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全文(精选5篇)

透明的红萝卜全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光线 色彩 《透明的红萝卜》 生态美学

莫言的小说中存在大量描写色彩的语言,这在其作品的题目上就可窥见一斑。《红树林》、《红蝗》、《白棉花》、《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等都充满了色彩词语。“它以自己在艺术范畴中的本质意义(美)而与作品的文学意义相衔接。”①在涉及莫言小说里色彩描写的相关研究中,主要立足于语言手法的作用、色彩意象的内涵和色彩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本文以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为例,从分析小说中光与色彩的运用入手,以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对小说反映出来的莫言的生态美学观念进行阐释,挖掘作家作品中的生态主义倾向。

一、小说中光与色彩的运用

生态文学运用两种方式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通过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其带来的美景佳境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或者通过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及其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反面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②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创作前后》一文中写道:“这篇作品第一次调动了我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对自然界的感知方式。”③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可以从他对光线与色彩运用中发现他的生态观念。

(一)色彩混搭与光线安排

在小说中,莫言大量运用光与彩的交错糅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乡野农村画面。我们可以根据光线对于小说画面中色彩干预的程度,为色彩与光线的关系做出如下分类:光线明显型和光线暗含型。

光线明显型是指在提及颜色时,直接出现描写光线的词语或存在明显的光线指向。“她看到黑孩儿像个小精灵一样活动着,雪亮的灯光照着他的身体,像涂了一层釉彩。”“仿佛这皮肤是刷着铜色的陶瓷橡皮……”④在这幅画面中,菊子姑娘看到的黑孩是在“雪亮的灯光”照耀下的,皮肤“是刷着铜色的陶瓷橡皮”。“铜色”与“灯光”相互呼应,同时“灯光”本身也有“雪”色,色彩与光线的交错并相互产生影响,显出铜色的原因是由于光线照在黑孩儿黑色的皮肤上,泛出了光泽,因而有了金属的质感。在小说中,这类光线明显型的光色关系还体现在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上。“泛着青幽幽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的红萝卜,都充满了光与色彩的结合。

光线暗含型的色彩描写主要是指在出现色彩词汇的描写中,光线并未直接出现,而是以隐含了某些事物形象或形容词语的方式出现,与色彩相互融合共同构成画面,这在小说的题目中就能体现出来。“透明的红萝卜”中“透明”一词就与“红”色遥相对应。在对萝卜的描写上,“红”字体现了萝卜的外皮是红色的,而透明一词则体现了萝卜肉色,同时本身“透”和“明”又是与光线紧密结合的,这就使得这个“红萝卜”意象不仅颜色清晰,更由内而外发散出光芒,显得与众不同。在小说中,“火苗”、“钢花”等与火有关的意象与颜色词也常常一起出现,火花中隐含的光线因素也使得小说描写画面的光线感更加强烈。

这两种光线与色彩关系的类型,反映出莫言在小说创作中格外重视光与色的安排。光线与色彩的巧妙安排使得小说富有极强的画面感,和谐的光色比例把小说的画面也构建得动人而绚丽。莫言似乎是把文字当做画笔,在小说中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且是具有西方印象主义特点的油画。这样独特的创作既是莫言小说的特点,又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由它们所承载、反映、凸现的是那个至高无上的终极对象:保有所有活性元素的生命感受―如同阳光、大气、土壤和水分之对于凡?高所一再描绘的那株大热的橙色向日葵。”⑤像凡?高一样,莫言在小说中也把自己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思考蕴藏于一幅幅乡村油画中。

(二)事物的颜色化倾向

在光与彩的运用中,除了构成了光彩鲜明的画面以外,还集中反映在事物的颜色化倾向中。在生态主义的世界观中,首要的主旨就是“自然为本”⑥。生态文学的代表诗人华兹华斯写道:“在自然之光的照耀下,自然是令人尊敬的。”⑦在小说中,莫言通过把光线与色彩融入到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中,使得事物的形象趋于颜色化,形成了类似符号的独特观感。

对于植物的描写,莫言格外重视在植物命名时融入颜色的因素。比如“紫穗槐”、“黄麻”、“透明的红萝卜”等,虽然表示光线或色彩词语已经通行在其命名中,但作者似乎格外在意,而使得这些带有颜色的植物名集中出现在小说里。在“黑土”、“红炉”、“紫红色头巾”等物品的命名上,我们可以发现莫言也非常重视颜色的表现。在描写钢钻时,作者这样写道:“烧透的钢钻白里透着绿……大锤轻飘飘地落在钢钻子上,钢花立刻光彩夺目地向四面八方飞溅。”(119)在“白”、“绿”、“钢花”、“光彩夺目”一连串与光和色有关的词语描述下,整个钢钻的形象实际上是被颜色化了的,即颜色取代外形、质感等成了事物的特性。颜色词的重复叠加使用,使得事物的颜色化倾向更加明显。“烧透的钢钻白里透着绿”(119),“萝卜缨而绿得发黑”(95),“河面上一片白,白里掺着黑和紫”(132),这类以颜色叠加使用来表现事物的语句在小说中很常见,将事物的对立转化成为了颜色的对立。“黑烟”与“红炉”,“白桥”与“粉墙”,“紫红色的头巾”与“火红色的运动衫”,这种将事物颜色化的倾向,最终使得整个小说中不断呈现出色彩的冲突与融合。

“高明的生态文学作家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探寻中,常常会将深邃的生态哲思、优雅的诗性气质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熔铸成为一个个别具洞天的意象世界,引领读者在诗化的境界中陶冶性灵,强化生态意识,探寻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⑧莫言虽然算不上生态作家,但在他创造的“高密东北乡”的世界中,乡土意识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在这篇小说中,莫言运用事物的颜色化手法,将光彩作为一个个意象,描绘了乡村的风景油画,更凸显了他对乡土的深沉思考。在生态批评看来,事物颜色化的倾向实际上是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一种对于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二、构建“地方”生态美学

“地方意识”主要是指“人对地方的身体附着和精神依恋”,以及“人与万物(地方)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关系”。⑨正如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作品中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意识一样,在莫言的小说中也表现出地方意识的特点。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名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中曾这样说道:“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无论是《丰乳肥臀》、《四十一炮》,还是《生死疲劳》和《蛙》,莫言有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在“高密东北乡”中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农村图画。因而,他的地方意识也集中在其间。

(一)人物形象的自然化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⑩在莫言的地方意识中,高密东北乡所构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农村环境也是一个生态整体,不仅有自然环境的多彩多色,还体现在所创作的人物的自然化。所谓自然化,是指“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相适应”。{11}也就是说在作家的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部分。

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在“地方”中塑造了“黑孩儿”、“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铁匠”、“老铁匠”和“刘太阳”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能感到浓烈的自然气息和乡土气息。以黑孩儿为例,首先在他的名字上就体现出他“自然之子”的形象特点。黑,是黑土地的象征,也是这个孩子的本质属性。他无名无姓,虽然有家,但同“野孩子”无异。其次,莫言在创作这个人物时,倾注了自己的思想、经历和意识观念,莫言曾说:“如果硬要我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12}这孤独的小黑孩与莫言童年时的记忆是相通的,他经常就独自一人在山间田野放牧。这个黑孩子感知自然的方式是作者生态观念的体现。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黑孩用右手抓起一把土按在砸破的手指上。”(101)这一个细节中,黑孩的手破了,他用泥土来止血。这正与他自然本质的属性黑土相对应,蕴含这中国古老而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莫言塑造的这个小黑孩形象,在这一个层次上,不仅是自然化的,更体现了作者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观念。在演讲中,莫言说道:“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可见这个黑孩子身上所反映出的莫言的地方意识中那种敬畏自然、尊敬自然的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再者,黑孩在小说中被形容成“小精灵”,与小石匠和铁匠师徒等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匠人们是改造自然的形象,他们身上有着人类的贪婪和欲望。比如小石匠对菊子姑娘的爱慕,小铁匠不满老铁匠不让他出师等,都可以和黑孩子的纯洁与自然形成鲜明的比照,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本真美的一种审美情趣。最后,黑孩子发现了“透明的红萝卜”意象。这个“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的红萝卜,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馈赠人类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13},因而只能由黑孩子这样纯真的人类形象去发现。

