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教学论文(精选5篇)

韩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韩语教学;文化渗透

一、引言

中韩两国不论是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密切的交流,韩语的学习成为两国交流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韩国语教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很多高等院校均设有韩国语专业。语言与文化是互相依托的,在韩语教学中文化渗透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培养出具有一流交际能力的人才。韩国文化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中国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将就韩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部分进行简要探讨。

二、韩国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在韩国语教学中更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帮助学生对于汉语的理解和学习,并且提高学生的日常交流能力。

(一)文化教育有助于韩国语的学习

韩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崇礼教,年龄的长幼、职位的高低、社会关系的高低在韩国语的表达中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韩国语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韩国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韩国的文化,在进行学习时引起重视。如在韩语表达中,对长辈、社会地位较高者、职位较高者所使用的终结语与平辈的有很大的区别,且同一名词因尊敬法而呈现不同形态。例如:最简单的“你好”这个词,同辈之间使用这个词语时,是用“?? ??? !”而在跟长辈或者职位较高者说话时则用“?? ?????”。当然还有很多平辈的词语与敬语是有区别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文化教育有助于准确地进行韩国语日常交流

韩国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敬语中,在生活方式上也很有特点,在韩国语教学中,加入生活文化习俗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日常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抵御在学习语言中的文化冲击,让学生顺利地接受和了解新的文化。如韩国人在长辈面前喝酒、抽烟有很多特殊的动作或禁忌等,这都是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而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行为方式,语言离不开文化,作为第二或者第三外语的学习者,一定不能单纯地仅仅学习口语和书面语,还要将文化渗透到语言当中,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进行韩语交流时更加融入到这个国家。因此文化教育对于韩语学习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三、韩语表达中映射的韩国文化

(一)委婉表达

韩国人的语言表达较为委婉,因为韩国人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语言表达时,尤其是表示拒绝时,委婉表达体现的更加明显。中国人说话与韩国人有一定的区别,中国人说话较为直接,喜欢简洁明了,在表达拒绝这一意思的情况下,韩国人与中国人相比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表达,而中国人更多的选择非语言性的表情身体语言或眼神来传达意思。因此中国人虽然不多用委婉表达,也不会引起误会,可是韩国人却很难接受此种方法。例如韩国人在拒绝他人时常用“啊,怎么办呢?”听到这句话,即使被拒绝仿佛也可以体谅对方的难处。因为他们在说话时尽量从对方心情出发,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他人的处境 比如在收到邀请时,如果不能参加,一般这样拒绝:“?? ????? ??? ??? ???? ? ? ????. ??? ?????? ????.??? ?? ???.”这是一个典型地照顾他人情绪表达的事例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好多情况下,中国人不能理解韩国人的这一民族心理而导致产生误会我们并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成韩国人的心口不一,或是韩国人喜欢说谎,要充分的理解他们这种心理才能更好地与其交流。

(二)强烈的民族感和集体感

中国人在说只和我有关的事情是会说我妈妈,我家等等,通常用“我”来表达,而 韩国人则多采用“?? ??,????”等“我们”来表达。这种表达明明是只和我有关的事物,却总是用我们这个词来表达甚至说我们丈夫,我们妻子,中国人听到这种话第一反应通常是非常惊讶的。这是因为韩国人更强调集体的概念,忽视个人,这一点从生活风俗上也能感受到,在韩国传统的房屋里,没有完全隔开的空间,仅仅用薄薄的纸糊成的门把房间简单分隔开,因为他们认为房屋是家族成员共同的空间 在这种传统的房屋结构中,没有我的空间,只是我们的家而已。了解韩国人的这种集体意识,对今后与韩国人接触交流会产生积极的帮助。

四、如何更好地在韩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教育

(一)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近年来,各种多媒体资源蓬勃发展,为韩语教学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不仅可以创造出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直观地掌握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还能从视觉上了解手势、表情、身体语等非语言交际形式,从而增强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增强跨文化意识。因此我们的高校教师应在韩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录像、电影及电视剧片段、互联网、幻灯片、课件等工具,通过生动活泼的声像展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体验异国文化的不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得到的知识印象也会比书本上更加深刻。

(二)为学生创造交际情境。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创造具有韩国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在日常对话中学生容易出现用语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以及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只掌握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韩语是在脱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一旦走进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还应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韩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韩国文化情景中,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

