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5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格致中学;格致文化;创新

在上海的闹市中心人民广场附近,五栋外墙赭红色的建筑错落有致、庄重典雅,这就是有着132年办学历史的名校——上海市格致中学。有着近90年历史的“校史楼”斑驳的墙面前,有一块高达三米多的巨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的“格致中学”四个大字。学校根据功能定位,将其他的四幢楼分别命名为“格意楼”“物趣楼”“致远楼”和“知行楼”。楼名首字连读为“格物致知”;次字连读为“意趣远行”,寓意隽永,耐人寻味。校园的中央草坪上有两尊青铜色的塑像,分别是创始人中国著名化学家徐寿和英国著名学者弗兰雅。在“致远楼”底层大厅的墙上,由著名学者、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题写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外引人注目。校园里多的是枝干遒劲、姿态各异的盆景,它那历经沧桑的年轮,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设计和建筑风格精致地折射出格致这所百年老校所独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明确了“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传承“格致文化”,发扬“格物致知”精神,建设融历史与现代一体的经典名校。

一、“格致文化”的底蕴

格致中学,前身为格致书院,由徐寿(1818-1884)和英国傅兰雅(1839-1928)等人创建于1874年。格致先驱取《礼记·大学》中首次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的“格致”二字为书院命名,建立了我国最早系统传播近代科学知识、造就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格致”作为“格物致知”的省称,其主要意思就是:穷究事理,获得真知。把“格物、致知”放在“大学之道”的“八目”之先,就是为了强调只有反复思考推究,才能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才能实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是儒家宏大抱负的起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然而,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颠覆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修身治国”的理想,列强欺凌,引发了他们的深层思考,促使他们认识到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另辟道路,必须唤醒和改造民众,同时也使他们感到要引进西方科技新知,要以竞争精神来挽救日见衰退的国势。格致先驱创办“格致书院”正是这种“科学救国”“科学兴国”思想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的精神。

“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胡适如是说。人们把“格致”作为物理、化学等科学的总称,把自然科学译成“格致学”,把自然科学家译成“格致家”。徐寿、华蘅芳、王韬等就是这样的一批格致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云集一堂,广招有志青年,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开创我国近代科技教育先河,为中华民族培养了第一代具有“科学救国”思想的学子。在那以后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岁月里,一代代格致人坚持“科教兴国” 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和民族造就了大批人才,在丰富的办学实践中,凝炼出了“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学校传统、“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的校训和“教书育人、实验示范”的办学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理科见长”的教学特色。

二、“格致文化”的解读

现今的格致人首先应该先弄清楚“格致文化”的内涵。所谓的格致文化决不是简单的学校办学历史,也不是几位创始人和一批杰出的校友,而是能够体现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学校精神。它是一种呈现办学理想的、融合理念与实践的文化现象。“格致文化”的内涵体现在以下的5个方面:它弘扬了中国儒家文化讲求知识分子注重个人修身养性、进而兼济天下的传统;它呼应了“五四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精神和实现民族富强的理想;它体现了近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科学和先进文化,实践科学救国的务实探索;它注重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培养,形成“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的学习方式;它形成了“和谐发展、理科见长”的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是一所学校的存在方式。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同志来校视察,他不无感慨地说:“格致中学以三流的校舍、二流的设备、培养了一流的人才。”应该说,朱镕基同志的评价就是他对格致学校文化的概括——格致中学在相对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科学教育见长的育人特色,为国家和民族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一所名校,它的魅力不在于楼有多高、设施有多好,而在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业绩,在于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校文化。格致社会声誉好,好就好在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传统。

学校文化是彰显办学个性的旗帜,对于像格致这样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也可以说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教育品牌,一种底气。“格物致知”作为品牌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决定并支撑着品牌的发展,既是办学理念的体现,又是区别于其他学校文化的根本标志。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对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我们认为,学校发展要重视特色与学校文化的发展,重视管理水平提高与教育价值的提升,而不能仅仅着眼于硬件的改造与更新;要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而不仅是外延发展;要体现学校的自主发展,而不是被动发展。这些认识极大地丰富了格致学校文化的时代内涵。

