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论文(精选5篇)
因材施教论文范文第1篇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高明和睿智之处,他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很透彻,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这样才能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都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也应考虑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而就英语这一门学科而言,如何做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要从哪些方面来做好这一点呢?
一、分析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因此,教师首先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其次,应多用心观注学生,观察他们的行为,并监控他们的发展过程且适时纠偏。因为学生的行为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模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最后,作为老师,应该了解“鼓励和强制”这两种手段中哪个才是使学生“乐知”的法宝。因为有的学生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但这类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鼓励和强制一并实施起作用的,即使是逼迫着进入了知识的殿堂,但他日后终究会尝到知识的美味,待那时自然水到渠成地成为“乐之者”了。
二、备好教材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而备课,就是要钻研教材,掘其内在的思想、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恰当地设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依据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诸方面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努力做到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学策略要有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很多环节,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适应不同学生的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热情。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可运用图式来讲解概念;对于好动并乐于表现的学生,可以设置些讨论的环节。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环节,都应该具备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以及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要知道这个环节是为何而设。所以,每一节课,教师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特性,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三、作业和测试
作业和测试是老师巩固教学知识、了解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老师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便可发现问题并及时纠错。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可以只给他们留一点导向性的作业;成绩中等的,可以根据他们学科成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多留弱科上的作业;成绩差的后进生,所做作业要体现最基本的知识,从而使每类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作业来做。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迁移学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相一致,难易有别,呈阶梯式,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因材施教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个问题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变得更加严重。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开展因材施教,促进优者更优,学困者转化,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几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策略。
一、合理制订分层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一定的成功,实现所有学生抬抬手可以摘到桃子,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订分层目标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订教学目标,要避免超出学生学习负荷和没有挑战性目标的出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创建分层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小组合作方式得到了有效的运用,然而很多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喜欢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这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遵守均衡发展的原则,在编排小组成员时注重“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习优秀的学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平均地安排在各个小组之中,让优等生能够有效地带动其他学生,这样优化的组合方式,推进了小组之间的竞赛,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
三、开展分层教学考核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开展分层的教学考核机制,打破传统的教学考核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层教学考核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对后进生进行考核,让后进生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理想成绩,进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该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给优秀生,让优秀生能够不断探究和提高,也防止了他们骄傲自满情绪的出现,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此外,初中语文分层教学,还应该开展分层教学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肯定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去。
因材施教论文范文第3篇
1.作为数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缺乏联系。当前中职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具有较大比重,但是作为基础课程的中职数学却占有相对较小的比重。再加上大部分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接受专业课的学习。这种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不能联系的教学模式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不扎实、不牢固,无形中也就影响了毕业学生就业和工作的能力。
2.中职学生数学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就业形势下,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急需大量具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给中职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使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非常好,所以在教学方面也就采取宽进宽出的模式。但是学生基础较差,数学素质也参差不齐,数学教师要想开展因材施教却难以找到中间的平衡介入点,不能完全按照相关的进度和标准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是基础好的学生重复听已会的知识点,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却总是跟不上。
二、因材施教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因材施教的实施,教师是关键。要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首先中职数学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掌握不同的专业课程与中职数学之间的关联,还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素质。在备课方面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和讲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数学教师的工作难度,对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加强数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2.因材施教就是要提高学生基础水平,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中职数学的教学在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了解不同专业课程对于数学这一基础课程的不同要求,树立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正确的教学理念。中职数学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为专业课打基础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既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又要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素质,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因材施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中职学生数学成绩较差,基础不扎实,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数学非常枯燥乏味,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任何兴趣,甚至厌烦。这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步消除对数学恐惧的心理,让学生理解数学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就能够激发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材施教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因材施教 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职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发展中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生源多元化问题。因基础教育某些因素的缺失,存在明显的文化基础差异、年龄差异、学习能力差异、行为习惯差异等。这就要求职教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差异,积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加强个性疏导,帮助和支持每一个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真诚地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1关于因材施教原则的粗率解读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做法和经验,是我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属于我国教育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也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自身禀赋等,还包括学生的动机、性别和特殊需要等。“教”是指对于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天资的学生,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布置特殊作业,开设选修课,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和实验条件。对于那些智商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开小灶”,补缺补差,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学习基础。一言以蔽之,它强调的是区别对待,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天赋条件和文化基础给与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自赢得最佳的发展和成长的机遇。
