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案(精选5篇)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导学案 《楞次定律》 实效性
追求高效愉悦的课堂是学校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我校在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各学科都拟定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并编制导学案,每节课围绕导学案师生共同活动。我校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已成为教学常态,但是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简单化,不分课型一个模式;编写知识点化,有些导学案变成了知识点的罗列;讲授练习化,有些导学案堆砌了大量的练习,上课变成了讲练习;使用低效化,由于导学案每节课都用,课时编写量太大,不免有些应付了事;使用僵化,机械沿用导学案授课,不能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要真正做到“学、说、讲、练、行”和谐统一,“知、情、意、行”四维一体,切实解决实际操作存在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导学案编写的实效性。
导学案的构成通常由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现以《楞次定律》为例、结合导学案的构成来谈谈如何提高导学案编写的实效性。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含义,能初步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是相符的。
2.通过对楞次定律的探究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体会利用“中介”研究或表述问题的思维方法。
3.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目标应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定,编写时尽可能地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宜过多、过空。
二、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含义,能初步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重点依据教学内容来确定,难点依据学情来确定。
三、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不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导入形式,可以情景导入、兴趣导入或复习提问导入,本节采用了复习提问导入,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
1.要产生感应电流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磁通量的变化包括哪三种情况?
(二)规律探究――实验分析归纳
1.实验前的准备:再看课本图4-2-2的实验器材后思考:
(1)灵敏电流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灵敏电流计而不用安培表?
(2)为了准确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事先必须弄清哪两点?(一绕向、一关系)
这是自学准备部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实验探究内容: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由什么因素决定。
(1)理解:原来磁场原来磁场的磁通量原来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感应磁场感应磁场的方向
(2)探究过程: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引导同学们做好实验、做好记录。
4.楞次定律的特例――闭合回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问题1:当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也会引起磁通量的变化,从而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这种情况下回路中的电流的方向如何判断呢,可以用楞次定律判断电流的方向吗?
问题2: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过程很复杂,能否找到一种很简单的方法来判断闭合回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流的方向呢?
(三)当堂训练
选修3-2课本第11页例题1,第12页例题2。
四、课后反思
总之,“导学案”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引导、启发为主导的一种师生共同合作模式,使用“导学案”,学生在学习时就有章可循,这样可以减少学习中很多无效环节,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2篇
1、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
2、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常以综合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有关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但还比较粗浅,尤其对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判断没有进行研究。本节教材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所遵守的一般规则
2、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数学运算,物理理论要求不高,适当地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选择探究式教学是最佳的途径。
3、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2)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2、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2)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难点: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
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五、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
整节课结合实验探究总结楞次定律的内容,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过程如下:
六、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引发学生猜想与假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师: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
师(演示):磁铁螺线管和从螺线管拔出时,导致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来回摆动。
大家是否注意到,当我把磁铁螺线管和从螺线管拔出时,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遵循什么规律?大家通过以上的实验猜想一下。
生:可能与线圈导线的环绕方向,原磁场的方向,原磁通的变化方向有关。
(二)学习新知,开始实验探究过程
1 学生实验,自制线圈,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
师:同学们认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线圈的绕制方向有关,所以我们必须弄清线圈的绕制方向。使用现成的线圈,由于导线的松动等其它原因,有时导线的绕向不容易弄清。下面我们同学自己动手绕线圈,这样有利于我们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
分组实验:(分6组,每组选小组长,记录员,汇报人,注意合作探究)
实验准备:一根长约20厘米的塑料管(两端锯出卡线槽);一根长约2米的导线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绕制线圈
2、教师启发,完成电流方向的指示设计
师:线圈绕制完成了,我们还要弄清什么问题?
生: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
师:如何指示呢?有哪那些实验器材可以被我们所利用?
3、教师主导,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收集
师:我们要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接下来该干什么呢?
生:连接闭合回路,让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并用相应的仪器来指示
师:可以设计那些方案来实现呢?
4、师生共同分析,从个性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生: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师:请大家总结一下,磁通量的变化存在几种情况?
生:两种,增加和减少
师:我们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削弱”磁通量的增加;
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弥补”磁通量的减少;通俗的讲,磁通量增加不行,磁通量减少也不行,用一句话可以怎样来描述呢?(对照PPT分析“增反减同”)
生:“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师:楞次定律中,“阻碍”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师: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一节中,我们是运用什么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的呢?
