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1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加强对数位的认识。这个实践活动操作简单,规律性明显,能比较好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条理性,善于观察,思考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玩的天性,把“玩”引入课堂,让学生用一张小小的圆片在数位表上玩摆圆片的数字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培养和提高。在用三个圆片来摆数的时候,学生摆出了3、12、21、30。没有一定的顺序,只是摆了一个写一个。

  找了3个学生上来都没有一定的规律,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去摆,可以把圆片都放在个位上或者十位上一个一个来挪,这样,孩子们基本上就掌握了规律。所以在下一个环节用四个,五个圆片来摆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用规律摆。在第三环节我就让让学生脱离用圆片摆来直接写出用7、8、9个圆片所表示的数,可是由于前两环节还有少许学生体会的不充分,缺少规律的

总结,学生在这一环节还是脱离不了用圆片来摆。不过,总的来说,孩子们大部分都会根据规律来写数了,教学目标算是达成了,就不知道课后作业会如何。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2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由于本节课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学生摆圆片发现规律,所以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他们通过自己摆、同桌合作摆等多种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让学生从“玩”中学。

  1、本节课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位表,问学生这是什么?引出个位、十位。

  2、给出一个圆片,让学生自己试试,师引导完成。再给两个,让生自己完成。

  3、让学生猜想4个、5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猜想的理由时,然后去摆摆试试

  4、当学生汇报用5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说说又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自然引出了找规律的环节。

  5、在找用9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利用规律。我觉得这样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扩展阅读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扩展1)

——《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反思3篇

《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反思1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新授课,教师的预设局限性太大,往往把这节课所需的知识基础替学生“提取”出来,然后进行课前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权不够,教师“抱着走、领着走”,结果只能是“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束手无策”。因此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习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习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笔者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已渗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强与探究能力低的矛盾如何突破?是我们每位实践新课程的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仅以此课想与同行共同探讨。

《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反思2

  “摆一摆,想一想”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学了100以内的数以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就是要求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活动课中只有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圆片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与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

  在上这节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安排了摆的活动,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节课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玩、摆圆片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因为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习过程。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扩展2)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学习难点是在活动中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培养初步的归纳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多说,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先通过数字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将一个珠子摆出的数表示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知珠子在不同的数位就表示不同的数,学生说的也很好。2个珠子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并通过对比有序、无序优化记录方法。3个珠子的活动主要是练习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理解,并尝试有序地思考。4个珠子主要是让学生有序地思考并记录的一种练习。观察总结规律后,5个珠子就是只想不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之后再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有时间的把控不是特别好,学生讨论部分给的时间太多,学生发现规律还是很快的,给的时间过多导致有些学生想问题想偏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设计好每个环节,准确把握时间。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2

  4月24日下午,我校5位教师参加了一年级的教材培训,听了一节一年级的研究课《摆一摆 想一想》,现将听课体会汇报如下:

  首先,我喜欢姚老师的教学风格,是那么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和所有的听课老师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起走进这节课;另外,从这节课的效果看,姚老师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一定煞费苦心,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充分的准备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节值得回味、值得研究的课。

  《摆一摆 想一想》是一节活动课,姚老师能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3个、4个、5个小圆片能摆出哪些不同的数,并且在活动之前老师给学生作了充分的铺垫和引导,这为后面学生的有效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经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后,老师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小圆片的个数与摆出的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有序地去思考问题。

  下面,我想谈一谈我听了这节课后,由这节课引发的三点思考:

  1、精心设计问题,是学生有效思考、有效活动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老师的问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的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指向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教师只有让学生清楚要做什么、想什么,学生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本节课,当学生找到了用2个圆片能摆出的三个数2、11、20后,姚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要把它们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应该怎么写呢?”这个问题问得不够明确,学生不明白问题的意思,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能都在猜想:老师想要什么答案呢?所以,与其这样倒不如直接**:“我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三个数排列起来,谁来试一试?”学生边说,老师边记录下来。

  2、把握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用不同个数的小圆片能摆出不同的数以及边操作边体会用怎样的方法找到这些数并且做到不遗漏不重复的方法。所以,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10个圆片,让学生自己分别用2个、3个、4个……圆片去摆一摆、试一试,边操作边填表边思考,每次怎样移动圆片怎样才能使找到了数不遗漏、不重复?给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和规律的机会,如果有学生找到了好的方法可以让这个学生介绍,其他学生学习;如果学生找不到好的方法或叙述不清楚,老师再给予帮助和点拨。我想,这要比直接给学生方法效果更好,学生的收获也更大。

  3、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加以引导。

  本节课,当学生用5个圆片摆出了6个数后,在处理6个圆片能摆出几个数时,老师没有再让学生摆,而是让学生去思考,6个圆片能摆出几个数,写出来。我很赞成姚老师的这种做法,前面学生已经有了摆的基础,在摆的过程中也应该能引发思考,所以6个圆片不摆直接写,学生也能写出来。我认为当学生写出这七个数后,老师应该抓住学生思考的机会,问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写出了这七个数?能给大家说一说吗?”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过程,为后面更多的圆片能摆出的数有一个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写出更多的数。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3

  教师可能关注更多的是进度,而不是学生的探索,所以本节课很失败,用了两节课来完成,尽管如此,仍有学生没有掌握。当有学生很快完成3个圆片的拼摆时,有些学生的拼摆数量超过了3个却浑然不知。在操作中,教师没有让学生合作完成,也没有让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看、说一说。教师有些着急,在未完全掌握两个圆片的拼摆的时候急于推进3个圆片的拼摆,效果不好。有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那么来自同伴的提醒和帮助就非常的重要,同伴之间的交流可能更有效,同伴之间相互帮助也是一种督促。教师的进度太快反而欲速则不达。

