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10篇

《琥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1)、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3)、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4)、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1)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a、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b、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四)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思考。强调学生“半**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讨论。

《琥珀》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琥珀发现的过程

  1、让学生默读15—19自然段,思考: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2、渔民为什么说这块琥珀很少见?

  (七)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点明了什么问题?

《琥珀》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

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

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习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

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

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

精神和探索

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

  2、制作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见过琥珀吗?谁来介绍一下你

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什么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发现过程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

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

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松树脂松脂球化石

  2、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近了……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怎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什么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

望大家习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

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习这

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板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6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条。(只填数码)

  (1)海水渐渐漫上来。( )

  (2)这儿,漫山遍野盛开着野花。( )

  (3)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决不能漫不经心。( )

  漫:①到处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随便。

  ③水过满,向外流。

  (1)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 )

  (2)这些教科书渗透着烈士的血。( )

  渗:①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透过。

  ②比喻一种事物或努力逐渐地进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约摸算来,总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 )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 )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 )扑过去,(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 )包在里头。

  教学反思

  一、电教**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二、创设情境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部分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教师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不应茫目的多读,也会受到训练的效果。

《琥珀》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习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

  2、制作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见过琥珀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什么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发现过程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松树脂松脂球化石

  2、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近了……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怎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什么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望大家习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

  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板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1)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a、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b、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四)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教学设计10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条。(只填数码)

  (1)海水渐渐漫上来。( )

  (2)这儿,漫山遍野盛开着野花。( )

  (3)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决不能漫不经心。( )

  漫:①到处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随便。

  ③水过满,向外流。

  (1)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 )

  (2)这些教科书渗透着烈士的血。( )

  渗:①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透过。

  ②比喻一种事物或努力逐渐地进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约摸算来,总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 )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 )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 )扑过去,(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 )包在里头。

  教学反思

  一、电教**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二、创设情境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部分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教师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不应茫目的多读,也会受到训练的效果。


《琥珀》教学设计10篇扩展阅读


《琥珀》教学设计10篇(扩展1)

——《琥珀》教学设计10篇

《琥珀》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实物。

  2,教学挂图或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指导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

  1.提出学习要求:**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讲琥珀形成经过的那一部分。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2。学生按要求阅读思考,也可同座讨论。

  3.检查交流。

  (1)形成一块普通的琥珀要哪些条件?(要有松树滴下的松脂,被埋在泥沙里面,经过几千年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琥珀。)根据需要的这些条件,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在一万年前,长着许多老松树的树林里,远处还有海在翻腾怒吼。)

  (2)形成课文中讲的这样一块特殊的琥珀,还要有哪些特别的条件?(一是在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挨得很近的时候:刚好有一滴松脂滴下来;二是滴下来的这滴松脂要很大,能够把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都包在里头。)什么时候松树才会滴下这么大的松脂呢?(要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所以课文中说“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3)科学家正是根据形成琥珀需要的这些条件,来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情形的。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句子,“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情很凑巧?(从“刚”“突然”“一大滴”“刚好”“一齐”等词语可以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科学家这样想象是很合理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4)出示挂图,请学生指着挂图讲述这块玻拍的形成经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展开合理的想象》。

《琥珀》教学设计2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条。(只填数码)

  (1)海水渐渐漫上来。( )

  (2)这儿,漫山遍野盛开着野花。( )

  (3)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决不能漫不经心。( )

  漫:①到处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随便。

  ③水过满,向外流。

  (1)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 )

  (2)这些教科书渗透着烈士的血。( )

  渗:①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透过。

  ②比喻一种事物或努力逐渐地进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约摸算来,总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 )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 )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 )扑过去,(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 )包在里头。

  教学反思

  一、电教**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二、创设情境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部分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教师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不应茫目的多读,也会受到训练的效果。

《琥珀》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二是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要紧紧抓住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重点来突破,围绕着“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和课件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个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4、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琥珀形成的过程,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汇报预习

  1、出示琥珀图片(或者实物),简单介绍相关资料。

  2、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3、字词汇报

  读准字音:松脂 渗出 拂拭 澎湃

  看准字形:辣 湃 拭 黏

  4、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

  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二、学习琥珀的样子

  通过父亲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块非常罕见的琥珀,那么,这块琥珀到底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出示琥珀图片)德国作家柏吉尔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和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阅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二段,并试着把这段分成两层。

  (学生活动)

  (松脂球的形成、琥珀化石的形成)

  2、请大家默读第一部分,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几个 条件?

  (天气炎热、松树、苍蝇蜘蛛巧遇、大滴的松脂不断滴下来)

  在学习的过程种,重点研读描写天气炎热的句子;描写松树的句子;

  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3、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学生**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

  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又是那样传神。

  5、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几个条件,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赏析: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板书设计:

  琥珀——推测 松脂球 天气炎热

  老松树

  苍蝇、蜘蛛巧遇

  松脂不断滴下来

  化石 时间漫长

  地壳变化

《琥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

  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设计

  一、预习反馈,学习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

  1、读词语,读准字音:

  约摸飒飒澎湃粘稠

  掸掸翅膀拂拭渗出前俯后仰埋没

  2、出示:琥珀(图片)

  板书:琥珀

  回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

  板书:松脂化石上万年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给我们介绍一块奇异的琥珀。

  板书奇异的(补全课题)读题

  4、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它又奇异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对它进行近距离描写的。

  出示: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粘稠”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看见了什么?想象出了什么?可以推测出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什么?

  板书:看见想象推测知道

  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近,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同桌两个人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这块琥珀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师总结点题:这多年,保存得那样完好无损,通过它还可以来推测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并且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了苍蝇和蜘蛛这些物种,这块琥珀可真是奇异呀!

  板书:保存完好

  (4)根据提示的四个词语,试着来背背这个小节的内容。(学生自己背,全班齐背)

  5、这块奇异的琥珀让我们可以推测——生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师引:并且可以知道——生读: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师:这是这块琥珀在科研价值方面的奇异之处。

  板书:科研价值

  理解推测:

  (出示解释: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是什么?——再回读上文——(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根据这些已知的事实,作者推测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出一万年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吧。

  二、学习1——11小节,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自读课文的1——11小节,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包裹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树()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2、琥珀是松脂形成的化石,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松脂发生了什么变化?认真默读1——11节,找到描写松脂的语句用“——”划下来,并且认真自己读读。

  (1)、交流、出示: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散发出金黄的光彩。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地包裹在里面。

  树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埋没在泥沙下面。

  (2)轻声读读这几句话,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

  (3)琥珀是松脂的化石,所以首先是松脂怎么样?板书:松脂滴下

  (4)交流,出示。

  板书:松脂滴下重重包裹埋没地下

  (5)随机:文中讲松脂怎样包裹住两只小虫?读句,正音(重重读chóng)

  再读1——11小节,你认为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中还必须要哪些条件?请你用小标题把他们列出来。

  交流板书:天气炎热蝇蛛巧遇海陆变迁

  根据板书简要复述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体会琥珀形成的奇异之处。

  板书:形成

  三、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和琥珀的作用:

  1、出示简述,读:一万年前的一个晌午,热辣辣的太阳使老松树渗出了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正好把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包裹起来,结成了松脂球。几千年后,海陆发生变迁,松脂球被埋在地下。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1)师:这就是作者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测出的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非常形象地把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小朋友爱读这样的科学文章。

