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唐诗赏析解读5篇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1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2

  《放言》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赏析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四首。

  这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甲第贵宅破败了,亲人朋友**了;昨天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门可罗雀;浩瀚汤汤的东海三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世界就在这运动、变化中发展,前进。人生的富贵也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的启示。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4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的宋、齐、梁、陈*。

  5、四百八十寺:南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5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5篇扩展阅读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5篇(扩展1)

——唐诗经典名句赏析3篇

唐诗经典名句赏析1

  1、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也就是说,洪水泛滥,阻断交通,让人有家不得归呀!让想念我的你失望了!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4、赏析“***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5、赏析“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景生情,***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

  6、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前句写关中地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城阙”即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辅”即护卫,“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点出送别之地。次句写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巴蜀的五大渡口。“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等五大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送行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一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其壮阔精整。

  7、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一(“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典故二(“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棋还没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示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其中隐含有对**者**旧友的不满。后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旧:老朋友。

  8、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诗人自己在**上遭受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诗意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9、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前句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悲哀和同情。后句直书原因,“五溪”,即雄溪、蒲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两句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10、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此联意境犹为深远。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只好将这种愁思托之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三是说,只有依靠它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娈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被贬的朋友。

  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11、赏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江南春天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无论是傍水的村庄,还是依山的城郭,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描写的江南春景,所见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这媚人的春色,铺洒在江南的`千里大地上,更显出它的深邃,它的广阔,它的无边无际。

  12、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鸣,在他听来,俨然是蛙儿们在“说丰年”。这里,词人把自己的感受转移到蛙身上,构思奇妙,话语清新,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真是词人的匠心独运。

  1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害怕飘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面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历史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是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住保守**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14、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佃都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15、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6、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1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气象”。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18、赏析“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19、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20、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看似*淡的诗句,向人们透露了春悄悄来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2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此句引用典故,写出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既表明了作者坚决维护祖国**的**立场,又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22、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

  23、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24、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河相隔,情意相通。脉脉的眼神传达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此时胜过千言万语。“语”作动词,意为谈话。此句看上去好像有叙事意味,但仍然是紧扣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仔细玩味,又确实写景,织女的离愁却在这里被轻轻点染出来,可谓情景相生。

  25、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唐诗经典名句赏析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也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杨州邂遇。为此,白氏于席上赠诗刘禹锡,刘禹锡也写了一首诗酬答乐天。这就是《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此诗的颈联,诗句充满了对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相蹉跎”之句,他认为同侪大都得以升迁,只有刘禹锡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阴。显然,他是在为刘禹锡不*,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亦知合被才名折,***年折大多。”对此,刘禹锡怎样看呢?他去在酬诗中乐观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二个物象,但诗句中却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怀,表现为一种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那是因为他亲历了人世**、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已宠辱不惊。

  这首诗正是因此一句,成为流传后世的名篇,而这一句,更是为白居易叹服,“在在处处,应当灵物护之。”不过,由于其意象宽远,妙合哲理,后人则赋予其以新意: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唐诗经典名句赏析3

  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花。

  杜牧,以济世之才自负,因而看到唐帝**忧外患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上李中丞书》),想在**上有所作为。但因其人性情刚耿,不愿苟合取容,终使招排挤不遇,转向了纵情酒色的放浪生活,从而使他的诗歌形成了深广忧愤和旖旎风情间杂的风貌。诗人旅游历金陵夜泊于秦淮河时,写下了这样风貌的一首七绝《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花。

  “商女”:歌女;“**花”即《玉树**花》,靡靡之音,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人视为**不祥之者。

  诗中充满辛辣的嘲讽,寓托着诗人忧心国事的深切悲慨。但这一句看似斥责“商女”,实则别有深意:

  歌女们唱什么乐曲,由听者品味和情趣而定,她们为了生存,是没有决定权的。可见,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曲笔”,真正“不知**恨”的,应是那些醉梦生死、不问国事的享乐者!《玉树**花》,是**艳曲,可在晚唐国势衰微,内忧外患并交的时候,有人居然不以国事为念,反而用这种靡靡艳曲寻乐。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婉曲轻利的风调中表现出尖辛的讽谕、深沉的悲慨和无尽的感喟,这实是有因而发。

  这首诗寓托幽远,咏史与感发巧妙对接,情韵俱妙,诚可谓“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难怪清沈德潜视其为唐人七绝中的绝唱之一。更多唐诗名句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5篇(扩展2)

——经典唐诗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经典唐诗翻译及赏析1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唐代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译文

  精心化好妆容缓缓走下阁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来到庭院中数着那开得正艳的花朵,蜻蜓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

  春词:春怨之词。“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一作“粉面”。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鉴赏

  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别人赏识,只能百别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花别致情景。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花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她心裁,富有韵味。

  白居易原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禹锡和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花心情也点她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花希望。

  刘禹锡诗花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花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花一句。

  诗花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花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别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花痛苦花心情,使她再也别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花原因当亦有对这别人观赏、转眼即逝花春花,叹之、怜之、伤之花情怀。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花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她她那沉浸在痛苦中花凝神伫立花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花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花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花处境亦如这庭院中花春花一样,寂寞“锁,别人赏识,只能引来这别知花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她了人愁花愁一院愁花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花结尾是她人意料花,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花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别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花,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花冷寂孤凄花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经典唐诗翻译及赏析2

  赠内人

  朝代:唐代

  作者:张祜

  原文: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译文及注释

  译文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注释⑴内人:指宫女。因皇宫又称大内,故宫女称内人。⑵禁门:宫门。⑶宿鹭:指双栖之鸳鸯。⑷红焰:指灯芯。

  相关赏析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凄苦。

  作者介绍

  张祜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经典唐诗翻译及赏析3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唐代·张祜《赠内人》

  译文

  月光由宫门移到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

  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注释

  内人:指宫女。因皇宫又称大内,故宫女称内人。

  禁门:宫门。

  宿鹭:指双栖之鸳鸯。

  红焰:指灯芯。

  鉴赏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5篇(扩展3)

——经典唐诗名句赏析品鉴

经典唐诗名句赏析品鉴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才名颇炽,以至李白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虽然如此,但其一生仕途坎坷,长期漂泊羁旅。一日,他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道为严羽高评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的千古名作《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窃以为,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黄鹤”,所指甚明,但结合全诗,它的指向提示是一种普遍包举的口吻,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白云苍狗,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一起使人看到空间的广漠,那么“千载”和“空悠悠”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向感和空间的渊阔感,在这样亘古的时空中,个人显得多么渺小,人生显得多么短暂啊!时空的无穷和个体的有限的矛盾的碰击,撕裂着诗人的灵智,“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怊怅切情成为失意仕子们的普遍心声,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但作为一般读者来说,认可本诗,认可本句则是因为诗句普遍包举的意味产生的模糊性,即读者由此感悟宇宙人生:及时勉励,岁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读者反而能够反面将其转化为感发的力量和动力的源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也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杨州邂遇。为此,白氏于席上赠诗刘禹锡,刘禹锡也写了一首诗酬答乐天。这就是《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此诗的颈联,诗句充满了对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相蹉跎”之句,他认为同侪大都得以升迁,只有刘禹锡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阴。显然,他是在为刘禹锡不*,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亦知合被才名折,***年折大多。”对此,刘禹锡怎样看呢?他去在酬诗中乐观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二个物象,但诗句中却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怀,表现为一种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那是因为他亲历了人世**、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已宠辱不惊。

  这首诗正是因此一句,成为流传后世的名篇,而这一句,更是为白居易叹服,“在在处处,应当灵物护之。”不过,由于其意象宽远,妙合哲理,后人则赋予其以新意: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花。

