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小故事10篇
数学的小故事1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先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数学的小故事2
库默尔屈就为一个中学教师时,有一天上课,在黑板上运算却忘了七和九的乘积!他犹豫很久讲不下去时,有学生说答案是61,他依着写下了。
怎知另一声音说他应该写69。库默尔当然晓得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至于是61、69或其他数目,他不能决定了。于是他开始分析,高声说61是质数,不会是一个乘积,65是5的倍数,67也是质数69看来太大,所以答案是63吧!
数学的小故事3
此刻人买狗,有些是为了看家防盗,有些是为了上山打猎,有些是为了侦查破案,有些是为了观赏消遣。古代人也会为了各种目的买狗。下方是*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里一道关于买狗的应用题:
今有共买犬,人出五,不足九十;人出五十,适足。问人数、犬价各几何?
题目的大意是说,此刻有几个人合买一条狗,每人出5文,还差90文;每人出50文,刚好够了。问有多少人,狗的价钱是多少。
第一次每人出5文,第二次改成出50文,增加的钱数是50—5=45(文)。
每人多拿出45文,刚好补足了原先短缺的钱数90文,所以人数是90÷45=2,狗的价钱是50×2=100(文)。
答案是:共有两个人,买一只狗要100文。
《九章算术》里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几个人合买一件东西,拿出来的钱有时候多了(盈),有时候不够(不足),有时候刚好(适足)。这种算术题型很常见,至今还叫做“盈亏问题”或“盈不足问题”,保留了《九章算术》的传统。
数学的小故事4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均一人付多少元钱?” 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数学的小故事5
如果有一个池塘,里面有很多的水,有两个空的水壶,分别能够装5升和6升的水,那么,怎样样用这两个水壶来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呢?
答案是:先使用五升的水壶装满水,然后倒到六升的水壶里面,这个时候,再将五升的水倒一些在六升的水壶里面,六升的水壶就满了,这个时候,五升的水壶里还有四升的水。然后把六升的水壶的水倒掉,把五升的水倒在六升的水壶里,这个时候,六升的水壶就只有四升的水了,然后将五升的水壶装满,装到六升壶里去,然后六升的壶满了,这个时候,五升的水壶里就剩下我们要的三升水了。
一个农民带了三只小兔子去集市,每只小兔子大概有3~4千克,但是,农夫的秤只能够秤5千克,农民,如何进行称量呢?
答案是:先把三只放到一齐来称,然后拿出一只,称量之后算差即可。
数学的小故事6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明白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必须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一样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算方便极了,他十分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光,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明白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十分大,罗马教皇的**更是远远超过**。教皇十分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之后“0”最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数学的小故事7
燃绳计时
一根绳子,从一端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现在你需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时间。你可能认为这很容易,你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然而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也许其中一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分钟。面对这种情况,似乎想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方法是同时从绳子两头点火。绳子燃烧完所用的时间一定是30分钟。
数学的小故事8
意想不到的老虎
公主要和迈克结婚,国王提出一个条件:
“我亲爱的,如果迈克打死这五个门后藏着的一只老虎,你就可以和他结婚。迈克必须顺次序开门,从1号门开始。他事先不知道哪个房间里有老虎,只有开了那扇门才知道。这只老虎的出现将是料想不到的。”
迈克看着这些门,对自己说道:
“如果我打开了四个空房间的门,我就会知道老虎在第五个房间。可是,国王说我不能事先知道它在哪里,所以老虎不可能在第五个房间。”
“五被排除了,所以老虎必然在前四个房间内。同样的推理,老虎也不会在最后一个房间——第四间内。”
按同样的理由推下去,迈克证明老虎不能在第三、第二和第一个房间。迈克十分快乐,他满怀信心地去看门。使他惊骇的是,老虎从第二个房间跳了出来。
迈克的推理并没有错,但他失败了。老虎的出现完全出乎意料,表明国王遵守了他的诺言。也许,迈克进行推理的本身就与国王关于老虎“料想不到”的条件发生了矛盾。迄今为止,逻辑学家对于迈克究竟错在哪里还末得到一致意见。
数学的小故事9
惊人的编码
外星的一位科学家基塔先生,来到地球收集人类的资料,遇到了赫尔曼博士。
赫尔曼:“你何不带一套大英百科全书回去?这套书最全面地汇总了我们的所有知识。”
基塔:“可惜,我带不走那么重的东西。不过,我可以把整套百科全书编码,然后只要在这根金属棒上作个标记,就**了百科全书中的全部信息。”真是再简单不过了!
