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论文(精选5篇)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宋代;养生保健方法;研究综述
在宋代,由于医学发展迅速,众多方书普及,社会各阶层,对养生保健都有所关注。将宋代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对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饮食养生保健
饮食是民生之本,是关乎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所以从古到今,关于饮食与健康之间的探索,人们从未停止。关于饮食保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如下整理。
(一)纵向研究
赵荣光先生在《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中指出:“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想与实践。饮食养生则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此外,书中对茶的养生保健也有所涉及。徐兴海《食品文化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指出:“食疗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文化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也求证了人的健康长寿与饮食之间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来谈饮食养生功能。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3年)在、、三章中对饮食的养生功能作了详细的论述。吴子明《我国饮食保健文化刍议》(《药膳食疗》1996年第2期)中,从我国饮食保健文化的源头、儒家的饮食保健观、饮食保健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概述了我国饮食保健的源头、特点以及发展,对研究宋代饮食保健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程程《养生食品的文化价值研究》(硕士论文?江南大学?2023)中将传统养生食品与我国传统文化如阴阳的思想相结合,为我们研究宋代饮食养生与宋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陈弘在《浅谈古代饮食保健观》(《卫生职业教育》2023年第12期)中指出古代饮食保健观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饮食节制,饮食时心情保持愉悦、注意四季饮食宜忌四个方面。赵婉莹在《中国古代食疗发展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一文中认为,中医基础理论对食疗的指导作用、饮食文化对食疗发展的影响两方面对我们更好的了解食疗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在文中也将农业发展这一社会资源与食疗发展相联系,自然而然的将食疗发展置于社会大背景中。
(二)横向研究
胡艳红的《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在论及饮食思想时录有一些关于饮食禁忌和饮食养生的史料,这对于研究宋人的饮食保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敏在《魏晋至唐宋道教饮食养生思想探析》(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06)一文中明确指出了饮食养生与道教之间的一些内在的联系,并对宋代道教饮食养生类典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道教饮食养生与中医食疗在源头和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是很难明确两者之间界限的。刘健英《宋代名医陈直食疗方精选》(《中国食品》1995年第1期)一文精选了几种陈直的食疗方,主要从主治、配方、制法、效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这对我们现代研究老年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龚仕明、徐嘉《论陈直的“食治”与“治食”养生思想》(《江苏中医》1999年第1期)一文主要根据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指出陈直的食治养老观和辩证治食的方法,强调了食疗的重要意义。刘维锋、赵舒华《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生活和饮食观念》(《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一文指出,宋代士大夫的饮食生活追求的是其中的愉悦趣味而非奢华。在谈及他们的饮食观念时,作者以黄庭坚、苏轼等人为例,说明宋代士大夫阶层对饮食养生与饮食禁忌已有所关注。
二、运动保健
(一)对八段锦的研究
李德勋、黄隆清《“八段锦”的探讨和整理》(《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王记生《从中医角度谈传统健身方法――八段锦》(《河南中医》2006年第1期)两篇文章对八段锦的歌诀和对身体的保健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前者在文中对八段锦的每一句歌诀的具体做法和对身体的影响都有详细的分析,这对于现代人的保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者侧重探讨八段锦作为一种健身方法对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实际功效。韦锐斌、李拥军等人《八段锦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功能的价值》(《北方药学》2023年第6期)一文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62例患者分组,得出八段锦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的结论。作者认为“对从八段锦每一式的歌诀上看,其都与预防疾病、调理脏腑相联系,经常练习八段锦有壮腰固肾疏筋柔体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强体增智之功”。耿涛《健身气功?八段锦研究近况》(《甘肃中医》2008年第1期)一文中,主要对八段锦的功法源流、机理探讨、临床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从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八段锦强身健体的功效。罗雪林《浅析八段锦的养生功效》(《体育世界学术版》2023年第2期)一文对八段锦的概念、机理机制、养生功效作了论述。在养生保健方面,作者侧重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的保健作用。八段锦在宋人笔记等史料中多有记载,若是仔细考究,应该不难发现八段锦在宋代对宋人的影响。
(二)对蹴鞠的研究
刘瑛、颜斌《蹴鞠的现代体育社会价值功能》(《管子学刊》2007年第4期)一文提到了蹴鞠的发展演变,对于在宋代的变化论述的更为详细。在探讨蹴鞠的社会价值时,作者认为蹴鞠具有健身养性的功能,遗憾的是作者并未进一步展开论述。任冀军《宋代蹴鞠的盛行和发展》(《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介绍了蹴鞠在宋代民间的普及和花样,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球会。作者在文中指出“宋代蹴鞠以丰富多采的内容,独具特色的理论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了时代历史的需要,也对民族体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施惠康在《宋代的球鞠之戏》(《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一文中按照击球方式将宋代的球类运动分为用杖击球、以足踢球、用手拍球三类,并对其场地、比赛规则也有所论述。张顺、陈荣昌在《我国宋代的足球运动》(《考试(中考版)2008年第Z1期》)一文中主要侧重对宫廷中的足球作为比赛、表演项目的不同规则的论述,对民间的足球运动的发展也有所提及。
