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1

  李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荣国府长孙贾珠之妻。贾珠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李纨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李纨青春守寡,心如“槁木死灰”,是封建淑女,是标准的节妇,是妇德妇功的化身。但她进入大观园后,恢复了青春朝气,不但带领诗社兴旺发达,而且把大观园治理成青春女儿的净土和乐园。

  人物名片

  姓名:李纨

  字:宫裁

  诗社别号:稻香老农

  父亲:李守中

  公公:贾政

  婆婆:王夫人

  夫君:贾珠

  儿子:贾兰

  小叔子:贾宝玉、贾环

  小姑子:贾元春、贾探春

  丫鬟:素云、碧月

  身份:荣府大奶奶

  性格:贞静淡泊、清雅端庄、处事明达,却又超然物外。她是深巷中一泓无波的古井,她是暮霭里一声悠扬的晚钟。那古井,那晚钟,沉静,从容,却也沧桑。

  花名签: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出自宋代王琪《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风流说到今”

  住所:稻香村【题额“杏帘在望”,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数楹茅屋”,外面“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俨然是一派“竹篱茅舍”的农家风光。这个住所非常符合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

  出场介绍: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读诗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谓“女子无才便为德”,故生了便不十分认真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罢了,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却以纺绩女红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诗作-文采风流(匾额)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李纨正册判词

  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

  内心愿望

  李纨进入大观园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二月二十二日,姑娘们搬进园。春天还没有过完,也就是一个月左右,她就想到要办诗社。她的这个构想,完全可以申报吉尼斯,起码可以拥有知识产权。

  李纨办诗社,决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要知道,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从文化开始的。**的文艺复兴、*的****,均是证明。这充分说明她的内心并非“心如古井”,而是涌动着波涛,期望着变革,充满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但她是谨慎的,她没有去操作她的创意。直到将近半年以后,八月,探春才醒过来,捡起李纨的构想,发出帖子,邀集众人创办诗社。李纨并不与探春争功,一听到消息,立刻赶到探春那儿,称赞探春“雅的很”。并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探春,**诗社。

  一是自荐为掌坛人。

  二是拿出自己的稻香村作为社址。

  三是肯定林黛玉的建议“极是”,大家起个别号,并且第一个为自己起了个别号“稻香老农”。

  四是出了个人人叫好的主意,邀王熙凤做监社御史,好解决经费问题。

  李纨知道,没有钱,是什么好创意也没法实现的,是万万不能的。为了让王熙凤就范,李纨对王熙凤发动炮轰:一口气送给王熙凤“无赖泥腿市侩”“下作贫嘴恶舌”“黄汤灌狗肚”“狗长尾巴尖”“泼皮破落户”“楚霸王”的系列雅号,“恨不得将万句话来并成一句,说死那人”,有如狮子搏兔,势不可挡,显现了她性格中的奇光异彩。

  李纨这个要钱的办法,是主动进攻,又是创新之举。王熙凤居然甘拜下风。说我不答应你,岂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王熙凤非常清楚,大观园众女儿的心,与李纨是相通的。所以不能与李纨对抗,也用不着与李纨对抗。李纨在****中已经弃了权,只不过说说狠话、快活快活嘴巴而已。这二妯娌只有矛盾而无对抗,和*共处了一生。

  李纨社会活动的潜在能量让人吃惊。从进大观园之后,从建立诗社之后,李纨完全变了一个人,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她的笑容,听见她的笑声。她既写诗,又评诗,活跃异常。她和姐妹们一起,利用诗社,向封闭、窒息她们生活和心灵的纲常名教发起了挑战。

  李纨的诗知识广博,内蕴丰富。贾宝玉对李纨评诗称赞有加,说她“善看,又最公道”。曹雪芹通过诗社,写出李纨的才和情,让我们看到她*日的无好无为,是不得不为,是在礼教**下的**。李纨并不是与世无争,心如死灰。曹雪芹越是写出李纨性格的光彩,越衬出她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

  稻香村黄泥院墙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真叫“满园春色关不住”。李纨就是这关不住的红杏。

  青春朝气

  大观园中的李纨可谓是青春焕发。寡妇身份阻了李纨追逐外在形象的**,虽不能穿鲜艳服装,不浓妆艳抹,但却阻止不了她对自然美的欣赏感悟与追求。

  稻香村内几百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杏的色与形的热烈奔放正是李纨内心感情的外放。她对自然美的审度能力之高令人赞叹。大观园诗社的第一次诗会是在李纨的提议下以白海棠为题咏对象的。白海棠是贾芸让人送给贾宝玉的,李纨只是在来的路上碰巧遇见。她虽没有题咏,但她对花的美是**而有欣赏力的,然而花的主人只是在咏完后会回***“忙着看了一回”(第三十七回)。芦雪庭拥炉作诗也是李纨提出来的,在这片红粉玻璃世界里,每种景物都成了冰雪世界难得的装点。宝玉落了第,李纨便罚他去向妙玉乞红梅,这罚的方式相对于王熙凤更是雅致。李纨对栊翠庵的红梅情有独钟,一见不足,还想带回去细细欣赏,对美的审度之高及爱美之心之烈,又非其他人所能及!

  参与创建诗社,李纨就进入了性格发展的第一高峰。她们是二月十二进入大观园的,那时李纨就有了结社的想法。延至八月,探春一提议,李纨立即赶去,说:“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长坛!”并且荐以自己的稻香村作为社址。李纨的热情一下子达到顶峰,紧接着咏白海棠、芦雪庭即景联诗等等,李纨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进去。在诗的王国里,李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她以主人公的态度与热情对待诗社的一切活动,使得大观园诗社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为大观园儿女理想生活提供了屏障。有了诗,就要评诗。评诗是曹公塑造李纨青春形象的又一精彩之笔。在这里,李纨不是标准的寡妇,更不是“槁木死灰”,在这里李纨生命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喷涌着灼热丰富的情感。

  与众姐妹在一起时,没了礼法的束缚,李纨便显得格外活泼,亦不乏幽默。如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到了晚间,大观园群芳开夜宴,李纨笑道:“有何妨碍?一年之中不过生日节间如此,并不夜夜如此,这倒也不怕。”相比之下,李纨则更无所顾忌。不仅如此,她还和姑娘们玩得十分开心,甚至她还和湘云等人一起强死强活的灌探春喝酒。这时的李纨已忘记自己特殊身份,忘了那束人的礼教,于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青春女性形象便展现在我们眼前。探春被黛玉打趣,便央求李纨解围:“这是个什么,大嫂子顺手给她一下子。”这时李纨笑了笑说:“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她的幽默风趣把大家都逗笑了。

  大观园外的李纨被礼法束缚了个性,使她不得不在礼法的夹缝下生存。但远离了世俗牢笼,在大观园相对纯净的女儿理想王国里,李纨便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其主色调“槁木死灰”冲突。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冲突来展现封建礼教压抑人天性的残忍。因此,李纨虽形固有使如槁木,而心却不像死灰一般。李纨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被封建礼教压抑的悲剧性人物。

  做人姿态

  一些红学家对李纨的态度不是嘲笑,就是批评。他们认为,李纨在贾家守节,是作了封建纲常礼教的***,说她这一辈子白活了!好像贾珠一死,李纨非得立马重匀粉面再度嫁人不可,否则就是发傻。其实,这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多样性的否定。

  在《红楼梦》中,李纨一出场就是寡妇身份。整部书中,她都在**淡淡地过日子,生活未见有大的起伏。李纨的这种*淡的性格,也决定了她*淡的命运。李纨出身名门,父亲是国子监祭酒,诗书之家的传统使她有了读书的机会,但父亲并没有对她刻意培养,“无才便是德”就是对她的最高要求,她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做符合传统道德的贤淑女子。贾珠在世时,她夫妻两人的感情如何曹公未明说,但从李纨有时流露出的对贾珠深深怀念的情愫来推测,二人应该是鸾凤和鸣、琴瑟相谐的。

  作为一个为贾家生养了接续香火之人的大少奶奶,按理说,李纨更有资格、也更应该发挥她在家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参政议政”才是,可事实上,李纨对整个家族的事务却是不闻不问。凤姐生病,王夫人是把家政管理工作托付给李纨的,探春的身份不过是李纨的助手。但实际工作开展起来后,一切却成了探春主持,李纨反而退到了**。这并非是探春喧宾夺主,而是李纨的有意避让。因为李纨知道,整个家族之中,凤姐的位置是风口浪尖,是“锅里斗”的焦点,**与**之间的矛盾,**与**之间的矛盾,**与**之间的矛盾,全都集中在这里,弄不好就会翻船。凤姐如此机警,又有贾琏时不时出谋划策还动辄被“参”呢,更何况她一个寡妇!

  李纨不出头露面,并不影响她的形象,相反,倒提高了她的声誉。在下人的心目中,她心善面软,是一个活菩萨。在众小姑子眼里,她是一个作诗吃酒能和大家玩到一块去的大姐姐,一个随和的好嫂子,在她身上看不到节妇常有的那种矜持劲儿。在贾母眼里,她“带着兰儿静静地过日子”,是一个好孙子媳妇。贾母除了认为她好,还觉得她“寡妇失业的”可怜,*时领的“工资”,让她跟自己一样多,“年终奖” 也让她拿最高的,此外,还给她园子让她收租子。所以,如果不考虑李纨孤衾冷枕的寂寞的话,她的日子过得还算是满滋润的。

  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李纨是被温良恭俭让、三从四德等“主题教育”教化好的,她的思维也就跳不出这个圈子去。这也决定了她在改变自己的命运上不会有什么作为。李纨在宝玉的生日之夜掣签吃酒,她掣出的签是“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正是对她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她不甘心又怎样呢?拿出大奶奶的款来像凤姐那样指东打西?那样的话,做事时稍有参差,小人们的唾沫星子就把她淹死了。领着兰儿再醮他人?也未必有好的结局。若嫁个好人还好,若嫁个歹的呢?不仅既得利益丢失无遗,后半辈子又落到苦海里去了,李纨赌不起这个博,也不敢迈这一步。在李纨看来,维护一个美好的形象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待人接物,她便采取了一种宽容的态度,一种随和与超脱的态度。惜春都可以进佛门,我李纨课子读书、**稳稳地过日子又有什么不好呢?青春的渴望总会过去,对凤姐、贾琏辈年轻夫妻的男欢女爱,置若罔闻就是。人咋过不是一辈子啊!

  生存环境

  李纨课子她和儿子贾兰在大观园里的处境,是非常边缘化的。老祖宗口口声声说她可怜,但只是保证她该有的尊严与利益,并不见发自内心的疼爱;婆婆王夫人本来就是木雕泥塑般的人物,也就是见宝玉时还有点笑容;至于贾赦贾政之流,更不会关心这个儿媳妇。第七回“送宫灯贾琏戏熙凤”,展现那对小夫妻的闺房之乐。同一时刻,李纨却歪在炕上打盹。这只是撷取一个小小的场景,更有多少难挨的夜晚,不知道李纨如何度过。

  和李纨较为亲近的,该是那些姐妹们,她们一道吃酒做诗,戏谑调笑,第三十九回的螃蟹宴上,正是一团高兴时候,李纨因*儿触动心事,说起贾珠在世时,也有几个房里人,可惜这些人守不住,日日在屋里不自在,只好趁年轻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

  贾府的人,对于李纨,在尊敬中又有一些警惕,最好是尽可能地装做忘记她的身份,以寻常人待之。李纨再多的苦楚也只应该往肚子里咽,否则就是不合时宜,除非是别人主动提起,比如宝玉挨打那回,王夫人哭得肝肠寸断时忽然想起贾珠来,李纨也才能跟着痛快哭一场。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2

  看官对李纨的看法大致是相同的,关键词也就是那几个:可怜、可叹、可敬。可怜的是她是个寡妇,可叹的是她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寡妇,可敬的是她一直守着寡。倘若李纨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改嫁了,金陵十二钗便少了一人,而民间则多了一位幸福的小少妇。对于生命来说,**崇尚个体、个性和**,而东方则强调“守”,守贞、守节、守寡,李纨自贾珠死后,十几岁开始守了几十年寡,这在**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李纨为何能够守寡多年呢?

  她未必是被逼的!但也是被逼的!

  我这样说并非颠三倒四,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和地域环境下分析,今天觉得不可思议的在过去可能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人觉得很奇怪的风俗在东方可能就是传统。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自东汉以来在*古代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文化的习惯,看不见却又时时刻刻在人们的生活中,如蛆附骨、如影随形。强大的习惯决定着命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李纨又如何摆脱呢?现代的印度还有寡妇被迫**的习俗,听起来毛骨悚然,但印度人却麻木地接受了,比起来李纨要幸运多了。

  然而,自清入关以来,礼教被冲得七零八落,虽然习惯还在,但守与不守已经不是那么严格了。史湘云不是改嫁了么?所以,如果李纨想再醮也不是什么难事,虽然她老子李守中李祭酒会竭力反对,而贾府也可能想树一个牌坊。

  但是,李纨义无反顾地扛起了礼教的大旗。她的初衷很简单,想替她老子争面子,她老子李祭酒可能是个封建卫道士,自小不让她多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梯子,李纨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固执而懵懂地偏守一隅将自己变成如同槁木死灰。

  守寡不易,且行且珍惜。

  人性的力量是强大的.,足以摧毁一切,包括将自己烧成灰烬。岁月更替,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大地在沉睡中惊醒,蝶飞蜂舞,猫儿闹春,李纨如何持守熄来**,**心头的魔障呢?

  信念,嗯,首先要有信念!