基塔先生是怎样做到的呢?
基塔:“我先把每个字母、数字、符号,都用一个数来**,零用来隔开它们。例如cat一词就编为3-0-1-0-22。我用高级袖珍计算机快速扫描,就能把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转变为一个庞大的数字。前面加一个小数点,就使它变成了一个十进制的分数,例如0.2015015011……
基塔先生在金属棒上找到了一个点,这个点将棒分为a和b两段,而a/b刚好等于上面那个十进制分数值。
基塔:“回去后,测出a和b的值,就求出了它们的比值;根据编码的规定,你们的百科全书就被破译出来了。”
这样,基塔离开地球时只带了一根金属棒,而他却已“满载而归”了!
数学的小故事10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齐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方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这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明白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数学的小故事10篇扩展阅读
数学的小故事10篇(扩展1)
——*数学家的小故事10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1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 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性,都在当时为**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数学家的小故事2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一批同样长短粗细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不用时放在特制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称为“算术”。算筹在*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记述,现在所见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乘除法筹算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筹算法。今天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是由外国传入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家的小故事3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数学家的小故事4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
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数学家的小故事5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从**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民族**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此后,**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差的浙大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的确,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科学院院士,连**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数学家的小故事6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数学家的小故事7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 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家提供了广阔舞台。这就是至今成为人们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岁的华罗庚爷爷带着一丝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他曾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位勤杂工。
*数学家的小故事8
徐瑞云,1915年6月15日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兴趣更加浓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徐瑞云与28岁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意。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凯屋独利关门弟子。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热传导问题傅里叶分析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研究热门之一,在*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大后方培养人才讲台。在艰苦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勤奋工作。她这时教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数学家和数学***。1946年,31岁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952年,徐瑞云**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从此全身投入了艰苦创建数学系工作中。在她**下,没有几年功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楷模,进入全国同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了苏联那汤松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数学家的小故事9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铁路桥梁专家,他曾主持建造了杭州的钱塘江大桥、南京大桥等。茅以升从小就很,上学的时候他就对数学有着特殊的偏好,据说他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的数字。
要说他立志当桥梁专家的事,那是在茅以升上中学的时候,在他的发生了一起"文德桥倒塌"的事故。当时在桥上行走的人都掉进了河里,死了很多无辜的。茅以升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痛心,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建一座坚固的桥。后来,茅以升终于学有所成,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远渡重洋去了**留学。回国后他被请去作钱塘江大桥的***。就这样在茅以升和他的同事们的下,终于建成了钱塘江大桥,他的设计图纸被**桥梁设计专家华德尔博士看了后赞不绝口。
*数学家的小故事10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长大。父亲曾在**香让学院及**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科学院院士、**大学名誉博士、*科学院外籍院士、**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的博士研究生,要为*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数学的小故事10篇(扩展2)
——*数学家的小故事10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1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行*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行于这两*面的*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的小故事2
高扬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定义、定理、法则**着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更复杂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时间里,自身潜在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数学会创始时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数学会在**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第一次全国*,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63人中惟一女**。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数学家的小故事3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数学家的小故事4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行*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行于这两*面的*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的小故事5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 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家提供了广阔舞台。这就是至今成为人们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岁的华罗庚爷爷带着一丝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他曾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位勤杂工。
*数学家的小故事6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数学家的小故事7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
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数学家的小故事8
张丘建,北魏时清河(今河北临清市一带)人,生*不详,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有《张丘建算经》传世。
《张丘建算经》约成书于公元466—485年间,共三卷93题,包括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利息等各方面的计算问题。其体例为问答式,条理精密,文词古雅,是*古代数学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数学资料库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后世学者北周甄鸾、唐李淳风相继为该书做了注释。特别是唐代,经太史令李淳风注释整理,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当时算学馆先生的必读书目。《算经十书》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候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数术记贵》等十种。《算经十书》至清代多已佚失。乾隆初年(1736)以后,戴震致力整理古代算书,复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使后人得见古代数学面目。
张丘建一生从事数学研究,造诣很深。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鸡术”等是其主要成就。“百鸡术”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13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算经》、15世纪*阿尔卡西《算术之钥》等著作中均出现有相同的问题。张丘建在《算经》中较早提出了“百鸡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每只公鸡价值5元,母鸡价值3元,3只小鸡价值1元,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公鸡、母鸡、小鸡各可以买多少只?”“百鸡问题长期以来被作为讲解不定方程的入门例子。
据传、张丘建小时候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尤其是计算能力超群,被人誉为“神童“。当时的数学家夏侯阳得知这个消息后,有意收张丘建为徒,但不知他是否真象传说中那样极具数学天赋,于是便找到了张丘建,当面出了道题来考他。题目是这样的:有甲乙两个和尚为寺庙分头去化缘,半个月后他俩化到些银两回到寺庙。此时若乙给甲10两银子,甲比乙所多的是乙余下的5倍;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问甲乙各化到多少银两?
