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幻作文(精选5篇)

小学生科幻作文范文第1篇

无论如何,中国科幻小说在科学与幻想的双重激活下,目前已经走出了低谷,也必将在沿着新世纪文化发展的轨迹,走出一条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幻想文学之路。

一、略显寒意的复苏态势

中国的科幻小说是从翻译外国作品开始的,从1901年梁启超翻译科幻小说之父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算起,其进入读者视野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50年代,应该说是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短暂而辉煌的黄金年代。高士其的《揭穿小国人的秘密》,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等作品曾在当时的青少年读者中风靡一时。然而,就像耀眼的流星掠过苍穹,中国科幻文学短暂的辉煌,并没有改变随之而来的令人尴尬的持续的沉寂。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科幻小说在时代的车轮将要驶入世纪的交汇点时,开始出现了转机。

科学思维与科幻小说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土木工程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就是中国科学界中科幻文学的擎旗者。《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偷脑的贼》等作品的相继出版,显示了其丰硕的创作成果。潘院士写科幻小说有着自己的良苦用心,因为他真切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的接力棒需要青少年一代用最大的力度去接传。可是,当下的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让潘院士十分忧虑,他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目前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似乎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故步自封,被传统的牢笼牢牢束缚;另一种却是活跃到妄想的程度,不愿意做艰苦的基础工作,总想一鸣惊人,而这两种极端我们都要避免。他坦言自己创作科幻小说,一是为了鼓励青少年能够创新思维,在更高的境界上展望未来,另外就是为了要劝诫年轻一代扎实工作,捷径和灵感只能通过汗水和努力才能获得。

从潘家铮院士的一番肺腑之言中,不难感受到一点,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急切需要优秀的科幻作品。然而,科学家中真正关注科幻小说的毕竟只是少数,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院士也就潘家铮先生一人,甚至有极少数科学家竟把科幻小说斥之为“伪科学”。科学是推动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幻想则是开启民族希望的一把钥匙。今年5月,总理在参加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指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总理此言,含义极为深刻,意义极为深远。放而言之,用之于科幻小说,不就是启发和鼓励我们的青少年成为“关注天空的人”吗?

应当指出,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热度在逐渐回升,一些优秀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如王晋康的《生死平衡》设想了人类用整体论向还原论挑战,用平衡医学向现代医学体系挑战的情景;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描述了人类乘坐底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探险;杨鹏的《超时空少年》,编织了一个少年经历偶然事故成为超人后的奇特经历……作为面向学生读者群的科幻刊物《科幻世界》每期销量也达到了40万册,但相对于科幻小说潜在的消费市场而言,这还远远不够。说到“不够”,其实有着两层含义。一是科幻小说读者群的阅读神经激活得不够,再就是科幻小说还不够多,也不够好。不过,有国外幻想系列在中国的预热,特别是有网络技术的大行其道,会激起中国科幻小说复苏后的热度升温。

二、提倡科学人文兼重

崇尚科学是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科幻小说也就是科技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科幻小说既然是一种文学形态,也就必须关注人文精神。优秀的科幻小说应该成为崇尚科学与关注人文相结合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前不久,四川省科协在成都主办了中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科幻文学研讨会。大会以“科学?幻想?未来”为主题,提出幻想文学要提醒人们对人类命运和大自然心存敬畏。应当说,这个提醒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现实生活中科技发展牺牲人类生存环境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南极臭氧层问题、大气污染问题、电磁波辐射问题等等一直困扰着人类。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科幻小说中就有奇妙的解读。

韩松的科幻小说《红色海洋》想像了人类在遥远的未来遭遇恐怖的核战争,致使陆地生态系统完全毁灭,存活下来的人类则用基因工程把自己变成水栖人,并把蓝色海洋改造成红色海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小说的第三部分则采用回味历史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方式来启迪人类未来,寓意可谓深远。整部小说用的是科幻的形式,却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它呼唤人类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应该关注生存环境和人文精神。

在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的现代社会,科学至上主义的阴霾时时笼罩着人类,期盼人文精神、价值理性的回归成为人类的心声。麦克因泰尔说过,“科幻小说描写科技发展的后果……探索人类和人类的价值。它需要更多的工作,更敏锐的洞察,更优秀的作品……它是探索感情和心理的工具。”然而,中国科幻小说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与反思,并试图以此去消解现代文明产生的“文化毒素”,彰显厚重的人文精神这方面力度显然不够。