  2、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如: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内容,(第8节)读一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1)读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有关句子。

  (2)师:你觉得作者想象它们在松脂里挣扎的情节是否合理?请联系文中描写这块琥珀的有关内容谈谈。

  引读:作者之所以这样想象,因为——琥珀中有黑色的圆环。还因为松脂又具有黏稠性。所以,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

  小结:可见由于作者科学推测、合理联想,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种特点。

  2、琥珀除了科研价值以外,它还有其他的用处:

  出示:

  琥珀:一种很硬的、由微黄到微褐色半透明的树脂化石,产于冲积土、褐煤层或某些海滨,容易抛光,主要用于装饰品(如串珠及烟嘴),可作中药

  指名读。

  师小结:老师出示的是字典上琥珀的解释词条,如果你以后想知道某些物品的用途,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这种方式来解决。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文中蜘蛛吃苍蝇的故事是根据琥珀中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想像出来的。请你也发挥想像,说说在那个炎热的晌午,蜘蛛为什么要爬向这只苍蝇呢?如果自己觉得想像得不错,可以写下来。

《琥珀》教学设计5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条。(只填数码)

  (1)海水渐渐漫上来。( )

  (2)这儿,漫山遍野盛开着野花。( )

  (3)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决不能漫不经心。( )

  漫:①到处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随便。

  ③水过满,向外流。

  (1)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 )

  (2)这些教科书渗透着烈士的血。( )

  渗:①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透过。

  ②比喻一种事物或努力逐渐地进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约摸算来,总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 )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 )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 )扑过去,(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 )包在里头。

  教学反思

  一、电教**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二、创设情境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部分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教师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不应茫目的多读,也会受到训练的效果。

《琥珀》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与传统**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八、练习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琥珀》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1)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a、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b、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四)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琥珀发现的过程

  1、让学生默读15—19自然段,思考: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2、渔民为什么说这块琥珀很少见?

  (七)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点明了什么问题?

  附:板书设计

  琥 珀

  形成的时间: 约莫一万年前

  形成的过程:

  (1)松脂球的形成

  (2)化石的形成

  发现的过程: 渔民父子 沙滩

  样子及价值: 远古时代就有苍蝇和琥珀

《琥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准备琥珀的样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查阅相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习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 森林 渗出 松脂

  粘稠

  苍蝇 沾满 逼近

  前俯后仰 包裹 淹没 剩下

  重点认识:蝇 渗 裹 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习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要讲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故事过程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 、练习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2、再看苍蝇和蜘蛛的故事,看看哪些情节与这些要点能对上号?(这个情节就是根据这个要点推测的)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关系?

  3、答**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好玩的故事,当了一回评书家,当了科学家,还客串了一把**,学语文是不是很好玩?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

  琥珀

  发现

  故事

  海滩

  推测 夏天晌午 阳光火辣辣

  两只小虫

  森林 松脂

  黑色圆环

  苍蝇 蜘蛛

  已知: 琥珀——松脂球化石

  淹没 几千年 又是几千年

  琥珀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甘罗十二为使臣》教学设计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二)《夹竹桃》导学案唯一的听众 教学设计走进角色体验内心探究感悟 ——《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青山不老》取材于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体育颂导学练测资料包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琥珀》教学设计10篇(扩展2)

——《琥珀》教学设计10篇

《琥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可能提出的问题: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课文讲的这一块琥珀跟一般的琥珀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这块琥珀的样子的语句。

  (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过渡: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吗?课文哪些内容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请找出来。(第2至12自然段)

  三、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

  过渡:琥珀的形成也就是由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两部分组成。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松脂球的形成条件?(2至9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2至9自然段。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松树林。(琥珀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蜘蛛正扑过去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琥珀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才能积成球。

  3、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感情朗读好句或好段

  (二)学习化石的形成的部分

  **读第10至12自然段。

  (1)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还记得古生物要变成化石必需有几个条件吗?

  (a陷入淤泥里被河水淹没。b尸体腐烂了被埋在地底下。c岁月漫长。d地壳发生过变化。)

  (2)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画出有关的句子。

  1、讨论交流。

  2、师小结。

  变成化石的条件:

  a、时间长。

  b、陆沉水漫。

  c、松树腐烂。

  d、泥沙掩埋。

  3、指导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四、延伸并总结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这块琥珀是谁发现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复述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琥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习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

  2、制作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见过琥珀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什么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发现过程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松树脂松脂球化石

  2、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近了……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怎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什么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望大家习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琥珀》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琥珀发现的过程

  1、让学生默读15—19自然段,思考: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2、渔民为什么说这块琥珀很少见?

  (七)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点明了什么问题?

《琥珀》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二是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要紧紧抓住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重点来突破,围绕着“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和课件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个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4、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琥珀形成的过程,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汇报预习

  1、出示琥珀图片(或者实物),简单介绍相关资料。

  2、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3、字词汇报

  读准字音:松脂 渗出 拂拭 澎湃

  看准字形:辣 湃 拭 黏

  4、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

  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二、学习琥珀的样子

  通过父亲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块非常罕见的琥珀,那么,这块琥珀到底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出示琥珀图片)德国作家柏吉尔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和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阅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二段,并试着把这段分成两层。

  (学生活动)

  (松脂球的形成、琥珀化石的形成)

  2、请大家默读第一部分,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几个 条件?

  (天气炎热、松树、苍蝇蜘蛛巧遇、大滴的松脂不断滴下来)

  在学习的过程种,重点研读描写天气炎热的句子;描写松树的句子;

  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3、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学生**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

  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又是那样传神。

  5、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几个条件,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赏析: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板书设计:

  琥珀——推测 松脂球 天气炎热

  老松树

  苍蝇、蜘蛛巧遇

  松脂不断滴下来

  化石 时间漫长

  地壳变化

《琥珀》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思考。强调学生“半**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讨论。

《琥珀》教学设计7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条。(只填数码)

  (1)海水渐渐漫上来。( )

  (2)这儿,漫山遍野盛开着野花。( )

  (3)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决不能漫不经心。( )

  漫:①到处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随便。

  ③水过满,向外流。

  (1)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 )

  (2)这些教科书渗透着烈士的血。( )

  渗:①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透过。

  ②比喻一种事物或努力逐渐地进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约摸算来,总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 )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 )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 )扑过去,(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 )包在里头。

  教学反思

  一、电教**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二、创设情境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部分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教师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不应茫目的多读,也会受到训练的效果。

《琥珀》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琥珀的样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查阅相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习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 森林 渗出 松脂

  粘稠

  苍蝇 沾满 逼近

  前俯后仰 包裹 淹没 剩下

  重点认识:蝇 渗 裹 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习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要讲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故事过程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 、练习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2、再看苍蝇和蜘蛛的故事,看看哪些情节与这些要点能对上号?(这个情节就是根据这个要点推测的)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关系?

