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的亲情故事(精选5篇)
最感人的亲情故事范文第1篇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格心理学认为,人在六岁之前就已经有了人格基础,由此可见,在幼儿时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亲情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绘本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让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的美好,萌发感恩的意识,从而促使幼儿了解亲情的重要性。
一、“我的爸爸”,认识亲人
认识亲人是感恩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能让幼儿从认识父母做起,体验亲情的重要性。父母虽然是幼儿最亲近的家人,但是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所以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和幼儿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父子之间的接触更少,长此以往会造成幼儿对父亲的态度冷漠,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弥补这一点。
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对父母,尤其是对父亲缺乏认识的问题,选择一些以父亲作为主人公的绘本读物,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父亲。例如,《我爸爸》就是一本精彩的绘本读物,它讲述勇敢的爸爸不畏惧野狼,轻松地从月亮上跳过去,这个爸爸也不畏惧大力士,敢和大力士比试,同时,这个爸爸很憨厚,比如他的头发好像扫帚。教师可以让幼儿从阅读绘本入手,说说故事里的爸爸有哪些能耐,然后引发幼儿思考,想想自己的父亲又有什么本领,慢慢地引导幼儿感受父爱的伟大。如有的幼儿认为爸爸好像超人,他每天很早上班,回家又很晚,但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他又会及时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带自己去医院。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认识了亲人,理解了爸爸的忙碌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生活,对父亲产生了感恩之情。
利用绘本能够促使幼儿认识自己的父母等亲人,对父母不能始终陪在自己身边表示理解,从而促使幼儿和父母的关系更为亲密,这样可以为感恩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幸福宝贝”,感受亲情
教师在组织幼儿阅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安排他们阅读一些和亲子有关的绘本,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和父母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这能够促使幼儿对父母产生依恋之情,从而促使他们体会到亲情的美好。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渗透浓浓亲情的绘本故事让幼儿阅读,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绘本故事就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作为“幸福宝贝”的美好。教师可以让幼儿在阅读后尝试讲讲这个绘本故事,感受亲情的美好。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小兔子告诉大兔子自己很爱他,大兔子回答小兔子说自己更爱他,然后他们一起回忆在一起的美好生活,小兔子最后在大兔子的怀抱中甜蜜地睡着了。在幼儿掌握了这个绘本故事的主题思想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小兔子的行为,回家对自己的父母说“我爱你”,然后模仿小兔子回忆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进行以亲情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一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展现出来,这样也能促使幼儿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以绘本作为切入点,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亲情,从而促使他们对家人产生感恩之情,增强幼儿的亲情意识和感恩意识。