在2006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上,《科幻世界》杂志社前社长阿来就指出,“我们这个创作队伍整体还太年轻,对幻想文学来说,年轻就意味着他不会也没有能力关注人文的东西,这也是国际上对中国科幻感到陌生的原因。”解决这种状况很重要的方法是,我们的科幻小说作家要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融合的精神富矿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多出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兼而有之的精品力作。

三、多重挑战引起关注

当下的中国幻想文学可谓五花八门,什么玄幻、魔幻、神幻等一起涌入读者的视野,让人眼花缭乱。作为幻想文学家族一员的科幻小说,势必要受到其它幻想文学样式的“挤兑”。尤其时下颇热的玄幻系列构成了对科幻小说的最大威胁。像《诛仙》这部玄幻小说,熔武侠与奇幻、爱情与暴力、正义与邪恶为一炉,寓搞笑与恐怖、神秘与细腻为一体,成为其点击率、销售量飙升的秘诀。而科幻小说内在的“科学掣肘”,使其不能和其它类型幻想小说一样进入“想入非非”的狂欢世界。就这一点来说,中国科幻小说存在着“正气有余”而“邪劲不足”的“潜在弱势”,直接影响到它在青少年中的传播热度。

西方魔幻系列的冲击也是外在的一个挑战。一度引起空前热度的《魔戒》和《哈利?波特》以其神奇的魔法文化与神话传说以及古老的魔法故事糅合到现代化的世界之中,掀起了全球魔幻热。这股浪潮袭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传统幻想文学的思维模式起到了颠覆与解构的作用,随之新的幻想思维形态建构起来并悄然融入到中国幻想文学读者的心理结构之中,或多或少也造成了科幻小说有些“东风压不住西风”之势。

科幻小说还必须面对市场化语境带来的挑战。作品的销售量以及网上的点击率,也就成为困扰科幻小说的焦点问题。众所周知,科幻小说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一代,而当代青少年的文化消费不理性或者说盲动性特征突出,对时尚的从众心理尤为明显。科幻小说必须在市场业绩与文化诉求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一味地迎合市场,极尽媚俗浅薄为能事,在制造幻象奇观、娱乐刺激上做文章,也许会获得短暂的商业价值,但科幻小说的审美品格必然会随之丧失。

科幻小说的思维路径也常常受常规范式的束缚,缺乏独创性和新鲜感。如外星人系列、时空穿越系列、未来战争系列、世界末日系列等成为科幻小说创作的“老生常谈”,于此题材即便是费尽心思,似乎也难开局面。如果不善于打开思路,寻找幻想思维新的生长点,科幻小说就会面临创作萎化、枯竭的危机。

小学生科幻作文范文第2篇

优秀科幻作家的数量之众,从下面这点就可以看出:美国科幻作家协会颁发的星云奖从1966年开始颁奖,40多年间,获得过提名的科幻、奇幻作家就有500多人;另外,美国科幻协会大师奖从1975年开始颁发,迄今已有28位作家获得大师的荣誉。这些作家,包括海因莱因、阿西莫夫和布雷?德伯里等都是名符其实的科幻大师。美国如此之多的优秀科幻作家,跟美国小说写作雄厚的群众基础有关。举个例子:我在美国一所不大的学院教数学,在数学系七年里,就发现我们系至少有三位学生学习数学之余还在写小说。一位前几年毕业的研究生已经发表了不少科幻作品;一位上我的复分析课的研究生已经完成了一部不错的长篇奇幻小说:另一位上过我线性代数课的本科生在写一部长篇谋杀案小说。注意,这还是数学系的学生!有如此雄厚的群众基础,优秀科幻作家自然也多啦。

北美科幻作家的专业之杂也很令人惊叹。我参加过著名科幻作家南希?克雷斯主讲的科幻写作班,学生中就有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律师、网页设计者、科学专栏作家、退休工程师,等等。北美成名科幻作家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是生物化学博士;罗伯特?索耶是广播与电视艺术专业的;南希?克雷斯是英文文学和教育学双硕士;弗诺?文奇是数学博士;杰弗里?兰迪斯是物理学博士。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家里,文科生如索耶和克雷斯的小说都公认是硬科幻,而理科生如文奇和兰迪斯等文笔并不输于学文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在中国,有几个文科生能写出像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那样的硬科幻?而在科学上有所成就的,又有几个能写出文奇的《深渊中的火》那样的作品?

