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科幻作文(精选5篇)
战役科幻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西方机器人电影;文化解读;机器人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戏剧《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创造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机器人(robot)。该词源自捷克语的“罗博特”,是苦役、劳工的意思。机器人,这个不是由碳水化合物而是由钢铁和线路组成的“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并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从此这个词汇风靡世界,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渗透到科学、哲学、文学、电影、艺术等各个方面。此后,对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对机器人与人类未来的忧虑,对科技至上和物质上帝的反思,成为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追求。机器人,成为各类艺术家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主题,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用魔幻般的手段,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机器人文化,通过机器人这一似人非人的媒介,展开了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重构。
机器人电影是科幻电影里的一朵奇葩。自机器人作为主角登上大银幕以来,它就从未远离过人们的视线,从1926年的科幻经典《大都会》,到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从弥漫着浓厚哲学氛围的《骇客帝国》,到轻松幽默又不失深度的《机器人――瓦力》,机器人要么扮演救世主,要么扮演刽子手。
机器人文化是对人类未来文明的一种影射,机器人电影也已经超出了单纯娱乐的范畴而带领人们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显而易见,人类对机器人电影的思考,正是对人类自身文明的重新审视和解读。
机器人电影已成为机器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本文主要论述20世纪和21世纪初西方机器人电影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并从多个角度予以解读。
一、机器人电影中的非理性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机器人电影中的非理性因素就是当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在科幻电影中发展、流变的结果。在18世纪,启蒙运动者天真地认为,人类只要凭借知识的力量就可以打开人类的眼界,从而彻底“照亮”人们的头脑,理性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美德,科学成为建立“理性王国”的强大武器。理性被奉为圭臬,“知识就是力量”,成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座右铭。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人们信奉的理性不仅没能拯救人类,反而将人类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摧毁了人们对理性的信仰。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等反驳理性哲学的学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非理性主义思潮异军突起,方兴未艾,反理性主义、反逻辑主义等成为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主流。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出现,正是理性主义作为近代资本主义哲学的旗帜,自身已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和矛盾的结果。①
在西方机器人电影中,机器人总是绝对理性的代表,它们经过人类的精心设计,是人类理性智慧的结晶,它们严格遵照程序的要求行动,并且思维逻辑永远清晰无误。与到处惹祸的人类相比,机器人在行为规范方面堪称完美。它们摒弃了人类感性的盲目,不再是欲望的奴隶。
机器人以理性的判断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它们没有情感,不会流泪,它们的感情只不过是处理器里单调的数字而已。在电影《我,机器人》中,机器人就必须遵守著名的三大定律(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②)。
威尔•史密斯扮演的探员戴尔•史普纳由于车祸落入水中,机器人奋不顾身打碎汽车玻璃,救出史普纳的那个场景就很好地体现了机器人必须遵守的第一条定律。但正是这个原因,史普纳开始讨厌机器人,并且一直怀有深深的敌意。因为来营救的机器人判断出与史普纳一同落水的小女孩生还可能性仅为7%,于是选择了生还可能性为45%的史普纳,对于机器人来说,这种选择是合乎理性的,经过计算,寻求某种最佳的效果。但这种理性,仅仅是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产物,而这显然是史普纳难以接受的,在机器人的眼中,人类的生命只是数据库中等待判断的字符。它们的理性,在人类眼中简直是一种冷血。这种冰冷、理性、呆板是没有任何感情的机器人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③
