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论文(精选5篇)

社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事业;管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最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作为社会文化力核心的图书馆,运用最新的管理成果,推进当代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1新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知识管理专业网站的创始人认为:“知识管理是当前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所长邱均平教授等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众说纷纭,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知识经济是以人的知识为基础,以人的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也有了不同以往的要求。它要求人力资源拥有高科技知识,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博的知识结构;要求人们有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人们加快学习、不断学习、学会学习;要求人们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们具有应变观念和应变能力。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必然把渴求知识、智慧、信息的目光,更加集中地投向图书馆。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将明显提高,其社会作用更为社会所公认。

2公共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载体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其服务职能已不仅局限于文献借阅.而是利用现代技术方便地提供各种资源。如网上多媒体的在线服务、全国或区域性的文献采编交换中心、全球性的数字化信息网络等等。这些将把图书馆转换成为一个全新概念的、多功能的现代信息中心。要面向全社会提供联合化的信息服务。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经营的微软集团在信息产业界以其强大的实力、新颖的产品、众多的精英人才而称雄于世,其显赫的业绩背后,微软集团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为其决策、产品开发和推广发挥了强大的支持与后盾作用。比尔·盖茨在1997年接受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记者采访时说:“微软图书馆是一个我们职员的加油站和充电站。虽然人们可以自己上网来获取大量信息,但是图书馆所做的大量不可替代的工作更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

图书馆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一方面,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终身教育成为世界趋势。图书馆公益性、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贴近群众、服务社会。社会上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在这里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平等地、随心所欲的进行终身学习。图书馆通过自己的工作.给千千万万普通群众以实际帮助。它可以为失业者做就业前的指导,为失学者提供自学辅导,为受损者提供法律帮助,为患病者提供医疗咨询,为创业者提供宝贵的致富信息,为涉世不深的青年提供必需的人生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不仅被誉为“大学的心脏”,而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成为“社会的心脏”。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地位更加重要.对图书馆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的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就提出“图书馆拥有三大资源.一支由训练有素和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者组成的队伍;馆藏;供检索馆藏使用的书目控制系统。”在美国,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就是说。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图书馆员作为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中成为首要因素,优秀的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图书馆事业要发展。要在知识经济中发挥作用,搞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收集、获取、利用和创新将成为贯穿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主线。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挖掘、利用和传播知识。为读者提供获取知识的窗口.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因而,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决策,开展创新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

3知识管理是公共图书馆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价值和服务的价值,不论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落到图书馆的实处,都是为了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走知识服务之路。

不管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不变的宗旨。也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而搞好服务的根本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是创新。管理的改革是创新,服务方式的改变是创新。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以创新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创新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因而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创新的问题。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他们现在都包含人们的精神和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不可避免地从根本上动摇各类组织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也概莫能外。

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论》一书中,提出了组织创新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中,论述了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的新世纪,谁能感觉敏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反应,力争处处先行一步,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以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规则,通常会窒息那些最初很难识别的新生事物的嫩芽.致使图书馆管理僵化,抑制了首创精神。而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社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1.1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布迪厄于1980年发表《社会资本随笔》一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概念。此后,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大量增加,使之成为一种横跨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概念。按照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的解释,社会生活的这些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网络,能够促进合作行动并提高社会效率。因此,简单说,“社会资本指的是普通公民的民间参与网络,以及体现在这种约定中的信任和互惠的规范。”[1]总体而言,社会资本具有广泛的含义,可以从社会生活的不同层次进行理解,比如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资本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前者关注个体关系网络的营建、发展和维持,后者则关注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相比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资本,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对社会进步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因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属于群体、社区或者社会每一个成员所共同拥有,是为所有成员的公共利益服务的。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高,可以增加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福祉,而一个社会中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社会资本高,并不一定给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增加福祉[2]。影响社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社会资本的分析途径引起人们对政治、经济以外的非制度性因素的重视[3]。对于社会管理创新和社区发展来说,社会资本的如下特性值得注意:第一,如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某些目标

的取得成为可能[4];第二,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中,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关系获得社会资本,也就是说,对于自愿合作的形成以及集体行动困境的解决都必不可少的社会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公民参与网络之间是相互加强的[2]。第三,社会资本能够影响个人行为,促进合作的产生,减小集体行动的成本,提高组织行动的效率[5]。创新社会管理,要关注社区建设和发展,要从创新社区发展方法开始[6]。社会资本对社会发展的独特意义,就隐含着其与社会管理创新和社区发展之间的互动逻辑关系。

