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精选5篇)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在应用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精通案例材料,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做好精心的案例教学设计,明确案例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子表格与数据处理”中的“美化工作表”时,可以从教学素材库中选择图文并茂的文档作为案例,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为表格格式设置的操作方法,以表格美化方法和条件格式的使用方法,并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措施,如命令设置的选择,工具栏的显示及调整,边框线、底纹和颜色的设置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操作过程,或者采取教师讲解而学生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作品通过课件上传功能传到服务器进行展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过程,掌控案例教学的节奏,在学生阅读案例和分析案例时,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应用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案例,实现层次化的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图文排版与打印输出”中的“制作电子报刊”时,可以依据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案例,使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有所得。对学困生,教师可以着重讲解电子报刊的定义,让学生认识报刊的基本要素:报头:报刊名、刊号。出版人、出版日期和期数;报眼:即为导读栏;报体:除去报头和报眼以外的部分,以及如何确定报刊主题、选取与筹集稿件、版面设计和文本输入等,选择简单的电子报刊,并向学生演示用Word进行制作的过程,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熟悉简单电子报刊的制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对学优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电子报刊的定义,以及电子报刊的基本要素,选择较为复杂的电子报刊,如版面风格和变现形式多样,版面内容创意十足,整体结构图文并茂,报刊内容与报刊主题和谐统一等,然后向学生演示Word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图片与自选图形、插入文本框、插入艺术字和文件保存等,最后让学生自主去制作复杂的电子报刊,掌握设置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满足学优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案例,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又可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把握时机呈现案例,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案例呈现主要分为三种:理论知识的实例阐述、学生模仿参照的作品示例和教师或者学生操作示例。每种案例呈现方式都有其适合场合,对不同示例内容与教学方法起着不同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呈现案例,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教师在讲解“邮件收发与信息管理”中的“创建电子邮件”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普及,所以教师可以采用操作示例形式,通过向学生展示电子邮箱的优势,利用电子邮件的便利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趁势引入创建电子邮箱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创建电子邮件的方法,其教学过程为: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申请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添加附件和收信处理等,以及管理通讯录、设置自动回复、修改密码和常规选项设置等邮箱管理操作,而学生只需要认真观察教师的操作,并通过经常性的使用加以练习,对创建电子邮件的方法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轻车熟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时机呈现案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4引导学生仔细观摩,注重案例操作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8-0116-03

1 引言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且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高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内容和形式相区分,能运用符号系统去处理各种抽象的事物和关系。相对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学习者而言,高中生已具备较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并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符合案例教学对学习者的要求,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2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案例与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是指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1]。“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1]。

由二者的定义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载体正是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而“案例”正来源于教学或生活中已发生过的事实,具有一定的事实情境,蕴含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因而案例教学法得以开展的前提正是“源于生活”。在当今的计算机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学习、生活、工作紧密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在实际学习、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很多经历、经验可作为案例教学的宝贵素材。

案例教学的特点 除客观真实这一特性外,案例教学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以及过程动态性与结果多元性等特点[1]。任何教学过程都指向一定教学目标,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才能保障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案例教学中任何结论的得出都需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亲自实践,通过运用自身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做出决策,这又体现了案例教学法突出的实践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特点。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对话与互动。同时,案例教学也是开放的教学,教学中围绕某些问题探讨的结论不是唯一固定的,而是开放多元的,因而案例教学又具有过程动态与结果多元性。

采用案例教学法,就一定要深谙案例教学的思想和灵魂,而不能流于形式,案例教学要区别于举例教学与事例教学。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采用一个或几个事例的列举和演示,而这并非案例教学,只是“案例”的教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该具有完整的情节性,涵盖某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学习者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探讨和决策习得知识。好的案例在内容编写上体现出一定的起承转合,引人入胜,具有深刻的启发性,能使学习者在原有案例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和启迪。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材料作为新素材对原有案例进行改编和充实,形成新的“案例”。由此,案例教学“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3 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正在于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获取、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是二者共同的目标与本质体现,正是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有趣而又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使得教学变为一件有价值、有趣味的学习活动。其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紧密结合起来 从“案例教学”本身来讲,“案例”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内容、学习资料,它将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明显地体现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同时又可以作为鲜活的实例引导学习者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作品,为学习者树立一种科学的态度,引导学习者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规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活动。同时,“案例教学”这种学习方式本身也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探讨中,使得学习者在实践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切实体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充满趣味与动态生成性,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与不确定性。案例内容的情境性使得学习者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主人翁的角色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案例的探讨当中,并时刻关注案例的发展。整个探讨过程也将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对话与互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习者获得一个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