三、理学与养生保健研究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与养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保健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1]。其限定人群为亚健康人群,但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疾病患者将其作为其它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我国有着悠久的食养食疗历史和传统,包括药食同源在内的养生保健理论是中医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与保健养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以下几个方面议一下二者的关系。
中医药的最大潜力在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上
中医药理论体系重视整体功能的调节,维持体内外平衡,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稳态以及机体和外界的协调平衡,如中医的阴阳平衡和中医治疗学中强调的因时、因地就是上述整体观和平衡观的体现。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体和外环境平衡和谐的养生理论,提出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观点,主张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提出夏宜养心,秋养肺气等四时养生保健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和体内外的平衡,从而维持机体和各个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并防止和战胜疾病,从而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
食疗在中医药学和健康养生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食疗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和抗衰益寿等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中医药学历来重视食养和食疗,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食养的概念。《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记载的动植物中药材中,许多补益中药都是药食兼用,它们既可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原料,也可以用于养生健体的保健食品的原料,这为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研发及其产业提供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经验[2]。
中药是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的重要来源
俗话说:“药食同源”,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据统计,含中药原料的保健食品占所有已批准注册保健食品的60%以上,由此可见,中药在保健食品原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并非所有中药都适宜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为规范中药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和管理,卫生部于2002年2月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法[2002]51号)并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列为3个附件同时。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山药、山楂、甘草、阿胶等87种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人参、女贞子、丹参、天麻等114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中包括草乌、马钱子、巴豆等59种物品。近年来,出于安全性考虑,除了上述禁用物品外,生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中药也不允许用做保健食品的原料。此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禁止使用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原料生产保健食品,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也属于保健食品的禁用范畴。由此可见,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但也不能盲目乱用中医药。
“治未病”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中医历来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是指疾病出现之前,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其发生。也就是说,在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通过积极干预,防止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在亚健康状态,采用养生保健的方法进行调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医药理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必须从两方面着手:①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②防止病邪的侵犯[3]。保健养生的适应对象也正是亚健康人群,其作用主要是保持和保养人体各种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药治末病的基本观点与保健养生的理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医药产业具备文化系列创意产业特征
中医药的个性化医疗保健和养生康复服务的特色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保健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其别强调基于个人灵感、理念、技艺的创造力,并把个人看作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特质来思考,创意产业的上述特点与中医药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中医的每1次望、闻、问、切和辩证施治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创意,这也体现了中医药的独具特色。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科学养生和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人们面对“慢性病”和“现代病”的威胁,要强化自我保健意识,要在可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应对来自社会和自然各种各样的挑战。即使是遇到逆境、遭受挫折,都能够依靠自身的潜能,将矛盾一个一个地化解,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强健自己的人格,保证身心愉悦,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去;用美的生活旋律来丰满我们的人格、丰富我们的情怀、丰裕我们的生活、丰硕我们的成果并以此来真正实现精神上和现实生活上的年轻与健康长寿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首先从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医学教师做起,进一步加强养生保健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工作,加强养生保健与康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认真思考关于医疗卫生和保健养生两者的定位关系,为社会培养既有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养生保健知识的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要以服务广大群众为宗旨,倡导健康的科学养生理念,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养生保健知识,尤其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大中专学生和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呼吁全社会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做出新的贡献,实现中医“治未病”的目标,造福社会。笔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科学养生与健康”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饮食、运动、用药、情志调整和全身各系统的养生保健知识,编撰了《科学养生与健康》一书,2023年1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实践运用中收到了良好效果。2023年6月获濮阳市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笔者现就该教材的研究与应用谈几点体会,请同道商榷。
