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精选5篇)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第1篇

一、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产生

1.农产品质量的较大差异性

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大径相同,各个加工者所提供的食品质量也是相差无几,所以,同一种类的农副产品具有相同的质量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代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从而在两个方面出现了差异性: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产品因为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消费者的强烈排斥,另一个方面是各种诱导因素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使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绿色产品的市场供求量越来越大,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指的是在产品质量上能够保证基本安全,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残留符合国家所规定的最低标准;绿色食品对化学合成物质残留的最低标准要更高于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是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绿色产品的要求也越来也越严格,因此,我国在目前的农产品供给上主要存在着常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个质量层次。

2.消费者具有绿色产品费用支付能力

就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已经达到了消费者在选择食品中转向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条件,并且中等以上的城市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消费。由于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绿色消费水平,我国还处在最低层次,因为在发达国家的食品消费对绿色食品已经是最低的标准。现阶段我国无公害农产品逐渐达到了绿色食品的最低标准,所以,无公害农产品已经能够满足中等以上城市中绝大多数的居民,并且其已经具备了完全绿色消费水平的能力。

3.农产品四个质量层次的实物总量结构与地位的不相称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一般农产品的质量都应该达到无公害的水平,但是,据相关数据统计,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就目前来看,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约5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所生产的产品总量为30000万吨左右;绿色产品的年生产总量达到1亿吨,每年国内的销售额度已经达到3500亿元,出口总额大约是25亿美元,种植面积达到了2亿亩左右,其总量要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0%左右。从这一数据显示中就可以看出,国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主要热衷于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导致无公害农产品所占比例逐渐下滑,进一步加大了食品质量安全的差别程度。

二、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主要表现

1.城乡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别

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存在的地区差异与人文差异,农村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理解和认识明显的低于城市居民,相对消费观念落后,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匮乏,即表现为城乡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别。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决定了农村居民消费层次的低下,所以质量低档的农产品成为了农村市场的主流食品消费产品。

2.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消费方式下获得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异

在城市里中上等以上的居民已经具有绿色食品消费的支付能力,但是从不同的消费途径下考虑,就会表现出不同消费方式下的食品质量安全差异。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开始选择在外就餐或者购买现成食品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并且对许多居民来说,这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食品消费方式。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的隐藏性较大,市场上又有大量的低等常规农产品的供应,这样在保证新鲜、不变质的前提条件下,在即时食品的选择中使用低价的低等常规农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制作食品,从而使同一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在不同消费途径下呈现出安全差异。

3.具有不同生产和消费特征的食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异

同样是为了获取绿色食品而采取自行制作的方式进行绿色消费,但是由于在购买期间对绿色产品选择的程度不同,其选择的结果表现为不同的食品消费有着不同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蔬菜类产品的产出和交易频率往往大于一般的食品交易量,而且在交易过程中数量往往小于一般的食品,所以,其具有着量小、频繁的交易特点,所以,这样的就会给蔬菜类农产品的包装等形式进行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生产过程上来看,蔬菜、水果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得病虫害的,所以就需要进行农药的使用,这样植物上的农药残留量就会增大。因此,目前从消费者的整体食品消费来讲,蔬菜类农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跟低一些。

三、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治理

1.扩大无公害弄农产品生产规模

无公害农产品由于已经达到了绿色产品的最低标准,所以能够保证基本的食品质量安全,而且,无公害弄产品如果达到了全面覆盖的程度,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居民来说,就已经具备了绿色产品消费的水平,从而能够消除城乡之间的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这样就需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鼓励农民采用联合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生产形式,进行组织化和产业化生产,有效的促进无公害农业发展。

2.激励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由于食品质量的隐藏性,需要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有效的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对于一些大中型饭店可以申请绿色食品或者无公害农产品原料挂牌经营,从而保证原料和成品的绿色食品品质,对于政府的管理可以采取“抵押”的申请制度,如果出现问题严惩不贷,从而保证质量信号的真实性等等各种形式来激励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四、总结

总之,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重要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认真进行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将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形成食品质量安全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刘畅,张浩,安玉发.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23,(01) .