小说中人物自然化的倾向还反映在一些具体的比喻上。“有几个姑娘夹杂在里面,想听又怕听,脸儿一个个红扑扑的像鸡冠子花。”(98)“在红花旁边又有一朵花儿出现了,那是指甲里的血渗了出来。”(102)“……他说起话来就像竹筒里晃豌豆,咯崩咯崩脆。”(103)“孩子发现,老铁匠的脸色像炒焦了的小麦,鼻子尖像颗熟透了的山楂。”(107)“老铁匠坐在草铺上,像只羽毛凌乱的败阵公鸡。”(122)在这类比喻中,有的将人物比做一种动物,如将老铁匠比做“公鸡”,也有将人的身体部位比做植物,将姑娘们的脸比做“鸡冠子花”,还有将人物的一些生理特点进行类比的,比如将黑孩子说话速度快比做“竹筒里晃豌豆”。无论如何,这些大量出现的比喻都拉近了人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在语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了。这反映出莫言的生态美学观念中具有中国朴素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二)多彩“地方”的构建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在语言里通过大量运用光与彩的交错与融合,使得整部小说富有很强的画面感,同时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乡土的自然和生活图画。“以中国古代诗文和文论来说,就随处可以见到对‘绿’的咏赞,字里行间流露着无限的欣悦与向往之情,流露着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与珍爱。”{14}就像中国古人在诗词中表达对绿色的热爱一样,在小说中建构的“地方”中,色彩缤纷作为一个明显的特点,也传达出莫言对于自然的基本看法和深沉热爱。

在小说开篇,色彩元素便自然而然地映入读者眼帘。“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89)在莫言的这篇小说中,几乎每一页上都会出现表示颜色或者光线的词语,而他将色彩融入小说的方法除了前文所谈及的事物颜色化以外,还包括人物的颜色化和情节地点的色彩化。在小说中,人物色彩化最明显的对象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黑孩儿。这个孩子黝黑的皮肤和黑土地同色,这是莫言将其表现成为“精灵”的一种方法。黑孩儿是这片土地诞生出来的孩子。这里莫言引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些方法,他自己也坦诚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在小说中,黄麻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地点,“黄麻太密了……湿漉漉,油亮亮”(94)“他看到黄麻叶子像波浪一样翻滚着。”(135)小说中存在很多类似黄麻地的色彩地点,比如小河、铁匠铺等,它们的不断出现使得小说描绘的这个“地方”多姿多彩。莫言在他的“地方”建构中,把色彩作为一个关键性元素引入,体现了他细致的观察,而这些色彩不仅仅是颜色上的冲击,更融入了莫言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他把“地方”里的万物都着上了色彩,有了颜色,原本不具有生命的自然元素,如云、河、红炉、钢钻都有了生命,而那些原本有生命的人和动植物更加富有生命的张力。描写中融入大量色彩元素,在色彩之美、光线之美中蕴含了对生命之美的尊重,这反映了莫言万物有灵的生命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意识。

综上所述,在《透明的红萝卜》这篇小说中,莫言十分重视光线与色彩元素的安排和运用。在他的笔下,描绘的景色生趣盎然,描写的人物有血有肉,建构出的“地方”多姿多彩。在这个独特的空间里,莫言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对世间万物的敬畏蕴藏于光与彩的细腻变化中,在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田野画中,展出了一个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图景。

注释:

①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小说评论,1994(5).

②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0.

③莫言.红高粱,广州:花城出版社,2023:152.

④莫言.红高粱,广州:花城出版社,2023:118.后文所引小说原文均出自此本,只在引文后标注页码.

⑤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小说评论,1994(5).

⑥赵白生.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结?.文艺研究,2002(5).

⑦William Wordsworth,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ds of William Wordsworth,Boston:Houghton Mittllin Company,1904,p.83.

⑧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180.

⑨宁梅.生态批评与文化重建――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Ⅷ.

⑩王诺.欧美生态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67.

{11}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12}转引自刘晓克.浅析《透明的红萝卜》主人公黑孩.书屋,2009(7).

{13}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5).

{14}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文学评论,1999(6).

参考文献:

[1]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小说评论,1994(5).

[2]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莫言.红高粱.广州:花城出版社,2023.

[4]赵白生.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结?.文艺研究,2002(5).

[5]宁梅.生态批评与文化重建――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

[6]王诺.欧美生态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7]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8]刘晓克.浅析《透明的红萝卜》主人公黑孩.书屋,2009(7).

[9]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5).

透明的红萝卜全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青萝卜;秋延迟;栽培技术;沿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31.1.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3)12-0091-01

秋延迟栽培在轮作模式上将沿淮地区传统的一年两季“小麦―玉米”模式改为一年三季“小麦―玉米(青贮)―萝卜”模式,小麦选用春性品种、玉米选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或种青贮玉米,小麦、玉米不减收,新模式增加了一茬(萝卜)收入,平均增收2.25万元/hm2以上。菜粮轮作模式,既有利于土壤改良,又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秋延迟萝卜栽培采取露地栽培方式,投入低,上市时萝卜特别脆,品质优,深受消费者喜爱,经济效益显著。

1 萝卜的特征特性

萝卜为十字花科萝卜属草本植物,根部为最常见的蔬菜之一,但整株植物都可作为食用蔬菜,本文所述青萝卜是指绿皮绿肉萝卜。萝卜根系属直根系,主根可达60~150 cm,主要根群分布在20~45 cm的耕层中,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其主要食用器官是肉质根,形状为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根皮颜色多种,肉有白、青绿、紫红等色。萝卜第1对真叶为匙形,是初生叶,在营养生长期长出的叶叫莲座叶。叶形有板叶、半裂叶和羽状裂叶,叶色为绿色,叶柄颜色多种,叶丛形态多种。萝卜茎直立,在营养生长期内短缩,其上着生莲座叶。萝卜植株通过阶段发育后,在适宜的温、光等条件下抽生花茎,由顶芽抽生的花茎为主茎。萝卜为复总状花序,完全花,花瓣颜色有白色、淡紫色和粉红色,青萝卜花为淡紫色;果实为长角果,内含3~8粒种子。萝卜种子为不规则圆球形,种皮浅黄色至暗褐色,千粒重7~15 g。

萝卜的生育周期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大阶段。其中,营养生长期是指从种子发芽至肉质根形成的时期,分为发芽期、幼苗期、肉质根膨大期[1]。从种子萌芽至2片基叶展开,排列呈“十”字形为发芽期。从拉十字至第1个叶序的幼苗叶展开,根部完成了大“破肚”,为幼苗期。从肉质根大“破肚”至肉质根形成,为肉质根膨大期。

2 青萝卜秋延迟栽培技术

根据萝卜生长特征特性,结合阜南县气候条件,总结了沿淮地区青萝卜秋延迟栽培技术。秋延迟青萝卜栽培在阜南县主要是加茬栽培,即在玉米收获后加种一茬萝卜。

2.1 品种选择

沿淮地区多喜爱绿皮绿肉的青萝卜,秋延迟栽培应选用生长期65~80 d、耐寒、抗逆性强、产量较高、品质优的中等个体青萝卜品种。阜南县主要选用合丰青、卫青1号、鲁萝卜1号、鲁萝卜4号、苗集沈青萝卜等品种。

2.2 整地施基肥

玉米收获后及时施肥整地,施腐熟农家肥30~45 t/hm2或商品有机肥2 250 kg/hm2+三元素复合肥450 kg/hm2,深耕(20 cm以上)、细耙、整平、开沟做畦[2],畦宽2 m,沟宽30 cm,沟深25 cm,排灌沟要相互连通,利于排灌。

2.3 科学播种

播种期的确定应结合本地气候条件,综合考虑2个因素,一是上茬作物的收获期,二是延迟上市的需要。本地秋延迟萝卜播期一般在9月5―15日。播种方式采取穴播。播种密度掌握行株距为30 cm×24 cm,播138 750穴/hm2。按每穴3粒种子播种,播后盖细湿土,厚度0.5~1.0 cm,踏实保墒。

2.4 田间管理

2.4.1 定苗。萝卜长至3~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定苗,每穴留1株健壮苗[3],全田留苗要大小均匀一致,定苗不少于13.8万株/hm2。