  3、答**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好玩的故事,当了一回评书家,当了科学家,还客串了一把**,学语文是不是很好玩?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

  琥珀

  发现

  故事

  海滩

  推测 夏天晌午 阳光火辣辣

  两只小虫

  森林 松脂

  黑色圆环

  苍蝇 蜘蛛

  已知: 琥珀——松脂球化石

  淹没 几千年 又是几千年

  琥珀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甘罗十二为使臣》教学设计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二)《夹竹桃》导学案唯一的听众 教学设计走进角色体验内心探究感悟 ——《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青山不老》取材于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体育颂导学练测资料包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琥珀》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与传统**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的细节。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八、练习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琥珀》教学设计10篇(扩展3)

——琥珀优秀教学设计

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教学设计10篇(扩展4)

——教学设计的设计10篇

教学设计的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为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0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以各式各样的杯子为载体,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能对生活常见的杯子进行功能、材料、外形、等方面的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在设计时要与使用相联系的。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

  1、了解杯子的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2、欣赏古今的各式杯子,丰富视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培养创新意识,渗透设计意识,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感受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围绕杯子的诸多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

  教学难点:渗透设计意识,进行初步形象设计,会在设计中感受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杯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PPT出示图片猜猜看这是什么?

  2、揭晓谜底,导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激发创作能力。

  (一)、初步了解杯子的材料及功能。

  1、PPT出示古代的杯子。

  酒器、水器

  材质:青铜、玉、陶土

  2、实物出示现代的杯子。

  保温、旅行杯、量杯、日用杯、一次性杯等

  材质:玻璃、塑料、钢化、陶瓷、金属、纸、木、竹子等

  (二)、观察分析结构

  1、分发实物杯子给小组进行观察。

  2、小组合作探究杯说说结构。

  3、杯子各部分的作用。

  (三)、欣赏有趣的杯子

  1、新颖独特的杯子。

  2、特殊功能的杯子。

  3、小朋友的设计图

  三、课堂艺术实践

  1、要求:标出物品的尺寸、物品名、及简单的功能介绍。

  2、音乐融入课堂增加学生创作愉悦性。

  四、展评学生作品

  1、自评,根据老师提供的短句,阐述自己的作品。

  我设计的杯子叫(),它是用()制作的,它主要用于()。

  2、互评

  3、师评。

  五、拓展延伸并小结

  欣赏趣味生活图片,感受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

教学设计的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些硬币,盐,绳子等实物。

  2、多**课件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眼睛最明亮,你们觉得现在我们教室里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

  教室里最重的是老师,老师的体重是100斤,最轻的是XXx,她的体重的XXx斤,而100斤,XXx斤,这些表示物体有多重的量都叫做质量,而我们说的斤,公斤,千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通用质量单位

  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活动

  一、认识新朋友克

  小朋友们,请你拿出纸盒子里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猜一猜,它有多重呢?那么小朋友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到称量的工具,秤。

  1、初步认识各重秤

  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量,秤的种类有很多,(多**课件展示)有在市场上面称量大袋的粮食用的磅秤,有实验室用的天*,有超市里经常使用的电子秤,还有水果店经常使用的盘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物体的轻重程度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秤,我们现在要测量的是2分硬币的质量,我们就需要用到电子秤。

  2、初步认识1g我们一起来称量一下吧,,那么这个2分的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再次用手掂一掂,说一说,你认为质量大约为1克是什么感觉呢?1克是很轻很轻的,我们用一只手就能很轻松的掂起来,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体时,用的计量单位是克,又叫g(板书:计量较轻的物体——克、g)

  3、几粒黄豆大约重1克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小小的黄豆,大家拿出一颗黄豆,用手掂一掂,说说,它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掂的时候我看见有很聪明的宝贝,他一手拿黄豆,一手拿着硬币,一起掂,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宝贝啊,那么,你得出你的结论了吗?

  对了,黄豆比1克轻,那么,你知道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g吗?动动小手,掂一掂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那么刚才小朋友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用天*进行验证)原来6粒黄豆大约重1g。那么5粒对不对呢?也对,6粒小一点的黄豆和5粒大一点的黄豆

  4、猜猜我是谁

  老师昨天晚上在给大家准备学具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我就不知道我称量好的物体谁是谁呢?你能帮帮我吗?

  (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一起掂一掂,猜一猜,请组长说一说纸巾12g、1元硬币6g、盐500g、细绳比1g轻

  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小朋友们昨天回去找到了那些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展示课前题单)

  活动

  二、认识新朋友千克、kg

  1、认识1kg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盐呢?500+500=1000g,那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我们就需要用到另一个称量的工具了,盘秤

  简单认识一下盘秤,盘秤的单位是千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我们来称量一下两包盐,指针指向1,即为1kg。

  思考:为什么计算出的答案是1000克,而称量出来的答案是1kg,因为1000g=1kg,刚才我们学习了1枚两分的硬币大约为1g,1000枚2分硬币呢?那么2kg的质量大约会有多少枚硬币呢?1kg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请小组长拿出两包盐,放在袋子里,左手掂硬币,右手掂两包盐,小组内轮流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重的感觉,1kg用一只手掂一下就有一点困难了,说明计量较重的物体用的单位是千克,kg(板书: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吧,小组一起合作,用手掂一掂,1kg大约有几本数学书。

  小组长汇报,教师盘秤验证,大约4本书。

  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里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老师也找到了一件质量为千克的物体,一起来看看吧。洗衣液净含量5kg,苹果净含量25kg。

  这瓶洗衣液的上面写着呢,净含量2kg,那么这个净含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秤一秤,咦?怎么会比2kg多那么多呢?净含量就是指这瓶洗衣液不包括瓶子的质量是2kg,包含了瓶子就会比2kg多。

  (展示课件)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吧,看看谁最棒。学生**完成,展示题单,集体订正。

  三、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四、拓展

  刚才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体重,其实我们8岁孩子的标准体重如下:只有在标准体重内,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健康,长的更高,更强壮,小朋友们,回家后去秤一秤,自己的体重吧,看看你是多少kg?看看你达标了没有?最后啊,老师还有四句口诀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展示课件)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下课!

教学设计的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赏析中初步认识展示设计,理解展示设计的基本特点和设计类型。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学习实践中感受展示设计的实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欣赏评述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

  展示设计的基本表现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基本特点进行评价和改进生活中的展示设计。

  一、导入

  假设学校将**一次学生美术作业展,你们将怎么布置?

  生:……

  师:……其实布置一个美术作业展,将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场地的安排、现场的布置、海报的设计制作与张贴、展板的制作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同学们静静地去思考。这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设计,也是我们今天美术课上的主题:展示设计。

  二、赏析

  1、综合性艺术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摩托车展示设计的场景图片。仔细观察,在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这个摩托车展示设计包含了哪些设计?