没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没有愤怒、悲伤、疼痛、犹豫,癫狂、失误,仅仅依靠所谓的理性,人与冷血无情的机器人就没有任何区别了。人盲目信仰理性,最终的结果只会逐渐沦为冷血的机器,只有神秘的非理性因素,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可见西方机器人电影中,对非理性因素的强调,对人类情感的重视,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理性固然重要,但没有感情的理性,却最终会让人类真正的异化为工具。
《200岁的人》也同样反映了机器人电影中广泛存在的非理性因素。是伊萨克•阿斯莫夫1975年的作品,改编成影片后于1999年公映。它是一部展现机器人如何获得家庭情感以至爱情,从而获得其作为人的权利的科幻片。作为主人公的安德鲁是一个负责处理家庭杂务的机器人,起初,他只是按照程序指令行动。然而,安德鲁有着不平常的学习能力、创造性和好奇心。在主人的鼓励下,他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并萌发了自我意识和要求自主的愿望。他遍游各地,试图寻找和他一样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并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开发机器人程序的专家。在专家和他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他不断升级,不断地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逼近,最后终于实现了从机械体向生物体的质的飞跃,并且获得了与主人孙女的爱情。在他将生命从“永恒”降级为“有限”时也最终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在法律上确认了自己作为人的权利。
在电影中,机器人安德鲁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身上存在的非理性因素使它更像人,而这种倾向于人类的感情正是其他机器人所不具备的特征。他不断接近人的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从机器零件变为人类肉体这种身体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逐步靠近人类,它追寻爱情,渴望被社会认同,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它由机器人到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从理性到非理性转变的过程。
可见,机器人电影中的非理性因素,归根结底是对近性崇拜的一种反驳。伴随着当代人类的不断异化,“他人即工具”已经成为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人已经逐渐沦为冰冷的机器,当然,人沦为工具固然是悲剧,但若是人的心灵也成为被人禁锢的对象,成为干涸的没有创造力的荒漠,那时的人类或许才真正无可救药。
怀疑理性,质疑科学,讽刺人类的自以为是,艺术家通过电影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理性至上主义和18世纪的启蒙哲学。
二、机器人电影对科学至上的反思
纵观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的机器人电影,在不同的叙事语境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主题――对科学至上的反思。科学有可能失控从而导致灾难的影片在科幻电影中比比皆是。用科学来反科学,这是科幻影片常见的悖论,因为“科幻片通常是根据已被发现或尚在揭示中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为剧作基础的,但这种借助科技力量展示科技传奇的影片却常常传达出对科学的怀疑与否定性的声音”④。反思科学,质疑技术,这是机器人电影形成、发展的主线,机器人既是科学所制造的强大武器,同时也是用来反科学的潜在力量。
这条贯穿机器人电影的主线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并深深打动观众,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没有让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相反,技术和机器变成了奴役人类新的对象。科幻电影自始至终的向观众提出疑问:科学是把双刃剑吗,还是压根就是一把毁灭之剑?
机器人电影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它迎合了人们普遍的审美期待。这一期待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科学并非万能,上帝走了而留下的空白科学并不能弥补。将科学当做上帝,已经让人类社会危机重重,惊悚离奇的机器人电影,正反应出了人们对未来的恐惧,科学带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正如电影所展现的,一切都不在人类的掌握之中了。
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康芒纳早在1974年就指出:在人类的每一个成就中,新技术的应用都加剧了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人类享受着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乐趣;另一方面,人们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那些科技产品,甚至连生活也在不知不觉地被它们所安排着。盲目的崇拜科学的人类最终会走上一条“技术极权”之路⑤,而技术极权的结果,必定会导致道德的崩溃,人类苦心经营的一切成果化为泡影。