三、“格致文化”的反思

格致前辈留给我们一大笔宝贵遗产,然而,这130多年留给我们的毕竟都是烙上时代印记的东西。比如:格致的“爱国、科学”传统源于学校的先驱目睹国家贫弱,希望通过兴办教育,引进西方科技以强国富民。这种精神贯串于格致的整个办学历程里,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当时讲“科学”,内涵主要是指学习、掌握西方科技知识,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显然有所偏颇。当代格致人继承“科学”传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应该培育“科学精神”,这种精神至少应该包含:非功利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实证原则(这是寻求真理需要的方法);人类理性的原则。这才是对“科学”传统比较全面的理解。又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格致历来重视理科教学,这源于学校早期的办学宗旨,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的偏重,格致的数理化教学特别受到欢迎,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作为办学特色,今天仍然应该保持并发扬,但是,它不能成为人才素质偏颇的理由。所以,近年学校反复强调在保持“理科见长”特色的同时,文理必须“和谐发展”。1999年7月,学校制订第一轮建设示范校三年规划时突出“科学素质教育”,到2002年7月,制订第二轮规划时及时提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整合”。2005年,学校制订的新一轮规划把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与个性特长作为研究重点。

事实告诉我们:传统并非静止的过去,传统是历史向现实、向眼前的延伸,我们面临的是传统与现实的“冲突”,所谓现代化历程实际上是一个现代与传统不断冲突、对抗、融合、超越的过程。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学校文化,继承优良传统,发展传统,抑或改变某些不适应的传统,是当前我们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任务。在对学校文化现状的反思中,不难发现,由于基础教育的特殊地位,由于教育在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学校的现状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同质化”发展的道路,好多学校的发展模式似曾相识,办学理念大同小异。因此,必须创新学校的特色文化,学校关注的热点应该是师生的全面素养和潜能发展,校长关心的应该是学校的文化创新。学校应该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力量来推进学校的现代化建设。

四、“格致文化”的创新

传承格致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但创新格致文化更是我们的未来使命。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认同的精神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显性标志。它应当体现时代的发展,体现高尚的人文情怀。当前的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种新的教育理想,就必须以新的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来重塑师生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格致文化”的创新依据是什么?“格物致知”是格致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最宝贵的学校精神。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代先进教育理念,不断赋予其时代特性,努力使格致精神得到真正发扬。首先,我们对“格物致知”的内涵作了深入理解,即“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探究事物、改造事物”。其次,我们对“爱国”的传统作了深入理解,即“远大理想、国际胸怀、报国之志、强国之才”;对“科学”传统的深入理解,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实践创新”。

我校在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方面主要作了3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范文第2篇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人们对诸葛亮崇敬之余,也都在琢磨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足智多谋。实际上诸葛亮也并非是“神”,而是一位躬耕的布衣。鄙人读了《诸葛亮全集》,豁然开朗,诸葛亮精于修性养生,他的修性养生思想是深寓在其论军事谋略和治军著作中。根据鄙人研读,唯独《戒子篇》方是研究诸葛亮修性养生的一把钥匙。《戒子篇》中有两句千古传颂的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成了格言以及座右铭。但对这两句深寓的养生之道玄机哲理,一般人不一定能深解其内涵。为普及弘扬诸葛亮养生之道,鄙人考虑对“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养生哲理作一点释秘。一家之言,奉献同道,敬请指教。

(一)宁静致远

诸葛亮《戒子篇》讲:“君子之行,静以养生,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戒子篇》既是教子,也是诸葛亮修性养生的经验总结。“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了有识之士修性养生的格言及座右铭。诸葛亮修性养生并未讲具体修炼功法和操作之术,而是从修性养生理论高度上进行论述。据我研读《诸葛亮全集》一得之见,要解“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必须要倒过来解,先解“宁静致远”方能人门深化。为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宁静致远”,对这“宁静”绝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解。吕纯阳著《百字碑》讲:“动静知宗祖”。世界上一切事物静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极而动,阴极而阳,无极而太及。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是修性养生修道的必然规律,一切生命都在相对的动静中成长。

诸葛亮在《戒子篇》中开宗明义地讲:“君子之行,静以养生”,在《举措第七》中讲:“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养神求生。”诸葛亮把“静以养生”延伸到“务在养神”,“静”与“神”两个字上。如再明确一点讲即落实到人的为人生,并强化人的实践行动精神上理解。这就是深化到“静”与“动”的辩证哲理的高度上认识。道教有一部《清静经》讲:“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将静,而心忧之,人心将静,而欲牵之。常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与会其道……是为得道。”《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讲:“上药三晶,神与气精。……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呼吸育清,出玄人牝。……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诸葛亮所讲:“宁静致远”就是要达到“气合其真”,“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诸葛亮修性养生“务在养神”,“养神求生”,“神”与“生”即是强身祛疾,开慧增智,延年益寿的根本目的。要解诸葛亮“宁静致远”一定要旁证博引,人手其内,方能出手其外,而真正弄明白“宁静致远”的玄妙哲理真谛。可见诸葛亮所论“宁静致远”理论之深邃也。