五、总结

在韩语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韩国文化的渗透教育,更多地为学生创立交际情境,让学生更加实际地感受到韩语交流中的乐趣。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拓展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教育。总的来说,语言离不开文化,要在韩语教学中将两者充分结合,提升学生韩语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韩语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开设的翻译课程课时是否充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开设的课时不够充分,有些院校只开设一个学期,学时多则72学时,少则64学时。教师选择的教材内容讲不完,只能选择性的挑选文体和理论知识进行传授,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也对其韩国语翻译课程掌握情况不够理想,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得到充分的练习,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

(二)翻译课是否采用了新的教材体系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院校教师采用了自编讲义,也有的院校选取了由文体为主要课程流线的北京大学出版的《中韩翻译教程》。

(三)是否开设网络课程

在调查中显示,多所数院校在翻译课程中开设了部分网络课程,但并没有实现完全开放。

(四)学生反映教学情况

从调查中显示,出现了很多学生认为翻译课程没有必要学习的情况,通过学习在韩国语和汉语互译方面没有太大提高、练习机会不多等诸多问题。

二、思考和建议

(一)思考

1.翻译课程内容设置不够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很多韩国语教学工作者认为对于母语是汉语的韩国语学习者,没有必要进行韩译汉的讲授和练习,只意在培养汉译韩的能力,以至于一些韩国语专业毕业者在翻译时出现韩国语式的汉语,或是遇到允长的韩国句子无从翻译的情况,此类情况屡见不鲜。

2.课程开设课时不足

部分人认为韩国语翻译课程的分量仅仅是作为韩国语学习的补充部分,在其它学科也能涉及到,而且考虑到本科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特意减少翻译课程课时。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翻译不是任何学科的附属部分,它是一个单独学科,是一门具有独自的理论和技巧的学科,需要足够的课时去讲授和练习。同时为了应对本科生毕业走向,如果课时安排不足,会影响学生就业时专业的应用。

3.教学条件有所限制

部分院校仍没有完全开通网络课程。究其原因,其一是学校缺乏网络课程的客观条件,其二是没有相应的教师培训,韩语翻译经验丰富的教师对网络教学技术不够熟悉,无法全面开设课程。

(二)建议

1.提高对韩国语翻译课程的重视

部分院校的教学大纲中,翻译的分量占的很小,对翻译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就造成课时安排不充分,学生学习效果不显著等教学问题出现。

2.明确教学内容

(1)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翻译课程分为韩译汉、汉译韩2门课程开设,可以让学生们能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这门课程理论有一个充分的比较、理解和实践。在不同的翻译过程中领略由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乐趣,有充分的时间来探索韩译汉、汉译韩的不同魅力、规律和技巧。

(2)目前高校的大学本科的翻译教科书主要用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朝朝汉翻译基础》、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韩,韩中翻译教程》和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韩、韩中翻译》三部教材。其内容上各有利弊,平分秋色。和其它韩国语学科相比,贫乏的教科书,参差不齐的内容给翻译课程教学加大了难度。授课教师应当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选取教材,同时教学内容也要追求新颖、具有时代性的资料进行翻译教学,本就匮乏的教材不能做到实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中难免会具有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内容,基于这些原因,韩语翻译教师应当除了讲授教材中的材料,还要自行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更多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比如翻译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翻译经历或是专业翻译人员的资料进行授课,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教材的多样性、时效性和适用性,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再者翻译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注意讲与练的课时分配。既要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是有律可循,以此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还要做到在选取翻译实践时要难易得当,这样会提升学生的翻译信心和兴趣。以此才能更好地和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达到教学互动的效果。

3.加大翻译课时

无论是从学生学习需求还是从教学目标,还是从这门课程性质上看,课时应当适当增加,保证课时充足,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来学习和实践,让教师有充分的实践来讲授论文知识和实践指导。

4.教学方式多样性

传统的韩国语翻译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讲授翻译理论,通过翻译理论让学生对句子、文章进行翻译练习,然后教师带着学生在课堂上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的译文,学生也为了应付考试要求教师给出所谓的“正确”译文。但是实际上,给出的“正确”译文是也并不是唯一的标准。翻译是一种受原文束缚的创作,所谓创作就不能是单一的,固定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效果也不显著。

(1)可以将韩国语翻译课程内容设置由浅到深,先是讲授练习韩译汉,再进行汉译韩的学习。这样能够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

(2)在进行汉韩翻译练习时,考虑到目的语不是学生的母语,具有一定的翻译难度,如果让学生自己完成翻译,容易使译文质量不高,学生翻译动力受阻。所以可以采取小组式讨论方法,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翻译的自我意识。

