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

《大教学论》读后感1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学校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地**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2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3

  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的学校教育**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大教学论》读后感4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为一名教徒,对于教育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一种执着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学校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地**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5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出来,是**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神学原则和《**》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但书中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措施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留给我印象很深的有几点:首先是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人。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诚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诚要通过祈祷、教育、行动去取得。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说话、走路和思考的,这些都是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训练才能达成的。每一个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能说会道的,而是在父母熏陶、教导、示范、指引下不断学习发音、说话,在老师的教导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逐渐得到发展的。所以我们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更要在课上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及时抓住学生说话当中的漏洞、不足之处、语言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指导,更要时时处处运用规范准确的语言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来以身示范,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系的规范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和方式。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阅读好书,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关人生的许多启示,可以从中体验到那些无法亲自去经历的东西。读课外书的好处可多了。读课外书可以增加识字量;很多同学在没上学前就认识了很多字,就是在课外书上认识的。读课外书可以丰富词汇量;书上有很多优美的词语,成语,可以让说的话很精彩。读课外书可以增添丰富知识;书上有各种各类的知识。读课外书可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多读书,可以很快就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读课外书可以提高作文水*;读课外书可以增添智慧。读课外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总之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

  其次是教育要遵从三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是探索教学工作规律最早的***。他提出的三大教学原则特别著名。直观性原则这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的事物都应当尽量放到感官跟前。知道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演示乌鸦喝水的“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的场面,就是那节语文课,让我对语文充满了兴趣,对语文充满了向往。开始喜欢语文,喜欢学习语文,直到现在我自己也成为了一位语文老师。直观性原则带给了我极大的改变。

  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要是层次高了,学生就很难学会、学懂。比如现在总听办公室里老师说,有的孩子不懂***计时法,区分不清白天和夜晚不同时间的说法和记法,还有的小孩怎么也搞不清***的使用方式等,我想这也许是教材本身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孩子在接受能力上处于弱势。

  巩固性原则。特别强调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可以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实践把知识固定在记忆之中。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或者教导别人等方式使知识更加巩固。

《大教学论》读后感6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7

  听说《大教学论》可以说得上是**近代教育传统的奠基之作,同时它也是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一本经典名著。也许正正因为如此,黄校把这本赫赫有名的著作送给我们每位跟岗学习的老师。手捧着这本签有黄校的亲笔签名的《大教学论》,我倍感珍惜,定要下苦功读好这本巨作。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热情地赞美教育这一职业是世上最具自豪感的。他主张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求学欲望,并且运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方法,用充满爱心的言语吸引孩子们,而不是严肃的态度使学生疏远教师。教师和学生的融洽关系是增进教学质量的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时常夸奖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等等,如果教师把他们应学的知识结合我们日常的生活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再用其他一些方法来和善地对待学生,教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对学习倍感兴趣了。

  “以人为本”关注每个人,不要忽略个体。夸美纽斯说:“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这正正可以说明后进生的教育需要用爱去引导,我们需要深入地分析了他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其心理特点而进行教育。他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微细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从而克服自卑心理,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就像书中所说的:“施用任何强力的结果,我们反而只能使人厌恶学问,不能使人爱好学问。所以,我们每逢看见有人心灵受了病,不爱用功,我们就当用温和的疗法去除掉它的毛病,绝对不可采用粗暴的方法。”

  《大教学论》还有许多精彩语言:

  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应该当心,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与奢侈中浪费他们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这样,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了。

  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

  须得学会敢于正视别人,学会应付真实的劳苦,不要畏缩。否则他们便会变成遁世的人,厌世的人,或是变成懒惰的人,碍事的人。

《大教学论》读后感8

  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的学校教育**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大教学论》读后感9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10

  这个寒假,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后虽然不太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但还是有些感触。

  《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在《大教学论》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

  如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的原则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这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后进生,难道不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吗?“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就如“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的结果一样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进去的还小。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教师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又如第十八章《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中原则八也举了一个显浅易懂的例子:当一只鸟儿形成的时候,肢体与肢体连接,骨头与骨头连接,筋肉与筋肉连接。一株树木的情形也一样,树干是和树根连接的,树枝是与树干连接的,嫩枝是与枝柯连接的;所以,这些东西虽则都有成千上万,但整个都是构成一株树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样,假如要能耐久,墙壁就必须建在基础上面,天花板和屋顶就必须建军在墙壁上面,总而言之,一切部分,从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须连接和装配起来,它们才能形成一所房屋。这几年,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实验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一门也没落下,还特别开发了校本课程,如朗读、书法、形体、每周一歌等。看了《大教学论》这一章节,我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是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发展基础,建好牢固的连接、支撑框架。同时也为*时偶尔偷偷占用一点这些课程的时间去做语、数、英等区统考科目的习题感到惭愧,目光太短浅了,对不起自己的学生啊!是的,学生终生的学业应该组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整体,他们将养成一种习惯,能够轻易地、自然地从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让他们的眼睛将看到一个非凡的范围。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扩展1)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