电影《终结者》系列是关于人类末日审判寓言的三部曲,它在美国科幻片中的地位就如同《教父》在黑帮片中的地位⑥一样。自1984年起,《终结者》系列就如同一颗响雷炸开科幻电影乃至整个电影工业的上空,整整几代人为了片中的机器人追杀、末世审判而疯狂,其涉及的时间穿越、高科技机器人、未来人类与机器之战、人类命运的反思与批判影响至深。
这一三部曲讲的是公元2029年,经过一场核大战之后,满目疮痍的地球由一台超级电脑“天网”控制。为了夺取生存权,人和机器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人类几乎被消灭殆尽,劫后余生的人类在约翰•康纳的领导下与机器人英勇作战,并逐步取得胜利。“天网”为了改变局势,制造了时光逆转装置,派机器人杀手T-800、T-1 000、T-X分别回到1984年、1995年和2005年,去杀死约翰•康纳的母亲莎拉•康纳、少年约翰、青年约翰,用来阻止未来人类领袖的诞生及其成长。约翰也知道了“天网”这一阴谋,遂派了未来战士卡尔•雷斯、生化机械机器人T-101、T-1 000回到1984年、1995年、2005年去保护自己的母亲、少年及青年时代的自己。
在《终结者》系列中,超级电脑“天网”就是科学失控状态下的产物,美国军方大力发展天网以保护自己,结果事与愿违,天网不仅没有成为美国民众的保护伞,反而成了沾满人类鲜血的刽子手。在这里,科学不仅没有拯救人类,反而加速了人类的毁灭。科学俨然成了一个现实世界的潘多拉魔盒。当人类科技达到顶峰的时候,正是人类末日来临的时刻。人类不是被上帝审判,而是由自己所创造的机器所终结。
电影Astro Boy同样对科学至上这一命题展开反思,它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家天马的儿子在意外中死亡,痛失爱子的天马博士出于对儿子的深深思念,决定按照儿子的外形制造出一个机器人,他将其命名为阿童木。但阿童木的能量却成为总统觊觎的目标,总统用尽各种手段企图获得阿童木身体内的蓝核,总统制造出了一个足以毁灭世界的战争武器,没想到的是战争机器突然失控,反过来伤害人类,阿童木挺身而出,拯救了人类。其情节架构与《终结者》如出一辙,不同的电影,却又相似的内核。在电影Astro Boy中,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以民众的幸福为前提,科学已沦为政客统治世界的一种新的工具,政客们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动战争,以获取支持和连任。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学本身并没有错,这里提到的反思科学也不是反对科学,但如若将科学作为一种信仰,作为代替上帝的新的上帝,把科学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就必将是人类社会的一场灾难,这也是机器人电影一直在传递给观众的思想。
三、机器人电影中人与机器的三重关系
人与机器的关系是机器人电影的核心,几乎所有机器人电影都不同程度地探讨过这个问题。机器人是敌是友,自机器诞生之日起,这个问题便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等待解答,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机器;另一方面,人们又害怕机器拥有自我意识而走向人类的对立面。虽然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与人类相处时必须遵守的三大定律,但科幻电影一开始就在挑战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一般来说,人与机器人相处的形式无非有三种⑦:其一,人类奴役机器人;其二,机器人奴役人类;其三,人类与机器人友好相处。
这三种形式构成了机器人电影的主要叙事方式,几乎所有的机器人电影都围绕这三种形式建构故事,刻画人物,展开情节。对于第一种相处形式,《人工智能》有一个经典的片段,到处流浪的主角大卫被带到一个机器人屠宰场,这个工厂专门处理废旧和到四处游弋的机器人,在机器人被残忍地销毁时,有成千上万的人观看。大卫看到机器人被“杀死”时,人们的欢呼和满足,人类就像在看古罗马的角斗士厮杀一样热情高涨,在这个世界里,人类不仅奴役着机器人,更决定它们的生死,人作为造物主,要求机器必须在人类的支配下运行。
这种立场的出发点仍然坚持:人和机器人之间是两类有等级差异的生命形式,人这一高等生命拥有对低等生命的绝对支配权。⑧机器人只不过是人造出来的工具,既然可以制造,同样可以随时销毁。赞成第一种关系的人认为:机器人不是人,他们没有灵魂,只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奴隶,更准确地说是有生命的生产或生活工具。人类奴役机器人成了理所当然的事,甚至是一种天赋的人权,而机器人只能接受被人类摆布的命运。
第二种关系是机器人电影反映最多的关系,也最令观众痴迷和震撼,观众有可能被电影吓到,因为他们知道,人类被机器人所奴役的情况的确有可能在未来发生,并且绝不是危言耸听。
电影《骇客帝国》正是这种关系最为经典的叙事范本。它讲述的是未来世界,人类被机器所奴役,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由电脑掌控,人像植物一样被电脑精心栽培,成为喂养机器的饲料。人类生活在一个完全由电脑创造的虚拟世界――Matrix里。Matrix是母体或子宫的意思,在影片中是指一个由电脑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以墨菲斯为首的反抗者找到了黑客尼奥,坚持在地心战斗,他们要设法破坏母体,使被机器奴役的人类觉醒。
