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精选5篇)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礼物,请看,这是——纸船(出示图片),这是——风筝(出示图片),那我们今天就来分享一个和纸船风筝有关的故事,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纸(最后一笔是斜钩),船(这一笔是横折弯),风(这一笔是横斜钩,最后一笔是长点),筝(上形下声)。齐读课题,老师听到你们把“筝”读的又轻又短,你们读的几声,单独出现的时候第几声,筝单独出现读第一声,和风交朋友就要读轻声 ,再读课题。
二、播放朗读,初读课文
今天贝贝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边板画边描述——那里呀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溪水从山顶往下流,绿绿的树,嫩嫩的小草,还有鲜艳的小花,可热闹了,这里美吗?松鼠和小熊就住在这里,他们的故事就此发生——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这个故事好听吗,那我们就来带着任务自由读读课文吧,谁来读朗读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读完标上自然段;开始吧。
三、随文识字,体悟友谊
1.学第1自然段
这是松鼠和小熊的家,谁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选1个学生贴家,并询问原因。出示卡片:山顶 山脚直接读指名读第一段(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让我们知道松鼠和小熊的家在哪里)。齐读(小熊和松鼠住在这么风景如画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得读读吧,是呀,我们看着画面或者想象着画面再读读,也是很有趣的读书方法哟。)
2.学2到6自然段
(1)(教师手指板画)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虽然距离很遥远,但是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到课文中去找寻答案吧!请看第二自然段,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纸船飘哇飘 读一读。出示卡片:折纸船漂哇漂 你读得又轻又柔,好听极了 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认识折这个字 加一加
(2)小熊收到收到纸船后,又有什么回应呢?
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出示卡片:扎风筝飘哇飘 着重讲“扎”,za风筝,有什么好窍门记住这个生字,生活中我们女生的头发束起来,叫扎小辫,扎辫子,生活中用东西捆起来这个动作叫做za。他还有另外一个读音,叫zha,生病了可能就要去医院扎针,就是这个扎。我再找学生读读。我们来关注“抓”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呢?
(3)他们互相都收到了礼物,心情如何?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读读相关的句子。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出示卡片:乐坏了 生活中什么事让你“乐坏了”?你的分享让大家也乐坏了。动作表情为什么这么高兴,把高兴的感觉读出来,你真是一只高兴的小熊,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小组赛读。
(4)老师发现你把抓这个字重读了,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小熊收到礼物的惊喜,我们来看这个字,如何识记呢?“抓”必须用手才能抓。所以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爪”。爱思考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孩子,恭喜你,你做到了。
分析对比:折 扎 抓 三个字 书写仔细观察,你有什么什么发现,是呀,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在书写时却有所不同。只有细心观察的孩子才能把字写好。汉字书写要讲究一招一式,我们来关注每一笔的笔画走势。 描红一个写两个,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背直脚放平。注意握笔姿势。抽两份来展示,批星。
(5)师引读:山上的松鼠给山下的小熊送去祝福的方法是——
生: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师:山下的小熊给山上的松鼠送去祝福的方法是——
生: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谁愿意戴上头饰来当松鼠和小熊,读读相关的句子。我发现你读得轻飘飘的,你的纸船在慢悠悠得漂。通过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风筝高高飘荡在空中。
师:这两句话里藏着两个生字,特别像,一起读,
出示卡片:漂哇漂 飘哇飘 读一读 比一比课后题
谁能帮助大家把它们区分清楚
预设生:第一句上面的“漂”是随着水流漂的,所以是三点水旁,小船漂下去是漫长的,路途是弯的。;第二句的“飘”是随着风飘的,所以是风字旁。
师:你说得真清楚,让我们很快就理解了。你有一双火眼金睛。你有一颗细心观察的心。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发现汉字中的小秘密。
老师还编了一首儿歌,我们可以来记一记,出示儿歌:
水里漂,这样漂,小船漂流慢悠悠;
风中飘,这样飘,风筝飘荡轻悠悠;
字音相同义不同,祖国汉字真奇妙!