  杜牧,以济世之才自负,因而看到唐帝**忧外患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上李中丞书》),想在**上有所作为。但因其人性情刚耿,不愿苟合取容,终使招排挤不遇,转向了纵情酒色的放浪生活,从而使他的诗歌形成了深广忧愤和旖旎风情间杂的风貌。诗人旅游历金陵夜泊于秦淮河时,写下了这样风貌的一首七绝《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花。

  “商女”:歌女;“**花”即《玉树**花》,靡靡之音,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人视为**不祥之者。

  诗中充满辛辣的嘲讽,寓托着诗人忧心国事的深切悲慨。但这一句看似斥责“商女”,实则别有深意:

  歌女们唱什么乐曲,由听者品味和情趣而定,她们为了生存,是没有决定权的。可见,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曲笔”,真正“不知**恨”的,应是那些醉梦生死、不问国事的享乐者!《玉树**花》,是**艳曲,可在晚唐国势衰微,内忧外患并交的时候,有人居然不以国事为念,反而用这种靡靡艳曲寻乐。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婉曲轻利的风调中表现出尖辛的讽谕、深沉的悲慨和无尽的感喟,这实是有因而发。

  这首诗寓托幽远,咏史与感发巧妙对接,情韵俱妙,诚可谓“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难怪清沈德潜视其为唐人七绝中的绝唱之一。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5篇(扩展4)

——唐诗经典名句3篇

唐诗经典名句1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2、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3、*生不解*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杨敬之)

  4、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唐花一蕊夫人徐氏)

  5、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后一庭花。(杜牧)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7、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8、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9、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一心托杜鹃。(李商隐)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1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1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1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5、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16、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1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1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1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2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世民)

  2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白居易)

  2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26、洛陽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29、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

  3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31、一抽一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3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3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3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3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

  3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37、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38、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3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4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

  41、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4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4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流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4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45、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4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4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8、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49、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50、夕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1、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5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5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54、山随*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5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杜牧)

  5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5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5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唐诗经典名句2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自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冢》)

唐诗经典名句3

  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5篇(扩展5)

——幼儿园国学经典唐诗3篇

幼儿园国学经典唐诗1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幼儿园国学经典唐诗2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幼儿园国学经典唐诗3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5篇(扩展6)

——《新年》唐诗赏析3篇

《新年》唐诗赏析1

  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赏析

  “人生石火花,四季倏往来。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唐僧子兰《短歌行》)。时光是何等无情。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对悟道求禅对畅晓生命迁流不息的诗人无可而言,却是另一番颖悟与意趣。

  《新年》这首诗全诗充满无比的禅悦之感,没有丝毫的感叹与伤悲。诗人无可或燃灯坐定,或安享林下意趣,新年过后,是“草生新”、“又见春”的喜悦,全无“岁去频”的慨叹,表现了一位达者淡泊至澹的意趣。诚如诗人李端所言,上人“得道轻年暮,安禅爱夜深”。

  翻开历史的篇章,到处可见禅子对时光流逝疏旷的感悟,让人从中有无穷的启迪。如齐己的'《除夜》(“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明僧示寂的《小除夜示学人》(“一静消诸累,多能即是顽。不因*日简,焉得此宵闲。竺典当尊重,凡情莫浪攀。老夫疏野甚,生长只知山。”)、明僧大健的《除夕》(“顾余无事客,岁去岂关情。赢得梅花看,何妨白发生。青山今古意,流水去来声。 曾不异常夕,人偏惜此名。”),均表现了乐筒享闲的禅趣与“青山今古意,流水去来声”的对自然规律的体味。


经典唐诗赏析解读5篇(扩展7)

——杜牧唐诗赏析 (菁选3篇)

杜牧唐诗赏析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杜牧唐诗赏析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的宋、齐、梁、陈*。

  5、四百八十寺:南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杜牧唐诗赏析3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