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心理学(精选5篇)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个人股票投资;风险成因;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2-0073-04

数据显示,至2008年9月,我国个人股票投资者开户数已达上亿户,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7%,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和非机构投资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持有的市值比例是4∶6。据调查统计,上证指数自2007年10月的6 124点跌至2008年9月的1 800点,中国股市的个人投资者中,约有95%的人亏损,约4%的人持平,只有约1%的人盈利。可见,中国股市中的个人股票投资者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引起股市高风险的原因很多,有些原因是市场固有的,其影响几乎遍及所有的股票,这是很难控制的;某些原因是公司或行业内部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有些原因则是个人投资者个人的操作水平所造成的,这是可以采取有效方法规避的。因此,从股票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视角,认真分析个人投资股票的风险成因,探求防范股票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这不但对培育成熟的个人投资者、提高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影响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进程、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一、个人股票投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1.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当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正面临一个全开放式的复杂国际经济环境。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08年7月份CPI较2007年同期上升5.6%,创下1991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通货膨胀高企。同时美国2008年8月份失业救济人数已达45万,仍据历史高位,就业市场状况正急剧恶化。次贷危机何时结束仍然遥遥无期,数据显示美国主要金融机构2007年以来损失约4 50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经济运行状况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经济奥运后能否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增长仍存疑问。目前,A股跌幅近70%,股票市场剧烈的波动对股票直接投资者形成巨大的风险。从根本上讲,与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美国的次贷危机、我国的通胀问题无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完善

近几年来,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市场法制……一系列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使得资本市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仍是“新兴加转轨”,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成熟市场相比,以及与处于类似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新兴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股票市场在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股票IPO制度没有发挥市场化定价机制作用,最近媒体曝光的宁波立立事件,则凸显了发行制度透明度的必要性。最令人恐惧的是,按照现有的IPO发行制度,大小非减持永无尽头,新增大小非冲击力更强。据中证登记公司统计,至2008年6月底,老的大小非尚存3 000多亿股,谁知股改后IPO又形成了新的大小非,新股上市带来的新增大小非则高达1.1万亿股,比如,在2008年9月份解禁的51.02亿股大小非中,股改时产生的解禁股为15.11亿股,市值101.69亿元,而新老划断后首发、增发股份的解禁规模则高达35.91亿股,解禁市值达到322.66亿元,占9月份解禁规模的76%。仅北京银行2008年9月19日解禁的7.38亿股限售股,就相当于9月份49只股改大小非解禁规模的28.7%。 此外,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分红制度、印花税的征收、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等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笔者认为,上述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缺失正是个人股票投资者风险产生的症结所在。

3.政策手段干预过多,造成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过高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还是一新生事物,到目前为止,只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相对于西方股票市场来说,还不成熟、完善,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单靠证券市场本身的力量没有办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行,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就决定了政府会较多的采用政策手段来干预股市。政府既制定政策,又操作政策。在我国,股票市场“政策市”、“消息市”的特征显著,几乎每一次股市的大的震荡,都是由国家政策和重大消息引发的。当股票市场不景气时,政府便会出台各种形式的“利好”政策,来让投资者入市,使股市资金增加,把股价拉上去,使股市看起来一片“繁荣”的景象;当股价一路飘升,泡沫不断增加时,政府又会出台各种“利空”政策,人为扫压股市。如2007年5月30日,经批准,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由1‰升为3‰,上证指数对这次政策冲击当天的反应是股票下跌0.65%,而且连续引起股票市场持续下跌,这种下跌就是国家政策制度引发的系统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获得了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机构投资者,便利用内幕政策信息的便利,进行股市的投机,进一步加剧了股市的波动。就此意义而言,政府“政策救市”,与其说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如说在客观上给个人投资者积累了更多的政策性风险。

4.个人股票投资者自身心理因素

股票投资决策是人的主观行为,客观因素无论怎样变化,最终都得由人来评判其是与非。因此,个人投资者在股票投资时,各自不同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状态对股票投资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投资同一只股票,对于不同的个人投资者,有的盈利丰厚,有的亏损累累,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者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果说基本因素是从“质”的方面影响股票价格,市场因素则是从“势”的方面影响股票价格,那么,心理因素可以说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水平的“人气”。我们可以把引起股票投资风险的心理因素归为两类:一类是市场主导心理倾向变化;一类是投资者个人心理倾向变化。所谓市场主导心理倾向,是指一段时期内股市上大多数人对行情的看法,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情演变有趋势”。看法有时悲观,有时乐观,但只要一成气候,单个投资者往往会被卷入其中,即使这种“气候”是投机因素或谣言搅和起来的虚假现象也在所难免。在我国这样一个个人投资者素质相对不高的市场,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大批个人投资者就会捕风捉影,闻风而动,大量抛出或购入股票,形成“看淡”或“看好”的市场气氛。另外,个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倾向则比较复杂,比较典型的有贪婪心理、投机心理和赌徒心理等。

5.个人投资者有关证券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限制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调查显示,我国股市的个人投资者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其中不足中等文化程度的个人投资者占五成,而初中以下的低学历者有一成多(如图1),这意味着有数百万的个人投资者未能接受初中以上的文化教育。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知识来自于非正规教育,主要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股评专家的讲解以及报刊、杂志的文章等(如图2);在做具体的投资决策时,投资者依据股评推荐、亲友引荐以及小道消息所占的比重达五成以上;两成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决策时几乎不做什么分析,而是凭自己的感觉随意或盲目地进行投资。比如,许多个人投资者不知道K线、分时线、市盈率、市净率等基本概念,许多个人投资者还有的错误认为一块钱的基金比二块钱的基金便宜。很少有个人投资者知道上证50ETF为何物,更不用说掌握高效投资的理论和知识,了解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关系,学会组成正确的股票投资组合,掌握控制风险的技术。

