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精选5篇)

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第1篇

国学经典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大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成为我们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然而,受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侵袭,当今社会变得日益急功近利,这种负面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使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被冷落,学生们出现了浮躁、自私、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各地的读经班、诵经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各校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更是层出不穷。社会上,从于丹、易中天、钱文忠成为“学术明星”,到各大书店各类国学经典著作的热卖,都折射出整个社会对国学经典价值的重新认识。

然而,各地的诵经活动所涉及的对象多是中小学生,如“北京圣陶实验学校”的创办、“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却忽略了作为未来教师的本专科院校的师范学子们,而他们才是今后国学经典教育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所以,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专院校,我们从2009年以来,对全市公办幼儿园进行调研和论证,从各幼儿园把《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内容融入学前教育课程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从未来职业发展诉求和提高幼专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出发,学校组织本校专家和教师为学前教育专业师生编写了国学教材——《国学经典选读:大学·中庸·三字经》,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同时决定从2023级新生开始,学前教育专业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国学经典诵读”公共必修课。其目的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借此,使繁浩灿烂、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正式进入学校课堂,“读千古美文,做淑女君子”。所以,作为国学文化传播者的教师,应该认真扎实地做好国学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完成育人目标。为此,笔者就“国学经典诵读”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和思考。

一、诵读引领课堂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重要读书方法。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重视“诵读”,无论是古代的蒙学教育、经学教育还是现代的语文教育,它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关于读书,《三字经》中有“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的教诲,《弟子规》中也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如果在阅读时将眼、耳、口、心、手一齐来配合,学习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几倍。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可见,“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课堂教学时以诵读为主线,在多种形式的听读、个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师生对读的展开下,将书面文字变成可感、可听的立体文字,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奏,形成语感。在充分诵读之后,教师再适时采取其它教学方法,使学生感悟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修养精神道德、经世致用。

二、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班级交流,师生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在讲授《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内容时,就尝试运用这种教法,在教学时将史例材料、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如《弟子规》中针对孩子的

转贴于

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内容都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内容浅显易懂,但如何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德行这是不容易的。为此,在《弟子规·入则孝》的讲授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flash视频《当你还很小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情境,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然后呈现《父亲的信》和小品《父亲》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析案例、评案例、结案例。在整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最后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感悟到要“孝”,要感恩,这是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收获的内容。最后再通过经典原文的解读与导引,学生理解了“孝”的深刻内涵,并且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解决问题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注重自主学习

“国学经典诵读”课为公共必修课,授课计划为每周2学时,共32学时。由于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只凭课堂90分钟面面俱到地讲解每部经典,显然时间是不允许的,因此,笔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在开课伊始,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任务的督促及分工。每组的任务:一方面从国学经典著作中选取成员共同感兴趣的经典著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制作ppt课件,然后利用课前10分钟,选取一名代表把研究成果进行全班性的读书汇报。另一方面检查督促组内成员背诵和作业完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辨析材料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多媒体和制作课件的能力。读书汇报虽只10分钟,却使学生对国学经典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的含量和效果。

四、创新评价机制

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其中课堂表现占10%:包括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参与程度、与小组同学的协作能力、出勤等。国学经典读书汇报占30%:在汇报时根据内容准备得是否充分、课件是否清晰美观、语言是否自然流畅,教师最后以小组合作综合完成情况及每人分工情况给定成绩、评定成绩。“诵读经典,感悟生命”相关论文占10%:根据文章质量评定成绩。

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采取口试形式进行经典篇目的背诵和相关国学知识的问答。

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第2篇

2023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明确要求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3关于“十四五”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方案,欢迎大家阅读。

各直属党组织,各直属部门:

2023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明确要求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民法典的学习宣传教育,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走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现提出学习宣传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民法典作为当前和“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起草好“八五”普法规划,完善民法典普法工作的制度安排,推进民法典普法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弘扬民法典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我省守法普法重点工作“六项工程”,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面向群众,深入基层,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宣传,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手段、鲜活生动的语言和事例,在全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民法典的热潮,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宣传重点

