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精选5篇)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绩效考评;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5-0078-04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进、多措并举。作为社会管理重要主体之一的政府尽管已经不再承担“全能”的重荷,但其在整个社会管理格局当中的主导作用必须被重视。时展的要求、社会转型的大势、现代政治的需要及社会大众的愿望需要政府以较高的社会管理绩效来承载与实现。“有什么样的考核评价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行为”,社会管理绩效考评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效能的有效工具,是优化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为推动社会管理领域其他创新产生的制度性前因,社会管理绩效考评的创新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性手段。社会管理绩效考评作为一种“以绩效为核心、以科学测评为手段、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最终标准”的新型管理模式,重点解决社会管理格局中的“政府负责”究竟“负责什么”,“怎么负责”的问题。由于其对整个社会管理创新的全局起着方向性、引领性的重要作用,所以必须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探索,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宏大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阜新市政府顺势而为、谋定后动,逐步建立了社会管理的督查考评机制,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以期为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阜新市对社会管理绩效考评的探索与实践
阜新市注重将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与本地实践相结合,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民生至上的指标内容、服务为重的核心目标、营造和谐的工作宗旨……具体量化到社会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去,以此推动社会管理工作的优质高效,其主要做法和突出特点是:
1.考评内容重点突出。科学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将社会管理绩效考评内容分为对县区考评和对市直各部门、中省直单位考评两类设置,《中共阜新市委 阜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提纲挈领地将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任务进行分解,并对工作要求、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作了明确的规定。在重点、权责明确的工作机制得以建立的前提下,注意抓大放小、因地制宜,针对各级政府及不同的部门机构的主要职责、发展情况、工作基础突出其特色和个性,由各单位和部门具体制定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和常规业务工作目标。
2.组织流程灵活有序。为切实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阜新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阜新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市绩效考核评估办公室(简称“市绩效办”),负责社会管理绩效考核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分析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考评分为工作责任目标(占整个考评的50%),日常专项考评(占整个考评的20%),公众评议(占整个考评的15%),领导评价(占整个考评的15%)4部分,实行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公众评议与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各部门(单位)对照工作目标内容和达成标准,逐项检查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和打分,并撰写自评报告。工作目标如果没有按照年度计划完成,要逐项列出,并作出情况说明。
3.重视考评结果的运用。依据社会管理考核指标,公布考核结果,并将其作为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制度约束,营造组织氛围。社会管理绩效考评分为“优秀”(得分在85分以上)、“良好”(得分在84分―75分之间)、“一般”(得分在74分-60分之间)、“较差”(得分在60分以下)四个等级。对绩效考评结果为“优秀”等级的部门,市政府予以表彰,授予“市政府绩效考核评估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给予部门一定数额的奖金(根据部门公务员编制情况分别确定不同数额的奖金),其主要领导年度考核建议定为优秀等次,部门工作人员年度公务员考核优秀等次比例增加到20%。对绩效考评结果为“较差”等级的部门,“市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建议主要领导当年不得提拔、重用”,取消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及其公务员奖励工资,部门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降至5%。
总体而言,阜新市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实践蕴含了种种改革与创新的因素,由规则至上到过程与结果并重,由只对上负责,到上级与服务对象并重,由主观粗线条评估到细化量化考评,由运动式的检查到制度化评估,由低效沟通到精确、即时现代资讯的运用,这对增强加强和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及政府社会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无疑作用极大。
二、阜新市社会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动实践,阜新市社会管理考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我们更以为理性的目光对其进行审视时,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考评水平的提高。
1.理论基础薄弱。政府绩效管理被一致认为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引入绩效管理的时间较短,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成熟的实践经验亦是乏善可陈,尤其在政府管理领域的运用仍处于初级层次。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绩效考评还处于自发状态,一些政府部门甚至有的主要领导对绩效考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导致对绩效考评消极抵触情绪的产生;再因符合中国特点的绩效管理理论体系仍未形成,国外及企业的绩效管理理论,在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中缺乏适用性,仅仅简单的照搬和挪用,必然产生扭曲与变形,难以操作;先进的思想理念是优秀制度得以产生、固化和持续的前提,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缺乏统一的思想基础、科学的规范和标准,理论对实践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也会造成实践上的盲目甚至是错误。当前,关于社会管理绩效考评的许多理念、指标、方法、工具、步骤还未能达成共识,造成实践与初衷的背离。