  让学生借助实际圆片拼摆之后再去完成图的操作,效果可能会更好。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4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由于本节课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学生摆圆片发现规律,所以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他们通过自己摆、同桌合作摆等多种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让学生从“玩”中学。

  1、本节课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位表,问学生这是什么?引出个位、十位。

  2、给出一个圆片,让学生自己试试,师引导完成。再给两个,让生自己完成。

  3、让学生猜想4个、5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猜想的理由时,然后去摆摆试试

  4、当学生汇报用5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说说又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自然引出了找规律的环节。

  5、在找用9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利用规律。我觉得这样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5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一个知识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较欣慰的是,小朋友们能井然有序的完成我的活动要求。连*时比较容易出现乱子的“摆一摆”,也**在可行之内。较可取的有以下3点:

  1、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在新课的开始,我用可爱的卡通形象——牛牛,和小朋友们交朋友。再利用牛牛变出的珠子,在计数器中摆一摆。通过动画的展示,新知的引入显得更为自然。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让学生在同桌的合作中体会集体的智慧。

  在再次熟悉摆法的探索中,我让同桌之间一生摆,一生记录,集体探究4、5、6颗珠子的摆法。小朋友们在互相探究、互相合作中纠错、提高。

  3、让学生在多样的习题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在巩固练习中我安排了“我会填”、“我会判”、“我会猜”这3个环节,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以多样,层次性的习题来检验小朋友们的学习效果,更让小朋友们在多样的练习中体会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延伸的拓展练习:摆9颗以上的珠子,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每一个数位最多只能摆9颗珠子。

  当然这节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1、放手不够充分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本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防止学生脱离我的预设,我步步为营。2颗珠子,先摆再讲解;3颗珠子,先摆再讲解。直到4、5、6颗珠子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操作不多,活动时间不够,活动性不强,化实践课为常规课,这点需要反思。

  2、引导不够有效

  特别是在找规律这一环节,因为我给小朋友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表格,竖竖横横斜斜的都对的特别整齐。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竖竖斜斜的数字间的规律,但他们没有深入的找一找横横的,也就是每一颗珠子所摆出的数字间的规律。而这点恰恰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表格的处理和呈现中,我可以对其他的进行弱化,着重某一行的找规律。

  一堂好课是上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更是钻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让我在不足中寻找差距。再次感谢前辈们宝贵的意见,让我反思中提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6

  上完这节综合实践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年级的孩子既活泼又难把握,苦于在放与不放之间找最佳支点,教学任务如何才能在40分钟内有效完成?合作学习的倾听意识怎样落实到每位孩子?……这些都是我课前课后不停思索的问题。回顾本节课,我认为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方面做得还不错。

  四个层次的摆圆片活动,前两个层次是动手操作,先是师生合作,明确操作任务,再是两次小组合作,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效合作到有效合作,也就是在实践中积累活动经验,展示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最后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点慢,但我并不急求成,在摆三个圆片这个环节,预设是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摆法,可是在巡视中并没有如我所愿,只找到一个接近从大到小的摆法,为此,我在观察比较出从小到大这种摆法很有序的基础上再来看这种摆法,提示学生如何才能让这种摆法也变得有序呢?学生有了前面的对比分析,很快进行了改正,在这个纠正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无序和有序的区别,从而更易体会有序思想的方便之处。学生的表现让我想到了课堂生成是灵动的,学生的错误是课堂中宝贵资源,用好这美好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别样的光彩。

  两人合作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前不久听了一位专家的讲座,谈到小组合作需要关注的十二个细节,其中就有低年级孩子自我调控能力不够,更适合两人合作,为将来四人或更多人数的小组合作提供基础,非常有道理,本节课我就是让学生一人摆一人记,分工明确,不会存在你争我抢的局面,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但有些学生或是不愿参与、或是不会与人合作、或是没有听清要求(我发了两张记录单,有些孩子错误的认为一人写一张),反思我让学生合作前,可能没有更为清晰的说明合作要求,我以为只要进行师生合作示范,应该没有问题,但我忽略了有些孩子***是不集中的,他们不能将这个环节和上个环节联系起来,摆圆片又很好玩,他们的***都在我要摆圆片了,所以造成部分小组的合作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在合作学习汇报时,本想突出小组而不是个体,让汇报的小组都站**讲台,一方面为他们增添认同感,另一方面突出团体意识,但在汇报时两人的合作还不够,在他们潜意识中还没有形成这是我们共同完成的结果,我也担心时间不够,就没有太花时间去引导如何以小组的名义进行汇报,以后在*常上课时还需要循序渐进。

  时间的分配不是很合理,前松后紧,学生在摆一个圆片和两个圆片时太慢,小组汇报三个圆片可以怎样摆时,调控还不够,评价**还需更加丰富,在不同时段想办法吸引孩子们的***,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公开教学,我感受到了学生其实很喜欢数学,低年级的孩子也能在有数学味的课堂中找到快乐!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7

  听课不停学第四单元,我们网络上课一个多月了,省厅有电视直播课,但是第四单元已经结束,最后一节活动课没有直播课,我觉得这节课很有上的必要。1.培养孩子动手能力;2.在活动中更好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3.培养孩子有序思考。4.了解圆片个数与摆出不同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见缝插针,今天下午直播了这节课。由于是网络直播,不能很好地和孩子们面对面直接交流,又不能留太多时间的操作时间,但是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这操作中找规律,面对困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前一天让孩子预习,把预习内容方法详细发给孩子,把老师做的课件也提前发给孩子。

  预习准备

  (1) 20个小圆片(也可以十其他小物体);

  (2)两张大一点的卡片,分别写上“十位”和“个位”,孩子摆的时候在这下面摆;

  (3)提前在练习本上准备好记录表格,便于课堂上我们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

  例如用1个圆片摆出来一个数就把这个数写在“组成的数”一栏,最后看摆出几个,再填“组成的个数”。

  预习时:

  1.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分别用1个,2个,3个,4个,5个圆片摆出来的结果,并做记录,(如果孩子不摆,画的话需要的记录表会很多,所以动手摆)摆一个记录一个,可以按老师的要求也可以自己根据课件里面的自己整理。可以把自己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发打卡组里。(打卡一组录3个圆片摆的过程,2组录用4个圆片摆的,依次类推)

  2.后面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的谁理解了可以把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

  上课时尽量和孩子互动,1.整理好孩子提前发的视频,根据上课情况播放;2.让孩子这互动版面上直接扣出答案并及时反馈;

  虽然网课条件有限,但是孩子们学习热情不减,反馈不错。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8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加强对数位的认识。这个实践活动操作简单,规律性明显,能比较好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条理性,善于观察,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玩的天性,把“玩”引入课堂,让学生用一张小小的圆片在数位表上玩摆圆片的数字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培养和提高。在用三个圆片来摆数的时候,学生摆出了3、12、21、30。没有一定的顺序,只是摆了一个写一个。找了3个学生上来都没有一定的规律,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去摆,可以把圆片都放在个位上或者十位上一个一个来挪,这样,孩子们基本上就掌握了规律。所以在下一个环节用四个,五个圆片来摆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用规律摆。在第三环节我就让让学生脱离用圆片摆来直接写出用7、8、9个圆片所表示的数,可是由于前两环节还有少许学生体会的不充分,缺少规律的总结,学生在这一环节还是脱离不了用圆片来摆。不过,总的来说,孩子们大部分都会根据规律来写数了,教学目标算是达成了,就不知道课后作业会如何。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9

  “摆一摆,想一想”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学了100以内的数以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就是要求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活动课中只有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圆片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与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

  在上这节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安排了摆的活动,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节课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玩、摆圆片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因为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习过程。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

  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目的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中,我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娱乐中、探索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在我创设的**、*等的气氛下,思维开拓了,能力发展了,头脑也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浓了。在整堂课中,我就是让“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用学具变魔术,创造出一系列的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摆出来,并写出来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11

  “摆一摆,想一想”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本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安排了不同的摆学具,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本节课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玩学具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这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习过程

  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12

  案例:

  《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有一个“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上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用2个圆片摆数(注意:只摆一位数或两位数)

  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摆的。

  十个 十 个 十 个

  2 1 1 2 0

  小组合作:用3个、4个圆片摆数(3个同学摆,小组长作好记录,不要有重复的数) 312 21 30

  4 13 22 31 40

  小结:怎样摆才能使数不重复、也不落下。

  **练习:分别用5个、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数。

  汇报。

  学生汇报时我把学生的作品贴于黑板上,并整理写出学生口答的数,如5、14、23、32、41、50等。整个过程,我用“谁还摆出了不同的数”作为引导语让学生回答,**了许多个学生。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一问一答”式的反馈方式。我们知道,用5个、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数可以摆出40个数,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来说,显然很浪费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我可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而不要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即当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时,可有意识地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到黑板上贴作品,写数,然后,再**学生讨论“他们写的数是否有重复或落下?”这样,学生的学习信息可以同时呈现出来,而且信息面比较广。实践证明,这种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在数学课堂上能达到省时高效、多方位收集学生信息的目的。现在,我还想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做法,而且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只有自己的做法跟黑板上的做法不一样才到上面写,这样,又可避免做法重复现象。当然,要培养学生具有这种习惯和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我还要不断地实践、努力。

  总之,对于自己的教学,我要加强反思,努力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实验少走弯路,取得成功。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13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新授课,教师的预设局限性太大,往往把这节课所需的知识基础替学生“提取”出来,然后进行课前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权不够,教师“抱着走、领着走”,结果只能是“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束手无策”。因此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习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习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笔者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已渗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强与探究能力低的矛盾如何突破?是我们每位实践新课程的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仅以此课想与同行共同探讨。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14

  案例片断

  片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给你3个小圆片,你能在数位表上摆出哪些数?请小朋友们四人合作,三位小朋友摆数,一位同学记录他们摆的数。摆完后,把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

  (学生分四人小组摆小圆片,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一位**来说说你们摆了哪些数?是怎么摆的?

  生1:我们摆了3,12,21,30四个数,我们是先摆好后,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2:我们也摆了这四个数,我们是从大到小排列的,是30,21,12,3。

  生3:我们摆了3,30,12,21,是把个位和十位上两个数交换一下位置。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们喜欢哪种顺序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1种,因为从小到大排列,看起来比较顺一点。

  生2:我喜欢第3种,这样摆起来比较有规律一点。

  师:哦!摆起来有规律一点?能一边摆一边给同学们说说吗?

  生2:(边投影演示边说)就是先把这3个小圆片全都放在个位上,这样是3;然后再把这3个小圆片全都放在十位上,这样是30;再把1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上,2个小圆片放在十位上,这样是21;再把2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上,1个小圆片放在十位上,是12。

  生:说得真好!小朋友们看清楚他是怎么摆的吗?

  生齐:看清楚了。

  生3:老师,我的摆法也是有规律的。

  师:是嘛!来!边摆边说给大家听听!

  生3:(边投影演示边说)我先在个位上摆3个小圆片,这样表示的是3;然后从个位上拿1个小圆片到十位上,这样就是12;再从个位上拿1个小圆片到十位上,就是21;再把个位是的小圆片拿到十位上,就是30。

  师:讲得太棒了!你们比老师讲得还好!其他小朋友看清楚了吗?

  生齐:看清楚了!

