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9篇)

第一篇:社会实践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思路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无论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还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增加大学生社会使命感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很多学生了解了个人的长处和各职业的特点,建立了全面准确的职业规划,为今后就业做好了充分准备。因而,从现在大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目的入手,分析高校学生所进行社会实践的现状,指出高校社会实践所带给学生的影响及辅导员工作的作用,给予社会实践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培养学生包括专业课和社会科学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合理职业规划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辅导员职责;大学生合理职业规划

一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所谓社会实践通常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学校的假期参加单位的实习,借此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将所学知识极大的应用到社会中,通过此举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优势。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内学生会或后勤处兼职,到非相关专业短期的零工,相关专业的专业锻炼和学习,义工、支教、支农、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须之路,同时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有效的将党的方针政策深化理解,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增加学生的独立性,使得学生与社会不至于太脱节。尤其是被称为“90后”的当代在校大学生,大部分人从一出生就生活的比较安逸,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个人思想上都不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欠缺。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其坚毅的性格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同时还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参加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更加珍惜大学生活,也更加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作为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精神情况,若学生生活上有困难应尽可能的帮助其解决问题,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思想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得学生们精神健康,进一步帮助他们建立建全较为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既懂得学习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将平日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工作中,将回报祖国更加细小化,具体化,成为适应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一)加强宣传引导,增强校园文化的示范辐射作用

辅导员在社会实践中作用巨大,学生就像一张白纸,辅导员要负责引导和教育,首先教育学生先做人后做事,根本是如何做人,怎么样做一个好人,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让学生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又要增加社会实践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开展多项主题活动,以文艺文化活动等轻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基地和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和工作内容;关注社会实时动态和就业状况;定期定量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使每个学生了解自身特点。(2)表彰社会实践中的表现突出者并大面积开展宣讲活动,讲授实践经验和个人收获。(3)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素养高的、品质高尚的成功人士及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人来学校兼职,教授专业课或者开报告会、指导学生论文等。这样既可以增加学校的师资力量,扩展学生的视野,因为这些老师都是在校外实践的,实践的经验很丰富,其讲课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为实施社会实践提供政策保障

大规模的社会实践,通常都涉及人员特别多,面积大,范围广,因此在实践前需要统筹全局,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流程。在学校的角度来说,也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将社会实践列为学校必修课,每个大学生要想从学校毕业就必须进行为期三个月或者半年的社会实践等。将各系部,班级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考核量化,并将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做好记录;建立表彰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三)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实践契机,深化实施素质教育

唯物主义范畴的社会实践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利用世界的综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三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社会实践是人类进行验证和运用真理的基础,因此高校中学生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在当前,人们更多讨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的专业化和具体化的途径,作为辅导员应利用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投入工作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学生根据实践进行自我总结,根据实践和总结建立合理的职业规划。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份社会实践不单单是一份假期的打工经历以及挣回来的零花钱而已,而是要从根本上让学生体会到社会实践带给我们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是非同一般的,这段经历不仅会为我们的大学生活添上一道绚丽的色彩,更是为我们以后人生的道路垫定了一定的基石[1]。此外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认识到自己与社会与国家那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只有在理论上对这个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在实践中对这个社会有一定的发现,才能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去改变他的样貌,更加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之,就是要让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联系起来,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学习本领。

三大学生合理的职业规划

(一)职业规划

所谓职业规划指个人在挑选组织的过程中,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工作能力、生活经历及兴趣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当代经济形势,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制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同时为此目标的实现制定客观合理的步骤。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规划并不是一个很单纯的概念,它是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组织和家庭的生活教育情况息息相关。每个人的职业规划会根据家庭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价值观的不同而改变,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其职业规划的好坏会影响他的一生。平时我们评价某件事是否成功还是失败均是以小目标来衡量的,每个人的目标有很多种,包括职业发展目标、达到某种生活的目标、经济目标等等,这些小目标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发展目标,其在职业规划中处于核心位置,因为只有职业发展好了才能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达到经济目标和生活质量目标。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时对学生的职业就业规划进行引导教育,通过对一些三本院校拟毕业学生进行的求职情况调查研究可知,学生在求职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如眼高手低,只想找高薪和轻松的工作;定位不清晰,盲目求职,抱着先找到工作再说,后期不合适再换的想法,没有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模糊。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普遍问题,每个人对成功都是苛求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一个人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按照目标坚持不懈的能力下去,就有可能获得成功,任何不劳而获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这些都是辅导员们应该加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来完成的事情。为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让他们为自己打造一个自己喜爱并且适合他们发展的规划方案,并为之而去努力。以上这些问题出现在毕业生入职的初级阶段,无疑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热情,使我们的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能早一步体验社会,具备独立生活和面对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三)结合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1)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中未掌握的地方进行查漏补缺。在社会实践后应根据工作需要及自身能力的具体情况调整学习方法和思路,以此确定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至关重要。

(2)在社会实践中应注重对学生角色的转换,增强学生的抗击打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这种角色的转换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3)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加强,大学生在就业中得尴尬看我们意识到,优化大学生培养结构,把一部分大学生先送上工作岗位,让学生毕业前找好工作,也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我们要有意识的通过社会实践架起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校不再是原来的封闭式教育,改善教育模式,促使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

(4)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一方面可以使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应用,并使其融入社会,对身心都加以锻炼;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加紧完成。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收获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知社会,又要不断让学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使其成为对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四结语

社会实践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素养和未来生活、工作规划,只有成功的社会实践才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是学校中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首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目的、必要性及意义进行分析;其次希望辅导员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加以引导,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定位;最后对职业规划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职业规划教育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希望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刘锴栋,袁长春,魏伍川,郑侯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对策探讨——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01:104-107.

