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比赛评分标准(精选5篇)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龙运动 竞赛规则 设想
1 前言
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中国民间传统文体活动。1994年5月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竞赛体制也随之逐步完善。1994年5月第一届全国舞龙“佐海杯”邀请赛在福州举行,试行了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定套路”。它标志着中国舞龙从民间活动向竞技体育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则”于1995年3月出台。1996年10月,第三届农民运动会舞龙比赛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舞龙首次列入农民运动会。2001年4月,在马来西亚举行了国际舞龙锦标赛,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出台了《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使竞技舞龙的竞赛规则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2004年10月在第五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中又增设了3个竞赛项目,即:抽签舞龙、竞速舞龙、障碍舞龙。目前定期举行的赛事有:全国农运会龙狮比赛、全国龙狮锦标赛、国际龙狮邀请赛、全国体育大会龙狮比赛、全国龙狮精英赛及多次商业性比赛。
2 对规则的一些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舞龙运动从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走向全国并被列入全国正式比赛(四类)项目,继而又走向国际,突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线,实现了从传统舞龙表演向现代竞技舞龙的转型。现代舞龙由于对动作不断的创新,使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迅速的提高,已呈现出高、新、难、神、韵、意、美不同组合的表演形式,发展前景一片灿烂。但是目前施行的竞赛规则仍是2002年经国际龙狮总会审定的中英文版《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规则的完善与发展步伐已远远落后于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步伐。因此,完善竞技舞龙运动竞赛规则并使其与运动发展相适应是目前竞技舞龙运动发展的迫切需求。
2.1放宽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
放宽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比如,龙头的重量、外形尺寸等限制。舞龙比赛,比的是运动员的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比的是对“龙”在形象、气势、风韵、神采上的体现以及对“人龙合一、龙乐一体”完美意蕴的诠释。舞龙器材过重过大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演练技巧和水平的发挥。现代高校舞龙由于动作结构不断更新,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已呈现出高、新、难、神、韵、意、美不同组合的表演形式,简单的说就是舞的更快、舞的更高、舞的更花、舞的更美。这也是高校舞龙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竞赛规则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会毫无疑问的阻碍高校竞技舞龙的发展速度。
2.2改革评分规则,重视难度分值的体现
现行的评分规则虽然也考虑到比赛套路的难度分值,一方面它占的比例太少,不加创新难度分值仅占总平分的3%。另一方面,随着竞技舞龙技术的不断发展,一般水平队伍比赛套路的难度分值早已达到或超过现行规则最高难度得分对难度分值(12.1分)的要求。国内一些高水平运动队甚至能达到20分的难度分值。众所周知,比赛套路难度越高,对运动员的技术和心理要求越高,比赛的观赏也越强。但是对参赛队来说也就越容易出现失误,比赛的风险也增加了,而比赛规则对动作失误,特别是较大失误动作的扣分,往往是参赛队不可承受之痛,严重影响比赛结果。所以在这种风险与利益的权衡间,参赛队伍往往会降低难度系数以求稳定发挥,这就严重影响舞龙技术向更新、更难、更美的方向发展。所以本研究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应将完成套路难度分值达到对应分值的标准相应提高,或者是重新规定a、b、c三级难度动作名称和类别。将一些开始出现的比较难以完成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大多数队伍都能轻松完成的动作的难度等级向下降低。另外,本研究认为,还可以在改革评分标准过程中,裁判评分时不再考虑难度分值,在裁判评分的基础上乘以相应的难度系数,得出参赛队的最后得分。总之就是要改革评分规则,重视难度分值,促进高校舞龙技术更快发展。
2.3竞赛规则改革应增加舞龙配乐、服饰、器材外观等方面的评分分值
