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论文(精选5篇)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1.1工艺流程

染色水洗皂煮水洗烘干。

1.2工艺处方

分散艳蓝E-4R2%(owf),弱酸性艳蓝RAW2%(owf),阿白格B10~60g/L,载体0.2%~1.0%(owf),匀染剂10g/L,冰醋酸调节pH值5.5~6.0,温度60~100℃,保温时间30~80min,浴比1∶50。

1.3染色K/S值测试

将毛/涤织物平整放置好,在保证不透光的情况下,使用7000A型电脑测色仪进行测定。可以将布样折叠,以防透光,在织物的表面取3个点,读取3个值,记录波长最大时的K/S值。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载体用量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载体用量分别为0.2%、0.3%、0.4%、0.5%、0.8%、1.0%(owf),其他染色工艺条件相同,即2g毛/涤织物6份,浴比1∶50,冰醋酸调节pH值为5.5~6.0,保温时间50min,染色温度100℃,阿白格B20g/L.由表1可知,K/S值随着载体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载体用量达0.5%(owf)后,K/S值反而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载体在染色初期主要起促染作用,使混纺织物中涤纶纤维分子结构松弛,纤维空隙增大,分子易进入纤维内部。同时由于载体本身对纤维及染料分子有直接性,不但能帮助染料溶解,增加染料在纤维表面的浓度,而且能减少纤维的表面张力,使染料分子迅速进入纤维空隙区域,提高了染料分子的扩散率,促使染料与纤维结合。而在染色后期,载体的这种作用同样可以加快纤维中染料的解吸。所以合适的载体用量为0.5%(owf)。

2.2阿白格B质量浓度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阿白格B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60g/L,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6份,浴比1∶50,冰醋酸调节pH值5.5~6.0,保温时间50min,染色温度100℃,载体用量0.5%(owf).随着阿白格B质量浓度增加,K/S值先增加后降低,当阿白格B质量浓度增加到20g/L以后,K/S值反而下降。阿白格B在染色中,主要是对毛/涤混纺织物中毛纤维起到匀染作用,增加得色量。所以选择阿白格B的质量浓度为20g/L。

2.3染色温度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染色温度分别为60、70、80、90、100℃,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5份,浴比1∶50,冰醋酸调节pH值5.5~6.0,保温时间50min,载体用量0.5%(owf),阿白格B质量浓度20g/L.随着染色温度的提高、染色K/S值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当温度达到90℃以后,K/S值急剧上升,这可能是因为羊毛结构中含有鳞片层结构,温度升高以后,鳞片层软化,羊毛纤维发生溶胀,同时涤纶纤维分子内链段运动逐渐增强,自由体积增大,利于染料上染,考虑到温度太高对羊毛损伤越大,选择染色温度为100℃。

2.4浴比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浴比分别为1∶10、1∶20、1∶30、1∶40、1∶50、1∶60时进行染色,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5份,冰醋酸调节pH值5.5~6.0,保温时间50min,载体0.5%(owf),阿白格B20g/L,染色温度100℃.浴比对K/S值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在染色过程中,浴比过小时,易使染液温度分布不均,被染纤维浸渍不充分,而且使被染物局部暴露在空气中,致使被染物吸染料不匀不透,造成染色匀染性差,导致染色不匀。同时过小的浴比会增加设备对纤维的磨损,影响染物的外观及手感,加工疵病增多;浴比过大,降低了染料在染液中的浓度,影响染料的上染百分率,致使染料的利用率下降,导致纤维上染料少,K/S值不理想。所以选定最佳浴比为1∶20。

2.5染色时间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染色时间分别为30、40、50、60、70、80min时进行染色,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5份,冰醋酸调节pH值为5.5~6.0,载体0.5%(owf),阿白格B20g/L,染色温度100℃,浴比为1∶2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K/S值逐渐增大,当超过70min以后,再继续延长保温时间,K/S值反而降低。染色保温时间过短,羊毛鳞片层的软化需要一定时间,染料不能充分的进入纤维内部并固着在纤维上,K/S值小;保温时间过长,高温情况下会使羊毛纤维受到一定的损伤,K/S值增加不明显甚至降低,且手感较差。所以选定最佳保温时间为70min。