  ……

  片断:深入探究、模仿写数

  师:小朋友们,用3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四个数,用4个小圆片可以摆出五个数。从这两次摆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1:我发现摆出来的数比小圆片多1个。

  生2:我发现这些数加起来都等于小圆片的个数。

  师:哦?!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2:比如,12这个数,1+2=3, 21是2+1=3。说明它们都是用3个小圆片来摆的。

  师:哦!是这样的。你真会动脑筋!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用5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如果不摆,你能写出这些数吗?请同学们写一写。

  (学生写数)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写的数和大家分享?

  生1:我写的数是5、50、14、41、23、32六个数。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吗?

  生1:我是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交换一下写出来的。

  生2:我写的数是5、14、23、32、41、50,这六个数。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是想,先在个位上摆5个小圆片,然后每次从个位上拿一个小圆片到十位上,这样就得到了六个数。

  师:太棒了!那么6个小圆片可以摆几个数呢?

  生齐:7个!

  师:那么10个小圆片呢?

  生齐:11个!

  师:是吗?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齐:用小圆片来摆一摆。

  师:那好就动手摆摆看。

  (学生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

  生:老师,我只摆出了9个。

  (下面开始自言自语:是9个,是9个。)

  生:老师,怎么会只有9个了呢?

  师:是呀!怎么会只有9个了呢?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摆下去看看,好吗?

  三、反思和讨论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习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习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扩展3)

——《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反思 (菁选2篇)

《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反思1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新授课,教师的预设局限性太大,往往把这节课所需的知识基础替学生“提取”出来,然后进行课前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权不够,教师“抱着走、领着走”,结果只能是“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束手无策”。因此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习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习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笔者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已渗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强与探究能力低的矛盾如何突破?是我们每位实践新课程的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仅以此课想与同行共同探讨。

《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反思2

  “摆一摆,想一想”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学了100以内的数以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就是要求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活动课中只有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圆片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与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

  在上这节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安排了摆的活动,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节课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玩、摆圆片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因为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习过程。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扩展4)

——《摆一摆,想一想》的说课稿

《摆一摆,想一想》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摆一摆,想一想》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摆一摆,想一想》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5页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材说明:

  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

  2、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3、学生通过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法及探索事物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巩固数位及位值

  2、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1、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惯;尤其在摆较多圆片操作无序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相互补充、完善,探索出摆圆片的方法和规律,使操作走向有序,有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已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并能熟练说出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正确、熟练读写100因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自制数位表,通过摆圆片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拨珠、读数,并**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珠子**多少。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回顾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利用数位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为本节课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内容:“摆一摆”和“想一想”。

  “摆一摆”中放手让学生**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惯。

  “想一想”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用圆片摆数的方法,想出8个、9个圆片可以表示的数,目的是通过形象的摆数,抽象出说数,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

  (三)实践应用

  通过“摆”“说”“想”的活动,巩固学生对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游戏活动,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让学生在愉快情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摆一摆,想一想》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个位和十位上,得到不同的数,比如说有两个圆片,可以把这两个圆片放在个位上,那么这个数是2,都放在十位上,那么这个数是20。一个放在十位上,一个放在十位上,这个数就是11。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置的概念,还能通过读一读这些数,说一说数的组成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这个活动设计的相当巧妙,这样用不同数量的圆片摆出来的数,在数的个数和数的组成上还有一定的规律:如从1个圆片到9个圆片,摆出来的数的个数是一个一个多起来,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之和等于圆片的个数等等。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结合实践活动课可以稍微提高数学要求的这一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通过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活动,得出不同的数,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

  2、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擦黑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 通过找规律,直接写数,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探索空间。在这节课中,我想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摆出不同的数)——整理数据(由学生说,师板书摆出的数)——分析数据(观察摆出的数)——解释数据(找出一些规律)——假设,预测——(不摆,直接说出可以摆出哪些数)这样一些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动手实践摆出不同的数,再对这些数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生在玩中通过自悟,感受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排列组合的思想,有序的思想,并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了十进位、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复习数位表。

  前边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在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 猜一猜

  老师手里有2个圆片,准备摆在十位或者个位上,猜一猜,我会怎么摆?表示哪个数?

  为什么2个圆片可以摆出不同的数来呢?

  3、 那么更多圆片能摆出哪些数呢?

  (由于摆圆片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活动开始前,我先对数位表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再通过猜一猜这个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也激起了学生用更多圆片摆数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找出规律。

  根据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我把这一过程分成三个活动。

  活动一:用3个圆片摆,找出摆圆片的方法。

  1、 请小朋友们拿出3个圆片,把它们摆在十位或者个位上,看看能摆出哪几个数?把数写在纸上,读一读。

  2、 你摆了哪几个数?你是怎么摆的?

  3、 你觉得怎样摆,才能使摆出来的数不遗漏呢?

  (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找到按一定顺序摆圆片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正确不遗漏的摆出各个数,对学生能从这些数中找出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活动二:用4个、5个圆片摆数,观察这些数,找出一定的规律。

  1、 请你用4个圆片,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写出这些数。

  2、 你摆出了哪些数?

  3、 观察用2个、3个、4 个圆片摆出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4、 不摆,你知道5个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在摆4个圆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数,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并大胆地说出来,用5个圆片摆数在这里起过渡的作用,在学生初步找出规律后,鼓励学生不摆,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为后面直接写出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出的数作铺垫。)

  活动三:四人小组合作,写出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可以摆出的数。

  1、 **选择任意6至9个圆片,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

  2、 四人小组交流,我用几个圆片摆出了几个数,分别是哪几个数?

  3、 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写出这些数的,怎么来验证写得对不对?

  (活动三是要求学生在知道规律后,不用摆,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让学生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思考后小组合作。这样的三个活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并能利用发现规律。

  (三)、课后拓展。

  1、 刚才我们发现多一个圆片,摆出老的数就多一个,9个圆片可以摆出10 个数,那么10个数可以摆出几个数呢?

  2、 11、12、13、……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呢?