[2]余佳能.“实践银行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初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4:22-24.

[3]杨国辉,李田.困境与超越: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的方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06:128-131.

作者:李贝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第二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有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发生转变,因此学校作为一个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人才的机构,在教授知识教授理论的同时,更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社会实践以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力提升;影响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不断增加,因此我国人口素质也在不断上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岗位数量与求职者数量间的严重失衡。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部分高校毕业生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拥有学士及学士以上学位的人变得相当普遍,但是不少拥有高学历的人依然抱着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没必要从基层干起”的错误想法,甚至有些人“恃才自傲”不愿接受一般的工作岗位。而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幻想自己能够直接进入某企业中层甚至高层工作,由于未能准确定位自己,因此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局面愈演愈烈。

2.专业选取问题

人类的行为往往具有主观盲从性,因此在高等教育里就分出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专业有法律、金融、经济、软件等专业,但是像历史、考古、人文、哲学这样的专业历来作为冷门专业而存在。由于大量人员涌入所谓的热门专业进行学习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相关行业的过饱及更加使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加剧。3.部分行业不愿接收没有相关经验的高校毕业人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不可能让每一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实习,因此大部分高校试图以大量理论教育弥补学生经验方面的不足。但是,大部分企业并不十分欢迎毫无经验的高校毕业人员,这就造成用人单位与应聘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最主要的矛盾。

二、进行社会实践必要性

同志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方面高校受到各方面限制不能给予每个在读人员以有效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意接收毫无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即使大部分人认为高校是一个微型社会,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高校它也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尤其是现在的高校一般集中在城市中专门设立的“大学城”或者相关区域里。而且现在的大学更主要教给学生大量理论知识,然而,一方面教师往往自己本身就有研究课题而无法专心于教学,另一方面学校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因此部分大学生可能连理论基础都不是掌握得很牢固,至于如何运用更是不甚了解的。所以大学生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适当补充这些不足之处,那么在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将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但是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并不感兴趣,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活的自由散漫使得刚刚走出高中紧张学习氛围的一些大学生失去斗志。

(2)由于网络的普及使得小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这些人宁愿待在宿舍上网玩游戏也不愿意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3)高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并不希望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

(4)在大学生常见的社会实践中,兼职、社会调查、本行业实践占到了大部分,一些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害怕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欺骗而受到损失。

以上原因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并不感兴趣,即使他们知道进行社会实践对他们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些进行过社会实践的学生在为人处世,在经验的积累方面要比那些从来没有进行相关社会实践的学生要好得多。

现在的大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中对当前较新的理论概念几乎很少涉及,可能对于文科或者像数学这样的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所学理论的新旧与否对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很大影响。但是对于一些理工专业所学的知识直接关乎生产,可是大部分理工类的教科书所介绍的与实际生产几乎完全不符,虽然他们的原理是同样的,但是操作方式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一些实例往往是在理想条件下的事例,所以学生对于真实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可能一无所知,况且教科书毕竟是教科书由于篇幅及各种原因的限制,书中不可能包含全部情况,因此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几乎都是理想情况下的例子。

由于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的脱节,如果再不加上必要的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那么四年大学之后剩下的只有满腹的理论却不知如何释放,以至笔面试成绩及评价标准等信息,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的查询与监督。其次,要充分发挥各大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的监督作用,提供集体监督的平台。此外,高校要建立诚信体制,对中学规范诚信要求,明确法律责任,对中学评价材料等严格把控,使中学推荐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优秀生或有特长的学生,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促进“三位一体”招生的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与其对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社会实践多种多样,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实践形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兼职大学生进行兼职是最为常见的社会实践类型,对于各种各样的兼职来说,更多的是对大学生社会阅历的磨炼,在兼职过程中大学生会得到诸如如何开展一项活动,如何运作一个项目,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等相关经验。

2.社会调查大多数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是为了完成某一个课题而进行的必要项目。社会调查具有简单易行、操作简单的特点。对于大学生能力的提升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社会调查提升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其次,社会调查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一些社会上的真实情况,不至于让大学生与社会太过脱节。

3.本行业实践除了学校安排的实习之外,一些大学生会自主地在课余时间寻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增加自己的经验。很显然,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进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极其有好处的,因为通过实践工作,学生可以得到自己在课堂中无法得到的经验教训。甚至可以整合自己学到的理论,充分理解相关学科内涵,这对以后的继续深造或者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知识可以学习但是经验只能从实践中获得。

4.其他实践因此,大学生要进行社会实践是必然的,不进行社会实践只靠从课堂中学到知识,是远远不能应付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的。

四、结语

对比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虽然现在的大学生仍属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大学生的理论水平远不如十几年之前的大学生,如果当前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增加自身的阅历和经验,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后将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所学知识在生产中得到运用。况且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就业时不会刻意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那么他们更会对工作产生手足无措的感觉。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社会实践,并从社会实践中学到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3.