1《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的研究背景
1.1开展科学养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大众的追求,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要求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我国是人口大国,广大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养生知识以及适合自身的养生方法,不知道如何调理身体、修养身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介绍说:“卫生部2009年公布了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在全国31个省市近8万名15~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中,仅有6.48%的人群具有基本的健康素养,而基本健康素养的内涵也仅限于会自测血压、会打急救电话等能力,调查项目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毛群安指出,健康素养就是个体获得健康的能力,而我国国民亟须提高个人健康素养,这样在面对一些伪大师时,才能辨别其真伪。这就要政府与专业机构层面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构建权威信息平台,加强媒体培训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活动。群众要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和技能,选择权威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当今社会,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来看,已经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时代。但是,在城乡社区、单位和农村不同的人群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在机关,人们的健康观念亟需提高,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在社区,全民健身的氛围仍未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在学校,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良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农村,养生保健知识贫乏,防病保健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医生中,重治疗、轻预防,重用药、轻保健的现象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1.2当今社会的养生现状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当前,从报刊、电视到网络,各种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和养生信息可谓无处不在,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所谓的“养生大师”或“养生秘诀”,这些社会现象说明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而且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客观上给一些意在“趁浑水摸鱼”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养生理念和方法使人民群众获得了有益的知识,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的改善,但有些养生知识却使公众误入歧途,适得其反。不少养生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引起了公众和医学专家的质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服也具备了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条件。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人们被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所困扰,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因此,健康养生类图书恰逢其时,成为人发群众直接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
1.3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现代社会,人命关天,健康无价。2023年,大批养生类书籍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收回销毁或禁止出版发行。因此,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须有确切的科学依据,绝不能拿生命开玩笑。养生学的科学价值在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达到无病预防,有病防变的目的。它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保健的范围。
2加强养生康复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当前,各种慢性病、“八高症”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为养生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专家指出,目前全国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在开展养生保健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缺乏养生保健专业的教育人才长期以来,我们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主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但是养生保健专业技能型卫生人才的培养却极度不足,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养生保健专业教育人才。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养生保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养生保健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学市场的扩展,在养生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发挥重要作用,医院的医生、护士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具有科学养生与健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卫生人才;我们的医院、医生不但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还要掌握养生保健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
