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 (菁选2篇)
边城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1
翠翠是沈从文《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倾注着“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沈从文在《老伴》《水云》等文中说过,翠翠是由“绒线铺的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合成”的。“但这不是三个印象的简单的拼合,形成的过程要复杂得多。沈先生见过很多这样*温柔的乡村女孩子,也写过很多,他的记忆里储存了很多印象,原来是散放着的,崂山那个女孩子只有一个触机,使这些散放印象聚合起来,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形象,栩栩如生,什么都不缺。含蕴既久,一朝得之。这是沈先生的长时期的‘思乡情结’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
【一】
《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详,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浸染在这如小说中描绘的山水之中的沈从文也有了他如水的生命品格,正如他自己所言:“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催。……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二】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作者在此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她的外貌,而是用“小兽物”,“山头黄麂”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惊人的生动与活泼,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她成长于重义轻利、安信自约的淳朴风气中,又得山川灵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绰约动人。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她是大自然的女儿,是快乐无忧的天使。翠翠的成长固然与她所处的边地环境是分不开的,她深受其朴实民风的熏陶,更深受其朝夕相处的爷爷的为人处世影响。我们不妨给这位老者一个镜头:他,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得了人们对他的厚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正因为爷爷的影响,翠翠身上流淌着淳朴善良的血液。“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三】
翠翠和傩送初遇是在小镇看龙船,傩送邀翠翠到他家等爷爷,翠翠误以为要她到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心里觉得受到侮辱,就轻生地骂他:“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傩送不但不恼她,还打发家里的伙计举火把送她回家。后来知道那是二老,想起先前骂人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到家见着祖父,“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爱情的种子就这样在少女的心里悄无声息地萌芽、生发。翠翠与傩送的相逢似乎是不期而遇,但又是早已心仪。
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又与爷爷进城看龙船,她人长大了,傩送一直在她心里隐现、鼓荡。从祖父与长年的谈话里,听说傩送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她恍然如梦地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此时其心已随傩送而去,爱情的湖面已不再*静,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在摆渡送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已看,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乡村女孩特有的那种腼腆、羞涩、矜持,以及恋爱期女孩的温柔、娇气显现得淋漓尽致。
她在爱上傩送之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她,她对天保的“车路”托媒求亲,先是默不出声,到最后“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到第二天,爷爷再次问及此事时,“仍然心儿忡忡的跳着,把头低下不作理会,只顾用手去掐葱。”默默中翠翠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流露出对天保这份爱的拒绝;心里老想着送鸭子的傩送,早将天保求亲的事“忘掉”了。傩送为她唱歌传情,她虽在睡梦中不知歌的内容,但在睡梦中,“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是极美的电影慢镜头,伴以歌声。”④在梦中她摘到了“虎耳草”,爱情之草。然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却没有如此完美,他们不断受到严重挫折。先是爱情的逃难者天保驾油船下辰州,在茨滩漩水中淹坏了,傩送也同船总吵了一阵去了桃源;后来爷爷在天保死后,摸清翠翠的心事,又撮合她与傩送的婚事, 心急火热地进城去船总家探听船总顺顺是否答应傩送与王团总女儿联姻;在碰壁之后他郁郁猝死在暴风雨之夜。爷爷的溘然长逝使她在一夜之间“长成大人”。她痛苦悲伤,但没有在訇然倒塌的生活大厦前崩溃,她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也不大方便,还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说不定二老要来碧溪岨驾渡船”她要像爷爷那样守住了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剩下的或许只是绵绵无绝期的守望。
【四】
翠翠的爱情故事,作者所表现出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爱情悲剧,作者只是有意识的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不妨来看看在这篇小说中天保和傩送所选择的求爱方式:天保所选择的车路—托人做媒,这种婚配方式是汉族人的传统,在天保的婚俗观念中还是*的“父母之命”,因此在他一厢情愿地托媒求婚失败后,他反而怨恨老船夫:“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是要把孙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还是预备规规矩矩地嫁个人!”可见他把老船夫看成是翠翠婚事的*人。而且他的弦外之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就不是“规规矩矩”的了。傩送所选择的马路—站在山头唱歌,这是苗族人的传统。苗族人是青年男女**恋爱成婚。然而自清雍正年间在湘西这边实施“改土归流”以来,伴随着对苗民反抗的武力剿灭,一种无形的东西正慢慢渗透到这片准乎自然的人生天地里,古朴的民风也在日渐消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边城》所反映的世界还是美好的,但这里也正日益受到封建宗法**的影响,人们受到物质利益的**。正因为此,两种婚俗观念的冲突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作者借此对汉族传统婚姻观念表示深恶痛绝,并给以深刻的批判。这其中包含着他个人的经验与痛苦。“**学者金介甫当面问及沈从文1922年离乡赴京地原因,他曾明确表示当时不愿作姨父的“女婿”,并为此逃离以联姻方式建立、巩固起来地湘西上层盘根错节的**网络。他说:‘我早就对于这种关系十分厌恶,所以一离开就不至于重新进入这个富贵囚笼’”文中不愿做王团总女婿而追求**婚姻的傩送,似乎依稀可以见到当年沈从文的影子。
当傩送和翠翠被生生分离后,读者最不情愿看到的是在翠翠身上再次重复着母亲的悲剧。令人们欣慰的是翠翠与傩送没有像母亲与**那样双双殉情而死,傩送也没有放弃这份爱情,“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想,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为了爱情,傩送坚决地抵御着物质的**。再看翠翠她远比绝望的母亲更勇敢更坚强,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作持久的抗争。接受种种磨难而等待傩送的归来,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现出了柔中有刚的美。真有一种“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境界。这悲剧实则上是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造成的,同时也受着一点惟实惟利风气的浸染。这儿我们也不难看出“《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写到这儿,不禁又让我想起了沈从文笔下另一个纯朴、天真的乡村小女子—萧萧,她十二岁就做了童养媳,丈夫只有三岁。待她长大**,被雇工花狗大用山歌唱开了心窍,成了一个妇人,并怀了孕。发觉后要沉潭或发卖。只是由于伯父说情,娘家婆家没有读“子曰”的人物,才被议诀发卖 ,又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买主,事情被延搁了下来。十月期满,萧萧生了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声音宏壮”。萧萧不嫁到别处了。十年后,与小丈夫圆了房,又生下第二个儿子,全家又忙着给大儿子迎取媳妇,又一个“萧萧”走进了这个家庭。萧萧的生命在一种无法预料的人生浪涛里浮沉,任何一个偶然因素都可能使她的命运改观。可是,在萧萧自己,精神世界还是一片荒原,生命处于被人支配的自在状态。除一度曾朦朦胧胧要逃走外,没有任何影响自己命运安排的主观努力,生死祸福全凭人安排。翠翠较之萧萧有了更多的生命自*,但她较之《长河》里的夭夭相比又有着不同之处。让我们给这位夭夭一个镜头来认识一下这位女孩:“夭夭呢,只觉得面前的一个唱的说的都不太高明,有点傻相,所以也从旁笑着。意思恰恰像事不干己,乐得看水鸭子打架。本乡人都怕这个保民官,她却不大怕他,人纵威风,老百姓不犯王法,管不着,没理由惧怕。‘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一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这是一段夭夭在察颜观色中机警地与虎视耽耽的保安队长周旋的场景 ,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夭夭刚中有柔、镇定自若,她已具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和反抗性。夭夭的生命中已生长出一种抵抗战乱与灾难的力量。而这点上翠翠显得比较弱小,反抗的力量还不够,似乎还缺少着对美好爱情的大胆追求。她只有坚贞地等待,勇敢地接受,没能大胆地走出去,但她展现了她自己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们不妨把目光从沈从文的乡村题材的作品中走出,走进他反映的大都市生活的小说世界里:《绅士的太太》里那些“绅士淑女”们玩着“爱”的游戏,在相互欺骗中进行“没有爱的接吻”,还居然混合了笑与泪;《八骏图》里的大学教授们,外表上的老成、庄严,满口的“道德名分”却“与人性有点冲突,不大自然”;《大小阮》中大阮一类人物,“自己活得很幸福”,“百事遂心,还是社会中坚”,也正是他们,泯灭了天良,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在所有的这些场合,人变成了非人。翠翠和这些上层人物相比,是这般的清纯与美丽,天真与善良。她烛照着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反衬着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沈从文也借此揭露都市“现代文明”培育的虚伪、自私、怯懦……
总之,翠翠是一位清纯可爱的乡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无情批判。
边城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2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4年4月,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这个时候*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品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个绒线铺的姑娘。沈从文在行军的途中,有一个叫赵开明的好友,在泸溪县城一家绒线铺遇到了一个叫翠翠的少女,她长得俊秀。赵开明发誓要娶她为妻。17年后,沈从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泸溪。他站在船头上,回忆到翠翠的美丽形象,便朝绒线铺走去,在门前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和翠翠长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沈从文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翠翠的女儿小翠。当年的翠翠嫁给了追求她的赵开明。这时她已死去,留下父女两个。为了不打扰赵开明,沈从文没有跟他打招呼,但感情上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复。翠翠,这个美丽、朴实的少女,他怎么也无法忘怀。1934年,他坐在院子里,在阳光下的枣树和槐树枝叶阴影间写《边城》时,翠翠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沈从文在《湘行散记·老伴》中提到:“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脱胎而来。”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艺术特色:《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边城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 (菁选2篇)扩展阅读
边城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 (菁选2篇)(扩展1)
——巴黎圣母院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菁选3篇)
巴黎圣母院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
一、《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一)艾斯美拉达的人物形象分析