师: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读一读。
(6)有好朋友的感觉可真好,不仅可以收到礼物,最重要的还有暖心的祝福呢,小熊和松鼠收到了什么祝福呢,谁说说看。
出示卡片:祝你快乐! 祝你幸福!他们可能还会收到什么祝福呢?书写“祝”
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从此,他们每天都会……
生:扎风筝,折纸船。
师:他们还会彼此传递些什么?
3.学第7到11自然段
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中时,他们俩却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溪里再也看不到飘流的纸船了,(去掉纸船和风筝 悲伤配乐)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和小朋友吵架之后心情怎样?
四、填空复述,小结课文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由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的重心聚焦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和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它还突出了传统教育所忽视的情感作用和价值观等问题。
基于对“非指导性”的理解,下面我就以苏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放飞希望》一课为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非指导性”思想进行教学的。
二、美术设计、应用课现状分析
《放飞希望》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除了对风筝制作技巧的掌握之外,还强调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赏析。在以往在美术课堂中,涉及到学生设计应用的课程,一般以“课堂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设计――教师评价”这样的流程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以间接的方式了解设计的方法,被动的讨论教师提前预设好的问题,缺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而生成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在自我意识的体现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实验流程
针对上述的现状,在本课的设计中,结合“非指导性”的理念,针对“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搭风筝;说风筝;看风筝(包括看我国各地典型风筝以及看各种风筝的类型和特点);做风筝(这一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风筝的外形;做成一个无骨的风筝);画风筝(画风筝的图案);议风筝(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拓展阶段。
下面我就具体的来谈谈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是课的导入部分,我采用的是谈话的方式:“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新奇的变化,”为话题,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接着,通过让学生比赛搭风筝,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探究搭风筝的过程,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搭建风筝的过程也使他们明白风筝的基本的结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为下面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因此这一环节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非指导的思想。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说风筝。美术课堂的教学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通过预习案的方式,运用“非指导性”理念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去了解有关风筝的由来及历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看风筝。这里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主要是围绕我国的三大风筝产地,结合各个地方的地域特点来了解风筝的特点。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二个部分是看各种类型的风筝。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的学习方式,来了解各地风筝的类型。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只起引导作用,而把学习的主动权做到真正还给学生。
第四个教学环节:说过了,看过了,下面就来做一做。做风筝是本堂课的重点,到底如何让学生动手来做,我第一步是考虑风筝的造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怎样才能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画出一个别具一格的风筝造型呢,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大量的传统的,以及现代的各种造型的风筝,在学生有了丰富的视觉体验的基础上,接着我及时提取其中的造型元素,并记录在黑板上,使这些风筝的造型元素能够更直观更真切的让学生来感受,并激发学生以灵感进行创作。其次在造型的基础上,我再加以示范,在造型上添加风筝的尾巴和线,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无骨风筝。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这几个阶段最后创作。制作出造型各异的无骨风筝。
第五个环节,这一环节是画风筝,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带领大家在教室里小飞一下并展示一下刚刚制作的只有造型,没有图案的不具备美感的风筝,接着把同学们的风筝与其他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对比,同时以质疑的方式问学生,我们的风筝能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愿。通过这样的对比以及我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在学生产生疑惑的基础上,我及时的通过媒体,展示许多具有生动美感图案的风筝,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再引导学生从图案的寓意、形式美法则以及色彩这三个方面的探究来加深对风筝图案的理解。教师再次示范,能够表达心愿的并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让学生再次深切的感悟及直观的体验风筝图案的魅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画出能够表达自己心愿的生动美丽的风筝图案。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是学生创作部分。
