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透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潜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资料?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貌。
(2)透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资料?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资料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齐;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留意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资料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资料,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透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资料?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情绪,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能够是看,也能够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情绪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透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透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能够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能够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资料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述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述。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貌。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能够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留意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述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貌?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此刻哪里?“好像一留意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那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必须还有总的感受。此刻,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资料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资料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述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述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能够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此刻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资料,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资料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方法。
把()比作了()。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教案(二):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个性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齐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齐,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但是桂林的象征哟!
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向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述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明白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2)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透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3)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比较图”:我们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4)朗读指导: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5)齐背。
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半边渡”(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连读描述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6、本节小结,演示:连续欣赏。(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二)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但是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2、奇。
1)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2)指导朗读。
2、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3、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三、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但是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齐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样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透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桂林山水教案(三):
教学目的:
1、运用自制CAI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透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课件(高亮度投影设备或大屏幕彩电一台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件:播放一些风景胜地的图片,(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幽深壮美的三峡。)让学生初步感知祖国河山是如此多娇。
师谈话:同学们看了录像,有很多同学又喜欢去旅游,到过很多地方,明白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壮观。有无数名山大川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祖国大地上。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以山水秀丽闻名的广西桂林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秀丽风光。好不好?(好)请同学们边听朗读看画面,边想: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配画配乐的课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了解桂林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图、欣赏、理解、学文。
(采取变序法教学)
的确,桂林山水十分美,我们一齐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美景的?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学生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2)观察,以说代读
运用CAI课件帮忙学生理解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静、清、绿画面各一幅,指导学生具体观察漓江水的特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水的特点说具体。
(3)精读,理解重点
勾画书上具体描述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反复读,找出重点词语体会漓江水的美。理解句子:“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作者把水比喻成无暇的翡翠,写出了水的颜色,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迷人的绿、醉人的绿,贴切而精妙,这不仅仅仅只是比喻漓江水的绿,也是对漓江水“静、清、绿”三大特点的综合描绘,使我们对它的爱幕之心油然而生。
(4)深读,相互交流
讨论: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改一改,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课件:比较句子具体描述的好处(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2、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自读句子,交流所得。
(5)品读,充分感悟
漓江水的美,我们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轻声读、个别读、群众读、闭上眼睛试背)
真美呀!别说作者连我们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当作者从美景中醒过来,才发觉自己的船在前进,作者是从什么地方感觉到船在前进的?
本段小结:这一段作者透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水的特点,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奇特美。
2、总结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刚才我们学第二自然段时是怎样学的?师生一齐总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学习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思考:
第三自然段描述的是什么?抓住了哪些特点怎样写具体的?(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山的`奇异、秀丽、险峻。根据课文结合画面,汇报讨论结果。学到那里你想对桂林的山说点什么?
小结:这一段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点。桂林的山奇异到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指导学生入情朗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都那么奇特,那么美,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范读,生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齐读一二两个分句,想想“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山围绕水,水倒映山的画面,让学生理解山水交融的景象。
那么桂林山水的迷人之处就只表此刻这些地方吗?出示课件: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桂林山水之美所表现的地方。
作者游览了桂林山水,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学习第一自然段
正因为那里山美、水美,山水交融,加上绿树红花,竹筏小舟,更是优美奇绝,无与伦比,天下第一,所以,人们都赞美地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什么意思?“甲天下”呢?人们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小结,回归整体
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板书总结:因为作者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才乘船去游览,然后,具体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写出作者的感受,那里确实美,美如画,不愧为甲天下的美称,前后照应,结构十分完整,作者是采用什么结构来描述的?