艾斯梅拉达是一位****的十六岁少女,她善良美丽,由于从小被吉普赛人从家中偷走,不幸的命运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得她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歧视,但她却有着一副善良的心肠。对于爱情她显得是那样的纯洁和单纯,当法比救下她的时候她便深深地爱**他,而法比也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她有宽容的胸怀即使别人伤害过她,但出于爱心也会不计较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卡西莫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格兰古瓦将要被乞丐国王绞死的时候,艾丝美拉达为了救下他就承诺要嫁给他,但格兰古瓦想要和她做真正意义上的夫妻,艾丝美拉达却*静地拒绝了他说:“我只爱一个能够保护我的男人。”和他结婚是为了救他的命,他们之间只能维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对于克洛德的求爱,她直接地予以了拒绝,当她在**里克洛德欺骗她说法比已经死了,让她不要再幻想别的男人了,她也没有动摇自己对于爱情的信念说:“如果他已经死了,你为什么还要劝我活下去呢?”。在绞刑架上,克洛德告诉她说只要她接受他的爱就可以被**重获新生,她说:“对于你的厌恶要远远大于对绞刑架的厌恶”,最后她宁愿选择**也没有屈服于克洛德。对待卡西莫多她以德报怨,在他接受刑罚口渴的时候是艾丝美拉达勇敢站出来帮助了他,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他的爱心,后来他不顾生命危险将艾丝美拉达从**架上抢救了下来,正是艾丝美拉达的无私爱心,我们才感受到卡西莫多的善良品质,但容貌上的巨大差距使他们没有在一起。
(二)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分析
卡西莫多由于天生丑陋,使得很多人对他都充满了厌恶与鄙视,他天生的缺陷使他的生活充满了悲惨的遭遇。只有艾斯梅拉达和克洛德对他还有一些同情之心,由于克洛德对他有收留养育之恩所以开始的时候他对克洛德十分忠诚,任凭他的指挥与差遣即使是做**爱斯梅拉达的**之事。卡西莫多的转变是由于艾斯梅拉达的出现,同时也说明他在本质上不是邪-恶的,他转变之后拥有着善良的品格,他是当时广大劳苦大众的典型**,作者将他塑造得奇丑无比更是为了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在爱情方面和格兰古瓦相比,他是不幸的,因为格兰古瓦和艾丝美拉达还能维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而这对于卡西莫多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由于自身的丑陋而产生的强烈自卑使他不敢表白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所以他将那份爱深藏在心中并转化为帮助艾斯梅拉达的实际行动。为了爱斯梅拉达他勇于**,最后也是抱着艾斯梅拉达的尸体走向了**。相貌之间的差距是卡西莫多与艾丝美拉达之间的巨大鸿沟,对于他们而言这条鸿沟是难以逾越的,所以只有**才能让他们跨越这分界线在一起。生活中类似于卡西莫多的人会有很多,他们在面临爱情的时候往往都会因为容貌上的差距而变得自卑不敢努力去追求,通过读这部小说,尤其是对卡西莫多人物命运的了解,我们就要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在外貌上不是很出众也要活得自信一些,这样的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会过得更快乐。
(三)克洛德的人物形象分析
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他道貌岸然、虚伪奸诈,他迫-害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他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积极上进、对人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极力宣扬教会的思想,受到了大家的接受和拥护,所以凭借上进的表现他成为了圣母院的副主教。但教会的思想没有使他变得清心寡欲,他的心底还有私欲,直到他遇见了艾丝美拉达才使他的欲望迸发出来。
他为了得到艾丝美拉达不惜使用一切**,他对艾丝美拉达是贪婪美**望的体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他想得到艾丝美拉达完全是个人*欲在指使的。他虽然愿意为艾丝美拉达放弃一切,包括教会给他的身份和地位,但他的爱是极度自私的,他没有考虑过艾丝美拉达的内心感受。他是教会禁欲**虚伪的典型**,他在一系列的做法中却与教会所宣扬的行为准则相悖。他对艾丝美拉达的爱冲破了教会思想对他长时间的束缚,且一发不可收拾。生活中类似于克洛德人物还有很多,为了达到个人的爱情目的采用极端的**,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这种极度自私的做法也伤害了很多人,这种因爱生恨而造成的悲剧我们也是经常会听说和看到。单方面强加给对方的爱是自私的,有时更是**的,希望我们可以从克洛德的身上吸取经验和教训。
(四)法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法比是皇家卫队的队长,他英俊潇洒,穿梭在上层社会之中,他非常懂得利用各种资源来为自己谋得利益。他选择了有着丰富嫁妆的表妹百合花做未婚妻,又在背地里贪恋艾丝美拉达的美貌,可以说他是一个言行不一、道貌岸然的人。别人诬陷艾丝美拉达杀害他的时候,同时他还知道了凶手是谁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勇敢地站出来解救艾丝美拉达,任凭她被绞刑处死。曾经他对艾丝美拉达的承诺在此刻化为乌有,爱情只不过是他欺骗别人的工具而已,在苦难来临的时候他只顾着自身的安全全然不顾他曾经喜欢地人的安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这样的人也是可悲的,因为他不懂得怎样去真心地爱一个人,怎样为真心爱的人付出一切,他也就不会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二、《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
(一)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
艾斯梅拉达无疑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围绕在她身边的有卡西莫多、克洛德、法比和甘果瓦等人。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散发着至善至美的光芒,与其他人也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对艾斯梅拉达都有爱慕之情,通过他们表达这份爱的不同形式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性格品行,进而与艾斯梅拉达形成鲜明的对比。
艾斯梅拉达从小在吉卜赛长大,她纯洁美丽,犹如仙子一般降临人世。在巴黎圣母院的翩翩起舞,充分将她的超凡脱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将形态美与心灵美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围绕在她身边的这些人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又具有一定的缺点,有些人的缺点要远大于他的优点,例如克洛德和法比,有些人的缺点在他的优点面前有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例如卡西莫多。还有一点就是身份地位的不同有反映出他们不同的特性,艾斯梅拉达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在她的身上兼有着善良与美丽,像克洛德、法比都是社会上层的人员,他们拥有者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但对普通大众却缺少怜悯之心,与其光鲜的外表相比是他们虚伪狡诈的心灵。与艾丝美拉达相比,他们是表里不一的。与卡西莫多相比,他们之间外貌上的差距仿佛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也是阻碍了他们在一起的主要障碍,卡西莫多也深知自己与艾斯梅拉达之间的巨大差距,所以他只能默默地爱着她关心帮助她,也许只有**才能让他们消除障碍。
(二)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
首先要比较一下克洛德与卡西莫多,他们本是义父子的关系。开始的时候卡西莫多听从克洛德的指使去**伤害艾斯梅拉达,他凶狠残暴,对艾斯梅拉达充满了暴-力对待。但后来由于受刑时候口渴爱斯梅拉达主动帮助了他,他发现了艾斯梅拉达的善良和美丽便在心里喜欢**她,至此他就开始发生转变,变得商量和高尚起来,对艾斯梅拉达更是充满了关心与爱护,奋不顾身地去保护艾斯梅拉达甚至能够为她**生命。而克洛德表面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其实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他的性格充满了奸险和虚伪,为达到目的不择**,与他副主教的身份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通过后来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的一系列迫-害与卡西莫多对其奋不顾身、英勇的保护,二者之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身份和地位的差距、外貌的差距以及人心灵的比较都使得这部小说思想深刻,批判和讽刺意味浓厚。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法比,他是皇家卫队的队长,他英俊潇洒一身军服,深受女孩子的喜欢,但他却是一个风流的***。他被克洛德所嫉妒并受到了他背后的**,他却侥幸没死,而爱斯梅拉达却枉死在了绞刑架上。这样的国家**还仍然存活在世上,与卡西莫多心地善良的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其外表的英俊与内心的险恶和卡西莫多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外表漂亮而内心险恶的人要远比没有一个漂亮的外貌而心地善良的人可恨得多,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对社会的危害其实是更大的。法比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外貌欺骗无知少女,他追求艾丝美拉达也只是为了一时的色心而已,根本就不关心她的善良与品质,这与卡西莫多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卡西莫多在受难时被艾丝美拉达所帮助,他是被她的善良与美貌所深深地吸引,更主要的是他感受到艾丝美拉达的内心善良,看到她与那些周围人的不同,她的那份善良是那些人所没有的,所以一个只看重外貌一个注重内心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甘果瓦与卡西莫多都是受到艾斯梅拉达救助的两个人,一个背信弃义另一个却是感恩戴德加以回报。甘果瓦贪生怕死,处处为自身的利益着想,极力使自己不受到损失和伤害,最后逃跑的时候还不忘拐走爱斯梅拉达的山羊佳利。而卡西莫多在得知克洛德的阴谋后,义无反顾地去帮助艾斯梅拉达,他十分愤怒地将克洛德从顶楼推了下去,最后和艾斯梅拉达长眠于墓窟之中,用**表达了自己对艾斯梅拉达的爱。
(三)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解,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一定时间的形成过程。例如主教克洛德他年轻时候乐善好施、工作认真,对于教会他是极力地进行美好的宣传塑造,表明了他年轻时候身上有着***的品质,当时他的这些表现使他当**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当上副主教之后他宣扬教会的禁欲**,但他却由于色心爱**爱斯梅拉达。他明知这样做会违反教规还仍然这样做,将他虚伪的特性表现了出来。为达到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目的,他不择**,**司法不明真-相的群众将不顺从他的艾斯梅拉达送**绞刑架。对于埃斯梅拉达的求之不得使他变得十分的疯狂,强烈的占有欲望已经冲昏了他的理智。通过克洛德的前后做法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宗教对于人性的泯灭和对于人正常欲望的束缚,克洛德的人性扭曲是宗教思想的作用所致,在这种人行为的对照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这篇小说的思想所在。还有卡西莫多在开始的时候受到克洛德的指使**艾斯梅拉达,**愚笨,就像野兽和**一样。但当他在受**,口渴难耐的时候,爱斯梅拉达送了他一杯水来帮助他,他又深深地爱**爱斯梅拉达。这份爱使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由此变得善良、高尚,成为了爱斯梅拉达的保护者和**者。通过这种前后的对比,突出了爱斯梅拉达人性的光辉,这份光辉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品行,也歌颂了爱情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作用。
另一个美丑对照的体现是人物内心与外貌的鲜明对比,卡西莫多外貌奇丑无比,小说中用“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和七拼八凑的牙齿就像城墙垛子似得”来形容卡西莫多的外貌,可以说他是奇丑无比以至于他对自己都充满了自卑,在后面他不敢对艾丝美拉达表白就是他自卑的表现,与他外貌形成对比的是他善良的内心,当受到艾斯梅拉达的帮助之后便爱**她,为了保护她不顾一切,即使做出很大的**他也愿意。还有一个人就是法比,他英俊美貌,又是皇家卫队的队长,但他只是为了美色而喜欢上艾斯梅拉达,没有真心的付出。最后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艾丝美拉达的**,在他面前一切都没自身的利益重要,即使艾丝美拉达深爱着他。作者通过人物内心与外貌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人物的虚伪,同时也赞扬了像卡西莫多这样下层民众的善良和无私。
三、结语
小说《巴黎圣母院》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其运用的美丑对照原则更是将小说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今天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仍然会为作者的精心设计赞叹不已,同时小说的主题思想又使得我们深思,其中表达的思想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适用,我想这就是这部小说成为经典的原因。
巴黎圣母院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2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前期欧洲文学的**作之一,是法国作家雨果“命运三部曲”之一。它以15世纪路易十一**为背景,以巍峨雄壮的巴黎圣母院为舞台,以卑贱地下的小人物为正面形象,叙述了一个悲惨而动人的感情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吉普赛女孩爱丝美拉达、副主教克洛德和他收养的义子加西莫多。爱丝美拉达作为“美”**,不仅外表美丽可爱,而且内心善良性格淳朴;加西莫多则是外表丑陋内心单纯善良,有恩必报;克洛德道貌岸然的外表下是自私卑鄙丑恶的内心,三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诗人、剧作家格兰古瓦个性胆小,但对朋友关怀有加;乞丐王国的人们团结友爱,同情弱者。社会地位地下的底层人民的身上有着美好的品质,与社会上层的贵族、宗教**者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雨果把爱丝美拉达这个光彩夺目的形象放在阴暗恐怖的中世纪的社会背景里,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光辉灿烂温暖宜人。然而正因为这样,她才不见容于黑暗的**社会,终于被国王、宗教、法律、**所组成的******迫-害吞噬了。读者因此而激起的反封建思想不是十分强烈吗?这正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一、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内容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小说,它以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却蛇蝎心肠,妄图占有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失败后痛下杀手。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被克洛德从小收养,视他为父,认清其丑恶的内心之后将他推下钟楼,最后为爱丝美拉达舍身。乞丐王国在得知爱丝美拉达被**、囚禁之后自发地进行救助的活动。小说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中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的破产,表现了雨果对封***和教会的强烈憎恶,反映了雨果同情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思想。作品评击了封建**宗教**迫-害和残杀善良无辜人民的卑劣罪行,颂扬了饱受摧残下层人民内心善良、对同伴友爱团结、舍己为人,反抗贵族和宗教的**的淳朴善良的高贵品质。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加西莫多与爱丝美拉达和克洛德