2.考评指标失准。考评内容设计有局限性、覆盖不全,没有突出重点。比如,对县区的社会发展指标的设定,主要体现为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重点工作、卫生重点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等10项指标,而对“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等方面体现得不明显。其原因有二:第一是政府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绩效指标设计困难,著名公共行政学家詹姆斯威尔逊说:“要度量一个机关的输出量常常是很困难的,实际上即使是只对什么是国家部门的输出作一番设想都足以令人头晕目眩”;第二是政府机构缺乏明确的使命描述和法律规定,再加之现有条块分割体制造成部门职能交叉,界限不清,给社会管理绩效考评造成很大障碍。按照要求“各部门行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认真研究谋划本部门绩效考核评估工作,细化考评内容和指标,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而在实际考评中,考评指标的设定或从领导讲话、政府文件中获得,或靠领导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识偏好来引领本单位或部门的绩效考评的方向,难免偏颇。
3.考评主体失偏。考评主体的构成不尽合理,在社会管理绩效考评构成中,工作责任目标占50%,日常专项考评占20%,社会评价占15%,领导评价占15%。由各方权重可见政府占考评的主导地位,社会参与处于有限状态,第三方评估则是难见身影。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就使绩效的公正性与合法性难以保证,其信度难逃瓜田李下的质疑,其评估结果很难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价值取向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深层结构”,当体现政治权力的管制性的“政府本位”与“内部取向”代替“以民为本”、“服务至上”的价值判断就会使“社会公众和专业机构很难参与进来,特别是由专家、学者和媒体组成的第三方评估更是难以开展”。而且“政府管制是以维护公共利益的名义走入我们的政治生活。然而在一个多元化竞争的社会,政府管制往往成了各利益集团争相狙击猎袭的对象,并最终成为利益集团的俘虏”。另外,社会参与的方式也仅限于网上评估极少的途径,但由于网络技术不够成熟、网民的代表性局限、民众作为评价主体能力不足等诸多原因也降低了评估的信度。
4.考评流程失规。主要表现为:其一,缺乏科学方法,例如,在“工作责任目标”,各单位、部门的工作目标主要以自报为主,“考评办的工作人员不可能熟悉每个部门的工作标准,这样目标考核的主动权实际掌握在被考核部门手中”。其二,缺乏有效工具,比如公众评价和领导评价均以定性评估为主,公众评价分为“满意”、“较好”、“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领导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主观性较大;其三,缺乏制度供给,无法律框架的支撑,缺乏严密的制度安排,往往会造成考评过程中主观性与随意性强的弊端。其四,缺乏信息对称。信息畅通是有效考评的前提和基础,信息的封闭性、神秘性会大大降低考评的权威性。社会或第三方缺乏对政府社会管理运行机制的了解,当然也就难以作出准确而客观的评估。
结果运用不足。社会管理绩效考评的意义并非为了考核而考核,并非简单的打分排队,也不能止于奖优罚劣,而应将其结果与目标相互对照,充分发挥其纠偏的功能。但实际上,这一点经常被忽视,一方面因为考评结果的封闭性,或公布时间的延迟性降低了民众监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只注意考评结果对个人的进退升降的影响,而忽视了管理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政府公共形象的改善,违背了社会管理绩效考评的真正目的。
三、完善社会管理绩效考评机制
社会管理绩效考评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起着诊断、修正和导向的作用,以阜新市为个案,我们看到其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依赖当前仍面临着发展和完善的任务。
1.广泛汲取多方精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政府绩效考评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方法为我所用将极大地开拓理论视野,提升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国内各地社会管理绩效考评的试验与创新尽管还处于自发与零散的状态,但其毕竟是诞生于中国特有的政治与社会生态之中,注意加以总结积累与升华;汲取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精华的同时,坚决避免照抄照搬,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优化运用,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绩效考评体系,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意义重大。
2.完善社会指标体系。指标是绩效考评的依据,是衡量社会管理总体状况的量化工具,“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来进行系统分析,就可以反映各地区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及发展的潜力大小,以此为社会管理策略提供决策依据”。第一,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政府职能的明确合理界定为前提的。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内容当然是“政府应该做的事”,即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单位在社会管理领域应该承担的职责,所以清晰的角色认知、正确的使命承担、明确的行为边界是指标体系运行方向正确的保证。根据各自职责范围,厘清主次轻重,确定关键指标方能建设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第二,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是绩效考评标准背后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管理绩效考评是一个“以价值理性抗衡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的过程,几种核心的价值理念必须在社会管理考评指标中得以体现。其一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它强调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能否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考评的基本准则,它将促使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其二是“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考评指标要能“真正反映出财富分配、机会获得、社会保障的公平程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合乎公共精神,体现社会制度合法性、优越性的前提。
3.培育多元考评主体。社会管理绩效考评主体的多元化是革除政府主导的自利性弊端,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有效交流,凝聚社会主流价值,保障考评结果公正、客观的重要条件。多元主体综合考评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优势整合,从而保证考评功效与目标和初衷保持一致。实现考评主体的多元化,第一,要增加社会公众的考评权重。政府社会管理绩效最终如何如果仅仅由其自身评判则难免会因考评结果失真而流于形式,政府必须为社会公众表达自己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提供发言平台,政绩只有通过社会大众实际需要的满足程度来检验才具有公信力。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公众参与考评必须从技术上加以改进,由于专业评估技术的缺乏,信息的不对称,许多民众对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缺乏了解,所以要对参与考评的人群进行细分,公众代表不能仅限于“两代表一委员”等特定群体,要选择其主要服务对象和行政受体方能使考评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第二,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第三方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承担“裁判员”之责,利益关联度低,过程公开透明增加了考评的可信度。与社会公众相比,第三方大多由专业人士组成,拥有理论、工具上的优势条件,使考评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得以保证。只有形成各方有序参加的考评主体构成,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绩效的持续改进。
