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1

  《鹊桥仙》翻译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鹊桥仙》原诗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赏析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秦观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扬州高邮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劝善录》、《逆旅集》等。为“苏门四学士”、“苏门***”之一。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2

  鹊桥仙·夜闻杜鹃

  作者: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_旅。

  译文

  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简评

  梦中还是从戎南郑的边城角声,醒来却是闻羁旅成都的杜鹃啼鸣。“千里曜戈甲”的壮景,由此破碎为茅檐孤灯的暗夜;那“气吞残虏”的雄怀,又何堪临对这春晚的“连江风雨”?杜鹃是蜀中望帝的化身,它的啼鸣,似乎总在提醒羁人“归去”。但放翁的志向,本就在“欲倾天上银河水,净洗关中胡虏尘”,他也曾在

  中再三申诉:“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那么,这“故山”就不应只指故乡山阴,当还包含了半壁液沦落的故国河山。而半世飘然的“羁旅”,更还伴和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无限悲慨了。

  赏析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凉的格调,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讲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阅读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1)

——《鹊桥仙》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

《鹊桥仙》原文、注释及赏析1

  原文:

  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宋代:赵以夫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译文: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佳人的心事有谁能够知晓呢!与他相逢的初次是在自己的小红楼一次宴会,那是个天凉暑退、夜色沉沉的难忘之夜。竹韵荷风,多么美丽,幽僻的场所,二人初通情爱之后的再度相逢。短暂相会很快过去了,就像空中飘浮的云彩,霎那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一去而不复返了。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泪珠滴落,湿润了精美的信笺;小楼中仍然弥漫着珠饰的香气。然住事如过眼烟云,旧情终难以续,苦苦思恋的结果呢,却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牛郎织女银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鹊桥相会,可是自己却与情人永无相见之日。

  注释:

  翠绡(xiāo)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鹊桥仙:词牌名。富沙:地名,即古建瓯县城,为词人任职所在之地。翠绡: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

  锦笺(jiān)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歇:消散。

  赏析:

  这首词是为友人写的伤离之作,抒写作者对歌伶乐伎及其所**的那个社会阶层不幸女性们的深切同情。全词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是说在初秋日,天凉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楼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赠给他一条碧色的丝巾,表述她内心的情意。依内容次序,三句应当逆读,词中这样安排,即使句子顿挫有味,亦能突出“翠绡”一语。翠绡是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翠绡传情,故夜宴亦倍添欢乐,天气也仿佛格外清爽。总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欢宴”二字,写场面、气氛,烘托出恋人,当时的欢乐与幸福。“欢宴”与“翠绡”句对照,说明:她在“欢宴”的大庭广众之中偷偷赠物传情,她爱得是那样深,那样急切,简直有点忘乎所以。这一句寥寥数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节日、时间、地点、天气到人物,无不美好,让人难以忘怀。

  “竹边荷外再相逢”句则是说这是暗通情愫之后的一次幽会,地点在荷塘附近的丛竹旁边。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传情,这回则可以尽情地互诉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笔峰一转,传达的情意变了。如果说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这一句则是美好的惆怅,因为在苦苦盼望之后的相会是那么匆匆逝去,就像“碧云飞去”一样,不能不令人无奈、愁苦。这两句对往昔的回忆,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缕闲愁,万种情思。

  “锦笺”二句,睹物怀人,叹惋无尽。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是她捎来的信笺。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二句写欢聚已逝只能面对她情意绵绵的信和尚带余香的赠物空自追念,低回不已。一“尚”、一“未”,写记忆犹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启愁怀。锦笺墨迹未干,珠饰还散发着她的香气,而往事浮云,旧情难续。万种愁怀,由“空惹”一句道出。说“空惹”,或许是由于信物尚存,难成眷属;或许是由于旧情未泯,人已杳然。总之,这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爱情的悲剧。悲剧已成,“锦笺”“珠香”,于事无补:“闲愁千缕”,也是自寻烦恼罢了。但是,惹出“闲愁千缕”的,不仅是她的所赠,还有七夕这个**的夜晚以及跟它有关的神话传说。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古人七夕词,无不提到牛郎织女,感慨他们一年才一见的刻骨相思,但秦观却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新意也有深意。赵以夫此词也是更进一步地写,认为自已和情人还不如牛郎织女,他们尚能一年一见,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见却杳杳无期。

  总之,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上下互相映衬,中心十分突出。全词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鹊桥仙》原文、注释及赏析2

  鹊桥仙·一竿风月

  朝代:宋 代 ‖ 作者:陆 游

  原文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译文

  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更不用说还会到闹市深处去了。

  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当时的人们错把我比作披蓑垂钓的严光,然而,我更愿作一位无名的渔父。

  注释

  ①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②一竿风月:风月中垂一钓竿。

  ③蓑(suō):蓑衣。

  ④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

  ⑤况肯:更何况。

  ⑥红尘:指俗世。

  ⑦棹(zhào):指船桨。

  ⑧潮*系缆:潮水满涨时停船捕鱼。

  ⑨浩歌:指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⑩严光:即严子陵,汉代著名隐士。

  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赏析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读者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鹊桥仙》是北宋词人秦观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鹊桥仙》原文、注释及赏析3

  原文:

  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宋代:赵以夫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译文: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佳人的心事有谁能够知晓呢!与他相逢的初次是在自己的小红楼一次宴会,那是个天凉暑退、夜色沉沉的难忘之夜。竹韵荷风,多么美丽,幽僻的场所,二人初通情爱之后的再度相逢。短暂相会很快过去了,就像空中飘浮的云彩,霎那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一去而不复返了。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泪珠滴落,湿润了精美的信笺;小楼中仍然弥漫着珠饰的香气。然住事如过眼烟云,旧情终难以续,苦苦思恋的结果呢,却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牛郎织女银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鹊桥相会,可是自己却与情人永无相见之日。

  注释:

  翠绡(xiāo)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鹊桥仙:词牌名。富沙:地名,即古建瓯县城,为词人任职所在之地。翠绡: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

  锦笺(jiān)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歇:消散。

  赏析:

  这首词是为友人写的伤离之作,抒写作者对歌伶乐伎及其所**的那个社会阶层不幸女性们的深切同情。全词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是说在初秋日,天凉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楼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赠给他一条碧色的丝巾,表述她内心的情意。依内容次序,三句应当逆读,词中这样安排,即使句子顿挫有味,亦能突出“翠绡”一语。翠绡是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翠绡传情,故夜宴亦倍添欢乐,天气也仿佛格外清爽。总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欢宴”二字,写场面、气氛,烘托出恋人,当时的欢乐与幸福。“欢宴”与“翠绡”句对照,说明:她在“欢宴”的大庭广众之中偷偷赠物传情,她爱得是那样深,那样急切,简直有点忘乎所以。这一句寥寥数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节日、时间、地点、天气到人物,无不美好,让人难以忘怀。

  “竹边荷外再相逢”句则是说这是暗通情愫之后的一次幽会,地点在荷塘附近的丛竹旁边。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传情,这回则可以尽情地互诉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笔峰一转,传达的情意变了。如果说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这一句则是美好的惆怅,因为在苦苦盼望之后的相会是那么匆匆逝去,就像“碧云飞去”一样,不能不令人无奈、愁苦。这两句对往昔的回忆,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缕闲愁,万种情思。