敲钟人加西莫多外表丑陋,“眼皮翘起,呈现出血红的颜色,长着血盆大口,额头皱得像我们脚上穿的帝国骑兵式的靴子他本人就是世界上所有丑相的组合体。一个大脑袋,红棕色头发竖起;两个肩膀之间耸着一个偌大的驼背,与其相对应的是前面鸡胸隆凸;大腿与小腿之间,七扭八拐,不成个架势,双腿之间只有膝盖才能勉强并拢。从正面瞧去,就像两把只有刀把结合在一起的月牙形的大镰刀;宽大的脚板,巨大无比的手掌这纯粹是打碎后又胡乱焊接起来的一个巨人”(2)加西莫多因为丑陋的外表被父母抛弃,被社会嫌弃,从小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因而视克洛德为父,认为他是像神一样的存在,对他怀有一颗敬畏之心“爱他就像爱圣母院,也许犹有过之加西莫多的感情,深沉、炽烈、无限。尽管养父时常板着脸孔,阴霾密布,尽管他的一直言辞简短、蛮横、生硬,加西莫多的这种感激之情却一刻也未曾中止过”(2),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浓烈的感激之情,冷酷自私的克洛德无限挥霍着加西莫多的真诚之心,“世上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副主教对敲钟人的支配力量,也没什么能比得上敲钟人对副主教的眷恋之情加西莫多对副主教的爱,就是连狗、马、大象对主人那样死心塌地的,也是望尘莫及”(2),当加西莫多看到他所敬畏的副主教大人对爱丝美拉达的无礼行为时,虽然从愤怒变为惊恐,但内心深处更多的却是疑惑,自己从小敬若神明的人,怎么能违背他一直奉行的高尚道德呢?一边是多年的养育之恩,一边是患难时的一杯水,但那所谓的养育其实更多的是利用,克洛德像使唤牲畜一样地对待可怜的加西莫多,没有尊严,没有*等,只是加西莫多要的却那么少,在加西莫多在爱上爱斯梅拉达之后,他对开始克洛德并有了叛逆之心,在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看到克洛德企图侵犯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他准备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既保全爱斯梅拉达又不忤逆他的义父。故事的最后,加西莫多看清了所谓的信奉禁欲**的副教主克洛德的丑恶、阴险、卑鄙本质,将他推下钟楼。但是“理智不过足欲望、感情的眼睛,不过是用来指导实现欲望和感情的.**而已:‘理性只能叫人知道某件事情该做,某件事情该怎样做,却不能叫人去做事;能叫人去做事的,只有情感’”。(3)。加西莫多结束克洛德生命的行为,是他对克洛德大失所望、极度愤恨和内心深爱的一切均被毁灭的结果。
加西莫多与爱丝美拉达的初次交集是在黑暗的小巷子里,加西莫多奉克洛德之命**爱丝美拉达失败**,经过一场滑稽可笑的法庭**,加西莫多被绑缚在广场上,在所有人都对这个“怪物”投去或恐惧、或嘲笑的目光时,有且只有爱丝美拉达给这个妄图**她的人送去水。虽然美感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爱,但爱情往往由美感产生(3)。就因为这次相遇,让加西莫多对爱丝美拉达心生爱恋。加西莫多看到给他送水的人竟然是他伤害过的爱丝美拉达不禁心生愧疚,并为爱丝美拉达的善良所深深地感动,这也是加西莫多开始了对爱丝美拉达保护的最初的原因,加西莫多无视所有人的打骂,将爱丝美拉达藏入教堂,给她送去自己仅有的食物和棉被,尽自己所能地帮助爱丝美拉达,让“阴森”的教堂成为家一样的地方,只是这份温暖被阴险的克洛德打断。当加西莫多看到爱丝美拉达被送上绞刑架,联想到此前的种种细节,终于认识到“副教主抢走了埃及姑娘,那是毋庸置疑的了”(2),在疑惑之后是极端的矛盾心情,“如果换**何别的人干的,加西莫多准会感到不共戴天的愤恨,费用鲜血和**不足以泄愤,现在却是克洛德,可怜聋子内心的这种愤恨就化作不断增长的痛苦”。加西莫多在钟楼顶,看到远处广场上爱丝美拉达被架上绞刑架,将副主教推下钟楼的那一刻想必内心充满了悲伤的情绪。看到抚养他长大的副主教克洛德和此生所爱吉普赛女孩爱丝美拉达相继**,说道“天啊!这就是我所深深爱过的一切呀!”内心的绝望和无助让这个悲剧人物更显悲哀。
拥有强大力量的加西莫多是个悲哀的可怜人,他背着克洛德参加“丑王”**,成为“丑王”,心理学认为,虚荣是以不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自尊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同时由于迫切需要自尊,加西莫多变得凶狠了。“他的确凶狠,这是因为他粗野,他粗野又是因为他丑陋。他这种天性,也同我们的天性一样,自有一套逻辑。他的体力异常发达,这也是他凶狠的一个原因。霍布斯说,‘健壮的孩子天生凶狠’。”(6)
(二)爱丝美拉达与格兰古瓦和弗比斯
诗人、剧作家格兰古瓦与美丽单纯的爱丝美拉达相会于河滩广场.贫穷失意的格兰古瓦看到“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精灵,一个山林仙女,一个女神,一个梅
纳路斯山的酒神女祭司”(1)的爱丝美拉达之后就深深地被他所吸引了,他一路跟随爱丝美拉达来到乞丐王国,受到乞丐王国的“**”,善良的爱丝美拉达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和格兰古瓦结下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格兰古瓦落户于乞丐王国之后,陪伴爱丝美拉达一起上街卖艺,当发现爱丝美拉达身处危险之中时去寻求侍卫队长弗比斯的帮助。
转看那个让爱丝美拉达心心念念的御前侍卫队长弗比斯,外表英俊帅气,从怪物一样的加西莫多手中解救了爱丝美拉达,但是他救助美人于危难的初衷并不是出自善良或者责任,而是对美色的垂涎,让所有读者不禁唾弃,同时为爱丝美拉达的选择而深感惋惜。
三、《巴黎圣母院》中强烈的“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中,外表美丽可爱,内心单纯善良的爱丝美拉达,对自己的山羊爱护有加,对素昧*生的格兰古瓦和被缚的加西莫多报以同情,对解救她的侍卫队长弗比斯心生爱恋,在副主教克洛德的摧残下最终成为封建君权和封建教会**之下的***。她身上所体现的是下层人民所具有的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与表面上看道貌岸然实际上卑鄙自私、邪-恶无耻,信奉禁欲**却垂涎美色的副主教克洛德所**的腐朽落后的封建教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加西莫多相貌奇丑,但他的爱却是高尚的具有人道和自我**的特点,和克洛德的**情欲完全不同。道貌岸然的克洛德,在他的**企图不能达到时,便卑鄙地采用嫁祸于人的办法,把爱丝美拉达推向绞架(4)。这同样生活在圣母院中的两个人,对他人、对感情的看待却是云泥之别。副主教克洛德*秽、叛教,不信天主教会,偏信炼金邪术,为*欲所支配,终于导致他自己以及他所爱的人们统统**(5)。这样一个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有能力伤害他人的人,并将伤害付诸实际的卑劣者,是真正的丑陋!
结论: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优秀的浪漫**作品,运用多重对比,通过分析和表现人物,揭示出封建君权神权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摧残。“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发人深省,让读者在感慨女主人公爱丝美拉达的悲哀和不幸的同时,唾弃副主教克洛德的卑劣无耻,并为勇敢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所感动。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得《巴黎圣母院》名垂文史,为后世所瞻仰。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导论、作家作品选讲》,吴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雨果著,贺章发译,《巴黎圣母院》,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3)黄涛梅著,《巴黎圣母院人物新论》,甘肃高师学报,第7卷第3期,2002
(4)《外国文学史》,朱维之、赵澧、崔宝衡、王立新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5)《亲近名著》,徐鲁主编,青岛出版社,2004
(6)休谟著,关文运泽,《人性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7
(7)王海明著,《人性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7
巴黎圣母院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3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前期欧洲文学的**作之一,是法国作家雨果“命运三部曲”之一。它以15世纪路易十一**为背景,以巍峨雄壮的巴黎圣母院为舞台,以卑贱地下的小人物为正面形象,叙述了一个悲惨而动人的感情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吉普赛女孩爱丝美拉达、副主教克洛德和他收养的义子加西莫多。爱丝美拉达作为“美”**,不仅外表美丽可爱,而且内心善良性格淳朴;加西莫多则是外表丑陋内心单纯善良,有恩必报;克洛德道貌岸然的外表下是自私卑鄙丑恶的内心,三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诗人、剧作家格兰古瓦个性胆小,但对朋友关怀有加;乞丐王国的人们团结友爱,同情弱者。社会地位地下的底层人民的身上有着美好的品质,与社会上层的贵族、宗教**者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雨果把爱丝美拉达这个光彩夺目的形象放在阴暗恐怖的中世纪的社会背景里,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光辉灿烂温暖宜人。然而正因为这样,她才不见容于黑暗的**社会,终于被国王、宗教、法律、**所组成的*****迫-害吞噬了。读者因此而激起的反封建思想不是十分强烈吗?这正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一、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内容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小说,它以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却蛇蝎心肠,妄图占有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失败后痛下杀手。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被克洛德从小收养,视他为父,认清其丑恶的内心之后将他推下钟楼,最后为爱丝美拉达舍身。乞丐王国在得知爱丝美拉达被**、囚禁之后自发地进行救助的活动。小说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中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的破产,表现了雨果对封建*和教会的强烈憎恶,反映了雨果同情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思想。作品评击了封建**宗教**迫-害和残杀善良无辜人民的卑劣罪行,颂扬了饱受摧残下层人民内心善良、对同伴友爱团结、舍己为人,反抗贵族和宗教的**的淳朴善良的高贵品质。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加西莫多与爱丝美拉达和克洛德
敲钟人加西莫多外表丑陋,“眼皮翘起,呈现出血红的颜色,长着血盆大口,额头皱得像我们脚上穿的帝国骑兵式的靴子他本人就是世界上所有丑相的组合体。一个大脑袋,红棕色头发竖起;两个肩膀之间耸着一个偌大的驼背,与其相对应的是前面鸡胸隆凸;大腿与小腿之间,七扭八拐,不成个架势,双腿之间只有膝盖才能勉强并拢。从正面瞧去,就像两把只有刀把结合在一起的月牙形的大镰刀;宽大的脚板,巨大无比的手掌这纯粹是打碎后又胡乱焊接起来的一个巨人”(2)加西莫多因为丑陋的外表被父母抛弃,被社会嫌弃,从小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因而视克洛德为父,认为他是像神一样的存在,对他怀有一颗敬畏之心“爱他就像爱圣母院,也许犹有过之加西莫多的感情,深沉、炽烈、无限。尽管养父时常板着脸孔,阴霾密布,尽管他的一直言辞简短、蛮横、生硬,加西莫多的这种感激之情却一刻也未曾中止过”(2),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浓烈的感激之情,冷酷自私的克洛德无限挥霍着加西莫多的真诚之心,“世上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副主教对敲钟人的支配力量,也没什么能比得上敲钟人对副主教的眷恋之情加西莫多对副主教的爱,就是连狗、马、大象对主人那样死心塌地的,也是望尘莫及”(2),当加西莫多看到他所敬畏的副主教大人对爱丝美拉达的无礼行为时,虽然从愤怒变为惊恐,但内心深处更多的却是疑惑,自己从小敬若神明的人,怎么能违背他一直奉行的高尚道德呢?一边是多年的养育之恩,一边是患难时的一杯水,但那所谓的养育其实更多的是利用,克洛德像使唤牲畜一样地对待可怜的加西莫多,没有尊严,没有*等,只是加西莫多要的却那么少,在加西莫多在爱上爱斯梅拉达之后,他对开始克洛德并有了叛逆之心,在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看到克洛德企图侵犯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他准备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既保全爱斯梅拉达又不忤逆他的义父。故事的最后,加西莫多看清了所谓的信奉禁欲**的副教主克洛德的丑恶、阴险、卑鄙本质,将他推下钟楼。但是“理智不过足欲望、感情的眼睛,不过是用来指导实现欲望和感情的.**而已:‘理性只能叫人知道某件事情该做,某件事情该怎样做,却不能叫人去做事;能叫人去做事的,只有情感’”。(3)。加西莫多结束克洛德生命的行为,是他对克洛德大失所望、极度愤恨和内心深爱的一切均被毁灭的结果。
加西莫多与爱丝美拉达的初次交集是在黑暗的小巷子里,加西莫多奉克洛德之命**爱丝美拉达失败**,经过一场滑稽可笑的法庭**,加西莫多被绑缚在广场上,在所有人都对这个“怪物”投去或恐惧、或嘲笑的目光时,有且只有爱丝美拉达给这个妄图**她的人送去水。虽然美感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爱,但爱情往往由美感产生(3)。就因为这次相遇,让加西莫多对爱丝美拉达心生爱恋。加西莫多看到给他送水的人竟然是他伤害过的爱丝美拉达不禁心生愧疚,并为爱丝美拉达的善良所深深地感动,这也是加西莫多开始了对爱丝美拉达保护的最初的原因,加西莫多无视所有人的打骂,将爱丝美拉达藏入教堂,给她送去自己仅有的食物和棉被,尽自己所能地帮助爱丝美拉达,让“阴森”的教堂成为家一样的地方,只是这份温暖被阴险的克洛德打断。当加西莫多看到爱丝美拉达被送上绞刑架,联想到此前的种种细节,终于认识到“副教主抢走了埃及姑娘,那是毋庸置疑的了”(2),在疑惑之后是极端的矛盾心情,“如果换**何别的人干的,加西莫多准会感到不共戴天的愤恨,费用鲜血和**不足以泄愤,现在却是克洛德,可怜聋子内心的这种愤恨就化作不断增长的痛苦”。加西莫多在钟楼顶,看到远处广场上爱丝美拉达被架上绞刑架,将副主教推下钟楼的那一刻想必内心充满了悲伤的情绪。看到抚养他长大的副主教克洛德和此生所爱吉普赛女孩爱丝美拉达相继**,说道“天啊!这就是我所深深爱过的一切呀!”内心的绝望和无助让这个悲剧人物更显悲哀。