第六个环节是作业的展示与评价阶段,这一阶段我主要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完成的。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对作品的想法。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以积极鼓励学生为主。对于学生的作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23)04-002-01
在新课程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努力实践着,积极探索着,下面就结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新课程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一、依据生成性、综合性开发设计课程实施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它特别强调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的生成,关注学生在目标、内容生成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把学生的兴趣、动机、爱好置于核心地位,意图通过综合主题、综合项目的形式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可见,要能有效实施该课程,首要解决的任务就是活动内容、主题的生成。活动主题、内容哪里来,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开发、设计,这是我们校外教育坚持的做法。开学初,活动研究组的教师深入各个学校,广泛听取老师同学们的建议,确定了“风筝节主题活动。因为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风筝里有许多学问。“风筝节”怎么搞,我们提倡由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开发、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和内容。在征集“风筝节”活动方案的招聘启事发出后,学生纷纷行动起来了。学生有很多想法,但是不知方案如何写,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班主任老师给学生上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课“如何设计‘风筝节’方案”。学生有的合作,有的独立设计,经过整合,“风筝节”活动方案出台了。活动时间一个月,有六项活动:(1)环境布置,各班利用黑板报、展示板营造一个浓浓的“风筝节”氛围,走进校园要让同学们犹如处于一个风筝的天地里。(2)绘画比赛,让同学们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风筝。(3)制作比赛,自己动手动脑制作风筝。(4)放飞比赛,到世纪广场举行放飞风筝比赛。(5)摄影展览,让同学们用照相机抓拍风筝节活动中的精彩镜头,并在学校橱窗展出。(6)征文比赛,把亲身经历的体验和感受,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出来留作美好的回忆。
二、依据自主性、探索性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该课程的实施要为发挥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营造宽松的环境。主要做法:
1. 给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地点以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如风筝制作,学生自己选择制作的材料,自己设计风筝的款式,自己选择合作的伙伴,自己聘请指导教师。学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制作材料有塑料的、绸布的、硬纸板的,许多同学废物利用,把没用的伞面、包装蛋糕的映花塑料都派上了用场;款式更是异彩纷呈,除了常见的蝴蝶、金鱼等样式,指导老师除了学校的自然、劳动、美术等教师,学生还聘请了父母、爷爷、等当自己的指导老师。有的学生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组合到了一起,如风筝怎样才能放得又高又稳,为什么风筝的头一般都是设计成尖的,为了解开疑团,学生乐此不疲。
2. 不断给学生激励: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信心和勇气,给学生指点迷津,可见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在风筝制作不起来,风筝放不上天的时候,肯定其活动价值,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失败乃成功之母,无限风光在顶峰,耐心引导学生认真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攻克难关。
三、依据开放性、灵活性优化课程管理
扎实有效的管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力保证。为此我们从教师管理、课时安排等方面着手,对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加强了全过程的管理。例如教师和课时安排,我们根据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该课程没有固定的专职教师,全体教师都是该课程的实施者。利用星期六上午组织学生到广场举行放飞风筝比赛,比一比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稳、飞得时间长,比一比谁在放风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多、有研究的价值。为了鼓励教师的积极性,我们还设立了课时点击奖,期末根据各学校教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和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奖励。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思考
大班额教学和小班额教学,从表面看是学生人数的多与少,其实质是量与质的区别。减少班级人数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对学生进行适性教学。
适性即是指适应学生发展及教育的规律,适应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间的差异。那么我们的课程建设如何发挥这种优势,凸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每一位教师个性特长,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又如何让课程去适应每一名学生的需要,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可能?基于这两个层面的思考,我们确定以小班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探索实践。
二、实践
在实践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广泛调研,其目的是摸清家底,发现学生、教师、学校等课程资源的优势与不足。二是头脑风暴,以系统思考来进行顶层设计,构架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三是统筹协调,以分步实施、推进课程建设的具体项目。
