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务处理论文(精选5篇)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第1篇
医保剔除(拒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各定点医院没有统一的账务处理方法,各行其事,造成核算口径不统一。各定点医院的医保病人数量逐年上升,但随之而来的医保剔除费用也不断增加。各定点医院对医保剔除费用的账务处理各不相同,造成核算口径不统一。
医保剔除费用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
由于各地医保经办机构采用的医保费用付费方式不同,医保剔除费用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不符合指定的用药、检查治疗。
医保对某些药品、诊疗项目限定了使用范围,医生在临床用药、诊疗时未按医保政策限定范围执行而被剔除。
②用药与病情不符。
慢性病门诊时,患者持规定病种病历就诊,根据医保政策只能使用规定病种的药品、诊疗。而临床医生将非规定病种的用药(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常用普通用药)、检查项目录入规定病种费用内。
③超剂量用药。
一方面在临床治疗时,没有严格按医保政策对药品用量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是参保患者手拿几本病历同时配药,而临床医生在开药时没有查看上一次诊疗记录,或前一次没有认真书写门诊病历,从而造成超量用药。
④未按物价政策收费。
例如,收费与医嘱或出具的报告不符。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
⑤冒用医保卡配药和检查。
病人冒用医保卡就诊,医院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核对人证卡或医院工作人员参与冒用医保卡配药、检查而被医保部门查处的应追回的医保资金或罚款。
⑥超总控费用。
实行总额预付付费方式时,医院实际发生医疗费用超过总额预算指标而被扣除的费用。
⑦均次费用超标准的费用。
实行单病种付费和定额结算时,医院实际均次费用超过结算标准而对拒付的费用。
⑧药品比例超标准的费用。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综述了对记账符号通常的解释,指出了它们共同的缺陷。而后用规范方法从主流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两个层次讨论了会计处理对象的经济意义,并结合对复式簿记概念的界定,重新解释了记账符号的意义。
关键词 :记账符号;会计处理的对象;复式簿记
一、关于“借”、“贷”含义的解释
(一)账户增减论
对“借”和“贷最常见的解释是表示账户金额增减。也就是说,“借”表示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账户金额增加,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金额减少;“贷”表示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金额增加,资产类、费用类账户金额减少。
这个解释实质上是根据资产负债表等式: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说明借贷记账法对等式左边的资产类账户和右边的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规定了相反的记账方向。
关于收入、费用类账户,根据利润表等式:利润= 收入- 费用,由于收入增加意味着所有者权益增加,故用表示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符号“贷”表示收入增加,相反“借”表示收入减少(或转出);费用增加意味着所有者权益减少,故用表示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符号“借”表示费用增加,那么“贷”表示费用减少(或转出)。
“借”和“贷”表示账户金额增减,实际叙述了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虽然根据会计等式能证明其逻辑自洽,但并未说明“借”、“贷”含义的来源。
(二)账户分类论
账户分类论借助账户的分类说明记账符号的含义。所有账户可分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类。前者表示会计主体控制的各项不同形态的资源,包括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账户;后者表示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会计主体财产的要求权,包括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记账符号的含义简化为:“借”表示资金占用类账户金额增加,资金来源类账户金额减少;“贷”表示资金来源类账户金额增加,资金占用类账户金额减少。
这个解释实际上是根据经营会计恒等式:资产+ 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说明借贷记账法对等式两边的账户规定了相反的记账符号。
要素分类论比账户增减论更简洁,运用了更加综合的会计等式,不过仍然只是一个实用性解释。
(三)资金来去论
这种观点表述为:“贷”表示资金从哪里来,“借”表示资金到哪里去。这个解释,最初与账户分类论完全相同,不过用于制作会计分录,并不需要区分账户类型,只要能识别一项经济业务资金从哪里来,相关的主要账户记贷方,资金到哪里去相关的主要账户记借方。
这个解释建立在把会计处理的对象理解成资金运动的基础上,但理论解释不够清晰。
二、本文的思路
上述对“借”与“贷”的解释离不开资金运动,要素或账户金额增减,可见它们的含义和会计处理的对象密切相关。本文首先用规范方法对会计处理的对象从主流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揭示其经济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复式记账法的理解,重新解释记账符号的含义。
三、分析步骤
(一)以主流经济学观点分析会计处理对象