拥有强大力量的加西莫多是个悲哀的可怜人,他背着克洛德参加“丑王”*,成为“丑王”,心理学认为,虚荣是以不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自尊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同时由于迫切需要自尊,加西莫多变得凶狠了。“他的确凶狠,这是因为他粗野,他粗野又是因为他丑陋。他这种天性,也同我们的天性一样,自有一套逻辑。他的体力异常发达,这也是他凶狠的一个原因。霍布斯说,‘健壮的孩子天生凶狠’。”(6)
(二)爱丝美拉达与格兰古瓦和弗比斯
诗人、剧作家格兰古瓦与美丽单纯的爱丝美拉达相会于河滩广场.贫穷失意的格兰古瓦看到“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精灵,一个山林仙女,一个女神,一个梅
纳路斯山的酒神女祭司”(1)的爱丝美拉达之后就深深地被他所吸引了,他一路跟随爱丝美拉达来到乞丐王国,受到乞丐王国的“**”,善良的爱丝美拉达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和格兰古瓦结下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格兰古瓦落户于乞丐王国之后,陪伴爱丝美拉达一起上街卖艺,当发现爱丝美拉达身处危险之中时去寻求侍卫队长弗比斯的帮助。
转看那个让爱丝美拉达心心念念的御前侍卫队长弗比斯,外表英俊帅气,从怪物一样的加西莫多手中解救了爱丝美拉达,但是他救助美人于危难的初衷并不是出自善良或者责任,而是对美色的垂涎,让所有读者不禁唾弃,同时为爱丝美拉达的选择而深感惋惜。
三、《巴黎圣母院》中强烈的“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中,外表美丽可爱,内心单纯善良的爱丝美拉达,对自己的山羊爱护有加,对素昧*生的格兰古瓦和被缚的加西莫多报以同情,对解救她的侍卫队长弗比斯心生爱恋,在副主教克洛德的摧残下最终成为封建君权和封建教会**之下的***。她身上所体现的是下层人民所具有的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与表面上看道貌岸然实际上卑鄙自私、邪-恶无耻,信奉禁欲**却垂涎美色的副主教克洛德所**的腐朽落后的封建教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加西莫多相貌奇丑,但他的爱却是高尚的具有人道和自我**的特点,和克洛德的**情欲完全不同。道貌岸然的克洛德,在他的**企图不能达到时,便卑鄙地采用嫁祸于人的办法,把爱丝美拉达推向绞架(4)。这同样生活在圣母院中的两个人,对他人、对感情的看待却是云泥之别。副主教克洛德*秽、叛教,不信天主教会,偏信炼金邪术,为*欲所支配,终于导致他自己以及他所爱的人们统统**(5)。这样一个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有能力伤害他人的人,并将伤害付诸实际的卑劣者,是真正的丑陋!
结论: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优秀的浪漫**作品,运用多重对比,通过分析和表现人物,揭示出封建君权神权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摧残。“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发人深省,让读者在感慨女主人公爱丝美拉达的悲哀和不幸的同时,唾弃副主教克洛德的卑劣无耻,并为勇敢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所感动。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得《巴黎圣母院》名垂文史,为后世所瞻仰。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导论、作家作品选讲》,吴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雨果著,贺章发译,《巴黎圣母院》,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3)黄涛梅著,《巴黎圣母院人物新论》,甘肃高师学报,第7卷第3期,2002
(4)《外国文学史》,朱维之、赵澧、崔宝衡、王立新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5)《亲近名著》,徐鲁主编,青岛出版社,2004
(6)休谟著,关文运泽,《人性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7
(7)王海明著,《人性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7
边城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 (菁选2篇)(扩展2)
——红楼梦主要人物介绍
红楼梦主要人物介绍1
贾宝玉——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与宝钗并列)。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有一个金锁,与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被外人称为金玉良缘。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贾府大**。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秦可卿出殡不久,元春晋封贵妃。贾府为了迎接她省亲,建造了大观园。她给家族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自己幽闭深宫,不能尽天伦之乐。
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府三**。她精明能干,个性刚烈,有“玫瑰花”之诨名。抄检大观园时,她当众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对贾府的危局颇有感触,用兴利除弊的**来挽救。**虽成功,但无济大事。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是贾母的侄孙女。自幼父母双亡,在家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不时还要三更半夜做针线活儿。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心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妙玉——金陵十二钗之六,苏州人氏。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带发修行。父母亡故后,她随师父**。师父圆寂后,王夫人赏识她的佛学修为,请她入住大观园栊翠庵,原着前80回未交代结局。
贾迎春——金陵十二钗之七,是贾赦与妾所生,贾府二**。她老实**,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原着前80回未交代结局,根据金陵十二钗判词,最后被丈夫孙绍祖虐待致死。
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八,宁国府贾珍的妹妹,贾府四**,爱好绘画。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疼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抄检大观园时,她狠心撵走丫环入画。四大家族的没落,三个姐姐的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看破红尘出家为尼。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在前80回里她**宝黛爱情。
贾巧姐——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在贾府败落后,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相救,把她带去乡下。
李纨——金陵十二钗之十一,贾珠遗孀,生子贾兰。李纨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节妇的典型。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十二,宁国府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贾母——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
边城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 (菁选2篇)(扩展3)
——红楼梦主要人物简介
红楼梦主要人物简介1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泼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探春
贾探春,贾政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香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执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帐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与她们那儿的姑娘闲谈,才知她们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发放月钱重叠之事于贾府已早有弊,可满园子的姑娘丫头无一人能指出个一二三来,探春却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等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眼光能矣!
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处事的果断干练显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干,而宝钗的嬉言却引出了她**性的**,真是叫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
五、薛宝钗
纷飞蝴蝶绕楼院,暖逐东风扑几回。扇影乱摇忙玉腕,粉痕斜溜湿香腮。偶因游戏间消遣,岂为迷藏暗捉来。恰怪亭中私语久,防人忽把绮窗开。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份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封建各种礼束的守卫者,并且自身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如在每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不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细,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人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的处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在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空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往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也遂了你的心。〃这里表现出宝钗了解家人心里,为人圆滑。总之,薛宝钗是个深受封建束缚的人。
六、刘姥姥
《红楼梦》中出场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拿刘姥姥来说说吧。
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地说:“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此时老刘那种直爽,快直的农民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刘姥姥又说:鸡蛋俊,小巧”,说明她见识敷浅,只知道吃。到后来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家那种艰辛勤俭穷酸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最后,她与众姑娘对联,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语,可见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总之,刘姥姥这种封建、贫穷、可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笔墨,全部体现出来。
七、晴雯
晴雯乃贾府内又一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天生的叛逆,直率,任性以及无所忌惮的言辞给读者呈现出了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晴雯并未因为宝玉是她的**而谦虚,忍让他的无理大骂,而是以理辩驳。例:“*日坏了多少宝贝也不心疼,今儿一把扇子惹发了这么大问题”。“今儿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何苦来呢。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调好的使”。“我是一个蠢材,那里陪打发吃果子呢?倘或在砸了盘子,更了不得!”。只见她的反抗精神。而袭人的好心劝解又被她冷嘲热讽地反驳一翻,可见她的直率。而她又以撕扇子来取乐,不顾他人的看法,尽由自己开心,事后会做何评论,造成何种影响他都不会去理会。还有几句:“我不敢惹爷”“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我来撕”等。这一切刁酸无忌的语言把她的任性,也是我行我素的反叛精神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也正是这一系列语言使晴雯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
八、*儿
要说《红楼梦》里丫环最漂亮的,还得是*儿,由于她被贾琏收了二房,所以地位也就不同于别的一般的丫环了,但她的出身低微这个事实却一生也抹不去,这也就决定了*儿在大观园中的地位不会太高。
*儿天资聪慧,可偏与王熙凤成主仆关系,则显得有点儿“小巫见大巫了”,不过在日常事务处理上,*儿可是帮了凤姐的大忙了,所以说王熙凤对*儿也挺好。
但虽说跟着王熙凤吃香的喝辣的,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说*儿实际上去贾琏也有爱幕之情但是有王熙凤在,她也不敢太过于表露,而且由于凤姐婚久不孕,使她更加看管贾琏,不让他和别的女人相处太密切,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从表面上能看出来的。所以有时贾琏和*儿乘着王熙凤不在,偷偷亲热一番,被凤姐发现了,还要冷嘲热讽一番。
但是*儿还是比较善良的,当贾琏在外面沾花惹草,勾搭上尤二姐后,王熙凤假惺惺的去把尤二姐接回来,却在背地里使坏,使二姐已经成形的胎儿堕掉了,二姐也不堪忍耻辱而自缢身亡,在这期间,贾府里唯一对她好的便是*儿了,一直对他百般照顾,还把好死时将要交给贾琏的二百两银子一文不少的交给了贾琏。由此可见,*儿的心地是十分善良的。这样可爱的姑娘谁能不为之动心?
*儿在贾府没落后出家为妮,一生遁入空门,从此与世俗无缘,唉,*地儿啊,可怜,可悲,可叹的*儿呀!