3结论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上半年经济运行平稳

今年年初,麻纺织企业订单数量有所回升、开工率较高,特别是亚麻针织企业反映较好,但部分停留在纱线低附加值的黄麻企业经营形势严峻。上半年,我国麻纺织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至5月,全国285家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181.6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4.72%;而主营业务累计成本为156.77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6.08%;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4.8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6.83%。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低于主营业务成本增长速度,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较慢,这表明我国麻纺织企业处于以量换取经济效益的情况没有改变。

事实上,在大环境衰减的情况下,麻纺行业依旧不能独善其身,面临着很大的下行压力。其中,内需与外需的不足、用工成本增加、融资难、汇率不稳定等问题排在前四位。但是由于麻纺行业总体规模较小,门类较多,市场竞争力表现差异较大,在技术装备、自主创新、产品开发、市场结构、品牌建设、原料资源等方面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内需开拓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品牌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急需加强;优质原料缺乏制约行业发展;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等,这些都将是“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23年急需攻克的难题。

下半年多措并举拓内需

为了全面拓展内需市场,振兴麻纺品牌文化,中国麻纺协会会长许吉祥表示,2023年中国麻纺协会将不断创新服务,搭建平台,紧密联合麻纺企业各位同仁以及各个分协会齐心协力,共拓内需。下半年,麻纺协会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行业内的沟通与联系,在完善协会运行机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搞好协会工作,促进全行业的共同发展。

2、为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需要,加快、加强行业标准化工作,使麻纺织产品在目前市场环境中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3、确定2023年中国上海国际麻纺织论坛有关事宜。在2023年秋季上海国际面料展期间,召开中国上海国际麻纺织论坛,论坛主题重点围绕麻纺织行业原料价格、麻纺织产品标准体系进行。论坛定于10月21日在上海举办。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引言

纺织工程专业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变化而发展,在纺织技术优化升级的今天,纺织行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五花八门,大多数纺织企业都提高了自身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建立以棉纺织为主线,以棉麻纺织为辅的教学系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思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现状,开发更多有意义的教学策略,才能推动纺织工程专业教育进步。

一、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目前来看,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大多数教师选择在讲台上消耗课堂时间,通过讲解向学生传递纺织专业知识。纺织工程课程的实践性强,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虽然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长时间的讲解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

(二)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死板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纺织行业的进步,纺织产品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对于纺织行业的要求也逐渐提升。绝大多数纺织企业都在积极更新纺织技术与生产设备,不断使用新的工艺与新的技术。在学校的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单一的专业知识,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也无法满足纺织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纺织工程专业的教材虽然有所更新,但内容并没有大的改动,教材中的内容与现代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这些与脱离生产的教学内容的传播,不利于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性不足

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活动,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活动,对于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很有益处。就目前来看,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开展实践教学费时费力,不利于个人教学任务的完成。加之学校的实训基地建立不足,学生没有太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缺少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过于抽象,感受不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 积极改革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让纺织专业课堂教学活动灵活起来的重要途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促进教学氛围的活跃化,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纺织专业理论知识,调动起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法实施教学。像在讲解纺织产品设计与生产程序的知识时,要保证生产的质量,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真正的企业车间进行参观,不再以单一的课堂讲解方法传递纺织知识。课堂中纺织知识的讲解过于理想化,在分析生产设备性能、生产原料性质问题时,课堂讲解过于完美,而在生产实践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在企业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可以就发现的不稳定问题积极思考,发现更多先进的纺织产品生产方法与策略。改革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积极引入企业的实践案例,利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竞赛法优化教学。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活动中积极组织竞赛活动,让纺织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好胜心,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找到学习基础知识的动力,在纺织生产与学习中发挥个人创造力。像在学习染整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忆课本理论知识。在知识应用方法,可以利用小组创作大赛促进学生活跃参与,让纺织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与乐趣的地方。