[2]王华书,林光华,韩纪琴.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3,(03) .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第2篇

摘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是人类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分析与研究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问题为论述主题,简单论述了我国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检测技术

俗话说“病从口入”, 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面对近年来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事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上升到公共卫生领域,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安全稳定范畴。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果极具破坏性。有必要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食品。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态势。在国内,消费者在种种恶性食品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对政府及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国际,很多进口我国食品的国家也相对减少了进口量。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后果。除了人为因素外,不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在食品产业链上存在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2亿以上松散组织形式的种养农户,50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者,300多万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种养环节,生产农户如若使用劣质用药,极可能在食品内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加工环节,餐饮或其他食品领域的一些小企业和小作坊等,存在食品加工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制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经营秩序不规范,不注意保管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食物链上比较严重的薄弱环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只能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监管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采取分段多头管理模式。尽管该种模式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可是并没有详细区分那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以致于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指法缺位等问题,主要与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利职责相互重复、部门间合作不密切等有关。时常出现食品监管信息不及时、对食品经营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一般都是已经出现食品质量恶性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分才着手调查和相关信息。

(三)尚无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因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上存在一个的“隔阂” ,产生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执法监管部门执行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配套性差、结构不合理、行业指标交叉重复等现象。在食品流通领域,更是没有一个从“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薄弱

由于我国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足够资金建设与发展高规格的质量检测机构和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技术,使得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表落后;由于缺乏系统性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导致检测环节重复,检测标准不明确。而且,很多食品在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缺少不要的检测,完全发挥不了质量安全检测的实际作用。

二、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建议

(一)加快食品产业链整合的脚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推进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大小食品企业的的整合,建立食品产业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企业的集团化与品牌化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有利于规范食品产业,为政府减少监管宽度和减轻执法难度。

(二)打造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站在食品产业链“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全程角度考虑,为了形成动态的质量监管机制,有必要打造食品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区分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能,保证不出现权责重复、尽管空白等问题。对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相关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联合部门。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系统化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进而加强食品在加工、制造、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高等级的质检机构和高水平检测技术的建设,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

围绕食品安全分段立法和多头监管的问题,有必要重新修订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为中心,结合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四)重视法制管制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食品产业导向政策,强制关闭一些不合规范的小型食品企业,减少劣质食品流入食品市场;强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对生产伪劣食品经营组织的打击;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规范的食品;加强对乡镇食品生产农户、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型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的食品从业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

三、总结

本文在研究主题和目的引导下,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尽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可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俭. 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4,(04) .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 “柠檬”市场 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

猪肉中注水,蔬菜中残留农药,制造火腿喷洒敌敌畏,生产泡菜使用工业盐,喂奶粉吃出大头娃娃,喝黄酒丢了性命。一种种假冒伪劣食品不断被揭露,被曝光;一起起触目惊心的制假售劣案件被查处,被打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残害,被扼杀,一颗颗善良的心灵被愚弄、被震撼。食品安全上暴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问题让消费者忧心忡忡,并进而指责和诟骂企业的不端行为和道德败坏,认为问题出在企业的内部,企业的管理者们都是些“黑心老板”,他们唯利是图,不讲诚信。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除了人们普遍认为的因素外,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深层的根源出在企业的外部,市场的运行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才催生了如此悲剧。

一、“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逐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最终,充斥市场的都是劣等品。

“柠檬”市场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第二,市场上产品质量高低不同。当卖方掌握比消费者更多的信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把握不准时,他们会对市场上的产品有一个总体的平均估价,产品价值高于消费者的预期价格的商品将会无利可图,卖者将不在这个市场上出售商品,市场上商品的总体水平将趋于下降,消费者的预期价格也随之再次下降。

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根源

(一)食品市场诸如酒、食用油和奶制品市场上,具有形成“柠檬”市场的条件和特征,在这种无效市场的运行下,产品的质量逐步下降,最终,工业酒精勾兑假酒,消费者无从察觉的地沟油,以及奶粉中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等耸人听闻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1、买方市场信息不对称、不完全。

充斥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从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到最后被摆上餐桌消费掉。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严重的不完全。比如前几年曝光的山西假酒事件,多少人饮用之后出现失明症状,消费者对酒的质量和生产过程的了解完全不够,他们甚至在失明之后都不知道问题出在酒上,产品的质量和各种成分的检测是消费者来说难以独立完成。

2、食品市场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尤其在我国发展还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上的经济主体鱼龙混杂,技术条件高低不同,产品质量自然也就参差不齐。尤其在物流发达的现代社会,各地的产品在市场是汇聚是极为最常见的事情。前段时间,“毒豇豆”的出现在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只是因为农民使用了禁用的农药水胺硫磷,因为它杀虫效果好且价格低廉,但却不管它对人体有剧毒这个事实;奶制品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更是各不相同,蒙牛、伊利、光明、友芝友和垮掉了的三鹿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都在同一个超市内大面积出现,此事件后又有许多少国际品牌趁机进驻国内市场。众多品牌的进入在丰富了产品市场种类的同时,也不免加剧了质量安全的隐患。

(二)市场机制的无效率

市场的价格机制对同质商品的调节是有效的,但当商品的质量出现差异时,价格机制的调节就难免失灵。

阿克罗夫在其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举了一个二手车市场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车市场,显然卖家比买家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买者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买者过低的价格也致使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低质品逐渐充斥市场,高质品被逐出市场,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如此反复,最后整个二手车市场上就只剩下了劣质的商品,这是“柠檬”市场的经典案例。