1.学习宣传关于民法典编纂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2.广泛宣传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3.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学习宣传。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4.广泛宣传民法典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5.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

三、活动安排

(一)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进机关

1.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民法典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组织专题集中学习。把民法典列为领导干部年度学法必修课,列入干部培训计划,推动领导干部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

2.抓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个“关键群体”。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要把民法典学习教育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

3.举办民法典学习报告会。举办党政领导干部民法典学习报告会,邀请专家学者对民法典进行权威、系统、全面解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

4.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旁听民事案件庭审。选取与国家机关工作相关、社会影响较大、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民事案件,采取现场参加庭审和网上观看视频两种形式,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旁听庭审。

5.将民法典相关内容纳入X干部网络学院学xxx台,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必修课程。

(二)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进学校

1.抓好青少年这个人生关键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突出民法典在大中小学法治课中的内容占比,阐释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2.将民法典的宣传教育融入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中,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民法典的学习宣传,通过演讲比赛、模拟法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情景式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

3.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职能,加强民法典的学习宣传。加强民法典研究阐释力度,支持民法典相关学科发展,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三)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进乡村、进社区

1.编写民法典知识问答、案例读本、图说民法典等宣传资料,在社区、村(居)委会服务窗口、农家书屋、法律图书角、公共法律服务室等公共场所摆放民法典文本和宣传资料,供群众免费取阅学习。

2.在村(社区)公共活动场所设置民法典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把民法典和法治元素融入村(社区)文化广场、公园、长廊、橱窗、公益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等宣传阵地。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民学校、市民讲堂、道德讲堂等阵地,加强对村(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

3.开展民法典知识宣传进乡村、进社区活动。通过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普法志愿者现场解答咨询等方式,加强对农民及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

(四)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进万家

1.针对不同群体,分类开展宣传,增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的精准性,基本实现民法典普法宣传对各类人群的全覆盖,让大多数人都得到一次以上民法典宣传教育,让全社会逐步了解民法典、尊崇民法典、遵守民法典。要注重运用群众身边的案事例开展生动直观的民法典宣传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以案释法等方式,把热点案事件的依法处理变成对全民开展的普法公开课,推动民法典进入千家万户。

2.紧紧围绕服务“六稳”“六保”,组织力量深入企业、市场等基层单位开展民法典的学习宣传,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市场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守法意识,提高依法经营能力,帮助他们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

3.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充分运用“报、网、端、微、屏”等平台全方位、多声部开展宣传,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站等新闻媒体要开设民法典学习专题专栏,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普及活动,在“学习强国”平台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把集中宣传与常态化宣传有机结合,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教育网络。

4.在《X日报》及相关网站开展《民法典知识百题竞赛》活动,请社会公众参与答题。

5.在X电视台《豫事说法》栏目播出“聚焦民法典”系列专题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释法析理,向社会公众讲解民法典对比原相关法律的亮点,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6.开展“诵读民法典,礼赞新时代”活动,广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科研人员、教师、警察、学生、律师、文艺工作者、农民、社区居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工、个体从业人员等开展民法典诵读活动,在省内各广播平台、微信公众号播出、推送,扩大民法典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7.“X普法在线”微信公众号开设民法典宣传专栏。在“X普法在线”微信公众号举办《民法典知识每日一题》在线答题活动。

8.用好普法阵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医院、景区、公园、车站、集贸市场等人群集中场所要利用电子显示屏、板报、墙报、橱窗、标语等宣传民法典相关知识。加强在公交、地铁、轻轨、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及场站的学习宣传。全省各级各类法治文化阵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要突出民法典内容,基本实现各类法治文化阵地和平台都有民法典宣传内容,使民法典抬头看得见、用时找得到。