1.2社会资本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管理体系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7]。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解决的重点在于社会管理权力的分配和责任分担问题;机制创新在于提高组织整体行动效率,彼此紧密联结协调运转,产生连动效应。制度创新在于建立秩序,重新确立行为规范,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与行为风险。对于基层政府和社区而言,社会资本现状是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即理顺和保持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之间在社区管理方面的合作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社会关系网络形态、信任、非正式互惠规范、居民意识等,为创新社会管理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绩效的基本前提。社会管理创新的广度、深度都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创新为社会资本运转提供平台和支撑,良好的社会管理体系承载并有助于增进社会信任、完善互惠规范和扩展公民参与网络,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促进自我增强、“自愿合作”的稳定社会均衡的形成,奠定社会“善治”基础[8]。

1.3社会资本和社区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区发展是指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通过一些社会行动过程(比如规划干预)以改变他们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状况[9]。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社区发展演变为社区建设的过程:即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介入社区发展过程、通过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进行社区建设投资、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来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体制与机制,包括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培育社区凝聚力,加强社区组织和体制的建设[10]。但中国开展社区建设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社区来重组城市社会,以适应市场经济,并通过社区的建立和发展来推动中国的基层民主[11]。社区发展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更为紧密。一方面二者均质疑人为的制度设计,而更相信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规则,强调宏观调控下自下而上的社区空间的形成[12];另一方面二者之间相互包含,社会资本关注网络、规范、信任等社会内部的文化机制,强调藉由集体行动和组织行为形成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其间产生的沟通、协调、互惠合作等价值特征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13],同时,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建造是检视社区发展的指针和向标[14],是社区发育的真正内涵,是社区总体营造成功之要素[13]。在社区发展的基础上,以社区空间为平台和载体、以社区组织为纽带、以社区深层文化为行为假设的社区发展将进一步强化社会资本的存量,甚至引起社会资本的转型。因为在社区发展过程中,随着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主导权力不断深化,社区组织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社区文化中的公民精神和权责对等意识成为成员行动和言语的共同深层假设。在此基础上,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半径逐渐增大,从对社区内部某一个人(如社区领袖、亲朋好友)以及对某一个组织的情感信任转化为对社区内部成员的普遍信任,互惠规范行为也不仅限于社区内部,而是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关注点从对社区内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务拓展到公共政策、社会人文关怀等更高层面。这样一种社会资本转型,将导致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演变。

1.4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创新和社区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

社会资本是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发展之间的重要媒介,基于对社会资本的认识而选择的社会管理创新,有助于社会资本的增加,从而促进社区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社区发展的过程将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社会资本,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向更广更深的层次迈进。如此,形成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创新和社区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型(图1)。需要说明的是,社会资本的发展、社会管理创新过程和社区发展过程是自始至终同时进行、相互影响的,四个阶段的划分只是逻辑关系上的划分,并不代表时间先后。

2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的社会管理创新

2.1肖家河街道概况

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成立于1992年,地处成都老城区与城市新区的过渡地段,是成都市高新区成立之初,以集中安置征地拆迁农民和老城区低洼棚户区改造的拆迁居民而建设的小区为基础,所设立的第一所街道办事处,目前是成都市高新区政府派出的县处级政府机构。面积2.75km2,总人口6.3万,其中户籍人口2.96万。辖区分为居民生活区和工业园区,其中生活区面积0.98km2,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社区:正街社区、兴蓉社区、永丰社区和联谊社区(图2)。四个社区分别由若干院落组成。肖家河街道社会管理体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目前形成了以街道居委会为主体的多元混合式社会管理体制。众多院落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自管院落、物管院落、单位院落和业委会管理院落。由于居民构成比较复杂,肖家河街道是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典型的政府基层社会管理单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方式,在这里面临着严峻挑战,急需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2.2以院落自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创新