(3)在讲授练习韩汉翻译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走出“韩文圈”,使汉语译文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把擅长韩汉翻译锻炼成翻译强项。很多韩国语学习者在进行韩汉翻译时,通过查阅资料都能理解原文意思,但是要通过规范的汉语表达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情况发生,译文表达也是差强人意。所以在韩语翻译课程中,不能忽视韩汉翻译的作用。教学时可以通过“译文对比”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源语和译语交流场景意识,了解译文与原文有所区别的各种译法,加深对翻译理论的学习。

(4)强化学习,使自主学习成为习惯。通过学生翻译练习,加强翻译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培养韩国语学习的成就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开展翻译课的第二课堂,模拟翻译现场,创造翻译场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结束语

韩语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韩语专业 翻译课程 实践能力 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3)04(a)-0106-01

目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翻译领域中的韩语专业翻译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为促进中韩交流文化的发展,我国各省市高校也纷纷开设了韩语专业翻译课程,并将教学重心定位在提高学生韩语交流实践能力培养上,由此可见,实践能力培养是学校培养高素质韩语翻译人才的重要研究课题。

1 韩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韩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在体制上并没有创新性突破,以教师讲解为主,翻译教材为辅的教学机制是高校常用的教学方式。随着翻译课程教学在韩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边翻译边讲解的教学模式逐渐演变成了交互式语言练习,这种交互性学习不仅提高了翻译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还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在现代化教学技术、人才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下,实践能力培养逐渐成为翻译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

据统计,我国目前出版的韩语翻译教材中,有近78.45%的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注重翻译理论基础知识传授,大部分教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作用不强。同时,很多教材内容都没有切入社会实际,并没有渗透过多社会性、实践性、功能性的锻炼内容,上述问题给韩语专业教师的翻译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 韩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2.1 实践能力理论分析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的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不仅可以提高知识的使用价值,还能突显出高校教育教学的社会价值,对于韩语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讲,口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翻译能力是韩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首要应用性能力,和大多数语言教学相同,这三种能力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可以直接影响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2]。

2.2 实践能力培养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级教育中,翻译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口译训练、听力训练、专项实践训练等基本技能训练可以改变原有教育内容。因此,翻译课程的教学项目相对复杂,只有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互结合才能进一步加深翻译课程的影响价值。翻译课程教学可以有效的将理论内容转变成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培训项目,让学生在训练、培养中细化韩语词汇、语法的应用功能,以此提升自身对语言的控制能力、翻译能力[3]。

3 提高韩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价值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文对韩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可知,无论是在教材选编上,还是在教育模式、教学技术上,翻译课程教学并没有突显出实践能力培训的作用和价值。该文针对上述内容,提出以下几点合理性建议。

3.1 丰富教材内容

以教材为中心的翻译课程教学必须引进社会热点口语教材内容,如朴槿惠就职演讲、韩国娱乐新闻等,这些影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韩语发音,让学生在中文字幕、韩语发音中找到同步翻译的切入点。将韩国文化引入翻译教材当中,找出特殊口语化词语的应用特征,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日常翻译场景转化到翻译教材中,如学生实习中常见的翻译场景、特定翻译情境等,这些资料作为课后专项训练教材,可以加深学生对“实践性”教材的认识理解程度[4]。

3.2 引用科学性的教学模式

以往,翻译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训练时间很少,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践能力训练机会也非常少。因此,大学教师还应引进“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延伸翻译教学的影响力,如模拟创建翻译公司,开展韩国电影配音比赛,组织韩语翻译公益性活动等,活泼生动的教学内容会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课堂环境,将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锻炼学生韩语翻译能力的教学目的。

3.3 加强辅教学课题的开发力度

教师作为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主体,其韩语翻译水平也需不断完善和提高。了解韩国与中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中的关联性发展内容,如汽车产业、造船产业、娱乐业、政治沟通项目等,教师应深入到韩资企业或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机构当中去,熟悉韩语翻译的实质性内容,了解现场翻译的重点与中心,掌握专业术语、词汇的应用习惯等,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翻译课堂中。教师将这些实践性、应用价值非常大的翻译课题引入实践能力培养中可以大幅度增加学生的翻译素养,提升学生对现实中韩翻译行业的了解能力[5]。

3.4 创建专项能力培训项目

专项能力培训是将重点教学项目转化成一种能力培养项目,如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训活动,结合在企业、政治机构工作中的翻译经验以及翻译问题,展开教学讨论。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切实翻译问题,创建独立的培训项目,如口语能力、翻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通过阶段性训练,改善学生翻译习惯、增强其口语、听力能力,以达到填补翻译课程教学漏洞的培训目的,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与应用能力。

4 结语

该文结合韩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发展现状、理论内容以及解决对策,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决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教师应不断探索翻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完善、调整教学模式、方法、内容,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其实际就业需求角度出发,开展个性化、科学性的教育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 郭蕾.高职高专的韩语翻译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23,12(2):110-124.