  李纨一直坚信自己将成为一个标杆,一个道德的标杆,受万众景仰。她努力地践行着,艰难地克制着自己,丝毫不敢懈怠,一日三省吾身。渐渐地,她离目标越来越近了。人一旦有了高大上的目标,就不会拘泥于小事,欲望又算得了什么呢?

  她终于尝到了甜头。除了老祖宗和婆婆 王夫人之外,她可以大声地说话。她半真半假地骂着王熙凤,“ 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 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 昨儿还打*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凤姐只有气得牙痒痒地承受了。

  “有我呢!”她经常自豪地拍着胸脯,以做主的口吻向兄弟姐妹作出承诺和保证,尽管她做不了多少主,但是大家给她面子。

  当然还有金钱。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凤姐儿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 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 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涸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她就这样每天领着小姑子读书、做针线活,照料贾兰过着日子,顺便地存点钱。这究竟是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只有她内心知道。青春像关不住的红杏,不是你想就能分清墙内墙外的。压抑已久的东西会想方设法以某种变态方式逃出来,弗洛伊德如是说。

  李纨将手伸向了*儿。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一开头,兄弟姐妹在吃螃蟹,*儿来了要拿几个给凤姐,众人拉*儿坐,*儿要走。

  李纨拉着他笑道:“偏要你坐。”拉着他身边坐下,端了一杯酒送到他嘴边。*儿忙喝了一口就要走。李纨道:“偏不许你去。显见得只有凤丫头,就不听我的话了。”说着又命嬷嬷们:“先送了盒子去,就说我留下*儿了。” *儿笑道:“多喝了又把我怎么样?”一面说,一面只管喝,又吃螃蟹。李纨揽着他笑道:“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作奶奶太太看。”

  *儿一面和宝钗湘云等吃喝,一面回头笑道:“奶奶,别只摸的我怪痒的。”

  李纨在摸*儿!

  这不是姐妹间一般的亲昵,而是强迫性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我可能是带有不怀好意地揣测,但愿是吧,****一下。而我更坏的一个想法是,李纨可能对妙玉有想法,以为妙玉也有着同她一样的想法,偏偏妙玉不睬她,妙玉喜欢的是真正的子孙公子,而不是虚凰假凤。

  “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李纨恨恨地。

  第五十回芦雪庵联诗,她别出心裁地罚宝玉向妙玉乞红梅,表面上是戏弄贾宝玉,而内心深处已将自己化为宝玉,在一片琉璃世界里与妙玉风花雪月。

  李纨的故事不是个案,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所以,结局不重要,更不必为之叹息,为之悲壮,为之景仰,漫长的*古代草民就是这样*静的活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扩展阅读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扩展1)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 (菁选3篇)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1

  贾母,又称史太君,*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娘家姓史,也是四大家族之一。  《红楼梦》中关于贾母的描写颇多,但是其人物形象的主题色彩并不是很复杂的,主要还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长的形象。贾母在《红楼梦》中可以说是见证了贾府的兴盛到衰亡的整个过程,因而她的身上也有很强的沧桑感。关于贾母人物分析,一直以来都不在少数。

  贾母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在贾母出嫁之前,贾母是金陵世家世史家中的千金**,可以说是贾母的生活得便是极好的,从最初的重孙媳妇一直慢慢成为贾府中最高的**拥有者。可以说贾母能够成为最后的贾府**者,只能是靠着自己的精明才干,一步一步走到了**的最顶峰。贾母在《红楼梦》中的描写是极为的精巧的,在小说中,贾母虽然是十分年迈的,并且年龄已经是七八十岁了,可以说是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但是贾母依旧心中挂念着贾府中的子孙的前途命运。

  贾母虽然在小说《红楼梦》中的描写是不管家的,但是贾母却依然是贾府中的最高**拥有者,并且时时刻刻都在贾府中扮演着能够统领全局的作用,可以说贾母虽然年老,但是依然有着威慑力。贾母同时也是贾府中一个虽然年老但是很会享乐的人,贾母对于贾府中的儿孙的玩了是很看得开的,并不给予太多的干涉。

  总体而言贾母是一个端厚和善的老人,贾母的身上有着很多在当时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一些决策点上面都能够给予很准确有用的指示。通常而言,对于贾母人物分析都是较为客观的,鲜有反常的看法。

  贾母娘家姓什么

  贾母姓什么呢?在*古代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贾母是书中描写的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的千金**,由此可以看出贾母自然是姓史的,并且从小说中的史湘云对于贾母的称呼也是可以看出来的,小说中史湘云喊贾母为姑奶奶,并且贾母是史湘云祖父的姊妹,因此可见贾母在《红楼梦》小说中是姓史的。但是贾母这个人实际上是有历史原型的,便是曹雪芹的祖母李氏。

  关于贾母姓什么,其实只要知道贾母的关系便能够很好理解了,贾母姓史,早年在史家的时候,贾母是一个千金,可以说贾母的一生都是富贵无余的,贾母初生与十分富贵的史家,在史家的时候,贾母便是很受父母宗族的疼爱的,虽然贾母的生*经历在《红楼梦》中鲜有提及,但是还是能够大概地看出贾母的生*经历的。贾母的家族是极为庞大的,无论是史家还是贾府,都是无比的富贵,而且十分显赫的。

  从贾母的出生,可以看出贾母姓史,贾母因而又被人称为史太君,史太君这个名字的说法很为人熟知。同时,有人分析贾母之所以姓史,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因为《红楼梦》小说中的贾宝玉通常都被人称为是曹雪芹的化身,而曹雪芹的祖母在历史上是李氏,曹雪芹有意地把自己的祖母形象变成了史太君,可能也是暗示了史太君是曹雪芹经过文艺修饰加工的祖母。

  贾母性格

  《红楼梦》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十分的形象和饱满的,每个人的形象特征都是十分鲜明的。《红楼梦》中的贾母的性格主要有:为人乐观旷达,对于小事不拘,十分的善良和蔼,同时也有现实**的务实重利,但是贾母的身上也有一些不太好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偏心倚重,**现实以及过度的感性。

  贾母性格中的乐观旷达是最容易让人察觉到的,小说《红楼梦》中对于贾母有很多的描写,前期的时候与儿孙们一同的嬉乐,毫无丝毫的芥蒂之心,不觉得自己已经年老了,而是想要和儿孙们一同嬉笑玩乐,可以看出贾母的心中活得很年轻。贾母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善良大方的人,当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的时候,并没有嫌弃刘姥姥,而是对于刘姥姥进行了极为体面的招待,甚至当刘姥姥走的时候还给了刘姥姥很多的好处,由此可见贾母性格中有一个极大的有点便是心地善良,大方得体。贾母对大观园中的处境危机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对于前途的担忧从未止休,但是贾母表现的并不是十分的鲜明。

  另外,贾母身上也有一些并不是特别好的性格特征,贾母是一个偏心的人,对人对事并不是十分的公*公正的,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是偏心由于小儿子贾政的,对于大儿子则是较少的关心和问候的,同时对于贾宝玉的宠爱更是超乎常人的。可以说贾母的性格中最大的缺陷便是偏心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性格特征。

  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怎样

  从古至今,*的婆媳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最难以相处的,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了,主要是由于母亲和媳妇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因而婆媳之间成为了*关系中最难相处的关系之首。那么在《红楼梦》小说中,关于婆媳关系的描写却不在少数,那么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怎样?

  贾母在小说中的描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对于子孙和孩子们都是极为的宽厚仁爱的,对于王夫人也是相比于贾母的大儿媳算是偏爱的了,贾母的心中很喜欢王夫人,对于王夫人的一些事情的做法却还是并不是十分的满意的。而王夫人对于贾母更多的是尊敬,并不是很亲昵的关系。贾母作为贾府中的最高**的拥有者,可以说是拥有着最高的**的,但是在贾府的处理事情中,多半是交给了凤姐的,因此对于王夫人而言,心中自然是并不满的,可是又无可奈何,只能是听从贾母的安排和做法。

  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嫌隙以及争锋点主要是体现在高鹗《红楼梦》的续书中的情节描写上面,贾母很喜欢林黛玉,希望林黛玉能够成为贾宝玉的媳妇,而王夫人并不喜欢林黛玉,反而是更喜欢薛宝钗,虽然贾母也很喜欢薛宝钗,但是和林黛玉相比,则是能够分出伯仲的。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分歧也能够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如表现看到的那么**,反而是有很多的嫌隙在其中。

  贾母对待宝黛爱情

  《红楼梦》小说中主要的感情戏线路便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的,可以说宝黛爱情是极为坎坷的,贾母对待宝黛爱情的态度也是由赞同到最后的反对,甚至是让王熙凤作出了“金玉良缘”的行径,最后却让宝黛爱情变成了灰烬。

  起初,当林黛玉到贾府中的时候,贾母对于林黛玉是十分的偏爱的,可以说是贾母除了贾宝玉之外再没有那么地宠爱过一个孩子了,对于林黛玉的不幸遭遇,贾母是深感同情的,可以说贾母和林黛玉之间的祖孙情谊是非常深的,同时贾母也是最宠爱贾宝玉的,可以说如果是贾母看着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孩子能够极为夫妇的话,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在后来的书中,贾母却开始了反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有人认为贾母对于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是以为是年少懵懂无知时候的情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以及夫妻情谊。所以贾母最后权衡再三,才同意了把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而不是成全了宝黛爱情。

  宝黛爱情的最终悲剧可以说是由贾母酿造的,贾母对待宝黛爱情本身便是有芥蒂的,因为林黛玉是自己的外孙女,而贾宝玉是自己的孙子,两个人组成婚姻多少有点难堪,并且林黛玉的家中已经沦落,所以对于宝黛爱情最终也变成了不**。反而是对于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更为欢喜,既是因为王夫人的缘故,同时也是对于贾宝玉长远利益的考量。最后,只能说贾母对宝黛爱情曾是默许的,但是最后还是变成了反对。

  贾母和鸳鸯的关系

  贾母和鸳鸯的关系是什么呢?贾母是《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中的拥有最高**的人,可以说贾母是贾府中最有权威的人,基本上每个人对于贾母都是无比的敬畏的。贾母的身边有很多的侍婢伺候着,鸳鸯便是其中的一个,鸳鸯是贾母身边非常受贾母喜欢的贴身侍婢,因而贾母和鸳鸯的关系便是通常说的主仆关系了。

  贾母在小说《红楼梦》中是一个封建大家长的形象,贾母对于身边人都有着极为高的要求,同样的作为贾母身边的丫鬟也是极为辛苦的,其中鸳鸯便是贾母身边的贴身侍婢,可以说鸳鸯是贾母最为信任的丫鬟了,同时鸳鸯也是贾府中的丫鬟的总管。鸳鸯对于贾母是极为的虔诚的,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贾母,基本上是不敢违逆贾母的心思的,并且有着很高超的能力,在贾母的身前也表现的淋漓尽致。鸳鸯因为长期生活在贾母身边的缘故,鸳鸯在很多事情的决断上面都有着极高的技巧和策略,鸳鸯在处理事务上面也是十分的得心应手的,可以说是贾母的好帮手了。但是也有因为年轻美貌,竟然遭到了贾母的长子贾赦的惦记,贾母渐渐地也发现了贾赦的心思,面对着也有的寻死觅活,贾母最终从中作梗,保全了鸳鸯的身份和地位。

  贾母和鸳鸯之间是极为亲昵的主仆关系,贾母对于鸳鸯的才干很是喜欢,同时鸳鸯对不贾母也是极尽忠诚,贾母和鸳鸯基本上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描写和刻画比较深入人心的封建主仆关系了。

  贾母为何弃黛择钗

  《红楼梦》中对于贾宝玉的婚事可以说是用来很大笔墨的,其中贾母便是弃黛择钗之一的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很多人不解贾母为何弃黛择钗。

  首先,贾宝玉是贾母最为疼爱的孙子,对于贾宝玉的婚事以及今后的配偶对象自然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而林黛玉虽然很受贾母的喜爱,但是常年累月的身子不好,自然让人不看好,反而是宝琴以及宝钗的身子很好,并且都是十分的出众,因此,贾母便更情愿去选择了薛宝琴或者是薛宝钗,断然不可能去选择每日都是病怏怏的林黛玉。

  另外,林黛玉的家中并不殷实,甚至可以说是已经破败的家,而贾府也是每况愈下的,处于对贾府未来前途命运的担忧,贾母自然是不会同意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能够成为现实的,更不可能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有结果的。贾母对于薛宝钗或者薛宝琴则是给予了厚望,起初贾母更看好的是薛宝琴,希望薛宝琴能与贾宝玉终成眷属,但是这只是贾母的一厢情愿,因而后来得以作罢。由于薛家的**和地位,将来也能够帮助贾府走出困境,因此贾母更愿意选择薛宝钗。

  还有便是林黛玉离经叛道,与世俗格格不入,作为入世多年的贾母,自然是不愿意选择林黛玉,对于林黛玉总有后顾之忧的,反而是薛宝钗没有丝毫的担忧。

  从上面的种种原因,可以不难看出,贾母为何弃黛择钗,既是对于家族命运的考虑,也是对于贾宝玉一生的前途的打算。

  贾母八十大寿

  贾母的生日是在八月初三的,但是在贾母八十大寿这般重要时候,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描写却是极为的伤感甚至有几分的死气沉沉的,在贾母八十大寿的时候,甚至还不如寻常时候热闹了。

  贾母八十大寿的庆祝宴会是从七月二十八便开始了,当然主要是有宁荣国府来操办的了,其中的分工也是极为的明确和具体的,由宁国府负责招待男性宾客,而荣国府则是负责招待女性的客人。本来贾母的八十大寿可以说是极为热闹非常的,从七月的时候便已经有很多的贵人们前往贾府来送贺礼了,对于贾母八十大寿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在真正的书中对于贾母八十大寿的盛况和过程并没有详细的描写,只是其中对于凤姐在贾母面前的哭闹描写极为的细腻,自然这样的一个情节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贾母八十大寿总共是八天,但是真正可以看见地书中情节却只有一头一尾两天左右,大抵上面都是在描写贾母八十大寿受到了众人的惦记并且由很多的.礼物相送。