2.2养生保健和康复专业缺乏系统教材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各个专业除了应培养硕士、博士类高级人才,也应有本科、专科类专门人才及中专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广大城市、乡村、社区的需求。从而形成一个3级的梯队,使普及与提高双管齐下。发展养生保健事业也应如此,但目前教材缺乏。自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教学计划”后,一直没有相应的养生保健专门教材,有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只好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来替代教材,致使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而且,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写的《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中,也没有安排编写该专业方面的教材。
2.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包括养生保健或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就目前现行的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没有执业中医养生康复医师或执业助理中医康复保健医师资格考试。因此,在各级各类医院中开设单独的康复保健科的医院也很少。学生毕业后没有相应的用武平台,只能进入各级各类保健休闲中心工作。而现代医学康复技术近几年发展极快,有许多部级的健康科普专家建议,在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应设有单独的“养生保健指导技师”和“康复技师”资格考试,医院要开设“康复科”,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要开设养生保健、康复保健课程或设置相关专业。
3教材研究的基本内容
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研究内容包括科学养生与健康概论;科学养生的内容;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食品与保健;颈椎的养生及颈椎病的防治;眼睛的养生保健;“亚健康”“、八高症”与“慢性病”的预防;性生活与生殖系统的养生;科学合理用药与健康;科学健康养生要遵循规律;培养科学健康的养生习惯;科学养生须持之以恒;情绪、情志与精神的养生保健;养生与健康的最高境界是跟着感觉走;积极做好健康管理工作等。全书共十五章。
4教材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编写《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收集、借鉴和整理了有关教授、专家、学者关于养生与健康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全书以培养培训养生保健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人才为创新点,填补了国内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没有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空白。
4.1教材的指导思想正确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用、贴近教学培训”的基本原则,既体现了科学养生的理念、内容、养生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本书又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读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创新性。
4.2教材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教材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言而有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出所涉及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最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体现养生文化和养生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尤其和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力求做到内容新颖、系统、实用。
4.3教材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力求坚持定义准确、概念清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在养生方法的运用方面坚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针对性强、科学实用、简便易行、没有成本的原则。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旨在培养充实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养生知识,提高公众的自身健康素质。
4.4教材的各章节教学目标明确教材为了使广大医学学生和读者更好的学习掌握科学养生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每个章节还编写了知识目标检测。
4.5可作为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教材本书可作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专学生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教材。供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临床医学、护理、妇幼保健、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多种专业使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人民群众服务。
4.6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书本教材也可作为临床医师、乡村医生、护士(师)的参考书,为患者提供科学养生与保健服务。
4.7可在多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本教材呼吁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医院的医生与护士以及医学专家在养生保健、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扮演主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5教材供广大群众养生保健和学校、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使用,能够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质
5.1提供了一种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思路本教材倡导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理念,传播一些实用的养生保健常识,无成本的养生方法。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精神养生、情志养生和情绪养生,其宗旨就是要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心理平衡的目标。
5.2提出了科学养生的三大原则和现代社会开展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一是自主性养生原则;二是平衡性养生原则;三是特殊性养生原则。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指导思想。
5.3提出了“健康是福”的新理念本教材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健康观即:健康—活着—开拓进取、贡献社会、无私奉献。积极的健康观是健康的灵魂,也是养生的基础。“健康是福”“,福”于国“、福”于民“、福”于己。科学养生的目的是使人们健康、年轻、长寿、幸福。