  “锦笺”二句,睹物怀人,叹惋无尽。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是她捎来的信笺。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二句写欢聚已逝只能面对她情意绵绵的信和尚带余香的赠物空自追念,低回不已。一“尚”、一“未”,写记忆犹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启愁怀。锦笺墨迹未干,珠饰还散发着她的香气,而往事浮云,旧情难续。万种愁怀,由“空惹”一句道出。说“空惹”,或许是由于信物尚存,难成眷属;或许是由于旧情未泯,人已杳然。总之,这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爱情的悲剧。悲剧已成,“锦笺”“珠香”,于事无补:“闲愁千缕”,也是自寻烦恼罢了。但是,惹出“闲愁千缕”的,不仅是她的所赠,还有七夕这个**的夜晚以及跟它有关的神话传说。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古人七夕词,无不提到牛郎织女,感慨他们一年才一见的刻骨相思,但秦观却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新意也有深意。赵以夫此词也是更进一步地写,认为自已和情人还不如牛郎织女,他们尚能一年一见,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见却杳杳无期。

  总之,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上下互相映衬,中心十分突出。全词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2)

——《鹊桥仙》原文及其翻译3篇

《鹊桥仙》原文及其翻译1

  原文: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翻译一:

  彩云显露着自己的乖巧,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

  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团圆在金风**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

  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

  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朝暮暮度此生。

  翻译二:

  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

  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我的朝欢暮乐?

  作者评价: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人的诗里),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

《鹊桥仙》原文及其翻译2

  原文: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译文

  梧桐树叶才刚刚长出碧绿叶片,桂花才吐蕊,池塘上略微有些凋谢的莲花。此刻正在合欢楼中穿针引线,抬头望去,只见高悬的明月像玉盘那样洁明,那清辉如水一般流泻而下。

  蜘蛛忙着吐丝结网,喜鹊却懒懒的,都没有搭起鹊桥。牛郎没心思耕田,织女也顾不得纺织,只为了能在七夕这一天相会,可是看来,他两人的佳期却难被成全了。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

  初出:刚开始下落。叶申芗《本事词》作“初坠”。

  玉盘:喻月亮。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蛛忙:谓蜘蛛忙于织网。

  鹊:喜鹊,神话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

  耕慵句:神话传说牛郎耕田,织女纺织,当七夕佳会之时,他们都不再劳作,因而显得“慵”、“倦”了。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赏析:

  词的上阙,起笔自然,虽然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但有几分凄凉:

  偶尔轻坠而下的碧绿色梧桐叶,那吐着馥郁清香的桂花,还有水塘中微微凋谢的荷花。楼上的姑娘们,都正忙着在穿针引线,默默地乞求着织女能给自己以智慧和心灵手巧。远望高挂的明月,它那洒下的清辉,正如水一般清澈。

  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每逢这天的夜晚,相传是天上美丽善良的织女,要与勤劳勇敢的牛郎在鹊桥相会。

  穿针人,指的既是天下女子,也包括了自己。据《**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七夕的夜里,大凡世间的女子都会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唐朝诗人祖咏有《七夕》诗曰: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词的下阙,句奇意新,那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却隐藏了一个普通女子最为缜密的.心思:

  姑娘们小盒子里关着的蜘蛛,都已经开始在忙着结网了,唯独不见银河里的喜鹊忙着搭桥。此时的牛郎不肯耕田,织女也没有心思纺织了。他们远隔银河,相互守望。看来,今晚他俩要辜负几千年来人们心中向往的这么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了。每逢此际,人间是要经过一年的时间等待。而天上的牛郎织女,人家也不过,仅仅只是才过了一夜的相思罢了。

  她清醒地意识到,无论自己怎么貌美才高,每天的强颜欢笑,逢场作戏,她就似一枝任人攀枝的柳。再说女人美丽的青春和男人所喜好的姿色,迟早都会有那么一天,如荷花般凄然凋零。

  她也暗自说:只羡鸳鸯不羡仙。

  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固然美好,可他们也有寂寞地守望在银河两端的时候。

  强颜欢笑,逢场作戏,这分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只不过,想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既真实又简单的爱情。

  人间爱,天上恋,谁比谁更长久,谁又比谁更浪漫?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3)

——鹊桥仙·碧梧初出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鹊桥仙·碧梧初出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鹊桥仙·碧梧初出

  宋代: 严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译文: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梧桐树叶才刚刚长出碧绿叶片,桂花才吐蕊,池塘上略微有些凋谢的莲花。此刻正在合欢楼中穿针引线,抬头望去,只见高悬的明月像玉盘那样洁明,那清辉如水一般流泻而下。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蜘蛛忙着吐丝结网,喜鹊却懒懒的,都没有搭起鹊桥。牛郎没心思耕田,织女也顾不得纺织,只为了能在七夕这一天相会,可是看来,他两人的佳期却难被成全了。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

  注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xiè)。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初出:刚开始下落。叶申芗《本事词》作“初坠”。玉盘:喻月亮。

  蛛忙鹊懒,耕慵(yōng)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蛛忙:谓蜘蛛忙于织网。鹊:喜鹊,神话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耕慵句:神话传说牛郎耕田,织女纺织,当七夕佳会之时,他们都不再劳作,因而显得“慵”、“倦”了。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赏析:

  该词以七夕牛郎织女故事为题,写出人们处处传说其故事的时风民俗。结尾渗透了神话传说气氛,显露出对天上仙境的向往之情,也是对牛郎织女美满爱情的向往之情。这首词咏七夕却不正面接触故事,而是从侧面轻轻叙说,新颖的角度给人全新的感受。

  上片五句为清幽静谧的环境描写,作者对周围的事物作了仔细的观察。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梧桐刚开始萌出青绿色的叶,桂花才吐蕊,池水里的花已开始衰落。其中“桂花”一词点明了时间一秋天。以上三句都为描景句,作者环视庭园的景致,园中的碧梧、桂花都富有生气,呈现了恬静的生活气息。

  “穿针人在合欢楼”句,“穿针人”为作者自己,作者交代自己正在合欢楼穿针引线,说明她边做女工,边赏园景。她抬头望去,“正月露、玉盘高泻”,一轮明月刚刚露出在庭园的上空,它象玉盘那样洁明,从高空泻下银光。其中“月露”一词点明了时间为刚入夜。

  下片五句由日常事引出感慨。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儆古今佳话”三句,道出了古往今来的人生之道,入夜后,蜘蛛忙于织网,白天欢噪的鹊鸟已入巢,耕地的、织布的农家辛劳一天也已困倦,自古至今都如此往复,只不过碌碌终生而已。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正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慨叹天上、人世之差异。全词上阕为描景,下阕为议事。描景句里,作者注重选用副词,如“才”、“微”、“正”,这些副词可以恰如其分地起说明的作用。“才吐”说明“桂花”还未完全绽开;“微谢”说明花的盛开期刚过,花瓣刚有缩卷:“正月露”说明月亮升起不久,入夜时间不长。这足以说明作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观察得很仔细。上阕的动词“初”、“露”、“泻”,对突出事物的形象很有用,“初出”,说明梧桐绽叶不久,给人一种新生的感觉;“月露”,说明月亮露头不久,给人也是一种新生的感觉;“高泻”,月光一泻千里,在夜空中是那样的美。由于用了“露”泻”两个动词,就使“正月露、玉盘高泻”句成为动句,形象逼真、生动。下阕的议事句里,“蛛忙鹊懒”句中“忙”与“懒”为反义词,在句中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耕慵织倦”句中,“慵”与“倦”为同义词连用,可使词句语意完满。作者精心选用词语,意为增强表达效果。