这个虚拟世界的构想就来自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他通过三个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即“日喻”“线喻”“洞喻”。“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墙壁上。由于他们长期看到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这就是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那个著名的洞穴比喻,人类一直生活在洞穴之中,没有看到真实的世界。谁也不知道自己全部的生活只不过是一个幻觉罢了,这就是电影里的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骇客帝国》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真实地展现了人类被机器所奴役的悲惨命运,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网络和机器主宰着他们的创造者――人类,并且人类与这些“客体”的关系迟早会发生“倒转”――不是我们统治机器,而是机器统治我们。而这“倒转”发生之时,也就是“历史”终结之日。我们接受到的一切不过是信息流中的符号,一切都可以由机器进行复制,而且总是已经被复制过的。没什么是独特惟一的存在,过去可以是未来,未来也可以是过去。一切都是被已经以二进制形式存贮的程序所决定的,人本身沦为一个计算过程中无关紧要的参数,人类根本没有第三条出路:要么死亡,要么被奴役。
第三种关系是最理想的状态,即人类与机器和谐共处,但事实上要达到这种状态并非易事,很少有机器人电影将人类与机器人和睦共处作为电影的看点,因为没有矛盾的科幻片并不能吸引电影院的观众,但这并不影响机器人电影的一般叙事结构,即从人类奴役机器人到机器人觉醒之后的反抗,再到人类消灭机器人或者与机器友好相处。《我,机器人》便是这种叙事结构的典型代表,电影中的人类社会在使用旧型号机器人之前,机器人一直被人类所奴役,而以超级电脑“维奇”觉醒为标志,机器人开始密谋反抗人类,从而开启了机器人威胁人类的历史,电影主人公戴尔•史普纳奋起抗击,最终消灭了“维奇”,然而戴┒•史普纳的胜利是在机器人的帮助下才取得的,没有机器人的帮助,也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导演似乎一开始就憧憬着人类能与机器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部影片成功地探讨了机器人――人共生模式,而不是陷入了非此即彼的误区。当然,绝大部分机器人电影都将这种共生模式作为人类与机器的最终归属。
四、机器人电影中人的主体性缺失
人的主体性缺失归根结底是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不仅没能摆脱异化,相反,人变得越来越像物,人成了“非人”,成了他人的工具,物渐渐取代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同时,社会生活的一切不再围绕着人类展开,而是围绕着机器或物运动。物代替了人,成了舞台上的主角。
在科幻电影中,机器取代人类成为影片的主角已经屡见不鲜。一方面,人不断主动将自己的功能赋予于技术媒介,通过对这些人造物的使用来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技术媒介也逐渐从完全被控转向自控,从只有物性到开始具有人性,甚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替代了人。⑨这种异化就集中体现在人的主体地位的缺失,人已经不再是影片的绝对重心,霸占银幕的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人。
《机器人――瓦力》就是探讨人类主体性缺失的一部典型影片。在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最佳影片评选中《机器┤恕―瓦力》名列第一,并最终荣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影片故事发生在2805年,由于人类毫无节制地破坏环境,地球此时已经成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巨大的垃圾球,而作为罪魁祸首的人类则乘坐宇宙飞船逃之夭夭移居至太空。留在地球上的只有众多的“瓦力(WALL-E)”(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s-earth地球废品分装员)帮助人类收拾地球这个烂摊子。经过漫长的岁月,因为地球环境的恶化,大批机器人都已经损坏,最后只剩一个机器人还在按照程序日复一日地清理废品。这个体积矮小,做工粗糙的机器人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瓦力(WALL-E)通过收集老电影和音乐,了解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感情交流的方式。影片中反复出现的MTV《你好,多莉》就传达出瓦力(WALL-E)细腻的情感。长期的寂寞生活让瓦力(WALL-E)渴望有一位伴侣,这时在宇宙各地寻找绿色植物的EVE来到了地球,瓦力(WALL-E)对EVE一见钟情,并跟随她来到在太空中漂浮的人类飞船,在那里人类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的骨骼严重退化,体重迅速上升,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巨型胖子无所事事,在茫茫的宇宙里,人已经成了机器圈养的动物。
在影片中,真正拥有人性的恰恰是瓦力(WALL-E)一样的机器人,而宇宙飞船中的人就好像机器人一样呆板,机器人通过各种方式模仿人类的感情,并表达得惟妙惟肖,但人类却由于过度依赖机器而变得冰冷麻木,机器人模仿人类变得越来越有“人性”,人类则受机器的影响越来越具有“物性”。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机器人瓦力(WALL-E)始终处在舞台的中心,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WALL-E展开,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虽然人类出现了,但却是以一种物的方式呈现,这里,物和人发生了可怕的逆转,人的主体性丧失,机器或物取代了人类,成了新的主体。 《机器人――瓦力》是21世纪初极具代表的影片,过去的机器人电影的内容无论是人机大战还是世界末日,始终都是以展现人类为中心,以人类救赎为主线,然而《机器人――瓦力》却抛弃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以机器人为中心的方式探讨了人不能沦为物的主题,人应该而且必须成为社会的主体,而不是异化为物。