边城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 (菁选2篇)(扩展4)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菁选3篇)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1
话剧《雷雨》是**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剧作者曹禺曾以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写戏主要是写人.本着对艺术的这一追求,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而《雷雨》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就对《雷雨》中繁漪的现象作一番分析和探讨。
一、繁漪矛盾的处境,缺失的灵魂
繁漪追求个性**和****,在当时虽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同时对她也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我认为主要有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应该是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繁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她的至高理想是追求**的爱情,即使是追求也常常表现出自卑、自弃和自虐的特点。繁漪因为她常苦苦哀求周萍,甚至舍而求其次,提出即使将来把四凤接过来同住也行的要求。在得不到周萍的爱情时,竟然采取了玉石俱焚的做法。没有新女性应具备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更没有为百姓谋幸福的思想境界。在对待周萍的态度上,繁漪在剧中的贯串动作,她的种种作为和直接目的,虽然在于想留住周萍,但其结果却往往是对周朴园的一种揭露。而且,她的揭露是那样的辛辣锋利,那样的痛快彻底。请看下面这一段对话:
繁漪:你最对不起的是我,是你曾经引诱过的后母。
周萍:(有些怕她)你疯了。
周萍:大家庭里不可能个个都是好人。不过我们这一房……
繁漪:都一样,你父亲是第一个***。
繁漪:你欠了我一笔债,你对我负着责任,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
周萍:我认为你用的这些字眼,简直可怕。这不是在父亲这样——这样体面的家庭里说的。
繁漪:(气急)父亲,父亲,你撇开你的父亲吧!体面,你也说体面?(冷笑)我在这样的体面家庭已经十八年啦!你也说体面?周家的**,我听过,我见过,我做过。我始终不是你们周家的人。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不象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外面还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
其次,真正的新女性应该是理性的,也是无私的,而蘩漪常常是非理性的,也是自私的。她的言行常以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竟冒着雨盯周萍的梢,甚至利用儿子的童真无邪当枪炮使,连周萍都痛骂她“丧失了一个母亲最基本的天性”。对繁漪这个形象要辨证地来看:一方面,她身上具有反封建**的个性**色彩,她很大胆,勇敢的追求**、爱情。她是周公馆这个死寂的封建**家庭的一场突发的“雷雨”,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发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叫。另一方面,要与追求真正个性**和****的新女性区分**,看到她身上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最后终被黑暗吞噬。她是旧**、旧家庭里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她的不幸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她的叛逆和挣扎是对封建****的有力冲击。通过追求个性**而产生的爱情,不是美丽的。所以,她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也就成了社会的必然。《雷雨》成功塑造了这个丰富、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形象,刻画了她复杂而隐秘的灵魂。她在**现代文学画廊里是最为突出最为显赫的形象之一。
二、繁漪的反抗精神及反抗的不彻底性
在周公馆,18年前,周朴园用欺骗**跟繁漪结了婚。这个在德国留过学并且接受过流行**影响的资本家——周仆园身上缺少资产阶级“文明”的色彩,生活习惯保留着封建遗老的气息,他在“仁厚”有“教养”等外衣伪装下的是冷酷、虚伪的灵魂。他非常重视在家庭中的地位,并得意于自己家庭的秩序和圆满。在家庭里,“他的意见就是法律”。而繁漪却是周公馆这座牢笼中受“囚禁”的人,周家对繁漪来说是密不透风的“铁匣子”,这对她的个性**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同时也使她的反抗形式明显地有别于**资产阶级女性。**资产阶级女性虽然也没有****,但是在个人生活上却有一定的**,而繁漪却没有任何社交的**,她只是社会的附属品,物质上虽然拥有尽有,精神上却贫困如洗,她迷惑的心让她无法走出周家的大门。
繁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她的反抗是软弱的,徒劳的,不彻底的。她就象一只被蛛网紧密缠住的飞虫,一直在不停的挣扎,即使会使自己折断翅膀,即使最后会精疲力尽而亡,但她仍然坚持。
繁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上。这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繁漪去看病。这次繁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繁漪去看病,繁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繁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繁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繁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繁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繁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繁漪更以一个**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肃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虽然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思想跟封建****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繁漪,这个连儿子周冲都认为“不是一个*常的母亲”,而是“最大胆,最有想象的”女性,却并非是“反封建”的女性,她的骨子里沉积着的传统封建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思想和行为,她的意识深层潜伏着某些软弱、妥协的因素。她对周朴园虽然充满了怨恨,但却没有打算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去广阔的**天地里呼吸更为**的社会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的习惯和本能使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她是刺丝之中的一枝美丽的玫瑰,但终无法冲破封建社会道德法则的大网,只能做“困兽之斗”。
三、繁漪的觉醒意识与忘我的追求
没有爱情的生活及不*等的夫妻关系,让繁漪感到压抑、枯燥,生命的郁结日渐沉重。周朴园家庭至上的观念和****的精神时刻折磨着她,她在空虚和痛苦中煎熬了十八年,他侵蚀着她的心灵,磨钝她的感观,但繁漪的坚韧、执拗,追求个性**与**的思想并未消隐沉沦,因此,当***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繁漪便从一个“石头人”的冬眠中苏醒了。她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使她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从冷漠地等死转而为对真真活着的追求。繁漪正是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她读过一些书,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之后。她从情欲的**中体味到精神的**,重新找回丢失已久的生命力。“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自己的女性。正是这样,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族权、夫权、神权捆-绑的妇女区分**,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
她向往爱情,于是有了和周朴园和鲁侍萍之子周萍的暧昧关系。她向往**,希望自己能与周萍一起远走高飞。但这一切希望随着四凤的出现而破灭了,周萍的移情别恋令繁漪心慌意乱。它试着用旧情软化周萍,想使他回心转意;她甚至苦苦哀求周萍回到她身边……尽管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但这正体现了她对爱情、对幸福、对**不顾一切的追求。虽然这种追求最后导致了周家家破人亡的悲剧,虽然这种追求并不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但这追求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一种自然的精神。
***在《天涯故事》中摘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鹿在猎手的追赶下拼命奔逃,但突然停住了。猎手一看鹿已在悬崖边,这时鹿回过头来,它的目光,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凄凉中闪耀出渴求生命的光彩……这是一种多么具有震撼力的眼神……故事的结局,是猎人放了那鹿。
鹿,尚且有这种精神,更何况人呢?繁漪的追求,何偿不是濒临绝境的一搏?
繁漪的追求固然选错了方式,选错了对象,但这种追求的本身是不容非议的。甚而,是值得褒奖的。这种精神,表现的是一份执著、一份坚毅、一份锲而不舍的品质,其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对光明、对温暖、对快乐、对一切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繁漪的追求固然是具有局限性的,可以说是狭隘的,完全是从她个人角度考虑的,甚至丝毫没有考虑到她的儿子周冲的利益。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他敢于冲破周家这个“牢笼”,敢于和周朴园“对着干”,甚至甘愿放弃奢华的生活,去“胜利大逃亡”,在当时的社会,这意味着一种挑战、一种叛逆。虽然没有成功,但确实难能可贵。就这一点来说,繁漪的追求是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的。
繁漪的追求最终是一场空,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求是人性中一种伟大的精神,她应该成为人生永恒的主题。
因为人生的短暂,我们必须学会追求。把追求注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我们才看得到希望。
让我们牢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追求!
四、异化的自我与毁灭的结局
繁漪的悲剧命运,有婚姻不幸的缘故,也有过高看重爱情而造成的理解差异。在没有尊严、毫无生机、阴森的家中,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人性受到压抑而变得扭曲、异化。最终使繁漪处在一个“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的尴尬地位。繁漪在周朴园那里得不到爱情,转而到周萍那里寻求感情寄托。然而周萍会真的爱上繁漪吗?假使没有四凤,他能把繁漪带出那个“苦难的坑”吗?不能!周萍本是佣人梅**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残忍地剥夺了母爱,再加上在周公馆那样一个冰冷、死寂的没有一丝温情的环境中,又遇上周朴园那样一个**的暴君父亲,病态的环境形成了病态的人格。长时间的**强压,形成了他“犹疑,怯弱同冲突”的性格,他“会贸然做出自己终身诅咒的事”。所以当他刚见到繁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继母所带给她的那种来自女性的柔情,以及繁漪每天所经受的那种同样被压抑的境遇,使周萍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也使他这个“美丽的空形”暂时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于是他引诱了他的后母,做出了“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的事。其结果,和所有畸形的爱一样,这种爱不过是一种畸形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怪胎,是经受不起生活的考验的。很快,周萍就开始厌恶他们的这种关系。当然,这种厌恶跟四凤的出现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即使四凤不出现,周萍也不会真正爱上繁漪的。因为:
其一,周萍毕竟是一个受旧道德熏陶的青年,封建的人伦纲常在他身上还有着深深的烙印。他虽然不爱他的父亲,甚至有些怕他,但跟继母乱-伦他觉得还是有悖人伦的,是一种**,并且这种**感无时无刻不在**着他,使他喘不过起来。在这样的心理**下,他怎么可能轻松地面对繁漪,并与她保持那种不正常的关系呢?
其二,以繁漪的性格,周萍也是不可能真正爱上他的。周萍长时间生活在一种极度压抑的生活环境中,他特别需要一种“活”的,“新鲜”的,“青春”的东**给他一种动力。而繁漪的阴鸷和她的沉静忧郁,只能使他感到更加郁闷、甚至颓废。这也是他想拼命地摆脱这种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这些,都是繁漪所不能理解也不可能理解的。这也正是繁漪的悲哀。
其三,周萍即使真爱繁漪,他也没有足够的勇气脱离家庭把繁漪带出去。周萍毕竟是一个对封建家庭还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不可能也不敢于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生活的道路。周萍是一根脆弱的小草,他的肩膀不会支撑得住任何一种重担,更可怕的是他还要别人的慰藉,原以为他与繁漪一起会有共同语言,咒骂自己的父亲,最终又不自觉的以父亲为楷模。
繁漪是执着的,“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狠狠地吃了你。”这种极端的心态在她的行动上都有所表现,爱起来像团火,恨起来像把刀,也就形成了她的悲剧特点。经过数次交锋之后,繁漪那强烈的自信和希望开始消失,进攻的力量也已减退。但她为了重拾起破碎的梦,把自己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到最后一幕,她只剩下近乎绝望的乞求,是繁漪从来没有过的,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大痛苦。她的许多话都是忍受着屈辱,违拗着自己的天性说出来的:萍,好了。这一次我求你,最后一次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
“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地)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
这都表明了一个绝望的女人的最后的、无力的挣扎,也显示出繁漪性格中旧式女人的怯弱,色厉内荏的一面。但是,繁漪毕竟是个乖戾的女人,当她得不到时,她便要彻底毁灭它。当她认为一切都无可挽回时,报复的时刻便到来了。到最后一幕,她承认了同周萍的关系,迫使周朴园认下了侍萍,使周家复杂的血缘关系一下子真-相大白,使得周萍再一次陷入乱-伦,在痛苦和毁恨中**身亡。繁漪也在爱与恨都燃尽之后,走到了她的末路,完成了她的悲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繁漪兼有旧式女人和资产阶级新的女性两方面的因素,她所追求的个性**、爱情**,却要通过与家人私奔的传统方式来达到;尽管她很大胆,勇敢地追求爱情**,却想也没想过要与骗她十八年,自己并不爱的周朴园表明决绝的意志;她虽然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内容和生活最高理想。但是,哪怕以“闹鬼”的方式存在,她也可以在周公馆屈辱地生活,这说明她虽然受过一点新的教育,但在她身上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
繁漪在旧**,旧家庭里是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但在她的思想性格中,杂合着积极的和变-态的'因素,她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因而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繁漪在为争取爱情**而作的绝望反抗和**中,虽然失去了一切,但却有力地撕破和捣毁了周朴园处心积虑建立的家庭的“圆满”秩序,冲击和促进着封建王国的溃败。可以说她的不幸命运暴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她的叛逆和挣扎则是对封建****的有力冲击。同时也说明在利已**的发条上产生的反抗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不能持久的,通过追求个性**产生的爱情,她并不是美丽的,当她破坏着自己的**家庭时,也在破坏着别人的幸福;当她要求着自己的**时,也在损害着别人的**,所以她不可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亦是必然的。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这样说过: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较觉真切的是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最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可见繁漪在作者的心中是令人同情的,她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笔者对繁漪的爱恨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无可否认繁漪的悲剧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个性**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但是如果过高的估价繁漪的个性**和****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繁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2
