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1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
注释
[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重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责,**。
[15]振:通“震”,威吓。
[1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7]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20]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24]简:同“拣”,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7】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着,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也能**他的**,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 危:危险的可能。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五、重点实词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六、句法
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七、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戒奢以俭
作品赏析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 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第一段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 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 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 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2
原文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
注释
[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重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责,**。
[15]振:通“震”,威吓。
[1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7]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20]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24]简:同“拣”,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7】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着,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也能**他的**,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 危:危险的可能。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五、重点实词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六、句法
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七、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戒奢以俭
作品赏析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 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第一段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 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 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 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1)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赏析3篇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赏析1
【作品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魏微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微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徵比作“人镜”。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注释】
[1]疏: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2]长(cháng):高固:使……稳固。
[3]远:使……流得远。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译文】
我听说,要让树木生长,就一定要使它的根本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主持国家的重大责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推崇**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应该想到国君一年只可打猎三次的礼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谨慎有始有终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品德高尚的人而跟从他们,那么,聪明的人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君臣之间相安无事,可以尽情的享受游玩的乐趣,可以养生长寿,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又何必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行百官的职务,驱使聪明的臣子,就可以达到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了。
【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魏徵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太宗怀鹞”,见于唐人刘悚的《隋唐嘉话》,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的故事。唐太宗喜欢玩鸟,有一天,他得到一只形态俊异毛色漂亮的鹞鸟,十分宠爱,便放在手掌中赏玩不已。这时魏征从远处走来,太宗急忙把鹞藏在怀里;魏征发觉了,就近前来向太宗禀告事情,他乘便向太宗讲述古代帝王由于贪图安逸享乐、沉醉声色犬马而最终丧国灭身的事,劝谏“明君”当以此为戒。魏征滔滔不绝地讲着不想停下来,那鹞鸟在太宗怀里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征,不想打断他的话。魏征便没完没了地讲下去,直到那鹞鸟死在了太宗的怀里。
作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虽拥有至高无上的**,却也有自己既敬重又畏惧的人,那就是著名的“谏官”魏征。长期担任“谏议大夫”的魏征,是辅佐太宗实现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先后上谏二百余项,他常常劝谏太宗以亡隋为鉴,居安思危,行圣贤之治。魏征以忠耿直谏着称,太宗以善纳忠言名世,君臣默契配合,传为千古佳话。历史上唐太宗就曾将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座右铭,并留下“三镜自照”的形象比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至魏征比他早逝,他便哀叹“朕痛失一镜也”!
**也是人,玩鸟本身并无大错。然而太宗玩鸟时却怕被魏征看见,他藏鸟于怀的举动,犹如顽童之惧怕严师,小孩之躲避父母。他宁可将宠鸟捂死也不肯让魏征知道,这一细节更是将他的敬畏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佯装不知”的魏征却喋喋不休地讲下去,有意让鹞鸟憋死怀中而达到劝谏之目的,这一充满智慧的细节也使故事增添了趣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简析】
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旧唐书》曾赞扬魏徵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讽读这篇奏疏,用来规戒自己。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今天,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的情况,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能“竭诚以待下”,必然使“骨肉为行路”,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气势雄健有力。
【创作背景】
这篇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作者魏征是*历史上著名的敢于犯颜直谏的***。
唐太宗**后,开始一段是较有作为的,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因为他常以隋朝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他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资治通鉴》卷一〇九二)。他做到了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
可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他渐渐骄奢起来,忘记了“以民为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就从贞观十一年这一年来看,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他进谏,如监察御史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继”,“春夏秋冬,略无息时”而“咸有怨言”(《贞观政要》卷十)。他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新唐书·魏征传》)。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
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并且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又如要选拔人才,唐太宗说了千百遍,可是没有象样的行动。魏征曾上疏说:“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贞观政要》卷七)。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却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2期《一篇真实得体的奏疏》)
这篇奏章上奏后得到唐太宗的大为赞赏,亲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把此疏放置案头,以资警惕。由于魏征的积极谏言,深的唐太宗的欣赏,在魏征死后,感言到:“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作者介绍】
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下曲阳(今属河北省晋州市)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618),李密失败后,魏徵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徵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徵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徵又回到长安,被**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徵看到**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赏析2
【作品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魏微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微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徵比作“人镜”。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注释】
[1]疏: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2]长(cháng):高固:使……稳固。
[3]远:使……流得远。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译文】
我听说,要让树木生长,就一定要使它的根本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主持国家的重大责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推崇**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应该想到国君一年只可打猎三次的礼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谨慎有始有终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品德高尚的人而跟从他们,那么,聪明的人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君臣之间相安无事,可以尽情的享受游玩的乐趣,可以养生长寿,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又何必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行百官的职务,驱使聪明的臣子,就可以达到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了。
【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魏徵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太宗怀鹞”,见于唐人刘悚的《隋唐嘉话》,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的故事。唐太宗喜欢玩鸟,有一天,他得到一只形态俊异毛色漂亮的鹞鸟,十分宠爱,便放在手掌中赏玩不已。这时魏征从远处走来,太宗急忙把鹞藏在怀里;魏征发觉了,就近前来向太宗禀告事情,他乘便向太宗讲述古代帝王由于贪图安逸享乐、沉醉声色犬马而最终丧国灭身的事,劝谏“明君”当以此为戒。魏征滔滔不绝地讲着不想停下来,那鹞鸟在太宗怀里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征,不想打断他的话。魏征便没完没了地讲下去,直到那鹞鸟死在了太宗的怀里。
作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虽拥有至高无上的**,却也有自己既敬重又畏惧的人,那就是著名的“谏官”魏征。长期担任“谏议大夫”的魏征,是辅佐太宗实现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先后上谏二百余项,他常常劝谏太宗以亡隋为鉴,居安思危,行圣贤之治。魏征以忠耿直谏着称,太宗以善纳忠言名世,君臣默契配合,传为千古佳话。历史上唐太宗就曾将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座右铭,并留下“三镜自照”的形象比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至魏征比他早逝,他便哀叹“朕痛失一镜也”!