4.优化绩效考评流程。社会管理考评以“有序、畅通、整合为特点”,以“更好地为政府顾客提供服务是其价值追求”的活动。优化考评流程首先明确考评目的,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考评的对象范围、方案计划、指标内容、权重设置,杜绝各单位、部门避重就轻的选择性和随意性;在考评方法上,注意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同时,使“静态分析和动态考核相结合”,同时注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运用“360度评分法”、“标杆管理”、“平衡计分卡”等评估工具;在评估方法与手段上,应努力“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技术等作为技术支持,并大力培养专业的评估人才,并注重专家独立评估的作用”。再有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社会管理绩效评估是以信息的充分交流和有效的沟通为基础的,信息对流机制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考评结果的盲目、被动、无效,而且也可使政府充分地了解社会公众对社会管理的需求与愿望,从而为其提供所需服务。而现实的情况是因公开性和透明性不足,导致政务公开难以实至名归,各考评主体尤其是社会大众缺乏对重要信息的把握而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最后的结果也将误入歧途。政府必须将有关社会管理绩效考评方面的信息(依法保密的除外)积极向社会传递,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作为一种基本的民主训练,政务公开对政府和社会大众都意味着民主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和谐进步的真正实现。整个考评流程坚决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口号式、运动式的推进模式,使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真正成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5.有效运用考评成果。有效的结果运用是社会管理绩效考评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体现。社会管理绩效考评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稳定、繁荣有序社会环境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存在,而并非最终目的。为考评而考评在理论与现实语境中均无意义。在考评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目的与手段的本末倒置导致对考评结果的或错误运用或运用不到位。考评结果不仅仅是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工作成果质量如何的一种证明,更重要的是“对预设目标偏离行为进行修正和调整,以期向更高的层次推进”。绩效考评的奖惩作用在实践中经常被更多地强调,虽然能够对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此因急功近利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也不能被忽视。比如,不分情况地推行“一票否决”、“末位淘汰”。国际经验表明,“评估结果的利用着眼于处罚会导致破坏性竞争”,强大的压力下,一些单位部门可能会有信息造假现象。为防止此现象的产生,可对单纯的考核作一些突破,建立一种“考、评、议”相结合的机制,在绩效考评中引入更多的评和议的成分,多一些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和改进问题的成分,会更合乎绩效考评的目的。
6.建立健全法律体系。转型期多种矛盾累积的复杂局面使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社会管理绩效的提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必然是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而且由于这种考评是以政府自身行为作为对象的,所以建立成熟的法律框架是社会管理绩效考评得以持续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重要的保障。第一,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立法明确对其绩效进行考评是政府总体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常规工作,从而保证连续性;第二,从法律上明确考评主体、考评内容、考评方式等内容,避免“领导意志”和随意性。当然,社会管理绩效考评必须经过摸索、提炼、升华、调整在比较成熟的时候才可上升到法律,可考虑以地方立法推动国家立法的方式,而且国家与地方侧重应有所不同,国家立法主要解决“共性层面评估体系中评估原则、评估价值、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确保评估的公正与公平”,地方立法主要解决“地方绩效评估实践中指标的选取与权重、评估结果的运用,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从而有效地保证社会管理绩效考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臧乃康.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与制度安排[J].政治与法律,2008,(12).
[2]王蔚臆.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7.
[3]王颖.重庆市机关干部绩效考核研究――对重庆市各区县(市)党政机关干部绩效考核的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05.
[4]边瑞栋.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法律制度[D].河北大学,2008.
[5]李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7.
[6]陈雪莲.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改革的突破与局限――以杭州市“综合考评制”为个案[J].理论与改革,2023,(1).
[7]唐兴霖等.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综述[J].学术研究,2023,(11).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进一步加大我镇社会管理的力度,全面提升我镇社会管理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广委发[20xx]17号)文件要求,年初,镇党委政府根据全镇社会管理的特点,专题研究我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措施,成立了“金轮镇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小组”,制定“20xx年金轮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计划”,全镇初步形成了从以政府为单一主体,单位管理为主要裁体,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管控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的新型管理与单位管理结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新模式转变。现将我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认识,落实社会管理创新责任