2.4.2 浇水。幼苗期需水量少,应利用微喷带浇水,避免大水漫灌。“破肚”前要减少浇水量和浇水次数,以利于萝卜蹲苗,促进直根深扎土层。叶旺盛生长期应适当加大浇水量,促进叶片生长,保证营养生长量充足。到萝卜“露肩”以后进入肉质根生长盛期,萝卜生长需水量大增,可改为大水顺沟浇灌方式,一般每周浇透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忽干忽湿[4]。遇雨田间水分过多时,要及时排水,以防发生腐烂病。

2.4.3 追肥。本地青萝卜种植一般追肥3次,在定苗期进行第1次追肥,施尿素90 kg/hm2;大“破肚”后进行第2次追肥,施三元素复合肥120~150 kg/hm2;“露肩”后追第3次肥,施三元素复合肥225~300 kg/hm2。每次施肥r应结合浇水进行,以提高肥料利用率。第1、2次追肥在浇水前撒施,然后喷淋浇水,第3次追肥先浇透水,傍晚停水后撒施。

2.4.4 抗寒措施。秋延迟萝卜生长后期本地气温较低,不利于萝卜肉质根膨大,影响产量,可用叶面喷肥技术解决这一问题。试验研究表明,叶面喷施柯旺达叶面肥等可提高萝卜抗寒能力,延长萝卜肉质根膨大时间,促进萝卜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具体方法是,在秋延迟萝卜肉质根膨大盛期进行2次叶面喷肥,第1次用柯旺达叶面肥480 g/hm2+硼砂2 250 g/hm2,兑水75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10 d后,用柯旺达叶面肥960 g/hm2,兑水750 kg/hm2进行第2次叶面喷施。经过叶面喷施柯旺达叶面肥+硼砂的萝卜抗寒能力明显增强,较低温度下仍能正常生长,肉质根膨大生长时间延长了10~15 d,萝卜单根增重70 g以上,平均增产 15.2%,增收增效显著。

2.5 病虫害防治

秋延迟萝卜生长期气候逐渐转凉,加之露地栽培,田间通风条件好,病害较少发生。主要注意霜霉病的防治。秋萝卜虫害主要是蚜虫、菜青虫及夜蛾类害虫,虫害防治主要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药剂。

2.6 适时采收

一般播种后65 d左右,在本地正常夏秋萝卜、早秋萝卜采收结束即可采收。秋延迟萝卜口感脆甜,品质佳,又是新采收上市,销售价格高,种植效益好。而且由于此时气温变凉,萝卜在地里不易糠心,采收进度可根据市场行情调整,采收时期长短可灵活掌握[5]。秋延迟萝卜一般产量为52.5~60.0 t/hm2,产值4.2万~4.8万元/hm2,纯收入3.42万~4.02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5.38~6.15。

通过种植秋延迟萝卜,调优了本地轮作模式,增加了效益;同时,通过肉质根膨大期喷施柯旺达叶面肥+硼砂,提高萝卜抗寒能力,延长了秋萝卜生长期,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效益显著增加。

3 参考文献

[1] 丁广礼,赵其昌,侯家生.沿淮地区青萝卜春提早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3(10):87.

[2] 谢兰光.界首青萝卜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1990(4):26.

[3] 杨金兰,郭竞,刘艳波.青萝卜秋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J].北方园艺,2023(15):54-56.

透明的红萝卜全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莫言 村上春树 《透明的红罗卜》 《且听风吟》

中图分类号 I3/7-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23)03-0148-05

1985年《中国作家》第二期刊登了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这篇作品在读者中好评如潮,为此前默默无闻的莫言赢得了文坛瞩目,被视为建国以来农村题材创作不可多得的精品。莫言是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的,当年即有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问世,以后还写过《售棉大路》等作品,然而均反响平平。在这个意义上,把莫言的文学起点认定为《透明的红萝卜》,并不是一种随意说法。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登上文坛是在1979年,处女作《且听风吟》最初发表在《群像》杂志上,为他赢得了“群像新人文学奖”。不仅如此,评委丸谷才一还预见道:“这种以日本式抒情写成的美国味小说,不久可能成为这个作家的独创”。这意味着,这部处女作为村上小说的“个人革命”拉开了序幕。

莫言和村上双双在而立之年成名,文学发端各有不同,但是下述两点是肯定的:第一,这两位作家属于同一时代,成名作的问世时间相差不过六年左右;第二,《且听风吟》帮助村上横空出世,《透明的红萝卜》同样为莫言赢得了赞誉,只是没有获奖。

一、起点的语境方式

莫言和村上作为作家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这不只表现在国别的区分、文化的差异和创作经历的迥异等主要方面,即便是就写小说、讲故事的本事而言,要找出彼此的共同点也并非易事。

莫言生于山东高密县,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从来到黑土地上到21岁闯出去当兵,他所经历的完全是一个乡村孩子的入世之路。农村生活的积累,乡间眼界的短长,是莫言作为作家的唯一积累和财富。虽然后来走进艺术学院拿了大专文凭、进北师大研究生班获得硕士学位,少年莫言实际上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只读了五年书,经历的是一个山东少年现代农村生活的坎坷与困苦,这样的境遇所给予他的多方面生活理解显然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言的生活积累虽然丰厚。而文化准备却委实不敢恭维。因此谈到作家人生,也注定了他为农民代言的宿命,表现其他题材无疑不是他的强项。他的获奖词《一个讲故事的人》,并没有去有意识地张扬古老黄河文明的分量,这篇纯粹的文学技术领域里的发言,实际上只表明了是莫言获了奖,而不是中国获了奖。

村上春树生于日本关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所高中的国语老师;母亲是船场商家的女儿,出嫁以后则成为专职家庭主妇。村上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从小生长在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日本社会环境中,读大学时赶上了20世纪60-70年代的和“安保”运动,尽管在早稻田大学读了七年才拿到文凭,但是成绩平平,大三时就早早结婚,《且听风吟》问世时正和妻子经营一间爵士乐酒吧。这是一位个体经营者出身的作家,处女作完成时只是在没有客人的深夜,尽量写一些简短而不是冗长的句子。所以他的出路除了操持都市题材的“青春小说”,把自己的社会生活经历融入其间以外,文学起点上似乎看不出什么过人之处。然而,村上后来的文学影响竞超过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成为代表日本走向世界的作家,而且数度直逼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这并不是什么神话。

无论是莫言抑或是村上春树的文学起点上,都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之处。这让人想到文学大师成长过程中究竟哪些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及发端形态,说明艺术上“这一个”只属于他们的原因和理由。

《透明的红萝卜》写的是“”期间的一段农村生活,在一个农村民工修复滞洪闸的故事里,描写了黑孩、老铁匠、小铁匠和小石匠与菊子姑娘等几个农村青年。作品源自作家的一种意象,整体上弥漫着朦胧的气氛和心灵上的荒凉感。“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作品问世以后,有批评认为:“这种由意象而生发出来的思维方式,叫做‘内省型思维方式’。这种由内向外的东西,写出来一定带着明显的个人色彩,而且感情真挚。”

全力写人物成为这部作品十分鲜明的选择。在处理人物的艺术化过程中,作品有意削减和省略了与传统表现方式相关的大量内容,刻意寻求一种与形象相关的画面,努力做到让人物形象、而不是叙述者本人讲话,从而构筑起艺术上的模糊感与虚幻感。黑孩是莫言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也是《透明的红萝卜》人物谱系中最为重要的存在。作品把黑孩的人生际遇和生活理解通过一个红萝卜联系在一起,表现的是这一人物基本上没有亮色的生活。作品结尾,地里的萝卜被黑孩拔出了一半,自己则地回了家。拔萝卜,偷地瓜,睡桥洞子,打群架的丑陋不堪的闹剧也至此终结了。莫言所表现的中的农村生活场景,作家不仅熟悉而且没齿难忘,所以才能把它处理成经过浓缩的画面,看上去分明保持着艺术的距离感。这生活、这历史、这艺术都是属于莫言的,没有任何与别人重复的痕迹。

