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日记(精选5篇)

关于教师节的日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元认知 反思性数学日记 教学模式

当代认知心理学全面揭示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其相关因素,认为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元认知水平提升的过程,国内最早对“反思”进行系统研究的熊川武教授指出:“从元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反思就是主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过调节,控制自身的认识过程,以达到认知的目的。”①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

1.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和经验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一定情境下主动建构(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反思性数学日记重在“反思”,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反思的过程。学生的错误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依靠教师的正面示范和大量的反复练习来纠正,而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由于“自我否定”又是以“自我反思”作为前提的,因而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主体的“自我反思”,反思是建构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体现。而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中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成为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和有益补充。

2.从元认知理论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而反思正是对学生在学习或解题过程中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由于“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反思性数学日记是从元认知的角度,以反思性教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认为:“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设计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但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而它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②

(二)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1.从高三理科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来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高三第一轮复习为基础复习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将高中三年所学的零散的、不够深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联系和梳理,从而构建起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同时对各章节的基本题型和基本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整理,为进一步强化解题能力打好基础。这一阶段文理学生的复习重点不同,文科生由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第一轮复习重在解决知识点之间形成网络联系上,而理科生由于考试要求不同,在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同时,还要求其对每一章节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题思路熟练掌握,为第二轮复习讲方法和技巧,加强解中难题的能力打好基础。学生在一轮复习前积累的零散的甚至是片面的数学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以反思性数学日记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进行自我建构,有助于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的串联,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对整个高中数学体系形成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从高三学生作业现状来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高三理科第一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这一阶段作业的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教师从教科书或者参考书中选出几道题目让学生书面完成;二是印发相应章节的试卷让学生限时完成。这两种作业方式都注重学生作业数量的要求,但是对作业的质量则较难保证。除了能力较强,对自己要求较高,纪律性强的同学外,一些后进生甚至中等生为了完成任务,抄袭或者是应付了事;而另一些态度较好但是基础薄弱的同学在作业中经常出错,就会造成强烈的学业挫折感,不利于进一步地复习。这些就违背了作业的初衷,给学生“要我学”的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反思性数学日记通过学生展示自我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反思的过程,提出自己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并自行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相近题目完成,这利于教师指出其认知过程中的误区和盲区,也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复习阶段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从高三学生复习心理来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高三学生复习阶段的心理因素是决定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复习的效果除了和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应用等方面相关外,还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以及各种非认知因素有关,这些非认知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对学习结果产生决定性作用。对于普通的作业形式,部分学生可能会有消极或厌恶情绪,但不一定会在书面上表现出来;而“差生”由于自身现有能力问题作业无法完成或者与同龄人相比较完成效果不佳往往容易产生强烈挫折感,进而放弃该学科学习;而中等层次同学一般缺乏强烈的学习目的性,过分关注解题结果的对与错而放弃了对解题过程的而进一步反思,这是造成学习兴趣不高的直接原因,对下一阶段的复习带来不利影响。反思性数学日记则采用一种个人化的作业方式,通过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和关注点完整表现出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解题策略,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同时从以前作业单纯的错与对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解题思路发展过程中的点拨,并及时加以鼓励,把学生的对作业的关注点从结果的对与错转移到对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上,从而较好地避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良心态的产生。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的研究,可以对反思性数学日记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的设计原则和具体实践细节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

二、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遵循的设计原则主要有针对性原则、思维逻辑性原则、最近发展区原则等。而反思性数学日记是学生对所经历的数学学习或者是解题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是个人认知过程与元认知自我监控过程的展示,因而还具有隐私安全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这些特有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以对高三数学教学的复习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数学日记开展研究,尝试在高三复习阶段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针对性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绝不是泛泛而记的数学流水账。因此,在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中的日记内容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及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在设计问题前,教师应先识别教学内容的类别,深入研究高考出题规律,明确所复习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目标,弄清本章节的知识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使设计的数学日记的例题既突出本课复习知识的重点,又能反映知识之间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通过自身努力突破复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与反思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所复习章节的解题能力的目的。

(二)思维逻辑性原则

设计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逻辑性,是指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每一次练习之间要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从学生角度应体现思维过程的逻辑规则,即先易后难、层层递进、提纲挈领,构建网络。设计反思性数学日记的例题就要设法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情境与目标之间架设桥梁、简单与复杂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在反思性数学日记例题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反思总结,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由易向难、由形象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的解题能力的提升。