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对我国股票市场可供选择的投资方式、投资品种也缺乏全面地了解,在股票投资过程中普遍缺乏运用适当的操作技能和投资方法,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技术图表呈现的一些规律来指导股票投资的操作,即使一些个人投资者懂得一些技术分析,却把技术分析和技术指标看得过于神秘,甚至视为神圣,把它们当作纯粹的教条和数学定理来摆弄。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个人投资者在对股票投资品种的选择、评估、进出股票市场的时机、投资决策以及股票投资风险的控制等方面容易出现失误,从而引发了内生投资风险。

二、个人股票投资风险的防范

1.完善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是防范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风险之本

夯实基础才能着眼长远。监管层应进一步强化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让市场摆脱“政策市”实现“制度市”从目前来看,应重点推进IPO股票发行制度、投资者结构、上市公司质量等方面的改革。

首先,在IPO股票发行制度上,应强化发行节奏、发行结构的市场化约束,完善新股询价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化定价机制,将定价过程更多地交由市场参与主体决定。同时,对预披露制度进行改革,将预披露时间适当提前,增加社会对拟上市公司的监督。

其次,推动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优化投资者结构。研究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措施,努力提供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企业年金等机构资金的入市比例。在提高机构投资者比重的同时,需要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因为资金本身没有短期长期之分,长期资金必须得由长期投资理念的人长期持有。

此外,应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增加投资者回报,全力推进建立帐户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严格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培育股市诚信文化……

完善基础性制度建设是贯穿股票市场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市场各方应全力以赴,坚持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保障股票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减少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使保险资金股票直接投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提高对大盘预测的准确性,确定全局观

首先,个人股票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股市大盘主要趋势判断的准确性。分析和利用大盘走势的规律,能够有效地规避投资股票的风险。为此,平时应养成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政策新闻的习惯,认真分析上证指数的月K线、周K线、日K线的走势,根据上证指数K线的位置、阴阳、形状、缺口及成交量来判断大盘的走势:什么时候变盘、什么时候步入下跌通道、什么时候进入上升通道。比如,沪综指自1997年5月的1 510点下跌后,一直运行在1 100点的相对低位达两年之久,在1999年1月至4月都是很好的入市机会,再大的风险也就是股指不动而已,而收益方面则是后来牛市带给投资者颇丰的收益。又如,沪综指从2001年6月的2 245点下跌到2005年的7月的1 000多点,对中长线的投资者来说,1 000点是很好的入市机会。再有,沪综指从2005年7月的1 000点上升到2007年的10月的6 124多点,股市已积累了巨大的风险,什么时候出来都是对的。目前,沪综指尽管经过将近一年的下跌,已至2 200点,但如果你不做中短波段,简单地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投资者信心及大盘的K线走势分析,下一个大升浪怎么也要到2023年或2023年启动。2008年后四个月和明年上半年,有的也是中短线机会,而不是长线机会。

其次,个人股票投资者要确立全局观。目前,大多数的个人股票投资者往往比较盲目,没有全局观,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全局观首先是要把握住市场的定位,包括判断现时股票市场是投资价值高还是投资价值低、风险较大还是较小,未来的6个月以至更长时间里股票市场将会在怎样的点位、怎样的形式变化,将会出现哪些热门的板块,将会有哪些可能的炒作题材。比如,尽管沪综指从2007年的10月已下跌了60%之多,但个人投资者如能较好地把握奥运概念、创投概念、农业板块、股指期货概念,依据大盘的走势,选择入市的时间、撤离时间,依然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当然,对市场的总体把握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一般投资者都不容易做到,当然不是要求大家都成为“活神仙”。但确立全局观的最大好处是避免了盲目,能够做到进退有度,不至于胡乱追涨杀跌,才会促使投资者不断地去修正、去思考,也就不容易受短期内的功利诱惑而深套其中。

3.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等待

个人投资者股票投资,仅会看盘、操盘,甚至有准确的判断力还是不够的,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等待。许多个人投资者自身知识经验和判断力都不差,可就是赚不到钱,归其原因,无非是一些心理误区造成的。面对股价的大起大落,容易造成种种心理问题,看到别人赚钱就眼红,红了眼就盲目跟风;一旦亏损了又怨天尤人,像赌徒一样总想着翻本,便失去了投资的理性。因此,克服贪多、盲目、急躁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是在股市投资中有效规避投资风险的根本。同时要学会等待,包括持币观望和持股待涨。每一个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一年中有价值的行情也就那么一两次,其余时间里都是风险大于收益,但市场中的诱惑总让人忍不住要学飞蛾扑火。其实,在下跌、调整行情中,虽然有强势品种可以逆市飘红,却多数只是短线的炒作,空间有限,不是价高就是难以把握,个人投资者在这样的市场里去操作成功率几乎为零。同样地,在强势中多数品种也都会实现涨升,只不过存在先后顺序而已,有很多投资者都曾经选中过黑马,但很少看见投资者能骑稳黑马的,大部分投资者在稍有获利时就早早卖出。还有的投资者在熊市中捂了几年的股,却在大盘即将探底时绝望的斩仓,结果是功亏一篑,这些都是由于不善于等待造成的。

4.加强学习,掌握有关证券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个人股票投资者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和掌握相关证券专业知识对于指导股市投资的重要作用;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经济理论、投资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掌握股市基本分析技能和技术分析技能。同时,更应当学习高效投资的理论和知识,了解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关系,学会组成正确的投资组合,掌握控制风险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投资的技术技能,更多地依靠知识、研究分析和投资技巧去获取投资收益。

三、结论

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股市的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冒一定风险才能带来一定的收益,这是股市的魅力所在。但是,作为个人投资者应设法弄清股票市场风险的成因,避免去冒不必要的风险,规避可以规避的风险。防范股市风险的基本方法就在于监管层应努力完善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个人投资者应较为准确地判断大盘趋势,确定全局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等待,加强学习,掌握有关证券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夸可•霍.个人理财策划[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98-99.

