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励志经典语录(精选5篇)

网络励志经典语录范文第1篇

中永生》、《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狼牙山五壮士》、《闪闪的红星》……这些光彩熠熠的名字曾陪伴过70后的童年,唤醒过60后的青春,激励过50后的斗志,伴随过几代人的成长。如今,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将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

日前,央企华录文化与环球网联合宣布,将自2023年9月18日正式启动“红色经典工程”。据中国华录集团董事、副总经理韩建国介绍,他们将与环球网共同打造华录坞“红色经典”专区(感兴趣的读者可通过登陆red.省略华录坞“红色经典”专区或环球网专区v.省略/zt/hualured/进行体验),目前,“红色经典”频道的影视剧已经上线30多部,库中还有上百部。

“我们希望利用一年时间,将华录坞打造成国内最全、规模最大的‘红色经典’平台,尽可能地囊括所有‘红色经典’影视剧,从而建立一座科技结合文化的‘红色经典网络影视博物馆’,使忠诚和信仰代代相传。”看来,对于“红色经典工程”的未来,韩建国信心满满。

实际上,作为国资委直属央企、音视频领域国家队的华录集团,多年来一直为建立中国文化的推广平台、为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承队伍、为促进中国文化的积极导向而努力。据韩建国介绍,本次负责华录坞建设的是集团下属的华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其实,华录集团很早以前就一直致力于中国“红色经典”的传承与发扬,集团麾下的华录百纳公司就是国庆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的主要出品方之一。华录集团希望在此次与环球网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加深双方的资源调动,从而促成合作的圆满成功。

而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吴杰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与“红色经典”的结合,将使这些“红色经典”的传播跨越时空和国界,焕发新的活力。吴杰说:“‘红色经典工程’必将带给整个互联网环境一股正面的力量,一种时代的精神,新一代的网络主力军会愿意用现代的方式去了解‘红色经典’,继承和弘扬中国的红色文化。环球网作为拥有独立新闻采编权的新闻门户网站,将发挥‘网络民间舆论平台’和中英双语网站的强大优势,使‘红色经典’项目获得更深远的国际影响。”

在具体承办此次“红色经典工程”的华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笛看来,华录坞作为新一代视频网站,拥有得天独厚的全产业链优势,它不仅是一个网站,更是一系列资源网络化后的平台,视频电商、视频与游戏结合等独有的标签使其一上线便引起了行业内对视频网站前景的全新思考。

对此,作为集团领导的韩建国深表认同。他在“华录文化与环球网战略合作联合会暨红色经典项目启动仪式”上多次强调,“红色经典”系列影视作品,不仅是一段重要时代的文化产物,还凝聚着那个时代的“大师精神”、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以及对当前仍然具有深刻意义的时代精神。华录坞网络视频推出“红色经典”频道,目的是从深层次和多角度挖掘并引导、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回忆。

网络励志经典语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养成教育 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根据各自担负的职责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贯彻落实,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工作实效,切实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施教者不能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强加给学生这种逼迫式的教育,应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灵体验;教育中倡导张扬学生的个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人。其中青少年和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全面步入校园。由此可见,青少年与互联网、与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完全走到了一起,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吸纳、承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大平台,成为青少年赖以生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大社区。

那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学生养成的新模式,应该作为当今形势下的重要研究内容。创新学校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促进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经过尝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作法可资借鉴:

一、创新建设校园网,吸引学生在互动中养成良好习惯

1、评选校园之星。通过校园每周一星评选,公示事迹、展示照片等形式,可以让评价过程明晰化、具体化,评价结果可视化、生动化,可以为全校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2、班级博客。各个班级博客栏目自主设计,班主任心语、班级之最、成长之星、作文天地等不同风格的板块设计,为表现优良的学生充分搭建展示平台,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容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开放教师个人博客和QQ空间。教师向学生开放自己神秘的私人空间,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远距离聊天谈心,直接宣泄,释放内心的不平衡,可以从封闭、封锁中走出来;使学生感觉空间、时间的束缚已不再是限制,而且思想和认识的交流,也可以越过语言、文字,引入声音、视频和多媒体。这样,教师更容易真正了解和认识学生思想,帮助学生在参与和观察中得到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养成教育工作得以深入开展。

二、活化校园电视台栏目,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再现、集成、交互、扩充、虚拟等功能,为小学生养成教育提供了崭新技术支持,它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对于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养成教育模式,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以校园电视台作为新的新突破,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尽可能创设适合养成教育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参与多向互动.

