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选5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语文是我国的母语也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语文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不断探索真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理念没有革新,学生难以提起语文学习兴趣,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对于知识文化的探求,也抑制了国家的发展。所以,加强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极有必要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能够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能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地互相学习,不仅促使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语文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仍具有众多问题,严重阻碍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价较为单一

教学评价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以及学习自信心的养成,但是在部分学校中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教学评价。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者是学校的升学率,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性评价,这也体现出教学评价的弊端。单一性评价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难以拓展个人优势。

(二)教师并未深入理解课程变革

教师对课文教材的理解与认识,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部分教师对于课程变革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理解层面趋于表面。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应当突破原有的束缚,但是教师却仍然墨守成规,没有深入了解课程变革的重要性。

(三)教学模式单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当改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但是,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最终成绩便是优秀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只是敷衍应付,难以体味文章中的真谛。

三、改革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将眼光放宽不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思维发展,通过全面综合的评价,评判学生,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应当重视公平公正。教师的评价,既要帮助学生改善学习中的不足之处,监督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加??对学生情感的引领。在评价过程中,应当进行交流式评价,小组成员与教师均可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是平等的引领同学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二)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文化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反馈于生活,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文化,通过教学内容改革,让学生了解到语文与生活间的重要关系。学生也能够深刻的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师应当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文化,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熏陶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进行互动教学,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探究式、互相合作式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革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及理念,开展互动探究式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与学生能够平等对话,开展互动探究式教学,教师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教学,熏陶学生的道德品质。

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把握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做到张弛有度。学生能够跟上课堂的学习节奏,老师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学校增强师资力量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学校应当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教学水平。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应当不断提高。一说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习惯将教材和教学大纲上的要求落实到课堂上进行灌输式教学,并未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更新,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所以学校应该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强化培训,革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含义。学校应该扩展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教师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人文性 复合式 开放式 互动式 探究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决定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入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

(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

(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

由此不难发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就必须是一种综合优化,追求一种复合开发式的教学改革,力图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按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效应,以便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探究互动式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探究式,其实就是一种提问式改革,强调教师不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以问题激励、点拨、启发、引导,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互动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的民主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主张在两者互动性下实现“教学相长”,让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和促进的过程中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力图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一种追求教学主体互动下的和谐性与探究式,将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标的重要对策。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原有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考目标取向、模式单一、封闭式教学以及单向化的教师主导现象必将被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以及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所取代。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高度关注高中作文授课,高中作文在新课标的规范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也表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关注语言知识的累积和创新,在此基础上,高中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营造出丰富的创作空间,让学生作文写作具备开放式的特点,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行之有效的授课,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显著提升作文成绩。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兴趣

在进行高中语文授课环节中,教师会明显的发现这样的现象,这就是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学生作文表现差、空洞、想象力匮乏、灵活性不足。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主动和学生展开密切的交流,鼓励学生们创新性写作,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出自身的创作能力,使学生在优秀作品的影响下,感受到作文中语言创作的魅力,体验到作文中的快乐生活理念。教师可以在有条件的前提下高频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享受非课堂氛围下产生的认识影响,以此更深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如果学生关注生活、对生活非常感兴趣,这也是会为写作提供巨大的内在推动力。

一、高度重视积累语言知识,以此提升写作能力

我国大知识家郭沫若认为,一个人在小的时候背下的知识,将会向一个大冰山一样进入到自己的体内,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冰山会渐渐消融,然后会产生持久的知识财富。此观念阐释出积累语言知识的关键价值。因此,教师要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书,这会促进培养学生创作思路。譬如,教师可以在授课环节中向学生提供诸多优秀文学作品,以此更有效的引导学生们阅读经典著作,在此环节之中,可以获取美丽的辞藻、名人格言、精妙思路等,这会为学生写作提供重要保障。在此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读后感,以此深化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作文创作和课外书读后感有机联系在一起。在上述方法的综合作用下,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引导学生广泛参加作文评审活动