教学目标:实现对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为教学载体,案例中往往隐含各种不同的问题,这正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师不断引导学习者发现和分析案例中隐含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学习者对复杂问题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和解决办法,大家在协作探讨中不断发生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此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能力。

4 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途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与课后反思

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都可能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但是无论案例教学过程具体如何实施,整体上都离不开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的有效实施与课后全面的反思这三大环节。

课前准备是前提 在案例教学实施前,教师应该对整节课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做好关于“案例”的选择或创作工作,并提前认真研读案例,明确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其中,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的选择问题,教师可将自身学习、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或教学经历作为编写案例的宝贵素材,尽可能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理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由于编写案例比较耗费精力,教师可以选择在网络媒体上查询、收集一些经典案例。另外,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应该注意相互沟通与协作,共享优秀案例,让更多的学习者有机会享受到案例教学的乐趣,同时提高案例资源的利用率,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教师还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不仅明确案例教学的本质内涵,还要掌握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知识,以解决和应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教学状况。

案例教学开展前,学生也要做好个人分析准备,提前阅读案例,预研案例内容,并做好小组分工便于积极讨论。其次要做好教学环境等硬件设备的准备,包括桌椅摆放形式、多媒体设备的设置等。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将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

课堂实施是关键 案例教学虽是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但是“在长期的案例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有关专家学者经过不断归纳总结,逐渐形成比较成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它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课堂实施是案例教学过程最关键的一步,具体的实施流程如下。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案例。对于自己编制的案例,教师可以适当介绍自己的一些亲身感受与案例编制过程中的趣闻轶事等来作为引入案例的前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选用案例,可以介绍自己在案例准备时的一些困惑、矛盾的焦点等激发学习者好奇心。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为案例教学开创一个好的开端。

其次,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发现与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引领学习者进入“角色”,开始独立思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要着重培养学习者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习者能否独立发现案例中隐含的问题,对于较难发现的问题,教师应不断设疑,引导学习者逐步发现问题所在。而学习者应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入分析案例的具体细节与整个过程,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敢于质疑、提问,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接着,小组讨论与集体交流,综合解决问题。在个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对话交流、观点的分享与思想的碰撞,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同时,在学习者的交流合作中,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表达、沟通协作能力。案例讨论中常会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案例情境中主要包含哪些问题,哪些是最关键的问题,如何解决,解决方案是如何得出的,如何实施方案,从中收获到什么,等等。在小组协商探讨、达成共识后,进入小组间的集体交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启迪,从不同角度的论证中取得对案例的深刻认识,形成案例教学的成果。

最后,课堂总结归纳,深化认识。在对案例讨论过后,教师引导学习者对分析的全部过程与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更正一些不妥之处,巩固和深化好的做法,多角度地、开放性地评价和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给学习者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后反思是保障 在课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课堂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反思,这是案例教学能够取得成功的保障。教师对教学中处置不当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更正,对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以日志的形式予以保存,为进一步优化案例积累素材与教学经验。学生应该整理课堂上自己的参与、学习情况,完成教师布置作业,撰写个人反思日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对于案例中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书面形式的案例分析报告,深入巩固和扎实课堂所学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环创设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从“学会”转化为“会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实践这一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把握教学环节之外,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定的数学情境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体现了它独特的优势。在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来实现。

案例一: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后,教师给出六种图形的形状,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回答这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学生在答对后,师进行链接操作,学生每答一个图形,师配合学生给出这种图形面积计算推导的过程,形象而生动。