[2]汪淑娟.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D].吉首大学,2023.

[3]赵荣良.浅谈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J].品牌(理论月刊),2023,Z1:21-22.

作者:冯嘉镇 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篇: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分析

摘要:概述了对渤海造船厂及造船过程的初步认识,分析了渤海造船厂制造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促进船舶制造技术的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船舶制造;技术现状;措施

2023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组全体团员按照学校社会实践的要求,深入渤海造船厂进行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活动,通过座谈、咨询行业专家,对船舶制造技术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对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提出了我们的初步设想。渤海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座落于渤海湾北岸的葫芦岛港,依山面海,占地面积360万平方米。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骨干企业之一,集造船、修船、钢结构加工、大型水电设备制造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和部级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基地。公司已设计建造了各类船舶300多艘,开发研制了60多种新船型。从1994年公司获准对外开放,1996年获准出口经营权以来,为德国、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外运集团公司、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北海船务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等建造了各类大型出口船舶和大型国轮国造船舶,在世界航运领域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1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进入21世纪,渤海造船厂在改进技术、加强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船舶制造技术发展而言,与国内先进船企、日本、韩国和欧美同类企业比,存在多方面的差距,体现在以下方面:

1.1造船品种相对单一

渤海造船厂主要集中建造散货船、油船,近年来才开始建造集装箱船、钻井平台。过去追求造大船,追求造船吨位。现在造船市场低迷,这些大船没有大的需求,该企业与一些民营造船企业相比造船成本偏高、没有竞争力,往往不容易拿到订单,因此目前生产任务较少。

1.2技术水平偏低、技术储备不足

渤海造船厂与国内大船厂比有差距,跟国外船厂比差距更大。智能化制造水平低,机器人用的少,在焊接方面,大部分还在用人力,日本、韩国船厂焊接工作已经大部分在用机器人焊接;数字化造船差距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运用不够、不深入,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的集成程度运用不够。

1.3军民融合方面偏弱

军民联系不紧密,融合不完全。没有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应该把军品和民品科研强项、科技力量、成果融合共享,一体化发展。如企业花费巨资购买的CADDS5,智能化水平高,如果用在民品上能够更加促进民品技术进步,极大提升民品质量。

1.4用工制度相对落后

现在船厂用工,一是国营工,二是外包工。国营职工年龄大,技能偏低,更新慢,直接导致一线岗位人员素质不高;而有技能的高职院校学生因为编制满了进不到工厂,人员流动不起来。另一方面外包工队伍过大,外包工中农民工居多,没有经过技术训练,虽然待遇低,从事的工作又脏又累,但技术含量也低,还有一些外包工往往干很多干不了的活,影响质量。

1.5人才流失严重

国有企业人才管理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用人机制不合理,考评体系不完善,激励达不到预期效果,关键人才流失严重,导致技术和市场的流失。如花了数百万元人民币购买的集设计、生产、管理于一体的软件,由于技术人员外流没有用起来。

2改进建议

2.1提升技术水平,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

船舶产品改进过去主要集中于散货船、油船等少数船型、品种相对单一的状况,不再单纯追求吨位。而是向多品种,高技术含量转变,如造公务船、执法船、海洋资源开发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积极参与渔船改造更新市场,更新原来木质渔船,改变我国多数渔船原来在家门口捕鱼状况,用坚固的钢船到更远的海洋甚至外海进行捕捞作业。船厂要加大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虽然现在接到这样的单子了,但量还很少,建造质量、周期还存在不足,都要进行改进,这样才能拿到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2.2不断创新,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军品民品相互取长补短、深入融合,促进军民科研条件、资源、成果共享,加强军用与民用基础技术、产品的统筹和一体化发展。

2.3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企业竞争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要培养新人,要提升研发能力。在人员招聘上,要遵循灵活可用有效益,完善奖励制度,像先进船企学习,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形成关键设备开发能力。一方面引进高端人才,引进开发、设计人员;一方面敢于打破用工制度,吸收有技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再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这样才能全面推进船厂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4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如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设计、工艺、制造、管理一体化技术,进一步深入推进数字化造船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造船竞争力。

3结论

调研期间,还见到船下水后工人对半船坞轨道及设施的人工清理,意识到人们肩负的责任:学好知识,改进技术,实现工业生产设施的机械化,提高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真心希望能使国家船舶工业和海军变得更强大。受全球航运运力过剩和国内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影响,面临激烈竞争局面,只有提升技术水平,加大技术创新,确保产品质量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相信渤海造船厂通过努力,必将抓住国家对船舶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机会,推进公司船舶制造技术向更高端迈进。

参考文献

[1]钟巧珍.国有造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企业管理,2023(1):79-81

作者:冯思齐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

第四篇: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讨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途径,职业院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中获得亲生体验,使得思想政治得到有效的发挥。本文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含义进行分析,对目前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新时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主要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的理想