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机关干部、村(居)干部、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认真学习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镇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的金轮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金轮镇20xx年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计划,镇与村(居)、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创新社会管理目标责任书,村(居)与社(组)、企业与车间班(组)、事业单位与科室层层签订了创新社会管理目标责任书,并将创新社会管理纳入了年终考核。
二、加强以村(居)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管理模式建设
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注重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的硬件系统建设,如:镇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站,会议室,警务室,图书室,调解室,文体活动场所建成并全部投入使用。软硬件设施基本上达到了规范法、标准化,各社区全部配齐配强了村“两委会”班子,全镇初步形成了“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管理模式。
三、加强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
全镇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进行社会管理分类。初步形成了生产型和服务型两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模式。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经常到企业了解企业内部管理情况,指导企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镇党委办公室组织协会经纪人学习党的知识,将协会经纪人中的优秀分子发展成党员。指导协会形成“枢纽型”社会管理组织。
四、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
根据全镇社会治安管理的特点,我镇加强了集镇周边、学校(含幼儿园)周边等重点区域治安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力度。根据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整了治安卡点,加大了“三电”保护力度,全镇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增强。
五、加强和创新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息网络管理,制定了“电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机关工作人员未经镇党委批准,不能将党委政府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告。镇派出所加大了信息网络监控力度,若发现有害信息要及时研判、封堵、删除。加强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预警,强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
六、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
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稳定评估制度。镇、村(居)和企事业单位认真落实“维稳风险评估”责任制,加强矛盾纠纷调解组织网络建设,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信访疏导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体系,推动了我镇社会管理创新。
七、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镇党委政府狠抓了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开展“一证通”试点,流动人口《居住证》办证率逐步提高,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牧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典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与日俱增,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在很多大型牧场及社会的管理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制约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创新化社会管理的理念出现在人们面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了我国产业结构发生着转型,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渐的浮出水面,传统的社会管理必然要被创新的模式和管理方式而取代。
关键词:
富裕牧场;创新;社会管理;探析
以富裕牧场的发展为例,从该牧场组建成功至今,大大的改变了周边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和牧场的壮大无不给周边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在时间不断推移的过程中,富裕牧场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人员的集中化和矛盾的增多无不成为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于当前的发展格局,想要实现富裕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在社会管理工作上实现创新化管理。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背景
近些年来,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当前时展中最热的话题,并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在2023年的人大会议中,第一份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文件正式出台,这代表着我国正向着创新的社会管理迈向新的一步。黑龙江占据着全国三大垦区之一,在黑龙江垦区当中,有着属于全国最大的农场群,这些农场的建设与发展为黑龙江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农场长期经营的发展的过程中,也相继的出现了很多关于社会管理的问题,不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更影响到了各职工的幸福指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农场的社会管理面临着创新化的改革。富裕牧场位于齐齐哈尔市的富裕县境内中,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牧场经济发展进程也在逐步的加快,牧场中的居民几乎都集中居住在场部,人员过度集中,再加上居住人口结构的复杂化,为牧场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传统单一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和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时代和环境的发展,实现牧场创新的社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富裕牧场面临的社会管理现状
