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1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全文翻译

  正 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蕃,多.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

  独:只;自:从;甚:众、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染:沾染(污秽);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啊” 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指隐居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叹词,相当于 “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应当;众:多;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三、词类活用

  ⒈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⒉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⒊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⒋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四、一词多义

  1、之 (1)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起取消句子**性作用,可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起取消句子**性作用,可不译;

  (4)何陋之有: 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可(1)可爱者甚蕃: 值得;

  (2)可远观: 可以;

  3、鲜(1)陶后鲜有闻: 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艳;

  4、远(1)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2)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副词,远远的;

  五、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六、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七、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八、倒装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何人同予者)宾语前置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逸之花)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九、用原文语句回答

  1、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

  (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

  (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9、表现了作者对追逐**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香远益清。

  1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0、“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

  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4、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句表达了表现了作者对追逐**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9、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2、“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4、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6、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7、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8、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9、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节操的思想感情。

  22、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你能具体指出都用了哪些句式吗?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的句式分别是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哪些?

  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24、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

  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2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6、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莲,所言的的志是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7、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衬托,这样写的作用是突出莲的高洁品质,本文写“莲”的品质,用菊花作正面映衬,用牡丹作反面映衬。

  28、《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29、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七、问答题

  1、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决不随波逐流。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十二、拓展延伸发挥题:

  1、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 三种:1隐逸的人生观;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扩展阅读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扩展1)

——《段太尉逸事状》文言知识归纳3篇

《段太尉逸事状》文言知识归纳1

  (一)通假字

  1. 不嗛,辄奋击。 嗛(qiàn),通“慊”,满足,快意。

  2. 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

  3.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

  4. 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用法,使……坏。

  2.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乃我困汝。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省略句、判断句

  1. 王子晞为尚书,其领行营节度使,寓军于邠州,其纵士卒无赖。

  2.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3. 段公,仁信大人也。

  (四)状语后置句

  请辞于军。

  (五)宾语前置句

  欲谁归罪。

  (六)定语后置句

  邠人偷嗜暴恶者。 偷嗜暴恶之邠人。

  (八)多义词

  1. 状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陈述事实的一种文书。

  (2)太尉判状,辞甚巽。 判决书。

  (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逸事状。

  2. 其

  (1)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代词,那。

  (2)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代词,它的。

  3. 注

  (1)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 附着。

  (2)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敷上。

  4. 甲

  (1)晞一营大噪,尽甲。 穿上铠甲。

  (2)皆解甲。 铠甲。

  5. 辞

  (1)无伤也,请辞于军。 致辞。

  (2)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辞却。

  (3)太尉判状,辞甚巽。 言辞。

  6. 以

  (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介词,凭。

  (2)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介词,因。

  (3)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介词,把。

  (4)又以刃刺酒翁。 介词,用。

  7. 愧

  (1)尚不愧**耶。 愧对,动。

  (2)然闻言则大愧。 羞愧,形。

  8. 信

  (1)仁信大人也。 讲信义。

  (2)言信行直。 言语真实。

  9. 市

  (1)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 集市,名词。

  (2)市谷代偿。 买,动词。

  10. 固

  (1)尚书固负若属耶。 难道,副词。

  (2)泚固致大凌三百匹。 坚决,坚持,形容词。

  11. 请

  (1)请辞于军。 请让我。

  (2)请改过。 请求。

  (九)异义词

  1. 纵士卒无赖。

  古义:指横暴。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2.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古义:钱财和货物。

  今义:指货物。

  3. 折人手足。

  古义:指手和脚。

  今义:比喻弟兄,或指举动、动作。

  4.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古义:①“生民”,避太宗之讳,指老百姓。 ②单音词连用。

  今义:①陌生人。 ②指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正确道理。

  5. 请假设草具。

  古义:假,借用。设,置,安排。

  今义:姑且认定。

  6. 段公,仁信大人也。

  古义:指**。

  今义:指成年人,区别于“小孩儿”。

  7. 一夕自恨死。

  古义:羞愧。

  今义:指怨恨。

  8. 朱泚幸致货币。

  古义:指财物。

  今义:指钱。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扩展2)

——爱莲说文言知识

爱莲说文言知识1

  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扩展3)

——离骚文言知识点归纳

离骚文言知识点归纳1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

  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谣诼谓余以善*(动作名)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宁溘(kè)死以**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这也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拓展阅读: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字原。而《离騷》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两度出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騷》),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騷》)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騷》《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騷》);“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騷》1篇,《**》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大体说来,《离騷》《**》《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騷》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騷》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扩展4)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3篇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1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繁,多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独:只;自:从;甚:众、多;

  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却(可是,但是); 染:被污染。翻译:我则唯独喜爱莲——(我喜欢)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

  原文: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

  翻译: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

  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

  翻译: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过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原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越发,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翻译:香气远播,越发清新,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

  原文: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助词;

  翻译: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以为。隐逸:隐世避居;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原文: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翻译: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

  翻译:啊!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原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应当;众:多;

  翻译:对于莲的钟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钟爱,自然人数就很多了。

  三、中心思想: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四、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可爱者甚蕃: 繁,多

