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事政治论文(精选5篇)

大学时事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军事政治学 文武关系 军政关系

近年来,军事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大陆地区一经建立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也开始从军事政治学视角研究军政关系问题。笔者在查阅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研究军政关系的著述时,发现一些基本概念的使用稍显混乱,最集中的问题表现在对“文武关系”和“军政关系”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

一、概念的多重使用

概念是学科的基础。当前主要是对军事政治学的核心概念“Civil-Military relation”的理解差异较大。台湾学者洪陆训将其译为“文武关系”,指武装力量的组织和成员与社会的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文”(civic)不仅指狭义上的文官或文人政府,而且指广义上的平民或民间社会。“武”指所有的武装力量。多数时候,他把“文武关系”作为军事政治学研究最重要的主题,但有时却把“文武关系”和“军事政治”相提并论。比如,在其《军事政治学——文武关系理论》一书绪论中,他认为“文武关系如作为较狭义的界定(着重军、政关系),它是军事政治研究领域的主题之一;如以广义的界定来看,它的范围不断扩大,又接近于军事政治研究领域”。上下比较洪陆训给出的军事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军事政治事务和军政互动现象与“文武关系”的含义(广义包含了整个军事和非军事领域,即武装力量与社会),后者的范围明显要比前者大。但他又说广义的“文武关系”才相当于整个军事政治学研究领域,这两种概念的范围存在差异。

高民政认为西方的“Civil-Military relation”即“文武关系”外延非常广泛,“武”即武装力量,“文”即所有非武装力量,所以“文武关系”大体相当于大陆所说的“军民关系”或“军地关系”。而军政关系是文武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看出,“文武关系”外延要远远大于“军政关系”外延。因此,他认为可以划分三个层次,外延最广的概念是文武关系,其次是广义的军政关系,再次是狭义的军政关系。

在其他学者的一些著述中,也同时并存了其他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台湾学者郑晓时在《春秋时期的政军关系》一文中,既没有使用“军政关系”也没有使用“文武关系”而是使用了“政军关系”。大陆学者李月军认为文武关系主要指“军队(主要是军官阶层)与文官政府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国家政治领导和武装力量指挥者之间、组织化暴力与政治目标和利益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使用类似于洪陆训所理解的狭义的“文武关系”。我们承认后面的解释完全符合西方社会关于“civil military relation”的理解,但能否就成为我们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文武关系”呢?值得商榷。以现代术语学的观点来看,以上对军政关系或文武关系的定义,都属于外延性定义。但是要使定义科学就必须符合“定义的外延与被定义的外延必须完全相同”和“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标准。而“文”和“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是多层次的,其外延与当代所要表述的内容既有相称的部分又有完全不同之处,因此,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历史的考察。

二、“文”和“武”的历史考察

“文武”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是丰富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三层意思。

(一)“文”和“武”表示两种不同的治国之策。《资政史鉴·为政篇》提出“文武”指的是治国方略,即‘文道’和‘武道’。“文武之道”最早由孔子提出,《礼记·杂记下二十》中记载,“子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文王和武王通过德教民众和强力征服两种方法治国。汉朝初期,陆生给高祖刘邦建议“…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将“文武”称为长久之术,可见当时“文”是一种治国方略,具体内容指的是尚德崇礼,以“诗”“书”教化民众,而“武”指的是武力或严刑峻法。因此,作为治国之策的“文”与现在的政治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古代的“文”更广阔的含义也指“文化”。当国家建立之初“巨浪滔天,兴亡决于一阵,当此之际则贵干戈而贱庠序”,当国家稳定之后“及乎海岳即晏,波尘已定,…当此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文武二途,舍一不可”。所以,邹牧伦说,传统政治文化中君王治国之道“对外开疆拓上是武道,对内偃文息武是文道”。

(二)“文”和“武”表示两种不同的官别。中国古代最早的文武分职始于战国中期,陈辅良在《历代兵制》中指出“三代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而军礼独裁于大司马”,这里提出“国礼”和“军礼”不同,可见当时已经产生了文武的分职。《尉缭子·原官篇》尝言:“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六韬·文韬·举贤》则说:“将相分职,而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中国古代国家职能可简单的划分为文治和武功两部分,这两种职能分别由文官和武官来担任,所以国家有文武分职是自然的事。如以中国古代官制看,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度,由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监察并帮助丞相工作,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因此,丞相和御史大夫即为“文官”,太尉即为“武官”。