生:左手定则
师:在方案二中,我们是否可以用类似于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法,用更简洁的方法来判断由于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右手定则的内容:
伸开右手让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从手心进入,拇指指向导体运动的方向,其余四指指的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课堂小结,对楞次定律的思考
师:在人为外界的影响下,导致了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而感应电流的效果是阻止这种变化的产生,一个求变,一个追求不变,所以他们之间是有矛盾的,也从一个角度验证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唯物主义的观点。
师: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回到三维目标)
(四)课后练习
教材p13 1、3、4、5
七、教学后记
1、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学生的思维在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是其应该具有的特征。
2、探究式教学是物理规律教学的最好的教学模式,但它不是物理教学的唯一模式,只有在实践中证明采用探究式教学最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地方采用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活动探究式;教学设计;活动情境;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3)2-0004-4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前面一节内容解决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那么,自然就有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判定、大小怎么求解的问题。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问题就是第三节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同时,由于规律本身比较抽象,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所以又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活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建构楞次定律—结论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学生已经利用实验器材(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用具:
分组实验仪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滑动变阻器、电键、双环、导线若干;
演示实验仪器:铝管两根(1米)、强磁性球、铁球、条形磁铁。
活动过程:
活动1 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落磁实验”(如图1所示),将强磁性球和铁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释放分别通过铝管。为什么强磁性球比铁球下落得慢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猜想可能是感应电流的磁场起了“阻碍”作用,教师顺势引入新课,学完楞次定律我们就能揭开这一奇妙现象的神秘面纱。
图1 落磁实验
活动2 分组完成双环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猜想“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目的:猜想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实验器材:双环、条形磁铁。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双环实验
师:哪个铝环能产生感应电流,怎样使它产生感应电流?
生:闭合的铝环才可能产生感应电流,只要改变通过它的磁通量就可以使它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方案设计:
师: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明其中确实有感应电流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会儿请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
生:磁铁的一极靠近或远离闭合铝环时,铝环产生了运动,这种运动是磁铁的磁场对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作用,这就证明了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师:那么,我们再讨论一下磁铁靠近或远离闭合铝环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确定?
生:环中感应电流相当于小磁针,可根据运动情况和右手螺旋定则判断。
观察与记录(如图3所示):
图3 双环实验探究
学生分析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有关。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来拒去留)。
活动3 分组实验,进一步验证学生在活动2中猜想“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的正确性。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构建楞次定律。
师:如何才能知道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是否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学生先思考,再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将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灵敏电流计用导线构成闭合回路,根据电源正接和反接两种情况下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即可判定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如图4所示接好电路,探究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向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电流从电流计的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左偏转;电流从电流计的右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转。
学生分组实验进一步验证活动2中学生的猜想。
探究目的:
1)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螺线管、灵敏电流计。
实验电路:如图5所示。
观察与记录(如图6所示):
师:可以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概括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吗?
生:很难。
师:是否可以通过一个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来描述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生:可以。磁铁磁场的变化在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而感应电流本身也能产生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既跟感应电流方向有联系,又跟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磁场有关系。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观察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结果展示(如表1所示):
学生归纳总结,自然建构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活动4 深入理解楞次定律,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阻碍”的含义。
师:谁起阻碍作用?(如图7所示):
生:感应电流的磁场。
师:阻碍什么?
生: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师:如何阻碍?
生:增反减同。 师:能否阻止?
生:否,只是使磁通量的变化变慢。
师:阻碍的方式还有哪些?
生:“来拒去留”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相对运动。
生:从线圈面积变化看:“增缩减扩”。
活动5 实例分析,程序知识显性化,建构应用楞次定律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
例题 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如图8所示,软铁环上绕有A、B两个线圈,当A线圈电路中的开关断开的瞬间,电流计中的感应电流沿什么方向?
师:闭合回路中原磁场的方向?
生:顺时针。
师:开关断开瞬间,原磁通量如何变化?
生:减小。
师: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如何?
生:顺时针。
师:电流计中感应电流的流向?
生:向左。
师: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出应用楞次定律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如图9所示。
活动6 应用楞次定律解释“落磁”实验现象,首尾呼应,结束新课。
师:是什么阻碍了磁性球的下落?
生:感应电流的磁场。
学生应用楞次定律解释“落磁”实验现象,亲手揭开了这一奇妙现象的神秘面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设置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以情激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合作交流,寻找共性,归纳和总结规律,达到楞次定律的自然生成以及应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楞次定律的活动教学设计中,通过“落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不断创设生活化和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以情激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探究,体验用感应电流判定方法引入楞次定律的建构过程,建构楞次定律解题的思维程序以及逐步揭示楞次定律的本质。在整个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演员,而是导演;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主角。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活动探究中去,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东芳,孙军业.困惑及其超越—— 解读创新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7B-0043-02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而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引导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那么,如何铺垫“台阶”呢?本文就《楞次定律》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我的探索实践。
一、前置作业及思考活动的设计
为了使课堂更高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提前布置了这节课相应的前置作业,通过前置作业预习,让学生发现“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和“哪些地方不理解”,在前置作业的设计上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内容构筑层面――少而精;学生心理层面――接受并喜欢;教师设计层面――开放并有价值;学科层面――体现学科特点。
《楞次定律前置学习活动》如下所示:
请大家想想、做做、画画:
①怎样判定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的方向?在图1中画出线圈内部的磁感线。
②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③图2是灵敏电流表,没有电流通过时指针停在刻度盘什么位置?当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哪一边偏转?反之,当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哪一边偏转?如何保护灵敏电流表?