(三)最近发展区原则

设计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意图是要通过反思性数学日记这一平台,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既然以学生为主体,反思性数学日记设计例题就应处于班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为学生所急于解决的,而且是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学生通过现有知识“垫着脚尖跳一跳”就能解决的。反思性数学日记中教师对日记的点拨和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正是弥补了学生自身努力达不到的空白。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的作用下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和改造学生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反思性数学日记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平等交流时注意学生现有认知的误区和盲区,才能使设计的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隐私安全性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也是学生的个人日记,学生要在日记中将自己的解题认知和反思过程展示出来,对一些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的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好意思。因而教师在实施反思性数学日记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学生隐私,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提高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五)及时性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作为学生对当天数学学习的反思和总结,在其中暴露出来的认知上的误区和盲区需要得到教师及时指点和更正。尤其是高三的复习阶段,每天都有着不同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放在日记的及时批改和及时点评上,特别是在学生的反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上下工夫。

(六)平等交流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的目标是解决学生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认知上的误区和盲区,因而来自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平等交流就非常重要。这种交流既不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已有的解题方式和方法,又不是成绩好的同学向成绩较差的同学的炫耀,而是每一位同学在借鉴参考教师和其他同学解题认知过程,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认知重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强调平等,每个学生的认知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更应该看重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纵向发展程度,而不是同学们之间的简单横向比较。

三、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实践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进行的时间安排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日记属于个人的隐私,是个人展示自己思维发展的层次的一种个性体现。按照心理安全性原则,反思性数学日记并不适合在集体课堂上限时进行。因而反思性数学日记更适合作为作业形式在课后学生利用自主支配的时间来完成。

考虑到学生高三六门功课同时复习的现状,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我在实验过程中实施每周四次反思性数学日记练习,隔天进行,反思性数学日记在教师批改后把解题中共性的思维问题通过集体讲评解决,而更多的是通过面批和学生交流解决其思维的问题。

(二)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内容与形式

进行反思性数学日记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三复习阶段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与认知能力,因而应当结合每天复习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制定日记内容。而考虑到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和教师教学压力的因素,反思性数学日记采用作业形式进行布置,内容第一道题目为老师指定的一道题目,要求写出详解,在反思部分要求学生真实反映出解题过程中自己思考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第二题为学生自选相近题目,要求与指定题目具有一定关联性,可以采用类似的解题方法解决,同样要求学生完成后写出解题反思。

(三)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数量

作为数学作业的反思性数学日记,其基本出发的目的就是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按照以往高三复习的作业要求,基本每天学生完成书面数学习题数量约为4―5题,而一些成绩稍落后的同学经常抄袭或是缺交作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反思性数学日记中布置一道与当天复习课上所讲重点相关联的一道题目,让学生进行解题并进行反思,完成后找1―2题相近习题自行完成并进行总结反思。

(四)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批改与评价

反思性数学日记是每一位学生自身解题思维的展示,我在日记批改中多采用鼓励性的评语来点评。对于解题能力强的同学,在肯定他们解题思路的正确性同时鼓励他们在自选例题上多进行解题方法的迁移;而对于解题能力较差的同学,则帮助他们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的思路。在学生日记的批改中,我不是用简单的打钩打叉来评价学生日记中的解题过程,而是通过新的设问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解题认知结构出发,使学生找到自己认知结构中缺失的部分,从而对自身的解题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发展。反思性数学日记强调的不是和别人横向比较解题能力的高下,而是在于自身解题能力发展和重建的纵向比较,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与解题的能力。

四、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

在对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实施原则和实施内容分析完毕后,我尝试制定出高三理科复习阶段的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的制定

经过对反思性数学日记的理论研究和前人实验所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反思性数学日记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反思自身认知水平及在解题过程中对相应题目解题方式的迁移是大有裨益的。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实质就是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在写反思性数学日记时,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对题目的已知和所求之间建立联系,对自身解题过程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这就是对自我认知的认识和监控,也是学生元认知水平发展的过程,通过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学习,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同时,写反思性数学日记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结构和解题结构不断重建的过程,学生通过解题后的自我反思,教师的有针对性地点评,以及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顺应和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进行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反思循环贯穿始终。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反思性数学日记这一有利的工具,经历了学习反思交流反思进一步学习这样的循环,建立起了原有零散知识点之间的网络联系,也促进了解题能力的发展和迁移。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在反思性数学日记实施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指导反思调控反思进一步指导的循环,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解题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两个循环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循环,在师生、生生平等交流环节中交汇融合,形成新的认知水平。同时两个循环并不是原地踏步的循环,是在师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的不断重建,对新内容的进一步的教与学具有指导意义。两个循环所实现的教学相长,对高三复习阶段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学生成绩飞跃是大有帮助的。

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的两个循环的示意图

(二)准备阶段

在开展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之前,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来制定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内容选择、时间安排、例题确定、日记评价方式,以及师生―生生的日记交流形式。尤其要做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在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实施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的铺垫。我的做法如下。

1.在复习课上把握复习内容,抓住当天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选出一至两个重点题型进行详解。引导学生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从多个角度寻找解题思路。

2.解完题目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由已知条件你能联系到什么数学知识?已知条件之间有什么联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由条件向结论转化需要用到哪些公式变形或者解题技巧?我解不出或者解错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已知条件相近的类似题目,它与本题有什么共同的解题方法?还存在什么差异?