围绕绘本的内容和幼儿一起游戏,可以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从而促使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三、“我是帮手”,尝试感恩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能够塑造人格”,绘本作为幼儿文学读物,对于幼儿完善人格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幼儿阅读绘本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参加一些和亲子互动有关的活动,例如让幼儿阅读以母亲为主题的读物,感受母亲为自己做的事情,尝试帮助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最感人的亲情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形式;叙事策略;张艺谋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 1913年在《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面对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不同的叙事方法、结构策略都有可能改变故事的质量与味道。形式,同样是内容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往往能够在情感的收与放,取与舍之间做出作为精当的选择,同时将之附着于巧妙的形式安排上,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算得上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影片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也推出了国际巨星章子怡等电影明星。最为巧妙的是,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吸收了中国画留白一般的艺术形式,将一个最为普通乡土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讲出了诗意。
本片在叙事上有别具一格的取舍考量。艺术家面对众多的素材故事,取舍往往是对其讲故事能力的巨大考验。电影讲述了父亲洛先生和母亲招娣之间初恋的故事,从《假如爱有天意》到《情书》,在中外电影史上初恋题材数量大,不乏经典。想在其中出新出奇并不容易,太容易落入俗套之中。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仍然独辟蹊径。影片舍弃了父亲母亲在一起生活数十年的细节,只选取了两点:其一,母亲初次见父亲便心生萌动;其二,父亲去世,母亲执拗要求抬棺。这样的取舍看似像是一幅寥寥几笔的国画,一笔画天,一笔画地,中间是大幅的留白。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讲述母亲对父亲深藏于心的爱恋,用了少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故事表现母亲的感情的萌动——送饭、吃饭、等待回归。细节虽简单,但却将其孕育于反复出现的形式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仅仅就送饭来说,盖房子时反复出现了招娣三次送饭与期待。三次送饭,心情一次次起落,失望和期待交织,一次比一次强烈,温暖而饱满的画面伴随着婉转美妙的笛声,美不胜收。当房子盖好后,趁着洛先生吃派饭的当口,招娣终于和洛先生搭上话,然而奶奶的反对再次给期待的招娣以重击。当洛先生因事回城,母亲奔跑送饭却打碎了青花碗,丢掉了发卡。期待再次变成失望。然而,这些期待与失望并非来自相处的矛盾,爱情的纠缠,而是来的更单纯,来自对青春萌动的羞涩,外界偶然事件的阴差阳错和阻隔。
本片采取了插叙的叙事结构。本片开头和结尾都有一段漫长,甚至显得有些沉闷的黑白片段,所讲述的是老年母亲在父亲死后要求抬棺的事儿。老年的母亲早已不再拥有当初美丽的面容。影片中内心独白的“我”以回忆的口吻插叙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现实是死灰一样没有生气的农村场景,用的是黑白颜色,镜头更为固定,安静。而插叙则带着一些梦幻般的亮丽色泽,大量母亲年轻时单纯美貌的脸部特写,镜头运动充满动感。到影片最后,过去和现实交织,速走中的老年母亲和奔跑中微笑的年轻招娣交叉剪辑,展现了岁月的流逝于爱情的永恒,将父亲母亲单纯的爱情熔铸地干净、动人。
尽管影片黑白片段和彩色片段在镜头运动,色彩运用,演员人选,影片节奏感上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但有些小细节却紧密地把两部分捏合在一起。首先便是关于老年母亲执拗的谜团:执拗要求抬棺,要自己织布。两个谜团像悬念一样,在彩色部分得到了解答。其次,影片以“我”为故事讲述者,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旁白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母亲与父亲一生中爱情的前前后后。“我”的独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因而也更为亲切,巧妙化解了影片两部分可能不相融合的阻隔。
影片的主题简单,讲述的是父亲母亲之间至纯的爱情;情节简单,送饭,等待,死亡;人物线索简单,音乐也简单明快。但正是这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能给观众深刻的震撼,其背后的力量来源,自然是其巧妙的形式。来自形式背后情境的营造,同一场景反复出现后的情感强调。
在《我的父亲母亲》之后,张艺谋又拍摄过一部同样根据小说改编的纯爱电影《山楂树之恋》,都是发生在的背景中,都是男女之年简单的爱情萌动。但与《我的父亲母亲》不同,《山楂树之恋》不得已仍然使用线性叙事,回到了原始的故事套路,讲述男女之间由萌动到恋爱,相助,相知。同样真诚的题材,因为形式不同,《山楂树之恋》反响与评价自然逊《我的父亲母亲》一筹。两相比较,更凸显了《我的父亲母亲》在叙事策略上的成功。
不需要神话导演,任何导演都有成功之作和失败之作。《我的父亲母亲》在叙事策略上,给我们足够的惊喜和启发。
作者简介:
最感人的亲情故事范文第3篇
回顾近年学生习作以及笔者在高考阅卷现场的作文,虽有触人心灵之佳作,但笔者看到的大多是:无生动的生活,心灵干枯;无鲜活的生命, “先贤共享”;无细致的观察,流水叙事;无独特的判断,人云亦云。选材低幼,叙事平淡,思想浅薄,没有真情,没有个性……不是危言耸听,这正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作文现状!幸福离我们还有多远?