  《红楼梦》中对于贾母的八十大寿的描写可以说是极为的经典,甚至是一处贾府渐渐衰落的暗示以及铺垫了。贾母八十大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候,但是对于其中过程描写的笔墨却是不足的,并且关于贾母是否真有八十大寿的故事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有人认为贾母实际上在八十大寿的情节中根本没有到八十岁,这里的八十大寿只是一个虚数。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2

  首先,贾母有大慈悲心肠。

  在小说里,我们随处可见贾母对于那些小厮小丫头的疼爱。随便举个例子,清虚观打醮,一个小道士因剪烛花,在贾母等一干人进来的时候躲避不及,再加上惊慌害怕,撞在了王熙凤的身上,被王一巴掌打得满地乱滚,而众人也都叫喊着要收拾这个不懂规矩的小道士。这时,“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即便是对这样一个素昧*生、微不足道的小道士,贾母也如此悲悯,难怪贾府的**们甚至丫鬟、戏子们都会得到善待,这和贾母的慈悲心肠是大有关系的。

  其次,贾母是个唯美**者。

  老太太懂美,欣赏美,也喜欢美,因此,但凡长得清秀端庄美丽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老太太都非常喜欢。男的比如宝玉、秦钟,女的比如黛玉、宝钗、宝琴、邢岫烟等等,都因为长得美而得到老太太的宠爱。

  第三,贾母懂得珍惜女孩儿。

  贾母虽然生在一个男权的社会,但她并不因此发生***所谓的“社会的异化”,成为鄙视女性的女性,按照女权**的观点,这是女人最大的悲哀。贾母不是这样,相反,她凭借自己尊贵的地位,尽量多的疼爱女孩子。因她“极爱孙女”,便把迎春、探春以及惜春三个孙女都要过来跟自己住,而以前元春未入宫以前也是跟贾母一块过的。还有后来因母亲亡故而被贾母接过来的黛玉,还有因父母早亡遭受叔叔婶婶折磨的史湘云,以及薛宝钗、薛宝琴、邢岫烟等等,都得到过贾母的关照和呵护。如果说贾宝玉的“女儿至上论”有渊源的话,渊源就在贾母这里。也许,宝玉的思想就是在祖母的熏陶影响以及与祖母身边的女儿的交往中形成的。

  第四,贾母疾恶如仇。

  贾赦看**贾母的贴身大丫鬟鸳鸯,想尽千方百计要达到目的,被贾母知道,臭骂了一顿。她宁愿为了个丫头,也敢于得罪自己的大儿子,表现出一种正义凛然的风骨。而这其中,她最不满意的就是贾赦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好色,娶了一个又一个;以及自私不孝,只想着满足自己的**,而根本不管母亲有无妥帖的人照顾等等。贾母对于这些**品质的极度反感都被鲜明的表现了出来。与为了一点私利来劝说的鸳鸯的嫂子以及主动帮自己丈夫找***的邢夫人相比,贾母的人格显得相当的高贵和刚直。

  第五,贾母重感情。

  他疼爱宝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宝玉很像他的爷爷,也就是贾母的丈夫。在清虚观打醮一节,张道士说宝玉象他爷爷,“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说到丈夫就满脸泪痕,说明贾母和丈夫感情很深。而她疼爱宝玉也是因为这个孙子依稀有丈夫的影子,能够使她得到安慰。还有,她之所以如此宠黛玉,也是因为“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所以她要守着黛玉,就仿佛是守着她疼爱的小女儿贾敏一样。鸳鸯服侍贾母多年,日久生情,老太太就再也离不开她,甚至为此和不孝的儿子贾赦翻脸。

  第六,贾母见不得恃强凌弱。

  上面所说的对小道士的悲悯、拒绝贾赦纳鸳鸯为妾的要求甚至包括对女孩子的偏爱,都表现出贾母同情弱者的一面。而这种性格,集中体现为贾母挫败王夫人和薛姨妈等人的“金玉良缘”的阴谋。因为,这是一人数众多、**强大的集团在算计一个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女孩子林黛玉的阴谋,贾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即便是得罪皇妃也在所不惜,伸出温暖的羽翼,为自己苦命的外孙女提供一片安宁的天空。

  这些品质,即便是一个须眉男子也未必能够同时具有。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贾母具有上述难得的品质,使她在贾府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贾府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宁荣二公以来皆宽柔以待下人的风气,也跟贾母大有关系。而她之所以敢于违逆皇妃贾元春,也正是因为这个孙女,“自幼亦系贾母教养”,“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贾府上下,只有老太太有这个底气敢跟作为皇妃的孙女较劲。

  这样的人物,当然有足够的资格成为贾府“正义力量的**”。

  贾母简介

  中文名称 贾母

  别名 老太太、老祖宗

  国籍 *

  民族 汉

  出生地 金陵

  职业 贾府老太太

  **作品 掰谎记

  儿女 贾赦、贾政、贾敏

  成功学

  贾母,金陵世勋史侯之女,荣国公贾代善之妻,贾赦、贾政、贾敏之母。荣宁二府的“老祖宗”,地位尊崇,儿孙满堂。

  作为女人的贾母,虽然出场时已是个富贵尊荣的老太太,但就遗传学的观点看,有宝玉和黛玉这样品貌的孙子、外孙女,样貌可以推想不差,至少是受看的。她的个性基本属于活泼外向型的,这把年纪了还喜欢和年轻人玩笑,年少时贪玩淘气,差一点子掉在水里淹死,头上还跌了个窝。 她溺爱宝玉,有一部分原因是宝玉“通身的气魄”很像他爷爷,从这一点看,她和贾代善的感情想来也说得过去。

  她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会吃,会穿,懂茶道,喝老君眉这样的养生茶,取用梅花雪水浸泡;她欣赏戏剧,爱听琴,l讲究赏月之道,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比小资还小资;她的音乐审美趣味,是“铺排在藕香榭的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她指导惜春的画,教宝钗居室布置,告诉凤姐蝉翼纱和软烟罗的区别;在潇湘馆发表的窗纱配色理论,更显示了她在家庭装修方面的艺术天分。

  她的见识和修养,固然是有优越的家世撑着,有底气,但活得粗砺的女富人、女强人还少吗?她在细节上的婉转心思,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用心生活,往往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而作为**者的贾母,“当日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者的位置。

  遥想贾母一生,必定历经风浪,在鼎盛期的贾府管理层,在数十年媳妇熬成婆的过程里,在大家族的勾心斗角中,她积累了比凤姐更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见识过更宏大壮阔的世面,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之威。贾母的太上家长位置,是一点点用青春和时间置换出来的。

  60年里她经历了太多,这些阅历让她洞悉人生。所以她有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通达。她能任用有明显缺点但肯干能干的年轻**王熙风,能看透“哪个猫儿不偷腥”,想得开“凡百事情,都自己减了”,安享天年。

  但千万别忘了她还有睁着的一只眼,表面上不亲庶务自得其乐的贾母,在关键时刻明锐果决,凛然不可犯,看看她在贾赦谋娶鸳鸯一节时的发飙,就会明白,她***的位置和相应的警觉,从来没有一天放弃过。

  贾母的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适时退居二线,在一切场合力挺主事新人凤姐,既能放权享受,又能统领全局。她还善于带队伍,她调理的丫鬟,遍布大观园各房,紫鹃、晴雯辈,从相貌到资质到才干,哪个不令人称羡?

  作为女性管理者,贾母有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她怜贫惜老,优礼刘姥姥,宽待犯错的小道童,女性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贯穿贾母的为人处事。福分,很多是修来的。

  饮食变化

  贾母的饮食,从两个方面,一是从口味谈起,二是从排场谈起。

  首先看第十一回凤姐所说:“老太太因为晚上看着宝兄弟他们吃桃儿,老人家又嘴馋,吃了有大半个,五更天的时候就一连起来了两次,……说有好吃的要几样,还要很烂的。”这里很明白的表述了贾母的体质与饮食方向。虽然说生活在大家族里,讲求调养,但毕竟是年老之人(按此时七十岁上下),牙口和胃口大不如从前,所以吃了半个鲜果胃口就受不了。大多老年人都喜欢吃软烂食品,贾母也不例外,给宝钗过生日那一回,文中就点出了贾母“爱吃甜烂之食”。 再看贾母吃螃蟹,本来螃蟹性冷,老年人不宜多吃,所以贾母只少量尝一些,而且还要“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滚烫”二字一下就把贾母的饮食理念体现出来,热酒可以抵消螃蟹的冷,让老年人胃口好受一些。要是*头百姓猴年马月也吃不上一回螃蟹,但凡吃**,哪还顾得了这许多啊?贾母吃螃蟹不单讲究在“吃”上,更讲究在排场上,吃完还要用“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洗手”,当然这是排场问题,留到后面细说。

  贾母吃的大菜里有一道“牛乳蒸羊羔”(49回)。按照贾母所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这没见天日的所指的大概就是还在胎胞里的羊羔,听来未免有些残忍。这样的一道菜显然算是荤中之荤了,也许是*日里“饫甘餍美”多了些,贾母更偏好吃些新鲜瓜蔬,刘姥姥二进荣府所带的不过是些“豇豆、扁豆、茄子”,但贾母却说“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不光是新鲜菜蔬,贾母还喜欢吃些野味,比如“野鸡崽子汤”,贾母吃了两块二,不仅心里很受用,还嘱咐再炸上两块,就着吃粥有味儿。另外也有“野鸡爪子”。

  和大多数老人一样,贾母不喜欢吃油腻食品,丫鬟捧来的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螃蟹馅的小饺子还有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贾母都不喜欢,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再如第五十四回写给贾母预备的鸭子肉粥,她都嫌荤腻,要吃些清淡的罢。按理说这鸭肉性甘凉,可以滋润五脏之阴,清虚热,有补血,养胃,生津的功效,正适合贾母这样的老年人夜间食用。但她还是想吃些清淡的食物,不仅要吃清淡的,连甜的也不想吃了,还抱怨“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所以勉强吃了些杏仁茶,这里所说的杏仁茶也是甜的,只不过讲究的做法是放几枚苦杏仁,以发其香,想必贾母所吃的也是如此做法。

  起初说贾母“爱吃甜烂之食”,那时候的贾母大概七十岁年纪,而第五十四回不喜欢吃甜食的贾母已将近八十岁,几年时间的身体衰老自然影响改变了她的口味。如第七十六回王夫人说“那些面筋豆腐老太太又不大甚爱吃,只拣了一样椒油莼酱来”。贾母却很喜欢,说正想吃这个,显然是想就着“稀饭吃些罢了”,这个时候的贾母不仅是口味有所变化,偏好清淡,更值得注意的是饭量在减少,只吃了半碗“红稻米粥”,这是老年人身体衰老的一个很明显体现。

  接下来所要说的就是贾母饮食的排场问题。

  黛玉初进荣府时候第一次吃饭,看曹雪芹如何写来“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再如第四十回所表“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看看这个排场,几个人吃饭,倒要几十个人伺候呢!吃过饭,还有小丫鬟捧过茶水、漱盂来,先用茶水漱口,盥手毕,然后捧上茶来,这方是正经吃的茶。

  贾母饮食排场之大,还是柳嫂子说的一针见血:“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61回)。

  这可算讲究之极了,看这意思吃了一个月也不见得有重样的,简直成了满汉全席了。难怪薛姨妈都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这还不算,另外各子孙房里有好吃的还要另外孝敬一份来,这是一种规矩。第七十六回“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旧规矩”。我读《红楼梦》,深刻感觉到贾母饮食排场的变迁,是与贾家衰落紧密相结合的。正如贾母所说“上几次我就吩咐,如今可以把这些蠲了罢,你们还不听。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

  有人说贾母是一个高高在上只知享受的老妇人,其实并非如此。贾母虽然身在内宅,但却比任何子嗣都清楚自己家族的处境,所以她首先从自己身上减少浪费。同样就在这一回里,曹雪芹还描写了贾珍等人聚众**,“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戮鸭,好似临潼斗宝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好烹炮”。两相对比,贾母的聪明要比子孙们强不止一点半点呢!看这回写贾母略尝了两点,便命:“将那两样着人送回去,就说我吃了。以后不必天天送,我想吃自然来要”。

  贾母一来是年岁大了,不想吃这些浑腻食物。更重要的则是这些东西太过浪费,她已经开始为子孙们打算了。吃了半碗的粥,也要送给凤哥儿吃去,剩下笋和风腌果子狸给黛玉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这些都是以往贾母没有想过的。更为突出的描写是,贾母还让银蝶(尤氏丫鬟)与尤氏一起吃饭,这已经破坏了规矩。贾母这么做出于什么目的呢?

  大概是看着一桌子菜吃不下浪费而感到可惜,为了避免浪费已经把规矩都抛弃了。其实也是如此,日后贾家败落之后,饭都吃不**,“玉粒金莼噎满喉”的宝玉都沦落到“寒冬噎酸齑”的地步。那些**们也就更别提了,但凡有口吃的,活命要紧,谁不是先入己口,哪里还有心思想着什么****呢?