  (学生发现的规律只适用于1~9个圆片摆数,不具有普遍性。每个数位最多可以摆出9个圆片,所以10个圆片也只能摆10 个数。这个练习的用意是想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用圆片摆数的兴趣,课后对用圆片摆数的规律进行研究。)

《摆一摆,想一想》的说课稿3

  一、说社会捐赠款物协议教材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

  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棋子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100以内的数,最基础的知识是数的顺序;要弄清楚同一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出来的数就不同;还要弄清楚一个数的组成,它可以分成两个不大于9的数(或两个数字)之和。鉴于学生的年龄小,以上内容学起来较难理解,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领会、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得到美的感受。

  这节课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数让学生“玩”出数学道理来。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学生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进行活动。

  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数,例如,两个圆片都放在个位,说明个位上数字是2,这个数就是2;两个圆片都放在十位,说明十位上数字是2,个位数是0,这个数是20;十位和个位各放一个圆片,说明十位数和个位数都是1,这个数就是11。

  另外一名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的加法):2=0+2,2=1+1,2=2+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

  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能摆出什么数。

  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际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

  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我从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竞争的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所以本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按照以上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1.复习铺垫。 由于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开始活动前,我就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例如,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让学生说一说着两颗珠子分别**什么。

  2.激发兴趣,探索求知。

  利用学生熟悉的两个可爱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题来引入新课。例如,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四人小组合作,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3.导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我注意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去归纳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师决不代替;动手让学生做,动口让学生说。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学的轻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觉自己的聪明才智. 谈话激趣

  师: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高兴吗?那么老师要看一看我们班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好,最聪明,最爱动脑筋,能得到老师发的智慧花。

  复习铺垫

  1.数位顺序。

  2.师: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师: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2.用计数器拨数。

  师:现在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看仔细,十位和个位都拨上2个珠子,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数位上的2分别**什么?(学生回答。)你说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

《摆一摆,想一想》的说课稿4

  本节课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地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数值的概念。

  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合理性的同时,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意识,提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目标,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设定为:怎样摆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学难点:

  1、怎样摆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

  2、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意识,提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程序我将分四个步骤完成: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受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是本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再者,“趣”是低年级学生课堂的“调味品”,有了它,学生才愿学、乐学、爱学。

  因此,我是由学生喜欢的故事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动手操作示范,让学生知道,一个磁铁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它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两个数。

  二、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一)个别学生尝试用2个磁铁摆数

  个别学生尝试用2个磁铁摆数,学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摆法,这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又快又不会重复和遗漏,着重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这两种摆法。

  (二)同桌合作,用3、4、5个圆片摆数

  1、生动手操作摆数,此环节我主要想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试摆圆片,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惯。

  2、学生展示(请学生到指名到实物展示台上摆。先把4颗棋都放在个位上,是4;再移一颗到十位,是13;再移一颗到十位,是22;再移一颗,是31,再移一颗到十位,就四颗都在十位上是40。

  把刚才摆的4个数写下来(板演:4、13、22、31、40)

  (三)、从1——5个圆片所摆出的数中发现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归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能力。

  重在引导学生发现:

  1、摆出几个数比圆片个数多1。

  2、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和=圆片个数。

  对于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和=圆片个数这个规律学生较难以发现。

  我是这样引导的:师:想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问题吗,我在想呀,比如说既然2、11、20这三个数是由2个圆片它可以摆出,那么它们这三个数是不是与这2个圆片有关系呢,你说说看。

  2号同学起立,你的号数2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那你的2跟这2个圆片有什么关系呢?2=2,那11号跟这2个圆片有什么关系呢?20呢?(0+2 2=1+1 2=2+0)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和=圆片个数

  三、验证规律,运用规律

  学生通过发现规律后,我先让不摆圆片按规律写出6个圆片可以摆出的数,而后通过课件演示摆的过程验证所发现的规律。接着先猜一猜、再说一说7颗、8颗、9颗棋子分别能变出哪些数字,把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应用获取数学知识,让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猜一猜。我让学生做个小游戏——猜小动物的门牌号,正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2)课外延伸。用10颗棋子能摆几个两位数?11、12颗呢?

  回家自己试一试。

《摆一摆,想一想》的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最后一课时的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说教材: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这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在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数,另外一名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的加法):2=0+2,2=1+1,2=2+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能摆出什么数。(还有吗?)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际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4.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除应关注学生数位及位值的概念的巩固应用外,还应同时关注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思考态度等方面是否得到健康的发展。

  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针对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学生应采取自主探究,实际操作的学习方法。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

  说教法: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和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必须注意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注意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并指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积累;还需注意学生间的交流和反馈,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指明新知的研究方向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四)课堂提升

  具体每个步骤的安排如下:

  (一)复习旧知,指明新知的研究方向

  1.教师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十位上的数字和各位上的数字各自**多少?

  2.师和学生活动,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可以怎么摆?随后出示数位表,把不同的摆法显示在数位表上,最后把全部的摆的结果写在汇总表上进行记录。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师**:

  (1)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

  (2)记录摆出的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3)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

  2.刚才我们用两个圆片摆数是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方法小结。

  3.学生各自进行小组活动。依次分别用3,4,5个圆片来摆数。师巡回指导。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1.“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规律,就鼓励学生不摆圆片,直接写出用6个、7个等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如果学生还没有发现规律,可以让学生再接着摆下去,试着找出规律。

  2.总结出规律。

  3.通过前面的规律,想一想说出用9个圆片可以表示哪些数。(先在个位上摆9个圆片,是9,再从个位上挪一个圆片到十位,就是18,……,一直到把9个圆片都挪到十位,就是90。也可以利用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得9的原理来写出这些数。)这里可能会出现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尊重和保护这种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四)课堂提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各组数间存在的规律,更深刻地了解100以内数的特点。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扩展5)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5篇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摆的研究》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同学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考虑,并且去验证同学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同学将丈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同学在对丈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同学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和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学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防止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同学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资料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