《大教学论》读后感1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学校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地**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2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3

  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的学校教育**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大教学论》读后感4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出来,是**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神学原则和《**》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但书中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措施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

  留给我印象很深的有几点:首先是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人。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诚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诚要通过祈祷、教育、行动去取得。

  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说话、走路和思考的,这些都是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训练才能达成的。每一个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能说会道的,而是在父母熏陶、教导、示范、指引下不断学习发音、说话,在老师的教导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逐渐得到发展的。所以我们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更要在课上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及时抓住学生说话当中的漏洞、不足之处、语言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指导,更要时时处处运用规范准确的语言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来以身示范,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系的规范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和方式。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阅读好书,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关人生的许多启示,可以从中体验到那些无法亲自去经历的东西。读课外书的好处可多了。读课外书可以增加识字量;很多同学在没上学前就认识了很多字,就是在课外书上认识的。读课外书可以丰富词汇量;书上有很多优美的词语,成语,可以让说的话很精彩。读课外书可以增添丰富知识;书上有各种各类的知识。读课外书可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多读书,可以很快就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读课外书可以提高作文水*;读课外书可以增添智慧。读课外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总之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

  其次是教育要遵从三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是探索教学工作规律最早的***。他提出的三大教学原则特别著名。

  直观性原则这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的事物都应当尽量放到感官跟前。知道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演示乌鸦喝水的“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的场面,就是那节语文课,让我对语文充满了兴趣,对语文充满了向往。开始喜欢语文,喜欢学习语文,直到现在我自己也成为了一位语文老师。直观性原则带给了我极大的`改变。

  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要是层次高了,学生就很难学会、学懂。比如现在总听办公室里老师说,有的孩子不懂***计时法,区分不清白天和夜晚不同时间的说法和记法,还有的小孩怎么也搞不清***的使用方式等,我想这也许是教材本身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孩子在接受能力上处于弱势。

  巩固性原则。特别强调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可以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实践把知识固定在记忆之中。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或者教导别人等方式使知识更加巩固。

《大教学论》读后感5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6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出来,是**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神学原则和《**》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但书中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措施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

  留给我印象很深的有几点:首先是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人。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诚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诚要通过祈祷、教育、行动去取得。

  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说话、走路和思考的,这些都是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训练才能达成的。每一个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能说会道的,而是在父母熏陶、教导、示范、指引下不断学习发音、说话,在老师的教导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逐渐得到发展的。所以我们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更要在课上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及时抓住学生说话当中的漏洞、不足之处、语言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指导,更要时时处处运用规范准确的语言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来以身示范,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系的规范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和方式。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阅读好书,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关人生的许多启示,可以从中体验到那些无法亲自去经历的东西。读课外书的好处可多了。读课外书可以增加识字量;很多同学在没上学前就认识了很多字,就是在课外书上认识的。读课外书可以丰富词汇量;书上有很多优美的词语,成语,可以让说的话很精彩。读课外书可以增添丰富知识;书上有各种各类的知识。读课外书可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多读书,可以很快就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读课外书可以提高作文水*;读课外书可以增添智慧。读课外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总之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

  其次是教育要遵从三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是探索教学工作规律最早的***。他提出的三大教学原则特别著名。

  直观性原则这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的事物都应当尽量放到感官跟前。知道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演示乌鸦喝水的“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的场面,就是那节语文课,让我对语文充满了兴趣,对语文充满了向往。开始喜欢语文,喜欢学习语文,直到现在我自己也成为了一位语文老师。直观性原则带给了我极大的改变。

  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要是层次高了,学生就很难学会、学懂。比如现在总听办公室里老师说,有的孩子不懂***计时法,区分不清白天和夜晚不同时间的说法和记法,还有的小孩怎么也搞不清***的使用方式等,我想这也许是教材本身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孩子在接受能力上处于弱势。

  巩固性原则。特别强调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可以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实践把知识固定在记忆之中。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或者教导别人等方式使知识更加巩固。

《大教学论》读后感7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8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为一名基督信徒,对于教育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一种执着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学校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地**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9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10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扩展2)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

《大教学论》读后感1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学校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地**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2

  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的学校教育**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大教学论》读后感3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对于教育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一种执着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学校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地**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4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5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6