现代意义上的“文官”是从“civil servant”或“civil service”翻译过来的,原义是“文职仆人”或“文职服务人员”,并且这些人员是在武装部队以外担任公职,不包括法官,仅指行政机构的文职人员。这里的“civil”内涵显然要比中国文化中的“文官”要小。《牛津英汉词典》中,”civil”的含义有①:国民的,平民的;②:国家的、政府的(非宗教或军事)。其指涉显然又要比“文”的指涉大。所以,无论是作为官别或其他,两者的内涵都是不相称的。

(三)“文”和“武”表示两种不同的修养或才能。这在成语里表现的最为突出,比如“文武双全”“文武兼备”等等。明太祖曾说“夫位隆而不知学,徒长骄傲之心,生今而不知古,岂识成败之迹。古之良将,皆文武相资,尔等不可以为两涂”。可见这里“文”指的是政治或文化修养,“武”指的是军事技能。《尉缭子》云:“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就是说武力、军事能力是主干,谋略、道义、文化宣传等是根本。在治军时既以培养良好的军事素质为基础,又要以文化修养提高军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战斗精神。两种手段兼用,两种能力兼备就能知胜负。现代汉语中经常以“文武双全”来形容军事将领既懂得带兵打仗,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相较而言,西方的“civil”与“military”含义要单一的多。“Civil”指“non-ecclesiastial, non-military” 即“非宗教的,非军事的”。根据日本学者小川芳男编著的词典考证,“civil”一词源于拉丁文,表示“市民的、国内的、平民的”,而它的反义词就是“military”。以军事为标准,这两个词的外延各自包含了社会中两个相对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和“武”两个词却没有这样宽广的外延。

由于“文”和“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具有多重性,且它的外延不如“civil”与“military”宽广,所以不加辨析的使用“文武关系”来解释“Civil-Military Relation”,或表示“军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容易引起理解的混乱。至少在目前军事政治学发展起步阶段,对其传播和研究是不利的。

三、如何使用两个概念

从词源辨析来看,“军政关系”明显要优于“文武关系”。国内学界已经有了使用“军政关系”一词的传统。1988年,于杰在《论军事政治学的学科体系》一文中,以“军事与政治的动态关系”来指称“军政关系”。1994年,吴惕安和俞可平编写的《当代西方国家理论》一书“国家关系”章节,专门介绍了当代西方的“军政关系”理论。作者将“civil-military relation”译为“军政关系”而不像台湾学者一样译为“文武关系”。复旦大学的陈明明教授在《所有的子弹都有归宿》一书中,使用的是“军政关系”一词。徐勇教授重点讨论过这两个概念在日本和台湾学界的使用情况。他认为有关“军政关系”及“Civil—Military Relations”的同义概念,在汉字圈内有多种表达方式。日本学者三宅正树、纐纈厚等学者以及一些大型日文工具书中以汉字“政军关系”加以表述。在分析台湾及大陆部分学者使用“文武关系”一词的原因时,他认为这是受中国文武两分的官制直接影响,即前文“文武”一词的第二种使用情况。

因此,笔者认为在军事政治学研究领域,一般情况下使用“军政关系”一词更为恰当,因为西方军事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军政关系问题。如若要在研究文章中使用“文武关系”一词,应该首先对所用概念进行界定。应指出所用“文武关系”一词是指称文臣与武将的关系、政府与军队的关系,还是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或其他。从大陆目前的研究来看,“文武关系”一词主要在涉及中国古代及近代军政关系时出现,而且部分大陆学者也的确是在研究古代军政关系时使用“文武关系”一词的。比如《北洋前夕中国政治中的文武关系的变化》等文章。像“军地关系”“军民关系”等词一般在政论文章、政府公文、党史军史研究中出现较多,在大陆的军事政治学研究领域使用的比较少。

从上文关于军事政治学两个基本概念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到引进或借鉴的理论从其基本概念到理论体系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大陆的文化环境;对西方军政关系理论的借鉴必须坚持“本土化”即在国外军事政治学深刻影响我国军事政治学发展的情形之下,立足我国实际,发展能够正确描述和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预测社会发展前景,有助于中国军政实践发展的理论。最根本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政治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洪陆训.军事政治学——文武关系理论[M].台湾:五南出版社,2002.

[2]郑晓时(台).春秋时期的政军关系[J].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1994(2).

[3]李月军.新文武关系理论:范式替代抑或理论补充[J].军事历史研究,2023.