为什么要“因材施教”,始祖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只有根据这些不同资质,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材施教的依据是“材”,核心是“教”,说白了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要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学校学生比,存在着差异,正是职业教育的着力点所在。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比如:对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的学生,要重点教育使其明确人生的目标;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的学生,要教育其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择业、创业和就业;对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要循序渐进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对因各种原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激励他们正确面对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业;对文化课功底较差,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其在实践中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强化教育,正面引导,树立典型,允许提前顶岗实习或提前推荐就业;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组织参加相关技能比赛等。使“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因材施教相关之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那些不是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自觉意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反而认为因材施教是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与高校教师无关。突出的表现就是让学生上“大课”、“吃大锅饭”以致天赋条件和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天赋条件和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因材施教,真诚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成才。
2高职院校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着力点
高职教育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教育。学校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着力点,应体现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等方面。
(1)在课程建设上践行“因材施教”
高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这基本是模仿甚至是照搬高等专科教育的模式。这种学科性、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理论多、实践少,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大消弱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关系教学质量提升,并直接影响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建设要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某些模块教学内容,删除繁难陈旧并脱离实际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和发展个人兴趣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践行因材施教原则,一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研究,联合开发课程。二要深入研究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要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四要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比如讲,专业理论课侧重于打好“做事”的基础,那就要以职业作为逻辑起点,变“学科本位”为“职业本位”。以实际项目、产品或案例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组织教学。又如实践课是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的,所以要与实际生产接应,将不同层次的技能训练嵌入到“课内实验课程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个实践环节中,要让学生能在校内仿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保障所学技能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2)在教学方法上践行“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实现程度。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单一的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实践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比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工艺远离,熟悉现代土木工程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组织管理施工现场。”若在教室按教材顺序,照本宣科,单向灌入,学生肯定是接受不了。教师带学生去建筑工地,结合施工内容,组织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施工现场接受“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又比如《砌筑工实训》课程要做到理论问题直观化、实践问题现场化,教师就必须带学生去实践基地或施工现场完成。让学生从“真刀真枪”地搬砖、筛沙、拌浆、砌砖、扎钢精网等每个工序干起,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再比如《基础会计》课程,教师带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现场进行手工模拟,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填制与审核、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所有操作,这不但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深入探究的能力。
(3)在成绩考核上践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孔子;启发教学;言语教学;中学作文
据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写言语。大教育家孔子的言语教学理念及实践学界已有深入研究。但从中学作文教学视角探讨孔子言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尚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不揣冒昧,对孔子言语教学作初步梳理,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孔子言语教学理念的现实和理论根源
1.孔子启发教育思想与有教无类的关系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述而》载: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尚无诲焉。”者,干肉也。束为古之薄礼。孔子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种族,这就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理念。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其年龄、禀赋、志向各异,孔子教学任务极为繁重。孔子博闻强记,吸取古人智慧。据《左传?襄公二十年》载,古志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古人质朴,言为心声。孔子进一步推论:“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曰》)于是,言语在孔子教育中地位上升,有助于提高孔子的教学效率。但推论还需实践检验,据《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孔子在严厉批评之后,发现教学中“听其言而信其行”失之严谨,从而修订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在教学中,孔子的教育理论开始创新,逐步完善。
2.孔子因材施教与启发教育的关联
孔子弟子数量极多,其教学质量也是极高的。据《论语?为政》载,孟懿子、孟武伯和子游、子夏均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因学生个性、处境各异,孔子对学生的启发教育也不一样。宋代程颐对此有精到的分析:“告懿子者,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程颐之说,也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概括。《说文解字?木部》:“材,木梃也。”据段玉裁注:“‘材’引申之义,凡可用之具皆曰材。” “因材施教”之“材”是指材具。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他根据弟子材具所进行的教育。
二、孔子言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1.孔子言语教学在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据钱穆考证,孔子三十岁后即授徒设教,三十五岁已有声誉。孔子去鲁,周游列国,但不为时君所用,最后返鲁办私学。孔子虽在政治上失意,但在教育上却成就非凡。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古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孔门弟子撰《论语》受其影响,将孔门贤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司马迁称之为“异能之士”。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世称之为“孔门四科”。据《论语?述而》载:“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后世又谓之曰“孔门四教”。孔门“四科”与“四教”之区别,王齐洲先生已有论述。他认为“四科”是孔子对弟子从政特长的评价,“四教”是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
2.孔子言语教学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先秦诸子,除老子外,均晚于孔子。老子与孔子孰先孰后,学界存在争议。孔子晚于老子论者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孔子向老子问礼为据,孔子晚于老子论者以今本《老子》部分思想晚于孔子为据,各持己见。据李学勤先生考证,郭店楚简《老子》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楚简《老子》不反对“圣”“仁义”,其与入家思想并非水火不容。今古本《老子》和庄子的“弃圣绝智”思想均与儒家仁圣思想水火不容,其原因是《老子》在流传中被庄子后学所篡改。可见,孔子的出处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相贯通。
三、中学作文教学与孔子口头言语教学,均以言志为旨归
据《论语》记载,孔子至少开展了两次弟子集体言语教学活动,均要求表达志向。一次见载于《论语?先进》,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孔子他们各言其志,其口头作文如表一:
孔子当时约六十岁。子路,名由,比孔子小九岁。曾,名点,比孔子约小二十一岁。冉有,名求,比孔子约小二十九岁。公西华最小,约十八岁。子路性刚,冉有性谦,公西华年弱,曾皙知时,其“作文”斐然成章,情志各异。另一次见载于《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于孔子,孔子说:何不谈谈各自的志向?其口头作文如表二:
子路、颜渊的口头作文言简意赅。孔子对言语的最低要求是“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语言只要准确通顺就可以了。孔子对言语的最高标准是“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孔子应子路(疑为“季路”)之请,以文言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言不妄发,发必当理,非子路等所能道。颜回孔子之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孔子命弟子口头作文,只要求他们表达志向。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演化迄今,强调创作主体充分表达情志。两者在作文功能的看法上基本相同。
简而言之,在我国一千多年科举考试中,言语均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两千多年前,人才与社会双向选择,孔子重视言语教学,要求弟子作文言志。今天,人才与社会双向选择,国家重视语文教学,也要求作文言志。可见,孔子的言语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相似。
在孔子的教育活动中,他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是与他的有教无类理念相适应的。同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又是以他的言行观为理论基础。教育教学需要言语的正确理解和语言的准确表达。言语与政治互动互渗,在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言语教学在孔子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孔子的言语教学为他的启发教育服务,所以,孔子在作文教学中要求以文言志。这一作文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相似。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4.
[3]阮元刻校.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