在理解与表现生活的兴致上,莫言与村上异曲同工、有着同一步调。如同《且听风吟》所写运动与“安保运动”对年轻一代日本人的伤害一样,村上同样表现他所熟悉的这些无法忘却的内容。所不同的是,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中热衷的主要不是形象塑造、而是语言的革命。“村上是在美国占领期间出生,并伴随着日益繁荣却仍继续向往美国的富强和文化的日本一同成长起来的。”在对美国当代小说顶礼膜拜的意义上,是现今的日本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村上小说艺术的“个人革命”,首先是在语言领域内发生的。作为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的美国味是小说的美国味的前提。在文学起点上,村上开始就形成了二三条不成文的规矩。第一,对日本传统小说语言、特别是近代日本小说的平庸拖沓和魅力不足十分反感,基本的取向是在对峙中远离。第二,村上的文学语言蓝本,是在20年代以来的美国现代文学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涉猎的作家并不包括文学巨匠海明威和福克纳这样的大师,甚至连战后文学的中坚金斯堡,“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凯鲁亚克也不在其中。第三,借鉴或重复广为人知的小说语言艺术,对于任何作家都是一把双刃剑。村上在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思考方面,显然是动过一番脑筋的。《且听风吟》的第一个日文文本由于与村上这样的追求相去甚远,所以数万字的心血被无情地丢进了垃圾桶,第二稿才改为先用英文写作、然后再译成日文的模式。由于“我的英文词汇有限,写不了太长的句子,这种情形反倒使我找到了一种节奏,同时实现了语言的洗练和句子的简洁。”

村上开始小说创作的70年代末,“‘纯文学’这一理念出现了决定性的崩溃。”读者对小说语言的接受趋势和审美标准,也不可遏止地转向大众化和世俗化,纯文学语言与大众文学的语言的界限在急速消失。时代呼唤着那些完全不是传统的写实主义意义上的语言文本的出现。这在客观上暗合了村上立志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抉择,恰好顺应了文坛演进的客观性要求。

二、起点与创作高峰的整体性

除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外,莫言与村上的文学起点上,还共同存在着迄今为止尚未引起两国批评界注意的另外一个重要规律。那便是这两位作家无不是以不断问世的高质量作品持续着与社会之间的对话,而且奇迹般地将自己的文学起点与创作高峰结为整体、一气呵成。从而出现了《透明的红萝卜》与《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遥相呼应;《且听风吟》与《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比肩登场的文本现实,而且几乎没有给批评界留下喘息的机会,便已然成为分别代表中国和日本走向世界的作家。

据统计,从《透明的红萝卜》到迄今仍在延续的莫言小说创作过程中,这位作家先后完成了《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等长篇小说11部,《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百余部,此外还有剧作、散文多部。其创作量之大,作品衔接之紧密,完全可以达到让读者与批评界目瞪口呆的程度。这些作品汇聚成了以山东高密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农村的历史画卷,艺术地再现了黑孩儿、媚娘、西门闹和姑姑等人物谱系。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不但征服了广大读者,还先后摘取了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第十三届意大利国际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和20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其中,许多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传播。

村上春树继《且听风吟》之后,除完成了震惊文坛的“青春三部曲”外,其后又有《发条鸟年代记》、《海边的卡夫卡》、《1Q84》和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问世。和莫占一样,这些作品较之处女作和代表作不但艺术上毫不逊色,而且屡有创新,依旧延续着对读者的吸引力和征服力。其中,《寻羊冒险记》获得了“野间文艺新人奖”;《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则获得了“谷崎润一郎奖”。继《发条鸟年代记》获第47届“读卖文学奖”后,村上还获得了弗朗茨?卡夫卡文学奖和“耶路撒冷文学奖”等等。除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败下阵来,村上委实是获得了诸多奖项认可的作家。他的作品同样被译成了30余种文字,村上小说的国际化色彩在这一过程中也愈加鲜明起来。

作品是作家的社会联系的唯一渠道,无论成名作如何出色,那以后的创作倘若出现低谷,便意味着作家写作宿命的完结。问题在于,莫言和村上春树的文学轨迹并不是一般的写小说的人都可以轻易企及的境界。无论是莫言还是村上春树都是相当出色的和极富才华的。如果没有《透明的红萝卜》之后,《红高粱系列》所展现的“这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这是家族史上骇人的丑闻,感人的壮举,惨无人道的兽行,伟大的里程碑,肮脏的耻辱柱,伟大的进步,愚蠢的倒退……”,便不可能有读者和批评界对莫言的真正认可。如果没有《且听风吟》之后的“青春三部曲”,村上春树也不可能完成爱情小说的顶级之作《挪威的森林》,轰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村上现象”便不会发生。作家的文学耕耘只有在自己心田里切实发生,文坛上才会开出绚烂的果实。这绝不是文学以外的包装和其他努力可以取代的。

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成为全世界、特别是中国人所瞩目的作家,批评界对这位作家成功的理由也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这是莫言2023年12月8日在瑞典皇家文学院的演讲词中的一段话,也是这位作家在自己的文学起点上发现的属于自己的文学追求,并成为他恪守的写作之道和小说风格。他接下来讲道:“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莫言开始讲述他人的故事,胶东的肥田沃土、身边的父老乡亲,于是成为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形象源泉。就这样,在他文学起点的后面,不断地耸立起一座又一座的文学丰碑。莫言文学的个性所在,是用作家演绎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汇聚起来的。失却叙述故事的能力,也便不会有莫言小说的成功。

如果说村上春树迄今为止的全部创作,可以当作日本“后战后”时期的精神史来解读的话,那么村上被视为一位对美国流行文化完全认同、几近臣服的当代日本作家的界定,是名副其实的。村上小说艺术的“个人革命”首先是在语言领域内发生的。作为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的美国味是小说的美国味的前提,这同样是村上在自己的文学起点上发现和找到、并且毕生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且听风吟》是冒着英语文本日本化的风险而出现的,即便被人视为“翻译文本”,村上仍然锲而不舍,并且把这样的选择贯彻到其后的文学创作之中。除了将美国现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要想讲述与别人不同的故事,就要使用与别人不同的语言”奉为经典,村上从来就未曾有过其它的选择。无论是作为小人物初登文坛的出路、还是作为大师风靡日本列岛时都概莫能外。村上对美国味小说语言风格的执着,包括他其后在小说艺术其他领域的努力,最终成就了这位作家的小说追求。

概括地说,两位作家在小说艺术领域中都付出过百折不挠的代价,莫言与村上的过人之处,都是在小说创作的基础领域中体现出来的。一个致力于故事的惟妙惟肖,一个倾心于语言的不同凡响,从文学的起点上便盯住不放,所以才终成正果。

三、起点后的汲养

客观地说,莫肓和村上春树都并不属于那种创作准备丰足的作家,由于在应该读书的年龄段分别赶上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动乱,所以二者都是后天意义上的成功者。《透明的红萝卜》完成以后,莫言成了专职作家。在创作时间、写作条件方面天翻地覆,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然而,这些变化在莫言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身上也发生着,而莫言的成功则在于其特有的心智。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自身文化潜能的发掘方面。莫言成名时,正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传人中国、并影响到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之时,这种外来影响在莫言身上的中国化,集中表现在他盯住了三百年前有山东血统的志怪小说名家蒲松龄,从而也为自己的故事韵味平添了特有的色彩。

村山春树则在《且听风吟》发表后,给自己预留了两年成为职业作家的时间。此间,他除了卖掉酒吧、准备从事专职小说创作之外,另一个重要思考便是如何找到和完善成为一名小说家的路径,村上的选择是“以译养文”。从处女作问世以后,村上便开始了美国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他常规的工作状态是上午写自己的小说,下午从事美国文学作品翻译,就这样持续坚持了30多年。他从这项工作中获取了多少小说家所需要的营养,这些作品怎样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恐怕是村上自己也无法说清的。时下村上已是名满日本的美国当代文学翻译家,翻译和创作相得益彰成为他文学起点上的独创和秘诀。

莫言在一首名为《师从》的旧体诗中,曾这样表述到:“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2023年底,这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词中又明确提出:“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关于莫言小说创作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关系问题,中国的批评界一直是有争议的,焦点在于“《聊斋志异》是马尔克斯架上常读书。《聊斋志异》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在全球畅销,世界各国很多作家都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而莫言之于蒲松龄,则完全是一种血脉传承的近亲关系。