  听说《大教学论》可以说得上是**近代教育传统的奠基之作,同时它也是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一本经典名著。也许正正因为如此,黄校把这本赫赫有名的著作送给我们每位跟岗学习的老师。手捧着这本签有黄校的亲笔签名的《大教学论》,我倍感珍惜,定要下苦功读好这本巨作。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热情地赞美教育这一职业是世上最具自豪感的。他主张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求学欲望,并且运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方法,用充满爱心的言语吸引孩子们,而不是严肃的态度使学生疏远教师。教师和学生的融洽关系是增进教学质量的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时常夸奖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等等,如果教师把他们应学的知识结合我们日常的生活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再用其他一些方法来和善地对待学生,教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对学习倍感兴趣了。

  “以人为本”关注每个人,不要忽略个体。夸美纽斯说:“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这正正可以说明后进生的教育需要用爱去引导,我们需要深入地分析了他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其心理特点而进行教育。他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微细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从而克服自卑心理,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就像书中所说的:“施用任何强力的结果,我们反而只能使人厌恶学问,不能使人爱好学问。所以,我们每逢看见有人心灵受了病,不爱用功,我们就当用温和的疗法去除掉它的毛病,绝对不可采用粗暴的方法。”

  《大教学论》还有许多精彩语言:

  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应该当心,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与奢侈中浪费他们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这样,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了。

  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

  须得学会敢于正视别人,学会应付真实的劳苦,不要畏缩。否则他们便会变成遁世的人,厌世的人,或是变成懒惰的人,碍事的人。

《大教学论》读后感7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对于教育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一种执着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学校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地**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8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9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为一名基督信徒,对于教育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一种执着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学校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地**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10

  这个寒假,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后虽然不太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但还是有些感触。

  《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在《大教学论》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

  如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的原则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这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后进生,难道不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吗?“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就如“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的结果一样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进去的还小。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教师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又如第十八章《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中原则八也举了一个显浅易懂的例子:当一只鸟儿形成的时候,肢体与肢体连接,骨头与骨头连接,筋肉与筋肉连接。一株树木的情形也一样,树干是和树根连接的,树枝是与树干连接的,嫩枝是与枝柯连接的;所以,这些东西虽则都有成千上万,但整个都是构成一株树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样,假如要能耐久,墙壁就必须建在基础上面,天花板和屋顶就必须建军在墙壁上面,总而言之,一切部分,从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须连接和装配起来,它们才能形成一所房屋。这几年,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实验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一门也没落下,还特别开发了校本课程,如朗读、书法、形体、每周一歌等。看了《大教学论》这一章节,我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是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发展基础,建好牢固的连接、支撑框架。同时也为*时偶尔偷偷占用一点这些课程的时间去做语、数、英等区统考科目的习题感到惭愧,目光太短浅了,对不起自己的学生啊!是的,学生终生的学业应该组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整体,他们将养成一种习惯,能够轻易地、自然地从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让他们的眼睛将看到一个非凡的范围。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扩展3)

——大教学论读后感3篇

大教学论读后感1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学论读后感2

  《大教学论》在*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的学校教育**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大教学论读后感3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对于教育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一种执着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学校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地**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扩展4)

——《气质论》读后感3篇

《气质论》读后感1

  初闻《气质论》,以为这是一本讲述人的“性格、修为”的书。再读《气质论》,才发觉并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但是又包含了实验与**实践的研究性书籍。

  本书作者斯泰拉·切斯与亚历山大·托马斯做了一项开创性的“纽约纵向研究”,旨在对气质概念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婴儿、儿童、青少年与**的气质特征对应着独特的个人行为特征。这项发现已经被广为接受,被视为行为表现心理机制的基础。

  本书带领读者从概念,包括气质的定义及**并扩展这项定义的研究入手,逐步深入到对气质及其对于各类相关实践与特殊群体影响的具体探索之中。

  本书各章涵盖了了解气质的临床访谈和拟合优度在气质上的概念,还有父母指引,父母与儿童教育,学生行为表现,儿科实践,护理实践,儿童、青少年与**心理治疗,生理学研究,文化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内容。本书结尾对成长心理学将来的发展趋势做了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展望。

  初读这本书有一种云里雾里的迷茫感,听线**吧姚老师的分享又渐渐清晰。印象最深的是对“拟合优度”概念的讲解。姚老师通过两个生动形象的现实中发生的实例,对拟合度优和拟合度差分别做了说明介绍。