小丘建略加思考便有了主意,他说:“根据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可知,原来甲比乙多10+10=20两银子。再根据若乙给甲10银子,可以判定此时甲比乙多了20两,加上原来多的20两共计多出40两,而这多出40两正是乙余下的5倍,所以乙余下的银子是40÷5=8两,而这余下的8两是乙给了甲10两后所剩下的银子,所以可以得知乙化到的10+8=18两银子,则甲化到18+20=38两银子。”听了小丘建的回答,夏侯阳十分满意,马上收小丘建为徒。这道题目在《张丘建算经》中有记载,故事不足为信,但可以从中加深对该书的了解。
*数学家的小故事9
(1910.9.10一1970.12.18)是*数学家,生卒于**.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从小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父亲聘请教师讲授'四书五经',到14岁才入**汇文中学念高一。1928年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因对数学有强烈的爱好,次年转学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从一年级读起。1933年在清华大学以理学士毕业,考**留英的名额,因体重太轻不合格未能成行。休养一年后在**大学任助教。1936年再次考取留英名额,派往伦敦大学Galton实验室和统计系攻读学位。1938年得英国哲学博士,1940年得英国科学博士。毕业后返回祖国在西南*任教授。1945年赴美,先后在哥伦比亚、伯克莱和北卡罗莱纳大学任访问教授。1947年****前夕,回国在**大学任教授,直到1970年去世。**后,他是第一批当选的学部委员。
许宝騄是*概率统计领域内享有国际声誉的第一位数学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两个方面。
数理统计方面,在1938年到1945年这一期间,他对Ney-man-Pearson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得到了一些重要的非中心分布,论证了F检验在上述理论中的优良性,这些都是奠基性的工作;同时他对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精确分布和极限分布得到了重要的结果,导出正态分布样本协方差矩阵特征根的联合分布和极限分布,这些结果是多元分析中的基石。以上这两方面的工作确立了他在数理统计中的国际上的地位。晚年,他致力于组合设计的构造,也有重要的工作。
概率论方面,在1945-47年间,他潜心于**和的极限分布的研究,由于消息闭塞,所得结果大部分与Kolmogorov的工作相重,但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50年代他对马氏过程发生了兴趣,在这一方向写了几篇重要的论文。
以上提到的工作,除**和这一部分外,都收集在Springer出版社1983年出的《许宝騄全集》(英文版)中。
*数学家的小故事10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长大。父亲曾在**香让学院及**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科学院院士、**大学名誉博士、*科学院外籍院士、**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的博士研究生,要为*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数学的小故事10篇(扩展3)
——*数学家的小故事10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1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行*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行于这两*面的*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的小故事2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一批同样长短粗细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不用时放在特制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称为“算术”。算筹在*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记述,现在所见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乘除法筹算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筹算法。今天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是由外国传入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家的小故事3
高扬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定义、定理、法则**着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更复杂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时间里,自身潜在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数学会创始时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数学会在**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第一次全国*,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63人中惟一女**。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数学家的小故事4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
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数学家的小故事5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仙台见最后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怀。
*数学家的小故事6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一批同样长短粗细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不用时放在特制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称为“算术”。算筹在*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记述,现在所见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乘除法筹算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筹算法。今天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是由外国传入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家的小故事7