鹊桥仙·碧梧初出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译文

  梧桐树叶才刚刚长出碧绿叶片,桂花才吐蕊,池塘上略微有些凋谢的莲花。此刻正在合欢楼中穿针引线,抬头望去,只见高悬的明月像玉盘那样洁明,那清辉如水一般流泻而下。

  蜘蛛忙着吐丝结网,喜鹊却懒懒的,都没有搭起鹊桥。牛郎没心思耕田,织女也顾不得纺织,只为了能在七夕这一天相会,可是看来,他两人的佳期却难被成全了。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

  初出:刚开始下落。叶申芗《本事词》作“初坠”。

  玉盘:喻月亮。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蛛忙:谓蜘蛛忙于织网。

  鹊:喜鹊,神话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

  耕慵句:神话传说牛郎耕田,织女纺织,当七夕佳会之时,他们都不再劳作,因而显得“慵”、“倦”了。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赏析:

  词的上阙,起笔自然,虽然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但有几分凄凉:

  偶尔轻坠而下的碧绿色梧桐叶,那吐着馥郁清香的桂花,还有水塘中微微凋谢的荷花。楼上的姑娘们,都正忙着在穿针引线,默默地乞求着织女能给自己以智慧和心灵手巧。远望高挂的明月,它那洒下的清辉,正如水一般清澈。

  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每逢这天的夜晚,相传是天上美丽善良的织女,要与勤劳勇敢的牛郎在鹊桥相会。

  穿针人,指的既是天下女子,也包括了自己。据《**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七夕的夜里,大凡世间的女子都会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唐朝诗人祖咏有《七夕》诗曰: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词的下阙,句奇意新,那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却隐藏了一个普通女子最为缜密的心思:

  姑娘们小盒子里关着的蜘蛛,都已经开始在忙着结网了,唯独不见银河里的喜鹊忙着搭桥。此时的牛郎不肯耕田,织女也没有心思纺织了。他们远隔银河,相互守望。看来,今晚他俩要辜负几千年来人们心中向往的这么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了。每逢此际,人间是要经过一年的时间等待。而天上的牛郎织女,人家也不过,仅仅只是才过了一夜的.相思罢了。

  她清醒地意识到,无论自己怎么貌美才高,每天的强颜欢笑,逢场作戏,她就似一枝任人攀枝的柳。再说女人美丽的青春和男人所喜好的姿色,迟早都会有那么一天,如荷花般凄然凋零。

  她也暗自说:只羡鸳鸯不羡仙。

  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固然美好,可他们也有寂寞地守望在银河两端的时候。

  强颜欢笑,逢场作戏,这分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只不过,想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既真实又简单的爱情。

  人间爱,天上恋,谁比谁更长久,谁又比谁更浪漫?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4)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翻译

  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纵然还有三分春色,那一分惆怅也无法免去。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

  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美丽的歌女斜靠在合江楼边。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注释

  九十日春:农历正月至三月。

  榆荚:榆树果实,初春时先于叶生,状似钱而小,暮春时飘落。此句指雨打榆荚零落。

  柳花球:柳絮染尘成球。此句指风吹絮球翻滚。

  使君:惠州知州詹范。

  合江楼:作者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暮春。是时,东坡61岁,在惠州贬所宴饮州守詹范时,有感于仕途之变,便作下了这首词。

  赏析

  上片,惜春伤春,无须“贪忙”,“追游”。与密州时作的同词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样,惜春。面对同样的春,产生着同样的心情。那时,朝廷****激烈,词人回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紧接着点化运用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浅了,只是词人未看到日后还有“风雨”,哪怕是“一分风雨”,未想到日后又要谪贬儋州;但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

  下片,叹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词人此时处境**,心境凄凉,深感自己夕阳黄昏,硬是把棺材准备好了。正因所处社会环境、**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观念随之也发生变化,艺术欣赏及其作品的意境发生变化,所以他把密州时作的同词牌的词的下片作了修改。尽管它反映了词人对人生的依恋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仙境不见了,西王母、东皇太乙在东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么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的象征了。“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佳人斜倚合江楼”,唯有我那朝云,病魔缠身,“斜倚”而立,留恋着“合江楼”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们是净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净”)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总眉愁”)。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全词,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下片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人的感情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意境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用语的变化。笼罩全词的是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临江仙·探梅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翻译

  老来惜花之心虽已减,爱梅还绕江村去探寻。玉溪梅花一枝先报春。毫无花儿柔媚娇艳的姿态,洁白雅淡全然是雪精神。

  欣赏青山秀色已嫌多余,只为梅花写下清新词句。竹林下流水带走水上云。酒醉中全然记不得,回家路上月出天黄昏。。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韵。

  老去:谓人渐趋衰老。

  心已懒:情意已减退。

  一枝先破:春天梅花先开。一枝,指梅花。破,绽开,开放。

  玉溪:水名,即江西信江,信江在玉山县境叫玉溪。

  花态度:谓花的柔媚之态。态度,姿态。

  雪精神:如雪一样高洁的精神。

  剩向:尽向。

  餐秀色:秀色可餐,极赞妇女容色之美,也可用以形容山川秀丽,此取后义。

  渠:他(方言),此即指梅。

  著句清新:写清新的词句。

  浑:简直,全。

  赏析

  这首词题旨在次句“爱梅”二字。故全篇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就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

  起句:“老去惜花心已懒”,用笔逆入,以扫为生。次句“爱梅犹绕江村”,“犹”字与“已”字相对,突出梅花与众卉之不同。年齿老大,无意赏花,乃人情之常,然而不能忘情者,唯梅而已。陆游咏梅词云“幽姿不入少年场”,把少年繁华与烂漫花事并提,可见烈士暮年,偏赏梅花,有同嗜焉。下三句写所见梅花。“一枝先破玉溪春”,言眼前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玉溪”,写出溪水清澈,有碧玉之色,水流垮琮,亦有溅玉之声。“更无”两句,仍以梅花与一般花卉对比来写。众花开时,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招蜂引蝶。所谓“花态度”,乃娇媚俗艳之品。自来审美鉴赏中,有冰清玉洁、骨冷神清、风清骨峻等语,所谓“雪精神”,即包含清、冷、峻、洁多种审美因素。“花态度”与“雪精神”之别,实为雅俗之辨,志士与庸人之分。

  上片写梅之高洁可爱,下片写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过片承“爱梅犹绕江村”句,谓寻梅直至溪山深处。“胜向空山餐秀色”,隐用前人诗句。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诗:“鲜肤一向润,秀色若可餐。”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此句是说梅花比佳人秀色更可爱。这两句意谓:我最爱到这山水幽静处,饱餐梅之秀色,为它写下新诗佳句,沉吟细品,觉沆瀣生牙颊间。“竹根流水带溪云”,是写梅之周围景物,也是词人醉卧之境。宋人咏梅,往往以水云萦拂,以幽篁相伴,其他俗艳之物,皆不得滥入。结尾两句,见词人之忘情。醉来与梅花晤对,惬意舒心,留连忘返。卧枕竹根,仰观流云,耳边溪水溅溅,梅花清香沁人,人间是非,一时净尽。可以说,这既是一首咏梅词,也是一首记游词。词人乘兴而来,踏月而归,一日清赏,可抵十年尘梦。而空山寒梅,得此人相对,亦可免寂寞矣。