5.4提出健康的核心是和谐21世纪倡导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健康是和谐,健康是节约,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发展。实现健康和谐的20字标准是: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5.5提出健康人生标准快乐的健康人生必须从胎儿时期抓起、从婴幼儿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年轻人养生很重要,中年人养生是重点,老年人养生是关键。实现健康人生的标准是:健康、家庭、事业的平衡;时间、财富、精神的富足;个人、集体、社会的和谐。概括为平衡、富足、和谐三个要点。
5.6提出养生与健康的意义重大对社会而言养生之道,不只是个人行为和家庭活动,还涉及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健康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健康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6教材在运用中强调要坚持科学养生,摒弃养生伪科学为有效抵御
某些“神医”、“神仙”的鼓噪,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惩处“造神运动”中的虚假宣传、无证行医、商业欺诈、超范围经营等非法行为。另一个方面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和健全的社会人格,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形成科学理性、平实稳健的社会认知,在各种“养生神话”、“养生秘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使“神医”、“神仙”失去市场。
7教材的实践运用和社会效益
2023年在河南省开展的“文明中原大讲堂”活动和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中,濮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选用了《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为培训教材,笔者积极投入到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等科普知识宣讲活动,对市直各系统、各单位和几十个社区、学校的干部职工、市民、学生开展了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培训,举办讲座数十场,充分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到了把深奥的养生保健知识用简单的语言讲出来,讲课认真,重点突出,幽默风趣,感染力、艺术性强,社会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2023年5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卫生城市复检、文明城市创建阶段性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12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工作者。典型事迹在2023年5月16日濮阳日报文章《润物细无声———我市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综述》中进行报道。
8教材的推广应用前景
8.1对学生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虽然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都没有开设养生保健专业,但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精神,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健康需求,弘扬中国悠久的养生文化精髓。各级各类医学院校一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培养培训养生保健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应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将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作为各个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且纳入各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临床医学、护理、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各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这是学习养生保健科学知识的根本前提。按照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医学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开展健康教育和养生保健技术指导的能力。
8.2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能够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要依靠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养生保健知识在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预防、早期诊治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充分发挥学校师资的作用,将中国传统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思想结合现代科学养生方法和现代医学“三级预防学说”,向学生传授中西医养生和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学生提供较系统的科学养生指导,进行健康教育,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既有医疗卫生专业技又有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也能够满足医生在为病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和新型职业技术工作需求。
8.3发展养生保健事业,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我国养生保健事业要得到发展,要在整个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教学成果的使用和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内外环境的需要进行调整,增加新的内容,使其适应和满足新的需求。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要加强养生康复学科的建设,组织编写养生保健康复专业的中专、专科、本科等不同层次的教材;建议增设养生保健医师、中医养生康复医师、养生康复助理医师资格的考试。同时,还要研究怎样把中医“治未病”的养生康复保健学说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学说”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疗养院;治未病;中医
【Abstract】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represents the mainstream awareness and direction of new view on health and is a subject and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research.In this paper,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sanatorium was done.Advantages of implementing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from such aspects as function,characteristics,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of sanatorium were discussed and the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were communicated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our sanatorium.