会计教材对会计处理对象的阐述一般依据主流经济学。从主流经济学来看,资源必须通过价格机制才能达到有效配置,但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和国家组织成为与市场相互补充的资源配置手段。财务会计是以价格为尺度计量、记录和报告一个组织的交易和事项,以解决组织内外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系统。会计所要传递的———关于企业交易、事项的信息,可分为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细分为会计账户或财务报表项目。运用会计恒等式来分析,会计处理的对象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资金流动平衡。企业处于市场环境中,资金在企业与市场之间不断流动,对企业来说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是平衡的。这一平衡关系在会计期间的某一时刻表现为经营会计恒等式: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经济业务发生时表现为增量会计恒等式: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第二,会计要素增减平衡。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都用会计要素来表示,资金流动平衡成为会计要素增减平衡。这一平衡关系在会计期间的某一时刻表现为经营会计恒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经济业务发生时表现为增量会计恒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
第三,账户或报表项目变动平衡。如果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以会计主体的账户或报表项目表示,资金流动平衡成为账户或报表项目平衡。这一平衡关系也可以用经营会计恒等式和增量会计恒等式来表示。
在主流经济学语境下,会计处理的对象是主体交易、事项的资金平衡关系。财务会计把企业具有财务性质的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把企业的资金平衡关系反映为会计报表的过程。
(二)以制度经济学观点分析会计处理对象
制度经济学研究交易关系,并认为经济问题首先取决于社会组织———权力和法制。本文认为,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会计处理的对象是企业的利益平衡关系,对此可以从关系、框架、操作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关系。关系指资金在企业与市场环境之间流动遵循的路径。根据市场交易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和不同经济体制环境,企业在市场上建立和保持与其他企业的业务联系。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体现于业务联系中。
第二,框架。框架指企业特有的资金进入、运用和退出的模式。框架是企业适应环境的内部制度安排,体现在企业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经营理念、操作规则等。
第三,操作。操作指的是企业具体的经营行为。企业的同类业务,都在稳定的制度约束下,但并非重复进行,一次业务操作可能不同以往,甚至会因此改变企业的经营框架、交易关系。
(三)本文对复式记账法的论述
本文认为复式记账法包含两个方面:复式簿记和会计确认与计量。而复式簿记包括财务会计程序的记录和报告两个环节,是把交易、事项产生的经济数据转化为可靠、相关信息的基础。其中记录是根据经济业务制作会计分录并通过账户归集同类数据或加工中的会计信息,报告是会计期末将账户信息排列、分类浓缩或细分,加工成相互钩稽的财务报表,来传递已加工完成、符合决策需要的信息。
会计确认与计量是在交易、事项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为了提高信息质量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概念、原则。在整个复式记账原理中,确认与计量贯穿了记录和报告两个过程,对如何记录、报告做出选择。基本顺序是:第一步确认会计信息是否应当记录,何时记录,记录于哪些账户,选用符合要素性质的计量属性,并将结果记录在账簿中;第二步确认会计信息是否应当单独列示于报表,何时列示,列示于哪些项目,选用符合要素性质的计量属性,并将结果列示在报表中。
本文认为包含记录和报告的复式簿记技术是财务会计程序的实体,因此非常重要,确认和计量是财务会计的原则,关系到簿记工作的质量。
(四)“借”和“贷”的含义
1.表示资金流动的轨迹。按照主流经济学分析,本文认为会计处理的对象是资金平衡关系,那么“借”和“贷”表示资金流动的轨迹。用于实账户时,“贷”表示资金从哪里来,“借”表示资金到哪里去;用于虚账户时,“贷”表示资金流入会计主体,“借”表示资金流出会计主体。
2.表示资源及相应要求权的变化。按照制度经济学分析,本文认为会计处理的对象是利益平衡关系,那么“借”和“贷”表示会计主体所控制的资源及相应要求权的变化。用于实账户时,“贷”标记资源要求权(即主体义务)的存量及其增加,“借”标记资源要求权减少,相反“借”标记资源(即主体控制权)的存量及其增加,“贷”标记资源减少。用于虚账户时,由于收入和费用分别统计资源要求权的增加和减少,对它们而言,“贷”标记资源要求权增加,“借”标记资源要求权减少。
3.表示会计处理的操作。按照复式记账法的设计,“借”和“贷”是会计上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标记。无论在定性分析时,对它们作何解释,复式记账法要求对一项业务的处理必须满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很多情况下,比如调整账户的使用、损益结转、合并报表等,“借”和“贷”仅表示会计方法合乎逻辑的操作,本身并不具有经济意义。当然这种情况下会计处理的结果不应当违背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
为了解释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本文对会计处理的对象进行了讨论,认为:按照主流经济学观点,会计处理的对象是资金平衡关系,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会计处理的对象是利益平衡关系。并且对借贷记账法进行了界定,认为借贷记账法包括复式簿记和会计确认、计量两方面,其中复式簿记,包括记录和报告,是财务会计处理程序的基础,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财务会计的原则。最后,在复式簿记范围内,结合关于会计对象的讨论,重新解释了“借”和“贷”的含义。本文对记账符号的解释,不是简要给出结论,而是结合经济分析得出的,从而通过“借”、“贷”两个字就能对会计处理有更丰富的理解,突出了会计言简意赅的特点。
通过本文的分析,同时得到如下启示:在叙述会计原理时,应当结合经济分析更好地阐述会计基本概念,并在完整论述复式簿记原理的基础上兼顾会计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海波.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3:58.
