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翻译教学

摘要: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说起,从译者和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和读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及其过程。接受美学在翻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由,鼓励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培养高素质的翻译型人才。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创造性;翻译教学

一直以来,传统的翻译理论只强调译文与原文的文本对等和信息忠实,把语言的转换分析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好的译文只要服从于原文就好,这样一来,译者的主体性就被抹杀和忽视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翻译的进一步发展,译者的身份和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从接受美学理论说起,从译者和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和读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及其过程。接受美学在翻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由,鼓励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以姚斯和伊赛尔为杰出代表。姚斯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三要素中,读者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读者对作品存在一种“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决定读者要读什么形式和内容的作品,决定读者的选择性以及他对作品的评价。因此,阅读文本的时候,从特定的期待视野出发,读者会把自己的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在理解中会有读者的影子。而伊赛尔把文学作品看作一种“图式化”结构,这个“图式化”框架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加工想象,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读者具体化。姚斯和伊赛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了文学阅读中读者的地位,他们的视角很有启发性,应用于翻译,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接受美学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翻译者首先应该是读者。读者阅读之前,作品有很多空白或者不确定点,只有读者阅读之后,这些空白或者不确定点才可以被具体化,可以说作品的意义是从阅读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读者和译者的阅读是一种改造和创造性活动,是“对本文的再创造”。在重建中,译者会有意无意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因此,翻译是在“熔炉”中和译者所获得印象“融合”的过程,是对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的具体化,是再创造的过程。

二、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过程

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符转化为意象,另一方面是意象转化为语符。

1.语符转化为意象正如上面所说,接受美学把文学作品看作一种图式结构,这个结构存在很多空白等待读者加工,有很多不确定性等候读者具体化。这种所谓的“具体化”夹杂着读者的心灵经历。这个过程就是读者把语符根据自己的情况转化成内心意象的一种思考和选择。此过程由“期待视野”和读者内心对文本的不了解和不确定两方面组成。既然是期待视野下对不确定性的具体化,读者就会根据自己的自我理解和生活经验进入文本世界。以期待视野为出发点,读者逐步进行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具体化。因此,读者的理解肯定错位于作者的真正意图。正是这种错位给予了读者创造性的机会。而意象对读者理解文本具有关键作用。读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把其中的不确定部分具体化,不可避免地对原文的意象进行主观阐述而偏离作者意思。2.意象转化为语符。这一过程常常被忽视译者虽然首先是一名读者,但不是一般的读者。当读者跟文本交流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身对此文本的理解。然后,译者的主体创造性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译者把意象转化成符号的过程。因为两种语言结构不同以及读者的接受能力差异,译者想要将自己的解读转化成语符,需要利用目的语语言结构展现原文的美感,即译者的语符化过程是一种兴奋的创造性过程。译者表词达意的时候不断进行实验、调整,对词语进行组合、搭配,使目标语获得更加具体的整体效果。总之,译者从原语言到目的语的翻译过程中一直在积极地进行语码转换,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表达原语言的深层意义。

三、接受美学理论下翻译教学可行性分析

1.相似的考察重点接受美学主要考察文本的被理解、被接受程度和方法,接受者的接受能力,文学的意义的实现等;而翻译教学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授所传授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它们的考察重点相似。

2.相似的演进过程文学批评前期重视作者的作用,强调忠实于文学文本。但是接受美学却比较重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与此相似,翻译教学前期都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现今逐渐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随着各自学科的发展有着相似的演进过程。3.相同的思维活动接受美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缺”意味着文学作品所阐释的意义不是固定的,不同的读者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想象和理解,因而大脑中产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尽相同。而翻译教学强调以教师为领导者,启发学生对翻译理论进行创造性地具体化翻译,实践翻译理论,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因此,两者都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四、接受美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1.学生的接受为根本宗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受美学注重读者的重要性,认为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从作品中得出自己的感悟。如果读者不能接受这个作品,此作品将是未完成的存在。接受美学是一种主动接纳、领会的创造性活动。教师的教学可以看成是一幅作品,学生是读者,学生能否接受是评判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教师的能力再强,教案写得再好,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教师的教学效果就等于零。因此,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翻译实践。例如,近期频繁出现在国际新闻中的热词——一带一路,很多国外媒体记者翻译为“OneBeltandOneRoad”,实质上确切的翻译应为“theBeltandRoad”,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时代、经济、文化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个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本身的确切含义。2.学生的参与为重要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让读者走进作品,不断丰富和补充作品内涵,延长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而英语翻译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把课堂还给学生,适当增加学生的翻译实践活动,消化和巩固翻译理论。选取适当的课外材料,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现场翻译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报告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3.学生的创新是翻译教学的发展之本——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接受美学把文本定义为有空缺和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文本的所有意象、情景等都需要在读者的阅读中重新构建起来,使文本产生确切的现实意义。在翻译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把理论告诉学生,让他们被动接受,而是要留给他们思考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导翻译教学具有实际可行的意义。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读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给学生更多思考、想象空间,注重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翻译能力和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各界培养更多、更专业的综合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BasilHatim&IanMason.TheTranslatorasCommunicator[M].London:Routledge,1997

[2]JeanDelisle.Translation:AnInterpretiveApproach[M].Ottawa:UniversityofOttawaPress,1988

[3]蔡莱莉.论语文教学的接受美学[J].教育探索,2002

[4]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01

[5]H.R.姚斯,R.C.霍拉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杨霞 马玉梅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国学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