  生: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广告设计、展台设计、照明设计……。

  师:从这个展示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展示设计是集多种设计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这正是展示设计的一大特点,综合。

  师小结:展示设计是集多种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2、主题性艺术

  师:在正大摩托车展示设计中,所有设计门类的全面出动,都指向什么目的?为了宣传产品,为了让观众能够购买产品,这是这个展示案例的唯一的目的,也是展示设计的又一特点,主题性。师小结:展示设计是具有主题性的综合艺术。

  3、审美性艺术

  师:是不是所有的展示设计都能够让人怦然心动、过目不忘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同是摩托车展示设计的场景照片,你会喜欢哪个设计?为什么?生:……

  师:形态、色彩、照明、文字、图像,这些正是展示设计的设计元素,有效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小结: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所以评判展示设计的好与不好,肯定不是简单的标准。但若要非用一个角度去评价展示设计好坏优劣的话,这个角度就是审美的角度。这是展示设计的第三个特点:审美性。

  三、展示设计的类型

  师:生活中类似刚才欣赏的展示设计场景,你还能举例吗?生:文峰中的服装展示设计、电器展示设计、化妆品展示设计等……。师:这些都属于商业展示设计。师:除了商业展示设计以外,你还看到过哪些展示设计?生:讨论、交流。(江海风情园中的海门历史博物馆、文化展、刚才讲到的画展布置、校史陈列室的布置等……)。(图片展示活动照片)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活动照片中也包含着展示设计,不管精彩与否,总之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展示设计的存在。它包含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有商业展示设计、博物馆陈列设计、展览会

  设计、科技馆设计……展示艺术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

  四、归纳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展示设计有没有更深的认识?请大家归纳一下。生:……师:刚才同学们归纳了展示设计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主题性、审美性和展示设计的主要类型:商业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科技馆等。

教学设计的设计4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科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文字的处理与交流》的第一、二节,主要学习如何设计和制作电子小报。电子小报作为展示文字和图像的便捷**,是在Word基本的操作都学习完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综合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制作电子作品和修饰各对象的操作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想像力丰富,已具备利用Word进行文档编辑的操作能力,能够进行插入艺术字、图片、文本框等操作。但对小报的版面设计和美化、修饰还欠缺一定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Word中艺术字、剪贴画、图片、文本框的插入和设置,培养学生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的能力,通过本次任务的练习使学生能体会到在综合任务中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电子小报的版面大小、报头制作、文稿及图片的插入和编排等设置。

  【教学难点】

  合理地对电子小报进行排版修饰,使之达到协调**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中汉字录入的基本操作及文字、段落格式的设置等操作。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利用Word制作一份电子小报。

  二、设计电子小报

  1、确定小报内容

  一份好的小报应该主题明确、内容充实、题材多样。设计电子小报,首先得确定小报的主题,再根据小报的主题、版面大小准备所需各类稿件。

  步骤1:确定小报主题。

  步骤2:确定版面内容。

  步骤3:收集与选择素材

  2、设计小报版面

  步骤1:初步确定版面布局。

  步骤2:绘制版面草图。

  三、制作电子小报

  1、制作小报

  制作小报时,首先应设置好版面的大小,再根据版面的设计,分别插入文本、图片等素材,完成报头、专栏的制作。

  步骤1:新建小报文档,设置版面大小。

  步骤2:制作报头。

  步骤3:插入、编排文稿及图片等。

  四、美化小报

  五、教师演示:

  ①设置页面,包括设置纸张大小等。

  ②制作报头。常用技巧和方法:插入艺术字、插入剪贴画、插入图片等

  ③编排文稿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插入标题

  ◎ 录入文字

  ◎ 插入图像:包括艺术字、剪贴画、自选图形等。

  ◎ 插入文本框:包括横排和竖排,篇幅大的还可以采用分栏编排,文章与文章之间以文本框的形式加以区分,也可在自选图形中加入文本框。

  ◎文字围绕:选中要实现图文混排的图形,选择设置环绕方式、环绕位置等。

  ④版面整理和修饰

  ⑤美化小报。

  六、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成果展示

  【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能根据小报的制作要素去设计制作小报,在使用艺术字和图片时能做到与版面的整体布局谐调**,做得非常好。课后我们还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完善。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置了互动交流、基础知识学习、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成果展示、课堂小结,总体感觉教学环节相对较多,学生在完成各个教学环节过程中时间比较紧,应当适当删减部分环节,如基础知识学习,小报的版面设计可提前给学生先学习,这样就可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制作作品。

教学设计的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教学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区分-an与(-a)n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结构以及思维活动特点,本节课采用多**直观教学法,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计算,其实有理数的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一种游戏叫“算24点”,它是一种常见的扑克牌游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那我们现在约定扑克牌中黑色数字为正,红色数字为负,每次抽取4张,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使结果为24。

  师:假如我现在抽取的是黑3红3黑4红5 (幻灯片放映图片)如何算24?

  师:如果四张都是3呢?

  生答:-3 - 3×3×(-3)=333324

  师:现在老师把扑克牌拿掉一张红3,变成2个黑3,1个红3,大家有办法凑成24吗?

  生:思考几分钟后,有同学会想出33(3)的答案

  师:观察这个式子,有我们以前学过的3次方运算,那它是不是乘法运算?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种乘方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方运算都是乘法运算,它与乘法运算又有怎样的关系?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有理数的乘方”,相信学过之后,对你解决心中的疑问会有很大的帮助。(自然引入新课)

  2、动手实践,共同探索乘方的定义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

  问题:(1)对折一次有几层? 2

  (2)对折二次有几层? 224

  (3)对折三次有几层? 2228

  (4)对折四次有几层? 222216

  师:一直对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

  生: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

  师:请同学们猜想:对折20次有几层?怎样去列式?

  生:20个2相乘

  师:写起来很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空间,有没有简单记法?

  简记:22 23 24

  师:请同学们总结对折n次有几层?可以简记为什么?

  2×2×2×2×2

  n个2

  生:可简记为:2n

  aaa?师:猜想:a生:an

  n个a

  师:怎样读呢?生:读作a的n次方

  老师总结: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教师解说乘方的特殊性),在an中,a

  的因数),n叫做指数(相同因数的个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小试牛刀:

  练习一: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

  6×6×6= (-3) (-3) (-3) (-3)=

  2.1×2.1×2.1×2.1×2.1= 1

  21

  21

  21

  21

  21

  2=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底数一定要加上括弧,这也是辩认底数的方法.练**、说出下列各式的底数、指数、及其意义

  543431126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乘方运算的性质

  师:我们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计算的时候,要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再把绝对值相乘。我们知道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那对于乘方运算的结果如何来确定积的符号呢?用幻灯片出示表格,计算后,请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底数和指数两方面进行考虑)

  教师再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师生总结: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

  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为0。

  4、应用新知,尝试练习:在七年级数学晚会上,有6个同学藏在盾牌后面,男同学的盾牌上写的是一个正数,**学的盾牌上写的是一个负数,这6个盾牌如下图所示,请算一算,盾牌后面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15 ;(-5)8;(-7)6;(-10)25;123;(-16)9

  乘方的运算是本节内容的第二个难点,符号确定后,学生往往容易犯直接拿底数和指数相乘的错误,所以准备了下面的例题,且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过程,加深对乘方运算的理解

  例1:计算(教师板演一题后请学生板演)

  (1) 26 (5) 62

  (2) 73

  44(3) (3) (6) 3

  33(4)(4) (7) 4

  比一比:(1)与(5)一样吗?(3)与(6)一样吗?(4)与(7)一样吗?

  小结:一定要先找出底数和指数,确定符号后再去计算。

  例12:计算:(1) 2522,(2)()3,(3),(4),(5)4 53533334

  比一比:(2)与(3)一样吗?(4)与(5)一样吗?