作文评阅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构成,在平时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教师要在工作开展的环节之中,尽量规避选择作文审阅评语的方式,通过打分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加到评审的活动中,在后续的作品讲评中,学生群体能够在自我评阅的基础上,了解到自身写作的水平,了解自身写作的问题。通过此种操作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写作有着似教学环节之中的认识,能够在后续写作过程之中规避已经出现的问题。同时,此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自身察觉自己写作问题,更是会产生极高的评审意愿,以此显著发掘出学生创作欲望,借此让学生高效写作、优化写作。

三、鼓励学生留意生活、热爱生活

教师在授课环节中要持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以及思考生活的能力,能够让学生记录生活的点滴,解决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素养,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在自身头脑里有着明确生活目的。借助于此种教学方式,这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强化学生生活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去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去感受不同时空的生活场景,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历程。通过教学的多元化尝试,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写作实力。

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素养

创新成为现阶段教学的内涵展示,创新也是学生学习的素质能力体现,思维创新是体现在学习的各个层面之中,以及学习的各个领域之中,同样的道理也是体现在高中作文教学环节之中。譬如,很多学生认为长城成为秦始皇暴政的历史证物,不过换一个角度想,长城也是会体现出当时中华民族伟大创举和伟大智慧。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可以让学生在求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譬如,在授课中,对雪进行描述时,有些人认为它是滋润世界的精灵,有些人认为它的外表掩饰着内心的罪恶,有些人认为它展示出世间萧条的景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写作能力培养,这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

五、营造出良好的创造想象空间

教师在开展现有教学引导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写作中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学生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与发散性思维是有着背道而驰的理念冲突,切忌让学生对作品材料进行东拆西补的无感情创作,如果要是对此不加以规避,会让学生的思想变得僵化,让学生习作的欲望消减。在面对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强化学生的想象力。这个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作文教学领域中的主要教学思路,借助于此种教学理念,能够在强化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环节中,显著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作文在标新立异的层面上,不断深化思想。

总而言之,可以将语文教学看做是持久性的耕种过程,在教学环节中不能操之过急,教学也是有着成长的过程,教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卓越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能力,以此丰富学生写作思路。教师在遵守新课标标准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在快乐的写作氛围下,显著提升学生个体的写作成绩。

【参考文献】

【1】周小雪.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措施【J】.成功(教育),2023(06)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1.实施探究式教学

1.1营造探索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而教,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假设情境,合理想象,逆向推理。

从接受的角度看,阅读文本对于读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定式,即所谓“为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为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探究性学习可以打破这种定式的思维模式,假设出与文本内容的展开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境,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主要思想的前提下逆向思维,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文本内容开辟崭新的发展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大胆地提出设想,估计假设的可能性。这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它作为科学认识程序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假设,可以为问题搭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是探究活动的一个“指南针”。当发现问题后,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做出假设,着力营造民主、祥和、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兴奋区,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条件。

1.3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

组织学生研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既能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又能为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既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坚持有道理的见解,又能使学生尊重他人的说法,形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欣赏别人的正确态度;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要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少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得对,而又不完全对。“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也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水下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看做是建构过程,主张通过营造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当语文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读课文,充分发表见解,对问题作出多样化的回答,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多个发展方向。此时,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教学必然成为一个生成的过程。

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后现代课程观把教学活动视作复杂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时候,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在无序的涨落中,在一些看似随机的、偶然的突变中实现的。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简单地看做线性的、有因必有果的事件,而必须充分考虑众多不确定因素,更不能以为有了预设就万事大吉。那种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一些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因此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怎样看待这种现象?首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到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到的认知目标则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到,而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最后,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的,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现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主要表现为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决定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成人文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人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

(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

(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

由此不难发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就必须是一种综合优化,追求一种复合开发式的教学改革,力图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按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效应,以便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