3.引导鼓励学生在批改后的作业订正后面写下自己的反思结果,教师认真批改并作适当点拨。

4.摘录出反思结果写的较好的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仿写,对于反思认真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实施阶段

在正式实施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之前,先进行一周三次的仿写训练,教师给出反思性数学日记的表格及示范材料,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仿写,由学生交流选出写得最好的同学的反思性数学日记进行展示。让学生逐步掌握反思性数学日记反思的内容,感悟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本质。在学生书写反思性数学日记比较熟练后,开始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阶段主要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制定内容。教师针对当天复习章节内容确定反思性数学日记的例题。本环节主要是教师结合课堂上所复习的章节的重难点及学生在复习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确定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例题。这是教师的第一次反思。

2.解题反思。学生对例题进行解题并进行反思,并自行找出相近题目进行解题和反思,第二天上交。本环节为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复习的知识内容,通过例题解答和反思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尝试将所得到的解题思路迁移到自选相近习题上。这是学生的第一次反思。

3.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批改学生反思性数学日记,通过书面交流和当面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解题思路上存在的误区和盲区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及认知结构进行再次反思。这一环节教师和学生进行第二次反思。教师通过反思能明确学生个体思维上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法;而学生通过教师批改后的反思则能了解自身解题思路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从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4.生生交流。教师通过拍照、扫描等方式将学生日记中反思写得较好的,以及大多数学生解题时存在的共同问题记录下来并加以展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认知水平,并从中提高元认知体验的水平。这一环节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第三次反思。教师从反思中能够了解班级整体学习情况,从面的角度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而学生通过对比反思收获了新的解题方法,有助于再次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元认知策略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元认知体验的水平。

(四)总结阶段

反思性数学日记实验完全结束后,将实验的结果公布对学生,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指出日记中存在的不足,要求学生把反思性数学日记这种反思方式继续坚持下去。对于教师,则分析总结在实施反思性数学日记以来的成绩与不足,力争将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高三复习阶段进行应用。

高三的复习阶段是学生在高中最后的冲刺阶段,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是每一位高三教师最大的心愿。希望通过本文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高三复习工作更好地开展,也使学生摆脱题海战术,优化复习策略;同时也能让老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因材施教,实现个人成绩到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

注释:

①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51-53.

②涂荣豹.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4.4.

参考文献:

[1]叶有福.利用“反思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探索[J].中学数学研究,2006,(4).

[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学学报,2000.4.

[3]沈山剑.反思思维与数学教学[J].数学通报,2001.9.

关于教师节的日记范文第2篇

2、是谁给了我们文明语言?是谁教会了我们人生的哲学?是谁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是您!辛勤的园丁!祝您节日快乐!

3、致恩师:九月十日,教师节至。吾为桃李,师恩铭记!生命如歌,桃李芬芳,引领学海,浇灌栋梁。

4、别忘记默默关注你的人,别忘记摔倒时鼓励你的人;别忘记严厉待你的人,别忘记为你的成功高兴的人。别忘记,教师节祝你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5、鲜花送上是感激的幸福,掌声送上是感恩的幸福,一生之中有您的教诲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您辛苦了,教师节快乐!

6、虽然不常联系,但却时刻把您惦记;虽然不常看望,但却悄悄把您祝福。时光流逝,您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教师节到了,祝您节日快乐!

7、耕耘精神的田园,播撒知识的种子。倾泻关爱的阳光,浇灌责任的清泉。孕育智慧的芬芳,助力梦想的远帆。老师,今天是你的节日,愿你健康幸福。

8、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9、成功源自您的栽培,优秀出自您的耕耘。为今日喝彩的同时,我们永远铭记您当初的教诲和箴言!