音乐是舞龙表演的灵魂,服饰、器材是表演的外在包装。在舞龙表演中只有把内在美和外在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较高的观赏价值。以舞龙配乐为例,它在烘托气氛、转换节奏、激励队员情绪和引起观众共鸣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旋律快慢强弱的转换和每一个舞龙动作的协调配合,使音乐的流畅性与舞龙的流动性构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画面。音乐是舞龙运动的灵魂。鼓、锣、拨等传统打击乐现仍是舞龙配乐采用的最多的形式,而选用音乐带伴奏的比例也在逐年地提高。音乐带伴奏,要求龙运行的节奏变化与音乐的轻柔舒缓变化节奏变化相一致,达到很好的融合效果,一环紧扣一环,音乐烘托表演的气氛,表演表现音乐的意蕴。如果音乐配合得当,可以把表演者和观众一起带入高雅的意境,达到忘我境界。同时由于音乐带伴奏时间是固定的,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音乐带的伴奏下完成动作不必考虑套路的完成时间是否超出规定时间。舞龙运动向舞台艺术、高雅艺术发展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能够配合这种舞台表演,并且体现出高雅艺术特质的舞龙配乐,首先应该是包含多种音乐元素的高雅音乐,显然这种仅由鼓、锣、拨合成的体现浓郁民族特色传递喜庆祥和的打击乐不能够完全满足舞台表演需求,而选用合适的合成音乐伴奏却能够完全满足舞台表演对音乐多元性的需要。另外,选用音乐带的伴奏,在参加比赛和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便利,减少比赛或表演开支成本。所以选用音乐带伴奏也是舞龙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故而竞赛规则改革应增加舞龙配乐、服饰、器材外观等方面的评分分值,同时要充分利用规则对舞龙运动发展的导向作用,大力提倡使用多元合成的现代音乐。
2.4竞赛规则要向简洁化、量化的方向发展,且易于操作竞赛规则要向简洁化、量化的方向发展,且易于操作。还要在赛制上寻求改革,在年龄、性别、专业类别等方面加以分组进行比赛。
3 结论与建议
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竞赛规则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因此对舞龙运动竞赛规则的完善显的尤为重要。首先竞赛规则要向简洁化、量化、易于操作的方向发展;其次竞赛规则的修改不仅要放宽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重视难度分值的体现,还应增加舞龙配乐、服饰、器材外观等方面的评分分值。总之,要充分利用舞龙竞赛规则对运动发展的导向作用,顺应现代舞龙动作结构不断更新,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将舞龙运动导向“舞的更快、舞的更高、舞的更花、舞的更美”的发展道路。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范文第2篇
决赛评委由杜鸣心、林耀基、王振山、王震亚、叶小纲、杨立青、杨青、金湘、姚盛昌、高为杰、唐永葆、唐建平、彭志敏、鲍元恺、谭利华15位专家担任。赛后,几位评委与参赛选手举行了研讨会,笔者电话采访了7位评委,专家们就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看法。
一、比赛的整体水平与意义
所有评委都表示:举办这次作曲比赛非常高兴,这是一次高水平的、成功的比赛。几位担任两届比赛的评委则认为,本届参赛的小提琴作品要比2007年首届钢琴作曲比赛的作品更厚重。
评委会主席杜鸣心教授特别强调,这是一次顺利而胜利的高水平比赛。大赛能够顺利进行,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领导的关注与支持,得到了帕拉天奴乐器公司的大力赞助。
评委会主席林耀基教授认为,我国目前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十分需要反映时代的作品。中国越来越多的小提琴演奏家走向世界,但是小提琴作品却十分缺乏。在马思聪、陈钢以后,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非常少见。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形成要靠作品,德国小提琴学派的形成也是靠的作品。演奏家、作曲家、制作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这次获奖的作品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也希望年轻的演奏者多演奏新作品。
天津音乐学院鲍元恺教授指出,这是一次空前的小提琴作品征集比赛,与2003年“金钟奖”的小提琴作曲比赛相比,作品的题材、风格、技巧整体水平大大提高。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认为,比赛的整体水平很不错,各地区学院的表现都很好,这说明近期我国音乐创作教育在良性、均衡地发展。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提出,获奖是相对评奖,比赛的目的是推出经得起考验的作品,要引导学生不是为获奖而创作,而是为写优秀的作品创作。学生需要这种舆论的引导。
二、比赛的两大亮点
1 评委多元化
杜鸣心教授说:这次评委的组合很权威、很合理。评委不光是作曲家,还有林耀基、王振山两位小提琴教育家,他们教出了吕思清、胡坤等一批优秀的演奏家;指挥家谭利华,他本人也是拉小提琴出身。这些都是顶尖级的专家,都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姚盛昌建议,林耀基、王振山、谭利华三位评委的评分值得专门研究,因为演奏家的评判角度与作曲家是不太相同的。演奏家的评委应该再增加几个,这样保留曲目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作品的影响力就会更大。
2 演奏者高水平化
演奏者的高水平表现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指挥家谭利华认为,这次比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演奏员准备得非常充分,不论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奏员还是其他院校的演奏员,他们的演奏给作品增加了光彩。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作曲家与表演艺术家(指挥、演员)共同完成的。林耀基教授说:“这次获演奏奖的7个选手,5个是我的学生,但是他们拉的曲子我一个都没听过。我跟他们说,作曲家是最好的导师。”彭志敏院长则对表演者表示感谢,他认为演奏的同学都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对新的、不太成熟的作品的适应程度、认真程度和把握程度都值得肯定,显示了他们的高水准。
三、参赛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有关这次比赛涌现出的大量新作,评委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创作的问题。当代音乐创作应当注意什么?小提琴音乐的创作应当注重什么?这次比赛显示出什么样的创作趋势?