[2] 王健补.理财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18-328.

[3] 郝云峰.个人金融投资品种及风险的成因和控制[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 王小玲.中国股市系统风险实证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2篇

(一)股票投资的优势

1、投资股票门槛低。这是大多数散户投资股票的主要原因。不像房地产或黄金等投资类型,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做敲门砖,很难进入市场。

2、能获上市公司的股息和红利。这是股民选择股票的主要目的,因为投资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一般比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获得的利息要高很多。

3、可以通过买卖股票获得资本利得。有一部分投资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而获得差价,即资本利得。

4、流动性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很强,加之现代电子交易系统的辅助,股票的成交速度非常快,从而使得股票市场的变现速度很快,时间成本很低。

(二)股票投资的劣势

在股市上经常流传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因此股票的风险是隐藏在很多因素之下,接下来是关于股票风险的来源进行简析:

1、市场的流动性较强。每一交易时间单位中的行情,可以视为“独立重复试验”,而且概率还不是一样的。

2、信息的不对称性。有效市场假说在现实中并不起作用,因为市场价格包含所有的信息,也包含了大多数人错误的信息。

3、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中顺次发生、同时发生的现象,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4、股价的不确定性。估值不是定值,除开企业谈股价没有任何意义。既然估值永远是估计的,那么价格也是主观的。

二、投资者行为分析

虽然不同投资者选择股票的方向或途径不同,但是每个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是相同的,因此投资者大多存在相似的投资行为,基本总结如下:

1、从众行为。由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当作出投资决策时,会根据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的权威人士或其他投资者,甚至是小道消息作出不理性的判断。当看到股票牛市就贸然入市,看到股票低迷就退出股市,这都是大多数投资者不成熟的理财行为。

2、贪婪行为。当在股票投资中获得收益时,大多数人会不满足于当前微弱的收益,会看的更高更远,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通常他们会被眼前的利益迷住双眼,眼睛中只有巨额的收益,而忽视存在的风险。投机心理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心态,一般投资者会执着于追涨杀跌,最后资金被市场被套牢。

3、冲动行为。大多数投资者都存在这种行为,因此“牛市”和“熊市”这两个词孕育而生。当投资者的投机心理被市场行情识破时,心里就会着急,担心自己的资金会成为股市下跌的牺牲品,缺乏耐心的大多数投资者就会退出股市。当股市见长时,投资者又会初步预测股票继续增长,冲动购买股票。这些都是缺乏耐心的不理智投资行为,很容易被股市套牢。

4、政策扭曲行为。有些投资者盯着有关股票投资的国家政策,每次投资都是依赖对国家政策的判断。而政策的误导会扭曲市场,导致投资者错误投资。

三、股票投资策略

(一)尽量避免杠杆投资

尽量避免避免负债进行股票投资,杠杆投资的投机性质很强。投资者应尽量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避免杠杆投资。应该尽量保持一定的流动资金,进行股票投资首先应该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日常生活,因为股票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

(二)适当的进行分散投资

职业炒股者或炒股专家一般都会进行多元化投资,即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实质就是分散风险,股神巴菲特一般持有6种股票,在他看来股票太多不利于投资者集中时间和精力关注企业经营状况,就会存在投机心理。因此股票应分散投资但不能过于分散,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三)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首先应该避免盲目从众,应该理性客观的判断自己的投资方向,不能一味的依赖股票市场的走势,即应该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认知能力。其次应该避免贪婪,应懂得知足者常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不可冲动投资,避免频繁交易。频繁交易会造成正确率下降,出现亏损,同时还会损失手续费。股票市场是考验投资者心态的一大市场,具有稳定的心态那么股票投资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别人贪婪的时候要学会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要学会贪婪。这句话的意思是投资者要选择适当的股票投资策略,不能盲从。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股票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据统计我国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的历史最高点6124点到2008年10月的最低点1664点,下滑速度如此之大,让中国的股民不敢轻易步入股票市场。但却有投资者抓住这次机会冷静分析股市从中获巨大的盈利。

(四)善于总结错误

股神巴菲特也不是没有失误的时候,但是巴菲特的过人之处在于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总结错误并抓住危机中难得的机会最终转败为胜,获得成功。因此,只要正确的次数多于错误的次数,在正确的投资上所获得的利润足以弥补并超过失败投资的亏损,那么该投资策略就是成功的。

四、股票投资选择的建议

随着人们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加深,股票作为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投资产品,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所占有的资产比例也应有所不同。

(一)单身青年期

该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最强,因此高风险和高收益的股票投资最为合适。比如:成长股、重组股、题材股、周期循环股等应优先选择。

(二)已婚青年期

这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力较强,且收入也提高了,因此同样应把重点放在收益上。比如:成长股、重组股、题材股、周期循环股等应优先选择。

(三)已婚中年期

这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差,但是收入水平最高,因此股票投资更重视收益性和安全性的结合。比如购买成长股和周期循环股,同时购买稳健的蓝筹股,同时前者最好稍微高于后者。

(四)退休老年期

老年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和收入水平都是最低,因此安全性投资是他们优先考虑因素。比如安全性最高的蓝筹股成为最佳选择。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股票的收益;投资者情绪;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0月9日