信念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核心,是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理想、信念进行正确的导向,是直接关系这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学习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法制道德教育法

制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搞好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是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信念和完整的道德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种精神状态,不仅是关乎大学生在校内的成长,也关乎学校的生存,发展的保证。学风建设主要是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时,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追求,使得不断丰富自己和完善自己。

(四)社会实践教育

高校的教育工作使得大学生与实践有一定的脱离,所以,社会的实践教育是与大学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接触向社会,认识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得学生为以后初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受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技能的重视,使得对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目前,很多学校重视学校的知名度,招收更多的学生,重视学习的科研成果,就业率等,忽略了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是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院校没有真正意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只是把社会实践作为上级布置的任务,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是口号喊得响亮,没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没有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想融合。

(三)学生安全问题和学校稳定工作严重挤压了社会实践工作的空间

很多院校都很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不仅是大学院校,从小学到大学,无一不重视,只要社会上出现学生的安全事故,学校领导都会高度紧张,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学校怕学校自行组织的活动而出现事故,怕承担责任,赔偿损失,也怕影响学习的声誉。所以,老师和领导在组织社会实践使都不敢放手去做,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在组织活动时也只能组织规模较小的,并且实践时间短的活动。这样阻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真正认识,学生受到的保护太多,得不到真正的成长。

三、提高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1.高校要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

各个院校要树立实践与人的思想,才能够不断完善实践体系,强化实践育人的功能。认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如综合性的育人工程,并且学习应该对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加入社会实践,对社会实践实行固定管理、统一组织。

2.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大

学生在实践中,要让大学生主动的进入实践,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去服务群众,去锻炼自己。学校应该对加强社会实践的宣传,让大学生学会把生活当作教科书,把实践当作课堂,把群众当作老师,学会不仅只有在学校课堂中才能学到知识,实践是把理论知识得到更好地实验运用。

3.各级政府部门和全社会提高服务意识

各级政府和社会应该米缺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共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首先,政府应该投入精力和资本,为大学生实践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资源,提高服务意识;其次,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实践提供更多的岗位,对实践的大学生更多的帮助但是要有严厉的标准。社会实践如果仅仅由学校进行组织是完全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帮助,让大学生在社会各界中锻炼。

(二)精心设计实践内容,以教育学生、服务社会为主题推进实践活动

活动的精巧设计,是进行实践的基础环节,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责任性。结合学校的专业和学生的特点,设计符合当代社会形势的社会实践,使得实践内容符合时代的主题,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让社会认同,让学生在实践中实实在在的学到东西。同时,设计实践活动要符合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标准,比如“三下乡”、“红色之旅”、“四进社区”等内容。最后,在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可以利用学生的寒暑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去额外的学习。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社会实践列如教育活动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才质量,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严格规范的评价体系,可以使辅导员更切实的去设计实践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布置可行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实践时也能够更加的认知,更有效的完成实践。评价体系可以以院、班级为单位,评价的领导可以实行定性定量的评价,也可以实行学生自主测评和集体小组评估;建立实践活动的档案,如实的记录每一个大学生的实践的各项资料、评价等。

总之,要加强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严格要求学校设计实践活动内容,还必须加大社会实践知道队伍的建设。各个院校应该在实行实践后要及时的总结经验,提出反馈结果,为下一次的实践做出更好地准备,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罗二鹏.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经营管理者,2023(03).

[2]邹柳云.论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8).

[3]常海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23.

[4]刘大勇,马琳琳,高菁等.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23(02)

作者:龙粒波 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思考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被众多高校列入重要议事内容。建立相对稳定、功能突出的实践基地,对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以基地为依托,深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增长见识、锤炼才干和了解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众多高校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团中央、教育部、的直接推动下,各地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从活动主题、组织形式、实践平台等都发生了喜人变化。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试就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谈点粗浅看法。

1实践基地

伴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化而出现新中国成立至六十年代中期,社会实践主要针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来展开,大学生们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利用节假日下到工厂、农村从事体力劳务。十年“”时期,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试点招收少量工农兵学员外,大多数高校受到冲击招生停滞,社会实践片面强调大学生“以干代学”。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蓬勃发展。1980-1983年社会实践再次兴起,不足是主题形式单一,各地发展不平衡,参与者都是团学骨干,大部分学生处于空闲状态。1984-1989年社会实践继续推进,仅靠团组织推动,缺乏党政领导,形式上热闹,但实效性差。

1990-1999年社会实践规范发展,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首次提出“三下乡”概念,丰富了社会实践的内容。2000-2023年社会实践的时代特色愈加鲜明,扶持重点团队,重视示范效应。团中央等四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环节,建立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量化到可观察、可考评的指标上。但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大多数高校未列入教学计划,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在实践基地建设这一重要工作上,不少高校无论从组织形式,还是到构建模式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意见,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当一部分高校满足于成立各种考察营、小分队、服务小组,强调学生就近就便参加社会实践,而较少注意到建立固定的基地,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践质量普遍不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教委、团中央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逐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要求。此后仅三十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朝着稳步、健康的方向发展。2023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再次宣示社会实践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2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基本功能