富裕牧场是由三个牧场合并而成,由最初的贫困状态,在几年的发展和领导的带领下,富裕农场慢慢地得到了改观,富裕牧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经济的迅速提升,同时也促使了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员众多的地域必定会因人员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出现很多社会管理的难题,然而富裕牧场所处的社会管理模式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整体幸福感下降、社会矛盾增多是富裕牧场面临社会管理最为突出的问题。从人们幸福感的角度出发,这个词汇也是近些年被广泛提出的,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所知,导致人们幸福感不同的问题所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社会的保障制度、公平正义的社会、民生问题的合理化解决。总而言之,一个能够为人们创造出高度幸福感的社会,一定都合理的解决了以上出现的问题。新时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口碑,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的时期,和传统的时代相比,新时期中社会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转变,无论是从工作的内容上,还是从工作的对象以及要素之间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自然的让国营牧场的社会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国内研究人员王占龙曾针对某个大型牧场在管理的模式和体系上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影响牧场创新社会管理的因素在于:人们的责任意识淡薄;其次就是缺少专业化的素质团队;相关的领导及部门的工作模式过于独立;缺少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牧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企业和社会性质的统一体,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制度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革,关于牧场的创新化社会管理问题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试点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众多研究人员在多年的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牧场想要在当前的时代中实现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达成与时俱进的、创新化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中出现的矛盾。
三、富裕牧场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
想要实现富裕牧场的创新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为管理模式的创新,而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是完善管理社会管理模式的重点内容。所谓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指的是在当前管理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新鲜的管理元素,例如创新化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人性化及创造性的管理手段等等,只有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了创新,那么离构建全新的是社会管理体制就更近了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化社会管理,不仅应该包含政府及领导的有效协调机制,更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主,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创新的社会管理更应该综合政治、文化和经济三大方面从而实现公共的服务。创新性管理模式的构建虽是解决牧场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问题,但是最为重点和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刘中起(2023)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曾经指出,在实现创新的社会管理过程中,相关的部门和领导应该将人们的基本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在进行政策或改革决断的时候,应该积极听取人民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意见,并满足知情人和管理对象的基本权利,真正的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汪勇(2023)对创新的社会管理也提出了相关意见,他认为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管理的过程中合理的协调利益之间的关系,并维护好社会及生活中的公平和正义,进一步推行国家的民主及法治化建设,以此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做到良好的保障,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主动的处理好社会之间的矛盾,消除两极分化制度,实现区域和城市的共同建设及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创新化的社会管理。实现牧场的创新管理更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群众的智慧往往是社会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财富,相关的管理单位应该拉动企业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激发出社会中的活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公众化的参与,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管理的公平性原则,设想一下,在当前牧场管理和发展的背景下,如果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可以有效的解决掉人民群众与管理者之间出现的矛盾,原有存在的矛盾消失了,也就让人民群众得到了自给自足和满足的生活状态,那么这样的社会创新管理也就真正的达到了实际的管理效果。公众的合法权益和基本权利的保障并不是简单的几个社会活动就能完成的,应该围绕这个问题制定相关的法规及制度,特别是在政府及管理部门要采取透明化的管理体制,并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去执行,创新的社会管理是建立在法治化框架基础上而实现的,贾宇(2023)曾经说过,任何一种创新的社会管理只能建立在法治框架内才能实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样的创新管理才具备长期有效的生命力。
四、结语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创新的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时代革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多,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时展的需要。富裕牧场的创新化社会管理同样如此,面对着时下最为严峻的社会矛盾以及出现的各类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创新管理的一切准备,完善各项创新管理的制度,管理人员更要积极的吸取更多的创新化管理元素,时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主,促使社会及人民之间的协调发展。
作者:陈波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夏元秋;杨永生.富裕牧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中国农垦,2023,(8):51.