1 作曲家评委群体
杜鸣心教授提醒道:参赛作品中年轻作者居多,可能年轻人喜欢强烈的对比,因而很多作品偏重追求戏剧性的效果,追求激情片段,却忽略了小提琴是件歌唱性的乐器。作品当然要有矛盾冲突和对比,但一定要有动听、深情的旋律。得奖作品中非常动人的旋律不是很多。
获头奖的作品是大家公认的好作品,有戏剧性的动人旋律,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演奏者也拉得非常好,对作品的理解到位,增色不少,所以也获得了演奏的头奖。二等奖《空谷幽兰》的作者戴博音乐敏感度非常强。三等奖《转》、《奏鸣曲》都很干净、清晰,没有很多炫耀的东西,抓住了内涵。
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说:这次比赛他的收获很大。小提琴作品很难写,进决赛的29部作品水平相当,差距大的只有四五部。有些作品,像《奏鸣曲》、《姑苏吟》等都可以作为音乐会的曲目。他认为,比赛不要太强调导向,应该是多元的,自然会形成一种效法的潮流。
金湘教授提出,艺术与技术应当怎么结合,这是作曲者要始终思考的问题。如果把小提琴当成打击乐,那就没必要用小提琴了。获三等奖的《奏鸣曲》他打的分很高,可能是有一种反情绪在其中。比赛水平高,年龄层面低,中国作曲大有希望。
鲍元恺教授认为,参赛曲目题材上丰富广泛,有远古想象,有儿童情趣;风格上有地方风格、地域风格,甚至世界风格,技巧也富有多样性。参赛中相当一部分作品达到了音乐会作品的水准,是写给普通听众听的。他指出,创作不只是音乐语言、技巧的运用,而是心灵的沟通,要有深度和广度。这次的创作是反思后的结果,那就是回归旋律、回归中华民族的传统。他说,林耀基和杜鸣心两位评委在比赛前都谈到了《思乡曲》,这种直接取材民歌,又有非常明确的标题性作品,现在还是非常少。大家呼吁“美”的作品有两层意思,一是旋律本身的美,二是美到普通听众的心中,打动人心。既通俗又具有艺术性的作品应该是年轻一代作曲家努力的方向。现在这样贴近心灵的作品还是少,像马思聪那样伟大的音乐家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姚盛昌院长提出,一次比赛,哪怕只有一首作品成为日后演奏的保留曲目,那就是成功了,《牧童短笛》就是一个例子。小提琴必须写旋律,这是由乐器的特性所决定的。这次获奖选手基本都是学院的学生,这个结果可能会有一种导向性,那就是实验性与可听性相结合。
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教授陈乐昌则谈到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有一位复评评委说:“《金木水火土》这部作品没进决赛很遗憾,我是拉琴的,那个曲子拉起来特别顺手。”所以演奏家的感受也应该考虑。
唐建平教授则认为,他并不以旋律性、好听为标准,搞比赛要考虑学术性,要进行综合考虑。这次比赛有三种形式,小提琴独奏、双小提琴(无伴奏)、小提琴与钢琴,代表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至20世纪前各个时代的特点。因此,单纯取一种形式不合适。他感到此次比赛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作品的标题与给人的感受有差距,作品要与背景、文化相吻合。很多名字与实际演奏达不到一 致。总体来说水准不错,但是缺少特别突出的作品。
2 演奏家评委群体
林耀基教授表示,现在的小提琴创作要跟上时代,需要用现代派技法,但同时要加强旋律性,要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好的作品既要旋律美,又要多元化,形象要鲜明。柴科夫斯基的旋律好,听众喜欢听。小泽征尔听《二泉映月》会流泪……旋律是最能传递感情的。
王振山教授说,进入决赛的29部作品都各有特点,各具代表性,有些没入围的创作水平也很高。这些现代作品的旋律、技巧、钢琴伴奏都很新颖,但个别的钢琴分量也太重,喧宾夺主了。从演奏角度讲,人们更想要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的曲目,它的演出机会多。小提琴是旋律性乐器,要写有民族特点的旋律。
谭利华指挥谈到作品要有新意,可听性与技巧性相结合。这次比赛的不足是器乐作品需要注重结构,要真正发挥小提琴的声音与技巧,作品应该更小提琴化一些。
赛后,上海音乐学院的参赛选手陈逸对评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次的参赛作品,一种是介于调性与非调性之间的,一种是倾向浪漫派的,从比赛结果看好像后者比较受欢迎。我们是否应当向这个方向去发展?评委们怎么看?