话剧《雷雨》是*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剧作者曹禺曾以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写戏主要是写人.本着对艺术的这一追求,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而《雷雨》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就对《雷雨》中繁漪的现象作一番分析和探讨。
一、繁漪矛盾的处境,缺失的灵魂
繁漪追求个性**和****,在当时虽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同时对她也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我认为主要有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应该是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繁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她的至高理想是追求**的爱情,即使是追求也常常表现出自卑、自弃和自虐的特点。繁漪因为她常苦苦哀求周萍,甚至舍而求其次,提出即使将来把四凤接过来同住也行的要求。在得不到周萍的爱情时,竟然采取了玉石俱焚的做法。没有新女性应具备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更没有为百姓谋幸福的思想境界。在对待周萍的态度上,繁漪在剧中的贯串动作,她的种种作为和直接目的,虽然在于想留住周萍,但其结果却往往是对周朴园的一种揭露。而且,她的揭露是那样的辛辣锋利,那样的痛快彻底。请看下面这一段对话:
繁漪:你最对不起的是我,是你曾经引诱过的后母。
周萍:(有些怕她)你疯了。
周萍:大家庭里不可能个个都是好人。不过我们这一房……
繁漪:都一样,你父亲是第一个***。
繁漪:你欠了我一笔债,你对我负着责任,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
周萍:我认为你用的这些字眼,简直可怕。这不是在父亲这样——这样体面的家庭里说的。
繁漪:(气急)父亲,父亲,你撇开你的父亲吧!体面,你也说体面?(冷笑)我在这样的体面家庭已经十八年啦!你也说体面?周家的**,我听过,我见过,我做过。我始终不是你们周家的人。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不象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外面还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
其次,真正的新女性应该是理性的,也是无私的,而蘩漪常常是非理性的,也是自私的。她的言行常以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竟冒着雨盯周萍的梢,甚至利用儿子的童真无邪当枪炮使,连周萍都痛骂她“丧失了一个母亲最基本的天性”。对繁漪这个形象要辨证地来看:一方面,她身上具有反封建**的个性**色彩,她很大胆,勇敢的追求**、爱情。她是周公馆这个死寂的封建**家庭的一场突发的“雷雨”,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发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叫。另一方面,要与追求真正个性**和****的新女性区分**,看到她身上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最后终被黑暗吞噬。她是旧**、旧家庭里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她的不幸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她的叛逆和挣扎是对封建****的有力冲击。通过追求个性**而产生的爱情,不是美丽的。所以,她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也就成了社会的必然。《雷雨》成功塑造了这个丰富、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形象,刻画了她复杂而隐秘的灵魂。她在*现代文学画廊里是最为突出最为显赫的形象之一。
二、繁漪的反抗精神及反抗的不彻底性
在周公馆,18年前,周朴园用欺骗**跟繁漪结了婚。这个在德国留过学并且接受过流行**影响的资本家——周仆园身上缺少资产阶级“文明”的色彩,生活习惯保留着封建遗老的气息,他在“仁厚”有“教养”等外衣伪装下的是冷酷、虚伪的灵魂。他非常重视在家庭中的地位,并得意于自己家庭的秩序和圆满。在家庭里,“他的意见就是法律”。而繁漪却是周公馆这座牢笼中受“囚禁”的人,周家对繁漪来说是密不透风的“铁匣子”,这对她的个性**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同时也使她的反抗形式明显地有别于**资产阶级女性。**资产阶级女性虽然也没有****,但是在个人生活上却有一定的**,而繁漪却没有任何社交的**,她只是社会的附属品,物质上虽然拥有尽有,精神上却贫困如洗,她迷惑的心让她无法走出周家的大门。
繁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她的反抗是软弱的,徒劳的,不彻底的。她就象一只被蛛网紧密缠住的飞虫,一直在不停的挣扎,即使会使自己折断翅膀,即使最后会精疲力尽而亡,但她仍然坚持。
繁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上。这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繁漪去看病。这次繁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繁漪去看病,繁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繁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繁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繁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繁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繁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繁漪更以一个**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肃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虽然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思想跟封建****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繁漪,这个连儿子周冲都认为“不是一个*常的母亲”,而是“最大胆,最有想象的”女性,却并非是“反封建”的女性,她的骨子里沉积着的传统封建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思想和行为,她的意识深层潜伏着某些软弱、妥协的因素。她对周朴园虽然充满了怨恨,但却没有打算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去广阔的**天地里呼吸更为**的社会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的习惯和本能使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她是刺丝之中的一枝美丽的玫瑰,但终无法冲破封建社会道德法则的大网,只能做“困兽之斗”。
三、繁漪的觉醒意识与忘我的追求
没有爱情的生活及不*等的夫妻关系,让繁漪感到压抑、枯燥,生命的郁结日渐沉重。周朴园家庭至上的观念和****的精神时刻折磨着她,她在空虚和痛苦中煎熬了十八年,他侵蚀着她的心灵,磨钝她的感观,但繁漪的坚韧、执拗,追求个性**与**的思想并未消隐沉沦,因此,当五*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繁漪便从一个“石头人”的冬眠中苏醒了。她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使她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从冷漠地等死转而为对真真活着的追求。繁漪正是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她读过一些书,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之后。她从情欲的**中体味到精神的**,重新找回丢失已久的生命力。“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自己的女性。正是这样,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族权、夫权、神权捆-绑的妇女区分**,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
她向往爱情,于是有了和周朴园和鲁侍萍之子周萍的暧昧关系。她向往**,希望自己能与周萍一起远走高飞。但这一切希望随着四凤的出现而破灭了,周萍的移情别恋令繁漪心慌意乱。它试着用旧情软化周萍,想使他回心转意;她甚至苦苦哀求周萍回到她身边……尽管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但这正体现了她对爱情、对幸福、对**不顾一切的追求。虽然这种追求最后导致了周家家破人亡的悲剧,虽然这种追求并不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但这追求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一种自然的精神。
***在《天涯故事》中摘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鹿在猎手的追赶下拼命奔逃,但突然停住了。猎手一看鹿已在悬崖边,这时鹿回过头来,它的目光,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凄凉中闪耀出渴求生命的光彩……这是一种多么具有震撼力的眼神……故事的结局,是猎人放了那鹿。
鹿,尚且有这种精神,更何况人呢?繁漪的追求,何偿不是濒临绝境的一搏?
繁漪的追求固然选错了方式,选错了对象,但这种追求的本身是不容非议的。甚而,是值得褒奖的。这种精神,表现的是一份执著、一份坚毅、一份锲而不舍的品质,其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对光明、对温暖、对快乐、对一切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繁漪的追求固然是具有局限性的,可以说是狭隘的,完全是从她个人角度考虑的,甚至丝毫没有考虑到她的儿子周冲的利益。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他敢于冲破周家这个“牢笼”,敢于和周朴园“对着干”,甚至甘愿放弃奢华的生活,去“胜利大逃亡”,在当时的社会,这意味着一种挑战、一种叛逆。虽然没有成功,但确实难能可贵。就这一点来说,繁漪的追求是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的。
繁漪的追求最终是一场空,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求是人性中一种伟大的精神,她应该成为人生永恒的主题。
因为人生的短暂,我们必须学会追求。把追求注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我们才看得到希望。
让我们牢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追求!
四、异化的自我与毁灭的结局
繁漪的悲剧命运,有婚姻不幸的缘故,也有过高看重爱情而造成的理解差异。在没有尊严、毫无生机、阴森的家中,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人性受到压抑而变得扭曲、异化。最终使繁漪处在一个“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的尴尬地位。繁漪在周朴园那里得不到爱情,转而到周萍那里寻求感情寄托。然而周萍会真的爱上繁漪吗?假使没有四凤,他能把繁漪带出那个“苦难的坑”吗?不能!周萍本是佣人梅**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残忍地剥夺了母爱,再加上在周公馆那样一个冰冷、死寂的没有一丝温情的环境中,又遇上周朴园那样一个**的暴君父亲,病态的环境形成了病态的人格。长时间的**强压,形成了他“犹疑,怯弱同冲突”的性格,他“会贸然做出自己终身诅咒的事”。所以当他刚见到繁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继母所带给她的那种来自女性的柔情,以及繁漪每天所经受的那种同样被压抑的境遇,使周萍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也使他这个“美丽的空形”暂时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于是他引诱了他的后母,做出了“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的事。其结果,和所有畸形的爱一样,这种爱不过是一种畸形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怪胎,是经受不起生活的考验的。很快,周萍就开始厌恶他们的这种关系。当然,这种厌恶跟四凤的出现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即使四凤不出现,周萍也不会真正爱上繁漪的。因为:
其一,周萍毕竟是一个受旧道德熏陶的青年,封建的人伦纲常在他身上还有着深深的烙印。他虽然不爱他的父亲,甚至有些怕他,但跟继母乱-伦他觉得还是有悖人伦的,是一种**,并且这种**感无时无刻不在**着他,使他喘不过起来。在这样的心理**下,他怎么可能轻松地面对繁漪,并与她保持那种不正常的关系呢?
其二,以繁漪的性格,周萍也是不可能真正爱上他的。周萍长时间生活在一种极度压抑的生活环境中,他特别需要一种“活”的,“新鲜”的,“青春”的东**给他一种动力。而繁漪的阴鸷和她的沉静忧郁,只能使他感到更加郁闷、甚至颓废。这也是他想拼命地摆脱这种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这些,都是繁漪所不能理解也不可能理解的。这也正是繁漪的悲哀。
其三,周萍即使真爱繁漪,他也没有足够的勇气脱离家庭把繁漪带出去。周萍毕竟是一个对封建家庭还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不可能也不敢于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生活的道路。周萍是一根脆弱的小草,他的肩膀不会支撑得住任何一种重担,更可怕的是他还要别人的慰藉,原以为他与繁漪一起会有共同语言,咒骂自己的父亲,最终又不自觉的以父亲为楷模。
繁漪是执着的,“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狠狠地吃了你。”这种极端的心态在她的行动上都有所表现,爱起来像团火,恨起来像把刀,也就形成了她的悲剧特点。经过数次交锋之后,繁漪那强烈的自信和希望开始消失,进攻的力量也已减退。但她为了重拾起破碎的梦,把自己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到最后一幕,她只剩下近乎绝望的乞求,是繁漪从来没有过的,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大痛苦。她的许多话都是忍受着屈辱,违拗着自己的天性说出来的:萍,好了。这一次我求你,最后一次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
“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地)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
这都表明了一个绝望的女人的最后的、无力的挣扎,也显示出繁漪性格中旧式女人的怯弱,色厉内荏的一面。但是,繁漪毕竟是个乖戾的女人,当她得不到时,她便要彻底毁灭它。当她认为一切都无可挽回时,报复的时刻便到来了。到最后一幕,她承认了同周萍的关系,迫使周朴园认下了侍萍,使周家复杂的血缘关系一下子真-相大白,使得周萍再一次陷入乱-伦,在痛苦和毁恨中**身亡。繁漪也在爱与恨都燃尽之后,走到了她的末路,完成了她的悲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繁漪兼有旧式女人和资产阶级新的女性两方面的因素,她所追求的个性**、爱情**,却要通过与家人私奔的传统方式来达到;尽管她很大胆,勇敢地追求爱情**,却想也没想过要与骗她十八年,自己并不爱的周朴园表明决绝的意志;她虽然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内容和生活最高理想。但是,哪怕以“闹鬼”的方式存在,她也可以在周公馆屈辱地生活,这说明她虽然受过一点新的教育,但在她身上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
繁漪在旧**,旧家庭里是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但在她的思想性格中,杂合着积极的和变-态的'因素,她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因而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繁漪在为争取爱情**而作的绝望反抗和**中,虽然失去了一切,但却有力地撕破和捣毁了周朴园处心积虑建立的家庭的“圆满”秩序,冲击和促进着封建王国的溃败。可以说她的不幸命运暴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她的叛逆和挣扎则是对封建****的有力冲击。同时也说明在利已**的发条上产生的反抗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不能持久的,通过追求个性**产生的爱情,她并不是美丽的,当她破坏着自己的**家庭时,也在破坏着别人的幸福;当她要求着自己的**时,也在损害着别人的**,所以她不可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亦是必然的。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这样说过: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较觉真切的是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最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可见繁漪在作者的心中是令人同情的,她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笔者对繁漪的爱恨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无可否认繁漪的悲剧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个性**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但是如果过高的估价繁漪的个性**和****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繁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3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以来追求妇女**,争取**、**的新女性**。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的**主题。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周冲和四凤: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两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冲击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四凤只是因为和周萍相恋,不料却卷入一场风波。她本是个有着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使她的命运变得坎坷多难。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看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哥哥恋爱时,不像繁漪那样妒火中烧,但是他对四凤还有一种执着,在四凤冲出去之后,他义无返顾去救她,致使自己也落个触电而亡的结局。