**也是人,玩鸟本身并无大错。然而太宗玩鸟时却怕被魏征看见,他藏鸟于怀的举动,犹如顽童之惧怕严师,小孩之躲避父母。他宁可将宠鸟捂死也不肯让魏征知道,这一细节更是将他的敬畏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佯装不知”的魏征却喋喋不休地讲下去,有意让鹞鸟憋死怀中而达到劝谏之目的,这一充满智慧的细节也使故事增添了趣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简析】
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旧唐书》曾赞扬魏徵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讽读这篇奏疏,用来规戒自己。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今天,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的情况,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能“竭诚以待下”,必然使“骨肉为行路”,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气势雄健有力。
【创作背景】
这篇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作者魏征是*历史上著名的敢于犯颜直谏的***。
唐太宗**后,开始一段是较有作为的,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因为他常以隋朝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他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资治通鉴》卷一〇九二)。他做到了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
可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他渐渐骄奢起来,忘记了“以民为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就从贞观十一年这一年来看,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他进谏,如监察御史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继”,“春夏秋冬,略无息时”而“咸有怨言”(《贞观政要》卷十)。他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新唐书·魏征传》)。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
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并且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又如要选拔人才,唐太宗说了千百遍,可是没有象样的行动。魏征曾上疏说:“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贞观政要》卷七)。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却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2期《一篇真实得体的奏疏》)
这篇奏章上奏后得到唐太宗的大为赞赏,亲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把此疏放置案头,以资警惕。由于魏征的积极谏言,深的唐太宗的欣赏,在魏征死后,感言到:“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作者介绍】
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下曲阳(今属河北省晋州市)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618),李密失败后,魏徵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徵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徵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徵又回到长安,被**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徵看到**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2)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对照翻译」1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3)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译文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的高峻,永远保持*的*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yù)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shē)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浚:疏通,挖深。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明哲:聪明睿智(的人)。当神器之重:处于**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位为“神器”。域中:指天地之间。休:美。这里指*的*和美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jié)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fù)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殷忧:深忧。实:的确。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吴:指北方;越:指南方。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董:督责。振:通“震”,震慑。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也能**他的**。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xiè)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yì)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盘游:打猎取乐。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虑壅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正身以黜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简:选拔。效:献出。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赏析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观止》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德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理想。从用人,纳谏,赏罚,多方来讲、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看的,是用来劝谏**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4)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注释译文3篇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注释译文1
《次北固山下》
作者:唐·王湾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3、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4、青山:指北固山。
5、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6、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7、悬:挂。
8、海日:海上的旭日。
9、生:升起。
10、残夜:夜将尽之时。
11、入:到。
12、乡书:家信。
13、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5-6]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与江水相*,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5)
——《谏太宗十思疏》对照翻译3篇
《谏太宗十思疏》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魏徵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对照翻译2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6)
——乌衣巷诗词原文及注释译文3篇
乌衣巷诗词原文及注释译文1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诗词原文及注释译文2
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寻常:*常。
白话译文
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常百姓人家。
乌衣巷诗词原文及注释译文3
这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读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已经荒凉冷落了。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读者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7)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注释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注释2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8)
——秋声赋原文及译文注释 (菁选3篇)
秋声赋原文及译文注释1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敌人的**,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秋声赋原文及译文注释2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 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原文及译文注释3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敌人的**,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9)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菁选2篇)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1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根本:求木之**,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2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根本:求木之**,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扩展10)
——战城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战城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1
战城南
李白〔唐代〕
原文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译文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战士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注释
战城南:乐府古题。《乐府诗集》中列入《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桑干源:即桑干河,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
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
葱河道:葱河即葱岭河。
今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俱在新疆西南部。
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支流。
洗兵:指战斗结束后,洗兵器。
条支:汉西域古国名。
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此泛指西域。
天山:一名白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
在今新疆境内北部。”匈奴“句:此句谓匈奴以杀掠为其职业。
秦家筑城:指秦始皇筑长城以防匈奴。避:一作“备”。
汉家烽火:《后汉书·光武帝纪》:“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
”李贤注:“边方告警,作高土台,台上作桔槔,桔槔头上有笼。
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以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上挂枯树枝:一作“衔飞上枯枝”。
空尔为:即一无所获。
鉴赏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得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得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李首《战城南》写得更形象,更争刻。这首诗是抨击封建**者穷兵黩武的。“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整首诗大体可分达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在广远自见。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争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里”二句是此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在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李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达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争,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句背后含有争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争邃的观察与认识,成达诗中警策在句。没有正确的**,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争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达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达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残酷,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此段。士卒作了无谓的**,将军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达凶器,不得已而用在。”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在弊。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在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句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在妙。
汉《战城南》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达逸宕流美。如古辞“水争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达我谓乌,且达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此诗锤炼达两组整齐的对称句,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