肖家河街道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自2009年开始试验推行以“三驾马车”为核心的“三驾马车、三大平台、四有保障”的院落自治体系。“三驾马车”即院落党支部、院落居民自治委员会和院落议事会。“三驾马车”以院落党支部为龙头,院落党组织负责人为议事会的召集人;在院落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下,院落议事会为院落的决策监督机构,对议题进行议决,对院委会工作进行监督;院委会则是院落自治事务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院落议事会的决定,并协助社区对院落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其中院委会成员由院落居民按一户一票的办法,采取民主方式选举产生。到2023年6月底为止,所有的自管院落和部分物管院落成立了“三驾马车”的院落自治组织架构。在组织架构之外,同时建立起保障院落自治运行的“三大平台”:一是院落问题分析会,经院落党支部(小组)提议,由院委会负责召集党组织与议事会成员参加,收集、讨论和解决院落民生、院落整治等事项,对于院落解决不了的事项经表决通过后,由院委会主任上报社区居委会每周三定期召开的“社区问题分析会”协调解决。二是“社区论坛”,将社区的重大事务和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按照“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听证、民主表决、民主监督”的程序决策实施。三是在社区建立了“民主问政系统”,居民代表一户一卡,可手写、可语音,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兼顾收集社情民意和足不出院表决重大事项的双重需求。“四有保障”主要是指从街道层面,按照“有制度,有组织,有授权、有场地”的思路,保障院落自治制度能够合理合法且有序的开展。

2.3成效

自2023年在街道全面推行院落自治以来,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首先是院落环境得到改善。院落自治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肖家河街道主要通过院落环境改善推进院落自治的落实。具体做法是,每个院落由院委会牵头,由居民投票表决是否开展院落环境整治以及整治的主要内容,并参与整治过程。在各院落自治过程中,根据各院落的需要进行了院落公共开敞空间改造、楼宇建筑外貌整治、停车位的划分与统一管理。同时以院落为单位雇佣保洁人员进行院内卫生维护,重新设计和摆置了绿化植物,使院落环境整洁美观。其次是社区治安明显好转。肖家河街道居民多为农转非与城市拆迁户,院落居民纠纷频繁出现。同时该区域有大量外来人口租房居住,多个院落都属于案件高发区域。实行院落自治之后,一方面每个院落都实现了摄像监控,雇佣了门卫,对院落出入进行登记,为院落居民提供了安全保障。另一方面,院落自治机构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多数问题、调解纠纷,从根源上铲除案件发生的源头,做到了“小事不出院落,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实行院落自治之后,肖家河街道年度案件数量逐年下降,2023年比2023年下降40%,2023年比2023年下降18.6%,2023年上半年比2023年同期下降19.4%,基本杜绝了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第三,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自治过程中,发现了一批院落里的热心人。居民在商讨各项事务的过程中,懂得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逐渐建立起社区主人翁精神,居民对院落自治的认可与参与度不断提高。以对社区居民抽样问卷调查中居民对院落自治的必要性的评价为例,83.1%的调查对象对院落自治工作的必要性表示认同,82.9%的调查对象认为院落自治与自己的生活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数据来源:肖家河街道院落自治居民满意度调查,有效问卷637份)。这些调查结果都说明院落自治工作深入人心。

3从社会资本视角对肖家河街道院落自治模式的分析

肖家河街道的院落自治,虽然采取的依然是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模式,但由于根植于地方独特的物质空间及相应的邻里关系网络之上,因此得以顺利开展。随着院落自治的推行,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社会资本进一步培育,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后续动力来源。

3.1院落自治是基于熟人社会网络创建的居民自治模式

肖家河街道院落自治的推行得益于这一地区原有的社会资本存量大,首先表现为是由熟人社会构成的较小的封闭的人际关系网络。其次,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行为习惯和公共生活空间。由于历史原因,肖家河街道的社区由大小不等的院落组成。这是因为在安置高新区最早被征地拆迁的农民时,是依照原有的村社建制进行集中安置的,基本上同一个生产队的成员安置在一个院落中。后来,城市拆迁居民也按照原来居住地的街巷格局,分别安置在不同院落中。单位家属区和近年新建的门禁式商品房小区也都用围墙明确界定自己的管辖空间范围,因此,肖家河街道的空间形态呈现出非常明显以院落为基本空间单元的构成方式,院落间多以围墙和小巷而隔,而且规模以100户以下的小型院落为主(图3)。其次,受独特的历史文化、气候条件的影响,成都市民喜欢室外活动,聊天喝茶打麻将是早已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生活习惯,也是成都市民的公共生活方式。肖家河街道虽然建筑密度高,公共开敞空间不充足,但密布在各个院落之间的街巷成为居民开展公共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这里既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的各种必需品,也是休闲娱乐场所,增加了居民之间的见面机会,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往。这种小型的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面的同质的熟人关系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交往密度高,了解程度深,信息集散快,互相监督强。也就是说,肖家河街道的各个社区,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社区,固有的社会资本较高,所以,在政府引导下的“三驾马车”的结构能够顺利的建构起来并形成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并发挥有效作用。