  通过这部分内容,唤起了我的思考。当面对“随和型、棘手型、慢热型”等不同类型的儿童时,我们不应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儿童必须怎样,儿童有儿童独特的、很难改变的气质。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给他提供一种适合其成长的环境,让其拟合度是优,渐渐的等孩子长大了,再去告诉孩子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当孩子能意识到的时候,他是会试着改变自己,从来变的更优秀的。

  生活中孩子不可能完全一样,一定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们最好提供一种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达到“拟合优度”,这样是非常利于孩子发展的。而且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这些特有的不同的独特性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

  此外,面对“棘手儿童”我们不能太过着急,要从心理上接受孩子的各种表现,并能够理解他,然后对她进行适当的说教,我们要做到“温柔又坚持”,温柔地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帮他变的更优秀,又要坚持拒绝其各种不合理的要求。

  当然,这本书让我学到的不仅仅这些,更重要的是点燃了我的“研究”思维,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让我对不同孩子的不同表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让我对以后的教育教学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

《气质论》读后感2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孩子,他们有的对新环境的适应很费劲,难以接受新的事物,在融入集体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有的对一些刺激性事情的反应很大,若是难以接受这类事物的变化,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来,不只是无休无止的哭闹,甚至对别人的安慰和劝解都打心底抵触;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合理的作息时间,本该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到他们这儿就非常随性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散漫、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们乐在其中……这些都让我们很是头疼。

  最近读了这本《气质论》,从中了解到一些非常有用的知识。《气质论》这本书介绍了九种气质类别:1.活跃水*;2.节奏性(规律性);3.趋避性(接触或排斥);4.适应性;5.反应阈;6.反应强度。7.情绪质量;8.***分散度;9.专注度与耐力。每个孩子也有不同的气质特点,这些概念的提出对研究每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对有着不同气质的孩子,我们应该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获得成长。

  原本*时内向腼腆的小薛,自从写日记以来,也在自己的日记中展现了一番“真性情”:“吃吃吃,胖子的**;跑跑跑,减肥的法宝!”竟然在日记中称自己“胖子”,看来他还有原本很难被发现的幽默乐观啊,这一句减肥**真是让他在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又饱满了好几分。不善于说话,却可以用书面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成长得倒是挺快的。

  小怡,一个不是很爱说话的女孩子,对学习也不是很上心,经常性地不写作业更是让人头疼不已。看似因为懒惰,实则或许又不是这样,毕竟那一次,她主动帮助值日生扫了地,还会用小扇子帮人扇风。若是懒惰,不该有这些举动才对。若是以后能将生活中的这份热心肠、这种勤快劲儿扩展到学**,想必会更让人欣慰。

  小周,一个教室里过于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个常常出现在我笔端的名字,依稀记得那时候他调皮捣蛋的模样,总是嬉皮笑脸的面容,着实是让我相当头疼的存在,那是一段时而哭笑不得的曾经。偶然间,我发现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在写作文一方面。偶然的偶然,学校有那么一场作文大赛,我推荐了他参加。发生了后来的一些故事,他凭着“周选人”的名字,成了班里小有名气的人物。再后来,他成了语文课**,虽然脸上依然时常挂着那“不羁”的笑,但一步一步,坚定不移,看到的是他踏实的脚印。

  再忆起那把小洁递来的小红伞,让我不再为寒冷无情的雨滴而心烦,相反的.,雨天倒是让我有了一丝丝期盼。每当下雨时,若是我带着雨伞,一定会找寻队伍中没有带伞的孩子,为他遮蔽一路风雨。我也把小洁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渐渐的,他们也会将手中的伞儿主动伸向没有带伞的孩子。这一把把小小的雨伞,遮挡的是风雨,增进的不是彼此的感情吗?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气质,如何让自身的气质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来,这才是我们该思索探究的。

《气质论》读后感3

  《气质论》中的桑德拉天生气质与众不同,是属于“棘手型气质”,她不容易照顾,入园,入一年级,入初中,反应都很激烈,幸亏桑德拉的父亲是以为优秀的心理学家,深知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明白特殊的孩子应当怎么对待,深知还能在需要的时候指导孩子的老师,给予帮助。桑达拉的父亲还知道自己这种“棘手型气质”孩子在高兴时很热忱,充满了活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松紧结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有时灵活宽松,有时又非常坚持。

  而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像桑德拉这样的孩子,可是,家长碰到这种孩子,大部分都束手无策,他们作为家长,却十分无奈。我作为老师经常听到的话就是: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我的话一句都听不进去,脾气大得很,你帮我说说他吧。这样的家长面对孩子时候的退缩,稍有不慎,有可能会毁了孩子。