9.围绕“民法典护航美好生活”,在郑州地铁1号线开设“民法典号”专列,在地铁车厢内外布展宣传民法典相关知识。在郑州地铁1号、2号、5号线沿线各站点通过车载显示屏、宣传板面等加强宣传。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是贯彻落实关于民法典学习宣传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民法典宣传“落下去”“活起来”的重要手段,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确保民法典学习宣传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之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回应群众关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基层群众需要,突出地方和行业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解决好学习宣传“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精准帮助群众在解决现实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中学习宣传民法典,努力实现民法典学习宣传“全覆盖”,夯实民法典学习宣传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中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提示,防止产生负面舆情。

(三)落实普法责任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确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把民法典普法宣传与法治文化建设、法治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把民法典宣传内容融入各类法治文化阵地中去。广泛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居)法律顾问和农村“法律明白人”,通过以案释法宣传民法典,为基层群众开展法律服务。各级普法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力量资源,把集中宣传与常态化宣传有机结合,形成宣传合力。

(四)增强宣传实效

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第3篇

——新任领导干部廉政谈话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首先,向在座的各位表示祝贺。按照程序,你们已经成为我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就地级市来说,你们已经成为“高级”干部了,所以,今天我们特别召开这次新提拔县处级干部集体廉政谈话会。刚才,市纪委的X书记和你们做了深刻的交流。下面,我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我市干部队伍现状和以往的经验,与大家交流一下如何“以案为鉴”,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

权力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担当。身处改革发展爬坡过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走上新岗位,遇到的利益、矛盾和诱惑会更多,能不能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以公正之心化解矛盾、以警惕之心处理诱惑,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定力。对干部开展任前廉政谈话,就是要及时提醒、早打招呼,督促他们系好履新的第一颗“风纪扣”,防患于未然。刚才,我们集中观看了我市查处的X违纪违法犯罪案例,还观看了省纪委查办的X违纪违法犯罪案例。

当前,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已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的必备课,也是最直接、最直观、最有力、最有效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做到以案为鉴、对照自省、汲取教训、警钟长鸣,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绷紧纪律之弦。如何做好以案为鉴,发挥“案鉴”的最大效果、最佳效应?请你们到新的岗位上后,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建议通过“议案明纪”“以案普法”“以案施教”“以案促改”四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切实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防线,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做好“以案明纪”,就是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做到用权当戒。“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典型案例教育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讲纪律、守规矩”意识的过程。典型案例一般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影响力大、可鉴性高。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让人们能够较全面地弄清一个人、一名党员干部违规违纪,以及走向违法犯罪的“轨迹”“历程”。其中涉及了哪几条“纪律要求”,违反了哪些党规党纪,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增强纪律和规矩意识,时刻牢记“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理性用权;时刻牢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为民用权;时刻牢记权力是把“双刃剑”,有权不乱为,用权当有戒。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切实“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做到时时守纪律、事事讲规矩,如此才能形成讲纪律守规矩的“头雁效应”,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

做好“以案普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加强对党员干部法律普及,做到行有所戒。“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党的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谁执法谁普法”。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者、执行者,首先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护法。通过典型案例教育,能够更好地再次对党员干部进行一次法制宣传教育,法治精神洗礼,切实“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增强对法治的敬畏,做到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考虑到是否违纪违法;把法律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不钻法律“空子”,不跟法律规矩“躲猫猫”,不游戏法律,切实做到行有所戒、依法办事。

做好“以案施教”,就是通过身边案例教育,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做到引以为戒。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永恒主题,党员干部教育是永远的课题。教育的目的一致,教育的方法不同。用身边人案例教育“身边人”,应当说是警示作用最强、警示效果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能够取得“处理一个、教育一片、警醒一方”的良好效果。用好“身边教育”就要上好警示“公开课”,建立职务犯罪案件庭审旁听机制,让党员干部走进庭审现场旁听,亲眼看到昔日的同事、熟人站在被告席上接受法律的审判,亲耳听到他们沉痛的忏悔,亲身体验“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含义,引导党员干部以案为鉴,筑牢廉洁防线。同时各级党组织要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现场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拘留所、看守所等场所,“零距离”感受违纪违法惨痛教训,以案施教、以案促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另外,要通过编写“身边人”典型案例教材,拍摄制作警示教育片,提醒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第4篇

制定民法典是编纂还是汇编?