  创作背景

  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稼轩落职闲居,在江西上绕北灵山下的带湖十易寒暑。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这首《临江仙》即作于此时。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宋代]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汴京城离攻破后,妻离子散劳燕双飞。逃到天涯海角的亲人没有音信。常常梦回辽海北,夜夜魂断玉门关。

  残月知道团圆,牛良织女星知道团聚,为何不见亲人归来?今年春天还在听杜鹃悲啼。年年看鸿雁从边塞飞来,至今已有十四回了。

  注释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多用于咏水仙,故名。

  直自:自从。

  凤凰城:指汴京。这句写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汴京陷落。

  擘钗(bāichāi):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谓之擘钗。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破镜:据孟棨《本事诗》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破一铜镜各执一半,为重聚之凭,后果据此团圆。擘钗、破镜后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分离。

  辽海北:泛指东北海边。

  玉关:玉门关,泛指西北地区。

  解(jiě):知道。

  杜鹃:据《成都志》载,蜀中有望帝,名杜宇,身死之后魂化为鸟,是为杜鹃。

  塞雁:秋天雁从塞上飞回,故称塞雁。

  一十四番(fān)回:指看见雁南归已经十四次了。即作者南来已有十四个年头。

  赏析:

  词人借一位**江南女子怀念流落远方良人的口吻,描写了国破家亡的痛苦。

  上阕写女主人公自京城汴梁被金人所破后对离散了的亲人的思念。“直自凤凰城破后”中的一个“直”字点明了自城破至今思念一直不断,而这种思念又不同于一般的离别,还包含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的惊恐与担忧。“擘钗”与“破镜”是离乱的象征,标志着一个家庭在战乱中的毁灭,意味着恩爱夫妻被生生拆散,而“分飞”则进一步点明在仓皇中各奔东西彼此离散。“天涯海角信音稀”承“分飞”而来,进一步描写了亲人的分离。“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写出女主人公怀念良人的思绪的纷乱,“辽海”与“玉关”本相距万里,一在东北,一在西北,这里是泛指,表明女主人公不知良人流落何方,因而梦魂也无定向。

  下阕写女主人公翘盼良人归来而始终未归,这仍然是朝暮思念的继续,而盼归不归则更增加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焦虑不安和痛苦失望。“月解重圆星解聚”对下句“如何不见人归”是一个反衬,“解”字用得十分妥帖,“月”与“星”本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知道与否,但词人把月缺月圆、星散星聚的规律看作它们知道再圆再聚,这既有客观的依据和现实的合理性,又寄托了词人的主观意识,使之更好地对下句进行衬托。“今春还听杜鹃啼”中的“还”字饶有意味,它暗示往年此时正阖家团聚,而今只有自己一人独听子规啼血,哀不待言。“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这两句结尾尤耐人寻味,在内容上反衬出词人的失望乃至绝望的哀痛心境,在艺术上则唿应上阙的“天涯海角”和“辽海北”、“玉关西”。上下贯通一气,结构显得圆润**。

  全词笔调婉转,格调哀伤,词情凄苦,在**社会所造成的离乱之苦中,重点描绘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它无异于一曲催人泣下的乱世悲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4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

  陈与义〔宋代〕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石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石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石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石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石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注释午日:端午,酬:过,派遣。节序:节令。“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岁月之意。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赏析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据(建炎三据)所作,这一据,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据谱》记载:“建炎三据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高《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往高昂地吟诵《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往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公元1122据(宣和四据),陈与义因《墨梅》诗为**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娱知。娱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往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往此刻的心情呢?高歌《《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娱“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往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娱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据老流落往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据之酒与前一据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娱时非今日,不可同日娱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娱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娱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高云‘高咏《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娱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读者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据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雨

  清代:纳兰性德

  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译文:

  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家里已经下了三夜的雨,谁来保护这亭园里娇弱的秋海棠?可惜粉墙的东边寂静无人,秋海棠花绿萼已分,红花上带着雨滴,好像哭泣的美人一样。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还记得海棠花曾在她的鬓边落下,那时她睡眼惺忪,静静感受着这半床月亮的清凉一往日的欢乐时光仿佛在梦中,还没等秋风吹起,我就已经痛断肝肠。

  注释:

  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

  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为双调**。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韵。塞上:塞边,边界上。家报:家中信息。秋海棠:又称“八月春”、“断肠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秋海棠科。此花叶大棵矮,背有明显的红丝,花小,聚生、粉色。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六曲阑干:指代亭园。娇慵:柔弱倦怠的样子,这里指秋海棠花。此系以人拟花,为作者想象之语。粉墙:用白灰粉刷过的墙。裙衩:裙子和头钗都是妇女的衣饰,这里以女子绿色裙衩比喻秋海棠绿色的枝叶。绡红:生丝织成的薄纱、薄绢。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惺忪:形容刚刚睡醒,神志、眼睛尚模糊不清的样子。旧欢:指往日的欢乐情怀。

  赏析:

  词前“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寥寥十三个字,如云出岫,把纳兰心中的孤寂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离人在异乡收到了家书,也许一低头便柔肠寸断了。

  上片化虚为实,从想象中落笔,写家中“粉墙东”那“娇墉”、“寂寞”的秋海棠经“三夜雨”后,娇艳地开放。秋海棠香艳而多情,想来纳兰每每看见时必会想起心上人。“已分裙衩绿,犹裹泪绡红”,花朵娇红,枝叶青绿,像极了红衫绿裙的美人伫立在粉墙下。许多男人形容女子容貌时都爱说“花似人艳,人比花娇”,似乎很矫情。可真正地爱上,某位女子真正地烙于体的心上时,就会懂得那一低头的风情,似花枝轻摇,又似花露滚落。而纳兰的妻子优雅清丽,一如随风扭动腰肢的秋海棠般娇而不艳。

  下片转入追怀往昔,描绘了往日的美好时光和此时“肠欲断”的凄苦之情。一句“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表现出爱妻在纳兰心中就如梦幻中的仙子。词中写道:明明夜已深,她却不知为何突然醒了,半抬的睡眼惺忪着,白日里摘下的秋海棠仍在鬓边垂着,清冷的月光倾泻半床,好像才从仙境而来的仙子,娇媚慵懒。“旧欢如在梦魂中”,眼前的这一切是真还是假,是实还是虚,恐怕纳兰自己也无法分辨,爱妻的模样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旧爱已逝,新欢如何,或许这位续娶的夫人深深地爱着纳兰,看到明媚的花儿开了,赶紧摘一朵垂于鬓下,欢喜地为夫君写去家书,小女儿的情态跃然纸上。海棠还是那枝海裳,可她怎知自己那鬓垂海棠花的模样像极了夫君昔年的旧人。塞外西风呼啸,连着天际的枯黄令离人更加愁苦。词的最后写道:身在塞外,心里却时刻惦念着家中。逝去的时光只能在梦中再相见,而如今早已肝肠寸断,秋风又何必再来滋扰。

  通篇以花喻人,以人喻花,拿捏得当,既是极力描写烘托寂寥苦涩之意,也不显得矫揉造作,十分自然。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春光还与美人同。