【提供给每一个活动小组一组仪器:灵敏电流表(量程很小)、导线若干、干电池,用于在课前空余时间探究】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呢?
④想想:如图3所示,当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时,指针向“+”接线柱偏转,这说明什么呢?如果把磁铁,指针又会如何偏转呢?
巡堂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地讨论,对于前两题同学们能很轻松地完成,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基础知识准备,对于第三题学生热情高涨,在课间他们没有拘束地大胆设想、实验,对“用指针偏向判断电流方向”的方法掌握得较好,为课堂上高效地进行楞次定律的探究奠定了实验基础。学生思考了第四题之后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和强烈的探究欲,他们有了不同的猜测设想,并跃跃欲试,这为新课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内驱力。
二、新课活动
(一)小组讨论并展示前置作业
为了充分发挥前置作业的作用,我先利用课前5分钟让小组内同学(4~6人)交流讨论他们前一天完成的前置作业,发现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质疑讨论,从而得出小组统一答案。然后,让小组代表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将统一后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呈现,并进行讲解,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这时,笔者会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通过倾听他们的发言发现:哪些问题学生已经理解得较好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哪些问题还需要点拨一下;哪些问题需要重点讲解。
学生活动一:展示讨论(前置活动的第3个问题)如何明确“电流方向”与“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同学们通过展示实验,知道了如何用“干电池”与“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点触法,通过指针摆向判断电流方向:“正进正偏,负进负偏。”令人欣喜的是,甚至有学生说到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二极管串联接入闭合回路,当二极管发光,表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二极管的导流方向一致。
学生活动二:展示讨论(前置活动的第4个问题)。
同学们提出课前讨论的猜想,并用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进行验证,在实验中发现:当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拔出时不同,如果换一个磁极插入或拔出结论则与之前相反。
学生提出疑惑: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如何利用这组实验仪器探索他们之间的规律?(由此引入新课)
(二)分组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三:探究“条形磁铁”插入、拔出螺线管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设计实验:连接电路,操作实验,设计并填写表格。
实验前要注意几个“方向”:线圈的方向,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磁极和磁极运动的方向。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答疑,并要求学生把B1、B2及感应电流方向用不同的颜色标于图中。优秀者给予展示。
学生活动四:将学生中做得较好的实验结果记录用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
【教师展示】用做好的flas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
(2)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实验结论:
“增加”和“减少”我们如果用“变化”来替代,总结如下:
楞次定律的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从个性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先由小组汇报结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3)学生讨论、深化理解(学生讨论5分钟,再由小组汇报结果,其他小组补充)。
根据楞次定律的表述请思考:
①谁起阻碍作用? 。
②阻碍什么? 。
③如何阻碍? 。
④“阻碍变化”是“阻止了变化”吗?
(三)由例题运用,归纳分析步骤,并试着补充完整“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图(图4)
(四)拓展运用:运用“楞次定律”解释“楞次环”实验现象,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两个很轻的铝环A、B处于静止状态,A环闭合,B环开口,A、B可绕中心轴自由转动。将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A环的过程中出现A环被推斥的现象;磁铁的N极远离A环的过程中出现A环被吸引的现象;换用磁铁的S极做同样的实验,出现的现象相同。(学生很热烈地讨论,并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一节教学颇有难度,运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方向要经过一番推理,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且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比如电流表的偏转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安培定则的运用等。
由于搭设了前置活动这个“台阶”,教师能更自然高效地进入课堂和组织教学活动。比如探究电流计的偏转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我将一节干电池与灵敏电流表发放给学生小组,让大家在课前通过实践主动尝试认真观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安培定则的运用则通过课前前置活动习题加以回顾等。这些活动都简单易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课堂上探究楞次定律赢得了时间,提高了课堂实效。
引入课堂时,我由前置活动的展示和发现的问题引入课题,承接了学生在课前猜想中的疑惑,让学正带着疑问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再由课前活动的拓展深入,引导学生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的变化及条形磁铁的磁场(原磁场)方向之间存在什么规律呢?学生通过进行多方面的猜想,设计实验、选择器材、思考探究方向,得出探究目标。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设计课件,再现学生实验过程的细节,并且设计表格进行记录,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实验的成果。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物理教学
现阶段,高中物理教材涵盖力学、电学、磁学、热学与光学等内容,其中概念课与规律课是高中物理最主要的两大课型.长期以来,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曾凭借其“简易高效”、便于教师组织教学的优越性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案导学因其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自身难以克服的诸多弊端而被逐渐重视和推广.