以机器人为主角已经是机器人电影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2009年9月上映的《9》依然是以机器人为绝对主角的影片,其主角是由拉链、纽扣、别针和麻布头组成的机械玩偶。故事的大概内容是:某国的人类科学家制造出了可以给予灵魂的庞大机械,它具有同人类一样的创造力并可以制造各种机器,它就如《骇客帝国》的母体,是机器之王。在国家依靠该巨型机械制造出的战争兵器攻无不克的时候,机器却突然倒戈,将人类的世界变成一片废墟。制造邪恶机械的科学家为了赎罪,将自己的灵魂植入数个机械玩偶,并留下了打倒邪恶机械的方法。主角“9”就是第九号机械玩偶,其他的包括战争老兵老发明家1号、双胞胎3号和4号、健壮的机械工5号、喜欢梦想的艺术家6号、女战士7号和对1号言听计从的8号,在与其他同伴相处以及和机械们斗争的过程中,“9”逐渐成长了起来,并和同伴一起利用科学家留下的手稿最终战胜了邪恶机械。在牺牲的同伴的灵魂终于得到解脱的时候,这个死寂的世界终于下起了久违的雨。
影片自始至终都以9个机械玩偶构建故事。人类的出场次数在整部影片中只能算个陪衬,几次短暂的出场也都伴随着战争、破坏、死亡等负面因素。《9》的特别之处在于,最后拯救人类的并不是人类,而是由人类制造的机械玩偶,在这里,人类的主体性彻底丧失,机器代替人类成了新的救世主拯救地球。救世主不再是《骇客帝国》里的人类,因为人类已回天乏术,人类的灭绝已经无法挽回。可见失去人性的人类必然被具有人性的机器所取代。在影片的结尾,幸存下来的机械玩偶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人类已经灭绝,人不再可能作为主体在地球上生活,机械玩偶将作为新的主人重建地球。
五、结 语
机器人电影拥有数量庞大的观众群和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人们对它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它的流行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不乏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地方。总的来说,机器人电影的出现是对后工业时代的反思和拷问,对机器人现象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人研究的丰富和拓展,因为机器人不外乎是人在文明社会的另一种投影,机器人文化也是人的文化的延伸和复制。机器人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已成为研究人类文明的又一新的媒介。当然,机器人电影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也是包罗万象,里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更深入的探讨,限于作者的水平,这里只能挂一漏万,略作解读。
注释:
① 任丽芳:《非理性主义思潮与现代西方文化》,《江汉论坛》,2004年第7期。
② 艾萨克•阿西莫夫:《我,机器人》,《科幻小说短篇集》,1950年版。
③⑦ 慕容:《机器人的理性与冷血――〈我,机器人〉的机器人桑尼》,《南腔北调》,2006年第10期。
④ 王宜文:《科幻片观念辨析》,《电影艺术》,2004年第4期。
⑤ 陈麦秋、彭春华:《科幻片与科技文明》,《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⑥ 孙友林:《论〈终结者〉的后现代招式》,《安徽文学》,2007年第7期。
⑧ 计海庆:《机器人的社会地位读四本科幻小说》,《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4期。
⑨ 上官武圣:《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my170065147,2008-09-07。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蒂莫西•科里根.如何写影评[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 Kevin.最伟大的100部科幻电影[M].重庆:电脑报电子音像出版社,2023.
[4] [美]威廉•欧文.骇客帝国与哲学[M].上海:上海生•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 [英]梅隆.机器人[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6] 张守德,尹在赋.论非理性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科学引导[J].潍坊学院学报,2002(02).
[7]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战役科幻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电教媒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23)03-0310-01
历史教学与电教媒体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历史教学脱离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一个既陌生又隐约浮现的轻松、生动、富有朝气的崭新世界,使学生从浩淼的历史烟云中自由徜徉,在激情与愤慨中领略中华五千年文明带给我们的惊奇与震撼!
