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管理论文(精选5篇)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乡镇集体企业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有利于预算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现代企业中广泛应用,但是在乡镇集体企业中应用不是很广泛,探索在乡镇集体企业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借助现代企业理论、信息管理学、预算管理理论和财务会计学,在深刻分析我国集体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找出我国乡镇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参考性建议。

二、相关概念综述

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是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我国的乡镇集体企业是在原始手工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我国乡镇集体企业经历了农村副业、队社企业、乡镇集体企业这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乡镇集体企业处于萌芽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我国乡镇集体企业也不断发展完善。从1984年开始,我国乡镇集体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生产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乡镇集体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依靠管理目标的协调、发展以及计划等过程的结合,对经营目标实施预计和管理,推动企业有效实现内部控制、完成战略目标。乡镇集体企业预算管理的制定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将规章制度作为设计依据,确保资金预算制度的实施,切实维护集体资产安全,提升集体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依据严密性、一贯性、对等性、适用性、经济性以及重要性的原则和要求,综合考虑集体企业生产经营的宏观环境。

三、乡镇集体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

执行不到位我国乡镇集体企业虽然都有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制度缺乏操作性和实践性,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不少乡镇集体企业预算编制不详细,难以落实到位,追加预算往往过多,不能够发挥全面预算约束的作用。财务人员财务预算分析能力不强,不能够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有效分析,问题查找不及时,改进不到位。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有的只是依据去年发生额进行编制,无前瞻性的预测。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监督落实不到位,导致在乡镇集体企业中,要不无预算,要不预算形同虚设,真正起作用的预算很少。在制度的落实方面还缺乏一定的内部监督,不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监督和考核。

(二)公司治理结构严重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由于乡镇集体企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当时那个时代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环境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现代企业发展阶段,由于乡镇集体企业产权主体错位,组织结构不完善,政企不分开、所有权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公司治理结构较为低下,由此严重阻碍了乡镇集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当前,产权关系不清、政企不分、机制落后成为乡镇集体企业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长的路。

(三)财务数据不准确

会计信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财务数据是预算管理的起点,会计信息质量决定乡镇集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部分乡镇集体企业财务数据不真实,全面预算的编制和控制就无法落实。只有在全面预算数据比较真实可靠的情况下,才能对原材料成本、人工及制造费用准确估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部分数据分析不到位,导致预算编制和控制不符合实际。

(四)全面预算管理与乡镇集体企业发展战略不一致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是乡镇集体企业摆脱目前困境的重要途径。全面预算管理应与发展战略相匹配,实现对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定量化以及系统化,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乡镇集体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及控制。目前,全面预算管理指标还没有针对性和重点性,不能够全面反映乡镇集体企业发展战略。

四、全面预算管理在乡镇集体企业中的运用和完善

(一)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

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编制主要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自下而上表明数据来自于项目基层,体现了民主原则。自上而下体现了预算管理的集权原则,具有宏观管理的思路。在预算编制前,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掌握足够的信息量,针对不同的业务内容和特点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预算执行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为将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必须将预算指标进行深入分解,落到各个部门,对各自的指标进行落实管理。预算执行必须有预算控制。要设定预算控制权限,乡镇集体企业一般可以采用松紧控制和诊断控制两种方式,每年预算委员会负责编制、审查、修订、批准预算。

(二)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加上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导致乡镇集体企业存在社区性,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的特殊性,乡镇集体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乡镇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或改为公司制。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完善治理结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改善股权结构,构建对经营者有效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强化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要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积极构建财务控制良好环境和氛围。在财务核算管理过程中,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明确自身所承担的风险防范责任,强化风险管理在整个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建立财务指标体系,分析好各成本项目指标,对指标的分析要注意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既要同比分析也要环比分析,对于变动加大或偏离正常值的指标要深入分析,将指标再分解。注重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相关性、可比性、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要加强成本管理,向成本要效益,有效降低乡镇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以及综合评价体系。