合格的社会实践基地,必须具备促进、支撑、互补三项功能。

2.1基地是校、地双方打造的联合体,为学生实践起促进作用

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敏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具有求新意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社会阅历浅薄,动手能力欠缺,社交能力较差,走出校园开展各项活动仍然离不开集体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地点选择、人员结构等方面看,缺少基地依托的社会实践确有诸多不利因素。从时间上看,社会实践的时间相对集中,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寒、暑假进行,且没有固定正常的作息时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如何把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统筹安排好,对多数学生来说,确有不少困难。缺少基地的社会实践,一方面,由于实践单位点多、线长、活动面广、工作量大,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基地作依托;另一方面,学生居住地比较分散,有远近之分,有城乡之别,很难保证按时参加活动。学生走向社会后,还面临三个现实问题,一是脱离了各自所在的班集体,固定群体的凝聚力相对减弱,有“失群”的感觉;二是离开了老师的跟踪指导,失去了依靠;三是脱离了学校来到生疏的环境,工作起来手脚放不开。而实践基地以“联合体”的面貌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有带队老师蹲点指导,有地方政府协调帮助,碰到困难容易在基地商量解决,正好弥补了上述不利的因素。在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胆气更壮,信心更足,效果也较为理想。

2.2基地是深化高校实践育人的着力点,对学生实践起支撑作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教委、团中央率先在十六个省市建立一百个县、市级社会实践联系点。进入新的世纪以后,各地高校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一万多个,其中西安交大截至2023年与陕西十二市区建立各类社会实践基地376个。全国妇联为促进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多批次命名“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仅第三批就命名270个。一些国家骨干企业还划出专项经费添置配套设施,有的还设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接待所。高校的热心推进,加上地方的配合,涌现出一大批功能突出、作用明显的实践基地。

2.3基地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场,对学校教育起互补作用

社会实践基地有较好的接待条件,可以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方便。特别是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时间相对集中,活动主题高度统一,活动信息易于反馈,学校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基地所在的单位,同高校建立协作关系,进行经济开发项目的合作和科技人才的交流,以促进本地的经济建设。大学生凭借基地的有利条件,投身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充实和提高自己。

3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大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

3.1基地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基地建设是社会实践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环节。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大学生的成才需要走出“象牙塔”。而要达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增才干的目的,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场所。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把课堂所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减少盲目性,有效地克服分散活动的不足之处。

3.2基地职能的扩展

建设实践基地,必须破除“单打一”观念。学校应把教学、科研、产业开发与发挥基地作用统筹考虑,注意与中小企业或落后贫困地区结对挂钩,使学生能与其保持联系,有计划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建设实践基地,需要做到“三个结合”,坚持大学生与工农群众、基层干部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科技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设实践基地,要争取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经济组织的理解与支持,求得他们积极提供方便。只有这样,才能把基地建设成为双向教育的大课堂、互为补充的好平台、学生成才的加油站。

3.3基地实践的内容

基地实践的内容设计要有教育意义,符合学生的特点并切合基地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需要强调的是,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有关部门协调,寻找和确定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项目,使学生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办实事,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奉献,在奉献中受到教育。目前,各地设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激发投身改革的热情;二是课题攻关,或个人主攻,或联合作战,对于消化书本知识、积累科研经验有着重要作用;三是顶岗锻炼,鼓励学生到一线作业,增长才干;四是志愿服务,包括“三下乡”、支援西部、项目推广、技术咨询;五是社会考察,如国土资源调查、企业改革挖潜调查、学法普法考察,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六是创业实践;七是主题活动,如青年义工、热点问题深度调研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既要加强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以利于凝聚共识,开阔视野;又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只要真正做到了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得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慧丽.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1期

[2]魏仲斌.燕语呢喃—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研究].气象出版社,2000年

作者:魏嘉琦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政法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化探讨

摘要: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形成和未来社会适应发挥着重要功能。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部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树立通过社会实践促动大学生社会化的路径,对于大学教育本身及大学生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社会化;大学生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我们在各行各业不仅需要具有知识的专业性人才,更需要了解时展,能紧跟时代和市场发展趋势,能把握住市场和时代脉搏的人才。针对此,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社会化无疑成为知识转化的第一个现实性窗口。

一、实践与社会融入: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和市场转型都要求在更加细致的领域、部门、行业通过方向性精准的具体操作来实现。这样不仅要求未来各个行业的精英——现在的大学生——要具备精深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把自己的所学进行实践性转化。这就在两方面对现在的大学生提出了要求:第一,出了书本的学习之外,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生活与其中的社会、文化、制度和生活在他们之下的人民,了解社会、文化和制度的运作逻辑,了解人们的需求和心理以及他们交往得以展开文化和制度条件。第二,现在的社会、文化、制度和市场在全球化浪潮下出现了一体化趋势。我们的市场运作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生产决定消费,而是反过来成了消费决定生产的模式。这需要大学生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大众心理。这两点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社会实践尽快融入社会,完成自己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变提出了必要性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化的观念与组织制度障碍