高扬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定义、定理、法则**着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更复杂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时间里,自身潜在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数学会创始时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数学会在**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第一次全国*,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63人中惟一女**。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数学家的小故事8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数学家的小故事9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长大。父亲曾在**香让学院及**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科学院院士、**大学名誉博士、*科学院外籍院士、**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的博士研究生,要为*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数学家的小故事10
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南朝做官,因而他出生于南方。 晋朝末年,由于北方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祖冲之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祖家历代对天文历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小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歆、张衡、王蕃、刘徽等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继续钻研,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曾将自古代到他生活年代为止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全部整理了一遍,并且通过亲自观测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行的何承天(公元370—447年)编定的历法有许多严重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始编制另一种新的历法。
宋大明6年(公元462年),33岁的祖冲之编好了新的历法“大明历”。这是一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了当时朝廷中最得势人物戴法兴的反对。许多**惧怕戴法兴的**,不敢对祖冲之新历作公正的评定。祖冲之为了坚持真理,勇敢地与戴法兴展开了辩论,他写了一篇有名的《驳议》,逐条驳斥了戴法兴的无理责难。这场辩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之间的尖锐**。戴法兴等人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古制,是不可革的,是“万世不易”的,他们认为天文历法不是“凡人”可以修改的,他们说:“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甚至进一步责骂祖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反驳。他认为日月五星的运行“非出神怪”,“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行细心的观测和推算。孟子早先所说“千年之日至(夏至、冬至)可生而致”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祖冲之在《驳议》中写了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愿闻显据,以覆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他希望双方都拿出真实的证据,辨明真正的是非,至于造谣和中伤,那是他丝毫不怕的。由于种种阻碍,大明历一直到他死后十年,在梁朝才得以颁行(公元510年)。
祖冲之除天文历法和数学之外,对机械方面也有研究,他制造过“指南车”和“千里船”,此外,他对音律也很精通,对古代的许多书籍进行过注释,他还写过十卷小说,他真称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关于他在数学方面的著作,最著名的要算是《缀术》,此外还有《九章算术译注》、《重差注》等等,但这些也都失传了。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继承了祖冲之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他父亲的成就。祖冲之的“大明历”就是经过祖暅三次建议之后才被梁朝采用的。关于球体体积的计算也是作为祖暅的工作流传下来的。祖暅终生好学不倦。传说他小的时候,专心读书,连打雷也不觉得,走路时思考问题,曾经撞到别人身上。
祖冲之父子的名字,不仅在**已是受到称道,在世界上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数学的小故事10篇(扩展4)
——感恩的小故事10篇
感恩的小故事1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的那种。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可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再准备来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
感恩的小故事2
一年级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聚集在一个非常温暖的气氛。老师们抛出千篇一律的话题,让每个学生谈论他们的理想。小孩子说话热情,医生,老板,*,科学家,宇航员……每个理想都是伟大的。
轮到**旁边的男孩时,他停了一会儿,然后说:“我不理想。”
热闹的会场顿时静了下来,孩子们和家长们都看着这个“不理想”的男孩。老师也很惊讶:为什么?你长大后不想做任何事吗?
他回头看了一眼坐在后排的母亲,鼓起勇气向自己解释道:“事实上,我有很多理想。”他的脸变红了。“我想成为一名清洁工,但我的母亲责备我没有生气;然后我想卖花,我的父亲也责备我。
当理想一再被父母拒绝时,他们最终没有理想。
男孩的母亲立刻***为自己辩护:老师,这个孩子没有远大的理想,但要羞辱我们,我们能做什么呢?
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
有个孩子在他的作文《我的理想》中写道:“我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海盗,梦想拥有一大盒珠宝,然后得到一位美丽的公主。”但老师给了他很高的分数,称赞他的创意理想;还有一个孩子,他的理想是当一个挖粪工!班上50个学生中,30个想成为科学家,10个想成为工程师,9个想成为艺术家。他与众不同,雄心勃勃。但是老师批评他真诚的感情和独特的想法。
当然,《加勒比海盗》并没有成长为一名海盗,后来成为了华语流行情歌《**》。他的名字叫张信哲。事实上,“粪工”一天也不出粪。当他们长大后,他们成为了作家。他的名字叫郑元杰。
成为一只小鸭,一个超市阿姨
这两个故事印证了我对**理想的**。我第一次问女儿她的理想是在她三岁的时候。
“**长大后想做什么?”
“成为一个丑小鸭。”
当时,她的回答立即遭到了父亲的拒绝:不能做鸭子,我们是人,怎样才能减少陪伴家禽的理想?