(一)好习惯经典学堂。

搜集“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经典小故事”、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经典儿歌(童谣),变无声为有声,借助校园电视台制定学生诵读、宣讲、对话,鼓励全校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记一记、查一查、做一做,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活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对学生可以起到生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知心姐心语信箱。

学生适时向电视台编辑部投递心语信函,电视台聘请学校懂心理咨询的老师作客回应,一方面回答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疑惑,另方面对有相关疑惑的学生给予暗示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正面心理教育效应,是许多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三)“聚焦校园”热点追踪。

校园小记者随时随地可以扛起摄像机,擦亮“第三只眼”,敏锐发现、录拍校园里的好人好事、热点现象、不良苗头,经过组织、加工,回放镜头、小主持热点评述,学生可以在最热门的话题受到他律和自律。

三、开放电子阅览室,发挥精神食粮作用。

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虽多,但空间和阅读方式更有局限性。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后,图书开架,选择自由,手续快捷方便,可以大大提高借阅效率,大幅度增加借阅量。学生在开放式阅读空间里徜徉,可以大量挤占学生参与无意义活动、不正确行为的时间。

四、开发多种教育资源,完善良好行为习惯考核评价机制

(一)巧用“大拇指数字化校园”,为学生和班级建立成长档案。

无纸化“大拇指数字化校园”可以记录各班学生不良表现,也可以记录学生点滴成长,这样一来,班级花名册,好人好事记录,大、中、小队长会议记录,德育基地活动记录等等,都可以“填空”处理,修改、保留都十分方便。同时,学生们还可以作为“信息员”参与记录,因为这不仅能用自己的技术为大家服务,锻炼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能在操作过程中受到正面的暗示教育。这样的记录和评价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常用校园手机互通系统,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

利用“校讯通”,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将学生的优良表现或不良表现告知家长,或者发手机喜报、或者温馨提示,这样简单及时的的评价、鼓励与提示,可以最有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妙用班级QQ群,

网络励志经典语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浅阅读 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1 引言

2007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李冰指出:面对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更多更快地获得信息,人们的阅读呈现出浅显化特点。名著通俗本、普及本、精简本、口袋本的盛行,财经、励志类图书以股市语言行文替代学术说理以及各地书店中通俗读物多居排行榜前列的现象,都证明人们“浏览式浅阅读”的特征。

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愉悦。

传统阅读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所直接表述的是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情景和形象,读者无法直接通过感官来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必须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因此传统阅读是结合对一定语词的理解、组织、选择而进行的,即先由概念的领悟再转而联想到具体的情景意义,因而具有抽象性和隐含性。传统教科书式的阅读分为三个环节:了解、熟悉、掌握,与此对应的是阅读、做索引、做读书笔记,古人的皓首穷经描述的就是这种读书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深阅读方式正在快速崩解之中。

文明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如果停留在浅阅读的层面,保持只动眼球不动脑筋的阅读状态,长此以往,我们这个民族就难以吸收最有深度、最有价值的信息,难以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最有深度、最有价值的思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果想通过阅读更深刻地领悟知识、陶冶情操,就只能深读、精读。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浅阅读与传统阅读对立起来,一味排斥浅阅读,使人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

2 高校学生阅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76份,涉及本科各年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涉及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个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学生的阅读状况。

在阅读内容选择上(复选),首选是各种与考试考证有关的书;其次是时尚类报刊杂志和网络小说,阅读经典名著原著的学生较少,对于大部头的原著,学生更愿意选择名著缩写本、名著简评等。有58.8%的学生首选泛读,只有8.8%的学生首选精读,在阅读时有做笔记和反复阅读重点段落的习惯。