(二) 优化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是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重要方法。一直以来,教师重视教材知识的讲解,忽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以及实验内容的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综合实验内容的开发,让学生成为纺织技术的设计者与研发者。从课本实验模块的基本思路出发,融入一些当代纺织工程专业关注的现代化问题,像纺织厂的污水处理问题,纺织品的化学加工实验等。从当前纺织企业存在的生产问题出发,对纺织工程专业实验内容进行优化,设定全新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让学生在纺织专业能力得到整体提高,在综合性训练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明确内容改革的方向。

(三) 重视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提高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性,需要学校给予学生实践学习必要的支持。很多学校都有纺织工程专业学生专用的实验室,但这些实验室只有教师要组织实验教学时才开放,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被限制。除此之外,实验室的仪器与设备不足还是一个大问题。做好实践教学,需要学校加强实践教学资金支持,更要在政策上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才能让学生在遇到学习问题时,有条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开放化的实验室,是学生熟悉与练习操作实践仪器的基础与保障。

除了校内实验室的开放,学校还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实践学习基地。给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基础,通过校企联合让学生了解纺织品的生产流程,并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实的生产环境要优化开放的实验室,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会让学生将文字知识转变成为实践技能。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2023年12月2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3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成功举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高勇、陈树津、夏令敏、徐文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兼人事部主任王久新等领导以及全国170多个纺织产业集群的近500名代表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了我国175个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复评结果:共有170个通过复评,通过率超过97%。会议上向一些新加入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进行了授牌,至此,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达到197个。

作为全面总结我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大会不仅从总体上对当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予以了肯定,并充分展示了11年来,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对我国纺织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陈树津在会上表示,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高通过率为集群经济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信心。

结合新老优势应对未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对第二次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整体复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看待集群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应对”这个问题发表了重要观点。

陈树津表示,自2002年开始,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已经过去了11年,这十多年来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产业的重要基础。“这次参加复评的175个试点地区,最后有170个通过复评,还有5个地区退出了试点行列。所以,从总体上肯定了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这也给我们增强了信心”。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的试点集群已达197个,集群内共有纺织企业18.4万户、职工926万人。2023年,全国纺织产业主营收入总计约为7.9万亿元,其中,197个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达34400亿元,占比为44%。从197个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看,规模以上企业24900亿元,规模以下企业9500亿元。

在总结当前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时,陈树津表示,试点集群地区确实具有很大的规模,在整个纺织经济的分量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也强调,现在无论是在人员、环境,还是在市场、国际竞争等方面,纺织产业集群经济确实面临着各种挑战。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一种空间的组织形式,在陈树津看来,要再塑纺织集群经济优势,就需要巩固老优势,创造新优势。“现在仍有众多老优势在继续支持着集群经济发展,比如当地党委政府在政策措施上的鼎力支持、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与专业市场互促互动、专业信息在区域内迅速传播、已经起步的公共服务”。

陈树津透露,为了进一步鼓励集群经济的带动效应,到202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将对197个集群地区进行第三次整体复评,期望这些地区又有新的进步。

“为了进一步发挥集群地区的老优势,各地区政府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充分发挥,争取做到极致。”陈树津建议:“在创造集群经济新优势的过程中,集群要发挥彼此之间合作协同发展的优势、公共服务的优势、区域品牌的优势、区域管理的优势。”

三大论坛共议集群升级之路

在本次会议上,围绕“面对各种挑战,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如何持续发展”的主题,主办方还精心策划了“镇长论坛”、“县市长论坛”和“书记论坛”,并专门邀请了有关集群地区领导分别在三大论坛上交流经验和发展思路。

“镇长论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主持,包括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镇长吴建中、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镇长黄颂华、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镇长李庆权、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镇长朱燕刚在内的主要嘉宾参加了论坛的核心环节讨论。

作为集群当地政府,如何帮助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吴建中表示,虽然大行情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盛泽还是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了较好较快的发展。无论是在用地还是用工上,政府都第一时间全力以赴的为纺织企业排忧解难,想办法创造了如人才引进、技术改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据黄颂华介绍,西樵的纺织产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政府也一直都在引导其发展,积极组织当地纺织企业组团参加各种大型展会,并且给予一定数额的融资补贴。

李庆权则表示,在金融危机面前,西柳政府出台了15条针对中小危纺织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政策,解决他们发展规模小、发展状态差的情况,建立政府服务平台、研发检测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等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