  (2)亭亭净植: 树立

  (3)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庄重

  (4)香远益清: 越发,更加

  (5)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6)而不染:被污染

  (7)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

  (8)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9)不可亵玩焉:亵玩:玩弄。

  (10)陶后鲜有闻:(鲜:少)(闻:听说)

  (11)宜乎众矣:(宜:应当)

  (12)出淤泥而不染: 不被沾染

  (13)陶后鲜有闻: 少

  (14) 同予者何人?: 我

  (15)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

  (16)自李唐来: 从

  (17)世人盛爱牡丹: 众、多

  五、一词多义:

  1、之

  (1)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起取消句子**性作用,可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起取消句子**性作用,可不译;

  (4)何陋之有: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可

  (1)可爱者甚蕃: 值得;

  (2)可远观:可以;

  3、鲜

  (1)陶后鲜有闻: 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艳;

  4、远

  (1)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2)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副词,远远的;

  五、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植: 古义:树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

  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六、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七、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

  八、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九、用原文语句回答:

  1、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

  (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

  (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9、表现了作者对追逐**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香远益清。

  1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0、“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十、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

  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4、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5、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句表达了表现了作者对追逐**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9、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0、“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2、“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14、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6、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7、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8、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9、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节操的思想感情。

  20、文章中“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这些具体特征**了莲花的哪些可贵品质?

  “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这些特征**莲花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21、细细揣摩“菊之爱”有两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

  作者的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2、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你能具体指出都用了哪些句式吗?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的句式分别是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哪些?

  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24、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

  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2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6、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莲,所言的的志是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7、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衬托,这样写的作用是突出莲的高洁品质,本文写“莲”的品质,用菊花作正面映衬,用牡丹作反面映衬。

  28、《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29、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十一、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5、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7、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花比喻成君子。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9、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10、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写出莲花的别称三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12、写出描写莲花的名句两句以上: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3)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王昌龄)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扩展5)

——中考历史知识归纳3篇

中考历史知识归纳1

  “蒸汽时代”的到来

  1、工业**也叫产业**,是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社会变革。

  工业**首先在英国发生。

  2、重要发明成果:①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珍妮机”。 标志着工业**的开始。② 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的蒸气机投入使用,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③ 1825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 ④ 1807年,**人富尔顿制造除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船“克莱蒙号”。

  3、工业**的影响:工业**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以后,资本**最终战胜了封建**,率先完成工业**的**资本**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世界形成了**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的资本积累

  1、**的“三角贸易”:(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种植园主急需黑人劳动力。(2)线路:从欧洲出发到非洲,俘获黑人运往美洲出卖,然后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3)时间:延续了三百多年。(4)影响: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给黑奴带来了悲惨的命运;**的资本积累促进了当地资本**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以后,最早进行**贸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3、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4、英国对印度的**活动开始于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负责英国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侵略。

  2、“三角贸易”是指**贩子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贩卖,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以此获取暴利。

  **地人民的抗争

  1、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大**,***一位著名的女英雄叫章西女王。

  2、在南美的**运动中,**者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者”。

  3、19世纪以前,最早在拉丁美洲建立**地的国家是葡萄牙。

中考历史知识归纳2

  1.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的是官僚**,分封制**的是贵族**。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维护国家的**。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汉代以后的一些**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2.半**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认为半**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

  【正确理解】半**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又发展了资本**;半**地是从国家的****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地半封建包括**、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

  3.太*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动。

  【正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动,从阶级**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对当时*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其**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想具有典型的小农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促进*近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洋”既带有一定的国**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4.辛亥**

  【错因】对辛亥**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从辛亥**的直接结果来看,它**了清**,建立了*,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改变*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5.***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战争时期****和**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区”是指人民**战争时期****下的区域,以区别于***的区域(“国统区”)。

  6.***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

  (1)“***”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的对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西欧的双重任务。**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世界,确立**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是“***”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7.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着****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事业的失败,****和****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的****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8.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扩展6)

——中考地理知识重点归纳3篇

中考地理知识重点归纳1

  我国的工业

  ●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 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 )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 京津唐) 、( **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3) 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侧重(科技园区型) 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侧重(贸易导向型)型产业;内陆地区侧重与(国防军事类)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集中)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

  **: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

中考地理知识重点归纳2

  我国的地理差异

  1、地理区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自然区域,如**三角洲;有的是经济区域,如工业区;有的是行政区域,如***区。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原与高原为主 *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耕作**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 船

  传统体育项目 滑雪、溜冰 赛龙舟、游泳

  4、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边缘出现稀少的绿洲。这一切说明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5、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自然特征是“寒”。

  6、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主要是高寒牧场。***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7、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地区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扩展7)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1

  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 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 内部、未来信息)

  3、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质保) ,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 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 人) 、持续经营(核算基础) 、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

  6、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 润六大会计要素。

  7、 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 益同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 表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2

  1、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 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 等。

  2、 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 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 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 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 族文字。在*******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

  1、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 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 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 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 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 减金额、余额等。

  7、 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 增加方。

  8、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 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式户,科 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 相互通用。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扩展8)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菁选2篇)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1

  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一词多义

  望:

  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

  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

  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

  白:

  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

  歌:

  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高中文言文常见知识点

  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

  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

  ②何所?(所是什么?)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

  ⑤孰与?(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3篇(扩展9)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知识点归纳1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