关于教师节的日记范文第3篇

“向辛勤的园丁致以崇高的敬意。”“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人民教师,无尚光荣。”……每逢教师节,到处可以看到有关尊师重教的大幅标语或条幅。全国各地在9月10日前后都要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表彰那些优秀教师和在尊师重教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一定前往一些学校或教育机构慰问教育工作者。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逐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教师节成为学生尊重教师、社会尊师重教、教师提升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的重要契机。然而,教师节的日期为什么当年设立在9月10日?教师节的问世有什么时代背景?知识分子自“臭老九”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变化,留下过多少深刻的心灵阴影?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有哪些尊师重教的美谈?……所有这些少有人知。

中国教师节五个日期的演变

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早确定教师节的国家,早在1899年4月18日,葡萄牙亚科莫布大学的毕业生为了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纷纷向老师敬献彩带,老师则在彩带上签名后还给学生留作纪念。后来,葡萄牙政府就把这一天定为教师节,每年举行庆祝活动。葡萄牙的这一做法,后被许多国家效仿。

许多国家有自己的教师节,但日期各异。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由时任上海大夏教育学院教授的邰爽秋、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的程其保等教育界热心人士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3项目标。这个教师节没有被当时的政府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1939年,政府教育部决定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当时的考证)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邰爽秋们等来了官方对教师节的承认,但官方对教师节的纪念方式,想必会让他们失望,因为官方的纪念重点转到了对孔教“人伦”观念的重提。可以说,教师节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新中国成立,政府教育机构曾恢复6月6日为教师节,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庆祝活动。

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年4月19日,教育部部长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发表书面谈话,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的特点,执行的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受重视,甚至受到打压,教师节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该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170号提案。提案原件上签名顺序是:徐伯昕、吴贻芳、史念海、李霁野、张明养、叶至善、徐楚波、郑效洵、马力可、霍懋征、葛志成、方明、巫宝三、张景宁、叶圣陶、雷洁琼、柯灵。

提交提案的理由一栏中写道:“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尊师问题,指出尊师,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成员,所有学生的家长,特别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负责人都要尊师……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

方明是提案的主要发起人及撰稿人。他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时年64岁。方明早年追随陶行知投身民众的普及教育事业,时刻将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主办过流浪儿童工学团,创办过《好孩子》进步读物。解放后,他积极倡导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以法律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曾有大量报道称,“教师节”的最早倡议人是中科院院士、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事实上,王梓坤只是倡议人之一,但不宜称“第一人”或“最早”。

“当时之所以提议设立教师节,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教育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但是尊师重教的风气还远没有形成。”方明生前曾说,“”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提案中指出的那样,“尊师重教远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所闻。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树立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思想也还不普遍”。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应该在新中国设立教师节,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于是,在1981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的1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提案。政协审查的意见是: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方明和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一起向提出建立教师节的事。问解放前有无教师节,方明告之6月6日是解放前的教师节,并向他介绍了1949年6月6日同志参加上海解放后庆祝教师节的情况。听后建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写报告请示中央。

教师节定在什么日子最合适?方明征求过冰心、叶圣陶等民进老前辈的意见。冰心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建议以马克思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期间,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同年9月,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983年12月,由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等中央领导圈阅该请示。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报告中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研究,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如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建立‘教师节’,我们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颁布”。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动员全社会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教师节的重新恢复和确定,成为尊师重教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尊师重教的民族传统得到发扬。1985年9月10日,国家教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庆祝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国家主席李先念给全国教师写信祝贺。万里在会上发表讲话,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热烈祝贺节日。

中共领导人尊师重教的佳话

一代代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与老师交往中,为世人留下了一则则感人的尊师佳话,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尊师美德。

1937年2月1日,是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徐特立60岁的生日。1月30日,在延安各界为徐特立举行60寿辰庆祝大会的前一天,正忙于制订抗日救国大计的,怀着对师长的尊敬心情,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给徐特立,为他祝寿。

1947年,徐特立70大寿时,胡宗南指挥23万人马进攻延安。但党中央并没有忘记徐特立的生日,派出一辆大卡车专程前往陕北高原东北部的绥德,将已转移到此的徐特立接回延安做寿。庆祝大会上,总司令宣读了由亲自授意起草并审定签发、以党中央名义写给徐特立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不但敬重对他影响颇深的老师徐特立,也对他在韶山读私塾的老师很是敬重。据在韶山读私塾时的老师毛宇居生前介绍,1959年6月,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乡。“当时,主席摆了几桌筵席宴请亲朋,但特意派人把我请了去。席间,主席走到我面前,一边叫我毛老师,一边向我敬酒。我哪受过这样的礼遇?赶紧起身迎上前去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主席笑道:‘尊老敬贤,应该应该!’那场面好亲热!”