【Key words】 Sanatorium;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TCM
“未病”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了对“治未病”的认识。现代医家更加重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众多医家发表文章阐述“治未病”理论。综合文献记载,可将“未病”概括为4种状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1]。2008-01-25,全国“治未病健康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工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医将被纳入保障全民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中。疗养院作为特殊的医疗服务单位,在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本文仅就疗养院实施“治未病”的实践和理论作一些探讨。
1疗养院实施“治未病”的优势
1.1疗养之终极目的与“治未病”的核心高度统一疗养的终极目标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疗养,进行适当休息和锻炼、营养等疗养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通过必要的治疗和疗养措施,使已发生的疾病转向康复、健康。而中医治未病之核心有二:一是无病早防;二是有病防变,促进健康。传统的“治未病”与现代疗养,在理念上是异曲同工。中医治未病从文献记载来看至少有2 000余年了,而我国疗养院的建立和发展就是从预防疾病和疾病康复角度着手的,而且更多的是从预防疾病考虑的,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如太极拳、温泉、海滨、景观、饮食、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武术、保健等,用以调节体内阴阳气血,疏通经络,强筋健骨,调节情志,缓解精神压力等,这些手段和措施几乎在我国所有疗养院被广泛使用,并且在预防疾病和疾病康复中疗效肯定,即使现在,疗养院的核心技术仍是自然康复疗法(中医养生核心技术)和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辨证施治。由此不难得出结论,疗养康复纳入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体系并不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困难[2]。
1.2疗养院的功能是实施“治未病”原则的继承国内正规疗养院的功能现阶段大致包含了疗养、体检、康复和亚健康调治。纵观“治未病”的理念和内容,应该说目前国内疗养院都已基本具备,是轻车熟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治未病”的原则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3]。这些原则疗养院是一直在实践的,如常规的健康体检和咨询、保健宣教及康复疗养、健康评估、危险因子的确定、保健处方的设计、健康档案的制作等,并在传统的基础上,介入了心理、运动、营养等等[4]。
1.3疗养院的人才、技术资源是实践“治未病”的可靠保证疗养院集多学科专业为一体,集健康保健功能为一身,既摆脱了治疗医院单一治疗模式的束缚,又在围绕健身、强体、康复等“以健康为本”方面开辟了新天地。目前国内正规疗养院大多延续了治疗医院的编制模式,专业科室设置门类齐全,各学科人才济济,医疗设备配置精湛,积累了多年健康体检和疗养康复经验,对健康鉴定与指导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及亚健康调治是熟门熟路,对健康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已初具规模,完全达到“治未病”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要求。疗养院在中医和物理治疗方面更具人才优势,与“治未病”工程完全可以无缝衔接。
1.4疗养院的环境是实施“治未病”的理想平台疗养院大都处在风景区,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各种理化因子作用基础,充分利用空气、日光、景观、负氧离子、有机矿物质等自然疗养因子,结合“治未病”的手段,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对控制危险因素,恢复健康体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使身心得到极大调整,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治未病”场所。同时,随着各疗养院陆续对外开放,到疗养院体检、疗养不再是时尚和地位的象征,疗养院的经济效益逐步攀升,由此带来疗养院的硬件设施、医疗仪器设备越来越完善,软越来越到位,再加上超前的健康理念,专业的健康管理,综合的亚健康调治手段,疗养院已成为调养身心的不二选择。疗养院只要搭建好“治未病”的平台,展示自己的管理特色和管理能力,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
2我院实施中医“治未病”的实践和设想
2.1基本思路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理念,切实有效地为客户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干预、保健、治疗等健康服务,探索“治未病”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和昆仑健康保险公司、炎黄东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KY3H‘治未病’中心”,以系统工程的观念考察人的生命运动,以传统的中医学和养生学为主,融合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形成以辨体质、鉴状态、识未病、干预调理、评估效果等为主要环节构成的个性化健康保障技术和服务体系,以传统健康文化理念为主导,以未病、已病为主体,从改变其观念入手,进行顺势调理,实施互动性健康管理,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构建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KY3H”健康服务。
2.2“治未病”中心组织结构中心开设KY3H辨识体检、健康干预、康复保健、名医工作室、综合服务部、贵宾接待室等场所(图1)。
2.3“治未病”中心工作流程(图2)
2.4“治未病”服务模式建立“KY3H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集采集、录入、分析、评估为一体,为客户进行常规体检以及KY3H体质辨识服务,提供体检报告、“知己”报告、“求己”方案和“求医”指南等(图3)。
3我院实施“治未病”的服务内容
1)依托我院现有的高级干部健康体检管理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健康体检服务。
2)依托五脏相音辨识检测系统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为客户提供脏腑及经络功能状态测评,经络穴位、饮食、音乐、情志综合调理方案,及配套的经络调理磁疗贴。
3)依托“KY3H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智能系统为客户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
4)依托现有工作基础为客户提供9项特色技术服务:①中医养生健康宣教。②膏方药膳。③冬病夏治。④针灸减肥。⑤推拿保健。⑥理疗驱病。⑦养身药浴。⑧小针刀。⑨常规中医中药。
“治未病”代表着人类新健康观的主流意识和方向,是当今医学研究的主题和方向。在从“重治轻防”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转变中,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方法、手段的优势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疗养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实施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中积极摸索和探讨,形成自己的特色,
为疗养院的转型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力,薛晓琳,徐雯洁,等.“治未病”思想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08,27(1):76-77.
[2]魏素丽,范竹雯,徐江雁,等.对疗养行业管理归属问题的再思考[J].光明中医,2008,23(11):1849.