一、投资者情绪概念

投资者情绪在证券市场中影响着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对外界价值的认知与评价更加注重,我们认为在证券市场上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投资者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程度。通过观察发现,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认知行为能力与理性程度是有限的,而现实生活中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往往具有情绪化的行为,这与经典经济理论中投资者理性假设有所不同。现代经济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的不足,它把现实行为人作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的范畴扩大到投资者情绪,接受了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事实,更有效地解释了投资者行为。我国经济学家饶育蕾给出了较为直观的定义解释,她通过研究认为投资者心理偏差通过投资者情绪反映,投资者的预期会受这些心理偏差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对未来证券市场带有系统性偏差的预期即为投资者情绪。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分析

(一)股市投资引导功能失效。当前,中国股票市场参与者的心态表现并不成熟,投资者通常比较短视,不会考虑长期价值投资。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股市公开报表信息与公司实际情况“貌合神离”,严重削弱了市场公开信息的参考价值,再通过我国为数众多的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投资行为的盲目性,这导致股票市场的投资定价功能大大弱化,继而出现投机行为过度的现象。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到股市犹如一场游戏,赌徒心理泛滥。

(二)有效信息缺乏致使“羊群效应”泛滥。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投资者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人们的行为偏差其实是系统性的。投资者想要合理的分析股票市场,就避免不了受到情绪等心理因素影响。市场参与个体受到能力的限制,往往对自身思考得出的判断立场摇摆不定,常常根据引导原则即相信所谓的“小道消息”作为自己的引导,追随其他投资者,使得投资者行为不能达到最优化,EMH成立的假设条件不具备。我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缺陷,大量内幕交易屡见不鲜,个体投资者在群体投资活动中容易“去个性化”,更容易参考他人的做法,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这使得我国的投资者“羊群效应”现象泛滥。那些在缺乏足够关于风险回报信息的情况下便涉足风险投资,稍有风吹草动便马上出逃的投资者往往被描述成“羊群”,一般的观点认为,市场参与者的羊群行为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牛市中,会导致投资者头脑发热,其冒进的情绪化决策会通过羊群效应迅速向其他投资者蔓延,产生过度买卖问题,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剧了金融市场风险。

(三)股市中的过度自信程度较高。鉴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滞后以及上市公司不重视中小股东的特点,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获取的股利收益难以达到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并不对股利收益存有太多幻想,资本利得成为购买股票的单一获利途径,这导致了中国股票市场过度投机现象泛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短线交易,正是这些原因,中国的投资者情绪更能对股市的起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陈斌等以问卷的方式获得了大量我国的证券市场数据,其调查表明,只有不到12%的个人投资是为通过公司分红而获利,超过78%的个人投资者入市的动因都是为通过获取股票的买卖价差而获利。正是由于制度安排缺陷导致套利受限与相当部分中小投资者的投机心态严重,中国的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三、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波动影响分析

(一)显性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在我国,对于投资者主观情绪的研究也不少,但是没有很有说服力的调查结果。像好淡指数、央视看盘这两个指标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但是他们不能反映股市的整体情绪,他们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反映比较敏感,被调查的数据的范围较小、科学性也不强,与其他代表投资者的情绪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消费者的预期指数将作为本文研究投资者情绪的指标。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情况,没有把金融衍生品作为投资者的情绪,像认沽认购权证在我国发展范围还十分小,不能够整体的代表投资者的情绪,因此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经济数据不能够完全的反映投资者的情绪,也就不能成为相关的指标;股票价差在我国备受关注,而股民对股票的分红不是很关注,所以也没有选用。

(二)隐性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隐性投资者情绪,是指运用股票市场上可以反映投资者对股票市场预期的数据来构建的投资者情绪指数,根据这些金融数据的来源,通常把这些指标分为四类,包括换手率、ARMS指标、零星股买入卖出比率、新高低比。在股票市场上把全部交易过的股票的换手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就是换手率,将这些股票流通股的市值作为权重。我国股票市场横截面收益和换手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股票市场的投机易造成了股票价格的高涨,从而导致了投机性泡沫的出现,这是由股市的卖空机制与股市参与者的信念有所不同,这两方面同时存在导致的。

(三)理性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理性投资者情绪是依据宏观经济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信息所产生的,在噪声交易理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噪声会逐渐消失,理易者会慢慢主导市场,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就是理易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噪声交易和基本面的情况由股票报酬率来反映。在股票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新股的发行与上市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股市的发展较稳定。一般在投资者的情绪乐观时,新股发行的速度很快,主要表现为上市的家数多而且数量也很大,如超级大盘股的发行与上市的时间都往往在投资者情绪乐观的时期。在股市持续下滑低迷,股市参与者信心不足时,会导致投资者的情绪悲观,监督管理部门一般会减少新股的发行,有时也会根据股票市场运行的情况暂停一段时间。

(四)非理性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非理性投资者情绪来源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在有效市场假说中,股价可以反映一切有价值的信息,股票的价值和价格之间有一个偏差,这就是噪声。下面主要从A股新增开户数方面来研究其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新增开户数对于国外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来说,由于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长,股票市场相对稳定,A股新增开户数的变化不明显,所以股市参与者的情绪一般不能通过其来反映,但我国的股票市场比较特殊,我国股市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当新增A股开户的数量不断增多时,它可以反映场外投资者的情绪,也就表明了投资者情绪很乐观。我国的股市正处于高速上升阶段,新增A股开户数量的不断增多,直接表明了投资者高涨的投资热情,因此投资者的情绪与新增A股开户的数量呈正相关的关系。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本文研究中国股市不同收益对投资情绪的影响,分别选取好淡指数这一直接指标作为投资者情绪指标,上证综指收盘价为收益率指标,好淡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是研究中国市场股市收益与投资者情绪关系最为常用的两个指标,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股市行情和投资者情绪的整体状况,本文选取2005年1月7日至2023年5月30日期间数据,共491个样本。