  贾母在贾家生活了将近六十年时光,是贾家鼎盛与衰亡的见证者,她的饮食变化,也正是预示了一个家族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最后想以一句世人皆知,曹雪芹亦在第十五回曾引用过的唐诗做结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私房钱与理财师鸳鸯

  数个世纪前的英国,为贵族从事私人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一门职业化很强的专学,如今的私人银行即脱胎于此。数个世纪前的*,正值清朝康乾年间,当时的贵族财务管理,多由府第管家或心腹人士实施,《红楼梦》中为贾母专职服务的鸳鸯可算是其中的一位。

  鸳鸯为贾母打理的个人财富总价值约折合白银数万两。该笔财富共出现过两次。一是凤姐的算法。第五十五回,凤姐在与*儿聊到省俭之计时称,宝玉和黛玉的婚嫁费用将全部出自贾母的体己钱(或称私房钱),接着又说惜春等人婚嫁每人要花费七八千两白银,与之相比,宝黛婚嫁每人花费上万两是正常的,这样贾母的私房钱至少就有两万多两。 二是贾母的算法。第一百零七回“散馀资贾母明大义”中,因宁国府被抄,贾赦贾珍等获罪,贾母将自己财物分派时显示了其个人财富账单。这包括:分给贾赦、贾珍、凤姐各三千两现银,交给贾琏的黛玉棺木南运费五百两,承诺包揽惜春婚事费用,交给贾政用于偿还债务的黄金若干,分给宝玉宝钗金银饰物折数千两,分给李纨贾兰若干,自备百年费用数千两,分给鸳鸯等的剩余财物。如此计算,贾母的个人财富约折合白银五万两。这笔财富为贾母自做贾府媳妇以来数十年积攒,*时用大箱笼自藏,从散馀资之前,贾母“便叫鸳鸯吩咐去了”一句可见,该笔****纯系鸳鸯一人打理,而能够迅速理清这笔财富,鸳鸯手中如没有一个现成的大账本是办不到的。

  鸳鸯能够成为类似如今的CFP,实为贾母之功。鸳鸯本是贾府的家生女儿,其父亲金彩和母亲长期为贾府看守南京的老房子,而鸳鸯早在儿时就成了贾母的丫鬟之一。试想,两个不在身边的看房人如何培养鸳鸯?她是被擅长理家的贾母一步步调-教出来的,最后,她超越了其他丫鬟,成了贾母的心腹和私人财务师。

  按凤姐对王夫人的陈述,鸳鸯的月薪仅是一两银子。以微薄报酬管理****,没有对贾母的忠诚度是不行的,否则,随便挪用几百两,像凤姐那样在外面放放高利贷,也是很高的收益。但鸳鸯没有这样做,她对贾母感恩式的忠诚远胜过对物质的追逐,她甚至主动放弃了做贾赦姨太太的权势。这样的职业财务师实在难得。

  为贾母理财,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做到账目细。诚然,贾母的日常财务支出并不多,大到礼节往来,小到家宴寿辰,都可在贾府公账上列支(如据贾琏称,贾母一次寿辰花费的数千两银子就出自公账),但和凤姐等的小赌输赢、给秋纹等丫头的赏钱等,却是出自私房钱。虽然金额不大(多以钱、吊为单位计),但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对外人的见面礼金额要多些,一笔笔计下来,都属于鸳鸯的理财细活。

  其次,要明了贾府财务大势,这特别包括有时要暗地挪用和支出贾母个人财富。贾琏为应付节庆-红白礼,急需三二千两银子,但公账上却无银可支,只好求助鸳鸯帮着偷出贾母的一箱东西典当。鸳鸯清楚贾府财务已是入不敷出,甘愿冒着风险帮了贾琏凤姐一把,不过,直到贾母去世,贾琏也没有赎回这箱子当头,算是给鸳鸯出了个难题。

  自然,长期维持私人财务师的职位也非易事。但鸳鸯的能力在于,她还兼任贾母的生活秘书,由于照料得好,年事已高的贾母,日常生活再也离不开鸳鸯。再则,她的才情和人情味,上下结下了一个好人缘。鸳鸯是酒令高手,行酒令时,要说诗词歌赋,她可以替王夫人说一个,可见她的才情,以及和王夫人的关系;司棋、潘又安私会,她发现后也不揭发,可见她对**爱情的认可,以及她的前位思想;宝玉*儿生日,探春也主动把她叫上,可见她的人脉。特别是她并不事事向贾母禀报,保护了不少人,也维系了贾府内院的表面安宁。当然,有时候,她也要有些**。如在贾母大观园设宴中,她见剩下了许多菜,便质问管事的婆子,并要婆子挑两碗送给*儿吃,当凤姐说*儿吃过饭了,她则直称,“她不吃了,喂你们的猫”,显然是针对婆子们而言,此话一出,慌得婆子“忙拣了两样拿盒子送去”。

  但鸳鸯的命运最终是个悲剧。哥哥金文翔是贾母的买办,嫂子是贾母浆洗处的负责人,恐是贾母给了鸳鸯面子的结果。但势利的哥嫂完全靠不住,贾母去世后,面对贾赦日后可能的逼迫,她选择了自尽。数百年后的今天,个人理财方兴未艾,新的鸳鸯们开始了全新的职业设计,但真正的私人财务师还远远没有出现。

  对宝玉婚事的态度

  贾母与王夫人在宝玉婚事上的矛盾

  《红楼梦》中若以宝黛爱情为视角,真是“三日好了,两日恼了”,琐碎而令人费思,今试从贾母与王夫人在宝玉婚事上的矛盾为视角,大有豁然开朗之感。至少在前八十回中,我们看到的贾母是倾意于黛玉而非宝钗。

  1.“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贾母对“金玉良缘”的回应

  矛盾显露的原由还在王夫人的亲妹妹薛姨妈身上,薛姨妈来到贾府不久便散布金玉之说来探贾母之意。这在第二十八回中,作者“不经意”点逗出来,“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这种说法弄得府里人人皆知,连当事人宝玉都对黛玉说:“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可见“**”之广,整日被薛姨妈围着的贾母未必不知,她又是何种态度呢?第二十五回,作者借凤姐“下茶”巧妙的表明了贾母的立场,给王夫人一个否定和警告。民俗中女子受聘,其礼曰“下茶”、“吃茶”,整个婚礼更有“三茶六礼”之称。一天,凤姐儿当着宝钗等众人的面和黛玉开了这样一个“玩笑”: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对于极善揣摩贾母心意而又礼数不错的凤姐来说,敢当众挑明宝黛关系(尤其有宝钗在场),否定金玉之说(金玉之说可是王熙凤的姑姑长辈之言),定是衔了更长的长辈贾母之意而来了。世事洞明的贾母借凤姐儿之口,给王夫人等散布的“金玉良缘”一个婉转、否定的回应。

  2.“不是冤家不聚头”——贾母对王夫人等主张“金玉良缘”的回击

  王夫人虽属意于宝钗这个亲外甥女,但在贾母面前不好硬作主张,可是有做娘娘的亲女儿这一有利条件,自己便可“以静制动”了,采取以君对臣的方法达到自己的意愿。第二十八回,贾妃以“赏礼”之“规格”表明了“娘娘的旨意”,宝玉与宝钗一等,黛玉与三姐妹一等。深居皇宫的贾妃何以在一次短暂的归省后作出如此判断(归省当晚的赐物钗黛诸姐妹及宝玉均一样),毫无疑问,这是王夫人之意,因为“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可见王夫人已把“金玉良缘”之说的工作做到娘娘头**,“木头似的”的王夫人给了贾母一个“无声”的挑战。

  事事明了但不多过问的贾母深知王夫人之意,没过几日,即在书中第二十九回,贾母便借着张道士为宝玉提亲,道出自己为宝玉择偶的条件。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有趣的是,一边是“金玉良缘”的满城风雨,一边却要为“尚无人选”而“打听着”;一边“和尚”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一边也有“和尚”说“命里不该早娶”。大家不要忘记,在第二十二回,贾母刚刚大张旗鼓的为宝钗过了及笄之年的生日,这分明是让大家都知道,宝钗你到了年纪了,快找婆家嫁人了吧。贾母一边拖着对娘娘的意旨,无奈拖延宝玉婚事,一边又如此作为,想想是不是煞是好看啊!

  至此,贾母与王夫人暗藏深底的矛盾已公开化。事到如今,不进则退,借着“二玉”的吵架,贾母说了一番让他俩都细嚼滋味,好似参禅的话来。

  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贾母真是烦恼啊,不仅玉成二人婚事千难万难,而且“二玉”也不能明了老人的一番苦心,难怪极少落泪的贾母在这时“自己抱怨着也哭了”。“小冤家”俗指感情极深而又时常吵架的小夫妻,贾母以此称呼二人,其心里对二人关系的认同度可见一斑,且这一说一哭给了王夫人一个“有声”的回击。

  3.“你只放心罢”——贾母对“木石前盟”认可的暗示

  正如贾母所说,宝黛二人“没有一天不叫**心”。第五十回,人人皆知专为发嫁而来的宝琴,贾母却为宝玉求配。一边是热辣辣的金锁等玉来配你不要,一边是已有人家又刚来几日的薛家小妹你又求,贾母这一“明知故问”的行为无疑明确的告诉了薛姨妈,我不考虑宝钗,你们别枉费心机了。细心的贾母选择了黛玉不在场的情况下向薛姨妈发出了这个弃钗的信号,而薛姨妈却别有用心的把贾母求配宝琴的事去告诉黛玉,刺激黛玉本已脆弱的身体与**的心理,又可谓是另一番“苦心”了。

  如果说以上是贾母同王夫人等的侧面交锋,那到了第五十七回时,就算得上是正面开火了。宝黛的爱情问题已到了不可回避的程度上,贾母得知原委后流泪劝慰宝玉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最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白的哄他作什么?”

  贾母安抚的态度分明是认可了两人的关系,这还了得,薛姨妈紧接话茬(此时大家规矩晚辈不得插嘴,薛姨妈以客人身份说话,是王夫人的不言而言)。“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一番话赶忙把宝黛急需解决的婚姻问题拽回到普通的姐妹亲情之上,且是吃药就能好的小病。贾母对薛姨妈之语并不答言,只叫为黛玉而疯癫的宝玉“你只放心罢”,此时的宝玉恐是只有娶了黛玉才能放心吧!对照薛姨**暧昧之语,贾母的话则是很明确的“暗示”了。

  贾母对宝黛关系的态度,我们也可从侧面,他人的言语中作一下了解。第五十五回,凤姐儿与*儿在“家中密语”家中将来大事,善于洞察贾母心意的凤姐儿是这样说的:“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第五十七回,与黛玉情同姐妹的紫鹃说了一篇肺腑之言:“……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这番话何尝不是黛玉所忧虑的,难怪黛玉听后伤感,直泣了一夜。

  第六十六回,贾琏的心腹仆人兴儿对府外的尤氏姐妹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由此可见,贾母之意在贾府也到了人人尽知的地步,作者不时通过他人之口表露出来。

  近黛远钗——贾母对黛玉、宝钗的态度

  在前八十回中,贾母对黛玉是非常疼爱的,无论贾母是有心或是无意,她的行为已在客观上促进了宝黛爱情的发展,他们“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第二十八回)且“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第五回)在第五十四回,贾府夜宴放花炮时,“林黛玉禀气柔弱,不禁毕驳之声,贾母便搂他在怀中。”贾母的一个举动立即引起众人反映:王夫人搂了宝玉,薛姨妈搂了湘云,凤姐儿立马凑趣道:“我们是没有人疼的了。”联想到黛玉刚入府时的场景,相似的场面说明贾母对黛玉一贯的感情深厚。 相比宝钗,贾母可没有这么多情真意切的举动了。除了第二十二回,贾母为其做寿外(其意前已讲),就只有第***回,当着薛姨**一句奉迎了,“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可细想,黛玉都成了自己家的四个女孩儿之一了,焉有当着外人的面夸自己孩子的道理,理应夸不是我家女孩儿的宝钗才对呀!这亲疏关系不是很巧妙的摆出来了吗。

  第四十回,贾母携刘姥姥游大观园,第一站便来到潇湘馆,当刘姥姥看到满是笔砚书籍以为“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时,贾母颇为自得和喜悦的说:“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其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当看到纱窗旧了时,贾母当众“和王夫人说”,一、纱窗旧了,不能用;二、纱窗颜色,不协调;三、命令,“明儿”就换。对比在宝钗房中“明日后日都使得, 只别忘了”的语气、态度看,贾母是生气了,她对王夫人等这么粗心地对黛玉充满了愤怒。伶俐的凤姐儿忙接话,薛姨妈也来打岔,因为王夫人真是到了“别等老太太问出来,我没话回”的境地了,难怪直到贾母等“一径离了潇湘馆”,王夫人也没说出一句话。

  相反的,到宝钗住所时,贾母先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已露出陌生之感,及至看到室内如雪洞一般时,贾母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话已相当严重了。

  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庆元宵,看贾母是如何设座位的。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西边一路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姊妹等。这不是偶然,当晚又是贾母安排。贾母便说:“这都不要拘礼,只听我分派你们就坐才好。”说着便让薛李正面上坐,自己西向坐了,叫宝琴、黛玉、湘云三人皆紧依左右坐下,向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于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中夹着宝玉,宝钗等姊妹在西边……

  由此可见,贾母是将喜爱之人放于身边,不是乱坐,无论贾母是有心或是无意,这种设置已把当年贾妃省亲会见众姐妹时安排的设置翻了过来,煞是有趣!