  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小姑娘,在班级里几乎不怎么和别人家交流,动辄就说大家都不喜欢她,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稍微批评一下,立即哭得不**样,就这样一个看似内向脆弱的孩子。有一天,她的水杯被人摔了,她哭了一下午,怎么劝也没有用,同学答应给她买个新的一样的,也要哭,总之仿佛为了哭而哭,放学哭出校门,见到她的奶奶,把书包往地上一扔,哭得更加响亮了,一边哭一边打她奶奶,还说要**。她奶奶一再做各种保证,保证买鸡腿,保证今天给看电视,保证今天去买裙子,保证买个更好的杯子。然后无奈离去。女孩子是一路哭回去的,而她奶奶就一路揽着她。

  还有一次,这个孩子因为别人在聊天的时候看了她一眼,她觉得对方对她不怀好意,于是回家对家人说自己要**,在学校活不下去了,大家都敌视她,在家里闹着要**。她的奶奶立即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安慰她,家里人的话她不听。于是我经过了解各种情况,明白了这个孩子的**所在。她经常会把内心的想法放大,而且热衷于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而她的父母对她的内心从不深究,遇到情况也只是训斥两句便不再有交流。这样反而让她更加受伤,“受害者”的形象更加严重了。长此以往就完成了她这样的性格气质。

  我仅仅几句话就知道这个孩子只是因为需要用这样的行为去凸显自己而已,她在学校里是一个内向不起眼的存在,自己又不敢表现自己,但是又想要表现,于是就开始另辟蹊径,动辄要死要活,这样,就能够在班里和家里都得到些许关注。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由于社会整体育儿方式趋向的问题,很多这样的孩子并不能得到家长充分的关注与帮助,反而很多家长会把他们看做是累赘和麻烦。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扩展5)

——《**论》的读后感

《**论》的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的读后感1

  迪尔凯姆作为经典时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其著作对社会学科的影响是巨大的。读了《**论》后受益匪浅。在《**论》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在论述**本身,也不仅仅书向读者展示了人们为什么**,**是否正常,**有什么类型……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本著作中向我们说明了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尤显得突出的是其实证**和运用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从《**论》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此,我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点来谈谈我对这本著作的体会。

  关于“**”在《**论》中,迪尔凯姆论述有两个理论基础,其一在于他认为社会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社会不光是个人的简单累加,社会是超乎个人的客观存在,它不从属于个人,相反的他约束个人,管制个人,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他理论的第二个基础在于群体的**与非社会因素无关,至少说关系不大。迪尔凯姆是如何来分析得出这个伟大的结论的呢?他首先提出**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的研究假设,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最有利于**的个人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不是某种明确和无意识的倾向,而是某种一般的和不明确的天赋,很容易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但不一定是**,因此不能说明**的原因。”[2]由此他进而提出了第二个研究假设:**与自然条件有关联。然而,事实说明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与**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直接刺激社会生活的不是物理环境,影响***数多少的尤其不是物。关于**,作者是怎样来论述的呢?

  1、概念的澄清在迪尔凯姆的这本著作以及他的其它作品中,对于概念的澄清是很注重的,迪尔凯姆通过对以往概念的比较,再加上自己的实证分析进而得出自己的概念:“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叫做**。”

  2、原因的.剖析

  人类比其他任何动物都更需要团结合作和群体**,没有人类社会中横向的合作和历史上纵向的继承,就不可能有当今世界发达的人类文明。人类的具有延续性的文明绝对不可能是由人类的某个个体单枪匹马的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个体相对于社会来说都显得太渺小,没有能力对整个文明做出决定性的影响。因而任何推动社会变化的力量都是由互相合作的群体所施予的。迪尔凯姆在否定一切非社会因素的原因后,认为“每一个社会群体对**都有一种特殊的倾向,这种倾向既不能用个人的心理器质结构来解释,也不能用自然环境来解释。由此,通过排除法,这种倾向必然取决于社会原因,而且本身构成一种集体现象。

  读了这本名著之后,让我对“**”的定义、原因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迪尔凯姆作为经典时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其著作对社会学科的影响是巨大的。读了《**论》后受益匪浅。在《**论》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在论述**本身,也不仅仅书向读者展示了人们为什么**,**是否正常,**有什么类型……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本著作中向我们说明了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尤显得突出的是其实证**和运用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从《**论》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此,我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点来谈谈我对这本著作的体会。

《**论》的读后感2

  第一次读专业书,说实话有些吃力,但收获颇多。这是埃米尔·迪尔凯姆所著的《**论》,他从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三个大方面来进行讨论的,本书共三编,十三个章节。

  作者在导论里最先提出了对于**的定义:“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先对**下定义后顺理成章的引出本书所讨论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引起的“**现象”呢?