教了多年的历史,感觉教历史好。特别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们在课堂上欣赏了美妙的音乐,观看了电影、电视、录相剪辑,观察了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他们那种欢悦的表情令我陶醉,我经常从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他们不断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计算机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来让学生们学得更快乐,学得更好。如何优化电教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一大问题。
1 优化课题内容,激活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愈浓厚,其注意力愈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电教媒体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用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方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世界史《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时,上课开始就放录像,先播放一组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现实镜头,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后因势利导播放二战胜利阶段的几组重要镜头,从而把学生带回那个年代,犹如身临其境,展开已学知识的联想,在学生思维活动达到高潮时我突然打出幻灯片《二战后的欧洲政区》,并提出这样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深刻地影响是什么?谁在二战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增强了?为什么?又出示幻灯片《二战期间美国实力增长情况简表》。成就感令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既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由已知到未知的知识递进迁移。
2 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和创设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合理运用其图、形、声、色、像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悦耳、悦目、悦心的历史真实情景,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会使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地让学生接受了历史思想教育。
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课时,我播放了剪辑录制的《甲午风云》短片,片中再现了平壤战役与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战役与邓世昌、威海卫战役与丁汝昌等抗击敌人的战争场面与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展示了弃城逃跑的叶志超、在英美教习唆使下的清军将领等人贪生怕死的丑恶嘴脸。录像片声、画并茂,生动、真实地展示了战役壮烈场面与英雄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同喜共悲,与历史脉博同跳动,在这时抓住时机,提出思考题:(1)甲午战争中有哪些主要战役?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2)结合《马关条约》的签订,说明为什么甲午战争最后会失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民族义愤,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一问一答中形成了思想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憎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3 灵活运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是重点突出,对难点要巧妙突破。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并用。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运用电教媒体来配合教学,并以此为默契,引导学生自觉对重难点进行思维,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美国的霸权政策》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冷战”政策的概念及表现。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冷战”这一连成人都感到陌生的概念,我巧妙使用电教媒体演示了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两组录像,引导学生思维:在武器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思维中互相启发和沟通这一难题,以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找出二者区别的关键点,从而真正认识到冷战的含义。至于冷战的表现,采取总分总的办法,出示幻灯片《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同时边演边讲,声情并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从而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突破重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 灵活处理巩固小结环节 构建高效课堂
战役科幻作文范文第3篇
曼联和利物浦联袂在揭幕战中输球,这等难兄难弟的局面上一次出现还是1992-93赛季。英超历史上,球队在输掉首战后最终夺冠的情况只出现过两次。虽然两次夺冠的都是曼联渊英超元年和1995-96赛季,但曼联最近一次揭幕战输球渊2004-05赛季,曼联总共只有三次首轮输球。导致冠军最后旁落切尔西。
此役曼联输在哪里?应该说,埃弗顿在赛季初表现能够出色,确实出人意料。该队虽然整体实力颇强,但开局往往一塌糊涂,2023-11赛季开局就被阿森纳6比1打爆。也难怪此役上半场后,推特上有人开玩笑:“现在是8月,埃弗顿居然打得这么棒,这不科学!”
埃弗顿队长菲尔·内维尔解释:“赛季初我们通常打得不好,老板(莫耶斯)整个夏天都在念叨这个事情!今夏老板让我们比其它队更早回来训练,买人也早。”莫耶斯也说:“我带队期间唯一一次起步很好的,是2004-05赛季,那次我们最终杀入了欧冠资格赛!”
没能带曼联拿下第500个联赛客场的弗格森,也在赛后找了客观理由,“我们是更棒的一方,拥有控球优势(69.2%对 31.8%)。但临门一脚是唯一差异,换一天我们也许就拿下了比赛。我觉得韦尔贝克冲入时,被(雅盖尔卡)推了一下,这是个关键时刻。这场比赛观众一直在影响裁判。”
但这些只是让弟子振作精神的借口。除了锋线,中场克莱维利和斯科尔斯的配搭也有问题。此役曼联的4231阵型实则类似4213,但克莱维利更适合组织进攻,而非当后防屏障,斯科尔斯开场不久就吃到了在英超的第91张黄牌(只有凯文·戴维斯和李·鲍耶比他多),也影响到了之后的防守。射门(18比14)、射正次数(7比4)埃弗顿均占优,机会确实比红魔多。
战役科幻作文范文第4篇
小说《井口战役》的作者历时两年用400万字,讲述了恢弘壮丽的多个位面世界,而且在这里主角敞开了无穷的想象与推演,并且预测未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幻类小说。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来源:文章屋网 )
战役科幻作文范文第5篇
小包哥和我一起见证科比带领湖人再创三连冠,保佑我能考入理想学府。每次给贵刊写信,心情甚是激动,不免有些语无伦次,请小包哥海涵啊。嘿嘿,考虑到您每天工作那么繁忙就不多寒喧了,直接切入正题,问您几问题:1 提供几张科比一家人的幸福照片,可以吗?2 可以解析一下“梦幻脚步”吗?3 NBA球员每天的营养都怎样搭配?