在山城重庆,至今留传着邓小平不忘老师的故事。那是刚解放不久,邓小平感念师生情谊,来到重庆后,就想到了他所敬重的当年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校长汪云松老师。当年,年仅15岁的邓希贤得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开办的消息后,来到重庆,就读于这个学校。邓希贤属于自费生,汪云松见邓希贤年龄最小,但天资聪敏、好学上进,便以私人名义送他300银元,帮助他赴法学习。1920年8月27日,年邓希贤随同82名同学踏上旅欧学习之路。这位邓希贤,便是后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

1949年11月30日人民占领重庆,12月8日,、邓小平率领二野机关进驻重庆市。岁月匆匆,29年过去了,邓小平由当年自己从重庆赴法留学时的情景,想起了当年对他备极爱护的老师,就派了部队干部去绣壁街寻找汪云松的住所……邓小平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师,格外亲热,久久拉着汪云松的手,问长问短。他们共同回忆起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往事,邓小平还向汪云松讲了他29年来勤工俭学和从事革命斗争等一些情况。

“”使全国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更令人忧虑的是,社会上一些人的观念中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对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的偏见和歧视。打破时代坚冰的是邓小平。他以一代杰出政治家的卓越胆识,在拨乱反正时期旗帜鲜明地为知识分子正名,为教师正名。他说,“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很多北师大的教师回忆说,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使很多人经年冰封的心苏醒了。

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肯定了教育工作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被后人誉为“迎来了教育的春天”。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正是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召开的。

、等领导人都是尊师重教的楷模,身体力行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领导人。他不忘师恩,每逢过年都会给老师送上问候和祝福。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在眼里,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他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受人敬重、令人向往的职业。

从“臭老九”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处境跌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知识分子被冠上“臭老九”的头衔,成为社会最卑贱的阶层。

从建国初期开始,就有“地(主)、富(农)、反(革命)、坏(人)、右(派)”的说法,这五类人属于、改造的对象。而“”开始后,又有“叛徒、特务、走资派”也成为、改造的对象。随着“”的深入,知识分子也成为改造对象。从而知识分子排在了“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的第九位,加上当时公认知识分子爱摆“臭架子”,所以就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了。“臭老九”的称谓,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革命口号紧密连接,成了知识分子的代名词。

在“”中期的1973年,中国歌坛产生了一首非常特殊的“颂歌”――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在当时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的大背景下,这首歌所歌颂的对象却是“革命群众”曾经斗争和改造的对象、一度被划入“臭老九”行列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教师。这首特殊的歌曲,就是“”十年中唯一一首歌颂人民教师的歌曲《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原来,集团的,使深受震动,他不得不开始对“”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在这个政治背景下,《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这首歌曲应运而生。这首歌曲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所谓的艺术性,而是一段历史的珍贵记载,记载了“”时期中国教育界曾经出现过的一缕短暂的曙光,唱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震撼广大人民教师、甚至是全体知识分子的心声,使他们在这首短小而简单的歌曲中找到一种扬眉吐气的自尊与自信,无疑是那个特殊年代广大人民教师的最强音。这首歌曲似乎成为一个时代符号,标志着我国特殊时期的人民教师,在经历了由“臭老九”到“光荣的人民教师”,由辛酸磨难到豪情满怀的历史性转变。

国务院于1985年1月同意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是想让新生从入学就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9月份全国性节日少,便于各方面集中时间组织活动和突出宣传报道,更加容易深入民心,最大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教师节的建立,标志着教师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也标志着教师这份职业的崇高性,是全体教师的荣耀。一个教师决定一批学生的素质好坏,大批教师决定着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教师是国家的财富,教师节是整个民族共同的节日。正是这个节日,把我国未来的兴衰承载。当今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挺起了腰杆,扬眉吐气,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尊重,再也不会遭遇“臭老九”的厄运了。

1991年8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教师法草案进行审议,会议对教师待遇和推行教师聘任制等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1992年10月,国务院将教师法草案撤回,根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进一步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并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对教师法草案作进一步修改,之后提交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此次会议对草案进行全面审议、修改,并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

至此,我国第一部关于教师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诞生了,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教师法的第六条重申,“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006年,有76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将教师节改为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最终因“争议很大”,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论证。

关于教师节的日记范文第4篇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列上,就可以看出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但直到民国以后,人们才有了建立教师节的想法。

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六六”教师节

1931年,由孔祥熙发起建立的中华慈幼协济会提议,将4月4日定为中华民国的儿童节。也就是在这一年的5月,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的邵爽秋、程其保等人,鉴于国难日益严重、教师工作艰巨而责任重大,发起并联络京沪教育界热心人士,倡议以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这里的“京”指南京,南京时为首都,北京已改称北平,故京沪教育界是指南京上海教育界。这些热心人士主要是大学任教的老师,他们在拟议“六六”教师节的同时,还发表了“教师节宣言”。倡导设立教师节,目的有五:一是改良教师生活待遇,二是保障教师地位稳固,三是提高教师专业修养,四是逐步形成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五是振兴中国的教育事业。6月6日,倡议者们聚集在南京中央大学的致知堂,召开了第一次庆祝大会,京沪教育界的许多人士参加了庆祝活动。可是,国民政府并未接受这一来自民间的建议。为何国民政府能通过设立“四四”儿童节的倡议,却未接受设立教师节的倡议呢?人们分析有这样两个原因:

一是人微言轻。邵爽秋、程其保虽是大学教授,在教育界也有一定知名度,但毕竟人微言轻,不能和当时倡议儿童节的中华慈幼协济会的发起人孔祥熙相提并论。孔祥熙既财大气粗,又身为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所以他提议的儿童节很快就被国民政府通过,成为官方的法定节日。而邵爽秋、程其保的提议则被搁置,无人问津。

二是话题敏感。当时的国民政府本来就对学生运动心存畏惧,对知识分子不大放心。现在看到教育界又在呼吁教师节,要求社会上尊师重教,改善待遇。自知设立教师节,事关知识分子切身利益,话题敏感,回避犹恐不及,哪能再给这些人增加一个合法的聚会节日。考虑到统治阶级的利益,自然不会通过老师们的倡议。

由于“六六”教师节缺少官方认定,长期停留在民间倡议层面上,所以此后数年,虽有一些学校于每年6月6日举行纪念活动,但因为只是教育界人士的自发行动,规模一直不大。三年后的1934年,北平《京报》6月6日7版,刊有“六六教师节不得藉名放假,教育部已有明令”的报道。

南京五日电:近年来教育界中有所谓教师节运动者,拟于六月六日,定为教师节,于是日放假一日,以便教师作精神上之休整。记者昨至教育部,探知河南教育厅,四日曾有电来请示称,该省教师节筹备处,请于六月六日令全省各学校,放假一日,是否可行,请核示。教育部当即复电称,教师节并无明文规定,不得藉词放假,以重学生学业,仰转饬知照。是教师节不得放假,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已明令示遵矣。1936年6月7日,京报又以“昨日教师节,沪各校教职员昨举行庆祝”为题报道:

中央社六日电:沪大中小校长教职员六日下午三时,联合举行庆祝教师节大会,参加数百人。市长吴铁城代表及教局长潘公展均有致词。

可见,“六六”教师节并未得到政府认同,而北平的京报报道上海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可见当时的北平并未开展庆祝教师节的活动。不过,“六六”教师节虽未被国民政府承认,影响却不断扩大,连苏区也积极响应,届时举办庆祝活动。总之,“六六”教师节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毕竟是载入中国史册的第一个教师节。

中国第二个教师节——“八二七”教师节

转眼到了1939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这时的重庆国民政府出于巩固国统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为了表示政治上进步,开始注意教育,笼络知识分子。该年5月,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向中央提出,拟定每年8月27日,孔子的诞辰日为教师节,提议中说:“既以表彰圣德、亦以振奋群伦。”此议很快得到政府批准。设立“八二七”教师节的决议公布后,教育部制定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一是规定教师节这一天,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团体应分别或联合举行纪念仪式;二是教师节的主要议程是“表扬著有劳绩之优良教师”,“提倡改善教师待遇”,“发表奖学金得奖学生名单”;三是要求新闻媒体著论阐扬尊师;四是教师节纪念仪式与孔子诞辰纪念仪式合并举行。

所以,“八二七”教师节,既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教师节,又是中国政府法定的第一个教师节。在1939年8月27日这一天,当时未沦陷的省县有不少机关、学校,都按照重庆国民政府的要求举行了纪念活动,在广西、浙江、宁夏、西康等地方不但召开了纪念大会,还分别推行了识字运动。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借“八二七”教师节举行“献金”活动,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抗日活动。当时,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我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也举办了各种庆祝“八二七”教师节的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诞辰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折算公历为9月28日。于是著名学者董作宾(现代著名甲骨专家)对孔子诞辰提出异议,这使以后几年的教师节究竟应按农历,还是按公历折算,成了一桩悬案。遂造成仅有四川等少数省份坚持举行“八二七”教师节纪念活动。

到了1943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略有修正的“教师节纪念办法”,明确孔子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还规定“各中小学校于每年举行教师节纪念仪式时,应由学生家长率同学生代表向教师行谢礼”。