3.2院落自治增强了社会资本

随着肖家河街道院落自治的开展,通过“三驾马车”为核心的自治结构的形成和“三大平台”为代表的保障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居民参与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权力责任平等的意识,对于社区的社会资本来说,都是极大的提升和积累。“三驾马车”选举本身就是居民参与社区基层民主的最好践行方式。通过院委会的选举过程,让居民对自己所在环境的事务和信任的人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同时,个人选择和未来要承担的后果是是直接相关的,由此确立了主体和权力责任平等观念。选举之外,三大平台——“院落问题分析会”、“社区论坛”和“民主问政”等参政议政方式将非正式、临时的人际关系网络定格为定期的、固化的意见表达渠道和沟通交流平台,不仅增加了关系网络中各个主体的交往机会,还扩大了网络的规模和密度,加快了信息的集散、传播以及可验证的真实性和可利用的即时效益。这些措施为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提供了途径。为进行验证,我们参考社会资本测量的有关文献,对肖家河街道社会资本变化进行了初步调查,即在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题目。统计结果表明肖家河街道社区的社会资本呈现上升趋势(表2)。

3.3社会资本促进社区发展

通过院落自治,基本理清了政府与居民之间在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关系,改变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社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社区发展进入良性通道。相关中外文献指出,社区发展的实施离不开居民参与和社会组织,这两个因素也恰恰是中国社区发展的软肋[15]。目前肖家河街道的院落自治已经实行了4年,发生在社区居民和社区生活中的变化有目共睹,一些更为积极的现象正在出现。首先表现为由政府主导的院落自治,通过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提高,已经转化为居民自觉的自治行动,比如有的院落居民委员会在院落环境得到改善后,自行制订了院落居民公约,维护院落环境质量,倡导邻里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其次,社区社会组织开始发育,在名为“爱有戏”的NGO的帮助下,肖家河街道已经成立了6个由社区居民根据自愿原则组成的社区社会组织,涵盖文艺活动、志愿者服务、老年人服务、糖尿病人帮扶等内容。这些现象虽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社区发展的希望。这是因为,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信任和互惠规范,有助于社区居民结成社群,形成非物质层面的公共空间——社会组织,如文化团体、志愿团体。在提高社区互帮互助内生力量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精神追求,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同时帮助建立居民社区意识、公民意识,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人和社区的全面发展。可以预期,广泛的、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和文化活动打破了家庭格局和单位限制,促成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居民的关系网络将打破院落、社区甚至街道范围,建立起基于共同目的、爱好、性格等主动因素而形成的开放式、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同时,通过人际关系网络的联通,组织之间的联系有望建立,包括辖区所有社区的所有院落“三驾马车”组织体系和居民团体之间竞争、合作、经验分享、资源共享等关系的建立。同时,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和竞争性也会形成相互的监督和合作,防止社区自治中出现多数人暴力、群体疯狂的倾向。社区资本集中表现为对代表民意的、合理的制度的敬畏和习惯,对于人和人之间契约和诚信的严格遵守,对个人自身行为标准和道德尺度要求的提高。这正是我们对公民社会的期待。

4结语

社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比如网络购物的出现,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终产物,它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大促进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基于信息技术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成本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的缓解人工劳动的局面。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发展与转变空间,为社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2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

2.1社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成效

信息化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化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比如通过构建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随时掌握社会动态信息;其次提升了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为农村地区安装电话、网络等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了解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农村进行社会管理。

2.2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2.2.1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资源共享性差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员专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开发信息资源的力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信息资源透明度不高,基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政府部门不愿意公开相应的信息,影响人们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以最近网络中出现的“多地车主向31市申请公开停车收费依据及钱款去向”为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给与不答复或者模糊回答的方式应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政府信息需求的要求;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基础部门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工作模式,比如对当地居民信息的登记管理仍然是采取手写记录,纸质档案保存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2.2.2政府工作人员的水平与业务能力障碍

造成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化社会管理创新意识缺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不足产生的:首先政府工作人员认为信息化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将自己的工作暴露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中,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益,甚至一些政府管理者为了获取灰色收入而不愿意进行信息化建设;其次对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一些人员却意识不到信息化的社会价值;最后政府工作人员存在懒政现象,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学习信息化知识。

2.2.3安全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基于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渠道窃取国家重要机密或者给政府部门制造消极的影响。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专业的人员与技能,因此在信息安全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3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对策