关于选择图书的标准(复选),76%的学生选择热门的考试辅导书,62%的学生选择畅销书,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据题目或他人推荐选书。只有13.6%的学生认为在课余时间应该读经典名著,认为应该读有实用价值图书的学生占40.7%。

关于阅读目的(复选),64.9%的学生是为了学习、就业的需要,61.2%的学生是为了休闲娱乐,22.9%的学生是为了兴趣爱好。有近一成的学生会制定计划阅读不同类型的图书。

在阅读方式选择上(复选),图书阅读率只略高于网络阅读率,网络阅读成为学生第二大阅读方式。各种方式所占比例从多到少依次是纸质阅读(61.7%)、网络阅读(49.2%)、手机等移动设备阅读(20.2%)。优先选择哪种阅读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经济条件有关,选择纸质阅读的学生大多没有电脑,所读书籍主要来自学校图书馆。有联网电脑的学生主要在网上阅读,有17.8%的学生会从网上或书店购书。

造成目前阅读状况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时间;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吃力乏味,需要较多时问,读通俗读物轻松有趣,随时可读;学习、就业压力大,课余读书是为了充电和放松;对读书缺乏兴趣,不知道该读什么。

对于是否需要对“读什么、怎么读”进行指导,78.5%的学生给予了肯定的答案,并认为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学业,忽略学生素质的培养,图书馆给予的引导不够、服务不好。

3 高校学生的浅阅读倾向

在校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这个群体所展现的浅阅读倾向值得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3.1高校学生浅阅读特点

高校学生的浅阅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阅读目的功利化。笔者调查高校周围考试书店的销售情况,考试辅导书、财经炒股类书籍,职场、官场厚黑学等书籍最受欢迎。②阅读过程随意化,简单化。对文本的解读浅显化、表面化,浏览泛读代替了精读,缺乏对作品内容的细致体味和思想的深刻领悟。③阅读兴趣单一,偏好时尚娱乐等通俗读物。笔者对本馆借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图书类除专业及公共课程类书籍,通俗小说的借阅量远远居前,图书馆网站上借阅量排行榜的前10名均为网络小说。期刊杂志剔除专业及公共课程类期刊的阅览量,时尚消费、文化娱乐的阅览量最高。具体统计情况如图1、图2所示:

3.2高校学生浅阅读的危害

“开卷有益”,但浅阅读却有它的负面影响,尤其对于思想尚不成熟、价值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其危害是多方面的。

浅阅读往往没有思索和感悟的过程,长期习惯于浅阅读会养成一些不良品质,导致心态浮躁,做事无法专注。浅阅读随意性、跳跃性的阅读方式,使得读者难以在阅读中形成独立深入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作者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而浅阅读等同于放弃学习语言的机会。浅阅读停留在消遣、娱乐层面,难以深刻领悟语言的魅力,导致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缺失,长此以往,对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是非常不利的。

3.3高校学生浅阅读的原因

3.3.1对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学生阅读状况调查中反映出部分学生不愿深读的原因。被学生强调最多的原因是没有时间。真是课业繁重到没时间阅读吗?在调查中学生反映他们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自习、社团活动、体育运动等。由此可见学生是没有合理安排时间,要提高他们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其进行一些认真深入的阅读。

3.3.2就业竞争压力大 面对无时不在的竞争,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施加读书和就业压力,学生猛啃实用性强的书本、快速充电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本能选择。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阅读泛读重于精读、实用书籍重于理论书籍,很大程度上带有功利色彩,对学业以外的书籍缺乏有目的的主动选择,无法通过阅读拓宽知识、提高修养。

3.3.3社会风气影响 社会上“浅阅读”之风盛行,经典阅读风气衰微,影响和渗透着学生的“课外阅读”。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流行化、从众化倾向,喜欢趋新求异,对图书的选择多限于同辈互动,对课外阅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控。

3.3.4网络阅读更加开放自由 网络提供了高度个性化思想和多元文化内容。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零壁垒”、“去中心化”等特性给予个体更大自由,使之参与到网络读写体系中,具有比传统阅读更大的吸引力。