“许村也提供了各种条件,举办各种活动,并且努力做好纺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希望可以为当地纺织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朱燕刚说。

在随后的“县市长论坛”上,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的主持下,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化纤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杨晓峰、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副区长王伟、福建省长乐市副市长王建刚、江苏省海安县副县长卢忠平一起参加了互动环节。

杨世滨表示,绍兴、萧山、长乐这三个纺织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已达6000亿人民币,从规模数量上看,应该说是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

在互动环节探讨如何面对未来,怎样把纺织服装产业变成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这个问题时,卢忠平表示,对于海安而言就是要进行持续的科技创新,用技术说话,打造海安纺织产业的整体优势。

王建刚则表示,在长乐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将继续在资金等各种方面给予支持,当然,纺织作为传统行业,要实现长远发展,也需要走差别化的道路,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各界对绿色环保的关注使得绍兴的印染行业成为了焦点和热点。对此,王伟表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要走智能化印染、绿色印染的道路,做到清洁生产。

作为毗邻绍兴的工业重镇,萧山的经验值得借鉴,据杨晓峰介绍,萧山化纤科技城管委会则打算在未来走品牌之路,孵化品牌、培育品牌,并且进行诸如大数据这种新鲜的探索与尝试。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环节,“书记论坛”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主持。作为与会嘉宾,湖北省仙桃市副书记、市长周文霞,江西省奉新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甘贤武,山东省陵县副县长孔亮,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党委书记陈兴荣同李陵申一起就纺织集群的发展阐述了各自的理解。

周文霞介绍,仙桃作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围绕着产业发展,努力做到让仙桃纺织人安居乐业,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甘贤武也表示,奉新的纺织产业从2002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从原料到纺纱再到织布、印染、成衣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按照我们奉新对于行业发展的规划,我们将力争做到2023年纺织产业产值达到500亿。”

在谈到陵县的产业发展现状时,孔亮则表示,现在当地土工用纺织材料的发展非常喜人,产业规模以上就达到96家,全国市场份额从5年前不到10%发展到现在的46%,而且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于我们洪合镇,我们也在积极的进行转型升级,小、散、多、低,这些都不能要,我们会进行品牌培育、物流发展,为我们当地的毛衫企业发展进行各种配套。” 陈兴荣说。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战;中国棉纺织业;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正处于初创阶段、发展严重滞缓的中国棉纺织工业带来了意外的机遇。1914-1922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在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地域分布等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显著的发展,不但结束了多年的萧条局面,而且为其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于19世纪60年代初发端于缫丝业和毛纺织业。棉纺织工业虽然到19世纪末期才诞生于东南沿海,发展迅速,并发展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主导部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棉纺织工业发展史不仅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也同样不可或缺。它代表一段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重新审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已成为现今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一部棉纺织工业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个中不仅有创业的艰辛,萧条时期的惨淡经营,也有高速发展带来的卓越成就和喜悦一一其典型性是不言而喻的。

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机械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棉纺织史的研究工作日益展开。主要著作有方显廷的《中国之棉纺织业》,叶量的《中国纺织产销志》,全国宝《中国棉业问题》等。1949年以后,学术研究更迅速地走上正规。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术思想日渐解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不断浓厚,早期研究角度比较保守、经济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也在逐渐改善。不仅研究著述的经济理论基础增强,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严中平的《中国棉纺织史稿》、周秀莺的《第一次世界人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郑友摆的《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杜询诚《日本对旧中国的投资》、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严中平编辑《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姚贤镐《中国对外贸易史资料》等都是棉纺织史研究中的代表性著述。不定期刊物《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和纺织专业著述《中国近代纺织史》的出版,更表明了纺织史研究的专业性在不断加深。

一战时期,我国棉纺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王艳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中对一战期间我们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文章说,大战爆发以前,中国的棉纺织品市场主要被英国产品所占领,大战爆发以后,英国因忙于战争,向中国出口的棉纱数量明显减少。民营棉纺织生产的外部压力明显有所减轻,并出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在空前丰厚的高额利润刺激下,出现了民营资本创建新纺织厂的热潮,纱锭、布机等生产设备的增长非常迅猛。1914-1922年民营资本共创建新厂44家,拥有的纱锭数由1914年的503104枚增加到1922年的1632074枚,拥有的布机数在同期内由2566台增至7817台,都增加了两倍以上。而同期内民营纱厂的纱锭与布机占全国纺织业的比重,也各自从52.62%增至66.24%,从51.39%增至61.73%,分别都有大幅度上升,发展速度可谓空前。[1]