哪些制度放于民法之内哪些制度放于民法之外?

民法典的编纂体例采用《德国民法典》的五编制还是采用《法国民法典》的三编制?

如何规定财产法问题?

如何对待人格权?

“我认为中华民族在制定民法典的时候,一定要有她的创新,如果没有一点创新,就不叫‘中国民法典’”。

“编纂民法典好比这头发。头发长出来再梳,梳什么发型都好办。”

“头发长出来以后,把它往哪边放、梳怎样的小辫子,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关键是好用。”

几位著名学者的相互争辩使得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搂里的研讨会异常活跃。

2002年4月6日,中国民法学界的著名学者云集北京大学,共同参加了由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北京大学《中外法学》编辑部主办、法律出版社协办的“中国民法百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

会议严肃而活泼。会场内外挤满了人,许多人都是站着听的,站着的对坐着的人的提问,有一股扑鼻的“火药味”。

研讨会传达了一个信息:

中国民法典的制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头发是怎样长出来的

“民法典的立法进程”主题发言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梁彗星教授和厦门大学徐国栋教授。

梁彗星教授的发言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在所进行的民法典编纂情况;另一部分则是民法典编纂中的一些争论焦点。

梁教授说:“我国要编纂民法典的立法目标可以说是在十五大报告中就定下的,因为在报告中说‘我们要在2023年之前建成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中民法无可厚非地占据着重要位置。”

现在我们的各个部门法都有了法典,惟独民法领域只有一个《民法通则》,《民法通则》和相关单行法对我国保障人权、发展民主和法制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从现实来看《民法通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足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保障人权、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提供坚实的、牢不可破的基础,所以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迫切性在进入90年代后期日益凸现出来,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一项立法任务。

因此,1998年3月,立法机关委托9位民法学者、专家,成立民法起草工作小组,负责中国民法典编纂和草案准备工作。民法起草工作小组议定的计划是:第一个步骤是1999年完成统一《合同法》,实现交易规则的统一和完善;第二个步骤是用5至6年的时间通过制定物权法完善有形财产关系的基本规则;第三步是2023年前完成中国民法典编纂。

现在,第一个步骤已经顺利实施,新《合同法》已于1999年3月通过并生效。第二个步骤正在进行中,至今产生了两部物权法草案。

按照当时的计划,物权法草案今年要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过去的三步走程序。

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情况有了变化,由于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中国政府、立法机关对于立法进程提出了进一步加快的要求,委员长直接提出要求:要在今年就完成民法典的草案起草工作,这个草案要在今年就上常委会审议一次。

因此,今年1月11日法制工作委员会召开民法典编纂工作会议,决定采取分编委托起草的方式,委托若干专家学者分别起草民法典各章节工作。民法典的编纂已经不是一个议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为此,郑成思教授提出一句名言:头发长出来再梳,梳什么发型都好办。

但这样又产生另一个问题,即这样大的一部民法典的草案怎样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我国人大常委会从来审议过如此巨大的一部法律案。这部法律案究竟要多少条文?人大法工委民法司司长王世明认为应该有两千条左右,至少也要有1500条左右。如果在常委会上宣读1500条法律案,常委们怎么进行讨论?这个问题还没有研究。王世明同志认为还是应该分编进行审议,分编通过,类似民国时候国民政府制定当时的民法典所采用的办法。

另外,梁教授还谈到了涉及民法典编纂体例的若干重要争论点;制定民法典是编纂还是汇编?哪些制度放于民法之内哪些制度放于民法之外?民法典的编纂体例采用《德国民法典》的五编制还是采用《法国民法典》的三编制?如何规定财产法问题?如何对待人格权?