莫言在接受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时,至少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之于莫言,不过是蒲松龄志怪小说的拉美版而已。“你们很乐意学习外国作家的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潜意识等,其实,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潜意识,中国17世纪《聊斋志异》都采用过,后来又由曹雪芹的《红楼梦》发扬光大”。莫言的小说创作实践表明,2001年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便带有明显的《聊斋志异?梦狼》的痕迹。四年以后,莫言又完成了自己的扛鼎之作《生死疲劳》。作品中的轮回转世、亦人亦兽的艺术手法中,同样透着《聊斋志异》的文学真传。莫言借鉴和模仿蒲松龄,是那样的自然,信手拈来,毫不做作,完全没有学习西方创作方法的生硬痕迹。这是长期思考、刻意投入和水到渠成、炉火纯青的产物。也是作家在成名作完成后一直默默进行的、属于自己的修行功底。

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问世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一边进行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的创作,一边开手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失去的三小时》和《父子间危险的代沟》的翻译。那以后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完成了《菲茨杰拉德作品集》和包括手稿与书信在内的雷蒙德?卡弗的全部作品八卷。这一过程中村上还感悟到随着语言与社会文明的演进,所有的旧译本无不面临一个“赏味期限”问题。“根据日语文体自身的变化,‘翻译文本’的最大‘赏味期限’是五十年”。因此借助20世纪80年代日本兴起的新一轮美国文学译介的热潮。涉足了四部美国文学的成熟期的经典成果,其中包括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雷蒙德?钱德勒的《长久的分别》、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杜鲁门?卡波特的《蒂芙尼的早餐》。对于“以译养文”,村上说:“归根结底,我的小说写法大都是从翻译劳作中学得的。通过将外国优秀作家的作品一字一句由横写变成竖写,我得以从根本上破解了文章的秘密。”

透明的红萝卜全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莫言是80年代中期文坛崛起的一代新星,他乘着“先锋文学”的大潮初入文坛,就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的问世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尤其值得我们认可的就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经历了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写作之后仍旧能够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和饱满的思维活跃力,而莫言的超人之处正在于他异于常人的创作力,甚至可以称得上文坛的“怪才”“异端”。而莫言保持这种长盛不衰的写作势头的秘诀在于莫言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并热爱着民间,民间是其作品滋长新生的“温床”。生于山东高密,亦长于斯的莫言,正是在充分的吸纳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之后自觉地继承发扬了民间的这种优秀的传统并对其有所反叛与扬弃。莫言对感觉,无论是内心感觉还是生活体验,都有着特殊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融通感觉是莫言表达思想的独特方式。他将视觉,听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功能融为一体,搭建起一个充满色、香、味、形、情、趣的世界,使人可触、可感、可闻、可亲。可以说对于感观世界的妥善经营,造就了高密县东北乡,造就了“我爷爷”,“我奶奶”,“小黑孩”,“上官金童”,“孙媚娘”,“钱丁”,“罗小通”等一个个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造就了莫言笔下的世界。

本文试图从莫言作品的艺术表达技巧入手,重点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莫言作品表现出来的儿童视角,复调技巧;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其作品的狂欢化的叙事;从色彩入手,感悟体验莫言作品色彩意象的象征化。

一 儿童视角下的异化时代

视角是作家进行调控以达到文本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莫言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作为一个平常的人,童年的生活经历会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而作为一个作家而言,他就不仅仅是这样,同时他还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到作家的创作。程德培先生在他的 《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 》 一文中就说到“ 莫言是一个被记忆缠绕的人”,所以莫言选用了童年视角来还原儿童眼中所观察到的世界。

发表于1986年3月的《红高粱》,是莫言自觉地运用儿童叙述方式的开始, “我” 是一个远离战争,没有亲历过战争的儿童。所以在小说中才能泰然面对战争中所发生的一切。作品通过 “我” 的眼睛再现了战争的整个过程。这里的儿童只是一个承担叙述的工具,没有融入太多的主观感彩在里面,他就是在讲述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这也是作者在创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就是在写小说时避免在小说中说教,避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写作《红高粱》 时,莫言对 “儿童 ”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是一个正常的儿童,能承担叙述的功能就可以。发表于1985年的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 “黑孩 ”作为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小说中的 “黑孩 ”似乎就是作者的本体投影,“黑孩” 不是一个哑巴,但他却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他不爱说话,也因为他经常发呆,所以开发了他的潜在的超常能力,使他具有了 “特异功能” ,他能够看见常人看不见的景象,他看到 “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他还具有超常的听力,他听到 “黄麻地里响着鸟叫般的音乐和音乐般的秋虫鸣唱”,“ 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唼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能够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能够发现比别人更加丰富的色彩。用儿童形象来抒写和象征人类原始的阴柔情操,是十分妥帖和自然的,因为儿童作为“ 个性” 的 “人之初” ,易于被看做是群体的 “人之初” ,即人类童年的一个缩影。作者精心建构了一个超越常人又源于天性的感觉世界,有意凸现它与成人社会现实世界之间的格格不入,并以前者的美好,和谐,灵异和丰富对比于后者的丑陋,争斗,单调与缺乏生气,从而透漏出了作品的原始主义题旨和倾向。从根本上说,作者通过儿童心理达成了对人的原始心态的重塑,通过知觉形式开掘与张扬了原始思维的潜能。《檀香刑》中的赵小甲作为心智未成年的成年人虽然有一份杀猪的职业,并且已经结婚,但他的智力只是停留在幼儿的水平,因此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同时他却有着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作者通过小甲的眼看到的袁世凯是一个“ 道行很深的‘高级鳖’ ” ,克罗德是一头 “大灰狼 ”。这就在喜剧色彩的营造下赋予了赵小甲以异于常人的能力。故意造成一种陌生化的叙事效果,通过感觉化的叙述,使读者有一种全新却又似曾相识的别样的审美感受。《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儿童,作者结合特定的时代环境塑造了这样一个对肉有着极度的渴望甚至达到了一种变态程度的儿童。通过这样一个儿童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异化,看到了社会对人的异化。罗小通就是一个被社会异化的产物,在他的眼里已经没有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在他的眼里父亲和野骡子姑姑的私奔好像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为了牟取暴利违法出售注水猪肉也是很正常的事,因为 “你不注别人也要注”。 物欲世界使人们日益远离精神家园,真理与正义在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中被排挤丢弃。

莫言笔下的儿童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晚期作品中的儿童都显得不再那样单纯,莫言笔下的儿童不论是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还是《 牛》中的罗汉,还是《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都是经历过苦难日子的孩子,在他们眼里看到的社会都是变形了的社会,如在罗小通的眼里所看到的社会就是人们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的社会,所以莫言笔下的儿童相对于其他作家的 “ 儿童 “ 少了儿童的那份单纯,而多了孩子身上不应该有的那份成熟,他们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异化的产物。莫言在他的作品中借助儿童反映了自己在童年时代所经历的种种苦难,能够让读者借助这些儿童进一步走近作家的灵魂去了解他。同时莫言 “儿童视角” 的创造性运用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同时让他的作品在内容上也有了一些变革,不再局限于传统小说的内容,借助于儿童的口吻,作家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也能够通过儿童表达出来。作者借助儿童眼光的观察和透视,易于揭示成年人所难以体察到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因为儿童身心的不成熟,所以并不能真正懂得成人世界,他们往往只是充当‘‘纯粹”的看和听的角色,在记下所看到和所听到的东西时,他们的感觉经验与成人也很难达到一致。所以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借助儿童的这种特殊的感觉心里特征,使其创作所要表现的真实意图在 “不经意” 间得到强化,而 “ 儿童” 也就成为了帮助作家完成特定叙述目的的叙事性的功能化符号。

二 复调理论对传统叙事理论的冲击和构建

复调理论是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提出的。复调本身是一个音乐艺术中的术语。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叙述上的 “多声部 ”。它打破了传统作家与主人公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拓展了叙述者的视角;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述顺序,采取了共时的,平面的,多声部的叙述结构。