[2]包洪信.会计核算基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30.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账务处理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法强调实践与理论交互式的学习氛围,从现实世界账务处理的视角来学习和把握基础会计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实务中设疑,在理论中找到解答,并寻求实务、理论的相互呼应。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一、概述(一)账务处理能力为导向教学实践概述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课程体系的入门课,理论性强、专业性高。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并不适合高职学生,实践操作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账务处理实务作为引导思维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从实务导出理论;引导学生在实务中设疑,在理论中找到解答;并寻求实务、理论与实训的前后呼应,这是账务处理为导向的教学法设计思路。(二)账务处理能力为导向教学法作用第一堂课学生就动手练习“怎么做账”以及以后课程强调先实务后理论,理论与实务相互融合,加强实务操作的比重,使枯燥的课程学习变得形象而生动。第一堂课就看到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等内容,学生感觉非常新鲜、好奇且激动,而这情绪与感受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对课程的情感,调动良好课堂氛围。研究表明,学生们在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时,学习的效果最好[1]。本教学法还致力于提升课程对学生的相关性与趣味性,“账务处理”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通过“账务处理”训练、重点内容背诵、课堂默写、个性化的思维图制作等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并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教学强调“个性化图表”的设计以帮助学生将会计概念形象化。个性化的图表,有的是结构简图(类似于思维导图),有的是信息归纳图表,还有的利用现有图表(如资产负债表)对信息重新加工整理出延伸的图表。众所周知,会计的知识点非常多,个性化图表设计的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记忆的质量,还创新地把不同知识串到一起。例如: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融合到资产负债表中,学生不需要记忆就知道这几个账户的增减方向、期初期末余额所在位置。二、账务处理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操作思路(一)总体思路从现实世界账务处理的视角来学习和把握基础会计的内容,这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实践的一条主线和基本精神。基于这一精神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具体的会计基础理论与丰富多彩的企业账务处理操作结合起来。现实世界的“味道”贯穿于每个章节。财务处理能力的核心是“会计是干什么的,怎么做”。也就是要掌握:自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薄,根据账薄编制财务报表(简称四大内容)。在开学前两周,老师演示学生模仿四大内容的操作步骤;二周之后围绕四大内容以及书写会计分录讲授理论;最后,以《基础会计实训》夯实前面的实务与理论。也就是说,课程分三个阶段进行。(二)具体操作1.第一阶段:会计初体验(开学前2周)仿真实训为主穿插核心理论,学生模仿四大内容操作步骤。模仿之前,要求学生当场背下四大内容,以建立实务工作的基本框架结构;简要介绍财务报表,把“背诵财务报表”的第一次课后作业布置给大家。背诵报表有助于理解财务目标,有助于学生从使用者的角度打开会计思路,有助于深化对报表本身的掌握,为后续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打好坚实基础。课程讲授不从总论而从报表起头,因为以形象化的方式讲解抽象原理是本教学法指引。财务报表是基础会计里最形象且是理论知识中最为提纲挈领的部分。教学从这里作为切入点,整门课程是以知识网而非切割成零星知识点方式传授给学生。背诵时学生需关注报表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表中所隐含的恒等关系,探索式的理解报表项目、计算公式,尝试计算报表金额,并与老师的答案作比较。接下来是正式的会计初体验环节,思路如下:(1)以实物方式向学生展示原始凭证、账薄、报表等。其中出库单、入库单、各种结算凭证、发票、差旅费报销单、领料单、纳税凭证,需请学生仔细观察里主要记载事项。(2)学生模仿填三张代表性的原始凭证。建议填增值税专用发票、现金支票、入库单。(3)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只需填“通用记账凭证”,教师需要强调分录在各种考试中比重,以往同学没入门,问题基本上出在书写分录上,多角度向学生灌输,分录书写是难点、重点。(4)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薄。跟着老师登记总账与明细账等。此处需向学生传达平行登记的概念。(5)报表填制。操作方法此处先行省略。只需要给学生展示课本样例。到此学生虽理解有限,后面的两个阶段可弥补这一不足。2.第二阶段:编制会计分录与四大内容理论(第3周开始)编制会计分录分书写理论和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处理,处理思路:(1)编制分录理论。本阶段开始前,学生需要记住并理解:①会计科目表(包括代码),理解常用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的关键词8次以上;熟悉科目隶属于哪个会计要素。②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③记住“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上述内容除课堂讲解,还要默写、书面测试加以强化,此外课外还要求学生加强自学,以达到背诵的目的。背诵能有效帮助快速建立初步概念,被迫调动思维,这对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高职学生必要且有效。