3.3.5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都非常有限,而轻松的环境、浅显的阅读是释放压力和情绪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学校提供的场所只适合学习,过于压抑,缺乏轻松、幽静的阅读环境,他们更喜欢用电脑看小说,或睡前躺在床上看书放松。

3.3.6图书馆服务理念偏差 图书馆秉承“读者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根据借阅情况购置图书,大量购置畅销书,而很多经典名著因为借阅人次少,长期未更新,导致版本过旧,残破不全。

4 高校图书馆应对浅阅读危机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在以“读者第一”为宗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应承担起教育的职能,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正确引导充分发挥读书的正面影响。

4.1制定合理的购书计划

图书馆采购新书,必须有合理、整体的规划,要为培养学生能力,陶冶情操等目的服务,不能只针对学生兴趣和流行购置畅销书。毕竟高校图书馆对学生负有教育的责任,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

对于专业书籍,主要依靠学科馆员定期与学院教师联系,制定出专业采购书目。对于普通图书,可以参考各种权威机构或专家推荐的书目制定采购书目。对于那些购置已久、公众认同度高的传统经典名著,要经常维护和更新。对于各种畅销书,要进行甄别,不能良莠不分,一味追求数量。

4.2开展阅读辅导

我国学者徐引篪认为,阅读辅导是图书馆员对读者在阅读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给予直接指导和帮助的活动,它是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作用是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即选择文献、利用文献、理解读物和消化知识的能力。阅读辅导不应局限于信息服务部,馆员只要具备满足图书馆读者阅读需求方面的特长和责任心,就可以胜任这一工作。进行阅读辅导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借助网上参考咨询平台,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表单、实时聊天、常见问题库等形式对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辅导。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习惯选择辅导馆员和辅导形式,提出阅读方面的问题。

·建立读者信息库,可让读者登录时选择录入个人信息,如专业、在读学位、兴趣爱好等,根据读者需求主动推送阅读服务、推荐书目。推荐书目要遵循一定原则,符合阅读者的目的,并且是积极、有意义的图书,如能够代表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某一领域学术或艺术水平较高的书籍;有新观点、新发现或取得新成就的书籍;对名人或取得某方面突出成绩产生深刻影响的书籍。通过书目推荐,逐步培养读者的分析、鉴别能力,尤其是对一些内容有争议的书籍正确判断的能力。

·开阅读辅导博客。从馆长到普通的馆员,只要具有阅读辅导的能力,都要鼓励其撰写Blog,提供阅读方面的信息、技巧,引导读者参与其中交流读书心得。在Blog中既要与读者充分互动,又要把握正确的方向,达到引导读者阅读倾向的目的。馆员可以在Blog中展现人格魅力,增加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

4.3开设导读课程

读书与导读在美国的图书馆传统和教育传统中有着重要地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从20世纪初就开设了经典导读课程。我国图书馆也有导读的传统,但在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图书馆更强调技术而忽视了人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有责任养成并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学生的阅读倾向、阅读方式和阅读能力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据此开展导读工作。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在学校开设导读类公共课,或者在图书馆承担的信息检索课中加入导读课程,邀请学院教师讲授有针对性的专业书目等。

4.4改进OPAC系统

随着中国互联网由Web1.0时代进入到2.0时代,图书馆OPAC2.0的实践也在不断加快。传统的OPAC系统检索界面过于复杂,仅限于检索馆藏记录,相比Goo出、Baidu等搜索引擎没有优势可言。图书馆在修改完善OPAC系统的时候,应该在界面设计、检索策略以及信息量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增强其导读的功能,增加其对用户的吸引力。系统应该充分利用用户的智慧,吸引用户参与到资源建设中。利用Web2.0技术(如Blog、Tag、RSS、WiKi等)使编目员可以给书目记录加标签,用户可以评论书目记录,馆员通过WiKi与用户互动讨论等。这样的0PAC系统将不只具有检索功能,还能帮助用户筛选最适合的,质量最好的记录。馆员可以推荐资源,用户可以信息需求、写文摘、上传阅读笔记。系统可以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如给积极发表评论的用户更大的系统权限。一个互动的、共享共建的系统便可以逐步形成。