这篇课文,作者透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把桂林的秀丽风光展此刻我们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迁移训练,发散思维
这天,老师和同学们一齐去游览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老师根据它的特点写了一首诗,我们一齐来读读。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此刻你们都是小诗人,请把你明白的风景胜地根据它的特点也写一首小诗。(交流学习)
五、说话练习:
桂林山水十分美,我最喜欢(),因为()。我真想()。
结束语:同学们,桂林那里之所以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因为桂林的人民保护好了桂林的山水,中外游客珍爱桂林山水,我们家乡的巴岳山也十分美丽。我们要热爱她,保护她,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
板书:
2、桂林山水
林间奇静
观绿秀清
光树险绿
画映桨绕
中红声山
游花柔流
桂林山水教案(四):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善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之后“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这天老师和大家一齐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资料,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资料?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述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透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资料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明白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个性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述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述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个性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桂林山水教案(五):
[教学要求]
1、透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潜力和表达潜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尝试透过“研究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复合片)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师:万里长城雄伟壮观,它是人类礼貌史上的奇迹,是人类礼貌的见证。然而千万年来,神奇的大自然也在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大自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天,我们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画
师:(投影出示桂林山水画面)看,这就是桂林山水的部分景色,青山绿水,十分美丽。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美丽的景色?(学生介绍时,教师引导侧重于观察有顺序有重点,叙述的语言要生动。)
过渡语:如此秀美的风光,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它呢?
三、初读课文
1、看画面,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简单介绍“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nga);真绿啊、真奇啊(呀);真秀啊(哇)真险啊(哪)。
(注: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为什么这样变化不必讲。本课出现的让学生读准,读对。)
3、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
4、检查朗读状况。
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与作者一齐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四、图文结合,研究朗读。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讨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述漓江水特点的句子,读时语气要缓,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不要过分强调重音,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清”略显示轻快,“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整体感觉轻缓,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可问:那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4、总结学法:结合图画读课文——找特点——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透过观察、比较领落桂林水的独特,然后再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中进一步体会,最后透过研究读使学生感悟、表现桂林水的特点。此时,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身心会进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进一步领悟大自然的美韵。
(二)运用第二中学到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三)检查自学。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结合画面,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理解“奇”这一特点时,可补充以下资料,帮忙学生想象体会漓江两岸的奇峰,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摆开架势啄斗的公鸡。
设计意图:
把学到的学法紧之后运用,使学生兴趣盎然,用心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学法,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长期坚持必须能够到达“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想象山绕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丽画面。
2、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五、感情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并试着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甲天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案(六):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透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潜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资料?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貌。
(2)透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资料?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资料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齐;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留意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资料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资料,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透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资料?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情绪,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能够是看,也能够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情绪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透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透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能够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能够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资料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述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述。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貌。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能够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留意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述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貌?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此刻哪里?“好像一留意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那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必须还有总的感受。此刻,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资料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资料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述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述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能够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此刻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资料,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资料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方法。
把()比作了()。
桂林山水教案(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进行排比句的言语实践,尝试用一段话描述一处风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透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排比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分号的用法;
2、排比句的言语实践,用一段话描述一处风景;
3、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1、排比句的言语实践,用一段话描述一处风景;
2、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泰山、香山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首先,请学生分享自己见过的山和水;
然后,教师展示桂林山水风光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请学生用一个字、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板书学生所说字词;
最后,教师总结,引出《桂林山水》,并板书课题。
(由学生自身经验入手,容易拉近师生关系,而且便于学生理解,不会显得很突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懂的词语能够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查字典或问老师。
(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2.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生字词是否存在障碍,视状况对生字词进行指导,帮忙理解。)
3.听课文录音。
(模仿录音,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三·又读课文,理清思路
4.带着问题,又读课文。
①用一句话形容桂林山水的地位;
②描述漓江水的字、句子;
③描述桂林山的字、句子;
④用一句话形容桂林山水给作者的感受。
(对课文资料,有初步了解)
5.回答问题,梳理课文。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水清:清得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奇: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山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师生合作,理清文章脉络。)
6.言语实践,学以致用
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等成语,联起来说一句话。
(透过运用,体会词语的好处和用法,避免死记硬背,且了解学生的疑难所在,为下面词语讲解做铺垫。)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7.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贴近学情,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8.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避免灌输,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9.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诵读中,自我感悟刚刚解决的疑难问题,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
五·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言语实践,积累运用
1.漓江的水
①齐读一、二自然段。
品读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十分纯净。
(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出发,描述一处景物。)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引读;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小组引读;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在指导中学习体会排比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分号,讲解分号的用法及作用。)
④识记,课文填空。
我看见过()的大海,玩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出示图片,帮忙学生想象。)
⑤运用,仿写句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______________。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______________。
漓江的水真____啊,____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巩固积累。)
2.桂林的山
①自读课文,结合插图来欣赏。
②互相交流。
课文怎样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忙学生理解。)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打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透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透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相同的段落句式,进一步体会排比及分号的好处及用法。)
③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
(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④识记,课文填空。