  总结:负数和分数的乘方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和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5、课外探究

  一张纸厚度为0.05mm,把它连续对折30次后厚度将是珠峰的30倍。试着去计算一下,这句话对不对。

  6、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所谓特殊就是所乘的因数是相同的;

  特别提醒: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负数和分数括起来

  2

  3、进行乘方运算应先定符号后计算,要确定符号要先确定底数和指数。

  7、作业布置:习题2.6第1、2题;

教学设计的设计6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学习插接彩球的创作、设计步骤和方法。

  2、用多种纸张完成彩球的制作。

  3、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学习,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作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彩球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插接规律。

  教学难点:研究一种或两种正多边形组成球体的规律。做出新颖、美观的彩球作品。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剪子,圆规,直尺,划线笔,彩球数个,旧挂历纸,胶水等。

  学具: 剪子,圆规,直尺,划线笔,旧挂历纸,胶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欣赏彩球了解彩球在什么场合使用

  常用于节日或现代居室装饰,很受人们的喜爱。彩球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

  2、板书课题——彩球的设计

  三、新授

  1、**:这些彩球是由什么基本形组合而成的?基本形在外形、色彩、装饰上有哪些特点?彩球的什么地方吸引你?它是怎样组合的?

  2、分析教材研究设计步骤与方法。

  自主探究:每组桌面上都有一个已完成的彩球,请组长带领大家将彩球打开,分析一下再重新组合。研究讨论正多边形组成球体的规律。

  一组:正三角形彩球作品。二组:正方形彩球作品。三组:正五边形彩球作品。四组:正四边形与正六边形组合的彩球作品。分析什么样的基本形适合制作彩球?开口处开在哪里最为合适?

  3、欣赏书中作品。打开教材第14~15页。

  4、学生总结制作方法,教师演示部分制作的要点彩球设计与制作要点

  四、学生制作,教师指导作业提示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用卡纸设计多边形的基本外形,并进行复制和装饰美化,然后组合成彩球。

  学生:组长负责,本组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提醒学生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课堂作业总结:

  1、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2、表扬作业认真,效果好的同学。

  五、展示与评价

  1、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2、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

  提出不足及改进方案,评选出:创新设计奖、最佳制作奖。

教学设计的设计7

  [展示]

  1、分析流程的现状;

  2、确定改进的目的和要求;

  3、确定改进方案。

  [任务]

  分析、改进新生入学报到流程:开始—到各班级报到—到财务室交学费—到宿舍管理室交住宿费并领住宿证和锁匙—到食堂购买饭卡—到教材科交书费购买教材—到体育室交费购买运动服—到校医务室交体检费—体检—结束。

  学生通过分析流程现状,确定改进的目的和要求,最终确定改进方案,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师巡堂辅导,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提示要点。

  展示学生改进流程方案,点评。

  [拓展任务]

  学校饭堂就餐流程的改进设计。由于学校饭堂的就餐条件有限,现在学校为了缓解就餐压力,采用了错峰就餐的方案,对此同学们有什么建议?

  [拓展]

  流程的改进条件:

  1、技术、设备和工艺水*的提升;

  2、对流程内在机理的深入了解;

  3、人员技术水*的提升。

  [总结]

  1、对流程进行优化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流程优化应充分考虑事物的内在性质、规律和相关因素。

  2)对于工作流程,应该综合考虑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规范等问题。

  3)对于工艺流程,应综合考虑设备条件和工艺水*,同时要考虑节约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等因素。

  2、常见的流程优化方法有哪些?

  1)对时序进行调整改进(失踪的汤勺)

  2)对环节进行改进(合并、增加、删减等)(空盒子难题)

  3)对环节和时序都进行调整改进(新生入学报到流程)

  3、流程不仅是一种技术活动,它更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思想和方法: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想和方法。

  2)“顺序”的思想和方法。

  3)衔接的思想和方法。

  4)流水线的思想和方法。

  5)优化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设计的设计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能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挑剔、胆怯”等词语。

  2、通过自主阅读,体会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且能够初步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3、激发对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小说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准备

  学生在上课前,自读课文两遍;教师制作多**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指导“魔”书写,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助导读,自读自悟。

  (一)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梳理人物,借助人物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学习导读提示,明确本课学习要求。

  三、交流碰撞,感知形象。

  (一)感知托德的板块。

  1、学生默读描写托德的段落,想想托德是怎样一个人,划出有关的句子,写写批注。

  2、学生**谈理解,交流句子,谈感悟,教师随机板书学生概括的托德的特点的词语。

  预设一:我等候着,一直等到他把手头的事办完,他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选了一件最蹩脚的给我。

  预设二: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么?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预设三: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谁的笑容陷入这样的窘况。

  3、聚焦托德的神态“笑”的具体描写,感悟托德的见钱眼开。

  (1)理解托德的“笑”。

  再读描写笑的句子,联系自己所知道的笑,并归类。

  看到托德的笑给你什么感觉?

  (2)感受托德的“笑”的独特之处。

  通过比较作者与学生自己,以及其他名家对笑的描写,感受马克吐温描写的独特之处。

  (3)对神态“笑”的整体感知。

  教师引读。

  小结人物特点,板书“神态”。

  (二)感知老板的板块。

  1、小结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老板的板块。

  2、汇报交流老板的特点,体会作者抓住人物语言的写法。

  预设一:“把这么一套不像样子的衣服卖给一位脾气特别的百万富翁!托德简直是傻瓜——天生的傻瓜,老是干出这样类事情。把每一个大阔佬都从这儿撵跑了,因为他分不清一位百万富翁和一个流浪汉,老是没有这个眼光。”(这是老板在通过贬低托德来达到他的目的)

  预设二:“裤子没有毛病,非常合您的身,先生,真是妙不可言,再穿上背心,啊哈,又很合适!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我一辈子还没有缝过这么得意的衣服呢。”(老板搜肠刮肚,极力奉承来达到目的。)

  预设三:“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老板已经语无伦次了,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的那副**相。)

  3、小结老板特点,板书“语言”。

  (三)归结人物。

  1、展开想象,尝试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练写。

  2、交流练笔,评价反馈。

  (四)回应课题。

  课文的开头,“我”遭遇的是那般冷落;结尾,“我”受到的是这般待遇,这一切都是——缘于金钱的魔力。托德前后的变化,老板这样的热情也都是——缘于这张钱,这就是金钱的魔力!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出示《百万英镑》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质疑激趣。对《百万英镑》这部小说,还有什么想知道的么?

  附课文:

  24、金钱的魔力

  我等候着,一直等到他把手头的事办完,他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选了一套最蹩脚的给我。我把它穿上。衣服并不合身,而且一点儿也不好看,但它是新的,我很想把它买下来,便没有挑剔,只是颇为胆怯地说道:“请你们通融通融,让我过几天再来付钱吧。我身边没有带着零钱哩。”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这可叫我冒火了,于是我们说:“朋友,你对一个陌生人可别单凭他的穿着来判断他的身份吧。这套衣服的钱我完全出得起,我不过是不愿意叫你们为难,怕你们换不开一张大钞票罢了。”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可是你要开口教训人的话,那我倒要告诉你,像你这样凭空武断,认为我们换不开你身边可能带着的什么大钞票,那未免是瞎操心,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

  我把那张钞票交给他,说道:“啊,那好极了,我向你道歉。”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象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谁的笑容陷入这样的窘况。老板赶紧跑过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他兴致勃勃地问道:“喂,怎么回事?出了什么岔子吗?”