(二)实证结果。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是对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求解的一种最简单和最实用的方法,本文讨论的是正收益和负收益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故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式:

从表1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正收益和负收益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是有区别的。正收益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显著,负收益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不显著,与上文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一致。股市正收益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方向为正,也就是当股市收益出现盈利时,人们的投资情绪趋向于越来越积极。由于系数为正,股市正收益越大,对投资者情绪的促进作用也越大,能够在投资者情绪处于乐观状态时进一步提升投资者乐观程度,容易产生资本市场泡沫。股市负收益对投资情绪的影响不显著。负的收益常常使投资者产生不安的心理,特别是个别的事件导致的股票市场较大负收益率的产生,导致投资者不能判断整个股票市场的前景时,往往出现对前景判断的分歧。

五、对策建议

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加强对市场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弱化投资者情绪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避免由于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所导致的投资者盲目乐观或者盲目悲观;另一方面要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使市场中众多缺乏专业知识的个人投资者也能够获得真实、全面、及时的信息,为增强其行为的理性程度提供基础。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投资者的指导和教育,并建立配套法律框架,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创造一个更加成熟、健康的投资环境。一方面规范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培育理性、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以发挥其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个人投资者的素质,强化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增强其行为的理性程度。

六、结语

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选取机构投资者情绪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符合我国机构投资者行为的情绪综合指数,并研究其与股市收益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验证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情绪与大盘深成指收益之间存在非对称性相互影响的关系。股指收益变化对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要强于机构投资者情绪对股指收益波动的影响,这就说明深成指指数的前期走势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不仅如此,机构投资者也容易受自身情绪的影响,这种情绪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这种非对称关系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很好扮演股市“晴雨表”的角色,非理性投资行为依旧存在,我国机构投资者对于稳定市场功能有待不断完善,同时表明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股市收益波动的系统因子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江川,陈军.极端投资者情绪对股价指数影响的非对称研究[J].系统工程,2023.2.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偏差;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

1 研究综述

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首先会收集该股票的信息,进而通过分析作出决策,交易后股票的涨跌又反作用投资者的行为并造成影响。在此过程中,投资者不可避免的存在非理。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投资者心理、知识水平和行为的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偏离,产生认知偏差。投资者的认知是一个心理过程,认知过程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偏差的聚集性将导致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偏差。在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阶段中均存在发生认知偏差的可能,影响了投资者的非理。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思维上会经历四个步骤,即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如图所示:

1.1国外研究现状

1.1.1信息获取阶段

投资者会对容易记起的消息或事件更加关注,并认为其发生的可能性也更大。Kahneman 和 Tversky(1971)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相信那些容易处理的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一种“真理幻觉”偏差。因此,在股票市场上,当颇受关注的热点股票有利好消息时,股价上升,反之,有利空消息出现时股价下跌。Nisbett and Ross(1980)研究表明,决策者更容易被生动、易记的信息,而不是枯燥、抽象的统计数据所影响。Shiller(1989)认为投资者对股市的热情经常受到变化无常的公众注意的影响。

1.1.2信息加工阶段

Tversky 和 Kahneman(1974)的研究显示人们更多会受到无意义的初始值的约束。他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投资者通常会对初始值进行调整来进行评估。Kahneman 和 Tversky(1979)的研究显示了投资者参照心理,他们认为投资者进行策略选择时,倾向于寻求参照物,与此相类似的结论在于投资者的“锚定”心理。Thaler(1985)的研究提出了“心理账户”概念,显示了投资者在潜识中趋向于将不同的收益或损失划分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上,对不同的心理会计账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并依据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决策。Wright 和 Bower(1992)的研究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好心情的投资者相比较具有坏心情的投资者,其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会偏于乐观;而投资者的坏心情常常与信息评估过程中的过多细节或关键性战略相关联。Shefrin(2000)认为许多资深的投资专家对新的信息同样由于锚定作用,采取保守的态度。

1.1.3信息输出阶段

Odean(1998)建立模型分析过度自信与投资者交易决策的理论关系,模型表明尽管大量交易导致非理性投资者的收益不能弥补交易成本,然而,这些投资者高估了交易的预期收益,因此,他们频繁地进行买卖操作,导致高交易量、高换手率的出现。Griffin和 Tversky(2008)的研究显示当事件的可预见性比较差且证据不明确时,专家投资者表现出比普通投资者更多的过度自信。

1.1.4信息反馈阶段

在此阶段,投资者会拒绝面对失败或推卸责任。Miller 和 Ross(1975)的研究发现投资者趋于将好结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结果归咎于外部环境,这种自我欺骗理论与投资者的认知差异具有密切关系, Bell,Loomes and Sugden(1982)在决策理论中引入后悔变量,在计算备选方案时还需要考虑已选方案与放弃方案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后悔,因此对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修订:

一般预期效用=预期效用±后悔变量

后悔变量=ω(∑RI×RP[A-B])

其中,RI 表示后悔强度,指决策方案与备选方案对比后的强度。RP 表示后悔发生的可能性。ω取决于决策者的个性偏好和情境因素。研究表明,后悔产生的ω值大于喜悦的ω值。

Nofsinger(2001)利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144 家公司(1990 年 12 月-1991 年 1 月)的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利好消息会引发投资者的卖出行为(卖出赢家);反之,利空消息不会引发投资者的卖出行为(卖出输家)。这一结果与厌恶后悔寻求自豪的行为是一致的。