(二)澹泊明志 “澹?白”的“澹”字,可解为“淡”字。“澹泊明志”也可以解为“淡泊明志”。从历史文选中考查,“淡泊”出自《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对“淡泊”也作过讲解:“见利不贪见色不淫。”“淡泊明志”在孔孟儒家学说是讲:“格物致知”。诸葛亮是道儒合一,人文共溶,修性养生,教化和学养合一的一代“智圣”。儒家经典《大学》中讲:“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诸葛亮的一生,为蜀国安邦兴国,躬行实践。诸葛亮“淡泊明志”思想在《将苑五十篇》中专门讲了八个方面:“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日,贪而无厌;二日,妒贤嫉能;三日,信将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日豫不自决;六日,荒淫酒色;七日,奸诈而心怯;八日,狂言而不以礼。”上列是诸葛亮对“淡泊”的具体之解。他又在《将忠篇》作了总结性的讲解:“见利不贪,见色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诸葛亮讲:“淡泊明志”与儒家所讲“格物致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为“格杀”,真正是别有洞天。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七情”、“六欲”的诱惑。“六欲”,即、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六欲”是产生贪痴的烦恼根源。如一个人他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就不能做到“六根”清净。“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不清净就放不下“万缘”,“万缘”即“物欲”。“物欲”不“格杀”,清静光明觉性不能显现。儒家学说讲:“格物致知”,首先是“格物”,即“格杀”“物欲”。《通书》讲:“无欲则虚静动直。”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0年及迁校50年来,学科门类齐全,发展迅速。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的勤奋刻苦、真抓实干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重实践,讲实效,饮水思源,追求真理等优良传统。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校不可避免的要向现代化、综合性、世界性高水平的大学迈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我们继续弘扬我校既有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需要构建更加适应现代化办学理念的新的校园文化,从而推动我校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其中之一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我校人文精神的培育。

那么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它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自觉地坚持和弘扬人的精神主体性,尊重人格和人性,肯定人的价值,提升人的品位,进行对人之为人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凝聚了几千年来人类已有的一切知识和文化的精髓与主旋律。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塑造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之一。

(一)我校构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紧迫性:

1,社会分工、转型导致学生个体人格、心理急剧变化。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导致学生的个体人格分裂、心理急剧变化。学生传统家庭氛围、家长观念的变化,学生家庭贫富差距的影响,高考应试教育的弊端,就业压力的影响,社会重学历、文凭,轻能力的观念,以及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我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心理等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部分学生表现为功利性强、消费走入误区、攀比成风、人际关系冷漠、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不够,容易悲观失望,消极逃避,甚至不认真对待学业,考试作弊,论文作弊,学术浮躁等,他们迷茫困惑,找不准人生的坐标,不知道哪些才是自己最终追求的正确航向。这就需要我校学生在人生重要的大学阶段,努力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追求,而学校在育人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我校是以传统的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这就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多年来我校不乏科学精神,钻研、探索精神、重实效,讲实际、学以致用的精神。自然科学在我校得到了传承应用繁荣发展,相比之下,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对薄弱,我校要建设综合性高水平世界知名大学,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长期以来,我校学生学风扎实,精勤求学,在知识的拥有和获取上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具备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准备,具备并时常巩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爱国主义、责任感、道义感、意志力、诚实守信、坚忍不拔、乐观热情、积极进取、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等精神风貌。现阶段,构建、培育人文精神还应在吸取我国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八荣八耻”思想理论结合起来。

3,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相对于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来说的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阐述了人在获得物质、生理需要的满足及安全、社会归属感的满足后,需要获得人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我校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该进一步强化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努力营造为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主、客观环境。事实证明,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当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这也必将成为我校繁荣发展的必要的和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构建我校人文精神应遵循的原则:

1,处理好物质满足与价值追求的关系。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来说,物质性需求与满足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的其他的需求和愿望不可能实现。但物质性的需求与满足决不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内涵,人的生存与发展还有更高的目标,还有基于物质基础上的价值追求。然而,当前人类在物质满足与价值追求关系的认识和实践上都遭遇着空前的危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不健康人生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侵蚀着人类社会的机体,致使人们在极度依赖物质、贪恋于感性享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却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另一半:至真、至善、至美——精神的追求。这种社会状况也蔓延到了我校,侵蚀着我校学生的思想机体和生活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我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一个有着丰富生命内涵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物化了的工具,就是当前我校教育迫切而至关重要的实践课题。为此,我校应树立一种超越于经济利润之上的教育理念:既强调包容性,又拒绝知识简单的功利性;既强调大学的清流化、中立化,去除官方意识形态色彩与政府代言人的角色形象;又注重高等教育的综合性,在文理并重的氛围下加强知识的融合,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把人塑造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人们对人的价值与生命意义有最深刻的认同。为此,必须坚持高举科学民主与客观的旗帜,积极倡导与推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生产”。