新课程培训期间,幸闻专家探究现状背后的原因:学生课业重,缺少阅读;独处“象牙塔”,缺少生活的体验;学生为外界纷繁的信息所淹没,无心关照生活;学生漠然于生活,不能捕捉自己生活中感人的瞬间……真乃“于我心有戚戚焉”!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没有了对生活的思考,何来真情实感?何来个性化的表达与独特思考?
我们更不能将“罪责”推给高考。课改后的高考作文也大力提倡学生关注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发展等级更是鼓励学生有创意、自由地表达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高考要选拔的也是关注现实、对生活有独特见解的“真人”。
遵循写作的心灵呼唤,再看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解读课标此要求,笔者以为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个性化解读与深沉思考的习惯与品质,才有可能让学生达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的理想状态,也才可能看到凝聚学生真情实感的个性化佳作。笔者常年尝试,略有所得。
一、设置美文鉴赏课,引导学生品读叙事散文
这类散文,可称为“小生活大道理”的散文。大家们善于从生活中采撷能触动读者心灵的人和事,将感动读者的细节、场景做个性化再现,由此表达真挚的情感,或是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笔者向高一学生推荐的作家大致有毕淑敏、张晓风、叶倾城、林清玄等。
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对于我们的家人亲朋来说很重要,因而我们不能任性,不能伤害自己,不能因自己而让他们受辱;要活的有价值,有尊严。对于活于当下,一直强调“我很重要”的中学生来说,这种解读能廓清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深沉思考。读《世界上最缓慢的微笑》,题材即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伤儿童,善感的作者抓住了最能触动读者心灵的瞬间,让感恩的笑靥从身心备受地震折磨的孩子脸上漾开,读来让人潸然泪下。让泪水柔软学生的心灵,相信他们会更珍爱生命,感恩生活。
张晓风《我在》,以一次老师点名而“我不在”为切入点,告诉我们,“我在”,即我活在天地之间,就要勇敢地面对并改正错误,勇敢地承担苦难。这种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个性化解读,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需要的。
叶倾城《走在母亲的情怀里》等文,每每读来便感叹于作家对生活的细腻感触,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北风乍起时》父亲终于拨通了远在另一个城市读大学的儿子的电话,千叮万嘱恳请儿子不忘加衣裳,儿子不以为意地挂断了电话。哪知电话刚放下,远在故乡的老娘也终于打通了“儿子”的电话,原来老娘担心已是“儿子”因天寒生病;已是中年的儿子这才醒悟过来,张口结舌地问候母亲。作者借生活中一个最触动心灵的细节――打电话――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永远不要遗忘舐犊深情。
这些感人的片段,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细心的观察,深切的感悟,理性的反思。我们的学生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笔者的看法是:有!学生需要的是提醒与引导。当教师带着学生走进这样的文章,共鸣与联想就会产生,与之相关的生活的细节与场景就会再现,个性化的表达就会流于笔端。渐陶熏染中,学生的心灵会得到净化。
二、开设“故事会”,引导学生寻找情感的触发点
以上提到学生总有自己的生活,生活即是故事,故事就有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于是,笔者尝试着开设“每周故事会”。利用故事会课堂,让学生讲述一周来遇到的人和事,包括最感动的、最钦佩的、最令人气愤的、最令人欣赏的、最值得深思的……自己的故事,自己来陈述,经过静思筛选后的故事,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学生可能偏颇,只看到表象,或曲解,或忽略细节……教师就势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触感的“感动点”,再让学生评议,由此,见解可能更理性透辟,认知可能更全面客观。说而后写。趁热打铁的书面表达,来自学生的生活,就能“发诸真情”。笔者在必修一“表达与交流”模块教学中,开设讲述故事课堂,请学生讲述十六年来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要求能定格到某个瞬间,找到情感的触发点。而后要求学生以“难忘那次______”为题作文。有学生以“难忘那次牵手”为题,描写十六年来第一次主动牵起母亲的手走过马路的瞬间感受,反思年轻的我们只知索取爱而未意识到回报爱的现状,读来真挚感人。观察生活,敏锐心灵;思考生活,智慧人生。生活的片羽,织就的不只是文字的华章,更是思想的缕衣。
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展开学生联想的翅膀
最感人的亲情故事范文第4篇
——“母爱”话题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 能用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事例表现母爱;
2、 能写出事例中体现母爱的细节,丰富文章内容。
3、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4、 能在写作的同时从生活细微小事中感受到母爱的存在,从而有一种感恩的情结,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能在写作同时从生活细微小事中感受到母爱的存在,有一种感恩的情结,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教学难点:能写出事例中体现母爱的细节,丰富文章内容。
一、谈话导入
(播放背景歌曲阎维文的《母亲》。)
1、冬天来了,天气冷了,你们冷吗?