  我说:“什么岔子也没有。我在等到他找钱。”

  “好吧,好吧,托德,快把钱找给他,快把钱找给他。”

  托德回嘴说:“把钱找给他!说说倒容易,先生,请你自己的看看这张钞票吧。”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被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兴奋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把那么一套不像样子的衣服卖给一位脾气特别的百万富翁!托德简直是个傻瓜——天生的傻瓜,老是干出这类事情。把每一个大阔佬都从这儿撵跑了,因为他分不清一位百万富翁和一个流浪汉,老是没有这个眼光。啊,我要找的那一套在这儿哩。请您把您身上那些东西脱下来吧,先生,把它丢到火里去吧。请您赏脸把这件衬衫穿上,还有这套衣服;正合适,好极了——又素净,又讲究,又雅致,简直就你个公爵穿得那么考究。这是一位外国的亲王定做的——您也许认识他呢,先生,就哈利法克斯公国的亲王殿下,因为他母亲病得快死了,他只好把这套衣服放在我们这儿,另外做了一套丧服去——可是后来他母亲并没有死。不过那都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叫一切事情老照我们……我是说,老照他们……哈!裤子没有毛病,非常合您好的身,先生,真是妙不可言,再穿上背心,啊哈,又合适!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我一辈子还没有缝过这么得意的衣服呢。”

  我也表示了满意。

  “您说得很对,先生,您好说得很对。这可以暂时对付着穿一穿,您等着瞧我们照你自己的的尺寸做出来的衣服是什么样子吧。喂,托德,把本子和笔拿来,快写。腿长三十二……”我还没有来得及插上一句嘴,他已经把我的尺寸量好了,并且吩咐赶制晚礼服、便装、衬衫,以及其他一切。后来我有了插嘴的机会,我就说:

  “可是,老兄,我可不能定做这些衣服呀,除非你能无限期地等到我付钱,要不然你能换开这张钞票也行。”

  “无限期!这几个字还不够劲儿,先生,还不够劲。您得说永远永远——那才对哩,先生。托德,快把这批定货赶出来,送到这位先生公馆里去,千万别耽误。让那些小主顾们等到一等到吧。把这位先生的住址写下来,过天……”

  “我快搬家了。我随后再来把新住址给你们留下吧。”

  “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

教学设计的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通融、刻薄、武断、窘况、雅致”等词语;

  2、体会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抓住“冷漠”和“热情”两条主线,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去把握“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在对“托德、老板”和“我”的对比体验中,体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金钱面前表现出丑态;

  4、培养学生树立一种文学欣赏的意识:欣赏文学作品时,要融合作者的经历、作者生*,以及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

  5、积累“唯利是图、拜金**”等描摹人物金钱丑态的词语;

  6、激发学生阅读《百万英镑》的兴趣,并通过好书推荐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马克、吐温**作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冷漠”和“热情”两条主线,从人物形象上去把握“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ppt课件;选有《百万英镑》全译文的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2、了解学生课前读了几遍课文,是否已经标上小节号;

  3、和学生协商两点:a、认真聆听、积极举手发言、回答声音要响亮;b、交流句子时,要明确是哪一小节哪一句话,如果要交流的句子很长或者是成段的,你就只需要说明是哪一小节或者哪一小节哪一句,不用完整地读下来。

  4、聊一聊学生阅读过的书籍,以及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作家

  5、出示马克、吐温的生*资料,简单提取一些有效信息(你们从这些资料中知道了什么?)

  一、检查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板书并齐读课题(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的一个故事,就是由**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这是短篇小说《百万英镑》中的节选)

  2、检查朗读,出示一个长句检查读书情况(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初读了课文,相信大家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长句: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象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3、理清故事

  出示理清主要内容的填空,指名反馈。交流反馈后,顺势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作者在故事中重点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是谁?(板书:托德、老板)

  明确这是一张多少面额的钞票(如果有学生在反馈时就已经指出这是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则追问学生是怎么判断出的。可以结合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来推想)

  4、从主要内容中抓出主线(总结板书:冷漠热情)

  二、抓住“冷漠”和“热情”两条线,品读人物性格

  过渡:因为一张面额为百万英镑大钞的出现,托德和老板对“我”的态度经历了由“冷漠”到“热情”的转变,那么作者马克、吐温又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刻画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物的呢?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这两个人物对“我”态度冷漠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对我分外热情的句子;用心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能读懂这些句子背后的什么信息,在这个句子旁批注一个关键词语。

  2、交流反馈,由学生结合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来交流读书感受,体会人物性格,师适时作点拨引导(链接关键句子)。根据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等刻画人物性格的词语。如果学生反馈的关键词语不是很丰富,则及时出示相关词语读一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在当堂应用中加深理解。要积累的词语如下:

  藐(miǎo)视轻视贪恋贪婪势利眼以钱取人以衣取人金钱至上

  拜金**见钱眼开傲慢无礼市侩(kuài)小人唯利是图世故圆滑

  献媚讨好阿(ē)谀(yú)奉承十分怠慢刻薄的嘲讽极尽奉承之能事

  交流读书体会,感悟人物性格

  a、“冷漠”背后的信息

  我等候着,一直等他把手头的事办完,他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选了一套最蹩脚的给我。(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托德对我的不以为然、托德眼里的鄙视、我的胆怯……)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这是一种怎样的语气?——讥讽、嘲笑。从人物语言上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可是你要开口教训人的话,那我倒要告诉你,像你这样凭空武断,认为我们换不开你身边可能带着的什么大钞票,那未免是瞎操心,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读出托德的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补充拓展:不但店员托德对我态度极其冷漠,那个老板更是如此,他自始自终都没有出来招呼过我,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对我呢?我本应该是被他们称之为上帝的顾客啊!

  指名反馈交流(因为“我”看上去是个穷光蛋)

  当时的我究竟是怎样的处境呢?(如果有学生看过这部小说,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请看《百万英镑》这部短篇小说的一二两个小节(出示《百万英镑》一二小节,默读,从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如此冷漠的主仆两人却在顷刻间,变得热情非常,那全都是因为什么?(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

  b、“热情”背后的信息

  (重点探究体会)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象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好好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笑?虚伪的、丑陋的……(如果学生一开始只能点到这种笑容是难看的,那么追问:微笑背后隐藏的什么呢?朗读,感受语言的讽刺幽默)

  这是一张怎样的钞票哦,竟然会让一个人在顷刻间换了嘴脸。(出示关于一百万英镑和***之间相互换算的信息,以及一百万英镑对于世纪中期的英国人来说,需要工作一千多年,从客观层面感受这确实是一张大钞票,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理解钞票之巨后,指导朗读,读出人物对金钱的贪婪

  猜想心理活动:那一刻拖德在想什么啊?(为刚才藐视“我”的行为懊悔;对眼前的巨额钞票浮想联翩……)

  课堂小练笔,用两三句话来描写托德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写完后,指名两三位学生交流

  齐读原句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被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兴奋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你从“望”“吹”“钻进”等动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请您把您身上那些东西脱下来吧,先生,把它丢到火里去吧。请您赏脸把这件衬衫穿上,还有这套衣服;正合适,好极了——又素净,又讲究,又雅致,简直就像个公爵穿得那么考究。(你是不是觉得这些话很有意思呢?有意思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老板极尽奉承之能事的嘴脸,感受作者辛辣讽刺的语言特点)