  作者首先谈论了非社会因素对**现象的影响,分别从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进行讨论,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社会**率并不取决于其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的数量,**与其两者没有必然联系。作者通过先提出问题再列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辨证的方法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而提到了**与宗教、**信仰、城市文明等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在后文中作为举例论证也提到了,不妨说是为真正引起“**现象”的原因坐铺垫。作者讨论完**与精神状态的原因后,又联想到了与心理状态、种族和血缘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拥有正常的心理状态下,**与种族和遗传是没有关系的,作者列举了日耳曼族、凯尔特—罗马族、斯拉夫族和乌拉尔—阿尔泰族的欧洲种族为研究对象,事实证明,并不是由于血统因素导致的,而是受生活环境的文明因素影响造成的。**会受到性情气质的感染,但不会遗传。结束了对人们自身的探讨,作者开始向自然因素进行思考,分别对气候因素和季节性气温因素进行讨论。但无论是从季节还是细化到一天不同时刻,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自然因素与**都是无关的。在本编最后谈论到的效仿,它既不会传播**,也不会对社会**率产生影响。

  作者研究完非社会因素后,接下来对社会因素进行了探讨,他将**分为了利己****、利他****和反常**。我觉得这些都比较好理解,利己****和利他****相反,利己****源于社会整合度低而利他****源于社会整合度高,反常**源于社会的突然失控和婚姻解体。社会的突然失控从人们的欲望角度和个人看事情的好坏来进行讨论分析,婚姻解体就与社会突然失控不同了,作者从性别和欲望的角度进行的讨论。当然不同类型的**也会有不同形式,**性质与**方式也是不同的,但是**的类型可以重复。文章中作者所举的例子列的数据和下的定义都更加肯定了论点,使文章更加鲜明。

  在了解了导致**因素和**类型后,对于一般社会现象的**进行讨论,有一些呼应开头以及回顾上文的意思。作者认为社会**率只能从社会学方面来解释。接下来,探讨了**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作者从**与宗教、法律等社会现象的关系,列举了**与**与罗马法律等来佐证。作者认为**受到谴责,因为它违背对我们的全部道德所寄托的人生的崇拜。最后作者对全书进行了总结还论证了一些遏制**的方法,作者从惩罚、宗教、教育、家庭等角度进行探讨,其有作用但也具有局限性。作者认为集体的力量更能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不过无论怎样,都希望我们未来的世界变得更好,立刻开始着手工作。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扩展6)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培根人生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1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与“论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2

  以前曾经断断续续读过一些培根的随笔,前日有幸替补参加了市(县)区司法局中层**培训班,更有幸聆听江城**长张久庆前辈的讲课,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激发起重温培根随笔的热情,昨晚整夜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从而得以有机会完整地读完培根所有58篇随笔和1篇随笔残篇,读完之后觉得受益匪浅。

  培根的随笔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翻开后,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文章短小。58篇随笔中,很多都不超过千字,可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说的,“简洁是智慧的灵魂。”58篇随笔,每一篇都是培根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人生阅历的记录与智慧才华的结晶,每篇都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随笔谈到的“真”、“善”、“美”、“人性”、“幸福”、“生死”、“爱情”、“财富”、“智慧”、“勇敢”等,哪一个不是关于人生的重大课题,哪一篇不充满着生活哲理,贯穿着辨证思想。每读完一篇,总是思绪万千,但细细理来,所有的感悟都已被他随笔中精炼的语句所概括。当然,58篇随笔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争议,如《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论帝王》、《论贵族》等篇幅中则旨在向君王介绍**经验和权术。这些有小小争议的`篇幅却无法掩盖随笔折射出的那种对于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深沉见解。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3

  《培根人生论》是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但即使放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其中的观点也使我们受益良多。

  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居社会,每天都要和形形**的人接触。因此必须懂得如何得当地待人接物,那么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细节上的一丝不苟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细节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声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因此在交际中要掌握分寸,既要直爽又能不失礼。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善念。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备这种品格,那么就如同卑贱的鼠辈,既可怜又可憎。

  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感情。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善良,就是傻瓜。”的确,人性中仁善的倾向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因此行善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4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未必也具有内在的美,因为造物似乎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美男子徒有其表却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过于追求形体之美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但这不可绝对而论,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芗、菲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服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并非人力所能创造。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表现了画家本人的某种偏爱。美是很难制定规范的(正如同音乐一样),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也会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练达。有一句拉丁谚语说:“四季之美尽在晚秋。”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少年俊秀,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举止和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应该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5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论述了读书的目的和作用,并指出读书和获取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随后培根在《新工具》这部著作中明确指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是合于一体的,因为原因不明的地方,就不可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对于有待征服的大自然,恰恰首先必须服从它。”这两句话后来被凝缩成为现在已为人类所共知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是提出这一原理的先导。