在此基础上,讲解编制会计分录理论和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2)“三轮式”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①分解主要业务账务处理。但凡基础会计教材,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均集中在一章;但是,作为初入门要克服的难点与重点,集中讲解并要求熟练掌握,学生“压力山大”。从第一次课起,主要经济业务的分录尽量分配到每节课,以举例方式每次10分种为宜,并作为当天的课后作业要求进一步复习巩固。特别是采购材料,领料,产品完工入库,销售商品确认收入,结转已销产品成本,结账损益类账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有关分录要讲到。这是逐步积累的第一轮。②第二轮讲解分二段。第一段材料采购、生产、销售、资金筹集、固定资产、期间费用,这段放在讲完如何书写正确分录理论之后。第二段为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这块放在账薄之后、报表之前。最难掌握是损益类科目的结转、利润的计算、利润分配、所得税计算、本年利润的结转,这些分录在讲解时要放慢速度、多加训练。③分录的第三轮学习。所有理论结束后,以一个小型企业的案例形式给出,让学生在课程综合实训中的巩固、串连所需掌握的分录。(3)四大内容中的其他。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理论的理论知识学习,下面以记账凭证填制为例。先回忆第一阶段填过的记账凭证。出几道经济业务,老师不讲解学生各自直接把分录填到记账凭证上,校对答案。对于曾经做过的内容若再出错,学生必然印象深刻。分发收款、付款、转账凭证。让学生总结三种凭证的相同与不同点,思考不同点的填写方法 ,随后老师再一起总结、补充。再分别给出几笔收款、付款、未涉及到收付款的经济业务,学生猜测填哪种类别的凭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三种凭证的填制。取现存现的经济业务,让学生判断该填哪种凭证。做完以上内容,再讲记账凭证的分类,按用途、填列方式。对于纯理论知识部分,教会学生关键词学习法和用EXCEL整理思维图的方法。所谓关键词学习法,要求学生重视关键专业词汇。具体有形象化、粗显化、多次重复、异想天开式的想象(想得越离奇,记忆越深刻)等。所谓用EXCEL整理思维图是用EXCEL工具把每一小节的内容按并头脑思考问题的方式,把知识点理成合乎自己思维的内容。使用此法后学习效果显著提升,之前零散抽象知识点变得形象具体而系统,此外整理是把书从厚读到薄,精简知识点的过程。需强调,这种整理强调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否则学习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填了多张记账凭证后,再听有关理论,学生就不会再那么茫然与没有知觉。而凭证的填制要求,在做的过程中已经掌握,这里只是系统化整合的过程。凭证的审核需要结合会计技能大赛的样题来讲解。因为大赛审核成本会计与会计主管填制的凭证是总账会计的职责,这个岗位没有尽责的危害,同学们一听便触目惊心,从而印象深刻。同样道理,账薄、报表处理的思路基本上相似,此处不再展开。3.第三阶段:综合实训(20个课时)在实训老师的协助与指导下完成小型工业企业的一个月经济业务的完整账务处理。达到真正入门,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了解的重点难点,搭好初级会计工作的结构框架。至此,学生体会到“会计知识深如海”,对学好会计需要的投入耐心、精力有了充分的认识;产生学习紧迫感。受到以上启蒙教育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自动性更强。而这正好满足大学阶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要求。三、账务处理为导向教学法注意事项(一)强调课前课后的背诵与预习复习需注意,虽然我们强调背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并不认为它是唯一的好方法。背诵的最终目的是迫使学生被动思考。而思考才是学好会计最好根本途径。预习复习是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学习思考的过程;会计知识深如海,任何个体没有个性化整合知识的过程是学不好会计的,不按着自己的思维梳理,学习便是呆板的死记硬背。课堂学习应该是师生共同演奏的交响乐,而预习则是正式演出之前的预演,新的课程犹如新的曲目,合奏者必须都熟谙此曲,否则上台之后,就成了教师的独奏[2]。归根结底,背诵预习复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其他注意事项在分配本课授课任务时,最好选同时具备企业经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承担。学精会计是很难的,倘若入门课授课教师经验丰富,学生一开始就获得更好的启迪,势必在专业的学习生涯中将少走许多弯路。教师要多设问,鼓励学生多提问,以勾起学生思考欲望。有疑问才有自主的思考,进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悟出答案,而非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把灌输知识化为吸取知识,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四、结束语总之,本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交互式的学习氛围,尽量使课程充满趣味性,它使相对枯燥的会计课程的学习变得生动而形象。从现实世界的账务处理的视角来学习和把握基础会计的内容。现实世界的感觉贯穿于每个章节,并能轻而易举地使学生对会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参考文献:[1]罗伯特.利比.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李文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88.(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3)24-0247-02
0 引言
基础会计学科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好它非常重要。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是中职院校,会计学一直是该校的主打专业,而且该校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各工业企业单位都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中职院校的学生有他们独特的特点,比如没上过高中,年龄也小,所以理解能力稍差一些。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探讨一套适合中职专学生学习,并能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