姚盛昌院长回答:“作品不以技术衡量,而是以艺术、精神衡量。关键是要写得好。你听古典音乐会感动吗?如果会,就抓住那些让你感动的东西!技法不是最根本的,最主要是找到适合表达自己的技法方式。这需要基本功的磨炼。”
四、比赛反映出的音乐教育问题
从陈逸的提问中,我们能够看到一次比赛对选手、对学生们的直接影响,这也引申出一个音乐教育问题,当下音乐学院的师生应当走哪条创作之路?
金湘教授提出:“这次比赛整体创作的路子,我的感觉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问题。大部分都采用泛调性的,既不是无调性的也不是多调性的。听着不够新鲜,结构感也差不多,创作路子应彻底打开,要避免学院派里的雷同。姚盛昌教授认为,这可能是全国性的问题。
鲍元恺教授则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音乐教育问题。通过比赛他感到作曲的年轻学子对乐器本身不够了解。他想到了6位大师: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艾涅斯库、萨拉萨蒂、克莱斯勒、马思聪,他们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现在这种综合型艺术家太少了。鲍教授本身是学长笛出身,曾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少年交响乐团做乐手,对乐队演出深有体会。他说:“我们应当让作曲的学生有更多的接触,让学习演奏的学生有更宽的视野。学作曲的学生应该来源更宽,学演奏的学生应该有更广的艺术背景。科技分工越来越细,艺术应该越来越融合。二者的结合要从教育上解决,要从基础教育抓起。现在我们单项乐器的创作太弱。”
五、比赛后的后续工作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范文第3篇
随着“中央7号文件”的下发(2007年)以及国家新修订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2023年),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的健康教育被切实提到最重要的位置,因此,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健身技能的学习(非运动技术学习)就成为未来体育教育改革新的亮点。
但是,用什么手段去实现“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用什么手段去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依托当前数字健身器材和健身技术的发展,依托当前教育技术和器材的发展,关注到当前体育健康知识的发展。设想,如果能够将这些结合成一个系统应用于体育教学,将是一个完美的创新。这也必将成为实现“中央7号文件”精神,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学到科学的健身技能,提高体育科学素养和能力的最佳途径。
这里的健身器材指的是数字健身器材,因为其有利于学习健身技术;这里的教育器材指的是数字化的班级教学设备,因为其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组织、交流、评价和控制;这里的体育健康知识是指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相关知识的总和。
二、数字健身教学系统结构(见图1)
1.数字健身器子系统(以数字健身车为例):这是硬件系统。该子系统是学生运动和消耗体能的平台。
2.显示子系统。其功能包括实现显示个体速度、距离、心率、卡路里等实时状态,个体和群体竞赛实况,风景背景、体育健身知识问答(出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不同学段的体育知识试题库)、休闲娱乐游戏等的显示。
3.教学与竞赛子系统(以数字健身车为例):这是一个软件系统。包括个人规定距离骑行1千米、3千米,5千米等;个人规定时间骑行,5分钟,10分钟,15分钟等;团体骑行:4人、8人等;个体自由骑行,自定计划骑行;花样骑行;障碍骑行;健身知识评价系统(试题库),锻炼评价系统等。此系统是实现教学内容(健身类别)选择和小团体教学的平台。
4.音乐子系统:包括配置音响设备,可以调控不同的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以配合、满足教学中不同运动节奏、不同运动强度和不同运动量的运动需求。音乐系统预留个体音乐输入端口,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自备音乐的需求。
5.教学辅助设备子系统(可略):包括环境系统,由于是在室内,为满足良好教学环境需求而配置的空调、防火安全系统等。还包括为科学健身和学生全面发展而配置的力量与柔韧器材,国家规定的中小学体质监测器材等。
6.教学总控系统:总控系统是以服务器为基础,以数字健身教学控制器为平台。它是本系统的核心。通过总控系统,教师可以组控学生健身学习和比赛、单控学生健身学习和比赛,可以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和反馈,也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系统通过输入学生体质监测指标并以此为依据,给出学生运动建议并可以测评学生运动健身的科学性。总控系统配教学监视器,观察学生健身状况和情绪。健身系统通过建立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不同学段的体育知识试题库,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数字健身教学系统配备的利弊分析
