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人教版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科书P59—60的例5、例6,以及P60页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九3—7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决问题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已经会解决了。本节课要让学生用另一种数学眼光,从比例知识的角度寻找一种新的解决这种特殊数量关系的方法。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数学应用意义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上,能否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关键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引导启发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比例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要为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2)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法,感知策略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板书:相关联的两种量:水费、用水吨数)

  2.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发放学习记录卡(每个学习小组一张),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

  和( )的( )相等。

  (三)形成策略,展示成果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

  从上表可以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或12.8:8=x:10),比例的解是x=16。(板书解法)

  (四)检验反思,提炼策略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

  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五)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系。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三. 应用策略,拓展新知

  1.例6:印刷厂工人忙忙碌碌在搬运印好的书,一位工人师傅说,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另一位师傅说: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

  (1)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解决过程。

  (3)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解决课本上第59页的做一做中的问题。

  师: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揭示主题

  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强调: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五、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出示)

  1.独立去思考,列式不计算。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仔细去分析,巧妙来选择。

  (1)李师傅5小时做8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6小时可以做多少个零件?这题( )

  A.用正比例解B.用反比例解 C.不能用比例解

  (2)装订一批书,计划每天装订1800本,40天完成,实际每天装订2000本,实际几天可以完成?解答时设实际X天可以完成。正确的列式是( )

  A.1800X =2000×40 B.2000X=1800×40

  3.争做小法官,认真来判断。

  (1)某食堂12天烧煤15吨,照这样计算,100吨煤可以烧多少天?

  解答时设100吨可以烧X天。列式为12:15 =100:X ( )

  (2)一辆汽车行驶100千米节约汽油2千克,照这样计算,行驶1500千米,可节约汽油多少千克?这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 )

  4.合理选条件,帮助他编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能帮助他编编题吗?

  六、盘点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七、作业布置: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教科书59、60页。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麽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体会比例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五、教学要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

  (1)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解简易方程。

  2、原型:

  用归一、归总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用归一、归总法来解决例5、例6。

  (2)例5中哪一个量一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3)例6中哪一个量是不变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关于比例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哪些呢?

  1、怎样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怎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2、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式?反比例关系式?

  3、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麽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引入:通过以上几节课学习,我们发现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我们继续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与解决:

  1、出示教材例5,生读题。

  (1)用归一法解决例5:

  以前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先求什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

  学生搞清上面问题然后用归一法来解决。

  (2)用比例解决例5。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A、问题中有哪两个量?

  B、它们是成什麽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C、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明确: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 生尝试写出解答过程,一生板演。师注意规范解题格式。

  (3)小结:

  如何用正比例解答这类问题?生说一说,师予以完善:

  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比值一定,也就是相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比例解答。

  2、出示例6,生读题。

  (1)用归总法解决例6。

  以前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先求什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

  学生搞清上面问题然后用归总法来解决。

  (2)用比例解决例6。

  仿照例5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6。生尝试解答,一生板演。 师结合生解答过程提问,使生弄清为什麽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小结:

  生谈一谈解决例6这类问题的方法,师予以完善:

  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积一定,也就是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三)小结与提高:

  1、总结解题思路:

  根据例5、例6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如何用比例知识解决这类问题:

  (1)生相互讨论,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师生共同完善并板书:

  判断比例关系——找出对应数值——列等式解答

  2、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3

  :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59-- 60例5 、例6以及p60做一做及练习九相应的内容。)

  :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

  多媒体课件

  :

  一、回顾旧知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1

  (3)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

  (4)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由旧知识引入,让学生巩固正、反比例的知识点,熟悉正、反比例的关系式,为新授支起“点路灯”。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

  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这例题是学生以往学过的归一问题。这样做,让学生经历旧知的梳理过程,更能使学生明确旧、新解题思路的异同,从而达到整合学习的效果。

  (2)引入新课: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g

  (3)学生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1、题目中有哪两个量?

  2、这两个量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3、题目中的定量是哪个量。

  (4)集体交流、反馈

  2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5)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比例:

  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12.8 :8 =:10

  8=12.8×10

  = 128÷8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或跟算式方法比较结果来进行检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课件出示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由表象的学习引入的新授课的殿堂之中来,让学生十分清楚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全步骤;再让学生经历小组讨论环节,让优生从能做升华到会讲,达到知识的整合。

  2、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二)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出题意。

  2、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

  (1)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解决过程。(算式和比例)

  板书:解:设要捆包。

  30= 20×18

  3

  =360÷30

  = 12

  答:要捆12包。

  3、例题改编。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呢?

  4、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把空间让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由学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之后的快感。达到学生真正的“主”起来,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的指导。

  (三)概括总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1、设要求的问题为X;

  2、判断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作答。

  :组内交流之后,选派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有序组织语言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可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体系。

  三、巩固提高。

  1、教材60页的做一做:1、2题。

  2、教材练习九的第3、4、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可用归一、归总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是学习用正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同时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说说正比例、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已知A÷B=C。

  当A一定时,B和C()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比例。

  (2)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3)总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和判断,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培养能力

  1.提出问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2.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1:

  28÷8×10

  =3.5×10

  =35(元)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预设2:

  10÷8×28

  =1.25×28

  =35(元)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教师:谁和这位同学的方法一样?

  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3.激励引新。

  教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 ),说说变化情况。

  (2)()一定,()和()成()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教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或()

  8x=28×10

  x=280÷8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教师: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的水费为35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7)学生交流,汇报。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是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此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4.变式练习。

  教师: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此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概括总结。

  教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它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不但会解决问题,而且还善于归纳总结方法。就像大家想的那样,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围绕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让学生经历“尝试──理解──总结”的全过程,从而理解、掌握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提升。

  (三)巩固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小组3天加工零件189个,照这样计算,9天可加工零件x个。

  (189:3=x:9)

  (2)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x元钱。

  (x:3=6:4)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1)小兰的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是4米,这棵树有多高?

  (2)小红计划每天跳绳600下,2分钟跳了240下,照这样计算,还要跳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计划?

  通过即时练习巩固,增强学生对具体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断和解释的能力,能有条理地解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谁来说说,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每节课的收获,整理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起总结提升的作用。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5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预设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间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我们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

  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数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像例1、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样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

  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

  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小黑板)

  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

  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