这个教学所用的课件是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2003环境编辑的,也就是被广大教师深深喜爱并最常使用ppt,相对与microsoft powerpoint2000而言,2003版本在动画演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增加了很多对象进出场、运动的效果,特别是增加了沿指定路径运动的功能,使动画设计和实现的技术要求大大降低,充分照顾了在动画效果上有一定要求但一直苦于操作技术的老师们的要求。但是,microsoft powerpoint2003所能实现的动画效果毕竟还是比较简单、定式的,如果想要展示复杂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如翻折,就还需要借助flash的力量。

案例二:

在《翻折与轴对称》一课中,为了具体的展示将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翻折的动态过程,我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了大量的翻折运动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得到结论,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更利于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

在《翻折与轴对称》一课中,所有的翻折效果都是在flash环境下编译的,但是整个课件却是在microsoft powerpoint2003环境下完成的,这不但降低了课件制作对教师技术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将flash和ppt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使整个课件制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尤其要着重考虑要重视探究过程。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可以很好的将多解多变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这充分辅助了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积极思维。例如:

案例三:

在中心对称演示的动画中,我们可以拖动图中任何一点来进行变换,可以改变对称中心的位置,可以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移动整个图形的位置,令人赞叹的是,不管我们作出怎样的变化,图中的中心对称关系的演示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我们在变化的过程中,涵盖了基本图形的所有关于中心对称的情况,这是其他任何软件在编制和展示的过程中不可比拟的,也是几何画板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二、信息技术促进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1.在尝试中进行的自主探究模式:

案例四:

这是一节数学拓展型课题研究(六年级教材下册),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某通信公司推出新的资费套餐业务

月租通话资费

30元0.30元/分

无0.6元/分

如何选择资费套餐才更划算呢?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应用excel软件根据方案列表计算比较,通过小组内部总结出计算方案,并得出结论,与全体同学交流,并寻求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在结论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在这样的设计中,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自己,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们首先尝试一些特殊值的计算结果,然后开始利用excel进行数据枚举、简单计算和横向比较,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再通过适时的点拨,数学模型就从生活问题中一点点的提炼出来,进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函数思想也有一定的渗透。

2.在做中学的操作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对此我们可以利用microsoftword或excel中的图表功能,来进行初步统计教学。例如在六年级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渗透怎样去看懂一张统计图表,而在高年级段就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上机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如柱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统计有更加直观、深刻和深层次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多元集成化趋势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技术;社区教育;有效性;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1-0053-01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工作繁忙的社区工作人员来说,怎样培训更具有效性,是一直在寻找的答案。使用案例教学法对社区人员进行培训是培训实践的课题之一,因此,需要探讨的是:案例教学在何种情况下更为适用?一旦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应该如何保证它的有效运作?总的来看,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培训者把这种模式的优势发挥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二、提高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对于社区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完善每一个实施步骤来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从培训者的角度来说,就是做好整个培训过程的管理工作。不妨先来看一下实施案例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一是案例呈现:培训者通过分发阅读材料、介绍相关背景、展示音像素材等方式,吸引社区人员对案例内容的关注与兴趣。二是讨论分析与实际操作:社区人员在培训者的引导下,明确案例中的问题所在,分析疑难情境,找出操作的难点,提供备选方案,探讨如何实施和操作。三是概括总结: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上述每一个环节的优化,都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下面,从三个基本步骤入手,分别探讨如何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1)案例呈现。首先,案例呈现环节会涉及案例选择的问题,也就是培训者决定把什么样的案例呈现给社区人员。案例教学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案例本身的选择是否精当可以说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可以用作案例的操作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案例的实用性,不实用的不能拿来作为案例;第二,案例的疑难性,那些平淡无奇、让人一目了然的操作,不能称之为案例;第三,案例具有典型性,透过它可以反映出类似的情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给人以一定的启示。其次,从入选案例的内容来看,它最好是既能贴近培训目标,又能吸引社区人员。从入选案例的数目来看,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案例太多,像走马灯似的轮番轰炸,必然会打断整个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流畅性,同时导致每一个案例的研讨由于时间的关系而无法深入下去,造成讨论不够充分、观点肤浅。