  对于贾母的态度,聪明的宝钗哪有不明白的,她的心中已有了一种莫名的不服输与不*衡,这不仅表现在对宝琴“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第四十九回)的一句又嫉又愤的话上。到了第七十七回,宝钗的一番话已到了“不象”的份上。王夫人为凤姐配药需用上好人参,从贾母处得了的却因放的太久而失去药性,你听宝钗是如何说的:

  宝钗笑道:“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王夫人点头道:“这话极是。”

  以前宽厚稳重的宝钗不见了,这分明是一个绝望而充满怨气的人在摔闲腔,就差把“没见世面的人家”换成“贾母”了,王夫人还点头称“极是”呢!可见宝钗内心对贾母是极为不尊重的,相对的,贾母对宝钗也只是表面上应景儿而已。

  贾母不选择宝钗,却**宝黛爱情,因为她知道即使再与薛家亲上加亲也不能挽救四大家族即将衰败的命运,这种想法我们可以从贾母祈天祷告的话中看出。比这更重要的是,宝黛二人感情成长的过程贾母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对于黛玉这样的一个孤女,没有比留在身边更好的选择了。宝玉又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为他娶一个合心意,婚后能美满幸福的妻子是每个疼爱儿孙的老祖母都会做的事。

  人物原型

  贾母是有原型的,何以见得呢?大家知道,曹雪芹的祖父是曹寅,曹寅的妻子姓李是李氏,是李煦的妹妹。李煦是谁呢?曹寅当江宁织造的时候,李煦当的是苏州织造,两人是江南金陵地区的两大织造。而且康熙**很宠爱他们,还经常让他们两个轮流分管当地的盐政,有时候一块儿管,有时候分开管,轮值管;并且康熙让他们两个当特务,除了他们本职工作以外,还要他们密报很多当地的情况,特别是明代的遗民有什么动向,当地的民间对朝廷有什么议论等等。他们关系很密切。曹寅的妻子李氏就是李煦的妹妹,那么在小说里面,我们就发现贾母这个角色,作者把她的真实姓氏李氏,化为姓史了,说明是经过艺术加工了。那么为什么说贾母的原型是李氏?

  大家知道,在荣国府过春节的时候,闹元宵的时候,贾母这个人是一个享乐**者,她不但很会吃,很会穿,她也很会看戏,很会欣赏文艺。家里请了说书人来说书,她说你们都根本不行,她就破除陈腐旧套,给他们讲书应该怎么说,又给她们讲起当年她家里怎么演戏。她说当时我们家里唱戏有弹琴的场面,不来虚的。因为*戏曲是大写意,虚拟的,弹琴比画几下,表示弹琴就行了,她说我们不是,我们家演戏是真琴**,真的琴师**,她就举例子,有时候凑起来演几个折子戏,都跟弹琴有关。她说了一个《西厢记》的《听琴》,这个是大家很熟悉的剧本,《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作品,在明清非常流行,不稀奇。她又说了一个《玉簪记》的《琴挑》,《琴挑》是明朝高濂的一个剧作,当时也很流行,到处演,也不稀奇。她又举一个例子,还有一个戏叫《续琵琶》,《续琵琶》是写蔡文姬的故事,里面要一面操琴,一面唱《胡笳十八拍》,她说像这些戏我们都是请会弹琴的演员在台上真的弹琴,那多好看啊。

  那么《续琵琶》是谁写的呢?你去查*戏曲史料,你很难查到。这是一个很不流行的剧本,是一个几乎没有公开演出过的剧本,是一个没有继续演出到今天的剧本。这个剧本是曹寅写的,就是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的。而且查资料可以知道,只在曹寅自己家和他的亲戚家,也就是李煦家演过这个戏。这个例子就证明,贾母的原型就是李煦的妹妹,否则曹雪芹写这一笔的时候,不可能写到这样一出很偏僻的,曹寅写的剧,而且是一出只有在曹家和**演过的戏,这是一个例子。

  另外,书里面交代史湘云是贾母她娘家的人,书里面透露她有两个叔叔,都是封侯的,地位很高的,一个是保龄侯史鼐,一个是忠靖侯史鼎,而且书里面也说得很清楚,史鼐是哥哥,史鼎是弟弟。也就是说,书里面有贾母的两个侄子,书里面设定贾母姓史,所以他们也都姓史,他们一个叫史鼐,一个叫史鼎,那么你去查李煦家的家谱,你就会发现,李煦两个儿子老大就叫李鼐,老二就叫李鼎。这不可能是巧合啊,哪那么巧啊?而且虚构的话,按道理,鼎应该当哥哥,因为鼐在鼎上加了个乃字,应该是老二,可是他一丝不乱地写,可见他是有原型的,贾母的原型就是曹寅的妻子李氏。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3

  记得很清楚之前读一些解说,在批评后四十回的时候,有人说道,贾母如此怜惜黛玉怎么会成就了金玉良缘的姻缘呢?老祖宗怎么会将黛玉抛在一边呢?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很赞同这种说法,如果贾母在的话,真的会不顾黛玉的感受么?自从读了《细说红楼梦》之后,我重新认识了这位老祖母。之前我一直认为贾母是一个慈祥浪漫的富贵老太太,而忽视了她最主要的身份其实是贾府的支柱。

  其实在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中就已经提到了贾府大厦将倾,贾母希望能够在中秋节上热闹热闹,带着儿孙登高赏月,连宴席上桌椅形式都是圆的。然而宴席上大家都是强颜欢笑哄着贾母开心,然而却冲不淡冷清凄凉的氛围。宴会结束了,众人先后离场,贾母也要撑着赏月,不愿散去。

  这是真正的贾母,希望笼着一家人,支撑着这个家庭。

  红楼梦的前五十回是浪漫的美好的,贾府运转起来虽然吃力,但仍然是兴盛气象。但是到了后面,败迹日益明显,运转越来越吃力。从前的美好如今都要撕破了,大观园的女儿们也都要从园子走入人间了。

  就如同《还珠格格》的第三部众人物仿佛都换了模样,张爱玲也曾说后四十回的人物都面目可憎起来。其实这不就是从浪漫**走入了现实**么?前面是美好的,而后面要撕破面前的美好,自然是让读者难以走出来。

  贾母作为一个家的精神支柱,不可能是一个感性的人物。感性如林黛玉、史湘云,是支撑不起一个家族的。《红楼梦》里掌家的王熙凤、探春、李纨、宝钗,都十分理性。只有理性的人,这才能管得住丫鬟婆子,才能将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吵架的时候凤姐气晕过去,善后的工作是交给贾母的。后来贾母也评价王熙凤的气量不够。古代宗族之事是大事。每一个当家人都会希望将接力棒*稳的从自己手中交到**人手里。面对大事时,又怎么能被情感长所束缚呢?

  所以宝玉娶亲更重要的是为贾府找一个合适的女主人。黛玉极度感性,体弱多病,又是一个多心的人,听见丫鬟婆子们说话,都要疑心是不是说自己,这样的黛玉无法担负起家族重担。

  反观宝钗,虽然在大观园中人缘很好,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是冷。兴儿口中所说:气暖了,生怕吹化了姓薛的。宝钗的理性大度,很适合成为一个女主人。

  就如同宝钗和宝玉成婚之后,宝玉昏昏沉沉记挂着黛玉,而宝钗直接说出林妹妹死了这件事断了宝玉的念想,宝玉自然是好了。

  宝玉悟道离家的时候,整个家里只有宝钗能够冷静下来,明白他是尘缘了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圆形人物。并不能说贾母疼爱黛玉就要把她嫁给宝玉,也不能因为贾母促成了宝钗和宝玉的婚事就否定了她对黛玉的爱。这个世间涉及到情的事情,怎么能用“非黑即白”一言蔽之呢。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扩展2)

——红楼梦主要人物介绍

红楼梦主要人物介绍1

  贾宝玉——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与宝钗并列)。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有一个金锁,与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被外人称为金玉良缘。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贾府大**。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秦可卿出殡不久,元春晋封贵妃。贾府为了迎接她省亲,建造了大观园。她给家族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自己幽闭深宫,不能尽天伦之乐。

  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府三**。她精明能干,个性刚烈,有“玫瑰花”之诨名。抄检大观园时,她当众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对贾府的危局颇有感触,用兴利除弊的**来挽救。**虽成功,但无济大事。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是贾母的侄孙女。自幼父母双亡,在家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不时还要三更半夜做针线活儿。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心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妙玉——金陵十二钗之六,苏州人氏。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带发修行。父母亡故后,她随师父**。师父圆寂后,王夫人赏识她的佛学修为,请她入住大观园栊翠庵,原着前80回未交代结局。

  贾迎春——金陵十二钗之七,是贾赦与妾所生,贾府二**。她老实**,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原着前80回未交代结局,根据金陵十二钗判词,最后被丈夫孙绍祖虐待致死。

  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八,宁国府贾珍的妹妹,贾府四**,爱好绘画。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疼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抄检大观园时,她狠心撵走丫环入画。四大家族的没落,三个姐姐的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看破红尘出家为尼。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在前80回里她**宝黛爱情。

  贾巧姐——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在贾府败落后,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相救,把她带去乡下。

  李纨——金陵十二钗之十一,贾珠遗孀,生子贾兰。李纨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节妇的典型。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十二,宁国府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贾母——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扩展3)

——红楼梦贾政人物分析

红楼梦贾政人物分析1

  步入仕途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原欲以科举出身,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因恤先臣,遂额外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升了工部员外郎。元春省亲,贾政含泪启道:“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以此塑造他为忠臣。

  悲谶语

  元春省亲后的一次家宴,贾母带着大家制灯迷,贾政从各人的灯谜中看出一些不祥之兆,心里暗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并预感到宝钗等“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因贾政在席,宝玉姊妹兄弟们都不大说话,贾母便撵贾政去歇息,众人才得以自在取乐,以此塑造贾政为孝子、严父。

  宝玉挨打

  奉元妃之命,宝玉进入大观园居住。端午节间,发生了蒋玉菡隐居紫檀堡、忠顺王问罪于贾政,金钏儿投井、贾环进谗等事件。宝玉因“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辱母婢”之罪遭到贾政痛打。贾政虽然下手重了些,也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按他所信奉的.儒家**思想来判断,宝玉那些行为离经叛道,必须严加管教。他事后“也就灰心,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

  外任学政

  宝玉挨打后调养了几个月。到中秋时节,贾政点了学政,于八月二十日起身赴任。此次出差长达三年,回京途中因近海一带海啸糟蹋了几处生民,奉旨就着贾政顺路查看赈济,于七月间回府。

  中秋夜宴

  贾政回府后,赐假一月,在里面母子夫妻共叙天伦庭闱之乐。中秋家宴上,他讲了个怕老婆的冷笑话:“偏是那日是八月十五,到街上买东西,便遇见了几个朋友,死活拉到家里去吃酒。不想吃醉了,便在朋友家睡着了,第二日才醒,后悔不及,只得来家赔罪。他老婆正洗脚,说:‘既是这样,你替我舔舔就饶你。’这男人只得给他舔,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便恼了,要打,说:‘你这样轻狂!’唬得他男人忙跪下求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看得出来他素日忌惮王夫人。接着贾环、宝玉作诗,贾政点评道:“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以温飞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

  玩母珠

  冯紫英进贾府推介四件洋货,***一件母珠。贾政赏玩过后联想到家族危机:“像雨村算便宜的了。还有我们差不多的人家儿,就是甄家,从前一样功勋,一样的**,一样的起居,我们也是时常往来。不多几年,他们**来差人到我这里请安,还很热闹。一回儿抄了原籍的家财,至今杳无音信,不知他近况若何,心下也着实惦记。看了这样,你想做官的怕不怕?”又论自家道:“虽无刁钻刻薄,却没有德行才情。白白的衣租食税,那里当得起。”

  仕途起落

  贾政任学政期间“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因此回京后得到吴巡抚保举,**擢升他为工部郎中。元春、王子腾去世后,工部将贾政保列一等,**念贾政勤俭谨慎,即放了江西粮道,于宝玉大婚次日起身赴任。此次出差将近一年,于次年正月初以“不谙吏治,被属员蒙蔽”的罪名被参回京。

  获罪抄家

  贾政被参回京不久,因从前的一系列祸事导致贾府在元宵节获罪抄家:宝玉涉嫌包庇蒋玉函而得罪了忠顺王;私自接收江南甄家转移家产;江西粮道任上被李十儿等家仆蒙骗,弄坏了名声;元春、王子腾先后去世;贾赦、贾琏在石呆子案善后过程中嫁祸于贾雨村;几个姓贾的远族接连**;薛蟠在太*县闹出人命官司;贾政对贾赦、贾珍、贾琏、凤姐、贾蓉及其他家族子弟违法乱纪的行为失察,向驿站拿车、贾芹水月庵掀翻风月案两起事件,贾政也被贾琏蒙蔽。

  人物结局

  抄家后,蒙北静王、西*王看顾,荣国府世职失而复得,贾政袭职,但未能挽回家族颓运。贾政查看家仆花名册,背着手踱来踱去,竟无方法。众人知贾政不知理家,也是白操心着急。贾政本是不知当家立计的人,只有靠贾母主持大局。虽然世职仍旧袭了,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贾政又不能在外应酬,难免典房卖地,诸凡省俭,尚且不能**。贾母丧礼中,贾政为了避风头,诸事从简,鸳鸯替他感到不值。果然贾母的财产在出殡当天就被贼寇洗劫一空,贾政连失单都不敢据实上报,说是“咱们动过家的,若开出好的来反担罪名”。

  趁丁忧无事,贾政便向贾琏交代家事,自己带上贾蓉扶了贾母、凤姐、黛玉、秦可卿等人的灵柩回南安葬。回程路过常州毗陵驿地方,宝玉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前来拜别贾政。宝玉出家后,*赏了一个“文妙真人”的道号,贾府兰桂齐芳。贾政嘱咐家人道:“如今只要我们在外把持家事,你们在内相助,断不可仍是从前这样的散慢。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扩展4)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5篇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1

  原文: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赏析:

  这是《红楼梦曲》总收尾的曲子。

  《飞鸟各投林》,是“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另一种说法,与“树倒猢狲散”同义。

  这首收尾的曲子是对以贾家为**的封建贵族阶级命运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一首带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主题歌。

  作者一生由“饮甘餍肥”的贵族子弟跌落成一个“举家食粥”的落拓文人。他看到封建社会处处充满矛盾**,一切都在运动,都在产生和消失。这种客观的辩证法印在作者头脑中,就形成了他朴素的辩证法观念。在第十三回中作者通过秦可卿之口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这就是说“物极必反”,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这个客观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等于宣布:凡是封建**阶级所拼命追求和维护的一切,都是注定要**的。曹雪芹依据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忠实地描绘了大观园内外的社会生活,正像他自己**的:“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蹬迹,不敢稍加穿凿”,因而《红楼梦》所反映的贵族家庭的兴衰始终,是符合历史的辩证法的。作者写他们的“极盛”,正是要反衬他们的“极衰”;写他们的“赫赫扬扬”,正是要反衬他们的“烟消火灭”。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写贾家最后又“沐天思”、“延世泽”、“兰桂齐芳”,安排一个不喜不悲的“团圆”结局,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曹雪芹设计的结局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树倒猢狲散”。按照作者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荣国府并不永远“荣”,有荣必有枯,而且要枯得很惨;宁国府也不永远“宁”,有宁必有危,”终要有破家灭族的一天。从脂砚斋批语透露的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以后的部分情节看,贾家败落后,当年“金窗玉槛”、“珠宝乾坤”的大观园要变成“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一片凄凉颓败景象。被撵出大观园的宝玉和宝钗要有一段“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困苦生活;王熙风要有一个“身微远蹇”、“回首惨痛”的可悲下场;惜春要沿门托钵,“缁衣乞食”;贾赦、贾珍之流要被撤职罢官,扛上枷锁,或被杀头,或被流放充军。贾家如此,与他们有关联的其他史、王、薛三族也一样,得势时他们互相“扶持遮饰”,势败时也要一齐完蛋。他们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了去。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就是对他们下场的形象描绘。

  曹雪芹毕竟是二百多年前封建贵族出身的一位作家,他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对他出身的贵族阶级充满厌恶和愤慨,但又和这个阶级难解难分地联在一起;他清楚地看到这个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但又不知道谁是历史的主人;他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但又提不出超出封建**范畴的**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变迁,但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简单的循环,如认为“**自古周而复始”,就是错误的“历史循环论”。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曹雪芹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反映了他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与**文化》中有一个论断,认为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全剧三大主线之一的“人散”。原文摘录如下:

  ……这第三条大线就是“人散”。人散虽与家亡相联,又自成体段,前文已经说过。秦可卿与风姐托梦的结语,说了两句七言诗——秦可卿也能诗!岂不甚奇?须知所谓“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大抵皆属于诗人型.这是个专题,宜有专文讨论。如今只说可卿最后说道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署名“梅溪”的,于此便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便欲堕泪。”可知这人散一线,是书中最后的一局——也就是结局,所以它独自构成一大经纬。

  “三春去后诸芳尽”,有几层涵义。一即字面义;三春(孟、仲、季,即“九十春光”)过去了,百花凋谢.二是“三春”又指书中所叙三次重要的元宵佳节——第十八回省亲,第五十四回夜宴,与八十回后某回的一次元宵节(大约是巨变的发生)。三是“三春”又指贾氏姊妹,元、迎、探,特别是探春一去,方是人散的总溃之始。这两句诗总括地表述了大势.我们当然还是“欲知其详”。我以为这就要向雪芹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段曲文去参会——就是第五回《红楼梦曲子》正曲第末支,那首惊心动魄的《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单只这“飞鸟各投林”五个大字,已然道尽了“人散”的意味。这曲子笔大如椽,音调悲慨,总结了全书,我说是“结局”,全书的结局就是“人散’。大约不是我的一时的错觉吧!

  这首极端重要的曲文,是探佚学和结构学的一把关键之启钥,纲领之提挈,把它研究透彻、的确了,将是“红学’的一大贡献。但就我个人来说,一时还未能做到。只有一些零碎的看法,姑且提供参考。

  这首曲文应是每句暗切一入之?事。例如“有恩的,死里逃生”,是指巧姐,正谓“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者是矣。又如“欠泪的,泪已尽”,人人都能指为晴切黛玉。即此二例,其曲文体例确然可知,非我们穿凿可比。循此体例,就可以试作推寻了鄙意如下: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两句总括“家亡”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应——宝钗、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元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迎春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湘云

  欲识命短问前生——凤姐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述的、枉送了性命—一秦可卿

  以上十二句,本以为恰好分属十二钗,但首二句并非妇女之事,而脂批于此正有总括荣宁的语义(其实应是总括贾王史薛四门),那么可知此二句是先从“家亡”领起,以下才是每句分属。又由于只剩下了十句,而“分离、聚合”明明是两者的合词并咏,这又明白了还有一句应该也是合咏二人,于是我寻找这个可能性时,发现“看破的,遁入空门”也可能包括妙玉惜春二人而言。但细味其言,终以指惜春更为切合,盖妙玉之出家,固幼年多病,为父母所舍身,又因避权势仇家之难,方**入园的,并非“看破”之故,因此我仍以本句只指惜春,而并妙姑于宝钗一起,理由全在不能忘记“报应”二字是眼目。宝钗属于“无情”,书中有明文点破(她抽的花名酒筹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是为力证。),这样是合榫的。

  另需说明的则尚有元春、凤姐、迎春三人的分屑,以其容或招来争议,所以也是研讨的题目。我将凤姐隶于“命短”句下,理由也是书有明文暗示之处。元春原系死于非命,实因**变故而致,受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2

  原文: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

  奴去也,莫牵连。

  赏析:

  探春在贾家诸姊妹中是比较头脑清醒、眼光敏锐的一个。《红楼梦》中许多很有分量的话都是从探春口里说出来的,她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话,把封建**阶级家庭内部鸡争鸭斗的丑态表露无遗。她早就预料,这样的人家是定要“一败涂地”的。

  探春的远嫁不是偶然的。这一方面说明封建贵族家庭的分崩离析,另一方面也是这个“精明志高”的三姑娘理家失败后的必然结局。从这支曲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探春远嫁的矛盾心情。她舍不得抛开至亲骨肉,舍不得远离自己的家庭,所以有悲痛的哭泣;但她也预料到家势必败,怀着“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忧虑,所以有“离合岂无缘”的 *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探春有远嫁避祸的意思。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3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赏析/鉴赏

  作者在这支曲子中,进一步抒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真挚的爱情。他们"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都是心地纯洁,聪明善良的青年。这样一对有情人,能不能结合呢?作者用两个设问,怀着含蓄而又诚挚的感情,把人们带到现实世界里来。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在封建宗法**的****下,有情人难成眷属,只能空自嗟,枉牵挂。

  接着应用"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对造成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最后用眼泪的控诉作结。整个曲子婉转深沉,发人深思。当然作者不会认识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但他写出这种悲剧,明白而响亮地发出呐喊,提出控诉,也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现实**的创作方法,使这部伟大的作品发出反封建的`思想光芒。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4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赏析/鉴赏

  在《红楼梦》中,妙玉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物。她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从小便舍给寺院,由**变成了尼姑;但她并不与一般女尼为伍,过的还是**生活,摆的还是**派头,是"尼姑式"的**。她的这种生活道路以及这种生活形成的那种孤僻娇情的性格,是封建末世贵族**阶级崩溃瓦解的一种产物。像妙玉这样的贵族**,由于家势衰落,在统制阶级队伍里丧失了立足之地,但从小娇生惯养,又不能在社会上自立。于是"遁入空门"便成了他们最后的一条道路。但社会上并不存在着真空地带,"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空门"并没有能够保护她"清身静心","出家"也没有割断她与"尘世"上的联系。她不甘心投靠**,却又不得不依附权门。,受贾府的供养,她的命运也是随着贾府大树的摧倒,同这个阶级一起没落。"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作者通过妙玉这个特殊的人物,表现了他对出世哲学的否定,对禁欲**的批判。同时,也说明封建阶级这个大厦的崩溃,必然要波及到所有的角落,出家遁世,回避现实是不可能的。这在当时,也是颇有见地的认识,是作者**进步思想的表现。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5

  原文: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朱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译文

  夫妻恩情已是空有其名,哪料富贵功名也像梦境一样虚幻!青春年华迅速消逝!别再提什么夫妻恩爱。就是头戴珠冠、身披凤袄,也抵挡不了变化无常的命运。虽然常说,人生不要到了老年再遭受贫穷,也一定要积些阴德留给儿孙。纵然是气字轩昂头戴簪缨,金光灿灿胸佩金印,威风凛凛爵禄高显,还不是转眼间来到黄泉路上。请问从古到今有几个文臣武将今天还在?也不过是留个虚名儿让后来的人钦佩敬慕罢了。

  注释

  晚韶华:字面上说晚年荣华,其真意是说好光景到来为时已晚了。

  “镜里”二句:意思是李纨的丈夫早死,夫妻恩情已是空有其名,没有料到她儿子的功名、自己的荣华,也像梦境一样虚幻。

  韶华:这里喻青春年华,与曲名中喻荣华富贵有别。卞藏本该句为“那美韶华韶华何迅!”

  绣帐鸳衾(yuān qīn):指代夫妻生活。卞藏本该句为“绣帐鸳衾。”

  “只这戴珠冠”三句:是说待李纨可享荣华时,死期也就临近了,这是得不偿失。只:即使,即便是。珠冠、凤袄:是受到朝廷封赏的贵妇人的服饰。这里指李纨因贾兰长大后做了官而得到封诰。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卞藏本“戴珠冠”为“带珠冠”。

  阴骘(zhì):即前曲所谓“阴功”,指暗中有德于人。积儿孙:为儿孙积德。

  簪缨(zān yīng):古时贵人的冠饰。簪是首饰,缨是帽带。

  金印:亦贵人所悬带。《晋书·皇后纪论》:“唯皇后贵人,金印紫绶。”

  “问古来”二句:说李纨本来大可不必“望子成龙”。卞藏本“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为“虚名儿留与后人教领”。

  赏析:

  这支曲子,写李纨的遭遇和命运。在李纨的一生中,她遇到的两次"幸福"都是很短暂的,而漫长的岁月是在寂寞空虚苦闷中度过的。美妙青春年华,"去之何迅",留下的只是"镜里恩情"和"绣帐鸳衾"的回忆;后半世"望子成龙",刚刚"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之际,却突然一转,"昏惨惨,黄泉路近"!希望全然破灭。李纨的这条生活道路,在封建末世年轻的寡妇中是很有**性的,有多少寡妇怀着同样的希望,遭到了同样的结局。尽管她们都博得了"贞节"、"贤淑"的美名,但又有什么用呢?

  高鹗的续书没有写出贾兰“昏惨惨,黄泉路近”的结局,反面美化成什么“兰桂齐芳”,团园复初,这是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也削弱了《红楼梦》一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扩展5)

——《红楼梦》妙玉人物评价3篇

《红楼梦》妙玉人物评价1

  人物评价

  书中评价

  正册判词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花语—红梅花

  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自评

  (邢岫烟转述)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

  他评

  林之孝家的: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

  王夫人:他既是宦家**,自然要傲些。

  贾宝玉: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邢岫烟: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李纨: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惜春: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

  贾环: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他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评点者评价

  王希廉:妙玉拉宝钗、黛玉衣襟,心中非无宝玉,只是不好拉耳!若心中无宝玉,因何刘姥姥吃的茶杯,便嫌腌脏不要,自己常吃得绿玉斗,便斟茶与宝玉,又寻出竹根大海来,且肯将成窖茶杯给与宝玉,听他转给刘姥姥。是作者皮里阳秋,不可不知。妙玉向宝玉说“你独来我不肯给你吃”,是假撇清语,转觉欲盖弥彰。(第41回)

  四十一回中妙玉说宝玉若一个人来,不给茶吃。何以红梅花宝玉一人去偏能折来。且又去第二次分送各人一枝。可见妙玉心中爱宝玉殊甚。前说不给茶吃是假撇清,此番分送红梅亦是假掩饰。”(第50回)

  姚燮:妙玉于芳洁中别饶春色,雪里红梅,正是此义。

  涂瀛:妙玉之劫也,其去也。去而何以言劫?混也。何混乎尔?所以卸当事之责,而重劫盗之罪也。何言乎卸当事之责,而重劫盗之罪也?妙玉壁立万仞,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之概,而为包勇所窘辱矣。其去也,有恨之不早者矣。而适芸林当权、劫盗闹事之日。以情论,失物为轻,失人为重;以案论,劫财为重,劫人为轻。相与就轻而避重,则莫若混诸劫。此贾芸林之孝,妆点成文,而记事者故作疑阵也。不然,其师神于数者,岂有劝之在京,以待**为结果乎?且云以胁死矣。而幻境重游,独不得见一面,抑又何也?然则其去也,非劫也。读花人曰:殆《易》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欤。其来也,吾占诸凤;其去也,吾象诸龙。

  脂砚斋:妙玉尼之怪,图名。(戚序本第41回)[5]

  盖妙玉虽以清静无为自守,而怪洁之癖未免有过,老妪只污得一杯,见而勿用。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庚辰本第77回)

  角色分析

  第41回栊翠庵品茶,妙玉待客殷勤,表现出一位茶道高人应有的茶礼仪修养。她与贾母问答之间,含有“斗茶”比拼之意:一斗茶品,贾母出题说不吃六安茶,妙玉预先献**老君眉;二斗选水,贾母出题问是什么水,妙玉预先选了旧年蠲的雨水。这两个回合,妙玉都想在贾母前头。