[2] 穆晓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23.

[3] 邱春香.论中专学校院校翻译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23,14(22):110-124.

韩语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酒店韩国语;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23)08-0043-02

一、当前酒店韩国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手段改进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既懂韩语又懂酒店管理的韩语人才却相当匮乏,且开设酒店韩国语类课程的院校不多,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都存在着实践类课程偏少、校企结合不紧密、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考核体系不完善等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教材单一、针对性和适应性存在偏差,教材内容脱离当前快速发展的酒店业,教学模式上以单纯书本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

上述问题致使当前酒店韩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滞后,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亟待改革。

二、酒店韩国语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酒店韩国语是一门集语音、词汇、语法、韩语文化、饭店文化以及饭店专业术语、饭店专业技能等多方面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它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过掌握饭店韩国语视听说的能力,了解韩国饮食文化和饭店的文化、专业术语以及饭店的基本服务技能,具备初步的跨文化饭店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课程设计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将韩国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最主要目标和任务。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学习情境,以实践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在内的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立足校企合作,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本课程根据岗位群所需要的真实任务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语言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饭店的真实工作划分为模块,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听、说、读、练”的过程中,掌握饭店韩国的听说技能、韩国文化知识、饭店专业术语、饭店的基本服务技能。

(三)建立以情景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的虚实教学体系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所需,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然后让学生在实际或模拟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并采用示范演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建立目标明确、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中,加大校内的实训成绩和职业素养的考核比例,实训的理论考试中实际的听说能力以及饭店的基本服务技能占综合成绩的50%,其中实训成绩由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模拟工作过程中的表现的打分。

实训成绩=理论考试成绩(40%)+实际饭店韩语听说能力和饭店服务技能(50%)+学生平时表现(10%)

理论考试成绩(40%):包括饭店韩语的基本语音、词汇、饭店专业术语、饭店文化、韩国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构成。

实际饭店韩语听说能力和饭店服务技能(50%):包括工作过程或模拟工作过程中的饭店韩语的使用情况和饭店基本技能的实际掌握。

学生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工作过程的表现、礼节等方面来评价学生。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方法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

1、教材建设及选用

加大教师团队对酒店韩国语类教材的开发力度,深入到酒店现场挂职锻炼,充分分析、理解当前酒店业现状,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内容主要依据酒店的部门设置制定,与课程设计相符合,情境丰富,可令学生了解酒店服务的各个流程,同时又能使学生掌握酒店服务行业的韩国语表达方式,进而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服务技能的双重目的。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2、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料

建立课堂教学资源库、酒店情境会话案例库、针对每一工作模块和典型工作情境设计习题库,使学生课堂学习后能够及时演练,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在线答疑系统,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答疑解惑。

3、构建酒店韩国语视频资料库

收录相关的韩国动影像资料,使学生在知识的把握上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并增加学习的兴趣,获得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4、加强学生韩国文化的学习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文化的背景,服务业的优质服务是依托与尊重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更好的掌握一门语言,更高质量的服务于顾客前提是要掌握好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酒店韩国语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韩国人的风俗礼仪、饮食习惯、各种禁忌的讲解。

(二)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改变单纯的书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教学模式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品格的培养的合作教学模式的启发,可采用带入情境-引发问题-寻求方案-实战演练-灵活运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即

1、带入情境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其下的多种工作情境,将学习环境由单纯的课堂变为课堂和工作场所的结合体,努力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以图实现学校和行业的无缝链接,培育成熟的职业化人才。

韩语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适应;韩国语教学;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3)09-143-02

一、理论基础:文化适应与二语习得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学者就两者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架构,其中影响尤为广泛的是Shumann(1978)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假设:

a.学习者的习得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的程度;

b.“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而“心理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总体心理感受,其中,社会因素是主要的,当社会因素不起决定作用时心理因素才起作用;

c.学习者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以及对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如果学习者由于社会距离的因素而远离目的语群体,他们能够得到的语言输入就少。如果他们与目的语群体的心理距离越大,他们将无法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吸收并内化。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Rod Ellis(2004)指出学习者的动机和需要一直处于中心位置: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感兴趣的学习者往往会取得成功,同样,当学习者必须作为工具去掌握第二语言时,他们一般也会成功。而关于课堂教学与二语习得,Ellis则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追溯其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

a.课堂教学可能在一些情况下为学习者的表现提供帮助,而其他情况下却不能;

b.不管课堂教学是否影响学习顺序,它可以加快整个学习进程促进二语习得,接受课堂教学的学习者比不接受的人学习快,众多的课堂学习者证明了这一点;

c.自然的习得顺序不会改变,可是不排除课堂教学有多种形式,也不排除发展顺序受一些形式影响而不受其他形式影响可能性。

二、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指导下的韩国语教学实施策略

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实质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必然面临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韩国语教学亦是如此。所以,运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指导韩国语教学,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重