  在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索摆长、摆锤重量和摆的快慢有无关系的经历中,有的小组成功了,也有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和科学的结论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过程中,每一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将告结束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意味深长:做实验真不容易。我想我和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3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40分钟内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如果好好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对于科学探究就有很大帮助。将“动”设定一个目标,并且能够吸引到这个目标中。所以活动的设置要有足够的吸引人的地方。我曾经看到一位数学老师在某班上课,我对那个班比较熟悉,自我表现力比较高,因此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科学课上也可用一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我们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谁发现更多,谁的误差最小。

  在摆的研究这一课中,特别是上组内公开课的那个班级,使我第一次见到学生做实验的那份专注,第一次看到小组合作配合的很完美,就连*时很爱闹的学生都在做自己在行的事情。可能有一些老师在,学生不敢闹。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摆的实验比较喜欢,摆的实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他们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而且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时间多,大约是一半。但是在这个实验中,对于学生的计时和数数有很大的要求。有些组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数据,可能的原因出在数数和计时。所以在前一课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这两个方面。因此,我就认为有位老师将机械摆钟突出了探究的过程是很适合的。他将摆钟的摆动次数略去,而加强了摆的等时性的探究。在实验之前,更是对学生进行了数数和计时的有效指导。这样的教学,明显是为下一课铺好路。

  在实验过程中,摆不是听话的小孩,往往会打圈,接着就碰到铁架台,学生就只得重来。因此就对学生的操作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在摆的研究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更加增强探究氛围。同时,我觉得学生的汇报也是相当的精彩。专拎好数据是我的失误,应该爱护每位学生的成果。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牧场之国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思考推测出影响摆摆动的因素,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2、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知道对比实验中的定变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具准备:

  铁架台、线绳、曲别针、小螺帽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个简易摆。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的装置吗?

  (摆钟,秋千,吊环……)

  师:在科学上,我们将这个简易的装置叫做“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摆。(板书:摆的研究)。

  师:同学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这根线叫什么?下面的重物叫什么?

  这根线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摆线,下面悬挂的重物我们称它为摆锤。

  你们想不想做这样一个摆呢?请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2.学生做摆。

  (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制作)

  3.数摆。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那我们怎样来数摆摆动的次数呢?哪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

  (一生**示范,大家观察。)

  师:我们在数的时候,手拿着摆锤,摆线要拉直,实验时,将手轻轻一放,不要用力去推,摆出去,再回来,这样往返一次,我们叫做摆动一次,数1。

  教师示范,将摆锤轻轻放下,口中倒计时:3、2、1,放——停,一共摆动了几次?

  教师再示范,在摆锤还没有返回的时候喊“停”,要求学生弄清:如果没有摆回来,就不能算一次。

  二.展开:

  1.数自己做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师:同学们,会数了吧!那让我们一起来数数你们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了多少次?

  在数之前,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提出数摆注意点)

  师:是啊!在数摆之前,周老师也有一个友情提醒:(小黑板出示要求)

  (1)合理分工:1人掌握摆锤,1人看时间,1人数数,1人记录。

  (2)实验一次记录一次。反复实验三次。

  (3)实验后共同分析,选择好我们的数据。

  2.汇报,教师板书。

  3.这些数据都是我们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在相同的时间内,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这是最主要的)

  4.是啊!都是10秒,摆的次数有多有少,这说明摆的快慢不同。你猜测为什么都是10秒,摆的快慢会不一样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重点的板书: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角的大小)

  (摆角的大小学生可能不会说明白,但应该可以说出这个意思,例如学生说出摆的幅度师就概括揭示:在科学上,我们称这个为摆角。)

  三.加深:

  1.制定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我们猜测摆的快慢跟这些因素有关,事实真如你们猜测的那样吗?我们还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师:现在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的假设是什么?我们的猜想是什么?不变的条件和可变的条件有是什么?

  请记录员拿出记录单,小组讨论,并填写完整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

  2.讨论实验方案。

  师:好了,那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

  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注意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结果。

  特别是在当学生说到摆线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为了让实验的结果更明显,在选择两次摆线的长度时候,要相差大一些,不要太接近。

  3.学生实验。

  师:下面就要开始实验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4.实验汇报。

  师:实验完成了,我们要照例开一个实验的报告会。

  请各小组的报告员将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给我们。

  学生汇报结果。

  汇报的重点: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跟你们实验前的猜测一样吗?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如果实验中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那得让学生**展示一下,共同来找找出错的原因在哪儿?

  摆线的长短汇报时,还应再引导学生得出:摆线越长,摆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就越快。

  5.实验小结。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都是无关的,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

  四.拓展:

  1.再做摆。

  师: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摆的快慢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系,如果周老师要求你做一个在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你会吗?赶快试试吧!

  学生做摆,调试。

  2.学生展示。

  师:大家都好了。请将我们的摆全部放到桌子上,请各小组的材料员拿摆锤,周老师为你们计时,一起来数数。

  一起数摆。

  师:成功了吗?请成功的小组举手告诉大家。

  师对成功的一些小组:请问,你们现在的心情如何?