4.5广泛宣传教育,开展读书活动

图书馆要主动开展宣传和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其读书的兴趣。

图书馆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进行宣传导读。如导读书目、新书报道、读书评论等栏目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宣传栏等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宣传,也可在馆内安装电子公告板或电视循环播出;设导读书架向学生推荐经典阅读、社会热点图书;设漂流书架让读者互相推荐、赠阅好书;创办读书类的馆刊,进行宣传导读。

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如专家讲坛、读书沙龙、专题报告会等,可与其他高校图书馆联合举办,讨论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以“读书月”、“服务宣传周”等形式倡导学生走入图书馆,多读书、读好书。

笔者所在图书馆不定期举办“书评比赛”,要求参赛学生推荐好书,撰写书评,对参赛者推荐的书目和撰写的书评进行评比。这项活动受到了学生读者的欢迎和积极参与。本馆还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做义务馆员,引导他们熟悉馆藏和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

4.6改善阅览环境

网络励志经典语录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模因;语言模因;网络语言

一、引言

语言模因,尤其是网络语言模因的变异传播具有积极的语用效应。近年来,随着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热点,语言模因,尤其是网络语言的模因变异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曹进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词汇的特点;张云辉用模因理论解读网络文化中的图片模因和恶搞模因;王蓓以网络新词为语料探讨网络词语模因得以复制、传播的认知过程;吴燕琼从语音,词汇,词义的角度进行解读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而本文将从模因入手解读网络语言变异现象,以期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二、模因和模因论

模因(meme)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复制基因推动着生物进化的进程。而在文化进化中,也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基因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作用的复制因子,这就是“模因”。Dawkins后来认为在大脑、书本、计算机等媒介中相互传播的信息都是模因。(Dawkins,1982)。现今,模因一词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已经被收录在牛津英语词典和韦氏词典。在牛津英语词典,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韦氏词典则将其定义为“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散播开来的思想、行为格调或者语用习惯。”

Blackmore(1999)进一步对模因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她认为模因是指那些从一个人的大脑传到另一个人的大脑的习惯、技巧、歌曲、故事或其他任何信息。就像基因一样,模因是复制因子,即他们是通过变异和选择进行复制的信息。Dawkins认为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观点其实就是“稳定者生存”。成功的基因就是稳定的基因,他们存在的时间长,或者是能够迅速的进行自我复制,或是能精确的进行复制。成功的模因和成功的复制基因一样,具有保真性(copy-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和长寿性(longevity)的特点(Dawkins,1976)。所谓保真性,指的是模因在复制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不变的,但是多少会保留原来模因的精要。多产性是指模因的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而所谓的长寿性,指的是模因在模因库中的保留很久,也就是指模因在纸上或者人们的头脑中流传的时间很长。如宗教,民俗传统等可能流传很多年。

三、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创造、于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BBS)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语言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到象形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

四、网络语言模因变形传播的语用效应

人类通过复制、变异和传播对模因进行选择和淘汰,从而促进文化的进化。语言是模因传播的载体,应用语言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根据Blackmore(1999)的分析,模因传播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符合、顺应作为模仿者和选择人的本性。真实而有用、引人注意、能够使人产生独特的情绪体验的模因易于得到成功传播。二是模因便于传播的自身特性,易于模仿和记忆、组成了复合模式、能够进入宿主“自我”之中的模因易于得到成功传播。三是模因要进入最合适的宿主,即最有可能被别人模仿的或是最有可能向他人传播的宿主。