下面笔者以“楞次定律”这节规律课为例具体阐述导学案的使用.
一、教师出示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学案导学是教育改革下的产物,是将新课程理念付诸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有责任支持、尝试,并不断完善.学案导学所倡导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理念,无疑是进步的,它把过去教育关注的教师怎样“教好”转移到学生怎样“学好”上来,为教育指明了方向.当然,教学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什么样的新兴模式,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完善.教学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起点.”因此,学案导学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前向学生出示学案,运用严谨的语言准确表述W习目标以及学习重、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学案导学要想更好地应用于物理学科,既要符合其倡导的先进理念,又要结合自身特点做相应的调整,教师出示的学案是十分关键的,并且需要不断完善.
二、学生依案自学,教师依案导学
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是时展的要求,是新课程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实践的具体体现.实施学案导学,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自主性的探究能力培养得到保证,也使教师的教学主导性作用得到有效而有形的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借助于学案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其过程:学生依据学案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案部分.教师依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分析学情,找出教学的突破口,明确引导的方法、手段.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通过演示磁铁在不接触铝盘的情况下控制铝盘的运动,与学生的磁铁不能吸引铝的固有观念冲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教师让学生重现上一节课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一方面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磁铁靠近和远离螺线管时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是否一样,以及N极和S极分别靠近螺线管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是否一样.教师进一步设问: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物理量有关呢?学生通过对比不难给出合理的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原磁场方向和通过线圈内部磁通量的变化有关.整个环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自观察实验现象,亲自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实现了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参与
当学生猜想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原磁场方向有关,还可能与螺线管内部磁通量变化有关后,接下来就要通过实验探究它们之间究竟遵循怎样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实验电路怎样连接?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和判断哪些物理量或物理现象?如何根据现有器材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实验方案等.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是教师参与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目的决定实验方案,方案又是选取器材的依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及线圈内部磁通量变化关系的实验目的出发考虑器材的选取、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需要观察和判断的物理量等.这样,学生容易考虑到可以用灵敏电流计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条形磁铁控制原磁场方向和线圈内部磁通量变化.按照教材中利用灵敏电流计的偏转判断感应电流方向,则需要提前用试触法弄清楚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向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否利用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判断感应电流方向,并最终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图1):首先明确螺线管绕向,然后观察和判断N极插入和拔出时原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二极管发光情况,并据此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再把N极朝下换成S极朝下,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参与其中,当他们探究出现偏误或碰到困难时给予及时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四、学生展示成果,教师释难解疑
在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分析实验现象,并尝试总结实验规律.经过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解决.由于楞次定律涉及因素多、关系复杂,且规律隐蔽,学生即便探究出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方向以及线圈内部磁通量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很难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这时需要教师答疑解惑,借助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进行总结.学生容易发现:当螺线管内部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螺线管内部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解释、整合这两条结论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接着向学生介绍楞次并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得出了定律,而是通过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艰辛探索才得出来的,借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会“导”,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高妙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即点拨或精讲.
五、学生达标训练,教师讲评矫正 遗忘从学习后即刻出现且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学案”中的训练题,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及时矫正,并补充补偿性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把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因此,当学生理解了楞次定律的内容,理清了楞次定律中所涉及的因果关系,熟悉了楞次定律的应用步骤后,教师应该立刻让学生进行达标训练.达标训练,不仅是学生运用和拓展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途径之一.正如梁富老师所说,巩固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可以使学生及时反馈,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标训练设置的题目一定要精挑细选,紧扣所学内容.以下面的一道题为例.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装置如图2,金属环上饶有A、B两个线圈,当S闭合瞬间,B中电流计中的电流方向是怎样的?
在上述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发生了哪些错误,原因何在.同时,还要对问题进行发散式延伸.
六、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补充整合
在学习一堂新课后,重点内容要加以概括归纳,梳理成线,加深学生的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识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要学会及时归纳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重要规律,整理典型}的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等.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补充整合,把本节课所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思维策略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使他们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另外,教师要把学生“学案”中的作业设置成难易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推荐作业保证了“学案”的完整性,既面向全体,又分层施教,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总之,学案导学课堂探究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导学探究”.学案作为导学探究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来体现“导学探究”.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情境,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应重视课堂上的导学探究,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体现学案导学探究的优点.编制科学合理的物理导学案是前提,灵活规范的实施程序是关键.
参考文献
范增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刘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和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23.
高变英.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与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