(四)与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档案管理工作是对一些于企业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分类和保存管理。电力档案记录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技术资源,是企业成长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对于还原企业的历史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存完好的电力档案为电力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极大地拓展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电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就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挤挤眼距和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不断拓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新领域,高瞻远瞩,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力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2.新形势下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2.1管理体系不健全,档案利用率较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的缺失,带来的不仅是管理的混乱,更使得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也为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隐形损失。在一些电力企业中,依然存在着档案资料收集不全,保管不力;档案借阅时手续不全,导致档案遗失等问题。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着误区,过分重视档案的收藏而忽视了对档案的有效利用,蒙尘的卷宗只有蠹虫偶尔光顾,违背了建立档案和档案保护的初衷。

2.2人员素质落后,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提起档案管理,很多人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轻视态度,认为档案管理不过就是收集整理罢了,毫无技术含量可言。正是这种不正确的风气,导致很多电力企业高层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积极有效地开展。许多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岗位主要是安置人员,企业进行编制改革时通常将档案管理人员一减再减,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流动性大,因此很多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无法开拓和发展新领域,档案编研和信息开发、利用工作一直只是纸上谈兵。

2.3企业档案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企业由于资金的缺乏和场地限制,常常租用宾馆等缺乏消防和安全保护的场地作为档案室,造成了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事故,任何的补救措施都无济于事。一些企业为了方便管理,将打更室与档案库房相连通,导致档案资料的遗失和损坏。更有甚者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室,将档案堆积在库房,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摈弃陈旧观念,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避免资源浪费。

3.加强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3.1完善机制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

科学合理的电力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档案工作的前提。电力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更具自身实际情况,联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主动学习,大胆出击,为档案工作的顺利推进创设良好的氛围,依据国家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顺应时展的潮流,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体制,严格责任分工,规范过程管控,对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形成以及文件编制、交接验收等提出具体要求形成闭环管理,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促进档案工作的有序进行。管理制度的确立要讲求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注重落实,切忌浮夸。

3.2提升工作人员履职能力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宣传,组织开展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活动,促进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努力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注重实践,提高从业人员履职能力。企业要切实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明确责任人,推行“谁记录,谁收集,谁整理,谁负责”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网络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做到限时整改,从根本上遏止档案管理不规范现象。

3.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根据需要和可能将其纳入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深入研究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以科学的思想方针没和组织管理方法为依托,整合、发掘档案信息,引进高水平、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全面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促进资源共享,使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等一系列过程数字化、网络化,切实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真正发挥企业档案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做粗应有的贡献。

4.结语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机制

一、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务实原则。乡镇企业财务情况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的成本投入和盈利回报,是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来分析企业财务增长或降低的客观趋势。一般来说,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应当遵循务实原则,保证企业财务建设时的各项数据能够与实际吻合。而一旦出现数据分析存在偏差现象,也应该积极践行务实原则,通过规范有效的方法重新核实相关数据,及时查漏补缺,实现乡镇企业财务数据的排查和财务管理的落实。

2.透明原则。由于乡镇企业财务数据代表着企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该强调透明原则在企业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一方面,乡镇企业应当做到数据透明,保证每项财务数据的统计和核算能够公开公正;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在统计好相关财务数据后,也应该将自身企业的财务报表透明处理,保证不同员工理应得到的财务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有效补充,实现企业层面内的信息对称。

3.规范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使是乡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也应强调规范原则,保证数据审核和细节处理能够在规范化的财务管理流程下,透彻分析乡镇企业的财务发展趋势,从而强化企业员工对企业经营动态的了解和把握。而为了避免规范原则被破坏,乡镇企业应该成立特别的监管部门,保证企业内部能够对财务信息和财务数据的整理核算,能够在一定强度的监管下走向规范化和合理化。