数字健身教学系统应该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器材改革的突破点之一,是体育教学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是常态体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学生实现终身体育与学会科学锻炼的重要手段。
其不利的方面是,这套系统没有列入国家关于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经费问题可能成为学校“望而却步”的原因。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范文第4篇
一、盲目组建,缺乏艺术性及发展性。许多企业、单位和学校建立管乐队只是为了开业和庆典等活动的需要,即为短期或暂时性使用而组建。匆匆购买大批乐器,在数月内经过突击式的训练,排练出几首曲子,使用完毕后就把乐器束之高阁,等下一次活动来临时再使用。这种填鸭式的应急型训练,其效果可想而知:乐队演奏音准问题严重、吹奏声音粗糙、各声部缺乏协调与配合……乐队的演奏完全没有艺术性可言,更无从谈其可发展性。
二、组织训练缺乏科学性,师资体系不健全。在学校管乐队组建和培训中,常常是由某种乐器的教师,负责整个乐器组的教学,如由一位长号教师负责整个铜管组的教学,一位长笛教师负责整个木管组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学会某种乐器的基本吹奏方法及指法,把音阶吹熟练而已,其余时间就是练习吹奏乐曲。不能进行系统的专业性学习。因此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参加学校管乐队好多年,演奏曲目也很多,但个人吹奏水平却没有较大进步,整个管乐队水平也没有明显提高。因此,针对不同的乐器,配备优秀的师资,着眼于单个乐手的水平提高,这对整个乐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乐器配备不齐全且质量低劣。从业余角度来看,管乐队四五十人的规模较为合适,最少不能少于十五人。很多管乐队的乐器配备参差不齐且具有随意性,常偏重铜管乐器的使用,木管乐器比重所占较少。双簧管、大管和低音萨克斯比较昂贵,所以很多管乐队都不配备,而使用其他乐器来替代缺失的声部,或者改编乐谱来演奏,这样一来便打乱了各声部间的平衡性,使得演奏整体效果不佳。因此,只有按科学比例把各声部乐器配齐,才能发挥各种乐器的性能,才能充分体现乐曲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还有很多管乐队配备的乐器质量较差,同一乐器出自不同厂家,甚至出自于某些私人手工作坊,从而导致很多乐器音准偏差很大,活塞键使用不灵活,严重影响了使用。
四、演奏曲目贫乏单一,缺乏创新。很多管乐队演出曲目陈旧单一,有些曲子已演奏了十多年,不免让人感到乏味。乐曲的选择不能仅限于烘托气氛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向高品位、高层次的综合性、艺术性、专业性方向发展。
五、乐曲编配不专业,总谱常遭改动。很多业余管乐队队员大多是非职业演奏员,没有音乐基础,这就给乐队的演奏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乐队的训练人员,为了能让队员尽快学会演奏乐曲,就对编配好的管乐总谱进行简化改动甚至任意删除某些声部。经过“加工”后的作品,声部的平衡性常被打乱,色彩性和艺术性也大大降低了。
六、缺乏基础训练,盲目练习乐曲。铜管乐器的音准问题是个棘手问题,它的音准受乐器本身和吹奏气流影响很大,同一指法吹奏的音常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在平时的乐队训练中,不仅需要音阶和指法的日常练习,使用校音器来训练音准也至关重要。节奏、时值的训练也是要严格要求的。此外,刚开始练习最好从简单的练习曲入手,训练者要认真分析作品并精心设计排练方案,找出重点和难点,然后分别予以专项练习。排练大型乐曲时可分段落进行,训练者要对每个声部分别辅导,在分声部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奏练习。记得在2005年西安国际管乐艺术节上给我们影响最深的是一支德国管乐队,他们的演奏曲目从技术上讲并不难,乐手单独演奏水平也无优势,但是其整体演奏效果及艺术性却是最好的。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呢?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演奏中基本的音准、节奏、时值、音乐表现这些方面上差距甚远,这些我们在训练中必须予以重视。
资讯
“首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竖笛重奏、合奏(录像)比赛”即将举办
为了推动全国中小学器乐教学的研究与发展,为了促进提高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器乐教学业务水平,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决定于2009年上半年,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竖笛重奏、合奏(录像)比赛”。具体要求如下:
一、比赛形式
比赛形式为竖笛重奏或合奏,可以学校为单位组合,也可以跨校以乡、镇、街或区、县级为单位组成教师重奏团或合奏团参赛。
二、曲目要求
可以自行创作,也可以选曲参赛(可参阅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欧洲竖笛重奏合奏教程》和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欧洲竖笛教与学》),凡创作曲目请附送总谱一式两份。
三、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不限,可以采用钢琴、吉他、电子合成器、打击乐器以及其他适合的乐器,也可以不采用伴奏乐器。