我们走在十字路口上

厦门大学徐国栋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人身关系”流变考》,他在发言结束时说:“在100多年的继受西方法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我们是一边倒地继受德国法。我们在制定民法典之际,中国的民法理论和立法者也走在十字路口上。如果我们除了德国以外不知道还有另外的道路,我们就无从判断这条德国道路是对还是错。现在我的使命就在于把另外一条道路告诉大家,使得大家可以评估一下我们跟着德国走到底对不对,如果对可以继续走下去,如果不对我们可以采取第二条道路或者第三条道路。反正有一个前提,知道有另一个选择的情况和无所选择的情况相比,第一个情况为优。”

徐国栋认为,中国历史上,大清曾派出考察团周游了很多国家,到了意大利、秘鲁、奥地利、西班牙、德国以及英美国家,最后选择德国是因为德国实行君主政体,和大清一样,都有皇帝。

第二是因为德国搞成文法,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这两个理由在中国现在都几乎不成立了。第二个理由还有部分保留,我国有成文法的传统。

其他的就仅是一种历史的关系而已,我国长期跟德国接触,了解得多、认同得多,徐教授说:“我希望在以德国法为底本的情况下,再以一些优势因素使他完善,德国法的传统我们想丢也丢不掉,但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其他选择,在多项选择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一个更优的选择!”

会场有人问梁彗星教授,在民法典的立法工作中最大的动力和阻力是什么,是形式上的还是实质之上的?梁彗星回答:制定民法典最大的动力是我们民族要现代化,要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要求民主法治;至于最大的阻力现在很难说,但我认为潜伏在后面的还有计划经济残余、还有旧体制的惯性势力,特别是过去我们常强调行政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障碍是我们的立法远远没有达到科学化,在立法进程当中,还要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学者的意见。

当谈到加快民法典的立法速度时,梁教授说:“我也不是太赞赏,我认为民法典的制定,越快越容易出问题。”

徐国栋教授提出“在民法学领域,我强烈讨厌‘创新’这个字眼。我们的问题恐怕不是创新而是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在民法领域不像其他新兴学科,创新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如果我们有时觉得自己做了创新,或者是因为我们的无知,因为别人早就搞了,我们不知道。第二,如果我们作了什么创新,我相信有很多‘创新’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例如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这种创新后来都被历史的大浪淘洗得干干净净。”

梁教授认为,中华民族一定要有她的创新。

这个创新当然要在前人的研究和各国民法的成果基础上创新。我们现在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上确实有创新的制度。例如企业法人制度,我们在起草民法典的过程中,经过再三研究,最后决定要保留它,“企业法人”是一个创新!

会场上有人提出,我国在制定民法典时应像法国德国那样进行全国民事习惯调查。

怎样梳小辫不仅为好看

北京大学王小能教授发表了她对民法体系安排的见解。她说,“体系的安排很重要,头发长出来以后,把它往哪边放、梳怎样的小辫子,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关键是好用。民商法的体系安排问题大部分人谈得都是民商合一,我本人也不反对。但我建议在总则部分显示一些商法的特殊的地方,尤其要把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的关系作个交待。因为对于学者来说,这些问题不成问题,特别法就是特别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但是在法官及领导人那里可不是这样。”

对于民法典体系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教授和张新宝教授在谈侵权行为法问题的时候,都主张侵权法应该在民法典中单独作为一编,并且应该是和其他制度如人格权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和合同制度相对应,相平行的一编。

制定民法典时机成熟吗

在“中国民法的现代化”这一单元的主题发言中,北京大学刘凯湘教授提出中国民法典编纂的时机是否成熟的质疑。

刘教授说:“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民法典从内容、实质上是一种真正的能与人权、人性相符合,能真正为我人民安宁、幸福、和谐的生活提供一种圣经一样的东西,同时它在文字、体系和逻辑上还非常优美与赏心悦目,我想这些所依赖的条件将非常的严格,甚至需要比制定中国宪法的条件还要严格。”