感恩的小故事3
我上床的时候是晚上11点,窗户外面下着小雪。我缩到被子里面,拿起闹钟,发现闹钟停了,我忘买电池了。天这么冷,我不愿意再起来。我就给妈妈打了个长途电话:
”妈,我闹钟没电池了,明天还要去公司开会,要赶早,你六点的时候给我个电话叫我起床吧。“
妈妈在那头的声音有点哑,可能已经睡了,她说:”好,乖。“
电话响的时候我在做一个美梦,外面的天黑黑的。妈妈在那边说:”小桔你快起床,今天要开会的。“我抬手看表,才五点四十。我不耐烦地叫起来,”我不是叫你六点吗?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呢,被你搅了!“妈妈在那头突然不说话了,我挂了电话。
起来梳洗好,出门。天气真冷啊,漫天的雪,天地间茫茫一片。公车站台上我不停地跺着脚。周围黑漆漆的,我旁边却站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听着老先生对老太太说:”你看你一晚都没有睡好,早几个小时就开始催我了,现在等这么久。“
是啊,第一趟班车还要五分钟才来呢。终于车来了,我上车。开车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他等我上车之后就轰轰地把车开走了。我说:”喂,司机,下面还有两位老人呢,天气这么冷,人家等了很久,你怎么不等他们上车就开车?“
那个小伙子很神气地说:”没关系的,那是我爸爸妈妈!今天是我第一天开公交,他们来看我的!“
我突然就哭了——我看到爸爸发来的短消息:”女儿,妈妈说,是她不好,她一直没有睡好,很早就醒了,担心你会迟到。“
忽然想起一句犹太人谚语: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感恩的小故事4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感恩的小故事5
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感恩的小故事6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感恩的小故事7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感恩的小故事8
六元钱买来的爱
公司规模扩大后,他就很少回家看望母亲。想起来时,就打个电话,跟母亲说上几句话,大多数时候,都是匆匆忙忙的。甚至有时候,母亲话还没说完,他这边就正因处理手头上的事情,把电话掐断了。
他不知道,电话那头的母亲,握着电话线的手僵着,然后微笑着摇摇头,叹了口气。
那个夏天,他乘飞机回家办事,正好回趟家看望母亲。回到家也没别的事,主要是陪母亲看看电视,聊聊天。
第二天,母亲说,咱俩去买鸡蛋吧!
他一听就笑了。在公司里,他是大经理,有专门的秘书与司机。但他点点头说,好。
随母亲出了门。母亲说,去某某超市。他问,附近不是有家超市吗?母亲眨眨眼,有些得意,说,某某超市的鸡蛋便宜,一斤三块二,附近的这家要三块四。他咋了咋舌。
走到路边,正准备抬手打车,母亲说,坐12路车吧。他问,为什么坐12路?母亲说,12路车是某超市的专用车,免费,坐别的公交车,还要花两块钱。他又笑了,说好。
坐上12路大客车。车上差不多都是些老头老太太,跟母亲很熟了,听说他是陪母亲买鸡蛋的,都用暖暖的眼神看着他,好像他是大家的'儿子。他的心里,也暖暖的。
买了10斤鸡蛋。母亲拉着他在超市的休息椅坐着,说,我们在那里等一小时。他惊讶地问,一小时?母亲点点头说,下趟12路车回来,还得一小时。他觉得有着急的火苗在心里“噌”地蹿起,但还是忍了,用耐性将火苗熄灭。
母亲跟他东拉西扯,说起他上学时的一些事。一小时的时刻,过得倒也不算太慢。
最后坐上12路。下了车,他拎着鸡蛋,嘘出一口气。母亲看起来格外高兴,扳着手指算,1斤鸡蛋省两毛钱,10斤鸡蛋省两块钱,来回的车费,两人省四块钱,加起来共省下六块钱。
他脑子里也迅速计算,从出门到此刻,共用了四小时,四小时的时刻,在公司里,他能够创造出上万元的价值。他在心里叹了一下。
快到家时,走过一个水果摊,母亲用六元钱买下一个大西瓜。
回到家,西瓜切开,露出鲜红的瓜瓤。他早就渴了,拿起一块,迫不及待地吃起来。西瓜甜极了,他吃得“呼噜呼噜”的,像小猪一样。
好久没有这样痛快地吃水果了。一抬头,母亲正看着他,眼睛有些潮湿,脸上却是极大的满足与疼爱。他的心,像琴弦被拨动了一下。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小时候,家里十分穷,他又馋得很。他常常在傍晚,偷偷去捡别人吃剩的西瓜皮,拿到河水里冲一下,便贪婪地啃起来。母亲知道了,用了三个晚上编织草绳,又用编草绳挣的钱给他买西瓜,然后看着他小猪一样吃着。
他怔怔地看着母亲,将满嘴西瓜咽下。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母亲。艰难时,母亲靠着勤劳与节俭,供他上学,将他养大;富足时,勤俭作为母亲的生活方式,依然能带给她满足与幸福。而此刻,富足的他却换不来时刻陪母亲说一会话,母亲用这四个小时换来的,是与儿子共同相处的时光!