抗战胜利后,政府坚持独裁统治。1946年,政府为镇压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拉拢教师,“安抚”人心,又一次想到教师节。这年的“八二七”教师节,南京市除招待教师看电影外,还减价优待教师购买日用品及图书,并由中央日报社印发了纪念教师节特刊。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南京市长马超俊发表了广播讲话。北平也举行了纪念教师节的活动,北平日报以“今天孔诞教师节国子监举行祀孔盛典教育局长表彰优良教师全市各机关放假一天”为题作了报道:“今日(27日)教师节,教育局长为表彰优良教师,定上午九时在西四端王府夹道市立师范学校,举行庆祝大会,对优良教师分别发给奖状奖金,以示鼓励云。”

1947年“八二七”教师节前夕,教育部于7月31日发出代电,要求各省各市举行纪念活动,并扩大推行尊师运动。8月21日,由政府教育会、国防部、社会部、教育部、励志社、内政部、新生活运动总会及南京市党政机关联合召开了“首都各界联合举办尊师运动大会第一次筹备会议”,筹备会决定:8月27日举行“首都各界联合举办三十六年度教师节尊师运动大会”。8月27日上午,亲自在朝天宫主持了祀孔及教师节纪念仪式,会上元老吴稚晖、张继讲述了孔子言行及孔子的学术思想。下午,又分别在玄武湖、励志社礼堂举行了尊师游艺大会。这一天,其他一些省市也举行了有关纪念活动。中华邮政专门发行了“教师节纪念邮票”。该邮票全套四枚,图案分别为孔子头像、杏坛、至圣墓和大成殿。

1948年7月,政府又颁布了当年教师节的纪念办法,要求各省市“约集教师举行座谈会,讨论有关疏导当前学生运动及防止职业学生操纵各项问题”,此时防止“”成了教师节的主要内容。这时,我人民已转入大反攻,军队节节败退。这一年的教师节,只有南京在教师节当天上午,在朝天宫草草举行了祀孔典礼,而且使用了古制礼乐,呈现出衰败景象。这是统治大陆时期的最后一次教师节。

抗战胜利后,政府丧心病狂地发动反人民内战,我解放区不再承认政府设立的“八二七”教师节,而是采用了没被政府承认的“六六”教师节。北京市档案馆编辑的北京市大事记记载:1949年6月6日,北平市大中小学教职员代表一千二百余人集会,纪念“六六”教师节。这是新中国诞生前,北平解放后的一次“六六”教师节纪念活动。

中国第三个教师节——“五一”教师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吴玉章发表书面讲话,宣布废除时代的“六六”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教师节——“五一”教师节。把“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有其浓厚的历史背景。当时,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中,劳动人民指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和农民,而从事脑力劳动的教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被看做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把教师节定在“五一”,其本意是树立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必要社会劳动的理念,告诉人们从事脑力劳动的教师也是劳动人民的一员。可惜在实施过程中,根本无法体现出教师节的自身特点,效果很不理想;再加上宣传不够,全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五一”教师节。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五一”教师节逐渐被人淡忘,直到销声匿迹。

中国第四个教师节——“九十”教师节

“”结束后,拨乱反正,全国上下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已蔚然成风,教师日益受到社会尊敬。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教师节——“九十”教师节。

“九十”教师节的最早倡议人是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王梓坤,江西吉安县人,1929年4月生,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获副博士学位。此后,曾任南开大学讲师、教授。1984年至1989年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93年至1998年任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教授是从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一户贫农家庭走出来的院士,他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当教师是他从小的心愿。当他23岁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南开大学,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教师。从此,教师成为他一生的事业,他曾有过当选天津副市长的机会,却辞而不就,于1984年5月来到全国最高师范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校长。这一年,55岁的王教授提出了设立教师节的倡议。

这时,“”结束已八年,社会舆论很尊重教师,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很重视教育,认为“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他们很关心改善教师地位、待遇的工作。但是,当时许多地方领导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只知集中精力抓经济,教师地位、待遇的实际改善步伐还不大。北师大是全国师范院校的排头兵,担任北师大校长的王梓坤教授整天想的就是办好学校,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1984年12月9日,王梓坤校长一早起来,“突然”有了给教师设立节日的念头,就通过电话把想法告诉了自己认识的一位北京晚报记者。次日,北京晚报就刊出了一条题为“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的简讯,简讯说:“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月的活动,该月的一日即定为全国教师节。王校长认为,尊师重教月可定在每年寒暑假前的二三月或八九月份。”于是,这条简讯就成为倡议设立教师节的最早文字记载。

大约一周后的12月15日,王梓坤校长为进一步推动这个倡议,邀请了北师大的著名教授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贤智、黄济、赵擎寰等人座谈讨论,倡议立即得到教授们的一致同意,并联名向社会提出。次日,北京日报登出简讯,还编加了醒目标题——“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倡议每年九月为尊师重教月,建议九月的一天为全国教师节”。这是设立教师节的倡议第二次出现在媒体上。