[3]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3.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家 儒家 佛家 健康观 心理学
至乐活身――道家的健康观
重人贵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中国自古就有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因为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失之不可再得,所以将重人贵生思想落到实处的做法之一,就是让人珍惜生命。道家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庄子提出过“至乐活身”(《庄子•至乐》)的思想,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健康地活着,这其中首先指的是身体健康。“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①“死者不复生……故圣人重之。”②这样,中国文化一向爱惜人的生命,养护人的生命。后代道家都是提倡并发展这样的观点,如“死王乃不如生鼠”、“死王乐为生鼠”③是说生命的宝贵。再如“人命最重”,“寿最为善”,④以及“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闪电,每一思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性养情以自保”⑤。
可以说,“道门中人为了身心健康,注意探索人与天地的关系,他们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悟出,人的生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天地相应的。违背天道,这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此,他们总结出顺应天地法则而生活的原则。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原则,道门中人创造了大量的养生法门,诸如道引、行气、啸法、存想,等等”⑥。可以说,道家重人贵生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表现。具体来说,道家养生重视“形动神静”,也就是身体的健康在于经常运动锻炼,而心理健康的训练则以清心寡欲为主。
养身以重外――以动为主。西方人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过此种思想:“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庄子更是早就讲过:“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人,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是说养生重视调整呼吸和模仿动物“形动”的重要性。“养身莫善于动”以及“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运体以去病,体活则病离”⑦。孙思邈也说:“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都是说养生在于运动,但不能太过于劳累。“体常动摇,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疾则不生。卿见户枢,虽用易朽之木,朝暮开闭动摇,遂最晚朽。是以古之仙者赤松、彭祖之为导引,盖取于此也。”⑧都是强调“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道家对“禹步”相当赞赏,称之为万术之根本。从形态看,禹步实际上是一种动功,后来的确成为道教养生的重要手段。此外,像彭祖模拟老熊的引导法也是历史上一种相当有名的动功。还有华佗的“五禽戏”动功养生法,指的是模拟虎、熊、鹿、猿、鸟这五种动物的运动套路来达到养生的目的。道教在继承古代各种动态养生法门的同时,积极开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功文化。
养心以重内――以静为常。道家养生重视“清心寡欲”、“以静养心”。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是说坚守清净空灵的状态是养生之道。庄子也提出“‘静默可以补病’,认为清净的修养功夫足以使人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心情的淳朴,使人受益无穷。它不只可以去病,还可以免灾,所谓‘其魄不崇,其魂不疲’,也都是持静的结果”⑨。《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噪则消亡。”⑩《淮南子》也说:“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陶弘景直截了当地说:“静者寿,躁者夭。”宋代养生学家陈直总结了有益身心的十件乐事:“述齐斋十乐云: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其中不难看出,道家认为内心能否经常保持清净的状态对于养生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道家的静修主要是修“内丹”的一种方法;认为丹田内精气修炼成功之后就可以得道成仙,当然就是本文所强调的身心健康之状态了。
君子坦荡荡――儒家的健康观
心为身之本――以德促体的健康观。儒家思想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内心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内外兼修,身心和谐的人。孔子说“仁者不忧”(《论语•宪问》),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子路》),都是说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促进和保持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反之,一个人如果缺乏一定的道德修养,势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内心也就难以保持恬淡的状态。因为“常戚戚”的状态极易造成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失调,进而降低其自身免疫力;进一步说,道德败坏之人,其内心长期处于紧张、恐惧、内疚或不安等状态,此种状态极易使人生病。因为“正常的人本身都有一个功能完善的免疫系统,它确保人不生病;不过,人的免疫系统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这两种调节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又深受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道德因素又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因为道德感是人的社会性高级情感。这样,一个人若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有利于自己保持心情安宁,减少心理冲突,这对维护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结果,自然不容易生病。”所以说,道德高尚的“君子”易长寿,而道德修养差的“小人”则难长寿。