(2)讨论分析与操作。讨论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流于形式的讨论可以说是案例教学的致命伤。为了确保讨论的质量,培训者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社区人员为参加讨论做好准备。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讨论刚开始时容易出现的“冷场”,对刚接触案例讨论教学法的社区人员尤其有效。二是营造积极主动、轻松融洽的讨论氛围。培训者要尽量消除妨碍社区人员充分参与讨论的种种疑虑,培训者可以建立促进社区人员参与讨论的激励机制。要让社区人员知道:他们这门课的成绩将部分地取决于自己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三是提出一些有利于讨论深入展开的基本规则,通过这些规则来保证参加讨论的社区人员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培训者可以限定每个人发言的时间和频率,例如,事先限定每次发言不得超过多少分钟;要求每个人发言之后,至少要等其他三个人发了言,他才可以再次发言;规定小组发言代表不能总是同一个人,等等。四是必要时适当引导社区人员讨论的方向,调整讨论的进程。培训者可以在进行表述、梳理和汇总之后,让大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一过程,将有助于社区人员调整自己的视角或改进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案例讨论的深度。五是实际操作与展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练习过程,在讨论的基础上,社区培训人员接下来要在电脑上进行实际操作,把案例在电脑上做出来。培训者要及时指导,保证他们遇到的困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待所有人员完成之后,再进行展示。社区人员可以交流自己的经验和不足,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3)概括总结。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培训者要说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揭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帮助社区人员对案例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对社区人员参与讨论的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指出他们在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鼓励他们在今后的讨论中继续积极参与。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对培训双方的要求都比较高,培训者尤其需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多重角色,做好案例讨论的设计者、主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并从根本上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应用于社区人员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利于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人员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俏,林琼.微课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02).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23)26-0069-05

[作者简介]董振(1983―),女,江苏徐州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教师,小学二级。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传统课堂和教学方式的优化变革,有利于扩大和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英语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良好英语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2023年5月,南京市“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英语新教材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笔者有幸作为授课者,承担部分公开研讨教学。本文选取此次研讨课中的部分教学设计和教学片断,对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和分析,并有了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二、案例描述

(一)教学内容

《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三年级下册Unit 7“On the farm” 中“Story time”板块。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依然是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态度的养成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图文、声音、视频,以创造真实的情境。同时,教师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丰富表象,加强其情感体验,引导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自我分析

笔者能尊重新课标理念,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网络以及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且能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能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时间;能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者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笔者不仅在学习内容方面辅导学生,更在新的学习技能、技术与策略方面指导学生,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发展的程度。笔者始终关注提升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力。

(四)教材分析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该板块的场景在农场,Liu Tao带着Mike去爷爷的农场,在参观农场的过程中,他们谈论着看到的动物和水果。通过他们的谈论,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句型“What are these/ those?”及其回答“They’re … Are these/those …?”以及水果类和动物类单词的复数形式。生动活泼的农场情境和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五)教学环境分析

PPT课件低成本、高效能,可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PPT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构思新颖,画面和谐,美观大方。本课教学宜选择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进行。

(六)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Story time”,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能在笔者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声情并茂地朗读对话、表演对话。通过学习“Story time”,学生能正确地听懂、会说、会读单词 “pigs, cows , apples, pears”,能初步理解和感知名词的复数形式。能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What are these / those? Are these / those…?”和日常交际用语“Nice to meet you ./ Welcome to my farm.” 进行交流。

2.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对对话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表演对话。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运用本课所学语言询问身边的各种物品。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4)通过农场这一生活情景的运用,培养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5)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自主、合作、探究

的乐趣,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目标

……

(七)教学策略方法

始终围绕“Happy Farm Day”这一主线,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的个体活动、小组协作活动、全班活动,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主动探索创造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方向。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得故事信息。在笔者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Watch and circle”“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Imitate,Dub”“Act”等活动,学生理解故事,进而大胆地模仿人物的动作、语言,在交际中习得语言,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采用小组竞赛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八)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up and Leading―in

