,也就是制度,对人的行为没有正面激励。
七、怎么办――制度缺陷下的抉择
现在已经知道,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基本一致的。换句话说,赚钱是否意味着你对社会作贡献,是衡量一个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准。在一个接近完美的制度下,赚钱几乎等同于对社会作贡献;而在一个很糟糕的制度下,赚钱就必须损害社会利益。当然,现实中,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很少见。制度总是介于完美和最糟糕之间。这时候,我们干一件事,比如企业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有四种可能:第一,对社会有价值,同时也能赚钱;第二,能赚钱,但对社会没价值;第三,对社会有价值,但不能赚钱;第四,对社会没价值,也不能赚钱。
面对这种情况,从全社会来说,首先要努力完善制度,使得社会尽量向第一种状况靠拢,而尽量避免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不一致。但可以想象,无论怎么努力,要创造完美无缺的制度是不可能的。因此,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总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件事,对社会有价值,但不能赚钱,这样的事做不做;或者,一件事能赚钱,但对社会没价值,这样的事做不做?
中国的古话很有意思,对上面的情况,我借用几个比喻:第一类,做事对社会有价值又能赚钱,是什么人?是君子。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你对社会的价值。第二类是什么人?做事对社会没价值,但自己能赚钱,这是小人。所谓做君子不做小人,应该干这样的事,不应该干那样的事。第三类是什么人?是圣人。他做事对社会有价值,但自己吃亏,过得不好,这样的人很伟大,我们很尊敬,但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第四类人是什么?那是傻子。只有傻子,才干损人不利己的事。这样的人大家不用担心,不会很多。不信你去试,很快被社会淘汰。
对照这几种人,应该呼吁,当你知道一件事没什么利润,但对社会有贡献,你应该去做。好比一个地方发生瘟疫,这个地方很穷,作为药品厂商,你应该送一些免费的药。反过来,一件事可以让你得到蝇头小利,但这件事有损社会利益,你就不应该做。比如有的药过期了,吃了有副作用,但是消费者不知道,你卖了还可以赚钱,但你不能去做。这时候,社会责任的概念是有意义的。包括污染问题,因为现在法制不健全,有些行业规范没有建立起来。你明知道某种产品的污染很严重,造成的社会损失很大,但你为了追求利润去做了,就没有尽到社会责任。
一个社会可以提倡圣人的精神,但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圣人身上。更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制度设计,奖励君子,惩治小人,把更多的小人变成君子,把更多的事变成君子可为之事。换句话说,不要空谈社会责任,要着眼于改良我们的制度,让大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责任只能由可考核性保证,所以最重要的是把产权制度搞好,把价格制度搞对,把激励机制搞活。这样社会才是健康的,每个人才能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当我们发现企业行为与社会价值发生错位之后,要分析问题在什么地方,是不是产权制度有问题,使得那些企业领导人只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长期对这个企业的影响?我们的价格制度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定价太低,使资源配置发生了扭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