  师:非常好。记录数据是非常科学的方法,有了数据,就更有说服力了。

  五.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了刚才这么长时间的研究,能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知道了摆锤、摆角和摆线,我还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还有,摆线越长,摆速越慢,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附板书:

  摆的研究

  摆锤

  无关

  摆 摆角

  越长越慢

  摆线 有关

  越短越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5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用实验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实验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猜测——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更正猜测的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根据设计和实际教学情况,满意的是:

  1、激发兴趣,巧妙导入

  学生一般对活动有兴趣,利用这一规律。我巧妙利用荡秋千的图片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像荡秋千一样摆来摆去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老师收集的一些相关活动的图片巧妙地导入课题。使学生感觉很自然。

  2、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出示不同的摆,同时提出有关条件,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及时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又一次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一次又一次的猜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3、合作探究、求真释疑

  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我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合理的分工。根据实验的要求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然后根据小组实验的数据分小组讨论整理实验的结果,最后进行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的结果同前面的猜测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以前的猜测是对还是错。体会科学是讲求实事求是的。同时让所有的同学都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让所有的同学从探究中获得真知。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4、适度拓展,升华教材

  最后,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让学生从图片中看到,摆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农业上、工业上、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而且我们的人生中也包含着摆的哲理。从而使教材内容得以升华。

  三 . 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通过这次赛课活动,我得到很多老师的指点,使我的这一节课越来越好。也使我从中学到不少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虽说这一节课使我自己觉得满意了,但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怎样让学生采用更简洁的方法进行验证;如何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如何让所有学生更多的参与探究活动;如何变枯燥的科学实验为有趣的探究活动等。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真正摆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准备】**使用秒表计时(教师)(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3个钩码、一长一短两个铁管,分别在中间及一端用等长的摆线悬挂、一组不同的摆(演示导入用)等硬纸板20cm、30cm各一个以磁铁当作摆锤,(延伸演示用)。 为可能的生成而准备:圆柱形塑料盒子内可装两个钩码,盖上带挂钩或铁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几个单摆使他们逐个摆动起来,问:摆的快慢一样吗?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讨论: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4.集体汇报。

  5.小结: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有怎样的关系?

  6.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注意:钩码的挂法,要按老师的演示去做】

  7.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8.集体汇报。

  9.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

  过渡: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我们能否回答如下问题:

  (1)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

  (2)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

  2.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摆角顶点(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7.回顾我们所做的第二个实验,你能解释为什么不把钩码这样挂吗?教师演示:钩码垂直挂接。

  说说你的想法。

  8.出示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组合成一个摆,并演示它的摆动,问你怎样使它摆动加快?下节课,需要准备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我们将要制作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运用本课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摆的研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动幅度大小对摆动快慢影响不大轻摆锤 摆动的快慢没有改变长,摆动慢;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摆的长度 = 摆绳的长度,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7

  今年,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表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想、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在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产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办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如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如果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产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产生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产生误差,怎样做才能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产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产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己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如果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

  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探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来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谨慎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测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三是在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个别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2、**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

  3、现场验证演示,请这组现场演示,在同学们的**下,严格**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重复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实验误差的产生。

  三、正确对待误差,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上,学生只忙于动手操作,不注重同时观察、适时收集证据,忽略**变量,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就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于差错。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能正视误差,培养孩子们一种求真求实,不要妄下结论的科学态度。告诉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的存在是可能的并且是合理的,面对误差要积极地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小误差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爱迪生说过,任何一项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去实验,去正确对待误差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8

  今年,我参与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考虑。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布置: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身的看法(猜想):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身的猜想,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标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褒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考虑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测、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需在小朋友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干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发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防止,也不可能防止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发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防止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方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胜利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方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别……,假如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发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发生是不可以防止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发生误差,怎样做才干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发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发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身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缺乏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假如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缺乏,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协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胜利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假如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研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坚持相同和一定要坚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丈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沛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9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有效处理教材

  材料选择:五年级学生在研究摆的快慢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实验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材料一定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到最小。在对摆线的选择上,我曾试过很多:绳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过大;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还用了涤纶线、钓鱼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因为大螺帽直径比小螺帽长)。我将材料换成用原来“沉浮实验盒”中的小吊桶(大小高低都一样),在吊桶里分别装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证据;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在摆的实验中对变量的精确**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课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在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索摆长、摆幅、摆锤重量和摆的快慢有无关系的经历中,有的小组成功了,也有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和科学的结论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过程中,每一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将告结束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意味深长:做实验真不容易。我想在场的每一位学生或听课老师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从以下几个片段的设计和教学可窥见一斑:“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师生深度研讨实验方案体现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

  1、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和多个变量有关时,可以怎么研究?

  2、能不能用两个不同重量的摆锤来研究摆长问题?

  3、每一个对比实验中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分别又是什么?

  4、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0

  我在20xx年xx月xx日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教科版的五下科学《摆的研究》,执教之后,有了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课前思考:

  本课的科学元素是什么?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我如何教才可以让学生更易学,更易懂。

  二、课前分析:

  本课的核心知识是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本课的二处思维冲突在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以及摆绳的长短不同于摆长。

  本课的学生能力发展:经历产生问题——预测——设计——实验研究——数据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发现新的问题完整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学生的经验:

  1、80%的学生清楚知道:在对比实验中要**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60%的学生能识别变量和不变量。20%的学生能初步**设计实验。

  2、学生了解摆的各个部件,初步能完成小组中的分工(计时,计数,摆的操作),初步能够完成数据的分析,对下结论有依赖。

  四、在设计中的理念:贴近儿童心灵的科学探究。

  1、生活化。

  来源生活。教学问题的产生是学生通过从二个摆钟摆动有快慢的生活情境的观察后,主动提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继而展开课堂探究。

  回归生活。科学研究是为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指导学生科学生活。所以最后设计了二个生活中的问题。一是对本课开始时的情境中的一个明显走慢的摆如何让它走快一点;二是小朋友荡秋千时,在相同推力下的快慢的调节。

  通过生活化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生活中。

  2、生本化。

  (1)实验改进。

  实验改进方便操作,减少偏差。改装铁架台。将票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去掉铁夹,在票夹其中一个柄部的孔的二端各垫上若干垫圈后,利用原来铁架台上的螺丝将它固定),这样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方便**学生对摆长短的**;二是有效减少“摆长”上方支点对摆长的负面影响。将“摆锤”由原来设想的钩码改为垫圈。如果是用钩码作为摆锤,在改为摆锤重量时,我们往往将它们上下钩挂起来,这样就会对最后解释摆长引起负面影响,也会在实验中,因为摆长的改变引起实验数据的偏差。