有一个人,她在冰冷的日子里不会让我们感觉到冷。冷时,只要想到这个人,我们心里就暖融融的。这个人是谁?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是母亲)(板书母爱)
师:一说到母亲,大家都感到无比亲切、温暖。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伴我们成长,并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母爱常常是细微无声的,无时无刻不守护在你我身旁。
2、说说今天早晨你体会到妈妈对你的关心之言,之行,之神态。(话语,行动,神态)
生用几句描写性的语言描述。
师追问:母爱在哪里?(如:在早晨的叮咛中;在厚厚的棉服里??) (设计意图:通过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情感;通过让学生说今天早晨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之言、之行、之神态,来引起学生对自己母亲的关注,母爱无处不在。用描写性的语言描述是在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二、感悟母爱
第一乐章:讲故事,走近母爱
师:母爱无声无息却又惊天动地,或许我们一生都走不出母亲的怀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关于母亲的故事。
生讲述搜集的故事或自己母亲的故事。
师:刚才同学们的故事,都很有典型性,既有文学作品中的母亲,也有动物界的母亲,同时也包括自己的母亲。大家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今天站在这里,我既是你们的学习伙伴,也是一位母亲所深爱的孩子,我也想借这个舞台向大家讲述一下我母亲的故事,好吗?
师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
(设计意图:讲有关母爱的感人的故事,意在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对母爱的理解,真正走进母爱。同时也是为了让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中的素材,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表现母爱。老师的示范,应该起很好的榜样作用。)
第二乐章:读诗文,感受母爱
师:这浓浓的母爱的确让人震撼,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读诗文来感受母爱,请将你的感动从读声中表现出来好吗?
(生齐声读。)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繁星》
母亲呵!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冰心《繁星》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师:听大家朗读是一种享受,因为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也读出了情,我深受感动。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母爱,并为学生写作做积累。)
第三乐章:解单词,诠释母爱
师:的确,母爱如水,母爱是源,无论我们奔腾到哪里,支撑着我们的力量都是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所以,我们今天应该这样来诠释母亲。(生读下面对母亲的诠释。)
“母亲(mother)”原来可以这样诠释:“M-many”:母亲曾经给了我太多太多??;“O-old”:我在不断长大,可是母亲却慢慢变老;“T-tear”:母亲曾为我拭去的那串串泪珠;“H-heart”:母亲那颗金子般纯净的心灵;“E-eye”:母亲那时常爱意盈盈的眼神;“R-right”:母亲希望我一直做正确的事。
师: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哪一点最有感悟,并把你感悟最深的细节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生自由谈。