大学时事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 教学策略 ;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27-0076-01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首要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大家都认为,要想学好政、史、地这些文科课程,就必须下大力气去死记硬背,只有“背”得好,才能考得好。因此,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是在延续着这样的教学模式,政治老师在课堂上首先是向学生进行各个知识点的解释,然后在剩下的时间里就由学生们自己进行背诵记忆。政治老师源源不断地向学生们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们不断地死记硬背的被动接受,实际上,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改善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广大的高中政治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摆脱传统的政治教学理念,积极学习新的高中政治教学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政治学习。

二、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传授方法

由于面临升学压力,高中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很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因此分配给高中政治的课时比较少。在有限的政治课堂上,老师很难把所有的政治题目都完全仔仔细细地给学生进行一一讲解,也不可能做到将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都一一地进行解答,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们进行政治学习方法的教授,使学生们在正确的政治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从而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高中政治老师大多数都有多年的政治教学经验,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治学习方法,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们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对学生们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从而可以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还可以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性强是高中政治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因此高中政治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尤其是在哲学这部分。但是,这些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而是让学生们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老师一定要注重将理论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1.注重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是高中生进行政治学习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时事评论方面的文章,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们的判断能力,并且在高考中,很多题目都是以时事政治为载体,让学生用学习过的相应的政治理论对时政进行深入分析。那么学生们如何有效的把握好对于时事政治学习呢?首先,高中政治老师在课堂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多举时政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们把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用政治理论分析时政问题的能力。其次,高中学生自己本身要积极和主动,毕竟政治课堂一起学习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就需要学生们在课下自己还要多下功夫,多多的关注新闻,并试着用政治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对事件进行分析。

2.广泛的关注社会现象。

各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东西,如何去挖掘发现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对于个人的政治理论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高中政治老师要多留意一些社会现象,以社会现象为基础,可以开展各类的课外时间活动,启发学生们自己去发掘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政治课就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而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增强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政治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高中政治老师要鼓励学生们进行大胆的质疑,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因为解疑的过程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升的最佳时机。高中政治老师在设置政治问题的时候,要以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的利用好教材,设置出难易程度比较适合的问题,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彼此之间进行探讨,交流不同的观点。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路得到很好拓展,可以帮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各类问题,同时学生们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强化自己的优点,努力的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交流,还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信心更加十足。

五、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政治学习活动

1.组织多种多样的小型政治辩论会。

由于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组织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小型辩论会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为了有效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政治老师可以提前从学生们中征集辩题,学生自主进行准备,老师只是起到指挥性的作用,学生们负责整个辩论会的各项事宜。经过辩论,学生们的观点变得更加清晰,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同时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2.开展政治小论文比赛。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是政治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因此,高中政治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照本宣科只会使学生们的政治学习效率低下。开展政治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们更加深入的分析问题,同时还要组织好书面的语言。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高中政治课程与初中政治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高中生政治能力的培养;同时政治学科本身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抽象程度高,因此,老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引导学生们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广大的政治老师,要以新课改的要求为基础,积极的尝试课程教学方面的创新,发散思维,积极借鉴和学习,促进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时事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一、撰写政治小论文的积极意义

由于撰写政治小论文需要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会百态,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巩固课本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中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所限,理解新闻事件时可能过于片面,通过写政治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新闻事件。

二、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1.引导学生选好题目

政治试题中常常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撰写小论文,题目通常为自拟。假如论题太大,学生必然泛泛而谈,说理空洞且缺乏说服力,所以选题必须要“小”,或从“小”现象切入来讲“大”道理。例如,一次考试的试题材料中倡导广大网民要遵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的同学便立题为“上网安全”,这样的题目使人读不出所写论文的主旨内容,如果把它改成“文明上网,人人有责”或“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就会通俗易懂,论点明确。优秀小论文的题目应该立意新颖,富于启发性,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使人一看题目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炼观点之后就要对观点进行说理论证,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把政治理论生活化。如针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论题,可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了解国家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思考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针对“责任一路相伴”这一论题,可以收集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材料,并结合材料阐明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实际撰写政治小论文,既有利于巩固书本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凸显创造性思维

写小论文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现出对情景材料认识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活动搜集材料,并将其归纳整理,结合材料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学生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4.通过批改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批改、分析、校正是撰写政治小论文不可忽视的几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小论文时切忌包办代替,直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写进小论文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要通过批改小论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小论文。此外,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批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批过程中借鉴他人的优点、查找自身的不足,借此提高写作水平。

三、其他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政治小论文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总结了几点应对方法:

问题一:对时事的认识不深入,对文章的分析不透彻。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对时事政治了解得少,平时看电视也不关注新闻;部分学生关心时事,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写小论文的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对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把握不好。有些学生片面追求华丽的语言,未能遵循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有些学生的小论文逻辑和条理不清晰,缺乏推理性。针对这些情况,我经常张贴范文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组织写作比赛,帮助学生养成敢写、乐写的好习惯。