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和具意句义四个方面进行网络语言模因变异传播的语用效应。

(一)语音偏离模因变异的网络语言

语音偏离指的是原本用来表达特定内容的特定语言形式,句子的语音换成与他读音相近或者相同的其他成语、句子的读音形式巧妙的构成新的表达形式和意义,即谐音意义。例如斑竹:版主,也可写作板猪。副版主叫“板斧”。白骨精,传统的解释是专指西游记中的白骨妖精。但是,现代有了另外一种解释,白骨精成了白领、骨干、精英的代名词,专指那些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的“三高女性”,作为职场的半边天。木有:没有。和“没有”的“没”谐音。口耐:也说可耐,可爱之意。另外,“蒜你狠”系列(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的出现也属于语音偏离。2023从“蒜你狠”到“姜你军”,“糖高宗”到、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蒜你狠”和“算你狠”谐音;“姜你军”和“将你军”谐音;“糖高宗”和“唐高宗”谐音;分别表示蒜,姜,糖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此外,还有用数字与汉字谐音的。例如:56(无聊)、9494(就是就是)、1314(一生一世)、885(帮帮我)、886(拜拜喽)、584,51202314(我发誓,我要爱你一生一世)。由于只有10个阿拉伯数字,每个数字可以代表多个意思。另外,由于网络使用群体日益年轻化和英语教育的普及,许多网络用语还和英文息息相关。例如,在2023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ungelivable”。虽然老外看不懂,但是ungelivable在中国网友中却大受欢迎。“昂给力围脖”网友们不仅第一时间就弄懂了它的发音,而且举一反三,“不给力是ungelivable,给力就是gelivable。”“哈哈,这单词实在太gelivable了”,ungelivable可能是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的英文单词。流行源于网络动画。如果gelivable真被收录进英语词典,那首先要归功于中文原词“不给力”。据介绍,“给力”一词可能源自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很精彩的意思,现多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 转贴于

(二)词汇偏离模因变异的网络语言

词汇偏离指的是原本用来表达特定语义内容的特定词语,表达者有意改变了其原有的词语形式,借用别的词语形式与原来的内容或者形式相配合,组成新的语言模因以传播。例如:键盘上有,人生中没有的键:Pause(暂停),Back(回退),Esc(逃离)。键盘上有,人生中也有的键:Ctrl(控制),Space(空间),Shift(转变),Home(家),End(终结)。几个英文键在键盘中都是字面上的意思,但是被用来形容人生,则颇有深层含义,指人生不会暂停,不能因为后悔回退到过去,不能随性逃离。又如网上搞笑新春对联:上联:爱已停牌,情也斩仓,缘分滑到跌停板;下联:思正牛市,想无熊市,感情无法投长线;横批:赶紧补仓。停牌、斩仓、牛市、熊市、感情无法投长线、赶紧补仓和滑到跌停板等本意都是股市专用词,在这里,形容爱情的起伏,幽默诙谐,让人顿时就懂得了专业术语的含义。独特又不失幽默。

(三)语法偏离模因变异的网络语言

语法偏离指的是原本用来表达特定内容的常规语法组合形式,表达者有意地改变了其原有的语法组合规则或聚合规则,从而用一种新奇的语法组合形式来传递修改内容。例如电影《十月围城》中孙中山的一段独白就在网络上产生了很多个不同版本。下面仅选三段加以对比:

电影《十月围城》中孙中山的一段独白:“十年前,衢云兄与我讨论何为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二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是革命。”

蜗居版:十年以前,刚需君跟我在此讨论何为安居,当时我说,安居,就是为了千千万国民人人得以住上新房,不遗憾,不惆怅。十年过去,与我志同者前仆后继,我在经历数次犹豫后,安居两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你们再道何谓安居,我会说,欲求安居之幸福,不得不经安居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房价。

买车版:十年前老K兄与我讨论何为买车,当时我说:买车就是为了上班途中方便,不挤人,不被挤。十年过去与我志同者相继买车成为车奴。我从一次次观望中逐渐淡定,买车两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你们再道何为买车,我会说欲求有车之幸福,不得不经存钱抢车牌加油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买车。

偏离变异后的语言仍然保留原来语言模因的基本结构,但是赋予了新的模因。在上文提到的孙中山的原版独白指的是革命的痛苦。之后的蜗居版和买车版在借助原有强势语言模因的影响力来让读者加深对其的印象以加强其生命力。