3.1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综合数据平台

政府机构要紧紧围绕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原则,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一是要站在全局角度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论证,认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并且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人,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大力构建信息技术设备,实现“省、市、县(区)、街道(农村)”的四级联网,并针对当前社会基础信息与上级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要积极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间的相互传输;三是扩大政府资源的共享,避免出现资源的充分建设。当前社会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格化”管理,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实现大数据的集中管理,有效解决重复建设的社会管理模式。

3.2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完善互动沟通渠道

随着人们应用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网民数量逐渐递增,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通过公开信息不仅可以缓解民政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人们对政府工作的误解,还可以实现公民参政问政,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并且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提高政府公众决策的科学性与利民性。具体措施:一是推行电子政务。政府部门要大力构建“网络政务大厅”,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站式办理,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益,比如内蒙古通过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政府多职能业务事项集中到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扩大社区的代办事项,大大获得群众的赞许;二是拓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党务信息网上公开、项目投资网上公开、群众诉求网络上访等,实现社会管理的网络化管理。

3.3健全信息网络安全防范,提升社会管理效率

基于当前政府信息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政府部门要从加强信息安全环节入手,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和制度方式构建文明、健康的虚拟社会,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制定完善的网络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整个社会要充分以“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为契机,打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要加强对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中心的建设,对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社会基础信息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评估,并且提高安全监管部门的设备与技术,防止被不法分子所侵入破坏;最后多渠道培养懂信息化技术的社会管理人才。高校要加强对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化教育,提高他们应用信息化进行社会管理的技能,同时政府部门在招录公务员时也要加强对其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考核,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要侧重考量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4建设法治政府

社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党和国家提出了要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并明确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保障”要求。那么,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首要方面是理念的更新,另一个是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当前社会管理的方式存在一个显著的矛盾性发展,即管理设备与技术越来越先进,然而管理手段却依然像过去那样粗放与粗暴,暴力执法经常被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是,虽然社会管理设备的性能是提高了,但我们在社会管理理念上却没有与时俱进,作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如,我们早就提出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但是有些管理者和执法者缺乏严格依法办事的精神,把法律当作管理老百姓的工具,某法律对自己的管理工作有利则要依法执行,如果对己不利则放置一边。他们仍然没有从最为根本的观念上进行转变,对社会管理法治理念存在诸多误区。中央已提出要用法治思维武装领导干部和管理者的头脑,要用法治方法化解社会矛盾,但由于法治理念未及时更新,尚未来得及对社会管理法治的支撑要素做出相应的调整。而社会管理法治理念的及时更新,则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动力与引导,促成社会管理创新内外部动力的一种及时回应,这种回应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稳步推进。

二、法治理念更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

前已述及,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理念的更新及社会管理方法与方式的转变。理念的更新是首要的,这是因为理念更新是行动创新的先导,人们的思想和眼光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一个没有法治思维的领导干部,很难想象他在解决所遭遇的社会管理问题时会想到用法律解决问题;人们具有不同的法治理念,就会对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与做法有不同的认识,就会形成不同的法治实践效果。在目前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治理念,以全新的思维与眼光来体察社会,认识自己,以避免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生重大偏差,把社会管理创新引向歧途。实现民主和善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要严格依法办事,依照法律和制度管理社会;而这需要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法治理念的指引。哈耶克指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①换句话说,政府必须要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其社会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必须由法律授予,在社会管理过程既不能越权、也不能滥用权力、更不能怠行职责;要形成“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以及权力的行使由人民进行监督的意识与氛围。如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还固守原来的理念,如“权大于法”、“把法律作为管理和控制社会的国家”、“不严格依法办事”等,将会把社会管理创新引向歧途,无法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

三、法治理念更新是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需要

社会管理政策的决定者和执行者均具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存在着社会管理权力侵害相对人权利的可能性,这已被现实中大量实例所证明。因此需要对社会管理权力进行必要的规制,其实规制也是一种保障。为达到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目的,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社会管理人员进行法治理念教育,用正确的法治理念能够武装其头脑,使社会管理者树立依法行使权力和注重保障相对人权利等正确的社会管理的法治观,远离与排斥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侵害相对人权益的行为。二是将正确的法治理念具化于具体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中,使社会管理的各项制度与决策能够体现现代法治观的要求,能真正保障公民权利。对社会管理相对人而言,具备正确的法治理念也非常重要。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这当然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活动时依法而为和自我克制,也需要相对人对法治理念的接受与理解,才能在权益被侵害时具有依法维权的意识,能采用合法方式维权,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市民社会的良性成长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均由政府统一安排和管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日益多元,人们的诉求更加多样,利益格局日趋复杂。传统的“全能型政府”、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呼之欲出。于是,国家权力逐渐从一些领域退出,逐步构建起职能范围适度、组织规模适中的政府,在管理中是提供引导、指导与服务。