鲁大海: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是一个较为粗犷的人,他厌恶资本家,所以他才会直面周朴园,尽数他的**,并且说话直接坦城,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他的正义感。他**的工人阶级将是*无产阶级**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周萍的性格周萍,他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他想摆脱繁漪对他的干扰,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家,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的人。但是他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到最后,摆在他眼前底一件件事实,却让他选择了死——一个最好的逃避方式。
周朴园简介: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等思想,又有封建**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出场时55岁。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有钱有门第的**使周朴园有意识地将她的那段记忆抹去了,甚至对
其有某种敌对情绪,令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与社会对抗,从此踏**归顺之路。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一代父辈的影子。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他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都有的一面:阴险,狡诈,虚伪。由鲁大海对于他的控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甚至不惜**别人的生命。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的表现。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在剧中还有一些人物也是可圈可点的。
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鲁贵是资产阶级常见的小人物,他见钱眼开,巴望女儿找一个***的奸恶嘴脸在他的言语中尽显无疑。
边城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 (菁选2篇)(扩展5)
——张生人物形象分析 (菁选2篇)
张生人物形象分析1
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一流 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一陰一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一交一一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一浪一漫的气氛。他的风一流 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①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一性一儿一温一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
更重要的是,张生并非绣花枕头,在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一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经过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令莺莺倾心相许。
此外,张生的才学并不仅限于此。他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音诉心曲。凭借他高超的琴技,随心而奏: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槍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倾诉着自己的情意。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
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一娘一的赞扬:
【后一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一温一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一流 ,成一浪一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
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
张生正是以他的胸中才学换得“文章魁首”的称颂,赢得了莺莺的青睐。
“志诚种”张生
张生一性一格中的“志诚”,是建立爱情、婚姻的关键。
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不愧被称之为“志诚种”。
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单就这一点来说,这在当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家庭都不可能允许这种爱情婚姻的存在。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
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便“魂灵儿飞在半天”,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然而,这种追求的希望却是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却不顾世俗观念,坚决地追求着鸳茸。初见莺莺后,就当即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也罢”,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可见他对莺莺追求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是何等的坚决。
随即,追求的愿望便被张生付之于具体的行动当中。他首先以“早晚一温一一习一经史”为名,提出了借住寺中的请求,以近水楼台的姿态与莺莺为邻,以便探听莺莺的行踪。张生从法本和尚和红一娘一的口中得知: “老夫人**严肃。”张生自知: “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深知对莺莺的追求难以如愿。虽然如此,他并没有为此而退缩。他又借莺莺在花园内夜烧香之机,与她隔墙联吟,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从此,“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张生又以追荐先人为由,参加已故崔相国的法事,得以再见莺莺,寻机表现自己,吸引莺莺的注意。张生的连番行动皆出自于对莺莺的一爱一慕,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莺莺为“压寨夫人”,老夫“压寨夫人”,老夫人当众许婚,这就给本来无望的爱情带来了转机。张生为了莺莺自告奋勇,写信给杜确,请他领兵解围。张生凭着他的“灭寇功,举将能”,进一步赢得莺莺的`倾心,更使他们向爱情婚姻接近了一步。解围退贼后,正当张生欢天喜地地准备成其好事时,老夫人却背信弃义,以莺莺已有婚约为由,变卦赖婚。这无疑是当头一棒,拆散了大好姻缘。在讲究“父母一之 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婚姻由父母包一皮办。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情,已有爱情基础,但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希望只好落空。这是他们追求爱情婚姻道路上遇到的又一道极大的障碍。
张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极度的失望痛苦之余,他没有离开普救寺,而是跪了下来请求红一娘一的帮助:
【末跪红科】小生为**,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受无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申与**,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
张生把爱情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了爱情,他可以不顾身份向一个丫环下跪;为了爱情,他可以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以至红一娘一也被他的“志诚”深深感动,为他出谋献策、传书递简,张生才得以与莺莺约会。到了约会的时候,莺莺碍于红一娘一在场,又变了封。张生一场欢喜一场空,面对情人 的拒绝、训斥,仍不放弃,还求红一娘一: “小生再写一简,烦小娘子将去,以尽衷情如何?”。张生为了莺莺而苦苦相思,为了莺莺而“卧枕着床 ,忘餐废寝,折倒得病似愁潘,腰如病沈”。红一娘一一再牵引红线。在红一娘一的帮助下,张生得与莺莺私定终生,私下成就姻缘。
好景不长,张生与莺莺的私情被老夫人发觉。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一逼一张生上京赶考。张生又为了莺莺上京,一举夺得了头名状元。得了功名后,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一往情深,刻骨的思恋着莺莺,并及时地赶了回来。
张生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与考验后,终以他的热情、执着,冲破了层层礼教的束缚,越过了重重障碍,一对有情人 终成眷属。最终,张生以他的“志诚”维护和争取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
“傻角”和“银样锱槍头”张生
张生除了拥有过人的才学与志诚的一性一格外,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还常常透出一股傻气。
例如在第一本第二折中,张生在方丈室与红一娘一初次见面,就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显得书呆子气十足,而且又是如此唐突,如此冒失。难怪红一娘一打断了他:“谁问你来?”然而张生却不管红一娘一的反应,还问道:“敢问**常出来吗?”似乎他“并不曾娶妻”,莺莺**就合该跟他见面似的。他的言语是这样的怪诞、迂腐,让人在吃惊之余,感到又可气又可笑。此举当然激怒了红一娘一,难怪张生被红一娘一狠狠地抢白了一番,并且在**面前嘲笑他:“世上有这等傻角。”其迂腐的书呆子气使张生从一开始便被人冠以“傻角”的称号。这一幕,让人在捧腹之余,看到了张生的另一面。
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张生的“傻”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由于红一娘一为张生传书,张生便一厢情愿的认为“我这封书去,必定成事”,并且信心十足的等着好消息的到来。因此张生一见红一娘一来回话,便问:“擎天柱,大事如何了也?”然而由于莺莺为瞒住红一娘一,在红一娘一面前使诈,红一娘一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张生听后,犹如晴天霹雷,不禁苦苦求红一娘一,并跪哭在红一娘一面前:“小生这一个一性一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然而一听到**有回书,看到内容,猜出了**的真意,张生一下子风魔劲又出来了,又变得欢天喜地了,说:“呀,有这等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张生这一哭一笑,情绪的高涨与失落,表现出他对爱情的无比自信,却又不堪一击。然而前后变化之大,变化之快,显得十足的滑稽,透出了十足的傻气,不禁让人失笑。
当晚,到了莺莺约会的时候,张生在花园外着急地等待着。一听到红一娘一发出的暗号“赫赫赤赤,来了”,也不认真看清楚来人是不是莺莺,就以为是**发出的暗号,就兴奋得一把搂住了红一娘一,他的举动既莽撞又滑稽。当他真正面对着莺莺时,又变得那样忠厚老实。在莺莺训斥张生时,张生连一句分辩的话也不会讲,一句顶撞莺莺的话也没有说,糊里糊涂地被训斥了一顿。张生原本就文思敏捷,现在却变得笨嘴笨舌,拙于应付。张生这种表现并不是假意装出来的,而是出于内心对莺莺的深一爱一,出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
此外,张生在许多地方都表现得既忠厚又懦弱,既滑稽又可笑。爱情路上顺利的时候,信心十足,处处显出其“风魔劲”;然而,一碰到挫折时,又失魂落魄,苦苦哀求红一娘一的帮助。所以红一娘一除了常嘲笑他是“傻角”外,还说他“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锻槍头”。
市民喜剧中的张生
张生以志诚感人且带有戏剧一性一的形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一爱一。但他的形象并非一开始便是这样。张生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元稹的传记小说《莺莺传》中。当时在元稹笔下的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所谓“善补过”的封建无行文人。然而经过后世民间的不断流传与改造,张生才由一个负心薄幸之人,逐渐变为一个忠于爱情的正面形象,并且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终得以定型为一个市民喜剧的形象。
张生形象的转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转变角度来看:在唐代,国力强盛、**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学士养尊处优,倍受礼遇,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莺莺传》中张生的社会地位比莺莺的高,其自私负心的行为不免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后来到了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重武轻文,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处处受制。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有所反映,连丫环红一娘一也称张生为“馋穷酸来”,可见其地位的低下,故此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对莺莺的追求会遇到众多外来的干扰,受到重重的波折与磨难。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空前壮大,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民间百姓的审美趣味。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语言明白晓畅,轻松诙谐的市民喜剧形象——张生。
张生形象的转变并非一个跳跃,他是经过不断地锤炼,更主要的还是受到市民大众的人生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重视生活上:张生本来要上京赶考,在巧遇莺莺后,他一反传统学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而将爱情置于功**禄之上,义无反顾地追求莺莺。与拥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张生是如此的热一爱一生活。他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恰恰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一致,并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此外,还非常重视喜剧的娱乐作用:剧中张生并不是一个严肃正经的书生,而是一个生动而带有傻气的喜剧形象。利用故事情节的突变,充分向观众展现了张生的自身矛盾,在其前后行为抑扬一交一错的对比中,生动活泼地显露了他的“风魔劲”,嘲笑了他的痴、傻,从中表现张生身上志诚专一的美好品质。把张生塑造得生动有趣、诙谐滑稽,非常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由此营造的轻松惹笑的氛围,吸引了观众的笑声,使观众从中得到极大的娱乐与满足。于是一个生气勃勃、幽默诙谐的正面市民喜剧形象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传诵千古。
结论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是文魁、志诚、傻角的**体。张生的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为他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提一供保障。他的志诚是他克服外界各种阻力,冲破重重障碍取得爱情的关键。他的傻气既源于他对莺莺的深情,又使他更加生动可爱。在戏剧冲突的不断形成与演变中,充分地体现了张生一性一格的复杂一性一与立体一性一,给人留下鲜明生动的深刻印象。张生的一切言行皆是真心的流露,他的形象拥有着人性的光辉。
张生这一人物的典型一性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创作。如在同一时期的《墙头马上》的裴少俊,或稍后的《倩女离魂》的王文举等许多作品中主人公的创作都深受其影响。《西厢记》中张生的叛逆精神更令后世许多名篇巨著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所继承和发扬。在他们的共同鼓舞下,激励着后世许多青年积极追求爱情婚姻自一由 ,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并且共同聚集成一股力量,共同讽刺与冲击着封建礼教与封建**的堡垒。
张生人物形象分析2
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一流 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一陰一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一交一一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一浪一漫的气氛。他的风一流 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①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一性一儿一温一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
更重要的是,张生并非绣花枕头,在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一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经过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令莺莺倾心相许。