(一)面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身处其中的大学生面临着观念上两种张力的撕扯——来自传统父母甚至再上一代的观念认为“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将来成为领导别人的人,过早的进入社会进行实践是一种被社会排斥的表现;另一方面则认为大学就是一个进入社会的跳板,大学中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在市场竞争中成功赚钱,业有所成。实际上,大学生有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大学学习和社会实践以及未来的社会化都是承担自己社会责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认清这一点过分强调社会实践和社会化可能会进入误区。

(二)从整体的社会结构安排来看,大学这一教育系统与企业市场这些组织和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大学只负责大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企业市场这些组织和制度却要求大学生要能够娴熟地根据需求进行实践性操作。这无疑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要求,理论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必须通过实践性环节。但大学生实践课程在很多高校要么没有课时设置,要么因为缺乏整体性制度性保证,尽管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在大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的作用不大。有的高校通过制度性支持,暑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大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基层法院和政府部门进行实践,了解社会的同时考虑自己的角色转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培养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前步入社会,更多地了解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怎样的总用,与自己期望值有哪些差距,有哪些不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要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还需要做哪些努力,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尽早得找准方向,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恰当的角色期待对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自身感受可以更加明确自己将在社会上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需要什么样的指示。

总之,从工具理性角度讲,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世界、自我与国家的关系。从价值理性讲,社会实践通过使得大学生有效定位自我,与他人、世界和国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洪峰.大学生社会培养与社会实践研究[J].中国市场.2007(52).

[2]马艳萍.论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3]孙平.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简论[J].江苏高教.2005(5).

[4]余楠.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0(11).

[5]林双玲.大学生社会化的障碍与对策[J].教育评论.2003(11)

作者:王泽琳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第七篇: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抓住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着力点,探索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创造力

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组织、有目的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它是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强化,其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因此,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外化阶段,又是教育效果的检验过程。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确立良好的政治方向。我们要有效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使人们将聪明才智用到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不做对人类、对社会没有意义的事。“科学创新,不仅要追求客观真理,而且要追求崇高道德,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这里,真和善必须是统一的,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在创新人才身上,在创新活动中,应是高度的统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可以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同时又能使人的素质得到改造和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社会性与时代性比较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断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现实。社会实践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客观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社会实践中大量事例成为生动、直观的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当前大学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加强概括性强、适应性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作者简介:杨国辉(1979一),男,湖南姿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和湖湘文化研究。

二、培养大学生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

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辐射的范围广,涉及的学科知识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与地方党政机关和相关单位合作,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围绕相关专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通过社会实践,应首先着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传统教育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师作为科学和真理的代言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且几乎占据了学校全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课程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完全被动的,长期处于应付的状态。他们从小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约束,生活在以书本为中心的家庭和学校。“他们参与社会调查不多,生产劳动甚少,社会经验缺乏,他们的自我设计完美化,社会关系理想化,个人生活浪漫化”。

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推动了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一是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能辨别主流和支流、是与非的界限。二是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通过现实的鲜活教材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了解当前国家面临的困难,更加关注社会,产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前进。比如,通过学生在政法委、信访局和乡镇机关的实践,可以加深他们对群体性事件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三是提升了学生发展自我的紧迫感。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社会缺少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深刻理解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的人才绝不能只具备一定的书本知识、死记一些条文,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智力、发展特长、提高技能,从而使潜在能力和专长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开拓创新型的人才,提高基本素质。夯实文字基本功。

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教师在阅卷中更多采取踩点计分,学校对学生行文中的文字要求相对宽松。尤其在目前的大学阶段,虽然有大学语文课,但很多文科专业并没有严格的中文考核。在机关中,公文是一种规范性很高的文体,在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流畅性方面都对学生提出很高要求。转变学生文体风格。学生的作文、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学生的作文以记叙性的散文为主,语言优美而模糊,长于抒情,在表述的清晰度、层次性和条理方面,与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有一定差距。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对政府公文和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形成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的文风,掌握好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研究性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求参与单位的日常工作,也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学生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处理日常工作和调研课题的关系。调研课题的资料往往需要获得单位指导教师和同事的支持,如何通过他们获取调研的材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自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不断磨砺创新精神,培养和激发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推动学生创造、创新的强劲动力。当前,高校教育要着重培养创新人才,而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是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不可能在有限的一两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带着调研课题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自身独立的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解除对社会问题存在的困惑,从而锻炼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般由3名一5名学生组成调研团队。调研的选题、分工,以及核心观点的讨论,都要求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相互协作。任何调研成果的取得,是调研团队相互争论、统一意见的过程,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通过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社会调查,能有效培养团队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信息化时代,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是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能力。当代大学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去吸取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展露。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综合性教学活动,需要各个单位和指导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l)建立双指导教师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既要进行社会调查,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是一项有深度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社会体验。虽然整个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会使活动缺乏方向和技术上的支持。根据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内容,每一个学生需要配备两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其中一名指导教师为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调查报告的指导工作。学校指导老师的配备,必须坚持经验与能力相互搭配。开展实践教学需要走出课堂,工作强度较大,任务复杂,需侧重于选择年轻教师,但为了应付复杂局面,要配备一名人生经验丰富的教师。社会实践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适当配备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专长的指导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另一名指导教师由机关工作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指导政府公文起草和机关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协助指导学生的社会调查。机关兼职指导教师,必须是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