莫言曾经说过,现在常常是小说写 “我” 。复调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较传统小说的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意识本身的流动和不确定性,不可完成性,促使主人公时时在消解传统小说的外在立场和稳定的作者视野,作者与主人公那种传统的类似上帝与造物主之间的垂直关系至此变成了一种平行的互动关系。”小说《四十一炮》中,主人公罗小通被老师轰出课堂,他却为自己找到了很好的理由—“尽管我不认识字,但我感觉那些字都认识我。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用学习的,起码是不必要在学校里学习的。难道八个梨分给四个孩子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在学校里学习吗?”同时,他还有 “混蛋逻辑” , “就是混蛋想事的方法” 。罗小通身上有作者童年的影子,但是很显然他还是摆脱了作者的束缚。“ 主人公视野” 使罗小通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完全被作者驾驭转为与作者互动,甚至 “逼迫” 作者认同他的发展逻辑。在莫言的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关系及作者本身的复调性, “ 将传统小说所偏爱的历时语境改造成为共时语境,它不注重时间的流程,不注重情节的发展及形成过程,而是将这种由历史纵深感的过程投射到共时的平面上。”

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在时间上存在一种 “重叠化,由于在同一情节线上对众多人物行动分而叙之,叙述时间上便要不断地被重新拉回到某一起点。”莫言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叙事的线型的,历时的结构,而采取了平面的,共时的结构。他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交叉进行叙事,在共时中呈现多个事件,如此叙事并没有打乱整个情节的时间发展顺序,这是中国叙事的一个重大突破。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 是从1939年“ 我父亲 ”和余占鳌等人准备伏击日本汽车队下笔的,继而将作家写作此文本之前同村老太太的讲述,胶平铁路的修筑和刚满16岁的奶奶过门儿等事交叉开来,呈现给读者的是不同时空的故事在同一个共时的平面进行着。在莫言的小说中,时空的穿插跳跃极为频繁,甚至整篇文章都在穿插跳跃中进行,《四十一炮》最为明显。五通神庙里罗小通对兰大和尚的“ 诉说” 与罗小通童年的切身经历通篇穿插。檀香刑是莫言复调小说的典型之作。小说由 “凤头—猪肚—豹尾” 三部分组成,首尾两部分分别以孙媚娘、赵甲父子、钱丁县令、孙丙等人物的戏剧化说唱方式,将民间英雄孙丙的抗德故事抒唱得淋漓尽致。针对同一历史事件,小说既有庙堂话语的参与(如赵甲),又有知识分子话语的参与( 如钱丁 ),更有民间话语的参与 (如孙媚娘,赵小甲)。这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不仅让事件人物从各自立场粉墨登场,而且使处于话语弱势地位的底层民间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可以说,莫言对复调结构的使用,不仅是一场艺术形式的革命,更重要的是它给予民间话语应有的对位和权利。

复调性的民间叙事结构是莫言小说的最基本的叙事形态,莫言小说叙事主人公总是很特别的。小说《 透明的红萝卜》选择一个懵懂的农村小孩。他拙于人事而敏感于自然和本性,对世界充满了感性的认知,由于对认识的一知半解,所以他总是歪曲的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纠葛,错误的并充满了谐趣的解释各种事物。这种未成熟的叙述形态与小说所根据现实生活内容而表达的真实意向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也同样构成了复调的叙述。这种叙述形态在近年莫言小说《牛》,《 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等比较优秀的作品都使用了这样的民间叙述,可见,莫言的小说在叙述上已经淡化了传统小说叙事的内容核心,他不是以叙述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展现广阔的社会空间,而是以体现人物的内心的思维,对话为宗旨。

三 狂欢化的叙事语言

狂欢,根据巴赫金的解释,来源于欧洲民间的重要节日—狂欢节。巴赫金说:“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这一语言分别的,可以说是分解的表现了统一的狂欢节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渗透了狂欢节的所有形式。”

在当代中国,莫言是一个真正深入民间的作家。他彻底摆脱了精英知识分子话语修辞习惯,抛弃了美与丑,善与恶这样简单的二元判断标准,呈现了一种善恶相间,美丑纠缠的景观。在他的笔下,“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里的土地成了真正“藏污纳垢”的洋溢着生机的活的民间。这无疑揭示了民间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那就是对死亡的蔑视与对于生命的珍惜和百折不挠的追求。在小说《红蝗》的末尾他写到:“总有一天,我要编导一部真正的戏剧,在这部剧里,梦幻与现实,科学与通话,上帝与魔鬼,爱情与,高贵与卑贱,美女与大便,过去与现在,进奖牌与......互相掺和,紧密团结,环环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是一种褒贬并置的语言。戏拟,反讽的修辞消解了语言的严肃、庄重和权威性,暴露了现实的荒谬、虚伪、可笑性。这正是莫言狂欢化小说语言修辞的典型特征之一。《丰乳肥臀》对狂欢化叙事的理解更是透彻,母亲生下的八女一男没有一个是合法婚生,用母亲婚外生育的情节把狂欢叙事与生殖崇拜紧密联系起来,完成对中国传统的宗法家族血缘体制的解构,对人类最原始,最古老也最深刻的情感方式的呼唤与默契。莫言很少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平静安宁,他是通过感官和肉体的喧嚣沸腾生命的热力,凸显人的自由意志的。可以说莫言的民间化写作立场是由其狂欢化的修辞方式来实现的。正如巴赫金所言,民间的语言是狎昵的,多义的,褒贬的,界限是模糊的,它反映了这样一种民间文化观念:所有现存事物都是同一时间边死亡边诞生的,其中融合过去和未来,旧真理和新真理。它是理解世界的未完成性,世界上的伪与真,善与恶,死与生,黑暗与光明,凶残与爱意的经常混合的一种方式,在这类语言中尽管着重点总是落在肯定因素上,但它不会脱离否定因素。这就是“修辞学层面上世界的双重性”。

莫言擅长于选择具有仪式性的民间活动来展现狂欢的氛围,在狂欢的氛围中对传统权威进行调侃和颠覆。从《红高粱》中活剥人皮的场面到《檀香刑》的凌迟、腰斩、檀香刑等行刑场景达到极致。《檀香刑》中凌迟美丽的那个场面非常具有仪式性。莫言笔下,北京城万人空巷,菜市口刑场那儿被踩死,挤死的看客就有二十多个。这实际上就是一场充满戏剧和狂欢色彩的仪式性演出,侩子手和犯人联袂演出。而这个场面不是作者直接描写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用执行者的话语方式描述出来,更带有那种血淋淋的。掌邢的师傅认为:在演出的过程中,罪犯过分地喊叫自然不好,但一声不吭也不好。最好是适度的,节奏分明的哀号,既能够刺激看客的虚伪的同情心,又能够满足看客邪恶的审美心。师傅还说,他执刑数十年,杀人数千,才悟出一个道理: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檀香刑》这种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正是民间修辞的狂欢性的集中体现。当然,莫言小说文本中的这种带有狂欢性的民间修辞,绝非仅仅作为权利斗争的图解,而是试图在众声喧哗中使历史和文本共同构成对所叙述时代的隐喻并见构成双重世界关系。例如,《檀香刑》正是以高密的独特民风对清末中心话语的解构中使文本呈现出多调对话与文化狂欢的倾向。凤头部前四章“媚娘浪语”,“赵甲狂言”,“小甲傻话”与“钱丁恨声”同豹尾部的“媚娘叙说”,“赵甲道白”,“小甲放歌”及“知县绝唱”等章节遥相呼应,甲、乙、丙这些符号化的人物频繁以各自视角参与到总体叙述策略之中,极大地拓宽了文本的叙述空间。同时,钱丁与孙丙斗须,媚娘同县官夫人比脚以及以“戏.....演完了...”作结等民间漫画式的讽拟,戏谑甚至有些狎昵的叙事方式以及赵甲行刑时涂鸡血的脸及檀香刑本身等怪诞的场面,共同揭示着貌似坚若磐石的严肃世界图景中所充斥着的颠覆等级、填平鸿沟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在莫言的小说文本中,作者熟练地运用民间修辞的技巧来拆解历史和现实,并力求凸现出历史寓言与文化的象征蕴含。从某种意义上说,狂欢化的民间话语才真正是莫言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贡献。