  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

  水流云散各西东。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译文

  在鹁鸠乌的啼叫声中,雨水降落,草木青葱;燕子的新巢,都是落花和着泥土筑成。春光就好似美人一样。在分开的时候,明明心里缱绻不舍,但还是匆匆分开。

  只知道真情是容易表达的,哪里知道分别的离情别绪,难以真切地表达。水流去、云散后,他们也将分别而各自东西了。离别时,明月照着半个花院,旅途中和风轻轻吹着,像是在诉说着无边的愁绪。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鸠(jiū)雨:相传鹁鸠鸟每逢阴天就会将配偶赶走,等到天睛就又将其呼唤回来。因此民间有俗语说道:“天将雨,鸠逐妇。”

  论心:谈心,倾心交谈。

  眷(juàn)眷:依恋不舍的样子。

  分袂(mèi):离别,分手。

  只道:相当于“只知”。

  那知:即“哪知”,哪里晓得。

  工:细致,精巧。

  半廊(láng):一半回廊。

  柳桥风:指旅途中的和风。

  赏析:

  乾道八年1772年,陆游四十八岁时,撤去夔州通判的职务,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捡法官。那年正月,从夔州赴宣抚使司所在地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二月途经果州(今四川省南充)而写下了此首词。

  陆游到果州,已是“池馆莺花春渐老”(《果州驿》)的时刻。陆游在其间已写了两首诗,最后句写到:花残呼马去,聊将侠气压春风。”樊亭为园馆名,亦在果州。故这首词的开头二句亦云:“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虽正值二月,但已有晚春的景色。“鸠雨”词有其渊源陆游《秋阴》诗:“雨来鸠有语”;又三国吴时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载鸠鸟:“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鸠逐妇’是也。陆游祖父陆佃所作的《埤雅》亦引之。鸠雨一词,即指此。鸠鸟呼唤声中的雨水,把芳草、树林,催成一片新绿;燕子在雨后,把满地落英的残红花瓣和泥都衔尽了。绿肥红褪,正是作者离果州时所见的实景;这两句组成对偶,意象结集丰富,颜色对照鲜明,基调自然,对仗工整,是上片词形象浓缩的焦点,与王维《田园乐》诗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着色用对,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的三句,都从这二句生发。“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把春光说成与美人一样,在相聚的时候,彼此间无限眷恋,但说到分手就这样依依不舍地分手了。这个比喻极为精当,深挚地体现出作者恋春又惜春的真挚感情。“空眷眷”的“空”,是惜别时追叹之语,正是在“分袂却匆匆”的时刻感觉前些时的“眷眷”已如梦幻成空。这里说春光,说美人,言外之意,还可能包括果州时相与宴游的朋友,以美人喻君子在诗词中是很常见的。这三句由写景转为抒情,化浓密为清疏;疏而不薄,因有开头二句为基础,从而能够取得浓淡相济的效果。有浓丽句,但很少一味浓丽到底;是抒情,但情中又往往带着议论:这正是陆游词的特点。上片即可看出陆词的这种特点。

  上片歇拍,犹是情中带议;下片换头,即已情为议掩。“只道真情易写”,从惜别的常情着想,这早已是预料中的“那知怨句难工”,从内心发出的感叹是实践后的体验。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作者相信这个道理,但其结果不是这样,意思递进一层极言惜别之情的难以表达。“水流云散各西东。”申明春光不易挽留,兼写客中与果州告别,词人与果州的朋友告别,天时人事融合在一起了,颇有李煜《浪淘沙》词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的笔意;当然,写词时两人处境不同,一轻松,一哀痛,内在感情又迥然有别。

  陆游写词时,正要走上他渴望已久的从戎**的军幕生活,惜春惜别,虽未免带有些“怨”意;但对于仕宦前程,则是满意的,故“怨”中实带轻快之情。结尾两句:“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前句写离开果州前的夜色之美,后句写离开后旅途的昼景之美。

  花院明月,半廊可爱;柳桥轻风,一帽无嫌。作者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虽不言情,而轻快之情可见,这两句也是形象美而对仗工的对偶句,浓密不如上片的起联,而清丽又似含蓄有加。用这两句收束全词,更觉美景扑人,余味未尽。

  这首词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结,下片以抒情起而以写景结。全词仅插两句单句,其余全部用对偶句。单句转接灵活,又都意含两面;对偶句有疏有密,起处浓密,中间清疏,结尾优美含蓄。情景相配,疏密相间,明快而不淡薄,轻松而见精美,可以看出陆词的特色和工巧。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翻译

  还记得当年刚刚进士登第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可如今却是官职卑微身老天涯。分别十年以来(我一事无成)白白辜负了当年新科进士的宴会。

  听说你要到的阆州有阆山可以通往神仙阆苑,可我登上高楼却望不到你的家。独处孤城寒日无端西斜,离别愁绪难以说尽,只见那经霜的红树连接着远处的红霞。

  创作背景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8

  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昔年于此伴萧娘。

  相偎伫立,牵惹叙衷肠。

  时逞笑容无限态,还如菡萏争芳。别来虚遣思悠飏。

  慵窥往事,金锁小兰房。

  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成。

  逡巡觉后,特地恨难*。

  红烛半条残焰短,依稀暗背银屏。枕前何事最伤情?

  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赏析/鉴赏

  【注释】

  ①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②半条:一作“半消”。

  【评解】

  深秋寒夜,西窗梦醒,红烛半残,明月照人。院中露滴梧桐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来,使人更加伤凄。这首闺怨小词,通过景物的描写,委婉含蓄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幽怨悲凉之情。

  【集评】

  《柳塘词话》:尹鹗《杏园芳》第二句“教人见了关情”,末句“何时休遣梦相萦”,

  遂开柳屯田俳调。至其《临江仙》“西窗幽梦等闲成,逡巡觉后,特地恨难*”,流递于后,令读者不能为怀。岂必曰《花间》、《尊前》,句皆婉丽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满宫花》、《临江仙》二词一写宫怨,一写闺怨。

  其时身值乱离,怀人恋阙,每缘情托讽。二词皆清丽为邻。《临江仙》之结句,尤有婉约之思。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9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清露泣香红。

  译文

  层层宫门关锁,荒凉的皇家园林异常安静;我靠着窗户,含愁望秋天的夜空。自从**去后,这里便一片寂静,再也看不到**的踪影。宫殿里歌声乐声,也早已断绝,去追随那一去不返的风。

  云雾笼罩的朦胧之月,不知人事已经变更,直到夜将尽时,还照耀着深宫。在荒废的池塘中,莲花正相对哭泣;她们像暗暗伤感**,清露如同泪珠,从清香的红花上往下滴。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多用以咏水仙,故名。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韵。

  金锁重(chóng)门:指重重宫门**锁。

  荒苑(yuàn):荒废了的皇家园林。苑,古时供帝王游赏猎狩的园林。

  绮(qǐ)窗:饰有彩绘花纹的窗户。

  翠华:“翠羽华盖”的省语,**仪仗所用的以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子,此用以代指**。

  玉楼:指宫中楼阁。

  歌吹:歌唱和演奏音乐的声音。。吹,鼓吹,指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的乐曲。

  烟月:在淡云中的月亮。

  夜阑:夜深。

  藕花:荷花。

  相向:相对。

  香红:代指藕花。

  赏析

  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据欧阳炯《花间集·叙》后题为“大蜀广政三年夏四月”,为公元940年,即已收入此词,是时距后蜀之亡(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尚有****,故此词或为前蜀王衍**(925年)所作。