四、参赛指标
每个省、市、自治区可以报送三至四个代表队的录像参赛。
五、录像与报送要求
请将录像刻录成Dv。格式的光碟,按一式两份寄至广州市中山四路172号,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朱则平同志收。邮政编码:510030 联系电话:13380093269
录像报送截止日期:2009年5月31日
六、参评费及邮寄地址
参评费:200元/代表队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人民音乐出版社522室,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林珊珊同志收。 邮政编码:100010 联系电话:010-59757229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范文第5篇
一、积小的成功为大的成功——积累成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体育教学中要利用小成功的不断积累,促进学生获得成功感,坚决反对无谓的失败伴随体育教学,把体育教学活动上成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活动。在教学“排球发球”时,通常情况下教师先讲解发球的技术要领和动作顺序,然后示范发球动作,最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发球情况,让已掌握动作要领发球成功的学生休息,没有成功的学生再练习,这样的教学按部就班,但很多学生会在枯燥的练习中失去对排球的兴趣。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在排球场地底线位置再画四条线,两条在底线前面,两条在底线后面,每条线之间隔一米;教师讲解完发球的动作要领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位置发球;如果在一个位置连继发球成功3次,就选择难一点的位置继续练习,失败了还可以回到原来的位置重新找回发球的感觉。这样每个人都由易到难,积小的成功为大的成功,使所有学生都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感受排球运动的乐趣。
二、比赛没有失败——走近成功
正常的教学比赛一般都是由一些特长生占据成功,很多学生一直无法体验成功。而“成功体育”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根据需要合理地采用回避正常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使一些在特定的教学比赛和练习中不可能获得胜利的学生也能获得胜利,让他们体验成功乐趣的教学策略。在我们常规的田径比赛中,只有一个第一名,这似乎是一个正常的体育比赛现象,但不是一个正常的体育教学现象,因为我们体育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体育学习的成功感。在50米跑的比赛中,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向终点跑(起点的确定是根据这组人比赛时第一个到达终点时,各人距离终点距离确定他们的起点位置)。这样该组的每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都是一样的,这样比赛可以唤起他们胜利的欲望。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日本的“8秒钟跑”来设置教学,先让学生跑出自己8秒钟的最好成绩,然后只要挑战自己纪录成功的就是胜利者,这样所有学生都有可能成功,不同的是有的可能成功的程度大一些,有人成功的程度则要小一些。
三、集体共同努力——体验成功
“一个筷子容易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这句歌词告诉我们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相互合作,体验运动的乐趣,促使运动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运动中去,这是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参与运动、感受运动快乐的一个重要策略。在教学“篮球”时,设计了“6分制篮球”。组织比赛活动时,规定打得最不好的那个学生投进一球得6分;打的不太好的投进一球得5分,打的一般的投进一球得4分,打的比较好的投进一球得3分,打的最好的那个同学投进一球得2分。这样的规则一出,原来比赛中篮球基础好的学生充当主角,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投篮的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些高手频频将球传到“6分手”的手里,因为他们清楚,要想获胜只有让“5分手、6分手”多得分,而且为了取得胜利,篮球高手改变了原来一个人控球、投篮的“一条龙”进攻,他和“3分手”一起组织全队的进攻,还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6分手”,“6分手”也意识到自己在球队中的重要性;他改变了过去只是跟着大家跑、基本上摸不到球的局面,开始主动投篮,投不中就认真观察别人、模仿别人、学习别人,于是投篮技术不断地提高。在新的规则下为了取得胜利,5个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帮助。学生在感受篮球这个集体运动的快乐时,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四、改变场地器材——放大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