四 色彩意象的象征化

1.红——顽强生命力的颂扬

张清华在《 论莫言小说的传统艺选择与回归术精神》中说:“他的审美世界是一个带有超验色彩的感觉世界,是一个被主体人格与审美意趣浸透了的幻想世界”,的确,莫言对色彩有着独特的感知和把握能力的。在众多色彩中,他似乎又对“红”情有独钟。在《红高粱》这部作品中,莫言为我们展示了那一片让人热血沸腾的红高粱,那一望无际的生机勃勃的红高粱。他让红高粱承载了作为人的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意义。在充满野性的血红的高粱地里上演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故事 “我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大胆的在血红的高粱地里野合;“我爷爷”带领着“我父亲”和几百号人在高粱地里伏击日本的汽车队,杀死了日本军队的高级官,“我爷爷”的队伍也全军覆灭,战斗太激烈了,英雄们的鲜血染红了高粱地里的黑土地,而“我奶奶”也为了志愿抗日,在给游击队送饭的途中被子弹击穿了胸膛,英勇的牺牲在她最熟悉,最热爱的红高粱地里。“我奶奶”在临终之前的一段内心独白也体现了这种顽强不屈的原始生命力的抗争精神,对生命强烈的呼唤与渴求。“天,什么叫贞洁?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啊…”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正是“红高粱性格”的鲜明体现,对自由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对现代人生命的回归和蓬勃生命力的呼唤都以红高粱为载体,由这种充满也行生命力的红高粱传达出来。莫言通过“红高粱”赞美了高密县东北乡人红高粱般的性格,赞美祖辈洋溢着的原始生命力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赞美了作为人最本真的欲望和追求,而这一望无际,庄严肃穆的红高粱不仅仅是“我爷爷”“我奶奶”生活、战斗的场景,它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暗示和一种生命力的传达。

2 爱与希望的象征

透明的红萝卜全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有机胡萝卜;大田栽培技术;销售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1]

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带给人们更多的财富和文明的同时,为追求高产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土壤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等严重后果,这种状况已经危害到人类及动物的身体健康,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目前,常规蔬菜种植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及农药,尤其夏季高温多湿病虫害发生严重时,种植户用药机率相对增加,更容易导致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需求也日益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有机蔬菜生产,为人们提供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蔬菜,减少农业投入品污染,维持环境自然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施有机胡萝卜种植,可在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优化菜园生态环境,保护土壤良好的理化结构,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三统一。根据我们近两年来大田有机胡萝卜栽培经验,要取得丰产、品质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着重做好整地、田间管理和销售管理这3个环节。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 整地管理技术措施

1.1 地块选择

1.1.1 在适宜胡萝卜栽培的区域选择生态环境良好且周边没有污染源的地块,如果是常规生产地块,必须全面清理菜园,明确生产单元范围,经自治区级(省级)质检局对选择地块的土壤、生产用水和空气进行检测,符合国家有机蔬菜生产的相关标准时,并获有机蔬菜生产转换期认证,时间满一年以后,才能进行有机胡萝卜生产。在同一地块轮茬种植不同种属的蔬菜时,必须以有机技术标准进行生产。

1.1.2 要求所有有机种植的地块周边与邻近常规生产地块之间都应建立隔离带,可以种牧草或蓖麻作为隔离墙,如果所选地块有天然植物隔离带的为最佳,宽度以不受常规地块种植时使用的化学肥料及农药、用水等因素影响为准。

1.1.3 从选择地块开始,所有的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必须用登记簿详细登记在案,以便监督检查,保证有机蔬菜生产安全,并且,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禁止平行生产[2]。

1.1.4 有机胡萝卜生产基地,必须设有独立专用生产工具存放房和农资投入品贮存房,相关生产机械设备原则上实行有机专用并设专人保管。

1.1.5 有机蔬菜生产,是一项生产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农业生产活动,因而,要发展有机蔬菜生产的种植户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够理解有机蔬菜产业相关基础知识。而且,参与有机胡萝卜生产基地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必须接受有机蔬菜种植相关管理技术培训,规范胡萝卜标准化栽培,掌握肥料投入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措施,达到有机栽培的基本要求。

1.2 整地

1.2.1 机耕。按胡萝卜肉质根生长的生理特性,应选择能犁深度30㎝以上的拖拉机机型,犁深度在30-40㎝为宜。犁好地后,把地里的小石块清理干净,然后曝晒5—7天,可提高土质疏松度,增加土质透气性,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虫草害。

1.2.2 打地。地曝晒5—7天后,就开始打地。具体做法是在地面均匀撒足基肥,打地时,深度要达25-30㎝,拖拉机速度保持缓慢,这样,保证耕作层深度和土壤颗粒细小,同时使基肥跟耕作层土壤充分搅拌均匀,为胡萝卜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1.2.3 起畦。为了便于田间作业与管理,起畦时要求畦面宽为1.5米左右为宜,过道为30㎝,畦面高25—30㎝。如地有坡度,畦面方向大致跟斜面成垂直线,开好排水沟,避免雨水大时冲毁畦面,严重时还要复种。宾阳地区栽培胡萝卜一般在9月上旬至11月中旬播种为宜,过早则由于气温太高容易被晒成老小苗,根茎部变红,肉质根生长滞后,并且雨季未过,胡萝卜种子体积小重量轻,还易受大雨冲刷,造成缺苗;且胡萝卜生长周期为100—240天,播种过迟则气温过低,植株生长缓慢影响产量和质量,翌年,后期采收,容易遇高温,造成烂根。

1.3 有机肥堆管理

1.3.1 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自生及再生循环原理,有效合理利用基地的资源,根据胡萝卜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充分利用包括场内间种作物秸杆杂草等废弃物和添加畜禽粪便堆制成利于胡萝卜生长的有机堆肥来培育土壤地力。

1.3.2 堆肥材料及配方:农作物秸秆或木屑占27%,猪粪、牛粪、鸡粪、菜饼、茶花麸、花生麸饼等占73%,在专设的有机堆肥场或有机肥积制池,堆制。严禁使用化学合成原料及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来作为基肥制作材料。

1.3.3 堆肥方法:堆制时选择在地势较高的排水良好的专设有机堆肥场或有机肥积制池,将配好的堆肥材料按15cm~20com厚为一层进行堆叠,一般堆放5~6层后加盖黑膜密封。堆肥湿度控制在60%左右(捏之手湿,指缝间有水挤出)。温度前期控制在50℃~60℃(维持10天)为宜,后期控制在60℃~65℃为宜,这样,可以让堆肥充分沤熟,同时可以杀死堆肥材料所带的病菌和害虫,减少病虫源。堆沤时间一般需要20~30天,堆沤期间每10天翻堆1次,翻堆2~3次,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水,保持湿度,控制温度。

2 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2.1 种子选择。所选种子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有机蔬菜种子国家标准。严禁使用任何经化学及其他的于有机蔬菜禁用物质处理过的胡萝卜种子和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处理过的胡萝卜种子。从外地引种时,选用已经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植物检疫过并标有合格证且可用于有机蔬菜生产的胡萝卜种子,不得从疫区调运种子。尽可能使用有机胡萝卜种子。生产者要严格把关这些环节。

有机胡萝卜生产应选用抗病、抗虫、耐热性强、耐抽苔,优质丰产、商品性好的品种。

2.1.1 种子处理。胡萝卜种子比较干时,一般不需处理,可直接播种;也可稍加晾晒种子1—3个小时,打破种子休眠即可播种。

2.1.2 播种。起畦完,开行,行距为15-18㎝,株距7-10㎝,一般每667㎡(1亩)播4-5万粒种子。要求播种时采取点播或撒播方式,点播可以减少种子消耗,降低成本,减少后期工作量,对于较贵的胡萝卜种子尤为适宜。撒播,可以保证苗长齐,避免漏苗,影响产量,对于较便宜的胡萝卜种子尤其好。点播时,在1.5米畦面,采取两个人对面同时播种的方法,以免漏播,影响产量。点播或撒播后,在行槽面均匀撒0.5㎝沤熟的猪粪,以覆盖完种子为宜,畦面可均匀撒一些稻草,防雨水冲走种子。