我觉得,中国科幻作家在这方面的差距根源于两国的教育制度。在美国的中学是没有文理分科的,学生除了若干必修课外,可以自由地选修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也要求学生除本专业课程之外,必须选修数学、科学、文学、艺术、时事等各方面的课程。美国的教育固然也有其弊端,但我觉得中国中学文理分科的弊端更为严重。从科幻的角度看,我们多么需要文理兼修的人才啊!

小学生科幻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新天地;科幻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23)16-053-01

科幻画是小学生描绘科学幻想的艺术新天地,在小学阶段作为小学生科学幻想的启蒙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能够为小学生插上科学艺术的翅膀,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作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新天地,科学幻想画在创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小学生科幻画的创作水准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科幻画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定义不明,概念不清晰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学生对科幻画感到很陌生,主要表现在不知道什么是科幻画,或者是对科幻画的理解比较狭义,从侧面显现出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较为片面。正是由于他们思维的局限性,所创作出的作品大同小异,很多画是在其他科幻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所以作品内容大都存在雷同的现象,这并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创新。科幻画的教育并不单单涉及到绘画、艺术等领域,而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活动,包括人们对科学、对人文、对自然的一种向往。而现如今很多小学生对科幻画的学习忽略了这一点,单纯地将其作为绘画的一种形式,而未能充分表现出绘画过程中所需的想象力、观察力及创造性思维等,逐渐偏离了科学幻想画创作的初衷,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有价值的精神培养。

2、题材陈旧、狭隘

小学生在科幻画创作过程中,由于思维的束缚,导致绘画的题材只局限于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领域,缺少想象和创新的能力。他们大多会根据自己看到过的作品进行模仿和改造,使创作出的作品毫无新意,并且多存在照葫芦画瓢的情况。对于科学幻想画而言,应该是表达学生对未来科学事物的一种想象与向往,但是现阶段很多学生的科幻画还停留在已经存在的事物上面,缺乏一定的超前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幻画的内在价值。甚至有些科幻画在选材上违背科学逻辑,或存在一些政治性错误,这些都是导致科幻画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原因。

3、不会评判画的好坏

科幻画作为一个特殊的画种,需要创作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力和前瞻性,在保证绘画语言具有科学依据的基础上,需要符合科学逻辑。现阶段很多小学生的判断能力有限,对于科幻画作品质量的好坏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标准和能力,因此很多创作作品可能很新颖、色彩很饱满,但是不符合科学依据,也就只能算作是一幅很好的儿童画作品。只有将科学和绘画相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科幻画作品,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需要将这些绘画标准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优秀科幻画的方向努力。

二、提升小学生科幻画创作的有效途径

1、在欣赏中激发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科学幻想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学习兴趣。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了解和认识科幻画的特性,并让学生明白科学与神话的区别,以此来区分科幻画与其他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使学生的创作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可以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为学生分析科幻画的创作特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的创作不只停留在模仿阶段,而是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2、在生活中选题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素材均来源于生活,科幻画也不例外,可以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也可以针对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将这些想法跃然纸上,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想,是创造科幻画的必经之路。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科学小实验、参观科技博物馆,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创作,拓展学生科幻画创作的主题和内容。并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进行绘画选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从生活中质疑,面对一些难题和困难时,要勇于提出见解,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化的绘画选题。

3、在讨论中定案

当学生对科幻画选题有了自己的方向时,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交流探讨的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想法表达出来,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方案。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

4、在操作中表现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科学的氛围中发挥想象,领略到美术学科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构建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的情景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欣赏作品或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幻画的创作中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性,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生对科幻画创作的兴趣。

5、在评价中提升

小学生科幻作文范文第4篇

《天意》将拍成东方科幻史诗

2023年4月20日,某电影制作集团共了十余个影视项目,其中唯一的科幻项目《天意》倍受瞩目,在现场被介绍为“中国首部超级历史科幻剧”。

希望不辜负《天意》,不辜负韩信

如果说《三体》是中国硬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天意》则一直被科幻迷视为中国软科幻小说的扛鼎之作,在科幻读者心中同样具有无法撼动的地位。曾连续7年保持中国科幻小说销量最高纪录,并获得过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星云特别奖”。中国科幻小说“雨果奖”得主刘慈欣曾经说过,是《天意》的成功让他坚定了写《三体》的决心。刘慈欣虽然没能亲自到会现场为《天意》助威,却诚意满满地录了一段言辞恳切的VCR。

他在VCR中说,《天意》终于要被改编成影视剧了,这是无数科幻迷翘首以待了很多年的事情。《天意》里的韩信是一个特别迷人的角色,堪称中国版的超级英雄,并特别希望出品方能够不辜负《天意》,不辜负《天意》的作者钱莉芳,不辜负小说中的韩信、张良等中国版超级英雄!