[2]张辉.红光农场创新社会管理探析[J].农场经济管理,2023,(1):65-66.
[3]王义昭;王千六;丁锋.建设“互联网+牧场”以信息化助推现代乳业新发展[J].中国农垦,2023,(6):8-10.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重要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8-0223-02
引言
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最近,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指导方针。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创新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关键取决于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因素,只要抓住了人的社会活动规律,创新社会管理就不难解决,就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充满风险和挑战。尤其是随着中国进入经济转型的加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叠加出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思维方式更加活跃,利益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接触新事物,新观念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针对上述复杂局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1.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执政党的能力和执政地位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执政党,不是在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卓有成效的努力,才能成为执政党。可见,执政党能力提升和执政地位的巩固,需要长期不断努力完善得以实现。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继承和发扬党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传承和实现党的纲领和主张,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和执政地位的长期巩固,离不开坚实的人民群众基础,既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管理社会作用的发挥,又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作用的发挥,才能达成统一共识,凝聚强大力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2.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我们党和全国各级人民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找到的一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新中国经过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实力列入世界第二位,在短短的三十年的竞赛中,就跑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巨增,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给世人留下深刻影响。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同时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目前,中国有13亿人口,又处于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改革,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伴随着深入改革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更加凸显,中国面临的社会管理任务异常繁重。当属“世界之最”。在日益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有效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解决好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
3.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服务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讲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的思想核心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这个“本”,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彰显执政党把人民的利益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些年来,由于改革发展的步伐加快,人民在其中受益匪浅,人也在全面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对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感,安居乐业、归属感、自尊感、幸福感、自我价值实现等欲望更加强烈。因此,针对这一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上述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彻底的解决,不但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危害我们党全局性,战略性事业的推进。
二、抓落实,见成效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一个国家、地区、部门等社会管理工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和职能的发挥。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对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突出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人性化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1.要切实加强对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宏观上控制,微观上指导协调。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经济型向服务型转变。在现实社会管理中要突出,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要把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层层实行分解,落实责任,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管理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稍有不慎,一旦某个环节失误,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必将失去民心。这些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奶粉(三聚氰胺)、面粉(增白剂)、双汇(瘦肉精)、国美电器下乡等丑恶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
2.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过去由于我们曲解了只有经济搞上去了,其他一切都好,因而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比例失调,出现了今天比较突出的社会管理一系列问题,正如同志所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而且解决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统揽全局,狠抓落实,凡是涉及改善民生的重大项目,要充分论证,对符合党和国家人民利益有利的事,我们在政策资金上要给予大力支持,重点保障;对不符合的决不能立项,对现有的不利于党和国家、人民利益的要进行整改,对损害党和国家、人民利益的事,要坚决查处。从而维护各级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形象。
3.要大力弘扬正气,确保社会公平、公正。创新社会管理,其核心就是要着力解决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作为政府来讲,首先,要积极引导企业、个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信誉”摆在首位,以诚实守信来抢占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其次,加大新闻煤体、网络等宣传力度。对创新社会管理抓得好的典型事例(正反两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唱响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这一主题,弘扬正气,为创新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条件。最后,寓教育于管理之中,不断提高国民素质,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公德、传统美德,规范自身行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健康文明的发展。
(二)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社会组织以其非营利性、民向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与政府相比有其独特优势。社会组织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让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所需。积极培育和发挥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截至2023年底,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法国有110个,日本有97个,美国有52个等,而中国拥有3.37个,显然,中国社会组织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多元化的现实情况下,政府可以在社会矛盾尚未转化为政治矛盾的前提下,政府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快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包括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和社团等,把政府不该办的事情放手交给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去办,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地方政府还应大力推进乡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和村居综治办公室、调解室建设,完善专职保安、专业巡防、专职监控、专职调解、流动人口专职协管、专业社工“六支队伍”,使社会管理力量实现专业化发展,增强服务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政府报告中,确认了“社会组织”这一概念,首次将社会组织作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的重要内容,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
结语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怎样创新社会管理,是实施这一工程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也是事关这一工程不断深入发展的根本问题。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一种社会制度的深入发展,只有始终保持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才能更好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文明进步,才能开创未来。
参考文献:
[1].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Z],2023-02-19.