他的脸上露出笑容,庆幸这天最后耐住性子陪母亲省下六元钱。这六元钱,跟自己在公司创造的上万元相比,是等价的。正因,许多时候,时刻与金钱就该为爱而存在。
感恩的小故事9
没有上锁的门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著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妈!」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的女儿拖著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时把她吓了一跳。「好个性,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著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问道:「妈,这天你怎样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样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这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因此十年来门从没锁过。」
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著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十年前的样貌,紧紧锁上房门睡著了。
没有上锁的门
家人的爱是期望的摇篮,
感谢家的温暖,
给予不断成长的动力。
感恩的小故事10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的那种。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可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再准备来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
数学的小故事10篇(扩展5)
——数学阅读小故事3篇
数学阅读小故事1
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充满了无穷的知识与奥妙!
有一次,爸爸给我布置的作业里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我在解上面这道题时,想到了两种不一样方法。一种千米数少,一种千米数多。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结果吧。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怎么样,简单吧!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数学阅读小故事2
上海世博盛会在上海举行,截止8月14上午10点12分左右世博会参观人数已经突破4000万人次,有望创下世博会历史的最高纪录。
自8月12日至8月14日,上海市最高气温已连续三天超过39℃,截至今天10时,世博园区温度达37℃。由于天气炎热,这周的人数明显下降。
在世博会参观,纪念品和餐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参加世博会预计人数7000万人中有60%在会场内用餐一次,如果以*均每人消费30元计,则餐饮收入为7.8亿元***;估计参观者90%会在会场内饮用饮料,以*均每人消费10元计算,饮料费收入为3.9亿元***。估计30%的参观者会在会场内购买旅游纪念品,以*均每人消费30元计,纪念品销售额达3.9亿元。综合各项,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直接销售收入将接近15亿元。
啊!真没有想到这次上海世博会能吸引这么多游客!
数学阅读小故事3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就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就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就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数学的小故事10篇(扩展6)
——和数学的趣味小故事3篇
和数学的趣味小故事1
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和数学的趣味小故事2
库默尔屈就为一个中学教师时,有一天上课,在黑板上运算却忘了七和九的乘积!他犹豫很久讲不下去时,有学生说答案是61,他依着写下了。
怎知另一声音说他应该写69。库默尔当然晓得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至于是61、69或其他数目,他不能决定了。于是他开始分析,高声说61是质数,不会是一个乘积,65是5的倍数,67也是质数69看来太大,所以答案是63吧!
数学的小故事10篇(扩展7)
——数学小故事 (菁选3篇)
数学小故事1
孙悟空喝牛奶
唐僧师徒四人走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他们又饿又累,猪八戒想:如果有一顿美餐该有多好啊!孙悟空可没有八戒那么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够了。孙悟空想着想着,眼前就出现了一户人家,门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孙悟空连忙上前,准备把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却说:“大圣且慢,如果您想喝这杯奶就必须回答对一道数学题。孙悟空想,不就一道数学题吗,难不倒俺老孙。孙悟空就答应了。那位主人家出题: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满水,再喝1/3,又加满水,最后把这杯饮料全喝下,问你喝的牛奶和水哪个多些?为什么?
孙悟空一看,挠挠头,不一会儿功夫就算出来了,并且喝到了这杯牛奶。同学们,你知道答案吗?试试看。
数学小故事2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数学小故事3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搞笑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方数,有35个头;从下方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明白《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