大学时事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政治 时政教学

时政教学是在政治课堂上将政治理论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而展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时事政治,将初中政治教学内容与时政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时政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时事政治是政治理论在社会实际中的延伸和发展,与初中的政治教材息息相关,在政治课堂中引入或者以时事政治举例,也符合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和原则。时事政治是某个时间段,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的政治方面的新闻,表明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但是目前大多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并没有重视时事政治的内容,教师认为初中生还没有理解和消化时政的能力,政治思想尚不成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引入时事政治内容时,也只是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深入分析。部分学校考虑到应试教育的标准,让学生死记硬背时政内容,扼杀了学生对这些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很多的政治新闻事件的兴趣,甚至渐渐感到厌烦,对我国国情和国际环境不了解,无法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时政教学的必要性

1. 初中政治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政治新课标要求初中政治教学需要重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时政可以更加容易理论难懂的政治理论,也可以对时政进行谈论分析,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2. 社会发展的需要

时事政治是与我国国情和国际环境以及国际社会的变动密切相关的,初中生虽然还没有充分接触社会,但是也需要了解国内外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关注社会变化,时政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 素质教育的要求

政治素养是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已经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对时政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学生养成对时政的关注习惯,对多种时政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在潜移默化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知识,也提高了自身的辨析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时政教学策略

1. 突出时政内容的时效性和教育性

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的教学时,通过电视、互联网这些传播速度快的媒体获取最新的时政资讯,不断引入时政信息,特别是最新的时政新闻,培养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密切关注的习惯,教师要注意把握初中生求新的心理,突出时政内容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内容与时政内容联系起来,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以时事政治为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政治理论知识,也能激起他们对时政的关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传播媒介获取与政治教材有关联的时政消息,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2. 积极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展开讨论

初中生的政治素养较低,知识储备较少,对问题的考虑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只能领会到表面意图,容易受他人意见和观点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引入时政内容时,必须要对这些新闻事件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时政新闻中的政治意图。然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获取反馈,主动进行询问,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加以讲解。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鼓励他们对时政内容进行评论,并与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此外,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自抒观点的尊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由于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有些观点和意见可能比较幼稚,甚至提出错误的评论,此时,教师要对这些观念进行指正,坚持政治教学的正确方面。通过课堂的互动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充分认识时事政治的内涵,也有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丰富时政教学形式

初中政治教材的内容多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为主,内容相对而言较为枯燥;时事政治的内容多是与我国相关的政治事件和国际重大政治新闻,与其他社会生活事件相比,内容也比较无趣且含义较为深刻。所以,教师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活跃政治课堂教学气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或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引入文本内容之外,还可以引用图片、音频或视频,或者配合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时期,组织学生观看现场直播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学生自主办报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也能接受到时政消息。教学形式的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自己主动传播时政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在课堂上创造了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但是,教师在利用这些教学形式,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形式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忽略了对初中政治教材主要内容的讲解。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展开时政教学,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能够提高政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时事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意义

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时事政治是对高中课本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促进高中学生对当前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也是学生将相关学习理论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成绩和培养良好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是促进我国学生发展,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要理论保障。其一,实施政治的应用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意识,是实现我国“人民的政府”[1]的基础途径。其二,我国教育改革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人才发展方向,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例如:十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将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管理,注重民生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生能够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二、在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成为高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中的阻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内容流于表面,例如:对我党提出“三严三实”精神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三严三实”内容表面[2],对这种政治精神在我党建设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没有开展深入讨论,导致时事政治的课堂教学成果不明显。其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仅作为教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没有将时事政治的相关理论真正贯穿到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此外,教师在教学引用的教学内容往往带有相应的主观色彩,对学生理解时事政治理论具有“误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深入学习。

三、高中政治教学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新”措施

(一)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对时事政治教学的进一步应用,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兴趣,形成“时事在身边”的思想意识。例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的落脚点[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环境,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时事政治落实的影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关注时事政治,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导关注时事政治的发展。

(二)讲时事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高中教师开展时事政治教学是应当将时事政治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政治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同时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一方面教师教学时注重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4]与政治理论教学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指人才创新和技术创新,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提个基础,这种将时事政治与学生自身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实施有计划地时事政治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时事政治关注程度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对时事政治的深入讨论应当坚持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相关管理论讨论,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从不同政治角度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程度,促进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深入开展。结论时事政治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的重要途径。加强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总体把握提供方向,促进我国人才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发展,为从促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作者:张永宁 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姜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23.

[2]张帮改,黄明.以时事政治为依托创设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情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04:139-140.

[3]庄慧冰.分层设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策略优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23,01:44-4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