我攀登过()的泰山,游览过()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像(),像(),像(),(),();桂林的山真秀啊,像(),像(),(),();桂林的山真险啊,(),(),好像()。
⑤模仿,句式练习。
A.说说像什么: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
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
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有的像_____________
B.桂林的山真奇啊,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林的山真秀啊,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林的山真险啊,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林的山真____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语实践,积累语言。)
⑥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3.山水相映
①观看山水相融的桂林山水图片,体会那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在朗读中,体会“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教师再加以讲解,帮忙理解。)
③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④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二·自由朗读,巩固理解
(在朗读中,巩固理解,在阅读中结束本课。)
三·出示作业
任选两项:
1.在书里的插图上写一句赞美桂林山水的话;
2.给桂林编写一两条广告词,宣传桂林的迷人风光;
3.仿照描述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句子,选一处你熟悉的景观,写一个小片段。
(有选取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千篇一律。)
桂林山水教案(八):
一、教学目标
1.透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潜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挂图
四、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让了解桂林的学生说说桂林山水的状况。
二、出示本课时目标三、导学达标
1、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同时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2、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齐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述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4、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述这些特点的。(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述。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留意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5、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四、达标测评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口述本课时目标
二、导学达标
(1)指名读课文
(2)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资料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构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4)指导背诵
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5)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6)全班背诵课文
(7)作业
三、达标测评
背诵课文
抄写字词
桂林山水教案(九):
教学目标:
1、透过本课学习,明白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构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透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忙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课件展示1)
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十分个性,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齐,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完美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明白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吗?(板书:桂林山水)
这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状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资料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01+214-1=2214年
(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
能够个人完成,也能够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能够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样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超多的资料进行了学习。此刻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此刻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之后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构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此刻我们一齐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能够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透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构成的呢?我们一齐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构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基础,能够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这天的桂林山水。
*内含二氧化碳水:CO2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石灰岩?②石灰岩是怎样构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齐来看动画演示。(课件展示3)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此刻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样构成的了吗?这天桂林的山、水、洞、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内含CO2的水?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内含CO2?内含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构成桂林的山、水、洞、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请大家继续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真看呀!(课件展示4)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看动画介绍。(课件展示5)
(3)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内含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构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此刻必须觉得大自然个性神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控索。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我们还能够一齐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构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构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课件6)
(2)指名说。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对!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构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构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①让我们来读读一些国际友人游览过桂林后的感想。(出示课件7,请四名学生读)
②这些话语是国际友人对桂林极高的评价,从他们的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桂林已经成了一扇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已经让无数的外国人领略到了我们国家山水的神奇和文化的灿烂。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应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①我们班上有几位同学是去这桂林,亲身感受到了桂林的美,而大部分同学是透过这节课了解了桂林,那么你们应对这举世无双的车宝是怎样的情绪呢?
②你看连江泽民同志游览过桂林后都激动地讲了这番话。人们一齐读读。(出示课件8江泽民同志的话)
③我想这句话是最能代表每一位看到桂林山水的中国人内心骄傲、自豪的感情了。
(3)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带给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看一组资料。(出示课件9)
2、总结: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五、课后活动。
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丽,为发展旅游业带给了宝贵的资源。桂林人民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每年都要隆重举办“山水旅游节”,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齐来当小小设计师。我们来看看课后活动的资料。
同学们能够个人设计,也能够合作设计。我们要进行评比。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桂林山水教案(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那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十分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貌。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貌。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述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述: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附:板书◆
桂林山水教案(十一):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述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这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推荐、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群众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述“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取,品读课文
1?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述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群众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述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样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述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述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主角,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必须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能够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能够选取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样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能够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桂林山水教案(十二):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善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之后“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这天老师和大家一齐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样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资料,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资料?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述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透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资料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明白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个性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述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述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个性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附:板书
桂林山水教案(十三):
教学要求
1.透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潜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齐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忙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忙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述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十分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忙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述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述。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貌。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留意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资料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构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