师小结:情到真处方动人,细微处见真情。留心观察我们的母亲,细心关注她们,我们会感到母爱无处不在。一粒粒钉好的纽扣是母爱,一件洗净的衣衫是母爱,一双双磨出老茧的手是母爱;一句句的唠叨是母爱,一根根的白发是母爱,一条条的皱纹是母爱??一个眼神,一声询问,一道背影,哪怕一句呵斥又何尝不是母爱啊?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母亲,多方面诠释母爱,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鼓励是一种爱,唠叨、讥讽甚至打骂也是一种爱,母亲用美好的品德来影响着自己的人生更是一种爱,为学生写作打开思维。让学生对感悟最深的细节再次进行描述,再一次突破难点。)
第四乐章:写心声,赞美母亲
师:我们每个人,都是母亲用青春、用汗水甚至用泪水浇灌,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写下自己的心声,赞美母亲的恩情。
可采用:(1)妈妈,我想对你说——
(2)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歌颂母爱。
例1:母亲您是火炉,为我提供温暖;母亲您是信封,为我装满鼓励;母亲您是
铺路石,为儿女牺牲一切。
例2: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母亲可以使你在孤独中得到欢乐,母亲可以使你在失望中得到希望。
(学生仿写练笔并交流展示。)
师小结: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适当抒情议论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运用比喻排比来抒情议论,更可为文章增色。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语言,会运用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表述。)第五乐章:报母恩,积极行动
师:在我们成长中母亲功不可没,那么作为儿女,我们又是怎么对他们的呢?我们有应该为她做点什么呢?从下面的文章中,或许你会明白。(教师配乐朗读。)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地哭着;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当你5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既漂亮又贵重的衣服,而作为报答,你穿着它到泥坑里玩耍;
当你7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球,而作为报答,你用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当你9岁的时候,她付了很多钱给你辅导钢琴,而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不去练习;
当你11岁的时候,她陪你还有你的朋友们去看电影,而作为报答,你让她坐另一排去;
当你13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把头发剪了,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
当你14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夏令营费用,而你却整一个月没有打一个电话给她;
当你15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家想拥抱你一下,而作为报答,你转身进屋把门插上了??
师:这里有没有我们的影子?请大家反思并讨论一下自己今后该做点什么事。
生自由谈。
师小结:老师特别高兴,你们真的长大了。我看到的是一群可爱、懂事又知恩图报的孩子,而不再是一群叛逆的青少年。母爱如天,母爱似地,母爱的博大我们永远也读不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抒写母爱
最感人的亲情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蒂姆?渡顿 奇幻电影 童话思维