2,处理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大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涵盖了一个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部,人文和科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轮子。自然科学的价值在于教人求真,在于给人类以做某事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运用既可以有益于社会也可以有害于社会。科学知识使人们有能力去行善,也可以去作恶,它本身没有附带着使用说明书。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在于教人求善,在于教人直面现实,过上人之为人的和谐幸福生活。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就等于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关系就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正是有见于此,中国古代大学和现代西方大学都十分强调人文精神。《大学》开篇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当中就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对一个完整的个人来说,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实践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其科学精神才能发挥正面作用。没有良好的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会像一叶无根的浮萍,甚至可能将科学精神引向邪路。在此意义上,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作为直接或间接地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人文精神的养成也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持,但针对我校以理工科为主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应该将人文精神的培育提到一定高度给予重视。3,处理好培育人文精神与传授人文知识、技能的关系。为德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那也仅仅只是第二位的。”)在费希特、洪堡看来,实用性,服务现实,只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一或副产品,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人文知识,而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为形式,以价值观念养成为目的的知识性实践过程。古人云,教师在社会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其中,授业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传道则主要教会如何做人,传道是安身立命之本。传道与授业是“体”与“用”的关系。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尽快的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必要的技能性训练是应该的,但千万不能用技能性训练代替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是技能训练:训练是传授参与社会生活的某种技艺,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价值目标。大学绝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的训练场所,适宜的职业只是实现完美人生的一个手段而已,不是做人的目的,不是为人之本。大学教育绝不能只抓住了“手段”却丢弃了“目的”本身。 转贴于

(三)我校目前构建人文精神的若干可行性途径:

大学的使命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达到智力上的丰富与发达,而且在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心灵上的成熟,使他们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所在,能够体悟学习的真谛何为,能够找出日常生活的正确指向,能够感受到来自灵魂的每一次颤抖,并真正景仰超越性的人生风范。

首先,全体教师要注重加强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生活中通过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地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以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为己任。

其次,加大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力度,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凸现教育的人文情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加强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教室文化和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塑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对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认同,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生活风貌。

再次,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深切的人文关怀,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一次指出:“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通过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展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激发大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空间,使大学生实现素质与能力、知识与技能、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创造型人格,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范文第4篇

氯氮平是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的临床用药,对精神分裂的阳性,阴性,某些认知缺陷等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且价格低廉,疗效好,深得广大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欢迎[1]。但是氯氮平的不良反应较多,若护理不当,容易导致患者的身体不适,影响治疗疗效,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本研究中选取140例精神疾病患者采用氯氮平治疗,以及护理和教育工作,取得不错成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2023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14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58例,年龄21~73g,平均年龄为(35.76±11.2)g。所有病例均为精神疾病患者,均服用氯氮平治疗,出现粒细胞缺乏,过度镇静,便秘,流涎,糖尿病症等不良反应症状。

2不良反应及护理

发生不良反应过度镇静12例,便秘20例,流涎32例,糖尿病症11例,粒细胞缺乏9例。见表1。

2.1粒细胞缺乏

氯氮平被认为能够导致粒细胞缺乏的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它引起此不良反应的几率比其他药物高十几倍[2]。粒细胞缺乏是所有不良反应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如若发生粒细胞缺乏,应停止患者服药,并将患者安置在单独病房,保持环境卫生,定期通风,保持患者表皮粘膜的清洁,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标准,坚持严格的无菌操作。同时应嘱托患者卧床休息,加强对应用药,补充各类维生素,提升白细胞数量。

2.2过度镇静

在早期,药物的镇静效果对患者的过于兴奋,冲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后期治疗中,反而会导致患者的过度镇静,对外界环境变化不敏感,睡眠多,活动少,成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此,护理人员可以将病人安置在安静的单独病房内,密切监测病人的各项指标,做好护理工作,防止发生并发症。

2.3便秘

在服药前应先向患者介绍服药后的各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严重的后果。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养成食用纤维素食物,多饮水,多运动,保持良好的排便。若已出现便秘,应及时对症处理,对患者的腹部进行相应的手法按摩,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以到达排便的目的。