山西运城
李宏达
李宏达:
你好,我真诚地希望你能考入理想学府,并送去深深的祝福,但要是说保佑,可就不敢了。呵呵,现在回答问题:1 不知道以下两张科比全家福你是否满意。2 “梦幻脚步”主要是指中锋的篮下脚步,强打内线。动作分解基本就是:一个后转身,好像要把球传出去,结果再拉回到身前做一个投篮的假动作,然后重心脚不动,移动另一个脚向前迈,移动至篮筐,上篮。内线球员的脚步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变化,有些明星脚步变化灵活繁多,又实用性十足,才称得上梦幻脚步。梦幻脚步非常不好练。很容易摔跤,大家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小心。3 NBA饮食文化最关键的词语是科学。为了控制体重,球员们很少大快朵颐。为了摄取能量和营养,NBA球员终日与牛肉、鸡肉、蔬菜和水果为伴,当然牛奶也不错――皮蓬坦承,他从高中开始就有喝牛奶的习惯。对于NBA饮食的科学性,曾在NBA打过三个赛季的巴特尔感触颇深,“一些特殊食品,营养师会提出专门要求。碳酸饮料、油炸食品、猪肉等脂肪含量很高的肉类,球员们很少去碰。”
小包哥:
好,我想问一些very简单的问题好吗?1 哪两支球队创造了NBA单场两队得分之和最低与最高纪录?总分为多少?2 现役球员除了安东尼单节33分之外,还有谁单节得分最多?
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屿后巷142-201
张 森
张森:
好,你的问题对于小包来说,还真是very简单,现公布答案:1 1950年11月22日,活塞和湖人展开了一场防守大战,最后活塞惊险的1分险胜,分数是19比1 81什么?是的,你没看错,19比18,两队合得37分,写下NBA单场两队最低得分总和。事实上,这场比赛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差劲,防守也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好,当时的NBA没有24秒进攻限制,因此,球员可以在场上尽情放慢节奏,才得以缔造这个不可思议的纪录。四年后,NBA增加了24秒进攻限制,也等于提供了这个纪录永远不可能被突破的强力保护伞。NBA单场最低总得分纪录,活塞有一份,有趣的是,NBA单场最高总得分纪录,活塞也有一份,而且最高的370分,刚好是最低37分的10倍。1983年12月14日,活塞和掘金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进攻大战,双方在历经3度延长赛之后,活塞以1 86比184击败掘金,双方总共拿下370分,共有4名球员得分超过40分,只拿下47分的活塞后卫伊塞亚?托马斯回忆“那场球双方投篮都准得要命,谁也守不住谁。”2 除去安东尼,现役球员中单节得分最多的是科比。2006年1 2月1日,在与爵士队的第三节比赛中,科比9投9中,罚球10罚全中,单节拿下30分。
包兄长:
启信悦!
小生这厢有礼,因家乡地处山区与家境贫寒,实在没能力订阅贵刊,备感惭愧,只能靠平时积攒些零碎银两在租书店购得些旧刊读阅,望见谅!
小弟愚钝,有几个问题向兄长讨教,望兄长指点一二!
1 今年火箭和网队都没有全美丽直播,请问全美丽直播是什么概念?是不是能上全美直播的球队就像明星能上春晚一样?2 是不是刘谦今年上春晚,魔术就可以拿总冠军了?哈,开个玩笑。3 《当代体育》过刊的杂志是多少钱一本,是不是每期都有卖,包括十几年的所有吗?
奉承的话小弟就不多说了,只愿所有《当体》的工作人员、读者有一个好心情。
愚弟:牧森林
才弟牧森林:
你好,能读到你的信是一件让人乐呵的事。首先我要说你的字非常漂亮,再有你的文笔非常幽默,希望继续保持。现在回答问题:1 全美直播的意思是由ESPN等几个大的电视台向全美国转播,而全美国的人民都可以欣赏到的比赛。一般,每个赛季全美直播的比赛不多,而球队的实力更加是全美直播的先决条件。2 如果刘谦上春晚,魔术队就能获得总冠军,那么明年的春晚,姚明势必要露下脸了,呵呵。3 《当代体育》杂志社发行部有我们过往的任何一本杂志,且每本过期的杂志因出刊日期的前后售价有所不同,如果你真有兴趣可直接与我们的发行部联系,电话0451-8262373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