  茶人以雪水烹茗为雅事,如宝玉《冬夜即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他用新雪烹茶,妙玉则收取梅花雪水贮藏五年,品味更高。

  茶史上僧尼为茶学、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茶圣陆羽自幼在竟陵龙盖寺研习茶学茶艺,更亲聆诗僧皎然传授指导,终于写成《茶经》。茶道高僧与文人多有深交,围绕茶事吟诗作画,如灵隐寺韬光禅师与白居易,宝云山僧怡然与苏东坡。妙玉茶艺精湛,她请宝黛钗到耳房内吃体己茶,品饮中相互切磋,尤其与宝玉一来一往,机锋频出,这些描写与禅宗茶道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才华馥郁

  妙玉天赋聪慧,资质不凡。她茶艺精湛,与贾府四春的琴棋书画并称绝艺;她续写的中秋诗,湘云、黛玉赞曰:“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她对栊翠庵花木的打理得到了贾母的肯定。这些描写展现了一个美丽聪明、多才多艺的才女形象,因此得到了“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赞誉。

  爱情悲剧

  庄学文化妙玉性格带有浓郁的庄学文化色彩。古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意为人生无常、终须一死。妙玉自号“槛外人”,自勉蹈于铁槛之外,超越生死,超出**场,与《庄子》“死生存亡之一体”“相忘以生,无所穷终”的思想同出而异名。妙玉赞“文是庄子的好”,故自号“畸人”,其要义在于特立独行,纯真无伪,通天道,远尘俗。《庄子》讲述了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畸人的故事。他们外貌奇丑,招人嫌恶,但是精神境界非常之高。妙玉向往他们超越了有形物质世界而达到的***境界,所以引为同道。

  性格悲剧

  在现实社会,像妙玉这样重视自我心性修养的高人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碌碌尘寰中人不同路,以致不大合外人的式,不仅权势不容,连“大菩萨”李纨也容不下她,弱小如贾环暗地里也对她口出恶言。而且越出文本,后世“厌妙玉为人”者仍大有人在,大部分读者都在妒她太高,骂她怪癖,又嫌她过洁,骂她洁癖,如说她“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使人感到可厌、可恶、可呕”。为了消除误解,需把握庄学文化特点和宝玉“女儿清净论”,具备“了解之同情”。妙玉“世难容”的悲剧既有社会原因,又因自己心性高洁,故而常怀“花因喜洁难寻偶”、“一生傲岸苦不谐”之慨,在人世间淡泊**,曲高和寡。

  《世难容》预示妙玉结局“风尘肮脏违心愿”。在清代,“肮脏”已有“污秽不洁净”义项,李鉴堂《俗语考原》:“肮脏,俗谓不洁者曰肮脏。”肮脏与淖泥、泥垢、污淖、渠沟连用,风尘肮脏即扰攘尘世里最污浊的地方。妙玉心性高洁,一生傲岸,贵为“金玉质”,到头来却被贼寇劫去下海,陷在最肮脏污秽的`泥淖中,惨遭**玷污,命运最为悲惨,她的悲剧寄托了作者对不合理的末世社会现实的一腔愤懑。金陵十二钗里其他的女性虽然都有着悲剧性的命运,但是比起她们,在妙玉的身上更能看到美是怎样被摧毁的。

《红楼梦》妙玉人物评价2

  人物评价

  书中评价

  正册判词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花语—红梅花

  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自评

  (邢岫烟转述)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

  他评

  林之孝家的: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

  王夫人:他既是宦家**,自然要傲些。

  贾宝玉: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邢岫烟: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李纨: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惜春: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

  贾环: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他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评点者评价

  王希廉:妙玉拉宝钗、黛玉衣襟,心中非无宝玉,只是不好拉耳!若心中无宝玉,因何刘姥姥吃的茶杯,便嫌腌脏不要,自己常吃得绿玉斗,便斟茶与宝玉,又寻出竹根大海来,且肯将成窖茶杯给与宝玉,听他转给刘姥姥。是作者皮里阳秋,不可不知。妙玉向宝玉说“你独来我不肯给你吃”,是假撇清语,转觉欲盖弥彰。(第41回)

  四十一回中妙玉说宝玉若一个人来,不给茶吃。何以红梅花宝玉一人去偏能折来。且又去第二次分送各人一枝。可见妙玉心中爱宝玉殊甚。前说不给茶吃是假撇清,此番分送红梅亦是假掩饰。”(第50回)

  姚燮:妙玉于芳洁中别饶春色,雪里红梅,正是此义。

  涂瀛:妙玉之劫也,其去也。去而何以言劫?混也。何混乎尔?所以卸当事之责,而重劫盗之罪也。何言乎卸当事之责,而重劫盗之罪也?妙玉壁立万仞,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之概,而为包勇所窘辱矣。其去也,有恨之不早者矣。而适芸林当权、劫盗闹事之日。以情论,失物为轻,失人为重;以案论,劫财为重,劫人为轻。相与就轻而避重,则莫若混诸劫。此贾芸林之孝,妆点成文,而记事者故作疑阵也。不然,其师神于数者,岂有劝之在京,以待**为结果乎?且云以胁死矣。而幻境重游,独不得见一面,抑又何也?然则其去也,非劫也。读花人曰:殆《易》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欤。其来也,吾占诸凤;其去也,吾象诸龙。

  脂砚斋:妙玉尼之怪,图名。(戚序本第41回)[5]

  盖妙玉虽以清静无为自守,而怪洁之癖未免有过,老妪只污得一杯,见而勿用。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庚辰本第77回)

  角色分析

  第41回栊翠庵品茶,妙玉待客殷勤,表现出一位茶道高人应有的茶礼仪修养。她与贾母问答之间,含有“斗茶”比拼之意:一斗茶品,贾母出题说不吃六安茶,妙玉预先献**老君眉;二斗选水,贾母出题问是什么水,妙玉预先选了旧年蠲的雨水。这两个回合,妙玉都想在贾母前头。

  茶人以雪水烹茗为雅事,如宝玉《冬夜即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他用新雪烹茶,妙玉则收取梅花雪水贮藏五年,品味更高。

  茶史上僧尼为茶学、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茶圣陆羽自幼在竟陵龙盖寺研习茶学茶艺,更亲聆诗僧皎然传授指导,终于写成《茶经》。茶道高僧与文人多有深交,围绕茶事吟诗作画,如灵隐寺韬光禅师与白居易,宝云山僧怡然与苏东坡。妙玉茶艺精湛,她请宝黛钗到耳房内吃体己茶,品饮中相互切磋,尤其与宝玉一来一往,机锋频出,这些描写与禅宗茶道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才华馥郁

  妙玉天赋聪慧,资质不凡。她茶艺精湛,与贾府四春的琴棋书画并称绝艺;她续写的中秋诗,湘云、黛玉赞曰:“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她对栊翠庵花木的打理得到了贾母的肯定。这些描写展现了一个美丽聪明、多才多艺的才女形象,因此得到了“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赞誉。

  爱情悲剧

  庄学文化妙玉性格带有浓郁的庄学文化色彩。古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意为人生无常、终须一死。妙玉自号“槛外人”,自勉蹈于铁槛之外,超越生死,超出**场,与《庄子》“死生存亡之一体”“相忘以生,无所穷终”的思想同出而异名。妙玉赞“文是庄子的好”,故自号“畸人”,其要义在于特立独行,纯真无伪,通天道,远尘俗。《庄子》讲述了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畸人的故事。他们外貌奇丑,招人嫌恶,但是精神境界非常之高。妙玉向往他们超越了有形物质世界而达到的***境界,所以引为同道。

  性格悲剧

  在现实社会,像妙玉这样重视自我心性修养的高人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碌碌尘寰中人不同路,以致不大合外人的式,不仅权势不容,连“大菩萨”李纨也容不下她,弱小如贾环暗地里也对她口出恶言。而且越出文本,后世“厌妙玉为人”者仍大有人在,大部分读者都在妒她太高,骂她怪癖,又嫌她过洁,骂她洁癖,如说她“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使人感到可厌、可恶、可呕”。为了消除误解,需把握庄学文化特点和宝玉“女儿清净论”,具备“了解之同情”。妙玉“世难容”的悲剧既有社会原因,又因自己心性高洁,故而常怀“花因喜洁难寻偶”、“一生傲岸苦不谐”之慨,在人世间淡泊**,曲高和寡。

  《世难容》预示妙玉结局“风尘肮脏违心愿”。在清代,“肮脏”已有“污秽不洁净”义项,李鉴堂《俗语考原》:“肮脏,俗谓不洁者曰肮脏。”肮脏与淖泥、泥垢、污淖、渠沟连用,风尘肮脏即扰攘尘世里最污浊的地方。妙玉心性高洁,一生傲岸,贵为“金玉质”,到头来却被贼寇劫去下海,陷在最肮脏污秽的泥淖中,惨遭**玷污,命运最为悲惨,她的悲剧寄托了作者对不合理的`末世社会现实的一腔愤懑。金陵十二钗里其他的女性虽然都有着悲剧性的命运,但是比起她们,在妙玉的身上更能看到美是怎样被摧毁的。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扩展6)

——读《红楼梦》学生有感及心得 (菁选3篇)

读《红楼梦》学生有感及心得1

  爸爸送了一本《红楼梦》给我,他还告诉我这是世界名著,希望我能好好读一读。可是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读的稀里糊涂得,看得我思绪都乱了,我去问爸爸,这本书我怎么不太看得懂呢?可是爸爸却不肯教我,爸爸只是对我说:“俗话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不要因为某些地方不明白就不读这本书,也许等你读完后,就会想明白。”

  我将信将疑的去看了。真的,真的很有意思!当我看到宝玉生病了,就觉得很伤心,当我看到宝玉和黛玉玩的很开心,我就很开心,这样我的心一会开心一会伤心,一会想让宝玉这样做,一会想叫黛玉别伤心,就这样,我在忽喜忽悲中看完了正本书。

  我去找爸爸,告诉她这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很有意思。爸爸说现在你可以去弄明白这本书了。爸爸看我还是稀里糊涂地。就给我解释起这本书来。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特别是读到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真心相恋,本来终于可以拜堂成亲了,却被家长安排与薛宝钗结婚,贾宝玉最终出家当和尚,家门破落。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爸爸又对我说:“贾宝玉本来是块石头,后来神仙点化让他投胎到贾府变**。而林黛玉则是宝玉的眼泪化成的。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后来我有问妈妈,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表兄妹,他们是近亲能结婚吗?妈妈说:“可以呀,古人都喜欢亲上加亲。”啊!终于弄懂了两处,看来弄懂一本书还真不容易。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读《红楼梦》学生有感及心得2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如贾宝玉、袭人、宝钗。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把林黛玉与众不同的特点。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在《黛玉葬花祭花魂》这篇文章里,更突出了林黛玉多疑与**,多疑表现在黛玉在敲***的门时,晴雯没有开门,黛玉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说说笑笑,不禁流下了眼泪。**表现在当第二天,宝玉来找黛玉,黛玉哭个不停。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现了黛玉离别时的情绪。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的都不一样,而且还清清楚楚的、对比鲜明,尤其是林黛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呀!

读《红楼梦》学生有感及心得3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扩展7)

——红楼梦人物作文1000 (菁选2篇)

红楼梦人物作文10001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赚了太多读者的眼泪。她清灵清丽而又心思细密,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黛玉和宝玉一样,同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她天性孤傲,天真率直,然而在贾府那个复杂的小世界里,这样的人无疑是不受欢迎的。她很难融进周围的环境中。虽说黛玉是贾母的外甥女,但寄人篱下的境遇不可改变,因此,她警惕戒备;用柔弱的身躯去和复杂的人心抗衡。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黛玉,她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在宝钗引咎自责时,黛玉的话:“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网上好多人评价林黛玉时,总不忘说她小心眼儿,我真为她悲哀,她的宽容大度为什么没有人看见?和功于心计的宝钗相比,我忍不住想用李白的一句诗概括黛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林黛玉率直,但并不像湘云那样开朗、卤莽,相反,她行事谨慎。

  这一特点在她初到贾府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黛玉常听母亲说,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惟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她本人也给别人眼前一亮:“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就连见多识广的王熙凤也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黛玉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年少才高。她内心**,也脆弱,所以她的泪水是她的倾诉,那里面包含着人间最贞洁的情感。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特点的写照。她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于是,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想用“一坯净土掩风流”。从此,黛玉葬花在我心里成为了*古典文学里最著名的经典。

  林黛玉的哀愁也随之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致。她在诗词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注入自己的身世。一首《葬花词》,表达的是她一生的凄凉和对幸福的渴望。只是,落花有归宿,黛玉没有……曹雪芹对他的女主人公是充满同情的,他使她拥有了口才、诗才。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大家都对这个又聪明又愚蠢的老人无可奈何,只有黛玉敢叫她“母大蝗虫”。当宝钗提出一张包括水缸、箱子……许多画具的单子时,黛玉说恐怕连嫁妆也开**吧?黛玉擅长尖刻的讽刺,但她本意是好的。湘云却说她:“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小红说她:“嘴又爱刻薄人,心里有细。”袭人说:“我们一个丫头,姑娘不要混说。”可见她的口才换取的只是别人对她的反感,她不经意的话语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撕裂了。以至于黛玉临死前,只有少的可怜的人守在她的床边。

  黛玉在人群中得不到了解,所以她善于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宝玉怕落花被人践踏,把花儿拾到池子里去,黛玉却以为这样顺水漂流,很难保证不受到污染,不如把它们埋到一个净土建造的花冢中。她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落花的命运,所以一听到别人唱“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感动得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而顺口吟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名句。林黛玉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在孤独的环境中凋谢,正所谓“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而这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根本不配让黛玉生存。我心目中的黛玉仍然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

红楼梦人物作文10002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便如神女般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她的超凡脱俗,傲世风流,便如一缕清新的亮光,射进了男权**里那扇厚重的大门。黛玉身上的发出的那种纯真,善良,高雅是空前的,是古书堆里托起的一个新的女性。她的闪亮登场,让人们的视角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仰视须眉一下子转到散着清纯气息的少女身**。我们不妨审视一下这位新女性黛玉之美。

  黛玉有雅俗共赏之美。王熙凤见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世上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粗人薜蟠远远瞟了黛玉一眼就呆了。黛玉葬花那美妙的场景,回味起来仍香有余味。一个翩翩少女,扛着香锄,吊着纱囊缓缓步入花园中,用纤细的手掩埋刚刚落下的花瓣,多么与众不同的举止,只有黛玉才会对花这么呵护和珍惜,充分表现出黛玉那种不与污泥、浊水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黛玉有诗人的气质和超凡之美,元妃省亲。胡乱拈来一首,便得贵妃称赞,接着为宝玉解困,提笔一挥而就,又成一首,巧妙的扔给宝玉,可谓灵巧夺人,聪慧有余。

  大观园**海棠社,黛玉如鱼得水,酣畅淋淋,“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好一个“偷”和“借”,用的如此巧妙准确,气度不凡。

  写给宝玉手帕上的诗却是情意绵绵,温柔似水:“……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能不伤悲。”这种别致的交流方法将宝黛爱情推向了一个小小的**。

  就连教薜蟠的小妾香菱写诗,她也是真诚相待,一丝不苟,中秋夜在池塘边和史湘云联句,写出了“冷月葬诗魂”的佳句,她一生与诗结伴同行。八十回之后,高鹗续写《红楼梦》,不能说完全符合原作者的本意,但能写出黛玉焚烧诗稿,比较符合黛玉这个主人公的形象。补上这最亮的一笔,真的很美!