  创作背景

  此词的作者生活在动荡的五代十国之际,他曾做过后蜀的永泰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可说是位极人臣。然而蜀主孟昶究竟是个扶不起*,后蜀终为赵宋所灭。鹿虔扆品性高洁,不仕新朝,得到了**之身。然面,当他重游故地,看到当年的雕梁画栋变成了而今的残垣断壁时,不觉“中心摇摇”,一种强烈的黍离之悲油然升起在心头。

  笔下全是景,景中全是情,是这首词的最大特点。在词人的笔下,完全是一片荒凉而凄清的景象。词人虽也写“金锁”、“重门”、“绮窗”、“翠华”、“玉楼”,但这些不过是以当年曾经的繁华富丽来反衬此时的悄寂荒颓。揭示出正是这国破家亡的惨史才使得昔日的繁华如被雨打风吹去。在词中,词人不用一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笔下全是景,几乎将其目之所及、身之所感的景物写尽了,但“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诚然,没有单纯的写景,写景的目的总是为了抒发一种情怀,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写的是他的**之隐痛,因而景中蕴含着的又全是一片哀情。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此词中,词人没有让自己露面,然而在词的字里行间却隐现着他“行迈靡靡”的身影,喟叹着他“悠悠苍天,彼何人哉”的心声。“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本是自然的场景,此刻却染**词人的心绪,于是,又升发出一种物是而人非之感。就这样,“绮窗”带**词人的愁而对秋空,“藕花”含蕴了词人的哀而泣香红,暗伤**,一缕幽恨,都赋予秋空、野塘。将无知亦无情的景物写得如此富于情致,正是词人内心无限悲怆使然。“神于诗者,(善将情、景)妙合无垠”,作者以无一字写情,而笔笔关情的高超技巧将内心的黍离之悲抒写得如此有致,使人们仿佛可以从他笔下的景物中看到他忧患的面影,听到他悠长的叹息声

  这是一阕文人写的最早的爱国词。沈雄《古今词话》上卷引倪元镇《云林》称此词“而曲折尽变,有无限感慨淋漓处”。谭献《镡评〈词辨〉》卷二:“哀悼感愤。”所谓“曲折尽变”,是因为它表示“感慨”、“感愤”,并非秉笔直书,而是通过“抚今追昔”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并以“烟月”、“藕花”无知之物,反衬人之悲伤,烘托、渲染,而愈觉其悲。

  鹿虔扆

  鹿虔扆(yǐ)五代词人,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早年读书古诗,看到画壁有周公辅成王图,即以此立志。后蜀进士。累官学士,广政间曾任永泰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人称鹿太保。与欧阳炯、韩琮、阎选、毛文锡等俱以工小词供奉后主孟昶,忌者号之为“五鬼”。蜀亡不仕。其词今存6首,收于《花间集》,其词含思凄惋,秀美疏朗,较少浮艳之习,风格近于韦庄,**作《临江仙》。今有王国维辑《鹿太保词》一卷。另据当代知名学者考证,鹿虔扆曾在前蜀做官,而所谓“五鬼”之说,纯属虚构。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0

  临江仙·闺思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翻译

  忧愁与西风应该早有盟约,它们年年一起相会在萧瑟的清秋。长忆旧游于帘帷帐幕风月繁华的扬州,而今形单影只只能在孤灯下重温旧梦,一觉醒来只见屋梁上双燕栖宿明月流照高楼。

  绣鸳鸯的洛带虽已因岁月的风尘而暗淡,还是要梳妆打扮保持原来的美貌风流。万一天涯游子归来见到我,我形容消瘦是为相思而消瘦,我形容憔悴而惭羞也是为他而惭羞。

  注释

  清秋:清秋节,即重阳节。

  扬州:指风月之地。

  罗带鸳鸯(:绣有鸳鸯花纹的丝织合欢带。

  尘暗澹:表示离别时间已久。

  澹:“淡”的异体字。

  风流:指美好动人的风韵,此处有使风韵美好动人的意思。

  见:同现,出现。设想情郎来到。

  温柔:指温柔乡,喻美色迷人之境,此指伊人香闺。

  因:一本作缘。

  创作背景

  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次年被杀。史达**曾事韩侂胄而受牵连,被黥面发配外地。此词应该是史达祖在黥面发配外地时所作,这段时间史达祖的生活颠沛流离,十分困苦,与先前在临安的光鲜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上阕着重写女主人公独宿空房的孤寂心境。开首二句的构思就极为精巧,词人把抽象的“愁”情与无形的“西风”都人格化,它们仿佛早有约会似的,每年要到清秋时节前来赴约,相聚在一起,这就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心情作了十分富有诗意的表达。“旧游帘幕记扬州”是对思情的极为简练而又非常具体的概括:女主人公当年与她的情人在风月繁华的扬州曾有过一段令人销魂的经历,他们曾在一起偎依相游,曾在帘帏帐幕中卿卿我我。而今“一灯人着梦,双燕月当楼”,写出了闺中人孤独寂寞的境况。词人在这里以“双燕”反衬女主人公独宿空房的孤寂,燕影双双更比照出闺中人形单影只的凄楚。

  下阕写女主人公思人时的微妙心理活动。“罗带鸳鸯尘暗澹”表明女主人公翘盼游子久久不归懒于梳妆打扮,鸳鸯带已弃置久矣,但她又觉得应该整顿精神保持自己仪容的美貌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给这一心理活动作了交代:原来她怕天涯游子万一归来见到自己衣冠不整而失却了爱恋的柔情密意。最后二句“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是女主人公内心声音的坦诚流露,她遥向远方的情人倾诉:我形容瘦损是因对你的思念而这般消瘦,人们看到我这样憔悴而议论我,羞赧我,我甘愿为你而羞!至此一个痴情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之情已尽现无遗。

  这首**写闺中人思念远方的游子。词人借闺中人思念远方的游子之意寄托自己黥面受刑发配外地凄凉悲苦生活,而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愁思和向往怀念。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5)

——鹊桥仙3篇

鹊桥仙1

  鹊桥仙·七夕

  宋代: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

  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注释

  1、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传说牛郎织女此夜渡过银河相会。

  2、双星:指牵牛、织女二星。

  3、慵(yōng):懒。

  4、娟娟(juān juān):美好的样子。

  5、月姊(zǐ):月宫中的仙子。

  6、颦(pín):皱眉。农历初七月亮将及半圆,因言满眉颦。

  7、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原为风伯,后衍为风姨。

  8、草草:匆匆之意。

  9、争如:怎么比得上。这里是还不如的意思。

  10、不抵:不如,比不上。

鹊桥仙2

  葡藤横架,菟丝(1)蔓绕,明月婆娑柳舞。

  鹊桥(2)无奈广寒秋,暮霭里俏闻私语。

  佳期恰又,柔情难再,(3)徒羡新婚(4)牛女。

  两情真个久长时,(5)剪难断愁肠万绪。(6)

  注释:(1)菟丝即女萝,一种寄生植物,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生长。古诗词里常用来比喻爱情。

  (2)鹊桥: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能相见,许多喜鹊飞天上,相互衔接搭成鹊桥使其相会。

  (3)秦观词《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4)新婚句,俗语云:小别胜新婚。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可谓久别重逢,感觉应胜似新婚。

  (5)参见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6)柳永词《鹊桥仙·届征途》有“此际寸肠万绪”句。

鹊桥仙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0-21题(8分)

  鹊桥仙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20.陆游《鹊桥仙》中的“渔夫”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潮生理棹,潮*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3题(5分)

  《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2.孔子年轻的时候“梦见周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理想?(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段文字的句读可以标点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谈谈你对这两种句读在表达上的差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20.答案:“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4分)