无数科幻迷,争相说韩信

科幻界通常将科幻小说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两种题材。

所谓硬科幻,需要的是扎实的科学功底,以严格的技术推演和科学猜想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小说。由于硬科幻小说对科学功底的要求极高,直到刘慈欣《三体》的出现,才打破了硬科幻无超级畅销书的魔咒,刘慈欣由此也一举奠定了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的地位。

在《三体》之前,最畅销的科幻小说就是钱莉芳的《天意》,是一部典型的“软科幻”小说。所谓软科幻,就是小说中对科学的依赖性不强,科学幻想主要是为情节和文学的作品。 《天意》图书封面 《天意》作者:钱莉芳

钱莉芳的《天意》,让中国历史上的秦末汉初时代遭遇到科幻时空,秦始皇、刘邦、韩信、张良、项羽等现实历史中的人物被作者巧妙地通过科幻的想象进行了重新塑造,打造出了一部带有浓郁历史感的东方科幻作品。

由于科幻文学起源于欧美,硬科幻小说普遍有浓郁的欧美风格,钱莉芳的《天意》第一次让科幻有了东方风格。它颠覆了传统的科幻创作,不再是基于西方文明的现代或未来题材,而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为读者创造出“开挂”的东方古代英雄韩信。

《天意》的主角韩信,是一个非常迷人的东方式英雄人物,也就是刘慈欣所说的“中国版超级英雄”,当年无数科幻迷,争相说韩信,说的就是《天意》里的韩信。

《天意》曾被称为最难拍的超级IP

《天意》的影视改编被众多科幻迷期待多年,但由于它特殊的历史科幻题材,以及其中杂糅的多重元素,一直被认为是“最难拍的超级IP”。

由于作者钱莉芳本人是一名历史教师,所以《天意》中的历史描写丝丝入扣,与正史严丝合缝,紧密连接,又巧妙地将这段历史叠合进一个巨大的科幻想象,将西方的“科幻感”与东方的“中国风”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要拍好《天意》,就必须既要拍出东方历史感,又要拍出西方科幻感,很多影视公司因此对《天意》望而却步。这次有电影制作人来挑战这部高难度软科幻题材,广大科幻迷将拭目以待。

80后中国作家入围雨果奖

2023年4月27日,雨果奖各项提名名单公布。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入围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它最大的特点是无奖金,是一个纯粹的荣誉奖,获雨果奖的作家及其作品构成了世界科幻艺术金字塔的塔尖。2023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2023年获得雨果奖短、中篇奖提名的作品一共有?5篇,中国读者熟悉的“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的作品也在其中。遗憾的是,此次刘慈欣的《三体2》却未能入围。

至于为什么刘慈欣未能入围“雨果奖”?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科幻分会常务理事成全给出了个人观点:“各种评奖的系列第二部都很难再次赢得评委的青睐,评委会会带着更加挑剔的眼光看待。所以就雨果奖而言,这种续作再次入围的情况也非常少。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年无论是雨果奖还是诺贝尔奖以及安徒生奖,都越来越来偏重于非西方拉丁语系小说。雨果奖创立之初就是一个英语世界的奖项,无论黄金时代三巨头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克拉克,还是后来的一批作家,出身都是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全球化的兴起,科技中心向东方转移,代表科技的科幻小说必然不会封闭在西方小圈子里。当然《北京折叠》等作品的输出和《三体》一样,还是得益于众多将其译介到西方的翻译者们(刘宇昆,同样是雨果奖得主),没有好的译介和他们的辛苦工作,华语原创作品会依然封闭在我们东方。”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 刘宇昆和郝景芳

郝景芳在得知获奖消息后也在微博上特别感谢了译者刘宇昆,称赞他在帮助华人作品推广方面居功至伟。她还说:“不能和刘慈欣的作品一同入选,心中的遗憾甚至大过了惊喜。”郝景芳微博里感谢的“宇昆兄”,是美籍华裔刘宇昆,职业程序设计员与律师,业余从事科幻小说与诗歌的写作。过去,中国科幻在西方科幻圈里很少有人关注,而刘宇昆是唯一的一位中英科幻翻译。