  裤子没有毛病,非常合您的身,先生,真是妙不可言,再穿上背心,啊哈,又很合适!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我一辈子还没有缝过这么得意的衣服呢。(让学生结合句子说说人物性格即可,即过分热情的背后隐藏的是对金钱的贪婪。)

  无限期!这几个字还不够劲儿,先生,还不够劲。您得说永远永远——那才对哩,先生。托德,快把这批定货赶出来,送到这位先生公馆里去,千万别耽误。让那些小主顾们等一等吧。(让学生结合句子说说人物性格即可,即过分热情的背后隐藏的是对金钱的贪婪。)

  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礼仪性告别啊,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翻来覆去地写呢?——透过这言语,我们清晰地看到老板的那副**相,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罗罗唆唆)

  补充:如果有学生讲到了第10小节有关老板批评托德的话,则顺势引导:这时的老板为什么要在“我”面前批评托德呢?那完全是为了讨好我,金钱至上的嘴脸跃然纸上。

  (说明:以上几个片段,重点体会描写托德笑容的句子,其他句子则主要由学生自读体悟、简单交流为主,视课堂情况而定,不一定一一讲到)

  c、拓展材料、加深理解

  过渡:像这样的人又何止托德和老板呢?请大家看看我从《百万英镑》这部短篇小说中引用过来的几节译文吧?

  出示《百万英镑》中的几节译文:

  我在那儿坐着发愣,望着那张钞票直发愣,大约足有一分钟才清醒过来。然后我首先发现的是饭店老板。他定睛望着钞票,也吓呆了。他以全副身心贯注着,羡慕不已,可是看他那样子,好像是手脚都不能动弹似的。我把那张钞票伸到他面前,满不在乎地说道:

  “请你找我钱吧。”

  这下子他才恢复了常态,百般告饶,说他无法换开这张钞票;我拼命地塞过去,他却连碰也不敢碰它一下。他很愿意看看它,把它一直看下去;他好像是无论看多久也不过瘾似的,可是他却避开它,不敢碰它一下,就像是这张钞票神圣不可侵犯,可怜的凡人连摸也不能摸一下似的……

  读了这几节文字,你知道了什么?(这家饭店的老板也和课文中的托德和老板一样见钱眼开)

  对于这些人,金钱就具有神奇的魔力,莎士比亚关于金钱的精辟**就是为这些人量身定做的。

  “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美的,错的变对的,卑_变成高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莎士比亚

  d、体会反差、强化主题

  ①深挖“金钱魔力”的内涵

  师:故事的开头,“我”遭遇的是那搬冷漠,可结尾,“我”受到的是这般热情,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那都是因为——那一张百万英镑大钞的出现,看来,金钱真的具有一股十分神奇的魔力,箭头指向课题,再次齐读课题。


《琥珀》教学设计10篇(扩展5)

——小学课文《琥珀》教学设计5篇

小学课文《琥珀》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

  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读过了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什么叫琥珀?

  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

  (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

  三、质疑定标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

  (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学生的质疑

  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如

  (板书问题要点)

  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板书形成?)

  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

  四、个人自学,小组合作

  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

  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五、师生合作

  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

  (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要点如下:

  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

  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

  ④继续滴(球)

  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

  (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

  齐读。从刚刚好一齐)这些说明这件事非常凑巧。如果不凑巧呢?为什么?

  指导读第5小节。

  **读。(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唉,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读,第8小节)

  解答泪珠圆环的问题。

  ⑥陆沉海漫(第11小节)

  ⑦埋入泥沙。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看这些条件能缺少一个吗?(整理条件)哪个条件最关键,如果没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

  琥珀怎样形成的弄明白了吗?

  六、学习琥珀的形成

  1、速读。

  2、指名说。

  3、这只是科学家想象这块琥珀被发现的一种可能,是不是只有这种可能呢?

  4、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发现琥珀的可能?

  七、总结延伸

  1、学到这儿,课文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吗?

  2、作业:

  (虚拟情景)昨天,我在网上浏览得知,你们今天研究的这琥珀就陈列在我国生物博物馆里,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它,我想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为琥珀写一广告。

小学课文《琥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xx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5.**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小学课文《琥珀》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小学课文《琥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琥珀的样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查阅相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习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森林渗出松脂

  粘稠

  苍蝇沾满逼近

  前俯后仰包裹淹没剩下

  重点认识:蝇渗裹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习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要讲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故事过程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练习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2、再看苍蝇和蜘蛛的故事,看看哪些情节与这些要点能对上号?(这个情节就是根据这个要点推测的)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关系?

  3、答**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好玩的故事,当了一回评书家,当了科学家,还客串了一把**,学语文是不是很好玩?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

  琥珀

  发现

  故事

  海滩

  推测夏天晌午阳光火辣辣

  两只小虫

  森林松脂

  黑色圆环

  苍蝇蜘蛛

  已知:琥珀——松脂球化石

  淹没几千年又是几千年

小学课文《琥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

  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设计]

  一、预习反馈,学习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

  1、读词语,读准字音:

  约摸飒飒澎湃粘稠

  掸掸翅膀拂拭渗出前俯后仰埋没

  2、出示:琥珀(图片)

  板书:琥珀

  回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

  板书:松脂化石上万年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给我们介绍一块奇异的琥珀。

  板书奇异的(补全课题)读题

  4、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它又奇异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对它进行近距离描写的。

  出示: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粘稠”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看见了什么?想象出了什么?可以推测出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什么?

  板书:看见想象推测知道

  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近,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同桌两个人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这块琥珀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师总结点题:这多年,保存得那样完好无损,通过它还可以来推测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并且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了苍蝇和蜘蛛这些物种,这块琥珀可真是奇异呀!

  板书:保存完好

  (4)根据提示的四个词语,试着来背背这个小节的内容。(学生自己背,全班齐背)

  5、这块奇异的琥珀让我们可以推测——生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师引:并且可以知道——生读: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师:这是这块琥珀在科研价值方面的奇异之处。

  板书:科研价值

  理解推测:

  (出示解释: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是什么?——再回读上文——(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根据这些已知的事实,作者推测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出一万年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吧。

  二、学习1——11小节,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自读课文的1——11小节,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包裹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树()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2、琥珀是松脂形成的化石,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松脂发生了什么变化?认真默读1——11节,找到描写松脂的语句用“——”划下来,并且认真自己读读。

  (1)、交流、出示: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散发出金黄的光彩。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地包裹在里面。

  树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埋没在泥沙下面。

  (2)轻声读读这几句话,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

  (3)琥珀是松脂的化石,所以首先是松脂怎么样?板书:松脂滴下

  (4)交流,出示。

  板书:松脂滴下重重包裹埋没地下

  (5)随机:文中讲松脂怎样包裹住两只小虫?读句,正音(重重读chóng)

  再读1——11小节,你认为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中还必须要哪些条件?请你用小标题把他们列出来。

  交流板书:天气炎热蝇蛛巧遇海陆变迁

  根据板书简要复述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体会琥珀形成的奇异之处。

  板书:形成

  三、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和琥珀的作用:

  1、出示简述,读:一万年前的一个晌午,热辣辣的太阳使老松树渗出了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正好把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包裹起来,结成了松脂球。几千年后,海陆发生变迁,松脂球被埋在地下。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1)师:这就是作者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测出的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非常形象地把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小朋友爱读这样的科学文章。