1.2国内研究

彭星辉、汪晓虹(1995)通过调查分析法对上海股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征和个性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性格品质、能力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股票投资绩效的主要维度。刘力、陈兴珠(2001)运用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方法检验了沪深股市,发现两者均存在股价过度反应的现象。赵学军、王永宏(2001)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比美国投资者更严重。李心丹、王冀宁、傅浩(2002)利用个体投资者的交易数据研究发现,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存在政策依赖心理、暴富心理、过度自信、过度交易的认知偏差。鲁直、施欢欢(2002)研究结果表明,就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投资者现状来看,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对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有着重大影响。林树、俞乔等(2006)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无论股价处于上升还是下跌阶段,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个人投资者中,“赌徒谬误”效应对股价变化的作用强于“热手效应”, 存在着明显的“处置效应”。朱小斌、江晓东(2006)针对我国股市高换手率的现象做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国股民缺乏经验以及投资者以男性为主这三方面造成了中国股市的高换手率。

梁云芸(2008)基于 SEM模型分析了内在因素(包括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信贷约束和性别)与外在因素(金融机构的影响、上市公司和媒体舆论的影响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对投资认知偏差和投资方式单一性的作用,发现教育水平与收入对行为偏差和投资方式有负相关的关系,而年龄则对行为偏差和投资方式有正相关的关系。李天择(2008)联系中国证券市场实际定性分析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认为投资者认知偏差和信息不透明是造成中国股市非理繁荣的主要原因。王旭宏(2009)利用调查问卷和田野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的心理和认知偏差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具有过度自信、锚定和调整偏差、模糊厌恶、代表性偏差、框架依赖、损失厌恶和处置效应等九种认知偏差。

2.我国投资者认知偏差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

2.1过度交易

2.1.1市场表现

行为金融学学者对将近八万个账户的历史交易纪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交易活跃的股票的回报率显著低于市场回报率。随着互联网在线交易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买卖活跃的程度。投资者买卖证券的目的主要有获得利润、换取流动性、平衡投资组合以及规避税收等。投资者认为进行频繁地交易够获得超额收益,出现过度交易的现象,即较大的成交量、较短的持股时间以及较高的换手率和周转率。然而事实上,投资者过于频繁地买卖,却没能带来超额收益的交易行为,如图2-1。

图2-1中显示,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与平均净利率成反比。过度交易者在频繁的交易中,其收益率倒不如少交易的收益。那么过度交易中必定有许多是非基于信息的盲目交易,从而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交易行为。换手率作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过度交易程度。如图2-2:

由上图可以看出,股票的市盈率与换手率的运动趋势是一致的,股票市盈率越高说明股价越高,投资者可能获得的收益就越高,与此同时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赌徒与投机心理等认知偏差,进行过度交易,导致我国股票市场高换手率的现象。1998一2023这13年来,中国股市上交所的A股股票加权平均换手率一半年数都超过了400%,07年这换手率甚至超过了900%。我国的换手率平均高于香港10倍,流动性居全球证券市场之首。这意味着上市流通的每一份股票每年平均要转手4次以上,即停留在投资者手中的每支股票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整个市场的交易活动异常活跃。这反应我国短期投资盛行而长期投资不足,同时也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过度交易的行为。

2.1.2心理学解释

过度交易的产生主要是源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进而容易忽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5]。他们坚信自己掌握了有必要进行套利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进而导致大量的交易。过度交易的强弱与过度自信的强弱是相对应的,通过证明我国存在这样的现象:单身比已婚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过度交易、新手比老手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牛市中比熊市中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等等。

2.2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

2.2.1市场表现

在现代金融市场,投资者总是对信息反应过度。一般表现出两种心理活动,第一,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预示着未来会反向运动;第二,股票价格异常波动越大,预示着其未来反向运动的幅度会更大。

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非常大且非常频繁,图2-3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2001年到2023年上证综合指数的波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在2001一2023年的11年间,沪市年振幅超过40%的年份有6年,占据了大半的时间,更惊人的是,2006一2008这三年的年振幅均超过了 130%,08年竟达到了231.7%的幅度。从2006年至2009年这四年时间内,反映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趋势的上证综合指数从2006年的最低点 1161.91点开始一路上升,一直达到2007年10月16日的中国股票市场上证综指的历史最高点6124.04。在波谷形成前后,投资者则过度恐慌、过度悲观,股民迎来了疯狂的下跌趋势,到2008年10月 28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上证综指跌了73%到1664.93点,此后上证综指又开始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上涨,到2009年8月4日近10个月的时间里,上证指数从1664点涨到了3478点,上涨了一倍多。这足以说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之强是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无法比及的。中国股票市场这种高波动性充分反应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反应过度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相对于反应过度,对信息反应不足比较特殊。但在我国 A 股市场,对信息反应不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对信息的怀疑导致价格并不出现预期的波动或随时间调整相对过慢等等。我国许多知名学者经过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 A 股市场存在着利好消息易反应过度,利空消息易反映不足。一些价值投资者认为,在这类股票公布利空之时,往往预示着未来的复苏。从走势上看,这些股票并没有因为利空消息的公布而下跌,相反却维持相对平衡甚至偏强的走势。

2.2.2心理学解释

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反应过度还是反应不足,其主要心理因素都是受代表性启发和锚定与调整启发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受代表性启发的影响,投资者易高估新到来的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信息,并在可得性启发下,根据以往经验更加强化了新信息的重要性,使得证券价格过于上涨(或下跌),再加上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得证券价格更加偏离;受锚定与调整启发的影响,投资者仍然锚定在以往的信息下,而对于新信息的调整不充分,框架依赖表现得较明显,倾向保守主义心理,使得证券价格慢慢上涨(或下跌)。