从“人生三戒”到健康节欲论。孔子讲身心理健康的人要结合其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主动调节,促进健康。他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年、中年和老年。认为这三个时期有特别的状态,处理好此时期的冲突和矛盾就易心理健康,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荀子也说过:“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这都是说明可以通过节制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礼之用,和为贵――从心理和谐到心理健康。儒家文化特别重视“中庸”、“和谐”等思想,认为做人做事不能“不及”和“过分”,要“恰到好处”才是中庸,才是和谐,才是健康。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都是说明人和的重要性。既然“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际关系之良否就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境由心造,魔由心生――佛家的健康观
小乘佛教重视循序渐进,大乘佛教重视启发顿悟,其目的都是达到涅或成佛。“涅者‘圆融清净之谓’”(季羡林语)。在这里,涅或成佛者的身心状态当然是非常健康的。
健康层次论。佛教所谓的“罗汉”、“菩萨”和“佛”的境界是谓参佛修道的三个层次。罗汉是证悟到能够认识自己及控制自己的状态;菩萨是证悟到能够控制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影响别人,即普度众生的水平;而佛的境界则是证悟到能够控制自己、教化他人的同时也参透了“天地之道”。三种健康的境界和层次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
健康因果论。佛家认为身心健康的状态是有因果规律的。你现在的健康水平是以前所作所为的直接结果,而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则成为以后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论”。慧远认为人有“三业”:身(动)、口(说话)、意(思想),进而认定“业有三报:一曰见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见报者,善恶适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弘明集•三报论》),这都是说明健康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
健康认知论。佛教重视通过提升内心修养来应对外在的压力和障碍,认为要想提高健康水平就要学会改变认知。《四十二章经》里记载:一个人听到佛祖在修行,并行大仁慈,心里就起了嗔念,用很难听的话来骂佛祖,佛祖默不应对,那个人骂了半天觉得奇怪,就问道:“为什么我怎么骂你,你都无动于衷呢?”佛祖说:“你办了很丰盛的礼物要送给别人,那人并不接受,请问这礼物会到哪里呢?”那人说:“当然又回到我手上。”佛祖说:“今天你骂我,我并不接受,这就像你自己拿着祸事,又回到你的身上。”
佛教讲“境由心造,魔由心生”,认为如果心中有佛,观万事万物都有佛性。这也正是说明心灵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道家、儒家、佛家健康观的现代心理学意义
道家与儒家在心理和谐思想的表达上是“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这与当代心理学提倡的身心健康理论是一致的。“道家强调无为和顺应自然,而儒家强调有为和积极进取。但是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中国古想的人格。两种思想中都包含了和谐的观念,在道家,重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重点。”在此过程中,人们往往将儒道两家的思想综合起来,对外(他人和社会)提倡儒家思想,对内(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道家思想。在道家,心理健康的人是自然人;在儒家,心理健康的人是社会人。道家的健康观重视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儒家的健康观则重视怎样融入社会与他人和集体和谐相处以培养健全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外示儒家,内用黄老”的辩证统一的和谐思想。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是人格独立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这就像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盛世大多都标榜儒家学说,而在乱世则提倡道家思想。盛世类似于一个人正常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儒家思想可以提供理论帮助,而乱世则像一个人生病了――需要道家作为精神食粮。
“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经史子集,汗牛充栋;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在这些历史文献的宝库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自汉代以后,一直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流思想”,三家思想从各自的视角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道互补为主体、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既然儒道释三家均强调要尊重生命的价值,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重人贵生的文化。……一言以蔽之,由于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重人贵生的文化,养生就成为将中国文化重人贵生思想落到实处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做法”。
总的来说,道家是缺失需要,儒家是发展需要,佛家是超脱需要。道家重视身体健康,儒家重视心理健康,而佛家则重视更高层次的健康境界――灵魂的提升与净化。可以说,整合道、儒、佛三家思想中的健康观念,正是“身、心、灵”和谐发展之整体健康观的典型表现。反映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上,就是要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格。
注 释:
①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③姜生:《道教论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④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222页。
⑤施杞:《实用中国养生全书》,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97,116页。
⑥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⑦张奇文:《实用中医保健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8页。
⑧⑩吕兵:《颐养天年》,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197,180页。
⑨周慧、陈萍:《试论道家文化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0月,第25卷第5期,第2页。
陈正平:《腐败损健康,贪官难长寿》,《家庭医生》,1997(2)。
郑雪等:《健康与人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车文博:《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