同样,在食品市场上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激烈的价格竞争促使生产者努力压缩成本,处于劣势地位的生产者想方设法的以次充好,恶性竞争一旦出现,各参与竞争的主体会纷纷效仿,于是牛奶里的水越兑越多,三聚氰胺也越加越多,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失灵。

(三)食品市场上质量监管困难

经济学对于市场失灵的研究由来已久,政府的干预已成为较为有效地一种调节手段。但是食品市场上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检测的技术困难特别大,市场上各种各样的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环节特别多,时间特别长,操作起来难度特别大,需要的技术支持也很难达到,特别地,在传统食品之外又兴起了转基因食品,质量的检测方面更是面临新的挑战。

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上的的调控手段探究

(一)加强监管职责并完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柠檬市场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不对称,而解决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最直接和可靠的办法就是完善食品质量认证体系,所以通过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可以缓解食品市场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一方面努力完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管理体系认证;完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食用农产品安全认证等产品认证体系;在农产品中推广QS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认证等。另一方面通过理顺各监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和规范部门的运行程序,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追究制度,落实监管责任,从而提高监管效率。

(二)打造属于优势企业的高信用品牌。

鼓励优势企业打造品牌,建立厚重的企业文化和商誉资本,以提高企业恶性竞争和违法成本。鼓励品牌企业提升消费者消费学习能力,努力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明明白白消费,同时运用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战略进行竞争,向客户提供真正有独特价值或超值的产品和服务。许多企业的推销人员在介绍产品时,无论问到什么档次的产品,则一定是王婆卖瓜,统统是好的,却屏蔽有关产品的一些负面信息,这种介绍方法等于自夸,而非介绍。当弄不清楚品牌间的具体差别时,大多顾客的消费决策模式是:同等功能的产品,选择价格偏低的品牌,或者选择大品牌同系列产品中的低端定位产品,这种现象无疑是品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

消费者是食品安全最大的受益者,理顺渠道引入公众监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机制是最明智的选择,作为直接受益者的公众消费者的监督将会是最不遗余力的。公众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鼓励非政府组织以及志愿者参与宣传和公益活动,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食品安全意识教育,从而提高公众在食品市场上的信息优势和食品品质鉴定能力,提高他们的公众参与能力。

2、发挥消费者和优质商品生产商的监督作用,通过举报有奖等激励使他们对食品生产、加工、物流和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从而改善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而打破“柠檬”市场格局。

3、为社会公众参与立法和管理决策铺设渠道,对转基因食品等新的产品的立法和管理献言献策,发表意见。一方面使得食品市场监管和立法的决策更能够代表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得立法和决策的实施更有保障。

参考文献

[1]乔治?阿克罗夫.“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J].经济导刊.2001(6)

[2] 戚亚梅,王芳,钱永忠.英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法律法规砑究[J].世界农业. 2023(4)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监管

一、前言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我国可持续性建设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人们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其对于人们的经济损失,还能够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食品安全问题也影响着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建设。但是我国近几年相继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行了严重影响。政府部门已经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了相对应管理措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食品加工过程质量技术监督问题及原因

1.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技术监督现状

我国食品加工质量监管部门主要对云农业及食品药品等行业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管,但是并没有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于食品加工监管部门进行监督,造成我国食品加工质量监管中的一个部门下面可能存在多个检测机构,这就造成不同检测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有限,在出现食品安全的过程中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技术监督有效不高。

2.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技术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造成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中无法跟上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国家食品安全部分应该根据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一系列针对性标准,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已经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出现落后的问题。管理部门在推行新型的食品安全标准后,在全面落实中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管理部门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延长了食品安全政策全面落实时间。

3.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技术监督问题原因

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食品生产加工中就已经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因此对于食品生产加工进行质检技术监督十分关键。我国从2007年就已经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从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所脱离出来,并且对于我国全部的食品生产加工厂家的许可证进行统一编辑,可以发现我国政府部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尤为关注,但是这种严苛的管理监督方式并没有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根本解决。

三、优化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技术监督对策

1.扩大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技术监督影响力

我国在推行了《食品安全法》后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基础性的保证,也是我国现阶段有关食品安全方面重要法律文件,对于《食品安全法》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让食品生产厂家能够已经法律文件进行生产建设,对于食品安全中出现的责任问题应该清晰划分。让质量技术监督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保证监督质量。

2.提高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技术监督安全领域作用力

为了能够将食品安全事故问题有效降低,应该能够质量技术监督子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领域作用力,对于食品加工做存在的安全质量问题应该坚决打击,增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于食品市场监管强度,拓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范围,最大范围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排查。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负责人应该增加打击强度。完善食品市场管理及许可证的监管制度,对于进入食品市场中的食品安全进行保证,让人们在实际消费中能够放心消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该积极鼓励食品加工企业构建完善的食品质量召回体系,对于企业出现的食品安全制度进行科学性引领。