(一)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夯实基础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质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1.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和联动。我校学生80%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动手能力强,但课外学习积淀不够,学习方式单一。为此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拓展和联动。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针对节选课文做了如下拓展:节选的课文(语文课内学习)——阅读课文的原著——读书交流会等等,这样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也扩大了每个学生的阅读量,更在读书交流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将语文乐园中的探究性学习与社会生活联动,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等。
再如,英语学科,由于家庭学习环境等原因,英语一度是我校学生学习短板。学校发挥英语师资力量强的优势,依据教材拓展了英语绘本表演和课本剧表演,与“三声满校园”“阳光体育半小时”和“国旗下演讲”相联动,开展英语歌曲大家唱、快乐口语活动,并率先在武汉市尝试让学生进行国旗下双语演讲。2023年12月武汉市小学英语综合展示活动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师生的精彩表现震撼了全场,学生的短板成为他们综合发展的亮点。
由此可见,适性教育不仅仅是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与优势,更要关注学生不足之处,适时帮扶。
2.在课程实施中探寻学习方式和课堂模式的变革。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我们借助我区小学数学课题《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选择及其教学策略研究》进行了数学学习方式子课题的研究,构建了教材文本与学习方式相关性模型,探索了数学常用学习方式及其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如图1)。
学习方式的研究及运用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体育教学具有特殊性,分层教学的落实程度、个别化的精细指导、男女生的分类教学等方面仅靠一位教师难以到位。为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我们在全省率先进行了体育双师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整合”涵盖两个层面。其一是班级人数整合。即将同年级两个自然班合并成为一个教学整体,这种整合只能在小班条件下成立,人数在40—60之间。其二是教师资源整合也就是双师教学。双师教学是指同一课程或教学项目(单元)由两位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风格、知识结构、学科理论背景和研究专长,在同一教学地点和时间单位内面向同一授课对象,按分工合作原则有目的地进行互动式组合教学活动。这是我们对《前滚翻》一课的教学比较测量,透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双师整合教学在课程实施质量上明显优于单师(如图2)。目前这个项目已成功申报为部级课题。
(二)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凸显学生个性需求和能力发展
作为小班化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力求做到多元化、活动化、个性化。我们开发了三类课程(图3)。其一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课程;其二是基于学生个性特长的菜单课程;其三是基于主题实践性课程即我校的SPE整合课程。正是这三类课程的开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程生活,让每一名学生都在适性的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活动性是小班化教学三大原则之一,它要求突出体验与实践,提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应用程度,将讲台上的学习转化为课桌上的学习。那么如何设计活动性的学习以发挥课程助学和育人功能呢?我们以综合实践为点,把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作为目标,开发了“SPE整合课程”(Study学习;Practice实践;Education教育),实行大单元整合教学(如图4)。也就是以一个活动主题为载体,整合相关课程。这是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图5)目前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如风筝课程。我们尝试在五年级研究开发了“风筝课程”,围绕风筝的历史、制作与放飞,将语文、数学、美术、劳技、体育、科学、信息这七门功课进行整合教学。语文课上学生们学习古诗《风筝》、《村居》,并了解风筝的历史;数学课学习轴对称图形在风筝制作中的应用;美术课运用构图与色彩的对比,设计风筝图案;劳技课制作风筝;体育课组织学生放飞风筝;科学课让大家讨论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信息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制作幻灯片的知识制作有关风筝的PPT。最有意思的是一名学生在风筝制作评比中以一只漂亮的大金鱼风筝一举获得一等奖,可在接下来的放飞活动中他的“大金鱼”却始终飞不上天,最后他悟出失败的原因在于他选用的骨架材料太重、风筝线所系的点不是轴心。在我校对全区展示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风筝课中,不仅是孩子们迟迟不愿下课,就是与会的校长主任们也欲罢不能。那么是什么扣住了大家的心弦呢?是课程,就是这种抓住了儿童甚至成人爱玩天性的课程。学生们对风筝课程的喜爱与专注也让我们找到了一种融教育与教学为一体的载体。
学校还开发了“三八唇膏课程”“端午课程”“清明祭英烈课程”和“微景观课程”。
反思我们的SPE课程为什么能受到每一名学生 、每一位教师甚至每一位家长的欢迎?第一,它顺应了学生的天性;第二,它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第三,它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缺失;第四,它让每一位学生即使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而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更是在这种做中学,玩中学中得到培养,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天火之谜》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对喜欢新奇、冒险故事的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基于个人经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在第一课时梳理课文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先进入复习:围绕课题中的“天火”向学生提问,并以“解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探究实验,品味词句,感受人物品质。最后拓展延伸,介绍人们对富兰克林的评价,让学生谈谈自己想对富兰克林说什么,升华人物形象。