五、政府职能转变及法治政府的建立需要更新法治理念

我国传统的治理模式是以行政机关为主体,采用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一方面政府大包大揽,包打天下,另一方面政府应负责的公共职能却长期履行不到位;一方面政府承担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社会事务,另一方面应该由政府履行的一些社会管理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说明倚重行政手段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是弊端丛生。经济市场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市民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等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政府要转变职能,要求变革传统的“一元化”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打破政府发号施令、群众被动接受的单向管理方式;我们要顺应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重新为政府定位,形成多元多维、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形成公民人人参与管理,服从管理,并从中受益的格局。这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建立法治政府,政府需依法治理,不能越权、不能滥权、更不能怠行职责。公民需要依法参与管理活动,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最终,在社会管理中充分体现民主,使社会管理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双向的互动的活动,政府与公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六、结语

社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迫切需要转变J,-Cs资源管理模式,以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分析,对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相关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进入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手段的新经济时代。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将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主题。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十分重要的资产及竞争差异性因素。企业作为一种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其管理方式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员工价值观的转变..员工更加注重个人权利的保障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二是组织结构的改变。由传统的功能型的垂直式组织结构,转变为更强调团队合作的扁平结构;三是管理模式的改变。由从上而下的集中式规划和控制为主.改变为强调授权、责任、绩效为主;四是管理角色的改变。中层管理从“督导”改变成“辅导”的角色,高层管理从“领导”改变成“规划”的角色;五是绩效评估的改变。从目标管理为主,改变为更强调效果的管理,个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也纳入绩效评估范围。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人力资源导向成为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基本导向,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来引导企业获取成功。但是,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企业面对当前深刻的知识演进、信息变化和技术革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有应变上的滞后性,仍然存在依赖陈旧经验模式的固疾,缺乏对策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譬如。在人才使用上。有的企业要求员工有工作经验只是为了吃其“老本”,有的引进人才只是希望能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财富,有的加强培训却怕人才流失有的注重人才竞聘却跳不出论资排辈的圈子;在激励约束上,有的企业只注重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而忽视了面向所有员工的兑现方式的运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激励的契约性、对等性和保障性;在人才规划上,有的企业经营者连自己都不知道三五年后要干什么。更不清楚员工三五年后会干什么,结果只能是短期行为,等等。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与新经济时代的内涵和企业生产经营不相吻合,与动态市场需求和人才自身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切实加以转变和创新。

二、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十分重要的建筑砌块,许多企业经营实践的成功都依赖于细致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求将企业员工的价值观由多元化变为一元化

人力资源的多元化使得员工具有广泛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为企业所用,他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能考虑到事物的多个方面,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但面对员工多元化的价值观,企业更应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多元的价值观转变为一个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求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保证组织成员一致的努力方向。要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可采用整合和同化的方法,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规范和引导,努力把员工多样化的价值观融合成一元化的价值观。

(二)企业要努力成为“学、教、练”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就要构建系统循环的学习型组织。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在学习.其合成并不一定是学习型组织,他们中的很多人学习可能就是为了离开公司。因此,员工的学习从短、中、长期都要围绕公司共同发展的目标来进行,“教”与“练”也是如此,这样的企业组织才是持续的、健康的。在学习型企业中.员工将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以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三)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研究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必须用全新的视野来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要更多地从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要保障其公平合理的报酬,还要保障其自我发展的机会、条件以及职业安全等。企业最终将意识到员工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职业。要改变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业性、事务性的内容,更加重视战略性项目研究,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形成和实施等。

(四)要着力改进对员工的招聘和考核方式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要考虑其工作背景和经验,也要注重其潜在的素质和道德责任等因素,否则就会降低企业的稳定性。这就要全面把握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明确企业经营目标.确保在适当的时候、为适当的职位配备适当数量和类型的工作人员。要改进对员工的业绩考核、能力考核和态度考核方式.业绩考核要注重鼓励员工的创新与冒险精神,能力考核要注重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态度考核要引入对员工性格、职业取向和兴趣的测评,这既有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又有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要营造创新文化

创新和时尚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企业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提倡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

(二)要实行柔性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坚持内在重于外在、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促其不断学习和提高,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创造突出业绩。

(三)要坚持企业与人才同成长

新经济时代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化的环境使得企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新经济时代的人才时刻在思考着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企业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员工在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能够充分分享企业的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才能够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