刘教授认为,我国自70年代末至今的短短2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到今天是否形成了足以产生一部优秀民法典的政治时机?首先整个社会在治国理念中,从领导到民众的观念中,是不是有一种民本思想、人权思想?包括老百姓本身,是否有民权、民本思想和权利本位等等观念。从这个角度讲,政治条件还不够成熟;第二,经济条件:从现在来看,一部现代化的民法典必须要有三个条件即市场的契约化、经济的民主化、财富的私有化,而我国目前也还不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三,从民智的开启程度来看,且不说我国文盲比例太高,就是在文化人、城里人当中,私权的观念、市民社会的意识都还不成熟,还未到马上颁行一个民法典的时机。

但同时他却很赞同现在着手民法典草案编纂工作,他认为我国的民法典真正颁行,还需要15至20年的时间。

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最后作了总结发言。

他说:“第一,我国法学界对于民法典的来龙去脉、历史发展的研究究竟到了一种什么程度,近几年来有许多民法学家在做这些概念的梳理、历史的研究,我知道徐国栋教授专门成立了民法典研究所,对世界各国民法典的历史进行研究。但大致上来说,我们只是对于民法的文本进行了一些有效的研究,对于民法所依据的学理研究是不是足够;另外,对于特定的社会中民法与其所依赖的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到底做过多少研究?我想在这个方面二十多年的法学教育历史给我们的时间还是太短,我们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民法背后相关的逻辑、理念、机理,也许我们的民法典制定也会受到一种知识的制约。”

“第二,西方法系的引进,我们面临着两大知识传统的冲突,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中国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互相冲突,这个问题在英美和欧陆国家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民法传统的国家来说,却存在着一个如何融合的问题。四十年代,哈佛法学院的庞德教授来中国时,发现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来自各种不同背景的教授在这里教授法律。

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

现代工业产品零部件的60%~80%,都是依靠模具成形,模具已经成为机械、电子、汽车、家电、通讯、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产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少、无切削或近净成形的重要工艺方法。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1-2]。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近年来在不断发展,但模具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在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技术方面。模具工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掌握先进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人才,而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近几年,不仅高职院校,国内很多高等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争取为模具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模具研究所的两所高校之一,先后开设了“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塑料成型技术”、“模具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并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在模具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模具专业人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包括我校在内的高等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和模具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我国模具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通,致使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无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缺少形象生动的案例教学,教学方式过于僵化。尽管有些高校也引入了“案例教学”,但很多情况下更接近于“举例说明”,案例往往是辅助要点的讲解,学生不能对整个模具设计案例进行有效地掌握,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

(3)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以及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4)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实物演示和生产现场教学环节。模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凭课堂的讲解,会导致学生缺乏模具实物的认识,不能产生对模具三维空间实体的想象力,进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5)考核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模具课程仍然是期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和问题的主动研究和分析思考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不能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和研究,把教学、科研、实践在人才培养中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学生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主动学习,并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训练思维能力、发展个性[3-5]。模具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包括模具结构设计与优化,也包括模具制造工艺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更需要有实践环节的真实体会。因此,通过选用典型案例,来映射模具课程内容的所有关键知识点,将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应用过程中的分析以及分析中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再结合实践进行研究型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基于上述分析,对模具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传统的以模具成形理论基础模具成形工艺模具成形零件结构工艺性模具成形设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为主线的知识灌输型课程讲解体系,以若干个典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案例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初期即给出典型案例,以案例引发的问题为引导,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地展开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重点突出每部分内容的关键知识点,以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分析方法为主线,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

(2)从模具成形制品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分析入手,按照实际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和方法,以模具的功能结构模块和设计制造知识为重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以模具功能结构为对象的若干知识点。然后从模具设计和制造整体优化的角度,研究功能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对模具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模具设计师应有的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

(3)采用研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围绕授课内容提出能引发讨论和发挥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给出模具设计方案。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出关键知识点并重点讲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同时,教师通过介绍模具设计和制造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的一些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引出该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思维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