2.3处置效应

2.3.1市场表现

国内外学者在判断投资者是否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持有亏损股,大多沿用Odean的研究方法。采用卖盈比例( PGR) 与卖亏比例( PLR) 两个指标来考虑处置效应。卖盈比例(PGR)= 实现盈利/( 实现盈利+账面盈利);卖亏比例(PLR)=实现亏损/(实现亏损+账面亏损)。通过卖盈比率与卖亏比率的差值DP=POR-PLR或者二者的比率PP=PGR/PLR来考量处置效应。若DP大于0或PP大于1,则说明卖盈比率高于卖亏比率,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大,其倾向越强烈,处置效应越显著。

对我国投资者大量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PGR/PLR的均值接近2,卖出盈利股的概率是卖出亏损股概率的2倍, 而美国的比率仅为1.5倍。说明我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明显。据深交所调查显示,当投资者所持股票下跌时,选择 “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比例最大,约占总数的41%;其次是选择 “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约占总数的32 %;而选择 “忍痛割肉”的投资者仅占总数的27%。这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有着较为典型的损失厌恶与风险偏好共同存在的行为特征。因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不是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衡量财富总量,个别证券的价值变化往往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从而影响投资整体收益的实现。

2.3.2心理学解释

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投资者损失厌恶,后悔厌恶和心理账户等认知偏差。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是为了避免资产损失带来的后悔,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之前的决策是错误的,这会给投资者带来挫折感,使其心理上感到内疚和不安。因此投资者会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轻易卖出亏损的股票。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的成功,使自己的自我意识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在心理上感到自尊和自豪。当持有的股票发生亏损时,投资者不愿意售出,是因为他担心将来股价上涨后会造成很大的后悔,使其内心痛苦。若股票价格进一步恶化,同样会令他感到后悔、痛苦,但这种痛苦要小于前者,所以处置效应更表现为一种最小化的后悔而不是最大化收益的交易行为。

3.对投资者的建议

行为财务更多的是从投资者的心理和期望等方面来诠释投资者的行为。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解释,针对证券市场的非理性表现。为解决投资决策过程中所存在的认识与行为偏差,投资者应采取以下投资策略。

3.1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分成不同的份额,在不同的股票价位逐步买入或卖出,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这种策略方法是针对投资者的后悔厌恶心理而设计的。投资者若一次性买入或卖出,当股价下跌或上涨时,投资者会因为没有钱再买而后悔或因为过早卖出而后悔。若按成本平均策略操作,跌时有资金再买,涨时还有股票可卖。这既能给投资者避免后悔,又能让投资者感到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从而带来投资愉悦感。

3.2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在一个长的投资周期中,投资者应在年轻的时候多买入股票,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投资的股票数逐渐减少。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投资者的短期风险厌恶而设计的。一般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之所以不高,就在于过于关注短期风险而频繁操作,若买入并长期持有,则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有关研究表明系统风险是时间的函数,即较长的时间段能有效地分散股票的风险。因而年轻时买入的股票数应当最多,这些股票将被持有的时间会最长,其最终收益也将会很高。

3.3反转投资策略

反转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如2一5年),买入过去表现不好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过好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是基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而制定的。投资者对于公开信息的过度反应会使得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基本价值,造成股价的低估或高估。那些表现不好的股票是认为被低估的股票,而那些表现过好的股票是认为被高估的股票,三五年后它们将会回归合理的价格,股票收益会发生反转。

3.4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如3一12个月),买入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较差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是基于投资者的反应不足而制定的。投资者对于公开信息的反应不足,使得股票价格会缓慢上涨或下跌,表现好的股票会继续表现好,差的继续表现差,股票收益存在惯性。它与反转投资策略是刚好相反的买卖策略,只是所考察的时间跨度不同。

3.5止损策略

止损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买入股票后,若股票下跌,应当预设一个心理价位,作为股票的最大亏损点,跌到这个价位应当立即卖出进行止损。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而设计的。投资者由于处置效应,往往持有亏损股票较长时间而不舍得售出,使得亏损逐渐扩大。若执行止损策略,投资者就能将亏损控制到一定的范围之内。

以上几种投资策略只是理论上的探讨,看似简单但在实践操作中并不易把握。因为每种投资策略都有它适用的环境,而股票市场又是个瞬息万变难以准确预测的市场。在股票市场中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投资策略,也不存在一种风险小收益高的投资策略,每个投资者应当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心态特征以及风险承受程度等方面来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邹辉文. 投资者非理性心理行为的综合效应与股价波动. 福州大学学报. 2008, (1): 25-29.

[2]潘枫.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技术与市场. 2023, (5): 72-73.

[3]周润书, 曹时礼. 论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创新. 华东经济管理. 2023, (1): 138-142.

[4]邹辉文. 股市投资者行为特征及其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评述. 福州大学学报. 2009, (1): 16-23.

[5]黄汉东. 投资者心理效应与股价波动分析. 企业家天地. 2023, (11): 212.

[6]王闽, 韩心灵. 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基础和延伸. 会计之友. 2009, (11): 7-8.

[7]周丹, 郭万山. 中国股市波动的信息不确定性与投资者行为效应研究.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23, (2): 48-55.