  唐代的颜真卿也有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他们都在不约而同的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更应该好读书,读好书,藏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同时我们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则殆。”

  “我把财富看作德行的累赘,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它―――事实上,过多的财富是无用的。因为一个人的需要是有限的,超过这种需要的钱财,便是多余之物。―――不要信任那些自称蔑视财富的人。因为他们之所以蔑视财富,也许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财富。假若他们一旦搞到钱财的话,恐怕没有人比他们更敬奉财神了。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6

  《培根论人生》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深受我的喜爱,本书充满作者对人世的通透洞察,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与其道德的完美结合。

  培根曾在《论厄运》中说:“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不没***”。这一句让我为之震撼,使我认识到,我应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厄运,在厄运面前要学会坚忍这本书包含着培根的思想与情感的价值观,培根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他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学论,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本书中培根的“厄运观”是英雄**的具有古典浪漫**色彩,培根认为与厄运搏斗能磨励出坚忍的美德,最美好的品质出在恶运中被显示的,“使我不禁想起易卜生的一句话;真下的强者,关于从顺境中找表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效准自己前进的目标。他们的话让我在苦难面前又有了重新的认识,***曾给培根以极高的的评价,称他为”英国唯物**与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的始祖“。《培根论人生》也是英国文学中最为经典,最为精炼的著作之一,本书中最能反映他的人生态度,“幸运所需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所以我应该学会“直面人”,学会正视人生的苦东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过东面的健康人格。

  培根的《论人生》使我深刻的领悟到:当面对困难时,在厄运中要满怀希望,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光明,不因它厄运而一蹶不振,做到“直面人生”。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7

  读完《培根人生论》,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8

  培根在文中谈到,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的。人们口上很少提及嫉妒,或许是因为这个词的**性。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芸芸众生多多少少会有嫉妒之心。有的人不表达出来,将之化作自己奋斗的动力,有的人则会将嫉妒发挥至极,损害他人的声誉甚至是夺取他人性命。古人有云:嫉妒是不懂休息的。嫉妒其实是驱使我们干好事或者干坏事的动力机器,是有效的催化剂。那到底是干给人类带来**的好事,还是去干让人不齿的坏事,那就决定于自身素质了。

  培根在文章中详细讲了哪些人容易嫉妒,哪些人容易招致嫉妒。嫉妒,无异于**,容易悄悄侵蚀小人之心,让他去做君子不齿之事;招致妒忌的人,容易受到打击。而且,嫉妒之毒眼伤人最狠之时,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为春风得意之时。然而,文章却丝毫未提如何抵制嫉妒之心。既然嫉妒之心有如**,那作者总该说说解决的办法吧。培根没有。他的缄默恰恰说明了,嫉妒之心,人皆有之。无德者嫉妒有德者,下层人嫉妒上层人,苦难者嫉妒幸福者,这听起来是顺理成章,再自然不过。或许有人计较之,与其说那些人是嫉妒,不如说是羡慕。这似乎一个是贬义词,一个是褒义词。可是我以为,“羡慕”这个词虽有对那些成功的幸福的人肯定,但也隐约暗含着些许嫉妒。在**中,嫉妒属于原罪之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其中的例子,是兄弟该隐和亚伯。该隐就是因为嫉妒亚伯而将亚伯杀害。但是,**说,人类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摆脱原罪。也就是说,嫉妒之心是与生俱来,但人类可以将之内化成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让嫉妒为我们利用,而不是我们被嫉妒利用。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9

  大家早上好,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我读《培根人生论》后的一些感受。不是说你每看了一本书,你就会比以前更高了一个层次,也不是说你看了很多的言情小说,你就对爱情有更深的了解,更不是说你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成功就近在咫尺。由于我的阅历有限,自然是没那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天后,看完了《培根人生论》,就将人生理解得与众不同,将人生看得透彻明白。但读了书后,我当然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一些见解。