  21.答案:.陆词该句是通过细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直接描写/实写)渔夫打渔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描写侧面描写来烘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4分)

  22.答案:能和周公一样辅佐国君,再次实现礼乐之邦的理想。

  23.答案:两种句读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原文表达孔子明显感到自己的衰老,要恢复周代礼乐**的愿望没有实现,内心感到遗憾甚至有一丝悲凉;中间用逗号隔开,更强调衰老的程度和没有梦见周公的时间的长久,更多地表达了对自身的这种状态的一种感慨,深度上不如前者。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6)

——《鹊桥仙》鉴赏3篇

《鹊桥仙》鉴赏1

  本词采用七月七日之夜牛郎织女相会于天河鹊桥的传说。“七月七日,世谓织女牵牛聚会之日,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荆楚岁时记》)内容切合题意,所描写的虽是天上景象,实际上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时的所见和所思。首三句先形容秋云纤薄,并在不断飘动中变化出繁多而巧妙的花样,这让人联想起织女灵活的双手。再看织女牵牛两颗星星不停地闪烁,似乎蕴含着无限怅恨,他们所恨的大概是各处一方,难得相会吧。“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只有在七夕,才能互诉衷曲,“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傅玄《拟**》)“银汉”即是天河,“暗度”,不仅写夜幕沉沉、星光微茫,而且还传出他们两人相思不得相见,如今匆匆会面又即将分离的万千愁绪。“金风”两句,点出季节。牛郎织女相逢于秋风飒爽,白露初降之际:“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李商隐《辛未七夕》)“一相逢”与上面的“恨”字相呼应,但词人并不仅仅着眼于“恨’字,却反而认为这“一相逢”能胜过人间的不分离。这样,就为下片的描叙起着过渡作用。

  下片首三句展开想象。词人设想两星相会于鹊桥的情景。他俩情意绵绵,互倾衷曲,真是银汉迢迢、两心悠悠,而七夕佳期,又是瞬息即逝,如同梦幻泡影一般,转眼即将赋别离。“忍顾”,即怎么忍心顾。鹊儿行将远飞,归路也就断绝,在匆匆话别后,真不忍回顾那踽踽独自返归的身影。末句跳出俗套,立意较高,即认为两情的久长与否,并不在于能否朝暮相会。这种看法胜过白居易《长恨歌》以永远相爱不相离为爱情的最高愿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末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从月有阴晴圆缺联系到人有悲欢离合,继而又将手足之情扩大而为“月常圆,人长久”的美好祝愿,与之相较,本词虽较一般恋情词高出一筹,但也仅止于男女之爱的范畴,因此就不及苏轼中秋词的博大高远。

《鹊桥仙》鉴赏2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

  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如今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我八尺之躯,谁又稀罕你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之情,笔锋直指最高**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

  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蘋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7)

——《鹊桥仙》诗词赏析3篇

《鹊桥仙》诗词赏析1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①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②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③忍顾:怎么忍心回顾。

  【评解】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鹊桥仙》诗词赏析2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不知为何每当读到这句诗,不知为何,心情总是沉重的,这首词乃秦观所写,这首词的`意思是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 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当年,秦观为情所困,写下了这首鹊桥仙,试问,如今又有多少人像秦观一样,为情所困呢?

  现在正是中小学生的青春期,大部分家长都不允许学生弹恋爱,可我要说:给我们一片**的天空吧!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8)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译文

  窗外,雨打芭蕉声声,唤起了我对于往事的思忆,痛得心欲破碎。临睡前还展开旧时书信,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记起当时她书写鸳鸯二字时还不熟练的模样。

  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在这个冷冷的雨夜里,点着一盏孤灯,独坐这幽暗窗前。料想你我的缘分已尽,可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注释

  点滴芭蕉,雨打芭蕉:此谓夜雨唤起对于往事的思忆。

  旧时书:爱人当初临摹的书法本子。

  “鸳鸯”二句:追忆当初书写鸳鸯二字的情景。

  缃帙(xiāng zhì),套在书上的浅黄色布套,此代指书卷。

  幽窗:幽静的窗户。

  赏析:

  此首歌词的中心意思是雨夜怀人。谓雨打芭蕉,点点滴滴都在心头。回忆往事,临睡之前,仍然翻检旧时诗书。记得当初,鸳鸯二字,原本熟悉,认真写起来,却感到有点生疏。这是上片。点滴心欲碎,还展旧时书。为布景,谓散乱的卷册,倦眼重看,意识模糊一片。黑夜里,雨窗前,孤灯一盏,原以为情已尽,缘已了,可怎知,有情、无情、多情、薄情,到底还是不能讲清楚。这是下片。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化用明王次回《湘灵》:"戏仿曹娥把笔初,描花手法未生疏,沉吟欲作鸳鸯字,羞被郎窥不肯书。"容若化用此意,亦可能是此诗所勾画的恩爱动人的场面,一如当年他手把手教卢氏临帖的闺房雅趣。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便记起当时她书写还不熟练的娇憨情景。

  旧时书一页页翻过,过去的岁月一寸寸在心头回放。缃帙乱,似纳兰的碎心散落冷雨中,再看时已泪眼婆娑。“胭脂泪,留人醉”,就让眼前这一半清醒一半迷蒙交错,梦中或有那人相偎。

  这一阕所描写的,是日常生活情景。用词也简净,用"点滴芭蕉心欲碎"形容全词的语风再贴切不过。本来雨夜怀人,就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芭蕉夜雨,孤灯幽窗,甚至是一些散乱的,翻过了以后还没有及时整理的书笺。但就是这样一帧一帧的画面不依次序的闪现,才会真实感人不是么?词家说意,说境,说界,意见起落分迭,却不得不赞成再高明的技巧都不及真切情感让人感觉生动辛辣。如果不投入情感,作品就无法生长繁衍,文字亦再美只是美人脸上的"花黄",一拂就掉落在地了。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原文翻译及赏析2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古诗简介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回忆往事,抒写了词人与妻子之间的回忆。下片描写周围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痛之情。全词借景抒情,将词人内心的哀愁与对妻子的无比怀念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翻译/译文

  窗外,雨打芭蕉的点滴声,使我记起了当初的情景,让我的心都快要碎了。临睡前又翻检旧时书信,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便记起当时她初学书写还不熟练的模样。

  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在这个冷冷的雨夜里,幽暗的窗前,我点着一盏孤灯。原以为情缘已尽,可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韵格。

  “点滴”二句:点滴芭蕉,雨打芭蕉。杜牧《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芭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此谓夜雨唤起对于往事的思忆。

  旧时书:检阅旧时情书。

  “鸳鸯”二句:追忆当初书写鸳鸯二字的情景。

  缃帙(xiāng zhì):套在书上的浅黄色布套,此代指书卷。

  幽窗:幽静的窗户。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由正文内容可以得知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之后纳兰便陷入无限的哀悼,这首词即是卢氏死后所作。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窗外雨滴落在芭蕉上的声音,仿佛是在敲打着词人不眠的思绪。从前伊人对镜梳妆,娇颜正好。即使相偎临窗看雨,亦难掩蜜意浓情。但如今却是夜雨迷离,孤枕难眠。那一声声雨打芭蕉,直将人带进那无尽的回忆中去。