  2、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如: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内容,(第8节)读一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1)读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有关句子。

  (2)师:你觉得作者想象它们在松脂里挣扎的情节是否合理?请联系文中描写这块琥珀的有关内容谈谈。

  引读:作者之所以这样想象,因为——琥珀中有黑色的圆环。还因为松脂又具有黏稠性。所以,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

  小结:可见由于作者科学推测、合理联想,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种特点。

  2、琥珀除了科研价值以外,它还有其他的用处:

  出示:

  琥珀:一种很硬的、由微黄到微褐色半透明的树脂化石,产于冲积土、褐煤层或某些海滨,容易抛光,主要用于装饰品(如串珠及烟嘴),可作中药

  指名读。

  师小结:老师出示的是字典上琥珀的解释词条,如果你以后想知道某些物品的用途,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这种方式来解决。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文中蜘蛛吃苍蝇的故事是根据琥珀中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想像出来的。请你也发挥想像,说说在那个炎热的晌午,蜘蛛为什么要爬向这只苍蝇呢?如果自己觉得想像得不错,可以写下来。

  附板书:

  奇异的琥珀(松脂化石)

  (形成,保存完好科研价值)上

  万

  年

  天气炎热蛛蝇巧遇海陆变迁

  松脂滴下重重包裹埋没地下

  ,奇异的琥珀

  关于课后反思

  品词读句,关注阅读和写作的整合:

  在日常的阅读中,关注日后的写作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做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方式。归根到底,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以我口,表我意;以我笔,写我心;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表达和交流又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学生有序、生动的写作能力的习得,光靠几堂作文指导课,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在日常的文本阅读中,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文本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比如本课,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句生动优美,作者用词准确精当。这些特点,需要老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如,我让学生静心读文,学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体会想象和推测的区别,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就在这一天天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在以后自己写作中,就会自然学习、运用。

  在课后,我安排了学生对课文的场景进行补充描写。在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式和用词准确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写一个片段。现学现用,既起到了练笔的目的,又巩固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


《琥珀》教学设计10篇(扩展6)

——琥珀教学设计5篇

琥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琥珀发现的过程

  1、让学生默读15—19自然段,思考: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2、渔民为什么说这块琥珀很少见?

  (七)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点明了什么问题?

  附:板书设计

  琥 珀

  形成的时间: 约莫一万年前

  形成的过程:

  (1)松脂球的形成

  (2)化石的形成

  发现的过程: 渔民父子 沙滩

  样子及价值: 远古时代就有苍蝇和琥珀

琥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

  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设计]

  一、预习反馈,学习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

  1、读词语,读准字音:

  约摸 飒飒 澎湃 粘稠

  掸掸翅膀 拂拭 渗出 前俯后仰 埋没

  2、出示:琥珀(图片)

  板书:琥珀

  回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

  板书:松脂化石 上万年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给我们介绍一块奇异的琥珀。

  板书 奇异的(补全课题)读题

  4、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它又奇异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对它进行近距离描写的。

  出示: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粘稠”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看见了什么?想象出了什么?可以推测出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什么?

  板书:看见 想象 推测 知道

  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近,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同桌两个人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这块琥珀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师总结点题:这多年,保存得那样完好无损,通过它还可以来推测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并且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了苍蝇和蜘蛛这些物种,这块琥珀可真是奇异呀!

  板书:保存完好

  (4)根据提示的四个词语,试着来背背这个小节的内容。(学生自己背,全班齐背)

  5、这块奇异的琥珀让我们可以推测——生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师引:并且可以知道——生读: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师:这是这块琥珀在科研价值方面的奇异之处。

  板书:科研价值

  理解推测:

  (出示解释: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是什么?——再回读上文——(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根据这些已知的事实,作者推测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出一万年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吧。

  二、学习1——11小节,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自读课文的1——11小节,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

  (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 )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 )包裹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陆地( )下沉,海水( )漫上来,树( )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2、琥珀是松脂形成的化石,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松脂发生了什么变化?认真默读1——11节,找到描写松脂的语句用“——”划下来,并且认真自己读读。

  (1)、交流、出示: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散发出金黄的光彩。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地包裹在里面。

  树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埋没在泥沙下面。

  (2)轻声读读这几句话,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

  (3)琥珀是松脂的化石,所以首先是松脂怎么样?板书:松脂滴下

  (4)交流,出示。

  板书:松脂滴下 重重包裹 埋没地下

  (5)随机:文中讲松脂怎样包裹住两只小虫?读句,正音(重重 读chóng)

  再读1——11小节,你认为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中还必须要哪些条件?请你用小标题把他们列出来。

  交流板书:天气炎热 蝇蛛巧遇 海陆变迁

  根据板书简要复述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体会琥珀形成的奇异之处。

  板书:形成

  三、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和琥珀的作用:

  1、出示简述,读:一万年前的一个晌午,热辣辣的 太阳使老松树渗出了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正好把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包裹起来,结成了松脂球。几千年后,海陆发生变迁,松脂球被埋在地下。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1)师:这就是作者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测出的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非常形象地把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小朋友爱读这样的科学文章。

  2、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如: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内容,(第8节)读一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1)读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有关句子。

  (2)师:你觉得作者想象它们在松脂里挣扎的情节是否合理?请联系文中描写这块琥珀的有关内容谈谈。

  引读:作者之所以这样想象,因为——琥珀中有黑色的圆环。还因为松脂又具有黏稠性。所以,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

  小结:可见由于作者科学推测、合理联想,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种特点。

  2、琥珀除了科研价值以外,它还有其他的用处:

  出示:

  琥珀:一种很硬的、由微黄到微褐色半透明的树脂化石,产于冲积土、褐煤层或某些海滨,容易抛光,主要用于装饰品(如串珠及烟嘴),可作中药

  指名读。

  师小结:老师出示的是字典上琥珀的解释词条,如果你以后想知道某些物品的用途,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这种方式来解决。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文中蜘蛛吃苍蝇的故事是根据琥珀中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想像出来的。请你也发挥想像,说说在那个炎热的晌午,蜘蛛为什么要爬向这只苍蝇呢?如果自己觉得想像得不错,可以写下来。

  附板书:

  奇 异 的 琥 珀(松脂化石)

  (形成,保存完好 科研价值) 上万年天气炎热 蛛蝇巧遇 海陆变迁松脂滴下 重重包裹 埋没地下,奇异的琥珀。

琥珀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

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

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习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

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

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

精神和探索

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

  2、制作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见过琥珀吗?谁来介绍一下你

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什么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发现过程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

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

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松树脂松脂球化石

  2、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近了……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怎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什么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

望大家习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

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习这

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板书设计:

  略

琥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2.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这一单元,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的迁移运用。

  2.(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琥珀吗?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它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一)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记录自己的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疑难点。

  1.如果是读音方面的问题,顺势个别指导。

  2.如果发现好的问题,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启发其他同学。

  预设:

  (1)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

  (2)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二)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点拨: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找到其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小组讨论,交流问题答案。

  1.**朗读课文,**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形态)

  三、指导书写

  1.师出示会写字,生根据字的结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师范写:餐、辣、渗。生描红、练习。

琥珀教学设计5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九课《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学·点拨的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提示学生注意课题中两个字的“王”字旁与“琥珀”的价值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琥珀”。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想象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

  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

  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

  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