1 各章的相互联系
《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章节有:①总论;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与一般要求;③会计科目与账户;④复式记账;⑤主要经济业务核算;⑥会计凭证;⑦会计账簿;⑧账务处理程序;⑨财产清查;⑩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11}会计档案。
1.1 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1.2 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如图2所示,我们不难看出,填制记帐凭证需要根据原始凭证进行。
在办理经济业务手续的时候需要书面证明――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记帐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②如图3所示,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薄。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所发生和完成的情况,这就需要对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经济业务资料进行核算。经济业务核算资料很大一部分是零散的,不够全面,因此为了系统地、连续地对单位某一时期经济业务和全部的经济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和反映,就需要我们对分散的会计凭证中的零散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便于日后核算资料能够系统地、完整地查阅。因此也需要我们对会计账薄进行登记和设置。
③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账薄主要记录的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存在差异,为了保证记录时候不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的错误,保证会计账薄记录的真实和正确,保证财产不会因为其他原因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产进行清查。这样做,也便于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九章的财产清查。
④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过程就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的不同以及经济业务量的多少等不同,我们根据其差异性可以采用不同的核算形式,融合前面的章节内容于其中,这也是第八章账务处理程序中的主要内容。
2 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2.1 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比较 为了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存在的差异,就要教师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以及会计账薄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不同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不同方法,便于学生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如:原始凭证在实际工作中是以各种各样的单证、票据的形式出现的,记账凭证在实际工作中是具有固定格式的表格,具体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上面要登记借贷方向、会计科目及金额(即会计分录),还要登记日期、摘要,签章等内容;而在理论教学中是以会计分录的形式代替记账凭证。
2.2 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1: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2.2.1 记账凭证的不同
①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1。
②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
证,即:
借:库存现金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2.2.2 会计账簿的不同
①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2)。
②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图6)。
3 小结
虽然职专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会有所不同,当然也有会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师可根据总体框架体系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玉森.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会计教学 银行 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经济各领域无论是经济业务内容还是生产的手段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银行业来说,这种变化不仅是业务内容上的增减,而且操作方法、操作手段、制度规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职员原有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不再适应当前实务操作的要求;原有的会计教学不能满足银行第一线各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这种冲突和矛盾直接体现为银行会计教育的滞后和现行实际从业实务内容、方法的不断改变之间的矛盾。