股票投资心理学范文第5篇

股票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和投资工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股市自设立以来,投资者多呈“散户化”特征,投机明显,致使我国股市行情经常暴涨暴跌,扭曲了股市的投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主要因为股市参与者没能正确理解股票投资的本质及其收益根源。

很大一部分学者们对股票的研究大都以股市分析和预测为主要内容,违背了股票投资的商业逻辑,客观上助长了股市投机。

股票价格的短期变化大、流动性良好等表象,掩盖了其商业本质和收益根源,让人们错以为股票是与其背后所代表的企业不相关的、能独立存在和交易的虚拟资产,导致很多股民成为投机者。

(一)股票本质上就是资产所有权

首先,从融资的角度来看,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其本质是通过向社会上具有投资倾向的人出售公司净资产的方式来募集发展所需的资金,所以股份公司往往倾向于在股市行情高涨时发行股票以达到最好的融资效果。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并不是发行没有实质内容的纸张或电子交易凭证,而是净资产全权的转让,从这一角度看,通过发行股票融资,与股份公司在市场上公开拍卖净资产融资的方式,在商业本质上一样。

再者,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股票投资者购买股票,本质上是购买了公司的净资产,成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人们得到了股份公司的资本,就成了股份公司的出资人,从而拥有公司的部分资产所有权。

(二)股票投资本质上是间接参与生意,收益根源来自企业盈利

实业投资和证券投资的本质相同,都是因为看好某一公司的商业前景进而购买资产来参与其生意,实现资金资本化,从而获得资本回报,投资者购买股份公司的股票,本质上是投入资金购买公司的股权,就像格雷厄姆说的,“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人的地位类似于少数股东,或非上市企业的匿名合伙人。这样,他所得到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或企业基础资产价值的变化”①,说明企业盈利是股票投资收益的源头活水。

从而不难看出,公司的经营业绩决定着股票投资者的收益。如果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利润不断增加,那么股票投资者将会获得较好的收益,企业盈利良好一是会增强其红利分配能力,进而通过持续增加的现金分红来回报股东,另外可以不断增加公司的净资产和净利润,提高公司内在价值,进而股价上涨,投资者便可获得所投入资本的增值价值。反之,如果公司经营状况差那么投资者就会亏损,盈利的下降一方面会降低公司的分红能力,投资者所得现金分红将下降,另一方面会导致公司内在价值下降,进而引起股价下跌。

(三)股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生意合伙人关系

股东公司的全体股东作为一个整体,是公司的出资人和所有者,所以生意合伙人才是股东之间的本质关系。同一股份公司的股东之间,应该在前景展望和意愿上是基本一致的,股份公司的兴衰决定了股东们的投资收益。

二、商业本质下的股票投资启示

股票投资的商业本质揭示了股票投资的要义,从而启示股票投资者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和参与股票投资,远离股票投机,树立理性、成熟的投资理念。

投资者应该以生意的视角来思考股票投资,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研究上,牢牢把握住公司盈利是股票投资的收益根源这一基本点,认清核心风险,学会逆向思维,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式。

(一)股票投资者要以生意的视角思考股票投资

股票投资的本质就是购买公司的净资产,投资者一般会购买所看好行业中最优秀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来间接参与公司的生意,成为公司的股东和生意合伙人,分享公司经营所带来的商业回报。公司的经营能力和业绩决定着投资者的收益,所以投资者应该以生意的视角去思考股票投资相关问题。

股票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之前和持有股票时,都应把自己定位为生意人,跟踪企业发展状况,在思想上与企业共存亡。具体地说,一是在购买股票之前,股票投资者应事先深入调查股份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了解公司的各项状况;二是投资者购买股票以后,应定期跟踪公司动态,及时掌握公司的经营状况及业内现状。

(二)股票投资者应着重研究企业发展

目前股市中的大部分投机者并不是着力研究所投公司及业内状况,而是感兴趣于预测股价的短期变化,钻研一些宣称能预测股价涨跌的理论与方法,关注各种相应指标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真理”去频繁交易。此外,多数股票投资者还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所谓的内部消息、热点,但往往弄巧成拙、事与愿违,自己的精力和财力都受到亏损。

在了解股票投资的商业本质后,投资者应把主要精力转向企业发展状况的研究上,具体地说,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前,要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管理者素质、产品竞争力、技术水平、销售能力、业内地位、竞争对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能更准确地确定所投资公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在持有股票时,投资者要时刻关注公司的各项动态,正确评估股票价值从而及时做出决断。

(三)股票投资的核心风险是公司的经营情况恶化

宏观经济、政治事件、自然灾害、股票供需等外在因素一方面会引起股价的短期变化,另一方面对投资者来说又是机会,“市场波动对投资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市场出现低价时,投资者会理智地做出购买决策;市场出现高价时,投资者必然会停止购买,而且还有可能做出抛售的决策。”②即便企业受到外因影响,如果企业内部管理优秀、产品技术含量高,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岿然不动甚至化险为夷,股票的内在价值依然提升。

从对股票投资的本质分析上不难看出,股票投资的核心风险是公司经营状况的恶化。公司经营情况恶化,必然导致盈利下降或亏损,股票的内在价值下降,进而股价下跌,倘若经营业绩持续恶化以至于公司破产,那其股票就会一文不值。

降低股票投资风险,关键要寻找到业绩良好且股价合理甚至低估的优质公司,并且跟踪、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就像彼得?林奇说的,“我根本就不相信能够预测市场,我只相信购买卓越公司的股票,特别是那些被低估而且没有得到市场正确认识的卓越公司的股票是唯一的成功之道。”③投资者要熟悉所投行业的现状并且能挑选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进行投资。

(四)学会逆向思维,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式

逆向思维的本质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随风倒,要有处变不惊的定力。巴菲特投资领域平淡和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与大众思维完全相反。再者,在投资品种选择方面,不要只追逐热点和概念,要对业内情况充分了解,多关注生活周围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在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式,善于逆向思维,这样才能在二八现象中胜出,在股票投资博弈中获胜。(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注解:

①本杰明?格雷厄姆(著).聪明的投资者[M]. 王中华,黄一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13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