3.建立食品生产加工自律机制

建立食品生产加工自律机制就是增加食品加工企业的信誉机制,让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中能够将食品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对于企业食品安全质量尤为关注,促进食品加工企业形成系统性食品安全质量信誉机制,增加食品加工企业的自律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对于食品加工设备的完善及提高工艺生产水平的形式,对于食品原材料及加工等流程进行严苛的监控,对于食品从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进行针对性教育,让工作人员能够对于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承担起监督责任,构建食品安全生产加工诚信体制,完善食品生产加工自律机制。

四、结论

近几年,我国相继出现了多例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尤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突发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是与社会稳定建设同等高度的问题。对于质量技术监督对食品加工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就是希望能够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金丽,李真,邹瑾.供应链视角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点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10:101-103.

[2]高志宏.试论我国食品安全执法机制的变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23,06:74-86+156.

[3]戚建刚.论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风险行政调查[J].法学家,2023,05:55-69+176-177.

[4]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3,01:24-31+110-111.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是全球重大的战略性问题。确保食品安全卫生,最大限度的降低危险性,不仅是食品行业的责任,也是各国政府监管的目标。由于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控体系是政府监管的基础,因此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构建和强化这一体系。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是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以及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改革传统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且与国际接轨的新型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成为当前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1 时代迫切需要强化我国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体系

面对我国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建立和强化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且与国际接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1.1 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结束了食品短缺的历史,食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但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仍比较突出,迫切需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控,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2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迫切需要

目前影响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原料性动植物源性食品中的有害污染物已成为阻碍食品出口的重要障碍;二是我国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三是企业缺乏国际贸易的争端解决机制、合格评定程序和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的新型食品安全监控体系。

1.3 是全面履行质检部门肩负着的新职责和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

依据国务院赋予的职能,国家质检总局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负有的主要职责是:起草、审查、批准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食品质量监测、检验;食品标签和市场准入标志管理;食品进出口检验;制定和实施许可准入制度;食用动植物进出口检疫;食品出口企业质量规范认证等。

2 我国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中的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法律法规缺乏完整性,造成许多问题无法可依

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法律、法规、标准是监控体系的基石。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是食品安全法规的基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标准等是重要的补充。但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例如:《食品卫生法》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法律,操作性较差;《标准化法》没有充分考虑食品安全问题等。食品安全标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指标不统一,技术保障手段落后等,从而造成许多问题无法可依。

2.2 监测体系不完善,危险性分析工作举步维艰

虽然我国各部委先后启动了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如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卫生部启动了“国家污染物监测计划”、质检总局启动了食品的常年抽检计划等,但是并没有建成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缺乏全面、连续的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资料,对某些重要的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的爆发缺乏预警的科学基础,危险性评价以及食品安全危险性预测工作更是难以开展。

2.3 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和质量可追溯性制度

行之有效的跟踪体制和“快速预警系统”不仅是查明食品安全问题来源的有效途径,也是参与全球竞争、应对技术壁垒的需要。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和质量可追溯性制度,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安全有效监控的瓶颈之一。

3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综合国内外实践,审视国际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国情,从构建新型的监控体系、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可追溯性制度、加强对危险性分析的研究、完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3.1 全面构建新型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体系

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体系应覆盖一个国家所有食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和市场行为,并包括进口食品。监控体系涉及整个食品链,具有整体性、预防性和教育性,包括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控制管理、监管、实验室、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等。

3.2 进一步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在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法规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如《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中增加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的内容和条款;尽快制定至今尚属空白的法律法规,如重要食品的检验法以及食品生产、包装和贮存的良好操作规范等。

在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方面,全面清理现行食品标准,解决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问题;加快检验检疫、农兽药残留限量、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步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指南和有关技术文件,提高标准水平,满足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

3.3 加强对危险性分析的研究,完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食品安全控制政策和保护消费者措施必须建立在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除了应用于标准的制定外,危险性分析还应用于进出口食品的监督检验、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出台后的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国际上对化学性危害的危险性分析技术已日趋成熟,对微生物危害的危险性分析也取得不少成绩。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国际数据、专业知识以及国际上一致公认的方法获得数据。

总之,有效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体系既能确保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提供安全和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也能确保进口食品符合本国要求。因此,在当前新的全球食品贸易形势下,无论是进口国还是出口国都有这样一种责任,即强化本国的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控体系,并履行基于危险性分析的食品监控策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必将完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体系,保障食品安全,稳健应对突发事件,迎接名符其实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