纵观这些年来银行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指导远远跟不上现行银行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而使得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要走上银行的工作岗位还需要最少三个月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这不仅加大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而且使得银行会计教学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双倍浪费社会的资源。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银行会计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从而提高银行会计的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银行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深化教材改革,满足银行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核算要求
银行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各项业务的处理方法随着银行办公的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照信息化要求改造银行账务组织体系。
针对会计电子化系统运算速度快、数据集中处理能力强、网络传输速度快的特点,简化原有的综合核算体系,即取消总账、科目日结单等综合账务,细化、深化明细核算内容,将原来为统计、管理等方面所需的登记簿、台账纳入银行电子化明细账务核算体系。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账簿的登记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集中自动化处理来完成的,总账和分户账之间不存在相互核对的问题,总分核对已无实质性意义;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打印账簿,也只是多一种可查的会计档案资料而已,目前实现了银行会计电算化的银行,平时并不打印账簿,只在会计期末或检查时才予以打印,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所谓账簿只不过是根据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进行归类、统计的中间结果,而在计算机内部不存在手工意义上的各种账薄,因此,将会计账簿分为日记簿、总账及明细账的价值和必要性已经不大;会计电算化以后,只要给出一个会计科目,计算机就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形成所谓的账簿,而不管这个科目是存款科目还是贷款科目,是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而且所有的账都可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形式;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条件下,输入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逻辑性校验,如会计科目逻辑性校验、借贷发生额平衡校验等,因此,不需要用划线更正法来更改账簿记录,即使账簿记录有问题,也一定是合法性问题,往往采用输入“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
(二)实行综合柜员制的银行外部业务由单人临柜,一人操作。
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流程中,记账工作完全由电子计算机系统自动进行,其内部的账务处理流程根据数据流程来设计,从而调整和取消了银行会计中因手工操作或内部控制的需要而人为增加的诸多重复性环节的内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整个数据处理过程可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基本环节,其控制的重点是在输入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切中间过程都在电子计算机系统内部自动完成,而需要的任何信息资料,都可以通过“查询”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处理不会发生遗漏、重复记录和计算差错等手工操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故某些手工操作方式下的账务核对环节将不复存在。
(三)按照电算化、网络化的要求处理具体业务。
银行电算化的会计处理流程由于与电算化的帐务组织与手工操作不同,所以其操作方法、操作程序及相关规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凭证的处理要求、传递方法、传递要求等与手工操作有明显的不一样。另外,会计凭证也将由以实物凭证的传递为主转变为主要传递“电子凭证”的方式(实行“票据载留”制度)。
(四)改按科目顺序为按业务流水顺序整理会计凭证的档案管理办法。
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后,记账凭证主要有:手工编制的零星业务的手工凭证、其他业务子系统在对业务处理后自动生成的机制凭证、账务处理系统自身产生的固定凭证三个来源。记账凭证也相应分为手工凭证、机制凭证和固定凭证三类。其中,手工凭证是人工编制、手工录入的,后两者都是机器自动编制、自动转录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关心的已不再是该凭证是哪个科目的凭证问题,而是凭证的来源。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银行对记账凭证按其业务流水顺序来整理而不是按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整理。