(2)做好专题调研准备。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扎实做好准备工作。组建调研小组,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专长和学生兴趣,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按照男女搭配、专业互补的原则,组建专题调研小组。确定调研专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综合社会调查的前沿,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确定出热点的社会问题。收集专题资料,指导教师在讲解调查报告撰写格式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术期刊网等网络资源,了解调研专题的学术研究情况,筹划调查问卷和调研程序。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要求各个专题调研小组进行调研论证,确定调研专题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3)组织科学的实践。社会实践涉及的内容多,面临的环境具有多变性,需要精心组织,如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包括实践队员管理条例、学生实践工作守则、安全条例等内容,使实践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活动结束后,将学生的调研成果装订成册进行展览,并将实习日记、实习鉴定进行归档。学校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践教学之前专门召开学生会议,讲授实践教学的任务目的、注意事项、社交礼仪和调研项目等。由教师指导,建立学生实践工作委员会。分别选举队长、副队长,设立秘书组、宣传组、安全组、生活组和外联组,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按照调研专题的需要,指导教师将专题调研组安排到相关的实践岗位。专题调研组要安排在同一个机关单位或同一个院子,既方便学生利用午休时间在单位相互讨论,又方便单位统一安排社会调查。学生在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公文处理和日常机关工作,并开展专题资料的收集。每日下班后,专题调研组要进行小结,向指导教师汇报资料收集情况和专题调查的进展情况。每个学生都要撰写日记,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和调研进度及计划。

(4)建立齐备的保障设施。为了配合研究性社会实践开展,在学生的驻地建立办公室和娱乐室,同时配备办公用的摄像机和录音笔。每天晚上,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办公室交流调研报告的进展情况,整理调查数据和收集到的素材。对于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指导教师也利用办公室进行及时疏导。组织学生在娱乐室观看新闻联播,开展政治学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将获得的一手音像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直接运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所见所闻等直接体验,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展开自觉思考和研究,使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使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汪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月.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2]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少〕.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国辉.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基地[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3(01).

作者:杨国辉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第八篇: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二者的结合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认知的培养或树立;有利于大学生加强自身的职业定位;有利于形成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在二者结合的策略方面,一是高校应提供软硬件环境,二是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实现二者的结合,具体途径包括挂职锻炼、行业体验、学习体验、“三助”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访谈。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走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着增大,很多毕业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呈现出诸多的困惑,如对自己的工作和所在的行业兴趣不足,无法很好地参与并适应新的工作等,而这些困惑除了可以归因为在校期间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实践,即对社会压力和行业缺乏了解。因此,探讨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结合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此过程中,理论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而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则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认识社会和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来说,必须基于对社会需要和所在专业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的快捷途径无疑是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社会实践对提高学习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度重视实践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俨然成为了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传统。自2005年,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文件中对高校明确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求以来,合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了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个课题能否很好的解决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与合理性。

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主客观两个方面对自身分析和测定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提前安排。主观方面的测定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和不足等,客观方面包括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应用和行业需要等。[1]从这一内涵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准确评价个人特点以明确自己职业目标的的过程,是一个个人就业目标的设计和展开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情况和职业倾向不同,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个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框架,而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据《202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中已就业的38%的学生半年内离职。离职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想改变职业和行业等。此种现象的发生无疑表明了毕业生在就业方式上缺乏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择业与职业发展上没有专业的引导;在心理上缺少正确的求职心理辅导与调适。可见,大学生走出校园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认知的培养或树立

我国学者金延平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前三个阶段属于在校期间的重要阶段,其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自身的特点,并为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学习与欲从事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确立自身的角色。三是了解自己欲从事职业的状况和必备的素质。而要完成以上任务仅有规划但不去实践、反馈、修正,那必然是纸上谈兵,因此,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规划和现实的结合无疑是最佳选择。通过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社会上相关职业的需求情况以及从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二)有利于大学生加强自身的职业定位

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都会对自己的择业方向在价值观中有个定位,此定位可能会成为大学生择业时的执念。当大学生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找到符合自身需要和价值观的、对自己最有前途和发展的职业时,他们会选择一个职业而“抛锚”、安身。但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后短期离职或失业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定位确实存在不切实际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为此,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更趋于理性和现实,从而规避和减少频繁跳槽和失业现象的发生。

(三)有利于形成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将其纳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指向更有针对性。在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要求可以实现良好的职业对接,减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盲目性,从而使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具有针对性的同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建立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效实践机制既可以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对策(一)高校为二者结合提供软硬件环境支持在软环境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定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应通过设置职业生涯相关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同时,指定专门的、有经验的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并通过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植入各专业的从业要求,形成并促进相关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硬环境方面,高校要保证实践活动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校外合作单位和校友资源,建立针对各个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和职业教育,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职业认知的校外空间。

(二)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结合

1.挂职锻炼

目前,有很多在校大学生为自己设计了考公务员或者到事业单位工作的择业目标,但是,学生本人对这些工作的从业能力和工作性质并不是十分了解。为此,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此种方式一般是由高校的团委负责实施,团委可以联系上级组织或有关单位,为学生提供到基层挂职工作的机会。挂职锻炼的形式可以灵活处理,如利用寒暑假进行相对时间较长的挂职锻炼,也可以开展周六周日的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相关工作的性质、锻炼交往能力、增长知识才干等,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职业规划的合理性。