入围作品《北京折叠》虚构了北京市一个三重的空间,每个空间里人的处境都不相同,主人公是一名垃圾工老刀,为了给捡来的孩子糖糖交幼儿园学费,他宁愿冒险去其他空间送信。郝景芳透露,写作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一些旁观目睹:“我曾经居住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楼下就是嘈杂的小巷子、小苍蝇馆子和大市场。有时候我在楼下吃东西会和店主聊天,听他们说着远方的家人孩子。而我自己,由于读书时间很长,身边一直围绕各种喜欢谈论整个世界、感觉自己即将接管世界的跃跃欲试的学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奇异的期望……所有的这些碎片在我头脑中和心中碰撞起来,就成了《北京折叠》。”

2023年《小说月报》第4期选载了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为什么会在全国顶尖文学刊物上选载这篇科幻文学?成全介绍道:“《北京折叠》在我看来,是属于西方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写法,归为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类。这几年可以看到一些成熟的好莱坞科幻改编作品,如《饥饿游戏》《雪国列车》《逆世界》《极乐空间》都是将虚构世界分级化,而且各个世界彼此相对、互不通气。《北京折叠》并不是盗梦空间里的‘巴黎大卷’,而是虚构了一个三层互不沟通的空间。它们之间不是靠太空或是车厢隔开,而是以一种折叠方式与世隔绝,老死不相往来。”成全补充道,“其实全球化的视野也是一样,看似一个扁平世界,其实也有着如同折叠的鸿沟。”

9岁时,郝景芳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立志要当一位科学家,大学本科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之后成为清华经管学院博士生。2006年时开始尝试写作,目前已发表了长篇小说《流浪玛厄斯》《回到卡戎》,短篇小说集《星旅人》等。不过,她并不想成为职业作家,“我只是把生活经历中的想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它是我的饮食、我的空气,我离不开它,但我无法把吃饭、呼吸作为职业。”郝景芳在第一次提笔创作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幻类型。她说,“喜欢科幻小说这种表达方式,是因为它让人有一种表达的自由,想表达什么样的人或世界都可以创造出来。它可以是现实的镜像,还可以嵌入生活,像齿轮一样与现实世界咬合,从而让现实世界变得奇妙起来。”

奥斯卡科幻时代:《火星救援》成最大赢家

2023年,在第八十八届奥斯卡金像奖评奖硝烟正酣时,《火星救援》和《疯狂麦克斯4:狂暴之路》这2部标准的科幻电影,强势入围最佳影片奖项的竞争,创了个不小的纪录。

不过电影圈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几乎没什么悬念,剧情片、文艺片肯定胜出,奥斯卡评委会可以把“最佳视效”“最佳配乐”这些技术类奖项慷慨地送给科幻片,一部科幻大片一届里连拿N个技术奖都不算什么新闻,但他们从来不会把“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演员”这些艺术类的奖项发给一部科幻片!这几乎算奥斯卡评奖过程的一个“潜规则”了。

待评奖结果尘埃落定,有的影评人站出来说,这是因为《火星救援》收获了高票房(包括在中国赚取的5.8个亿),名与利不可能都送给同一部片子。

他们说这话时肯定忘了是谁指导了这部电影,正是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本人,他的《角斗士》当年的票房也是仅次于《泰坦尼克号》,还揽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2个最重要的艺术奖项。

《角斗士》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讲述同一题材的欧洲古装大作《宾虚》,它恰恰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两相对比便知道斯科特在新片里添了什么。他加了一些属于艺术片的故事核心――英雄落难、豪门争斗、为爱献身。总之,这些都是陈旧得不能再陈旧的情节核心。然而没关系,这个故事很唯美悲壮,所以能征服艺术家们。

作为一个以拍科幻片而闻名的导演,只有拍出一部非科幻片才能获得艺术类奖项,这种事情并非落在斯科特一人身上。斯皮尔伯格靠什么电影去拿“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些奖?靠《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至于《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和《人工智能》,还是去拿技术奖吧!