依据Ellis的研究,由于课堂学习的第二语言知识不能立即应用于随机对话,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滞后性。然而,一旦在交流中有机会用到第二语言知识,那么,学习的知识就会派上用场。据此,我们不妨把韩国语教学分为课堂和课外两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侧重于中韩文化的对比分析及韩国文化的讲解与融入,课外教学侧重于韩国文化的体验实践或随机对话。

课外教学的现实途径是搭建交流平台,扩大学习者与韩语群体的接触范围。例如,可以整合学校的留学生、外教等资源,建立韩国语沙龙、口语角等;拓展与韩国姊妹大学交流,打造中韩师生广泛参与的品牌化活动,如中韩演讲比赛、中韩歌曲比赛、韩国风情展等;运作赴韩文化体验、互访交流等项目,深入互动,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二)缩小学习者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构建适应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不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适应模式”,应是韩国语教育中关于缩小社会距离的比较契合实际的选择。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学习者阐释文化的平等理念,杜绝文化优劣的主观区分。

在产生“心理距离”的诸多因素中,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和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在韩国语教学中采取激励措施,正确激发学习者学习韩国语的动机;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消解中韩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影响,积极探索学习者的自我疆界(ego boundaries),肯定个人的内在特质。

(三)注重互动环境构建

毋庸置疑,韩国语习得只有在学习者获得韩国语语言输入时才会出现,输入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可以是课堂灌输,还可以是口头的、文字的。

除了课外教学中具有互动意味的文化体验、随机对话等实践,在韩国语课堂教学中多维度地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显得十分有意义。例如,倡导讨论式授课、实施师生参与其中的情景模拟教学,以及韩国文化专题探究等。

(四)正确把握教学过程的阶段性

研究显示,只是接触第二语言是不够的,学习者还需要适合他们发展阶段的第二语言的数据,但是人们对于理想的输入具体包含些什么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是教师所认为的那样是根据规范的逻辑的标准选出的输入,还是只是提供学习者可理解的输入,在目前的研究中,输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仍是一个最矛盾的话题。

然而,在韩国语教学的实践之中,这两种理论上产生龃龉的输入方式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教师只有在把握学习者群体发展阶段的同时,努力兼顾个体发展阶段。

三、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映射,所以具有互融性的文化渗透对语言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此外,中韩文化的对比分析、对不同领域的文化适应模式的择取,以及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处置,也均是在韩国语教学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渗透与教学内容的互融

文化渗透与教学内容的互融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过程。

在韩国语教学设计中,把具有独特性的韩国文化作为教学材料,或者在教材编纂中直接以小贴士、扩充阅读等方式介绍韩国民俗、历史、艺术等内容,都是已经被实践所证实的有效举措。

在韩国语教学过程之中,适当穿插韩国文化特异性内容,或者以情境设置、境遇模拟等方式解读韩国文化,或者对部分词汇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拓展讲解等,都有助于韩语学习者对韩国文化的领略。

(二)求同存异:中韩文化的对比

Brown(1980)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最初接触新文化时的兴奋感和幸福感;二是由文化冲突而产生的对目的语文化的生疏感和抵抗情绪;三是逐渐舒缓的文化紧张;四是同化或对新文化的适应。

基于此,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下的韩国语教学,应该有效消解中韩文化的冲突以及学习者的文化紧张问题,并使韩国语学习者尽快进入到对韩国文化的适应阶段。

(三)注重不同领域中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

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对目的语民族文化,最终将形成三个不同模式:一是同化模式: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吸收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二是保留模式: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三是适应模式:适应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不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韩国语教学中,有必要坚持倡导学习者所属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对韩国文化产生认知的同时,要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四)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处置

当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常常把母语的规则或特征移入到所学的第二语言系统中去,这种现象即为语言迁移,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的各个方面。Ellis(1994)认为,语言迁移的机制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特征的注意;二是将这些特征与其现有的心理语法,或称中介语,进行比较;三是将这些新的语言输入特征与其中介语进行整合。

在韩国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将汉语行为会带到韩国语的言语行为比较普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