引言
一个好的剧本在手,并不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成功。希区柯克曾说,他“对讲述故事的方式比故事更感兴趣。”导演蒂姆?波顿是深知此道的,在《剪刀手爱德华》中他已经驾轻就熟地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用另类的唯美和浪漫诠释和演绎得感人至深,而在《大鱼》中,他推开了以往黑色哥特式的阴郁和忧伤,释放了内心的童真本色。将故事情节安插在一片绚烂多彩之中,让阳光明快自然地照耀进来,活泼明亮的元素取代了他一贯的怪诞、恐怖和阴暗。他拾起了人们丢失已久的童话带来的欢愉,放八《大鱼》中,融入波顿式的幽默,让观众的嘴角至影片收场也一直上扬。
1、引人入胜的故事
《大鱼》的剧本富有新意,情节曲折动人,故事一开始就让一条肥大的鲇鱼出现在画面中,而主人公爱德华的画外音则不失时机地讲述着这条大鱼的不同凡响“有些鱼人们抓不到,并非因为它们比其它的鱼更为敏捷强壮,而是因为他们别有灵异之处。”
这个简单直接的开场采用了许多童话的“套式”,首先引出带有奇幻色彩之物,然后用旁白给予读者期许一它必然带来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如同儿时那些床头故事,这一招屡试不爽,带着期待和好奇的听众立即进入了那个预想的奇幻世界。
父亲爱德华自诩拥有传奇的一生,他从儿子记事起就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那些引人入胜的冒险经历――关于能预测未来的女巫,关于力大无穷的巨人,关于森林深处的世外桃源“幽灵镇”,关于月圆之夜化为狼人的马戏团长,关于美貌惊艳的连体姐妹歌手,关于自己如何用戒指捕获那条传说中的大鱼。从儿子威尔儿时的睡前故事到家庭聚餐。再到威尔的婚礼宴会,甚至连病八膏肓,身处病榻时他也不忘向怀孕的儿媳讲述自己的奇妙人生之旅。这一切都让儿子威尔痛苦不已,他早已不再是那个对父亲口中女巫故事痴迷的孩童。他已将为人父,他渴望了解那个隐藏在众多非凡故事背后的真实的父亲。但无论儿子如何渴求真相,父亲仍然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传奇。于是,影片就在父子的尖锐冲突和父亲的浪漫讲述中进行着,真实与故事交替,虚与实变幻:也就是说,这部影片是关于“故事”的故事,前一个故事是父亲口中的传奇人生,后一个故事是围绕前者所展开的父子关系的转折变化。这两条线索一直相互牵引。推动着影片的发展。
动画设计出生的导演蒂姆?波顿运用超凡的想象力和变幻多端的画面将前一个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他在将梦寄托于电影,在营造温婉气氛的同时,不忘用明快艳丽的童话式场景来展现人物性格。强调一种外化的愉悦。主人公爱德华的出身都那么不平凡,他像香槟瓶塞一样冲到了这个世界上,无所不能,成了小镇里英雄式的青年。他与20英尺高的巨人成为朋友,结伴去找寻更为广阔的世界。他穿过恐怖之林,进入了世外桃源“幽灵镇”,在湖畔见到大鱼化作的美丽女子,但那里的热情款待并没有将他留下,他继续追寻前路的旅程。在狼人团长的马戏团表演时他见到了一生的挚爱,于是开始了童话般浪漫执着的追逐,最终抱得美人归。新婚的他应征到了朝鲜战场,他殊死战斗。结识了为朝鲜士兵表演的连体姐妹花,后来他辗转将她们带到美国,成就了她们的明星之梦。在他的影响下,原本安于“幽灵镇”的诗人成了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他还善意收购了受到工业革命冲击而萧条不堪的“幽灵镇”,只求居民能保有原来安逸的生活。他说儿子出生之日他用结婚戒指钓到了传说中的那条大鱼,但他将她放走,只为给儿子留下一个他日亲手捕获它的机会。这些故事的展现伴随着色彩饱满鲜明的画面,天空虚幻的湛蓝,湖边迷蒙的雾气,遍地黄色水仙眩目的烂漫,田园翠绿的小镇风光,观众被带入主人公爱德华宛如童话的记忆中,享受着那些充满快乐和惊喜的人生旅途。
与此同时,儿子站在现实的角度,在探究父亲过去的历程中陷入了一片迷雾,父亲故事并非句句真实,却也绝非他所想的均为杜撰。此时,身患癌症的父亲因中风住院,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请求儿子告诉自己故事最后的结尾。威尔尽其所想。给了父亲及其一生一个最美丽的结局――父亲从儿子的怀抱中滑入湖水化身大鱼,轻摇着尾潜入水中,背鳍划开被阳光铺上金色的湖面,游向远方。而影片最后,在父亲爱德华的葬礼上,故事中的人物竟一个一个如数登场,在故事里飘渺奇幻的他们,褪掉了那层神秘面纱,变得如此真实可信。影片至此,两条线索归于统一。