(4)针对模具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网络、现场实物并用的多介质、多手段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建立课程的动画、视频和网络资源库,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简易化和趣味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要点。

(5)研究新的课程考核方法。模具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传统的通过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存在明显弊端。现在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办法,把重点放在平时的考核中,分阶段、分内容、分知识点进行考核,再以不同的加权平均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考试中增加了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探索和创新。

三、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实施的教改课程包括“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技术”等模具设计制造方向本科生专业课。以“塑料模具设计”为例,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了确保课堂的教学质量,制定了典型案例分析教学实施计划,按照计划编制了具有模具设计课程特色的教学大纲,将原来的知识原理讲解为主的教学计划转变为以典型案例为主线、逐步引出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实践的内容包括:

(1)典型案例的分析与选择。注塑模具种类很多,各类注塑模具的设计既有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对各类塑料模具设计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尽管塑料模具种类繁多,但按照模具结构分类,可分为两大类即单分型面的二板式模具和多分型面的三板式模具。当塑件中存在侧孔或侧向凸凹时,模具又需增加侧向分型机构,而浇注系统的设计尤其是浇口形式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注塑模具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因此,我们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浇口形式作为典型案例,即直浇口、侧浇口及点浇口:

① 案例1:直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直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一模一腔,模具结构简单,装配图和零件图简单易懂,模具功能零件齐全,适合在授课初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② 案例2:侧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侧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模具结构与案例1相似,但成型零部件的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中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③ 案例3: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多分型面,由于需要顺序开模,自动脱凝料,模具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后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三类典型案例根据不同的授课阶段,由浅入深地引出,既保持了授课知识的整体性,又让学生容易接受,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根据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案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浇注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脱模机构设计、成型零部件设计和侧向分型机构的设计等几个功能模块。每一部分功能模块都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理解。

(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动画,制作用于教学的模具实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教改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结构合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原有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很多动画内容和图例。另外,还准备了30多件模具实物,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示。

(4)基于典型案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探索,以新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话、讨论、辩驳,形成“教师陈述问题,学生多人猜想反驳”的“对话共同体”课堂模式。重点章节的讲授由传统的教师一人单讲改为学生上台合讲,形成了“猜想与反驳”的课堂讨论气氛。主要讲述章节,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今天的知识点和问题,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步将学生心中的疑问给予解答。教学手段上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放映动画,引用图例和演示实物,产生了一种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思考题。

(5)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期,设置1-2学时的参观实习环节,通过成形加工和模具制造的生产实习和教师现场讲解,使学生对模具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结构、模具加工设备和模具加工的工艺过程等知识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了期末笔试、大作业和口试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中注意了试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注重了对学生模具设计基本原理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期末大作业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对考察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根据模具课程的特点,结合典型案例,选择了一个带有侧孔的方形壳体塑件作为考核对象,分别让学生们设计三类注塑模具即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直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带侧向抽芯机构的侧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以及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点浇口三板式模具,要求学生画出模具装配图并采用答辩的方式给出大作业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让学生们系统地掌握了塑料模具设计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考核效果。

四、教改效果与展望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对校改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安排、课件和动画及实物演示、典型案例的选择、实践教学、教师授课水平、考核方式、校改效果总体评价等17个问题,并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收回问卷118份。在学生认同度调查数据中,95%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认同,5%的学生基本认同,他们一致认为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能力给予了很大帮助。

通过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需要对这种全新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期望未来能够形成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模具专业课程特点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我国模具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祁红志. 模具工业的发展与模具专业群的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44-47.

[2] 刘全坤,王成勇,刘传经. 模具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重点[J]. 模具工业,2023,37(5):1-4.

[3] 郑伦楚,徐晓军. 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推进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2023(2):18-20.

[4] 刘冰,陈厚,倪文莉. 以科学本质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新思路[J]. 高等理科教育,2023(3):74-7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