  黛玉的美还来自于爱情的纯真专一,没有瑕丝。贾宝玉为了讨好黛玉,将北静王在*哪儿得到的一串蕶苓香念珠转送给黛玉,结果碰了一鼻子灰,那知黛玉根本不接受任何臭男人的东西。

  宝玉被父亲毒打,遍体伤痕,大观园里那么多的**,就连宝姑娘冠冕堂皇唱了几句高调走了,只有黛玉一个人哭成了泪人,两个红肿的眼睛像核桃一样,那份真情谁人敢比?只有黛玉那颗真情的心让世人难以忘怀。

  薜宝钗是为了选秀才来到京城,当此路不通时,才把婚姻的砝码转驾在宝兄弟身上,那是掺杂了过多的世俗功利,和黛玉纯洁的爱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黛玉有单纯率直,礼贤下人之美。肯定有人会说,黛玉爱使小性子,为人尖酸刻薄。那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老道给宝玉提亲,拔动了她那根最**的神经;二是刘姥姥在贾府故弄弦虚,装疯卖傻,引起黛玉的反感。

  可真正的事实是这样吗?宝玉的一个丫头惠儿到黛玉处办事儿,正赶上贾母派丫头给黛玉送来零用钱,黛玉随手抓了一把递给了小丫头,那小丫头直夸她的运气好呢!这怎么可以说黛玉为人刻薄呢?

  宝钗处世表现完美无缺,赢得贾府里上上下下人的赞扬,但当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不堪忍受主人的辱骂,跳井**后,*时这个礼遇下人的宝姑娘说了什么:“……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好一个“不为可惜”这才是薜宝钗真面目,你看她是真的善待下人吗?只不过*时为自己装了一副假面具而已。

  87版的《红楼梦》让红楼人物真正回到了现实,林晓旭扮演的黛玉这个角色,给人留下了更加具体的黛玉“真”面貌,让黛玉从书中站了起来。宝黛拥坐在桃花树下读《西湘记》,那种人面桃花的真情美景,成了世间的一绝,让多少代人投入了羡慕的眼光。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仿佛远离了尘世,甚至有几分天真。但我认为宝黛爱情之所以那么被人传颂,正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功利,没有市井凡俗,这种真正爱情产生的美感像一股清风给阴沉的海*面荡起了一波波的涟漪,才会使《红楼梦》走上巅峰,经久不衰。

  我读《红楼梦》,听专家讲《红楼梦》,都会被主人公黛玉的形象所感动。黛玉那种出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形象,值得我学习,我非常喜欢黛玉的纯真,因为没有任何杂质,没有任何污垢,她身上那种淡淡的清香,是一种正正实实的纯正淡雅之气,余香无尽。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扩展8)

——红楼梦判词诗词鉴赏 (菁选2篇)

红楼梦判词诗词鉴赏1

  红楼梦判词“可叹停机德”

  作者:曹雪芹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赏析: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下面就是这首判词。

  这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天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红楼梦判词诗词鉴赏2

  红楼梦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

  作者:曹雪芹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赏析:

  这一首说的是贾元春。

  判词前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弓字谐“宫”字,表明和宫廷有关;橼,一种叫佛手柑的植物,音yuan,谐“元”字音)。

  元春是贾家的大**,贾政的长女。她以“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女史(女官名),后来又被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纪”,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煊赫的**,除靠祖宗功名基业外,还靠着家里出了“皇娘”这层重要关系。

  “二十年”,大约是说元春懂事以来的年龄。她从贵族之家到宫廷,**上的是非兴衰见的多了。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为了她归家省亲,竟然修造一座规模宏丽的皇家式的大观园,再看她元宵节归省时烈烈轰轰的盛大场面,简直无与伦比了。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命运无法与元春相比,可是元春的结局也不妙,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元春虽然在书中出现的机会很少,但她的存在与否与这个大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着。


红楼梦李纨人物介绍及分析 (菁选2篇)(扩展9)

——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1

  1、多愁善感

  林黛玉,一字颦颦,别号潇湘妃子,这一字一号正说明了黛玉「蹙眉」的神态以及爱哭的性情。

  林黛玉的性格是忧愁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黛玉初到贾府时,给宝玉的印象,由此即显现出黛玉整日凝眉的忧愁形态,所以当时宝玉送她的「颦颦」字号可说是恰至妙极。的确,黛玉是忧郁的,多愁善感的,而她对身世的飘零无依感正是造成她如此的主因,她时常独自一人思念双亲,孤芳自怜,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曾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表达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她藉由花儿受到风摧雨残,映照出自己有如风刀霜剑逼迫的凄境。而六十七回的「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又见黛玉睹物伤情,思念逝去的双亲:「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黛玉也因为幼年即遭受离丧,所以诗作多有伤悼双亲的哀叹,在七十回中宝玉何以能断定桃花词乃黛玉之作,就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于同一回中,黛玉也曾作「漂泊亦如人命运」,由此喻指自己的一生,就像那漂泊的柳絮一般,无依无靠。这在在都写出了黛玉失怙失恃、凄惋哀愁的命运。

  黛玉的多愁善感并不仅仅只为身世不幸,面对花草树木时,她亦有着一份感伤,比如遇见花儿凋谢、落花逝水等景物,则又会使多情的黛玉沈溺于哀感之中,感叹不已,二十八回中即有一段叙述:「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由此可看出,面对万物的消散、生命的短暂,黛玉能够细腻地体会它们的命运,独自一人悄然掩埋落花,一行泪一行歌地唱出愁绪满腔的悲曲:「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令人心醉神摇的千古名句。

  2、泪的化身

  没有泪,就没有了林黛玉,整部《红楼梦》巨作中,处处可闻黛玉的哭泣,处处可寻黛玉的泪痕。

  林黛玉的前世原是生在西灵河边三生石畔上的一株绛珠草,由于受到了赤瑕宫神瑛侍者(宝玉)日以甘露灌溉之惠,进而修得成为女体,因而绛珠仙子(黛玉)曾言:「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由此可见,林黛玉的一生便是还泪报恩的过程。黛玉爱哭是有目共睹的,观其别号「潇湘妃子」便可得知,而这名号是当时结海棠诗社时,探春替黛玉所取的,取名时就曾说明其中典故:「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

  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的。以后就叫他『潇湘妃子』就完了。」这正说明了黛玉的爱哭性情不仅是众所皆知,更成为了她的个人特征。然而黛玉为何多泪呢?也许孤苦的身世是一部分的原因,所以令她时常悲凄幽怨,但是使她流泪最多者,莫过于爱情了。黛玉的泪水即是她的情感表露,她的一滴一泪,似乎只为爱情而洒,当她认定宝玉为「知己」时,便不顾一切地抛尽所有的眼泪,哭出满腔热情,将她一生情泪奉献给宝玉。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她的泪中,有爱有恨有苦也有乐,她沈浸于泪水的感情世界中,与之共存**,所

  以当她再无一滴泪水可洒时,只有泪尽夭亡,香魂逝去,结束她凄情的一生。

  3、心细**

  历来论及黛玉性格特征时,少不了都会提起她**多疑的特性,黛玉的「小心眼儿」向来是颇为出名,她的挑剔、过于**,我们从一些细微末节上便可看出端倪,好比有一次「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七回),当时收到的人无不谢过收下,唯独送到黛玉这儿时,黛玉开口发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答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于是黛玉便冷笑道: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语。一般读者看到此,不免都会觉得黛玉过于小气心窄,如此斤斤计较。的确,黛玉的心底儿是极细的,自二十七回中小红就说过她:「林姑娘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天真烂漫的湘云也曾对她说:「我也和你一样(处境),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

  而三十二回宝钗说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就连她的宝玉哥哥都说:「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可见,上至公子**,下至奴婢丫环,众人对她的心性多是以「过于**」看待。然若进一步细思,便可体会黛玉的心细**,其实是本于对宝玉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己寄人篱下的那份无依不安,试想:若不是对宝玉如此在意,黛玉何以处处多疑?她那十足的酸意,不正是拐弯抹__________角地表露她的深情?而黛玉的心窄、小心,其实也可追溯至她刚进贾府的时候,当她一进到贾府,便想起母亲的先前曾嘱咐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为这份叮咛,所以黛玉表现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全是生恐被人耻笑罢了!

  4、口才伶俐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知晓林黛玉的那张伶牙俐口,她的言语口才,适能反应出她的聪慧与直率。黛玉的言语特征是尖锐而率真、快捷而机敏、笑谑而清雅的,虽然同凤姐一样有一张伶俐之口,但是黛玉和凤姐那种泼辣市俗的风格迥然不同,于四十二回中能得到印证,宝钗曾说:「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惟有颦儿这张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以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由此可知,黛玉的口才能化俗为雅,而她的玩笑戏谑也因具

  有读书识字的学问背景,而另有一番高清雅谑,就如对于那位既聪明又似愚蠢的刘姥姥,正当众人苦于无以名之的时候,只有黛玉口出妙语,戏称她作「母蝗虫」,难怪宝玉会于***回说:「若是单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虽说黛玉善于解颐妙语,但是有时她的伶俐超绝,却失之于尖锐刻薄,她不懂得委婉柔劝,经常是一语道破、一针见血,因此使得她的出言率尔,常得罪了他人,惹人心里不快。其实细想黛玉的口德也未必是全然刻薄的,若要说她言语伤人,不就是因为世人皆不喜听刺耳的真心话罢了,她的真心快语,少了一份圆滑迎媚,所以遭来「刻薄」、「尖锐」的批评,但也因为如此,更使人体会到黛玉的「真」,就连脂评对于黛玉的口才,也都是多有欣赏而绝少批判,其言黛玉「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其不忍责备黛玉的尖利唇舌,原因就在于黛玉是一份真性真心,虽为可恨,却是可爱。

  5、绝尘雅致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走至潇湘馆前,眼前呈现的景致便是这般幽美,这里「湘帘垂地,悄无人声」,又有「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不消明讲,任谁也知这里的主人一定是幽僻绝尘的黛玉姑娘了。

  黛玉*日经营的生活,便带有十分诗化的意境,从日常琐事的例子便可看出,例如在二十七回中,有一段叙写黛玉临出门前向紫鹃交代的话:「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太愚先生曾对此段评语:「我们看了这几句话,就想到黛玉*日所过的是一种情怀高渺的诗境生活了。」由此可见,黛玉由个人性情至生活居所,已然融合了艺术,将生活升化至极具诗蕴的高渺层次。

  不同于大观园女儿们精于女工缝锈,黛玉的精神全是寄托于案上磊满的诗书与架上饲养的一只鹦鹉,在三十二回中,袭人就曾说过黛玉「旧年好一年的功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的确,除了身体虚弱需要休息静养外,若有闲暇之时,黛玉不外乎是看书写作、品茗点香,或者与鹦鹉说话解情,这些活动均显出黛玉风流雅致的气息,特别是作诗,对于极具诗才的黛玉来说,作诗是她*日幽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写诗读诗,为诗咏叹低吟,为诗慨然神伤,为诗心醉神摇,黛玉将她所有的情感,全数寄托在她的诗词文句中,她

  的诗情因为敏慧善感而具高华风流,她婉转悱恻的诗风总是格外的风流灵巧,因此,我们能看到黛玉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及「风流」一词,且看<葬花词>中的「一抔净土掩风流」,以及《唐多令》中的「空缱绻,说风流」等,黛玉的诗是以情为本质,所以总令宝玉为其情韵所倾倒折服。

  虽说宝钗之稿曾多次夺魁,看似与黛玉诗作同驱并驰,但是,黛玉的风流唯美永远是独领风骚,是大观园里的众儿女所不及的,原因就在于黛玉诗中所赋予的是多情幽愁且高洁绝尘的诗魂,而这绝尘的性格特征,正是黛玉之所以为黛玉的要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