  真理如珍珠般璀璨培根他这样说到:使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受欺骗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的困难,也不仅由于真理使人的幻想破灭,而且是由于假象更适合人性中喜欢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恶习。是的,当今社会中大多数人似乎已经没有那种再想追根究底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想法了,人们似乎更加愿意相信谎言和假象的东西。就算明明知道是被欺骗了,但是仍然愿意接受谎言带来的暂时性的利益。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再思考,不再频繁地去质疑,不再对什么事都抱有怀疑,坚信专家所说的,相信*所说的,相信国家所说的。“那些欺诈的行为,像蛇一样无法立足,只能**地靠肚皮爬行”,“没有比虚伪和背信弃义更为可耻的**了!”培根把这样的描述给了**和虚伪的人。这个社会是需要真理的,因为真理是衡量我们堕落的判断与情感的尺度,更是衡量我们自身的尺度。就我而言,我这个专业而言,将来大多数都将成为培育祖国的花朵的人,所以我们要更加坚信真理,诚信守时,对小学生做好良好的榜样。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扩展7)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富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富论读后感1

  同时,让我不禁感叹,思想是**的,只要你敢想,亚当在那个黑暗的,被宗教思想所**的时代都敢想公***,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另外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并没有把追逐个人利欲的行为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他不仅承认出于同情、仁爱动机的行为具有商业价值,而且也认为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同样具有道德价值。

  他重申了资本**的商业精神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商业的本质中也有道德的基础,会对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起到促进作用。我认为他的这种思想恰恰与“无奸不商”的说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符合我国的一句俗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由此可见《国富论》不仅仅是一本只供商人获得利息的指南,它还是一本具有思想内涵的书籍,在给予人经济学领域知识的同时,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

国富论读后感2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的《**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经济学的‘**”、“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和批判重商**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

国富论读后感3

  当代*经济发展实行****市场经济**,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达到优劣互补的效果,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中市场经济中所涉及的自主经济、竞争经济、效益经济、服务经济、网络经济、开放经济等内容都能在《国富论》中找到源头。由此可见,一本著作的影响之大,影响之广,对今天*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诚然,再好的东西也会有局限性,最完美的作品,也会有瑕疵,《国富论》的本质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就长远来看,它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阅读,使人更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因有思想,会思考而伟大。

  窗外下着雨,思维不用撑伞,早已飞到了天际。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扩展8)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1600字 (菁选3篇)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1600字1

  *1956年4月25日在*扩大会议上的讲话。5月2日,*在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十大关系。随后在**高级**中传达。发表于197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1994年收入**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1600字2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十大关系读后感1600字(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1600字3

  之前早就听过《论十大关系》,主要是由于它的作者,致使一听到,就有种如雷贯耳的感觉。还曾一度以为这是一本很厚的书,这次终于在老师布置要看**书做作业的情况下,上网上找了个电子版的读了一下,一万多字,也就算是一篇稍长的文章吧。通读一遍,我不想欺骗老师,不想欺骗自己,更不想欺骗*,说实话,这种的读书感觉和啃木头块没什么两样,要写出了一千字,真是强人所难,于是我又硬着头皮看了第二遍和第三遍,这次稍微有点起色了。

  首先我知道了这“论十大关系”都论的是哪“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的关系 ;7、*和非*的关系 ;8、**和*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和外国的关系。也从中了解这《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2月后,*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34个部委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研究的汇报。也就是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经过*的几次讨论,继而集中概括出来的。这“十大关系”也算是“十大矛盾”,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对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三年多的****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经验教训为戒鉴,从而形成自己的****建设的基本方针。

  当然以上这是**的解说,百度出来的读后感也都是这样成筐成筐的。我看过之后有两大不解,第一就是在1956年做出的我国****建设的经验报告与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并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等关系中多次提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到了1966年,时隔十年,就开始以阶级**为主了呢?是我们国家形势越来越越发展得非阶级**不可呢?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要是非阶级**不可,为什么到了1978年,也算是十年后,又开始**开放了呢?是*思想出问题了吗?

  其次在“**和地方的关系”中,原文说到“**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给地方更多的**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这段话再简单明了不过,只要不违背*的****之下,各地方各部门机构就应该有更多的**来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更好地推动建设发展。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学校中是左一个*委*,又一个团委*?学校是个高素质人群汇集的地方,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完全**,这种大是大非的道理,是不用人说都是知晓的,并且会做到的。况且只要*的一切都是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的,一切都想着人民的好,那人民自然拥护*的**。那既然已经有了满足了******前提,那学校老师上课带什么教案,试卷出什么题目,干什么还要去找“相关**”批示呢?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意味着*思想过时了吗?

  最后在读到“*与外国”的关系中,也受到了一些启迪,“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以为****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一个民族是这样,那么作为一个单个的人,更是如此,我们在不能妄自菲薄的同时,更不能盲目自信,要充分地认清自己的能力,要学会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这样才有助于个人的发展。


《大教学论》读后感10篇(扩展9)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2000字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2000字1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十大关系读后感2000字(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