(四)句义偏离模因变异的网络语言

句义偏离指的是表达者有意把一个在特定语境中的知名语句借来放在新的语境中以传递新的意义。这种用法新颖独特,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台湾著名歌手任贤齐的新歌《神魔?不信邪》,而现在,“不信邪”已经渐渐被年轻人用于表达未达成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了,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梦想的执着和信念,成为激励和鼓励自我的一种全新人生观。再例如2023年流行的网络段子:床前明月光:没安窗。疑是地上霜:门未装。举头望明月:房无顶。低头思故乡:很受伤。鉴赏:这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作品《静夜思》,此诗本是简明描绘了月夜的美景,抒发了游子思念故乡的深情。但是段子中却直白地表达了这首诗反映的一个人沦为房奴时的痛苦心情。这种表达形式新颖,形象,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模因的角度来看,由于被借用的词语,语句是知名度较高的。含义偏离是强势语言模因强势特征的表现,同时也是新模因借助强势语言模因来传播成功率的表现。

网络励志经典语录范文第5篇

由朗读开始欣赏语文

朗读,是一门用心揣摩、用情表达、声情并茂的实践,是欣赏词句、调动情感、拨动心弦的实践。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品味词句、领会情感、体悟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课堂上,老师要多为学生朗读,或给学生播放配乐范读,让充满感情的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要把“读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譬如,欣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西域风光;体会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跟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去感悟友情的真挚;领略“杨柳岸,晓风残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婉约,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读关汉卿和马致远,读《红楼梦》和《水浒传》……让学生在文字间驻足,在书海中畅游,用文学的美,浸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不只是课文,小说、杂志都可以拿来朗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犹如钢铁般的坚强精神激励着学生。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读一切想读的内容,因为是学生自己选的,读起来没有“任务”负担,多了自我玩味的愉悦。

一起听书

听读是学语文的重要形式。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网上听读软件也越来越普及。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背影》《写给未来的你》《目送》《大自然在说话》《我与地坛》《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早春之恋》等诸多经典文章。伴着优美的背景音乐,听着深情的朗读,学生发现了文字的细腻和深情。例如:《早春之恋》里的文字――“在冬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那“余威”“渗露”和“冬日的叹息”,都使学生回味无穷。不久,学生开始慢慢向老师主动推荐他发现的好文章,然后,大家再一起倾听他们推荐的文章。语文课就这样变得令人期待起来。

给视频配音

教师可以搜集网上制作精良的视频,如记录片《大自然在说话》《我们诞生在中国》《舌尖上的新年》等,利用阅读时间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声音和图像的双重刺激下享受语言的魅力,进而爱上阅读。再如,优秀公益广告《感谢不平凡的自己》《亲情的力量》等,也非常适合学生欣赏、学习。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字幕给视频配音。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一遍遍练习配音的过程中,受到这些作品文字的熏陶。优秀视频的播放,使经典文化和优美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推敲与体味文字。

歌词的魅力

诗歌是我国的文化精粹,它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我们的先祖留存了大量的经典诗词,如《诗经》《离骚》《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其中的很多诗词都成了歌曲,传唱成经典。

我们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演唱会,被学生津津乐道。搜集诗歌,学唱改编的歌曲,朗诵诗词,再唱出来,他们完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演唱会”。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改编的《但愿人长久》,《诗经?秦风》改编的《在水一方》,李清照《一剪梅》谱成的《月满西楼》,李煜《虞美人》改编的《几多愁》,张继《枫桥夜泊》改编的《涛声依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改编的《念奴娇》等,都被学生热情传唱。由此及彼,学生们开始学着去体会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甚至把学校的校歌拿来品评,开始了一场探寻文与情的语文之旅。

让好句子“流行起来”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风靡,学生往往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如何让好句子也能这样深入人心,并且让学生主动接受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让流行语和好词句对应起来。例如:网络流行语“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而用书面表述则有“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流行语“重要的事说三遍”,即是“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诸如此类,让学生在网上搜集整理,自己去找对应的诗句。这是一种备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变相的阅读方式。

令人着迷的各种文字形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