(五)在会计报表、档案管理、会计职能等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银行会计的这种变革,作为银行会计教育的导向――教材,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才对,这几年出现许多银行会计的新教材,但大多都还沿用传统的理论和手工操作的方法。比如银行会计的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的双线核算内容还是沿用手工操作的内容;其操作程序也按手工操作的程序来进行处理;具体业务处理方法也还沿用手工操作的做法等等。除此以外,目前银行会计教材的滞后还表现在业务内容的陈旧上,对近几年来由于金融创新而产生的新型的业务内容的处理方法则没有提及。所以必须对目前的教材进行改革,教材的编写要与银行的账务组织、账务处理以及具体业务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相适应,同时要注意吸收国内外银行会计处理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适应面,增强职业的适应性。
二、建立与现行银行相适应的银行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验室
理论结合实践操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岗位,是目前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进行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然而如何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却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最突出的表现是我们仿真的模拟实验总是很快就滞后于银行现行实务实践。为了顺应现行银行的操作要求,应该尽快改建、扩建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安装与银行目前操作方法、操作手段相似的仿真教学软件。
三、改进教学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特别是近年来通信、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获得突破性进展。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其特点是: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其结果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新的教学方式,则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不仅可以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愉快学习、情景学习、交际学习等,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的方面,优秀的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等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共享,校内甚至校外可得到广泛使用。可见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增加学生模拟操作训练的课时。
会计教育是培养一线人才,在这些岗位上可以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熟练的操作技能却是必须具备的。所以银行会计教育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其操作技能的训练。这就需要增加学生模拟操作训练的课时。在非职业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一般在 2∶1,甚至更小,而在职业专业的课程没置中,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一般应在1∶1,甚至更大。当然增加实训课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的教学,因为没有理论作为基础,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从而导致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而不可能真正掌握银行各项业务的处理方法,这样当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银行的有关规定稍微变化,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性地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技能的培养,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把正确的理论知识和现行的实务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自身必须对这个专业的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熟练的操作能力。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师群体却大部分都是从学校走入学校没有实践经验的一个群体,加上以往所学理论知识严重滞后,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跟得上银行现行的操作要求。
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与银行联系,构建教学与实践沟通的平台,让专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到银行业务内容以及银行相关规定、制度、操作方法、要求的变化。其次,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应当创造条件,让会计专业教师能够定期到一线顶岗实习,保证每个教师都能深入第一线提高职业实践能力。这样为教师在教学中的理论教授以及实践指导将提供丰富的案例,同时还能匡正教材中滞后于实践的理论和实务操作内容,避免出现教学与现行操作实务之间出现冲突的矛盾。最后,积极培养教师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参加经济师、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成为“双师型”甚至是“多师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
[2]许汉友,汪先娣.高校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困惑及校正[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0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