其实真实孕育着故事,当儿子找寻故事中的真实时,真实本身就成了故事。
2、故事背后的真实
影片中,爱德华所描绘的奇幻经历。不仅给导演提供了施展想象的平台和空间,可以毫不顾忌地摆弄魔幻素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童话式的思维。这乌托邦化的思维完全有别于儿子威尔视角中的主流成人思维,正是通过儿子对父亲的误解,影片展现出了现代人的价值观与童话思维之间的鸿沟。
观众在影片中一方面沉浸于父亲爱德华传奇经历所带来的愉悦中,一方面又对儿子了解父亲故事背后真相的渴望感同身受。观众固有的思维和理念都在告诉他们爱德华的故事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太过离奇和不可思议。但他们早已迷醉在波顿全心营造的奇幻世界里,如同儿时阅读童话,其中的美好从未也无法让人产生丝毫怀疑。这种复杂交织的情感一直延续到影片的结尾部分,当儿子试着用父亲的方式为父亲的人生“传奇”编纂一个美丽结局时,观众也与威尔一同真切地体会到了父亲故事的真谛:生活的传奇与精彩来自于乐观的心态和丰富的想象。爱德华的一生虽然偶遇过形形的人,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事。却没有一件与魔幻扯上关系,只不过生性乐观的他将同每一个人的交往,发生过的每~件事都视为是浪漫奇幻、充满乐趣的经历。平凡普通的生活,甚至迫于无奈与新婚妻子分离的参战时光,在他的眼里都成了富于传奇色彩的冒险。他以童话般率真积极的心情去面对生活。处理危机,所以他的一生始终活在美好的童话里。他对不同人。在不同地点,对不同故事的述说是竭力用这份乐观与快乐去打动他人,影响他人:那不是虚荣与浮夸,或者自大与炫耀,而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传播一拥有童话式的纯真思维和乐观心态,就有一生富于奇幻色彩的传奇。
爱德华与妻子的浪漫爱情是他故事最出彩,最打动女性听众的一部分。作为她的妻子,威尔的母亲是了解这些故事的原委的,她理解爱德华,一遍又一遍地听他的传奇,满含笑意。她早已读懂丈夫的用意,爱他,听任他对讲述故事的执着,并同他一起保持快乐的心情:在爱德华的葬礼上,她身着红色裙装,庄重大方。不变的是笑容,因为她知道她深爱的丈夫最希望看到的是她荡漾于脸上的微笑。对于儿子对 父亲的误解,她并没有过多解释:在父子冷战期间为他们互传消息,带儿子去父亲那问堆满“过去”的杂物问。她只是默默引导。让儿子在找寻故事真相的过程中去体会生活的真谛。
葬礼上,父亲故事中的人物陆续登场,他们的出现不仅给了爱德华的传奇故事一个可靠的根基,更印证了那些奇幻故事所涵盖的友情的真实。葬礼结束,没有人散去。这时电影中响起淡淡悠长的音乐,观众听不到银幕上角色的对白,但是却从心里认同他们都在谈论同一个人――爱德华?布鲁姆。从他们或激动,或平静,或洋溢,或感慨的神情中,观众不禁会想。爱德华的一生或许比故事来得更精彩。
3、为真实服务的幻想
这部2004年根据丹尼尔?华莱士小说改编的电影《大鱼演Big Rsh),虽然有人将其定义为现实主义的,但鬼才蒂姆?波顿的童心,却让这部电影展现出耐人寻味的奇幻色彩。魔幻现实主义一直植根于蒂姆?波顿的脑海,作为导演的他又将其移植到主人公爱德华的性格表现之中,于是便有了架构于影片整体叙事线索之上的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表现无一不用到“幻想”与“想象”。
不同于《魔戒》等魔幻电影,《大鱼》并没有完全将故事发生的世界背景架空,独立于现实世界:蒂姆?波顿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将“幻想”与“真实”穿插交融于影片的叙述之中,两者形影不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他并不是在现实的生存空间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虚构的平行时空,主人公爱德华的奇幻人生并没有脱离于现实世界,它源于生活的点滴,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如同父亲故事中的所有人物在现实中都有其原型,故事里的他们是放大后的射影。他在熟练自如地构拟想象世界的同时始终与现实世界保持一个相对较近的距离,突出并强调其影响力,而那些源于现实世界却又迥异于现实世界的画面、人物、情节能有效地激发起观众的兴趣,进而引发一种对境遇、生活、生命的思考。