[2]创新社会管理凝聚强大力量[N].人民日报,2023-03-17.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体制;创新;探析
一、社会组织目前的发展阻碍――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困难的制度性原因可以归结为:(1)登记注册门槛过高,采取“一刀切”式的登记管理制度,许多民间组织由于难以找到业务主管单位而被迫选择工商登记甚至不登记,即便是有业务主管单位,也由于缺乏约束与考核的具体措施,主管单位不能按照相关要求对社会组织进行培育和监管;(2)登记机关没有足够的力量考核评估数量庞大、性质各异的社会组织,大量没有登记却仍然在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处于“非法组织”身份的尴尬地位;(3)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不能被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可,导致这些组织得不到应有的扶持和奖励,许多社会组织做着与本组织宗旨相违背的工作去迎合管理部门的需求,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难以做大做强。这些是所有社会组织发展困难的共同原因,也是主要原因,虽然部分组织还可能因为其他困难而难以维持发展,但是总的来看,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旧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形成的制度的存在。“双重管理体制”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该体制是以限制社会社会组织发展为出发点,给本来就力量不足的新生社会组织建起来高高的“门槛”,社会组织连门都无法进入,又何谈其发挥社会功效呢。
二、地方政府的探索――某社会组织管理创新
(一)某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成果
从2008年开始,该区便着手大力探索城市管理改革创新。(1)作为社会组织,来自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所以成立社会组织管理局,挂靠区民政局,这样的举措,在全国,也是首创之举。(2)不仅是专门设立主管部门,区党委和政府,还从街道管理体制、社区治理机制改革出发,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监管、社会组织评估等方面的政策文件,目的就在于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和资金环境。(3)从街道职能转变、社区角色回归、社会组织激活、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评定培育与监管并重方面做出改革创新,为锦江区社会组织的创立和成长提供了制度性环境。(4)尤其率先探索登记管理模式,从入口取得突破,对辖区内所有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实行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①。(5)分类管理,也是锦江区在改革创新过程中的成果之一。该区目前共有547个社会组织,其中登记类261个、备案类286个,主要分布在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济类、社区维权类五大类社会组织中。(6)不仅如此,针对备案组织的成长需求,职能部门对所有组织评定等级,即使是备案组织,只要等级符合,也能通过竞标方式获取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机会,再通过 “孵化”模式,备案组织慢慢成长并具有登记资格,最后成为登记组织。
(二)登记备案双轨制
在前面对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梳理中,提出制度是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关键点,所以冲破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是首要问题也是取得创新的制胜点。锦江区党委、政府全面考察,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决定率先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来下手,提出“登记备案双轨制”的新的社会组织登记办法。在2023年3月,在辖区内7个街道试点新的登记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予以登记注册,对尚未达到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实行街道办备案并进行管理。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过去“非法社会组织”的尴尬境地,并且备案组织还能通过评估等级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机会。备案组织有了发展的资源,它们的发展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并能够最终达到登记要求,成为注册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的实施,在2023年这一年内,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登记备案的组织增加了80多个。
降低登记门槛,该区的做法不是全国首例,但是创新登记制度的做法却是仅此一家。该区对于备案组织的发展并不是备案后就完事,而是注重对备案组织的培育,打造针对备案组织的“孵化”模式――锦江区市民中心,对全区公益性强、社会急需、运营规范的社会组织进行专业化、全方位的孵化培育。现在已有数十家备案类组织被挑选出来,进入实施“孵化”。市民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办公地点和设施。这样一种整合运作,使得全区社会组织有了一个共同的平台,使得他们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进而促进全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必然会提升服务质量,最终服务于全区乃至全市人民。
(三)社会组织评估定级与政府购买服务并举