二、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政府部门的参与关注力度低。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政府部门往往更多关注城区企业而非乡镇企业,因此,他们对于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参与关注力度通常相对低下。一方面,政府部门不能对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作出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得乡镇企业的核心建设无法拨出足够的资金用于财务管理机制创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未能对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作出人力资源补充,限制了乡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人才储备。二者共同作用下,政府部门职能发挥的缺失会直接影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效果。

2.乡镇企业财务管理观念陈旧。一般来说,乡镇地区的企业建设落后于城市地区,因此,乡镇企业在建设时,财务管理观念往往会参考城市地区,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处理一般问题时,乡镇企业所采取的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往往较为迟缓,财务管理人员不得不耗费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同一问题;而在处理特殊问题时,乡镇企业的陈旧财务管理观念无法正确适应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容易造成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由此可见,落后的财务管理观念不仅不利于处理一般问题,更是无法处理特殊情况,其负面效果十分显著。

3.企业财务管理欠缺信息化技术。网络背景下,企业建设也会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然而,乡镇企业建设时却忽视了信息化技术对自身企业发展的实际价值,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却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强化。因此,他们无法形成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网上交流平台,对于财务信息和财务数据的采集也存在时间上的滞后反应,如此前提下,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会与城镇地区产生较大的差距,导致城镇地区财务管理愈加如鱼得水,而乡镇企业的财务则更为落后。

4.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管理人员是乡镇企业财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倘若一家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远远高于其他企业,这便能强化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自身企业与其他企业抗衡时能够形成更大的爆发力和冲击力。但纵观乡镇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可谓是人才市场鱼龙混杂,这不仅限制了乡镇企业对自身财务管理的统计和核算,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企业的对外形象。

三、新经济发展下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对策

1.加强政府部门的核心监管力度。后期建设时,要加强政府部门的核心监管力量,保证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基层理念出发,实现财务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创新。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乡镇企业财务管理软硬件配套设施的配备,还要强化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对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补充,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更为富足的人才储备,实现强有力的政府与企业双向连通。

2.创新乡镇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由于乡镇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是否创新,将直接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状态。因此,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大乡镇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力度,从基层着手,努力实现质与量的蜕变。在初步阶段,乡镇企业可以效仿城镇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并作出一定的转变,避免盲目照搬照抄行为的发生。而在初步阶段告一段落后,乡镇企业应加强对自身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理解和认知,尽可能从企业内部出发,整理出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观念。

3.强化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网站建设。网络背景下,乡镇地区想要真正实现自身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与优化,应当强化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网站建设,保证乡镇企业处理财务数据和财务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实体渠道。具体来讲,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网站建设应该以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为基础,形成合理规模的财务网站,保障财务管理能够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展的形式,真正推行现代化企业的综合财务管理。

4.加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基本素质会直接影响乡镇企业的财务核算,因此,在后期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加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定期展开企业财务管理系列讲座,给财务管理人员普及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用于素质培养,保证财务管理相关负责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5.形成社会一体化的财务监督体制。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设也离不开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因此,为了强化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机制的建立健全,应当形成社会一体化的财务监督机制,使得社会层面的多个人群乡镇企业建设的基本财务信息,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并以自身权益为中心,对乡镇企业作出一定的监督和督促,保障一体化的社会财务监督体系能够落到实处。