在影片中。父亲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加入了幻想。使原本平淡,甚至残酷的真实变得丰富而精彩,他从幻想的世界中找寻温暖,而这个世界恰好构成了电影所着力渲染、缤纷多彩的奇幻旅程。蒂姆?波顿虽然并未刻意营造一个多么怪诞不经的场景,却让观众飘渺于现实之上。无关高科技创造的绚丽画面,也无关变化多端的蒙太奇剪接,更无关明星漂亮的脸孔,最为枯燥、残酷的生活也可以在幻想的力量中变得真实而富有魅力。
影片之外,导演采用“幻想”与“想象”来打点基调,造就了生动明艳的表达方式,在原本有限的空间里表现无限的想象力,使人获得一种超乎日常生活的。这个简单的故事,却拥有着童话思维的精髓,~部影片要打动人其实并不很难,关键就在于能否把握住人内心最真实的渴望。而人类的心灵深处永远都存在这样的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能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能在自然与其他生灵的环抱中寻觅到“回家”的感觉……如同主人公在幻想中化身为鱼。归于自然,游向远方。影片中想象的铺垫是为了阐述简单的道理,用一种让人带着感动轻松接受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真谛。
4、幻想带来的欢愉
在魔幻电影成为票房宠儿的当下,大众心理对这种娱乐方式已趋于认可。人们进入影院看一部诸如《魔戒》或《哈利?波特》是为了寻求对现实生活的逃离,暂时缓解社会压力和人生的虚无感,释放自我过剩的“力比多”,寻求刺激与兴奋,但影片结束之后,人们走出影院仍然怀抱着对外界的不信任、对于生活的虚无态度等问题。《大鱼》则有所不同,它不再是单纯地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而制作的奇幻式“风景画”,而是更注重内容情节,突出故事性,寓意性。它利用童话的魅力去感染已经远离幻想的现实人生。给与人们一个温暖的心灵家园。如果我们深究这部展现传奇人生的童话所隐含的意蕴,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超乎强烈视觉图像和绚烂风格,真正感染我们的恰恰是被遗忘已久的童话所带来的原初的感动。
在电影中,一切都让位于观众与其真实生存状态之间的想象关系。这种描绘接近于童话的奇幻世界的表达,并不直接对现实作深刻的思考和体验,只是让观众铺设迷幻于自我的道路。蒂姆?波顿所创造的银幕视听表象让观众沉陷于“梦幻”引发的想象。借助视听表象所特有的感官感知感觉的可信性,《大鱼》唤起了观众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求,并导向满足宣泄的虚幻境界。现实中有许多始终对立的实际上无法克服和解决的矛盾和冲突,如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犯罪与法律等都在电影中得以消解,实现意识和潜意识层面上的联结。故事的奇幻结局。就是把观众在现实生存体验中所遭遇的所有矛盾和冲突,消融在戏剧化格局中。
当我们真正面对一个童话本身,无论它来自何处,有着怎样的背景,经过了怎样的篡改,都可以认定童话的精髓并非一种理性逻辑的东西,而是一种情感的基质。《大鱼》式的童话不是一种遥远的想象或是渺茫的踪迹。而是一股和现在社会能够共通的情感潜流。它开启了人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新的探索之旅,人类生存状况的改变让它们已经忘了如何与存于这个世间的他者交流,《大鱼》给予观者一种情感的回归。当人们在岁月的变迁中渐渐失落了去相信童话和守候信仰的能力。对这样~部带着幻想与梦的力量的电影的观看无异于经历一场唤醒仪式,唤醒沉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对童话纯真的渴望,人们心灵的柔软处被触动,给了沉睡已久的感性思维一次闪耀的机会,然后就可能经历一次心灵的洗涤和飞翔。
5、结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