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定级,一方面是对社会组织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是职能部门合理培育社会组织的依据。只有对社会组织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职能部门才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培育社会组织。总体来说就是,保证登记注册组织的良好发展,大力促进备案组织的快速成长,并最终成为注册组织。值得一提的是该区在民政部对社会组织评估管理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适宜的评定与监管办法,在以“一手抓培育发展,一手抓监督管理”作为保障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指导方针下,出台《某区社会组织评估实施办法》,成立由区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专家和社区群众四方参与的社会组织评估机构,评估定级在前,购买服务在后。评估结果分为5个等级,依次为5A级,4A级,3A级,2A级,1A级,A级越多,表示社会组织总体水平越高。等级的划分一方面方便了对辖区内社会组织的掌握管理,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质审核,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能表明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这样一种量化手段,也是监管的一种有效途径,政府定期对社会组织评估,只有那些优良的社会组织才能获得更高的等级,对于购买服务的要求也是等级高者优先,所以这样一种措施促使了社会组织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争取获得最高的等级。进一步促进全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2009年12月,该区下发《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指导目录的通知》,《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务服务领域中的积极作用,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务服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以社会管理、社会事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等七大类共25个服务项目为目录,明确要求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定期政府购买服务的需求信息,引导动员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转变已往社会组织求政府给项目的“乞求”式不平等关系,形成政府和社会组织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2023年该区用于购买公共服务资金就高达数千万元,而且正逐步纳入区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数额。这一举措,为许多备案社会组织提供了发展的关键资金,同时传统的招标方式,形成了社会组织间的竞争环境,社会组织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生存下去,这样也就整体提升了辖区内社会组织的质量。
(四)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性环境
锦江区从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监管和社会组织评估四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及配套措施。同时,该区政府不仅着眼于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还从与社会组织发展息息相关的街道和社区着手改革。自2008年6月开始,率先改革街道办职能转变,改变街道已往无所不包的工作身份,转变为负责基层党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安全监督、应急管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管理8个方面,将工作重心从发展经济转移到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随后又探索社区新型治理机制,锦江区创新“社区小单元治理”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构建起院落党支部“一辕牵引”、院落议事会和自管小组“两翼平衡”的治理模式。街道办与社区的积极转变,为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配套的环境作用。
三、结语
我们看到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实践,都在努力探索社会组织的发展,尤其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处理,以及各自应当扮演的角色。前面提到的一些实例,表明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自立发展开始松动,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作为长期处在一元体制下的管理层,对既得利益的转移是需要决心和时间的。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客观上迫使政府层面做出让步。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组织,也应当恪守职责,让社会和政府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对于道路的探索,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作为社会组织也应该投入到探索的实践中去。(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
注解:
①“登记备案双轨制”:指对于尚未达到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可在街道办备案,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予以登记。
参考文献:
[1]郎友兴,汪锦军,徐东涛.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纲[J]. 浙江社会科学,2023,(4)
[2]刘学侠.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路径[J]. 中国行政管理,2009,(4)
[3]何增科. 论改革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意义――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之一[J]. 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8)
[4]何云峰,孟祥瑞. 政府对新生社会组织的催化与公共服务社会化[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
[5]郑琦. 美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演进[J]. 社会主义研究,2023,(2)
[6]甘肃省民政厅课题组,沙仲才,袁同凯,建宏,王进财. 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模式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2009,(5)
[7]周春霞. 浅析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发展的新特点[J]. 社会主义研究,2023,(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