2.行业体验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充分了解行业状况,为此,行业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行业体验可以通过学生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调研的实践方式实现,通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通常应包括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单位)的深入调研,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福利待遇、所需知识技能,并形成调研报告,然后将相关行业的有关要求与自身条件对比,与同学交流,这不仅能对自己的择业需要和目标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也能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这种行业体验的方式既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前提。

3.实习体验

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经常提出工作经验的要求,这成为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的一道门槛。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实习体验的方式解决。学生可以在大四实习时选择到自己欲从事的行业中的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行业的状况,提升自己知识技能,而且还能培育自己的职业道德,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被企业拒之门外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实习体验可能会与学校的毕业实习相冲突,为此,高校应以有效的办法解决毕业实习和实习体验的冲突问题。此外,高校和家长也应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寻找实习体验的机会。当然,学生本人更应注意实习体验中的经验总结和交流,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针对性。

4.“三助”活动

目前,有很多高校开展了校内“助研”、“助教”、“助管”活动,“三助”活动无疑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良好体现。通过“助研”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增长科研能力并体会科研的艰辛,从而珍惜工作机会。通过“助教”的锻炼,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认识,增强对教师的了解,认识教师和学生应有的责任。通过“助管”的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表达、交际和管理能力,加深对学校组织建制的认识。总之,“三助”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帮助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三助”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学生应该珍惜机会,通过“三助”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5.志愿者服务活动

教育部2009年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为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意见》针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作用”和“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无疑为大学生的社会实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还能加深对教育、农村和医疗等行会的认识,真正地融入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特点,切实体会到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为此,高校和社会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创造机会,并针对服务的领域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

6.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访谈

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访谈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与职场上成功人士面对面的会谈获取某一行业、职业的特点以及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这种形式无疑是大学生提前获取职业信息和了解职业状况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将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与真正的职业需求进行对照和印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实习计划,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高校应该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创造访谈的机会。同时,对学生进行访谈流程、访谈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的培训。学生应该对访谈的信息做细致认真的提炼加工、交流和总结。

综上可见,要想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需要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等各方面主体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主体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结合才能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2]金延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65.

[3]教育部思政司.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

作者:高琳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第九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1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思想重视不够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政府和社会都没有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方面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大多数学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参加社会实践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原本有意义的活动也做得不够细致和用心;同时,接收实习生的单位也没有意识到未来主力军的重要性,并未发挥好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他们只是考虑自身单位的利益,并不希望这些未毕业学生在自己的单位参加实践。还有,大学生自己的家庭和学生本身也并不是很积极地去参加社会实践。

1.2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缺乏

科学的评价标准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标准还欠完善,没有对带队的老师做出正确和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实践表现更是缺乏细致的标准和统一的评估成绩。在传统观念的约束下,老师没有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严格的考核,没有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成长,这就会让学生认为有没有社会实践都无所谓,反正实践的成绩都是一样的。这也就从另一个层次反映了文化课学习不扎实。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想从实践中获得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就失去了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最终失去对社会实践的热情。

1.3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项并未形成明文规定,这种机制尚不完善,所以教师也就不愿意增加自己的负担去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而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很难找到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有些教师主要看学生上交的实践心得而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实践中取得的效果。

1.4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一些高校并未和实践基地达成一致,这样就造成了社会实践基地的不稳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社会实践场地不固定,一年换一个地方,或者是学校并未全力去为大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基地,仅凭学生自己的能力,社会实践的结果显而易见。正因为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这就为大学生寻找社会实践基地带来了困难,甚至有的大学生就是到熟悉的单位去打发时光,随便开一张证明就完成了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就不能体现出社会实践的严谨性。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建议

2.1深化认识,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度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检验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检验自身学习的不足,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使更多的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社会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应扩大社会实践覆盖面,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

2.2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激励机制

(1)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实行目标、质量、全员安全和信息化等全面管理。高校可以在学生、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与他们签定项目合同书和实践责任书,为其购买保险,明确权利和义务,解除后顾之忧。

(2)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网络反馈、电话督查、有关领导检查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反馈问题,迅速整改。

(3)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动机和效果相结合,实事求是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设立社会实践创新奖,通过报告会、研讨会等方式,对优秀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

2.3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注意与专业特长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加强专业教师对活动的指导力度,建立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老师共同指导的活动模式。同时,完善对于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工作的教师的奖励机制,促进教师、学生积极主动投身都社会实践的工作中。高校还可以建立社会实践导师小组,小组可以由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组成,帮助学生指导、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组建专业的社会实践评比小组,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全面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

2.4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建立长效的、固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学校、社会应发挥自身作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稳定的、功能完善、类型齐全的社会实践基地。政府应重视社会实践在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的作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平台。除此之外,高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应主动与社区、农村、社会组织建立联系,争取各方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工作的支持。同时,高校应发挥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为实践基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为高校实践教学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顺强,王涛.梦想青春,实践成真——以“彩石旅游网”实践为例浅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23(07).

[2]黄东喜.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23(11).

作者:司福利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