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扬琴演奏的“三个必需”
关于扬琴演奏的“三个必需”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规律,音乐艺术如此,扬琴演奏艺术亦如此。
通过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扬琴演奏艺术,主要的规律与特点,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 wWw.LWlm 一、扬琴演奏必须要求技术要过硬 中国古人经验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指的是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首先使用好做这件事的工具。因此,要想演奏好扬琴,就必须使用好扬琴这件乐器,也就是要练过硬的演奏技术。 经过多年来的演奏艺术实践,一代又一代扬琴艺术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扬琴演奏经验。不但增大了扬琴的音量,而且扩展了扬琴的音域,使扬琴的高音区清纯剔透,中音区光彩明亮,低音区圆润浑厚,极大地丰富了扬琴的艺术表现力,使它成为既能独奏、协奏、领奏,又能重奏、合奏、伴奏的重要的民族乐器。 对于扬琴的各种演奏技术技巧,我们都要全面娴熟地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演奏实践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击弦与音色两大关键,可以说,这是扬琴演奏艺术的两大翅膀。 扬琴的击弦,与钢琴演奏的触键一样,十分重要。 扬琴的击弦,又由两大要素构成: 一个要素是琴竹在琴弦的位置,又称作“击弦点”。正确的击弦点,决定扬琴的音准、音色、音质。一般情况下,正确的“击弦点”应该在琴弦距琴码2.5厘米左右的位置上。这可以使扬琴的高音明亮清脆、中音悠扬圆润、低音饱满厚重。如果“击弦点”离琴码过近,则音色会生硬、发梗,甚至会出现噪音;如果“击弦点”离琴码过远,则音色会发飘,而且共鸣效果较差。正确的“击弦点”,则可以表现出音色的层次变化,形成软硬不同的音色对比。 击弦中的另一个要素是琴竹头上的正确位置。正确的位置应当在琴竹头的中音部位,从而使琴弦均匀受力,确保发音平衡。 扬琴的音色,除了扬琴自身的形制构造决定以外,演奏者的“手劲”相当重要。要获得颗粒性强、纯净坚实而又饱满、富于弹性的音色效果,演奏者就要注意击弦动作与用力方法,并充分运用视觉、触觉、听觉,使三者有机统一于一身,作用于一瞬。 二、扬琴演奏必需达到声情并茂 概括地说,古今中外的一切音乐,都是抒情艺术。 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 我国汉代的《毛诗序》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 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白居易在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后,“泣下最多”;托尔斯泰在听到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如歌的行板》后,也流下了热泪。《二泉映月》的悲情、《金蛇狂舞》的喜情,无一不以情感为主要载体。 因此,扬琴演奏也同所有的器乐演奏一样wWw.LWlm,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也就是说,演奏扬琴,要心琴一体,琴心一样;情到手到,手到情出。如此,才能使琴弦与心弦共振,琴声与心声共鸣。唯其如此,才能感动听众,收到以情动情、用心拨心的艺术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扬琴演奏者就要对所演奏的乐曲,进行真切的情感体验,真正“进入角色”,把自己化为作曲家。在此基础上,再寻找恰当的情感表现方式,全面准确、生动形象地把作曲家在乐曲中所表现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激情演奏,传达给听众,从而做好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桥梁中介”工作,成为连通作曲家与听众之间情感的纽带。可以说,情感,是扬琴演奏艺术的生命和灵魂。 三、扬琴演奏必需充分展示个性 扬琴演奏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个性展示显得十分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个性既是艺术家创造性的表现,又是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扬琴演奏的个性展示,包含两大层面: 一个层面是展示所演奏的音乐作品的艺术个性与风格特色。例如扬琴曲《苏武牧羊》的悲壮、《欢乐的火把节》的欢快、《翻身的日子》的喜气、《延河畅想曲》的深邃等不同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个性,都应有不同的展示。 另一个层面是演奏者个人的艺术个性展示。既要展示不同流派的不同艺术个性,如质朴豪放的东北流派与柔美细腻的江南流派,就有着不同的艺术个性。又要展示同一流派不同演奏者的不同艺术个性,例如同是广东流派,严老烈就具有明快活泼、俏丽爽朗的艺术个性,而丘鹤俦则具有精致纤巧、别致清新的艺术个性,他创立的扬琴演奏的“竹法十度”,提出了左竹法与右竹法的理论,具有开拓性意义。 扬琴演奏切实达到如上“三个必需”,演奏者就会随心所欲,如愿以偿,出神人化,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