2.2 田间管理

2.2.1 微喷。采用软管微喷方式进行灌溉,则可有效解决用喷枪直喷造成的土壤冲刷,表土易硬化,苗易受机械伤,浪费水严重的问题,并且能达到节省劳力,节本增效的作用。具体方法是,按两畦过道设1条直径为2.5—3㎝微喷塑料软管,主水管选择直径为5—8㎝塑料管,沿畦面走向的纵向布道以便各支管接入,微喷塑料软管上用小钻子钻成 “品”字型交叉出水孔,保证淋水时,水柱斜交叉,不冲走种子,不冲倒苗,能均匀淋到畦面;每67㎡(1分地)设有一控制水开关,在主水管水压一定时,可以调节微喷软管喷淋的面积;主水管水压不足时,可控制小范围喷淋。微管每667㎡(1亩)成本人民币为200元左右,微管一般可用3年。

2.2.2 淋水。胡萝卜种植,有效的水控制措施,是保证齐苗,减少分叉,避免裂根,促使肉质根生长快速,表皮光滑丰满,是最关键的技术要点。

点播或撒播完后,淋水,根据胡萝卜生长需水特性,苗期淋水频率高,后期需水少的特点,本着节水灌溉原则适时适量喷淋。生产用水尽可能使用天然集雨库水及高山引水、地下水等未受污染的自然水进行喷淋,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水质监测,确保用水符合有机蔬菜生产要求。我们有机基地的生产用水是经检测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深水井水来喷淋。

播种后,第一次淋水是关健,关健点就是淋透,引主根下扎。一般播种后至出苗前每天进行2-3次淋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出苗整齐。齐苗后,保持土壤见干见湿,视天气情况,晴天,一般每3—5天淋1次水,以利发根,防止幼苗徒长。苗长至4㎝时,进行中耕蹲苗,植株长至7-8片真叶,肉质根开始膨大时,结束蹲苗。蹲苗后及时淋水,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隔3-5天淋1次水,以促进肉质根正常生长。

2.3 间苗、中耕施肥除草

2.3.1 间苗。秋、冬季播种的胡萝卜,播种后40—50天,苗高6cm左右时进行间苗,择强壮优的,去弱矮劣的,每穴留1株,株距7—10㎝。

2.3.2 除草。要及时清除杂草,避免杂草抢夺养分,同时减少病虫害孳生的环境条件。结合中耕,采用人工拔、锄、铲等物理措施清除杂草,严禁使用化学除草剂来除草。

2.3.3 中耕施肥培土。以农家肥、麸饼肥、稻田秸秆、杂草等进行堆制发酵腐熟后的堆肥为主来增肥土壤。必要时,根据胡萝卜生长的需要,适量施用一些经有机认证的商品有机肥来补充胡萝卜生长所需的养分。严禁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等有机生产禁用物质来增肥土壤,严禁使用人粪尿来增肥土壤。

具体是当播种后80天左右,肉质根生长至直径为1cm左右时,施膨根肥,每667㎡(1亩)施用优质有机肥250kg,撒施于行沟面,结合中耕培土,土培至根茎部,以防根膨大后露出地面形成青头,影响品质。

2.4 病虫害防治。胡萝卜主要病害有黑斑病、白粉病和软腐病;主要虫害有蚜虫和美洲斑潜蝇。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从维护整个有机胡萝卜种植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措施,以可用于有机蔬菜生产的药物防治为补。创造适合于病虫草害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从而控制病虫草对胡萝卜的危害,增进生物多样性,保持胡萝卜种植区生态平衡,减少各类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严禁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等有机农业生产禁用农资投入品来防控病虫草害。

2.4.1 农业防治。

农业措施,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如助农大根、高山大根、佳红、黑田七寸、红金喜等胡萝卜品种。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胡萝卜自身抵抗病虫能力。同时与禾本科或者豆科作物进行轮作;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减少病虫源基数和侵染机会。特别强调,在与禾本科或豆科作物进行轮作时,禾本科或豆科作物生产必须按照有机生产技术措施来经营管理。

2.4.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采用蓖麻隔离带的驱虫作用;二是捕杀或摘除:通过人工摘除害虫卵块及各种病叶。三是灯光诱杀: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选用对植食性害虫有强引诱力的光源诱杀害虫;四是在菜园内安装黄板诱杀害虫;五是挂性诱剂、糖醋液等。

2.4.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好胡萝卜地及周边环境中的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保护好蜘蛛、蛙类等有益动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利用天敌来控制、压低和消灭病虫害,并利用枯草芽孢杆菌、腊质芽孢杆菌等以菌治菌。

2.4.4 药剂防治。

在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有限制的选择国家有机蔬菜中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动物源、微生物源或矿物源药剂来防治病虫害。根据不同农时,把握时机喷施兼治多种病虫的有机农药。对黑斑病、白粉病和软腐病发生初期,可采用石硫合剂、高锰酸钾液或木醋液等进行防治;对防治蚜虫和美洲斑潜蝇,可充分利用隔离带的蓖麻的茎、叶、根、种子配制植物农药,也可喷施白醋液、臭肥皂液、红辣椒水、大蒜水等驱虫,严重时可使用苦参碱、天然除虫菊、鱼藤酮等原生物农药。宜低容量喷雾防治,严格按照有机蔬菜用药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为防止产生抗性,农药要交替使用。同时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掌握适期施药。

3 销售管理技术措施

3.1 产品采收。

根据各胡萝卜品种特点,播种后100—120天或单根重150—500克符合商品要求时采收。采收时,由于胡萝卜肉质根较长,为了减少损失,最好前一天,先淋透一次水,这样易拔出。拔出后,根茎部保留长1㎝,整齐摆放于畦面,装袋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损伤。

有机胡萝卜采收时应使用专用工具,并做到同一地块单独采收,确实无法实现采收工具专用,应在工具用于采收前进行彻底清洗。收获过程中应防止禁用物质的污染。

3.2 产品运输。

有机胡萝卜采收后则利用干净专用运输工具装运,不能提供专用工具运输的,在每次使用常规运输工具前必需清扫干净或消毒后才可使用,并做好记录备查(包括时间、地点、工具名称、清扫或消毒方法、工作人员等),杜绝有机产品及生产资料在生产调运过程中受到污染。产品采收时就地做好标记,标记清楚生产地块号、批号、数量、采收日期等,避免有机产品在运输途中受到污染或与常规产品混杂等现象发生。

3.3 采收后处理。

有机胡萝卜采收后及时装进清洁无污染的编织袋内,然后运到清洗加工厂进行清洗,按胡萝卜大小分等级装进聚乙烯薄膜袋,每件装20kg,扎好袋口。清洗有机胡萝卜时要用专用机器,原则上不能与清洗常规胡萝卜的机器共用。如果使用清洗常规胡萝卜的机器来清洗有机胡萝卜,清洗前必须用干净水彻底清洗机器3次才能用该机器来清洗有机胡萝卜。禁止使用接触过禁用物质的包装物或器具来盛装有机胡萝卜。清洗有机胡萝卜加工场的水,需经检测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才能使用。

3.4 产品贮藏。

建立有机产品专用仓库,专人负责,实行有机产品独立存放并做好标记,进出库必须做好登记,避免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混杂;分包装过程禁止使用化学物质和接触过禁用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避免有机产品受污染。

3.5 标志、标签或批次号的管理

3.5.1 严格按有机产品标准和有机认证机构认证标准的要求在有机产品包装上使用中国有机产品标志和认证机构标志。这个必须经申请获批准后才可使用。

3.5.2 根据有机产品和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生产出来有机胡萝卜产品要贴有机标签。标签样本可以设计为:产品名称、生产基地名称、生产批号和认证机构,等四个主要内容。按标签所标内容,可执行有机产品可追溯。

3.5.3 销售。

有机产品出库必须经销售主管同意并签发发货单,仓管员根据发货单发货并做好有机产品出库记录(包括注明品种、数量、规格、批号、标签的使用情况等)。有机蔬菜农产品销售,一般是采取定点销售。如上海市南京市等大城市都设有有机蔬菜销售专用柜台。目前,有机蔬菜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市场售价因而也随之升高,很多消费者还不太了解有机农产品,因而政府加强市场宣传引导是关键。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