其实,细数下来,科幻片并非完全没有染指过奥斯卡的艺术殿堂。1969年,克里夫?罗伯逊凭借他在《畸人查理》中的表演获得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可能没有多少科幻迷知道这个电影,但它的原著在科幻文学史上却大名鼎鼎――《献给阿杰尔农的花》。1985年,唐?阿米奇因在科幻片《魔茧》中的表现,获得第五十八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这两个可怜的奖就是全部科幻片在奥斯卡舞台上的“灵光一现”了。

科幻片如此不受奥斯卡青睐,是否因为它是商业类型片?这也完全不是理由,同为商业类型片,美国本土的西部片拿了许多奥斯卡艺术类大奖。东方的武侠片也曾经两次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分别是《宫本武藏》(1955年)和《卧虎藏龙》(2000年)。或许从主流电影界人士的角度来看,同为商业片,这些类型片要比科幻片更“人文”一些吧?!

斯科特拍摄过经典科幻片《异形》和《银翼杀手》,后来去拍了各种其他类型的影片,其中不乏《末路狂花》《黑鹰坠落》这样的佳作。他的朋友卡梅隆却对他说――你拍那些乱七八糟的干什么,你要回来拍科幻片,这才是主流!

卡梅隆所说的“主流”是指观赏的主流。这从《星球大战》问世后到今天都不存在疑问,科幻片的票房早就说明了一切。我们去查世界电影票房纪录的前10名、前20名,直到前100名里面有多少科幻片,就能清楚这一事实。甚至这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也已经不成问题,《变形金刚II》《2023》《阿凡达》《复仇者联盟》等先后创造过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

小学生科幻作文范文第5篇

6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重新强调科幻小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学,其根源在于19世纪,而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美国杂志培育出来的一种文类。这无疑是对科幻小说一种视角更广的看法,但它不再强调科学技术的因素,甚至对“科幻小说”这一文类术语也提出批评。

英国着名科幻作家布赖恩·奥尔迪斯指出:“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J·G·巴拉德1969年评论说:“那种认为《惊奇故事》这样的杂志与科学相关的看法荒诞至极。你只需随便捡起一本《自然》杂志或任何一种科学杂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学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奥尔迪斯还在他的《万亿年的狂欢》(1973年初版,1986年修订再版)里提出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说力求说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处于我们发达但混乱的知识(科学)状态,因此科幻小说以哥特或后哥特的方式铸成。”通过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视为这一传统的源头,奥尔迪斯有效地论证了科幻小说何以是19世纪工业和科学革命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学开设科幻课程,学术界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出现了更严格的形式的界定。因为若要教一门课程,你必须知道这门课究竟是什么;而就科幻小说而言,由于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说、后现代小说、寓言小说、科技惊险小说、科学发明小说以及乌托邦小说,所以还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么。因此在学术界定里,人们特别强调要严格划清科幻小说的界限,不仅考虑它的文学策略,而且也考虑它的观念内容,有时还运用在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一些词语,如结构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批评词语。

197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达科·苏文把科幻小说解释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是陌生化和认识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种想象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经验环境”。苏文用“认识”表示对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则表示布莱希特的概念:“一种陌生化的表现可以使人认识它的主体,但同时又使它显得陌生。”苏文的定义引起了不少争论,但他用想象的框架表示小说虚构世界,用经验环境表示外在真实世界的做法,对理解科幻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0年代以后,由于高科技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变化,对科幻小说又出现了各种新的解释。罗伯特?斯科勒斯认为,“科幻小说提供一个明显与我们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种认识的方式返回来面对那个已知的世界。”他以“结构的寓言”代替“推测小说”,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一个结构的结构,对过去一个世纪科学的洞察应作为小说的出发点。

结构的寓言以一种虚构小说的方式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探讨,其最主要的题材是人类科学或生命科学的发展或发明对人类本身的影响。《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过研究现实世界的迅速变化指出:“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般不考虑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扩大我们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声称“媒体就是信息”的麦克鲁安认为:“今天科幻小说表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科技的潜能。”而莱斯利?菲德勒则说:“科幻小说是启示的梦想,是人类终结的神话,是超越或改变人类的神话。”1987年,科幻作家S.K.罗宾逊甚至这样写道:科幻小说是“一种历史文学……在每一个科幻小说的叙述里,都有一种明显或隐含的虚构的历史,它将小说描写的时期与我们现在的时刻或我们过去的某个时刻联系起来”。1992年,评论家约翰·克鲁特进一步扩大科幻小说的范畴,认为美国科幻小说传递的意义关系到“西方世界线性的、由时间限定的逻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