笔者播放一首欢快的英文歌曲“Old Macdonald”,师生一起吟唱,学生心情舒畅。通过动画里出现的景象和英语语音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感官体验,烘托出了气氛,同时暗示了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在播放英文歌曲之后,教师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野外动物的音频材料,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野外的场景。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的听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游戏“Brain storming――30 seconds non-stopping talking”,学生回忆和说出相关“animals and fruit”的单词,激活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PPT呈现游戏规则,同时以旋转方式呈现fruit和animals图片,打开学生思维,即使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有话可说(如图1)。

图1

Step2: Presentation

情景一:创设带领学生去野外走一走的情景。笔者以多媒体呈现野外整体图片,借助虚拟的情境引出并学习本课的重点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Are these/those…?”,巧借天空的白云,帮助学生区别“these/those”。奇形怪状的白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不同水果和动物等。图中的白云在这个环节中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学生既操练了句型又学习了本课的词汇(如图2)。此时创设在野外的情景,于是引出情景二。

图2

情景二:课件呈现Liu Tao的祖父在农场的图片,笔者顺势提出和学生们一起去参观农场的建议,然后以任务驱动,促进语用。

T: Boys and girls, Liu Tao’s grandfather has a farm nearby. Would you like to go and have a look?

(任务一:Watch and circle)

S: Yes.

(出示“Liu Tao’s grandfather”的图片,并播放语音“Nice to meet you!”“ Welcome to my farm!”)

(引导学生回答Nice to meet you!)

T:What can you see on the farm? Let’s watch and circle.(见图3)

图3

(任务二:Let’s listen again and find out correct sentences for every picture.)(见图4)

图4

(任务三:Happy reading)(如图5)

图5

You can:

(1)Read together in groups.

(2)Read in roles.

(3)Dub for the story.

Step3: Production

创新情境,提升综合能力。基于语篇又高于语篇的任务设计,能达到有效巩固与话题有关的已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能使用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这正是语篇教学“Enjoy reading”。(见图6)

图6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优势的思考

(一)整合营造轻松课堂气氛,提取原有知识储备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在上课之初,播放一首欢快的歌曲,营造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感官体验,然后呈现轻松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野外的场景。有趣的声音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接着通过游戏“What animals and fruit can we see in the open?”巧妙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与本主题相关的情境中来。

(二)整合提供所需语言支撑,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始终围绕“Happy farm day”展开教学。通过呈现户外整体图片,借助虚拟的情境引出并学习本课的重点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并巧借天空的白云,帮助学生区别“these/those”,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图对话的形式来操练句型。图中奇形怪状的白云在这个环节中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学生既操练了句型又学习了本课的词汇,为后面课文的学习提供所需语言支撑。

(三)整合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创新课文教学

传统的课文教学仅限于文字材料,学生感觉枯燥。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利用图文结合且生动活泼的动画,直接呈现动态真实的对话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在播放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看。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通过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跟读环境,模仿地道的英语。在跟读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信息技术给故事中的人物配音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故事人物的情感,读出Mike的惊喜与开心和Grandpa的自豪。

(四)整合创新情境,提升综合能力

学生虽然掌握了词汇,理解了课文,但还只是停留在语言输入阶段,还没有内化输出。在拓展环节,笔者用PPT展示自制的关于Bobby去Sam农场的有趣小阅读绘本,实现了本节课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的复现,为学生语言思路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五)整合实现有效互动,渗透资源策略的培养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之后,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地传输,而变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更有利于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型活动,充分开展小组合作。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包括资源策略。在家庭作业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选择将对教师自制绘本的改编,上传到班级博客,以便大家资源共享,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又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用英语交流和思考;弥补小学英语师资的不足,提供标准、地道的语音示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学生提供大量英语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输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孙燕青.多媒体动画片语境条件下的儿童英语词汇学习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2001.

[3]陈琳,王蔷,程晓棠.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程晓棠.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衔接问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8(7).

[5]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陆建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