结论

无论是城区企业还是乡镇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都应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创新和优化。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政府监管力度低下、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尚未健全、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素质较低等多方面原因,面临着财务管理的重重挑战。在后期建设中,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财务管理机制创新的各项挑战,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保证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直接作用于企业建设。(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亚静,万兴亚.我国乡镇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1)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赵卫红 李一鸣 徐东升 【论文摘要】 员工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文立足于乡镇企业,从乡镇企业员工培训的常见问题入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乡镇企业 员工培训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乡镇企业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1985年~1995年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2%。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了发展相对缓慢的调整阶段,1995年~2005年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不足1%,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除经营制度的变革、制度优势的消失、布局分散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同时乡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环节的薄弱和滞后也是企业发展没有后劲的重要因素。培训体制的缺失是乡镇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乡镇企业员工培训中常见的问题 1.思想观念的问题 “培训——发展——再培训——再发展”的模式已经得到众多企业家的认可,但是任何形式的培训都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而这种投入短时间很难见效。由于乡镇企业成长的特殊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向生产和销售方面倾斜,所以当面对培训这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投资时,不少乡镇企业望而却步。由于没有资金的支持,导致企业缺乏长远的培训规划,培训只是成为企业的“临时救火员”,企业出现问题且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解决时,企业迫不得已进行培训。另外,许多乡镇企业虽然在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目的和动机不是看重培其所带来的员工素质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更多的是应付政府部门硬性规定或追求培训带来广告效应,所以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引导下,造成培训过于形式化,培训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培训效果甚微。 2.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问题 乡镇企业的人力资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家层、骨干层和员工层。很多乡镇企业认为“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员工及基层职工的,技术人员,管理者不需要培训”,所以在培训中普遍存在培训层次低的问题,即培训对象主要新招员工和即将从事新项目的员工,培训内容仅限于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以岗前培训为主,这种培训主要是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而针对企业家层及骨干层的管理开发培训较少,或有培训但培训方法不当,重理论轻实践,培训流于形式。因此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很难提高,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发展缺乏后劲。 另外,多数乡镇企业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此不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培训需求分析,一方面造成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不匹配,另一方面出现培训不足和培训过多的现象。 3.培训压力的问题 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员工素质,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培训的效果,乡镇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族式企业,企业员工间相互具有家族血缘关系,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员工没有成长的压力,危机意识差,很容易因压力不足而滋长惰性情绪,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针对乡镇企业培训的几点建议 1.观念的转变 “只要生产过得去,员工们就不需要培训”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工作做好”的观念必须要改变。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企业各种钱都可以省,唯独开发费和培训费不能省”。许多乡镇企业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人力资源培训关系到员工素质和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这项投入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而且将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力资源培训要转变“临时救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 要素禀赋 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竞争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 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由农民自己创办并经营的企业。

二十多年来,在城乡二元格局的背景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下,乡镇企业为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我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460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200亿元,上交国家税金4200亿元,就业职工超过1.4亿人,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1100元。乡镇企业日益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阵地,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党和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但是,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以及相应的市场体制形成过程中的发展历程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过程。首先,在农村经济改革取得初步成功,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的时候,变动巨大的经济环境给予具有灵活体制的乡镇企业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八十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在中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还为国家和地方,尤其是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因此,发展乡镇企业,曾一度被誉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条件等外部因素发生了深刻变化, 乡镇企业开始面“临增长的极限”,发展势头渐渐趋缓。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对过剩, 卖方市场逐步转化为买方市场, 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更加强化,国际市场也随全球经济增长形势变化, 市场对乡镇企业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增强;加之乡镇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在国有企业实行一系列改革因而效率获得提高,以及高效率的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之后,乡镇企业逐渐成为竞争中的弱者,大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同时金融体制改革, 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使乡镇企业融资环境严重恶化。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分散性和粗放性所导致的巨大的环境成本也逐步显现出来,对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就促使我们要重新思考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并力图探讨一条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关于竞争力理论的文献评述

竞争力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应用最新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综合应用学科体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

从历史发展看, 竞争力理论可以归纳成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理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理论、企业创新理论和基于评价方法的竞争力理论5个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 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内在成长理论, 进而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 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

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产生的理论基础相同, 都假设企业是异质的, 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都从企业内部和内在发展出发来分析企业和市场,持续竞争优势是两派的共同研究主题。