从以上教学内容的确定看,教师抓住两个重要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在目标设定中,有“复述课文”这一要求,但只是在作业设计中布置复述,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环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因此复述这个教学目标虽有设定,但显然形同虚设。
二、基于深入研读教材的教学内容确定
初次试教之后,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两点新的想法:一是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在课堂中加入训练内容;二是文章烘托手法的妙用也需要让学生加以深入体会。
二稿中,教师意识到需要引导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在教学完第四自然段以后,加入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温这次实验。这个环节的设定旨在引导学生复述整个风筝实验的过程,但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很茫然,复述时显然很困难。可以说,在二稿中,复述的目标虽然设定好了,也执行了,但是学生却无法完成;另外,虽然关注了课文中的烘托,却没有在教学设计中得以落实。
三、基于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确定
小语会会长崔峦要求:“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因此,我们的教研团队认识到语文课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习得一种能力,达到语言点和训练点的完美结合。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让学生获得的语文能力就是复述。因而,此篇教学设计完全被颠覆,教师从头再来,对三稿的教学内容再次作了大调整。
复习导入板块:分成两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借助课后习题,用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概括的基础上切入第二课时的教学,比试教时对“天火”支离破碎的印象描述有效。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富兰克林做实验的原因,试教中补充了富兰克林的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去寻找推测的近义词,并进行比较,理解“难以置信”的意思,想象“透过冷嘲热讽,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去感受富兰克林执着的追求,花费的时间很长。三稿将这部分的内容做了缩减,扣住“早就”体会严谨,抓住“习惯”感受压力,感悟“决定”,品读执着,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以便于将课堂教学重点倾斜到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是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用复述来引领整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复述的要点,训练了复述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发现两句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复述分为三种:概要性复述、描述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概要性复述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描述性复述是以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创造性复述是复述过程中加以想象、加工、进行再创作。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了前两种复述,让学生重点学习描述性复述。在第四自然段教学的开始,教师直切主题,亮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何把这个实验讲给周围的人听。接着,依据文本语言,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复述的要点。复述的训练分成三个步骤:
1.梳理层次
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引导:要讲清实验过程,必须先理清实验步骤,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风筝实验一共有几个步骤(准备风筝――冒险捕捉天电――捉住了天电,实验成功)。再用一句话讲清了风筝实验的过程,这就是一种复述,叫概要性复述。同时板书,让学生明白复述首先要做到条理清晰。
2.关注“风筝”
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有什么不同?(栓了细铁丝,线是麻绳,结上丝带,系着铜钥匙)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结合课件,出示4个零件,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
对这只风筝的具体描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只与众不同、极其特殊的风筝。通过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凭借多媒体课件上的要点提示,能够完整复述出风筝的特点。此环节,学生对于描述性复述有了直观感知,并初步习得复述的本领。
3.实验过程
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实验过程最重要,让学生掌握复述的第二个要点(重点突出),用“比较语段”的方法同时处理了“烘托”和“复述”两个重要任务。
出示的语段中去掉两句环境描写,让学生了解捕捉天电的过程,抓住“怒发冲冠、用手指靠近、啪、蓝色的火花、一阵发麻”等关键短语,引导学生体会实验的危险。
再出示课文中的语段,让学生比较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风筝的颠簸、摇晃以及雷雨交加的天气更凸显了环境的恶劣,这种描述性的语言也更衬托出实验的危险和可怕,感受富兰克林的献身精神,引导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把捕捉“天火”的过程讲清楚。
这个环节最为复杂,因而要抓住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并根据总结出的复述要点,明白具体生动的语言是描述性复述时需要关注的。同时让学生领会环境的烘托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应该说第三稿的教学内容简洁、高效,充分显示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用教材教”,帮助学生习得第四自然段复述的方法后,归纳课文三个小标题,引导复述全文,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效果。
四、结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