半个月后,国务院于1984年底向全国人大提出了重新设立教师节的议案。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教师节的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关于教师节的日记范文第5篇

压力虽然可能成为阻力,但更可能成为前进的动力,正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长期拥有困惑、倦怠的心理,所以才促使他们更为渴望革新现有的传统模式,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动力的需求源自于教育工作者们的内心,这便是促进教师专业性质发展的最为直观有效的动力因素。实际上,教师的专业性质可持续发展便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而教师想要实现专业性质的可持续发展,便需要在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态度等细节上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从本质上来看,教师专业性质的可持续发展便是教师实现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外语电子教学日记在外语教师的自我反思中产生的作用性

教学日记乃是外语教学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反思中最为有效的方式策略之一。有学者曾经提出这样的理论:“写作,乃是反思与分析的开端。”所以,教学日记的内容便可以被概括如下:发现教学现状中的问题、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对策、陈述教学课堂中遇到的疑难挫折、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以及促进自我未来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习惯于依赖专家、学生等提供信息和反馈信息,从而促使自己认知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当中有许多信息是除了教师本人以外,其他人并没有途径或者权利来获取的隐私信息,例如教师的自我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变化以及心理的发展变化等。所以,如果外界对于教学的相关内容的观察与推理不够及时、不够充分、不够准确,那么教师就会处在一个非常被动的环境之中。教学日记能够成为化解一切教学矛盾的核心关键,教师自身处在一个“知情人”与“观察人”的绝佳位置,可以非常轻松自由地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清楚地反馈出来,并且可以有效地保证反馈信息的效率与真实程度。撰写外语教学日记还能够辅助外语教师认知教学的本质内容,实现真正的“学会教学”。教学不应当仅仅是学者专家的指导与书中的专业理论,如果教学中仅有这些内容,那便是空有生命,没有灵魂。所以,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应当探索、制订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进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创新式教学,不要被现有的教材与教学模式所制约,应当形成一种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三、外语电子教学日记的分类阐述

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外语教学日记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许多种类:其一,根据外语教学日记的撰写人数来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外语教学个人日记与外语教学对话日记。其中,个人日记是用来记述教师个人在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工作难点、问题等内容,而对话日记则是用来记录教师与学生之间、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内容等。其二,根据外语教学日记的叙述种类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叙述型日记与评论型日记。其中,叙事型日记用来记录教学当中所发生的真实内容,而评论型日记则用来记录教师对教学工作当中发生的事情的个人观点阐述。其三,根据外语教学日记的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情感日记与自我反思日记。其中,情感日记用来记述教师在教学当中的各种情感以及态度的发展走向等内容,而自我反思日记则是用来记录教学当中的教学内容以及在问题发生之后教师的自我回顾及反思情况。其四,根据外语教学日记的记录者的个人身份又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在职外语教师的教学日记,这一种日记是在职教师对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教学工具;第二类是师范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或者处于培训期间的外语实习教师所写的日记,这可以作为他们课堂实践的体验报告,在日后真正走入工作岗位时,可以将其作为最有利的辅助工具来促进教学;第三类是非常有经验的老教师或者教育培训机构的专家所记录的教学日记,他们所记录的教学日记是为了分析、研究,找出外语教师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而后分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借助着互联网与多媒体,外语教师们可以根据以上的方式,在ElectronicLearning上记录下自己的外语教学日记,使它成为自己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最为得力的助手。

四、外语电子教学日记当中存在的弊端与解决对策

日记研究这种方法与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样,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其一,撰写教学日记的过程耗时耗力;其二,教学日记的内容过于主观,客观意识不强;其三,教学日记属于个人隐私范畴,不适合公众传阅、分享;其四,教学日记的可靠性与准确度都不够高;其五,将教学内容记在日记当中,无形之间增加了记日记人的心理压力。在平日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有非常多的工作量要完成,如果每天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记录教学日记并且分析它们,对于教师来说实在是一种负担。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记录教学日记的过程当中仅记录重要的情节内容,如此便可以减少许多记录时间,减轻自身负担。除此之外,日记的内容是否主观,这是由日记的本质来决定的。日记往往记录个人的观点与情感态度,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主观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参与一些同事之间的讨论,寻找到客观观点。而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还是需要征得作者的同意。对于教学日记可靠性不够高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它的内容是含有个人偏见的,所以在分析的时候,不要仅仅研究教学日记,还要结合其他的方法共同使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回避记录的方式,如果有增添心理负担的情节,可以在日记中适当避及。

五、结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