此外,张生的才学并不仅限于此。他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音诉心曲。凭借他高超的琴技,随心而奏: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槍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倾诉着自己的情意。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
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一娘一的赞扬:
【后一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一温一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一流 ,成一浪一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
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
张生正是以他的胸中才学换得“文章魁首”的称颂,赢得了莺莺的青睐。
“志诚种”张生
张生一性一格中的“志诚”,是建立爱情、婚姻的关键。
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不愧被称之为“志诚种”。
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单就这一点来说,这在当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家庭都不可能允许这种爱情婚姻的存在。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
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便“魂灵儿飞在半天”,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然而,这种追求的希望却是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却不顾世俗观念,坚决地追求着鸳茸。初见莺莺后,就当即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也罢”,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可见他对莺莺追求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是何等的坚决。
随即,追求的愿望便被张生付之于具体的行动当中。他首先以“早晚一温一一习一经史”为名,提出了借住寺中的请求,以近水楼台的姿态与莺莺为邻,以便探听莺莺的行踪。张生从法本和尚和红一娘一的口中得知: “老夫人**严肃。”张生自知: “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深知对莺莺的追求难以如愿。虽然如此,他并没有为此而退缩。他又借莺莺在花园内夜烧香之机,与她隔墙联吟,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从此,“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张生又以追荐先人为由,参加已故崔相国的法事,得以再见莺莺,寻机表现自己,吸引莺莺的注意。张生的连番行动皆出自于对莺莺的一爱一慕,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莺莺为“压寨夫人”,老夫“压寨夫人”,老夫人当众许婚,这就给本来无望的爱情带来了转机。张生为了莺莺自告奋勇,写信给杜确,请他领兵解围。张生凭着他的“灭寇功,举将能”,进一步赢得莺莺的倾心,更使他们向爱情婚姻接近了一步。解围退贼后,正当张生欢天喜地地准备成其好事时,老夫人却背信弃义,以莺莺已有婚约为由,变卦赖婚。这无疑是当头一棒,拆散了大好姻缘。在讲究“父母一之 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婚姻由父母包一皮办。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情,已有爱情基础,但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希望只好落空。这是他们追求爱情婚姻道路上遇到的又一道极大的障碍。
张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极度的失望痛苦之余,他没有离开普救寺,而是跪了下来请求红一娘一的帮助:
【末跪红科】小生为**,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受无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申与**,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
张生把爱情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了爱情,他可以不顾身份向一个丫环下跪;为了爱情,他可以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以至红一娘一也被他的“志诚”深深感动,为他出谋献策、传书递简,张生才得以与莺莺约会。到了约会的时候,莺莺碍于红一娘一在场,又变了封。张生一场欢喜一场空,面对情人 的拒绝、训斥,仍不放弃,还求红一娘一: “小生再写一简,烦小娘子将去,以尽衷情如何?”。张生为了莺莺而苦苦相思,为了莺莺而“卧枕着床 ,忘餐废寝,折倒得病似愁潘,腰如病沈”。红一娘一一再牵引红线。在红一娘一的帮助下,张生得与莺莺私定终生,私下成就姻缘。
好景不长,张生与莺莺的私情被老夫人发觉。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一逼一张生上京赶考。张生又为了莺莺上京,一举夺得了头名状元。得了功名后,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一往情深,刻骨的思恋着莺莺,并及时地赶了回来。
张生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与考验后,终以他的热情、执着,冲破了层层礼教的束缚,越过了重重障碍,一对有情人 终成眷属。最终,张生以他的“志诚”维护和争取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
“傻角”和“银样锱槍头”张生
张生除了拥有过人的才学与志诚的一性一格外,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还常常透出一股傻气。
例如在第一本第二折中,张生在方丈室与红一娘一初次见面,就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显得书呆子气十足,而且又是如此唐突,如此冒失。难怪红一娘一打断了他:“谁问你来?”然而张生却不管红一娘一的反应,还问道:“敢问**常出来吗?”似乎他“并不曾娶妻”,莺莺**就合该跟他见面似的。他的言语是这样的.怪诞、迂腐,让人在吃惊之余,感到又可气又可笑。此举当然激怒了红一娘一,难怪张生被红一娘一狠狠地抢白了一番,并且在**面前嘲笑他:“世上有这等傻角。”其迂腐的书呆子气使张生从一开始便被人冠以“傻角”的称号。这一幕,让人在捧腹之余,看到了张生的另一面。
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张生的“傻”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由于红一娘一为张生传书,张生便一厢情愿的认为“我这封书去,必定成事”,并且信心十足的等着好消息的到来。因此张生一见红一娘一来回话,便问:“擎天柱,大事如何了也?”然而由于莺莺为瞒住红一娘一,在红一娘一面前使诈,红一娘一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张生听后,犹如晴天霹雷,不禁苦苦求红一娘一,并跪哭在红一娘一面前:“小生这一个一性一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然而一听到**有回书,看到内容,猜出了**的真意,张生一下子风魔劲又出来了,又变得欢天喜地了,说:“呀,有这等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张生这一哭一笑,情绪的高涨与失落,表现出他对爱情的无比自信,却又不堪一击。然而前后变化之大,变化之快,显得十足的滑稽,透出了十足的傻气,不禁让人失笑。
当晚,到了莺莺约会的时候,张生在花园外着急地等待着。一听到红一娘一发出的暗号“赫赫赤赤,来了”,也不认真看清楚来人是不是莺莺,就以为是**发出的暗号,就兴奋得一把搂住了红一娘一,他的举动既莽撞又滑稽。当他真正面对着莺莺时,又变得那样忠厚老实。在莺莺训斥张生时,张生连一句分辩的话也不会讲,一句顶撞莺莺的话也没有说,糊里糊涂地被训斥了一顿。张生原本就文思敏捷,现在却变得笨嘴笨舌,拙于应付。张生这种表现并不是假意装出来的,而是出于内心对莺莺的深一爱一,出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
此外,张生在许多地方都表现得既忠厚又懦弱,既滑稽又可笑。爱情路上顺利的时候,信心十足,处处显出其“风魔劲”;然而,一碰到挫折时,又失魂落魄,苦苦哀求红一娘一的帮助。所以红一娘一除了常嘲笑他是“傻角”外,还说他“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锻槍头”。
市民喜剧中的张生
张生以志诚感人且带有戏剧一性一的形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一爱一。但他的形象并非一开始便是这样。张生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元稹的传记小说《莺莺传》中。当时在元稹笔下的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所谓“善补过”的封建无行文人。然而经过后世民间的不断流传与改造,张生才由一个负心薄幸之人,逐渐变为一个忠于爱情的正面形象,并且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终得以定型为一个市民喜剧的形象。
张生形象的转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转变角度来看:在唐代,国力强盛、**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学士养尊处优,倍受礼遇,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莺莺传》中张生的社会地位比莺莺的高,其自私负心的行为不免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后来到了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重武轻文,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处处受制。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有所反映,连丫环红一娘一也称张生为“馋穷酸来”,可见其地位的低下,故此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对莺莺的追求会遇到众多外来的干扰,受到重重的波折与磨难。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空前壮大,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民间百姓的审美趣味。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语言明白晓畅,轻松诙谐的市民喜剧形象——张生。
张生形象的转变并非一个跳跃,他是经过不断地锤炼,更主要的还是受到市民大众的人生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重视生活上:张生本来要上京赶考,在巧遇莺莺后,他一反传统学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而将爱情置于功**禄之上,义无反顾地追求莺莺。与拥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张生是如此的热一爱一生活。他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恰恰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一致,并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此外,还非常重视喜剧的娱乐作用:剧中张生并不是一个严肃正经的书生,而是一个生动而带有傻气的喜剧形象。利用故事情节的突变,充分向观众展现了张生的自身矛盾,在其前后行为抑扬一交一错的对比中,生动活泼地显露了他的“风魔劲”,嘲笑了他的痴、傻,从中表现张生身上志诚专一的美好品质。把张生塑造得生动有趣、诙谐滑稽,非常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由此营造的轻松惹笑的氛围,吸引了观众的笑声,使观众从中得到极大的娱乐与满足。于是一个生气勃勃、幽默诙谐的正面市民喜剧形象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传诵千古。
结论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是文魁、志诚、傻角的**体。张生的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为他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提一供保障。他的志诚是他克服外界各种阻力,冲破重重障碍取得爱情的关键。他的傻气既源于他对莺莺的深情,又使他更加生动可爱。在戏剧冲突的不断形成与演变中,充分地体现了张生一性一格的复杂一性一与立体一性一,给人留下鲜明生动的深刻印象。张生的一切言行皆是真心的流露,他的形象拥有着人性的光辉。
张生这一人物的典型一性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创作。如在同一时期的《墙头马上》的裴少俊,或稍后的《倩女离魂》的王文举等许多作品中主人公的创作都深受其影响。《西厢记》中张生的叛逆精神更令后世许多名篇巨著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所继承和发扬。在他们的共同鼓舞下,激励着后世许多青年积极追求爱情婚姻自一由 ,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并且共同聚集成一股力量,共同讽刺与冲击着封建礼教与封建**的堡垒。
边城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 (菁选2篇)(扩展6)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1
《罪与罚》是十九世纪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全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年生于***马林斯基贫民救济院的一个医生家庭,一生与疾病**。1849年因参加农奴**运动被判**,临刑一刻钟改判西伯利亚服役,十年后返回彼得堡。“假**”改变他的生活,所以作者写出来的作品也与众不同。“不肯写赏心悦目的东西,把一切隐藏的东西翻将出来”“引发和刺激读者的思考”。一般公认他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为***文学史上三大巨人。这位“残酷的天才”用他以往的写作风格写下了这部深受好评的《罪与罚》。
《罪与罚》以谋杀为主要线索。起初作家想写一个**故事:一位大学生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用她的钱接济母亲和妹妹。然后他放弃学业,只身去**,一辈子积德行善。但事与愿违,**之后大学生精神崩溃,他投案自首,甘愿接受惩罚。而最后的构思是:23岁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为筹借学费而**。经过侦探彼得罗维奇的多次问讯和“妓-女”索尼娅的感化,他最终认罪,并接受惩罚。在索尼娅身上,他发现了他一度丧失的人性。拉斯科尔尼科夫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服苦役,索尼娅自愿跟随他,陪伴他。拉斯科尔尼科夫开始了新的生活。该部社会哲理性质的小说于1866年一发表,便引起强烈的反响,使作者获得了世界声誉。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也成为了学者争论的焦点。
大学生洛迦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虚无**者否定一切社会权威,坚称个人有绝对**。由于家庭的接济一度中断,再穷极无聊中患上妄想症,把自己视作“超人”,有**支配世界,制裁坏人。因
此在此种偏激思想的**下,他计划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读完乡下母亲的来信后他曾经动摇了,可是在小酒店听到一位军官与某大学生的谈话:一件小小的罪行可以换来数千的善事应该是值得做的。坚定了他的信心,除掉对人类毫无益处的虱子——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伊凡诺夫娜。拉斯科尔尼科夫在逐渐意识到他要**的同时也感觉到对**的厌恶。在谋划过程中他从未将“**”二字直接说出口只是用含糊的“那件事”来代替。当拉斯科尔尼科夫从丽莎韦塔——伊凡诺夫娜的妹妹和小贩的谈话中得知第二天晚上七点只有老太婆一人在家。次日主人公按他早已想好的计划将斧子藏在外套里来到伊凡诺夫娜家里,乘其不备将其砍死。不料,丽莎韦塔提前回来一并被杀。你可能会说他丧心病狂,但主人公是个有人道**思想倾向的青年。他对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同情以及在梦中因被折磨致死的老马而痛哭,对想要娶贫穷的妻子以便支配、**她的鲁金的坚决拒绝等等。**后的主人公精神极度紧张,当要走出**局时,听到因老太婆凶杀案而拘捕了人,拉斯科尔尼科夫昏厥了过去。回到家后他把一切的赃物藏在一块大石头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认识了老马的女儿,一个“操贱业”的女孩——索尼娅,他的母亲和妹妹来到彼得堡。妹妹是为了他而嫁给鲁金,来这里是为了完婚。拉斯科尔尼科夫得知后坚决反对。他对她说:“就让我成为卑鄙的人,而你不应当……”家虽然很穷却充满爱。最后主人公的妹妹——杜妮亚嫁给了他的大学好友拉祖米亨拉祖米亨。而此时的主人公因**饱受良心的谴责,大病一场后更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而且侦探彼得罗维奇也开始怀疑他。终于忍受不住,他把“那件事”告诉了索尼娅,索尼娅依然对他不离不弃,劝他去自首。经过苦痛的挣扎,在爱人的感化、母妹的温情、好友的开导、**的劝诱下拉斯科尔尼科夫戴着爱人送的十字架跪在**的广场三吻土地高喊:我**啦。最后又向**局自首。由于自己的坦白加上有利的旁证,拉斯科尔尼科夫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八年。拉斯科尔尼科夫获得了心灵上的**,同时也赢得了索尼娅对他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
**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人性深处的邪-恶在作祟?批评家皮萨列夫认为,对社会的失望和绝望是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原因之一。而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他是伟人,有**而且有资格在
破而立的过程中**,他举的就是拿破仑的例子。他**,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甚至可以去**,包括像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样的“虱子”,因为这样将有利于共同幸福。作为知识分子,他脱离人民,而作为理性**者他对生命始基缺乏兴趣。最终导致**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个人**的高傲与宽恕一切和接受苦难的索尼娅的温顺形成鲜明的对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