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彭红英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包括棉纺织业在内的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得以发展的原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洋货进口的剧烈下降是主要原因之一,具体到纺织业来说,1915年到1918年我国的面纱进口总量从2685528担下降到1131631担,从而创造了民族资本纺织厂产品畅销和获得厚利的好机会。此外,针对棉纺织业建厂高潮发生在一战结束后的原因也做了论述,文章认为,一方面,新建规模较大的新厂需要相当时日;另一方面,欧战期间,英美纺织及其的生产也受到限制,且运输也极困难,所以纺织厂建厂高潮是1921-1922年。[2]张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中认为,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人战爆发。中国棉纺织工业在战争的炮声中开始了新纪元。一战发生以后,英国棉制品不能继续东来。中国和远东其它地区及东南亚各地原本由英国占据的机制细棉纱布市场随之出现了空白。一向以发展海外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日、印两国棉纺织业遂逐步转向争取这一新市场。由于两国棉纺织业本身水平有限,无法同时控制新、旧市场,因而不得不减少粗棉制品的生产和出口,于是给生产20支以下粗纱为主的中国棉纺织工业让出了很人一部分产品市场。[3]孙长斌在《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中认为,一战的爆发使得欧洲列强在华投资整体下降,为民族资本的增长创造了发展空间。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德国失去了全部的对外投资。欧洲列强在华投资的整体下降,造成中国国内的投资需求出现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民族资产阶级扩大自身投资领域和份额创造了条件。[4]此外,严国海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中提到,一战之后,尤其是“五四”时期的抵制日货运动对民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棉纺织业尤为突出。期间,华商纱长盈利迅速提高,如民族资本集团荣家申新一厂,1916年至1922年7年间,所获纯利共287万余两。[5]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京都大学森时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业的黄金时期》说,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棉纺织业,就纱锭而言,在1930年代超过了500万锭,列意大利之后,排名世界第九位,到1927年,中国机纱出口量超过进口量,由机纱绝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6]史建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十年间中国手工业的转型》中指出,1914年一战爆发后,中国现代机器纺织工业进入黄金时代,农村手工纺纱业随着机制纱的推广渐渐衰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7]

欧美日以及台湾学术界对近代棉纺织史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台湾学者赵冈的《中国棉业史》是此类研究的代表作。而欧美日凭借良好的经济、学术基础,很早就已开始涉及中国棉纺织业的研究,多年来出版了人批的论文和专著。比较而言,日本在资料收集整理上的成绩比较卓著,而欧美在经济理论上的运用更胜一筹。主要有褪口弘的《日本对华投资》、(美)雷麦的《外人在华投资》、(法)白吉尔的《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等。这些文章著作的内容几乎涉及中国棉纺织工业史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棉纺织史的研究成果是很突出的,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新经济理论被人胆尝试引用,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在不断深入。但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不足之处仍然存在。特别是国内,对棉纺织业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从微观层面对如棉纺织专业这类微观问题进行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流于表面,部分研究成果缺乏具体的经济数据支撑。而对第一次世界人战时期棉纺织工业的研究仍侧重于其局限性,而对其发展情况失于关注。而国外的学术研究虽然综合成果卓著,但在一战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问题上过分强调外力的作用,忽视了对内因的挖掘。笔者认为,从时间上来看,一战时期是近代棉纺织工业成长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应该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从研究对象上,棉纺织工业的研究也不应被包括于民国经济史、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等专题的研究之中,这样难免有碍于对棉纺织工业自身发展轨迹的把握―棉纺织工业突出地位的取得实非偶然,而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认为,近代中国具备了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种优势的研究尚待深入。

参考文献:

[1]王艳慧:“一战期间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年。

[2]彭红英:《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19卷,第3期。

[3]张靓:“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