2.4流涎

流涎是最常见的氯氮平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40%~82%。向病人解释流涎发生的原因,是服用氯氮平的不良反应之一,而不是并且恶化,减轻病人心理压力[3]。对此情况,应使用防水枕头,外套一次性枕套。并在床头摆放痰盂,以便患者吐口水。并在患者睡前叮嘱患者头偏向一侧或侧卧,防止口水吸入患者肺内,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时对患者的衣裤,被褥应定期杀菌消毒。

2.5糖尿病症

若长期服用氯氮平,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症。此时,应叮嘱患者控制食量,降低糖的摄入量,少食多餐。同时预防感染,保持患者全身皮肤完整,如若出现伤口应立即处理。

3观察与护理

3.1观察

护士应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临床知识,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掌握病人病情变化,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此判断是否是氯氮平的不良反应。若是氯氮平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减少用量或换药治疗。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诊断等情况,综合判断应使用哪种药物治疗,用法以及用量。

3.2护理

对于出现了不同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准确的处理。粒细胞缺乏时应停止用药,并同时服用多种维生素等治疗;若癫痫发作时,应防摔伤,防舌咬。若改用其他药物无效者应继续使用氯氮平并同时服用抗癫痫的药物,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指标,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3.3缓解期的护理

患者往往会因为上次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而导致拒绝再次服药。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劝导患者,给予相应的解释,不能采用粗暴的方式和态度对待患者。耐心与患者交流沟通,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加患者的信赖。

4体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是分析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是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腹部B型超声检查等,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1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是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用药时间、抗精神药物种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分别75. 0%和25. 0%,其中以氯丙嗪(25. 9% )和利培酮(8. 9% )应用最多。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结论是认识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在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药物性肝炎;调查分析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抗精神病药种类的日益增多,引起药物性肝炎越来越多,如何对在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对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研究。

1 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诊断标准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药物性肝炎患者112例,男66例,女46例;年龄15~87(45±18)岁,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例占67. 0%。

1.2 诊断标准。一是病前1~8周或更长时间内有明确用药史;二是部分患者有发热、皮疹;三是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四是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五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炎或黄疸;六是部分患者原有肝病基础如乙肝标志物阳性、脂肪肝、血吸虫肝病,但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正常;七是停用药物即好转。

1.3 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查阅住院病历,记录原发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病原学检查、腹部B型超声检查。

2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特点

2.1 不同年龄药物性肝炎发生率。15 ~30岁16例占14?3%; 31~60岁21例占18. 8%; 61~87岁75例占67. 0%。

2.2 导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物。在典型抗精神病药中氯丙嗪应用最多占25. 9%,氯哌啶醇次之;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利培酮应用最多占8. 9%,喹硫平次之。

2. 3 药物引起肝损害的出现时间。1个月以内23例, 1~2个月53例,2~3个月21例,>3个月15例。以上大多数药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

2. 4 临床表现及分型。肝细胞损害型86例(76. 8% ),表现为乏力、厌食、发热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5~1126U/L,平均为(256. 4±41. 6)U/L];胆汁淤积型26例(23. 2% ),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黄疸、右上腹痛、血清总胆红素升高[50 ~156μmol/L,平均为(61. 2±29. 7)μmol/L]。

2.5 治疗与转归。立即停用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腺苷蛋氨酸(思美泰)、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护肝退黄降酶等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解决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对策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或代谢的最主要场所,大多数药物在肝脏内经生物转化而排出体外。药物性肝炎发病机制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免疫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等方面。

3.1 过敏反应。某些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激发体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通过淋巴因子、巨噬细胞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以及免疫复合物损害肝脏;另外某些药物发生的过敏性肝损害,则主要是降低了肝细胞内质网的生理功能,使胆汁酸的羟化作用发生障碍,从而引起胆汁蓄积性病变。

3.2 毒性反应。某些药物当用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联合用药引起敏感性增加,使致毒代谢物大量产生,肝脏内谷胱甘肽耗竭,超过了肝细胞的解毒功能,从而导致细胞功能紊乱。

3.3 特异质反应。主要与患者的特异性溃传素质有关。本研究显示该病以老年人居多,这与老年人肝细胞微粒体酶系活性降低、肝、肾功能减退有关。典型抗精神病药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高,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病毒性肝炎相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和黄疸,部分患者有发热、皮疹和皮肤瘙痒表现。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因此在相应药物出现肝损害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药物性肝炎,出现药物性肝炎后立即停用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使用护肝等治疗,一般治疗效果较好。对于需要继续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相同的药物,尽量减少药物性肝炎的发生。

4 对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治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