  冷雨夜,无眠时。“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这无尽的夜雨,正似那无尽的愁丝落入心间。那些深深浅浅的忧伤,仿佛总是在追逐人的心灵,就如这雨打芭蕉声,让人无法逃避。一点一滴尚可以承受,但雨中的千滴万点却无法承受。即算是干滴万点,一时一刻倒也罢了,而这月月年年常年不息的哀苦,难以承受。容若心中的那种哀婉深痛,可想而知。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旧时书,不是指书籍或书信,而是指当初爱人所临摹的书法本子。这一句承首句而来,无眠时回忆往事,不由得又展开她昔日所临的小字书卷。睹物思人,那清秀的笔迹,一如伊人的容颜。一握柔荑,手有余香。当初的温馨景象仍然历历在心中,但那个沉静柔婉的人儿,却已经不知去向了。从前的每时每刻,每一个场景,在心间一一闪现。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恍惚间都还在眼前。或许,从见到她的第一眼开始,那个身影就已经在容若心中生根发芽,再也无法挪开。

  全词通过描写词人对妻子的.回忆以及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布景、说情,将自己的不舍表达地淋漓尽致。

  名家点评

  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施议对《纳兰性德集》:“此首歌词的中心意思是雨夜怀人。谓雨打芭蕉。点点滴滴,都在心头。回忆往事,临睡之前。仍然翻检旧时诗书。记得当初,鸳鸯二字,原本很熟悉,认真写起来,却感到有点生疏。这是上片。点滴心欲碎,还展旧时书。为布景,谓散乱的册卷,倦跟重看,已是模糊一片。黑夜里,雨窗前,孤灯一盏。原以为情已尽,缘已了,可怎知,有情、无情,多情、薄情,到底还是不能够讲清楚。这是下片。幽窗一灯孤,还道有情无。为说情。上片、下片,布景、说情,其所记叙,虽近在眼前,但其意旨,随着有与无的思量,却仍有馀地,可以推向久远。这应是纳兰言情词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原文翻译及赏析3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译文

  窗外,雨打芭蕉声声,唤起了我对于往事的思忆,痛得心欲破碎。临睡前还展开旧时书信,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记起当时她书写鸳鸯二字时还不熟练的模样。

  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在这个冷冷的雨夜里,点着一盏孤灯,独坐这幽暗窗前。料想你我的缘分已尽,可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注释

  点滴芭蕉,雨打芭蕉:此谓夜雨唤起对于往事的思忆。

  旧时书:爱人当初临摹的书法本子。

  “鸳鸯”二句:追忆当初书写鸳鸯二字的情景。

  缃帙(xiāng zhì),套在书上的浅黄色布套,此代指书卷。

  幽窗:幽静的窗户。

  赏析

  该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由正文内容可以得知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公元1677年(康熙十六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之后纳兰便陷入无限的哀悼,这首词即是卢氏死后所作。

  创作背景

  该词上片回忆往事,抒写了词人与妻子之间的回忆。下片描写周围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痛之情。全词借景抒情,将词人内心的哀愁与对妻子的无比怀念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窗外雨滴落在芭蕉上的声音,仿佛是在敲打着词人不眠的思绪。从前伊人对镜梳妆,娇颜正好。即使相偎临窗看雨,亦难掩蜜意浓情。但如今却是夜雨迷离,孤枕难眠。那一声声雨打芭蕉,直将人带进那无尽的回忆中去。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这无尽的夜雨,正似那无尽的愁丝落入心间。那些深深浅浅的忧伤,仿佛总是。追逐人的心灵,就如这雨打芭蕉声,让人无法逃避。一点一滴尚可以承受,但雨中的千滴万点却无法承受。即算是干滴万点,一时一刻倒也罢了,而这月月年年常年不息的哀苦,难以承受。容若心中的那种哀婉深痛,可想而知。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旧时书,不是指书籍或书信,而是指当初爱人所临摹的书法本子。这一句承首句而来,无眠时回忆往事,不由得又展开她昔日所临的小字书卷。睹物思人,那清秀的笔迹,一如伊人的容颜。一握柔荑,手有余香。当初的温馨景象仍然历历在心中,但那个沉静柔婉的人儿,却已经不知去向了。从前的每时每刻,每一个场景,在心间一一闪现。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恍惚间都还在眼前。或许,从见到她的第一眼开始,那个身影就已经在容若心中生根发芽,再也无法挪开。

  旧时书一页页翻过,过去的岁月一寸寸在心头回放。缃帙乱,似纳兰的碎心散落冷雨中,再看时已泪眼婆娑。“胭脂泪,留人醉”,就让眼前这一半清醒一半迷蒙交错,梦中或有那人相偎。

  这一阕所描写的,是日常生活情景。用词也简净,用"点滴芭蕉心欲碎"形容全词的语风再贴切不过。本来雨夜怀人,就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芭蕉夜雨,孤灯幽窗,甚至是一些散乱的,翻过了以后还没有及时整理的书笺。但就是这样一帧一帧的画面不依次序的闪现,才会真实感人不是么?词家说意,说境,说界,意见起落分迭,却不得不赞成再高明的技巧都不及真切情感让人感觉生动辛辣。如果不投入情感,作品就无法生长繁衍,文字亦再美只是美人脸上的“花黄”,一拂就掉落在地了。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作之一。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9)

——鹊桥仙·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 (菁选2篇)

鹊桥仙·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1

  鹊桥仙·七夕

  宋代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译文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

  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注释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传说牛郎织女此夜渡过银河相会。

  双星:指牵牛、织女二星。

  慵(yōng):懒。

  娟娟(juān juān):美好的样子。

  月姊(zǐ):月宫中的仙子。

  颦(pín):皱眉。农历初七月亮将及半圆,因言满眉颦。

  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原为风伯,后衍为风姨。

  草草:匆匆之意。

  争如:怎么比得上。这里是还不如的意思。

  不抵:不如,比不上。

  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冤》曲词)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淳熙**(1174)。

鹊桥仙·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2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宋代〕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译文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注释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传说牛郎织女此夜渡过银河相会。双星:指牵牛、织女二星。慵(yōng):懒。娟娟(juān juān):美好的样子。月姊(zǐ):月宫中的仙子。颦(pín):皱眉。农历初七月亮将及半圆,因言满眉颦。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原为风伯,后衍为风姨。草草:匆匆之意。争如:怎么比得上。这里是还不如的意思。不抵:不如,比不上。

  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范*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别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配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贵桥别(《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别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别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贵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体搅别离心绪。别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别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别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体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别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体,新欢又何其深体,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别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贵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别(《窦娥冤》曲词)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贵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别(《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范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别,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别,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别。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别(《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贵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鹊桥仙》翻译及原文3篇(扩展10)

——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文翻译及赏析

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译文: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注释:

  洞仙歌:词牌名。

  眉州:今在四川眉山境内。

  孟昶:五代时蜀国君主,在位三十一年,后国亡降宋,深知音律,善填词。

  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故址在今成都昭觉寺,建于隋代,到蜀国时曾改成宣华池。

  具:通俱,表都的意思。

  足:补足。

  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

  欹:斜靠。

  河汉:银河。

  金波:指月光;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

  玉绳:星名。《太*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玉之为言沟,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伤。”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

  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

  赏析:

  此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倾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对这样一个与三个**有绯闻的“**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

  创作背景:

  苏轼在小序中交代了写此词之缘由,词人在七岁之时曾听过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后,只能隐约记住首两句,词人便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他的文思才力,补足剩余部分。此词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时作者正谪居黄州。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