基于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略有不同。两派都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但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二者却有着不同的解释:资源学派以Collis D.J和Montgomery为代表,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能力学派以Prahalad CK和Hamel G为代表,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关于我国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国内的战略管理学家大多沿着能力学派的路径,对大企业集团或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展开讨论。例如,周玫(2002)指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科学地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意图、创造满足顾客需求的独特的价值链以及增加顾客的利益”来构建其核心竞争力;陈志华(2006)强调“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品牌建设及信息技术”对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吴添祖(2001)关注战略柔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专门针对乡镇企业竞争优势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而基于农村地区的资源基础对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进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吴荣(2003)、刘增科(2005)曾经从企业机制构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升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张学英(2003)则强调制度创新对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他们都把研究的视野局限在企业内部,忽视了外部环境变量对企业的影响。过聚荣、周三多(2004)虽然指出了企业内部培育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两条途径,但他们并未对外部环境中的要素禀赋这一客观条件加以强调,但这一研究思路却为如何在农村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基础上探索培育乡镇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路径提供了线索。

三、秦皇岛地区要素禀赋分析及培育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1、秦皇岛地区要素禀赋分析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区位优越,交通方便,资源富集,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秦皇岛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无严寒。水热资源充裕,立体农业气候明显,加上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别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具优势,为绿色食品的产业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秦皇岛周边地区的经济资源比较匮乏,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相对较少,对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是我省生态环境较好、有利于绿色食品发展的地区之一。比如,昌黎县林果资源丰富,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全县林地面积1.17万公顷,果园面积0.73万公顷。主要生产葡萄、梨、苹果、桃、板栗等干鲜果品,玫瑰香葡萄、天津蜜梨等早就远近闻名,有“花果之乡”的美称。现拥有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面积已达3.6万亩,年产量为3.4万吨,2000年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中国酿酒葡萄之乡”卢龙县农业已形成稳固的基础,农产品丰富多样,有甘薯、玉米、小麦、水稻、花生、大豆等。甘薯是主栽作物,卢龙素有“薯县”、“粉乡”之称,是华北甘薯主产区之一,甘薯种植面积近30万亩,年产鲜薯5.5亿公斤以上。以甘薯为原料搞多层次加工已形成规模,加工的食品有淀粉、粉条、粉丝、粉皮、膨化薯片等,产品大部分出口。

(3)品牌效应日益显现。近年来,秦皇岛市的农产品名优品牌量和注册商标量逐年增加。2005年底,共有“长城”葡萄酒等4个品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占全市“十五”期间全国名牌产品数量的67%;6家企业的24种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位居全省第二位;100多种农产品获省优。成功注册了“集发”、“潘官营”等一批农产品商标,其中“集发”蔬菜入主全市10大超市,“一奇”粉丝远销韩国,“翡翠岛”海产品占全国出口量的半壁江山,华夏“长城”干红酒畅销英、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三大葡萄酒品牌之一,并于2006年8月份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葡萄酒类独家供应商。农产品名优品牌和注册商标已经成为企业广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一张通行证。

(4)初步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包括产地环境、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包装、仓储等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建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环境质量监测机构和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培训了一批专业队伍。这些条件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基础。

2、培育秦皇岛地区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规划设想

(1)凭借乡土优势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深加工业务,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秦皇岛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及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进一步培育区域优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秦皇岛绿色食品产业优化市场结构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集群所带来的正面经济效应,即集群所获取的各种有利于集群发展和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集群所带来的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即对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种因素的规避和纠正能力。秦皇岛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已进入成长期阶段,在生产和出口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现有区域竞争优势是开拓国外市场的基础,但要从加强竞争优势的角度,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这些产业集群,使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3)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培育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要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比如组织地区间的考察、交流,多到外面“取经”,博采众长,将本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或者发展成果向外地展示,吸引资金技术,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注: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秦皇岛农村地区要素禀赋结构与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0703022)

【参考文献】

[1] 王德章、赵大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北京:中国软科学,2003(9).

[2] 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4(7).

[3] Abbas:How to Manage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New York: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2002.

[4] Gopinath M、T.l.、De Huu:Investigating the Nature of World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U. 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Technical Bulletin,200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