  (2)面向全体。

  教师的课堂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尊重生命,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在设计实验时,依据学生能力提升中的相关经验,我在每一个实验(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关系)步骤讨论中,先安排一名中等学生来说步骤,然后再由优等学生补充,其他二位同学注意倾听,并准备要在下一个实验步骤中交流。在第二个实验(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的关系)步骤讨论中,就安排了中等学生先交流,再困难学生交流。从而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实验操作时,在小组中安排计时,计数,作摆,统计等,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3)课堂教学。

  由于课前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学生实验操作较顺利,实验数据也较科学。学生能够紧紧围绕“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的核心问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达到预期学生有兴趣地经历完整的实验过程,分享和小结中点拔方法,享受课堂的快乐。

  (4)课后改进。

  时间上紧了。教师意识到时间紧,在后半堂课明显加快节奏。从而造成了学生理答面不广。

  (5)教学设计改变一。

  将实验一改为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实验,在设计中融入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在实验中结合对学生操作的指导。然后在实验二中面向全体,小组**完成。

  (6)教学设计改变一。

  在实验一的操作中,融入实验二的变量。教师直接将学生实验的摆长设计成一倍长,二倍长和三倍长。在完成“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的实验后,让学生观察数据,在发现数据不等(分成三类)后,去比较实验中的不同。在比较中发现,原来是摆长不等的原因。这样是减少了一次操作。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1

  上完《摆的研究》这一课后,我的感悟是:教学一定要贴近实际,联系生活,走进学生,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摆的研究》是一堂典型的科学实验探究课,我引导同学们从生活中观察到的摆钟出发,发现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开阔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推测出尽可能多的可能有关的因素,一一板书。接着,暗示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推测,必须通过多次实验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素养的形成有意熏陶,那我们针对其中的一个推测,设计出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呢?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清晰的自主设计实验,并及时的要学生说出实验中要注意的地方,我及时鼓励,及时肯定,我越引导,学生说得越细致,越到位,为顺利完成实验打下基础。然后,水到渠成的是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实验完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也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对于有误差处,我还抽出时间让学生再次实验,直到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严谨性。最后运用得出的实验结论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摆钟走得太快或太慢,我们应该怎样来调节摆绳的长短,使得摆钟走得准确呢?

  不足之处,因为有一个细节,事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没了解到位,引导时没发现,使得实验中产生了一些小误差,那就是有一部分同学做摆时绳子不会打活结,打得不规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摆的快慢的准确性。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2

  《摆的研究》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学生在上一堂课中对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相同的结论。但是在实验中也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的组摆摆动得快,有得组摆摆动得慢。这节课就上堂课留下的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摆(摆绳长度不同、摆锤不同)的摆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摆的摆动速度不同。五年级的这班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得比较仔细,有的学生还提到其中一个摆摆到后来方向发生了偏转。根据学生提到的这些观察结果,我及时的引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应该来说本堂课的引入部分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讨论影响摆摆动速度的因素时,孩子们也提出了3种观点:1.摆绳的长度2.摆锤的重量 3.刚开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实验时发现摆摆动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速度没有变化。因此,这节课上,没有学生提出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动的速度。但是,对于学生提到刚开始放手的力度会影响摆动速度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

  本节课用“**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在研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上,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实验中要**哪些条件相同,改变哪个条件。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对比实验。在汇报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要改变摆锤的重量,但是**哪些条件相同,学生一下子不能说齐,我让其他的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整合各组的观点,完善实验的方案。在设计摆绳的长度是否会影响摆锤的速度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讨论,因此就顺得多了,花的时间也比较的短。

  本节课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就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实际自已动手制作了5个简单的摆,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节省了时间。在巡视学生分组做“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不当使实验数据的偏差。虽然经过指出学生也进行了改进,但使我意识到实验前指导还不够到位。实验前,教师应该要尽可能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细致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有效的开展。

  在最后一个环节“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时,我先让学生总结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接下来,我抛出一个问题:那是否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摆动的速度就一样呢?并出示了演示器材。学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是一样的。在演示实验时,前2秒这两个摆看上去似乎摆动的一样快,当时还有个学生大声的说了出来:“摆动的一样快”。我让学生再仔细的进行观察,慢慢得着两个摆速度就很明显的区分出来了。利用这个机会,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观察要有始有终,要认真仔细,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更精确。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3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似乎可以给不太理想的课后反思提供些慰藉。我则不喜欢,如果不好,就应该勇于面对,只有敢于面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进和提高。试讲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研讨之后找到了解决的有效**,效果明显地增强了,所以我感到很欣慰。再教设计的过程中感受是很深的,本来不觉得这样的课会有什么深度与难度,钻研之中却发现恰恰相反,本课的难度的确不小。首先,三维目标的实现必须体现在探究过程之中,让目标自然地实现其实并不容易;其次,与实验相关的许多细节都要有鲜明有效的处理措施,而这些措施的策划与选择却很需要我们的创造力,一个精巧构思的形成往往是在绞尽脑汁、辗转反侧、反复修改之后;再次,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常常是教学流程的设计依据,发现这种联系就需要教者对它有独特透彻的理解,做到这一点也不像闲庭信步那样容易;最后,字斟句酌、推敲教学语言,使之规范、恰当、精炼、生动,紧扣学生的心弦也很难做到。另外,我自身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对过渡语的设计能力太低,很久也想不出来一个比较恰当的“语言链接”在这方面不仅需要今后加强学习和交流,还需要对科学课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下面说一下我对本课教材设计意图的理解以及处理方法上的得与失:本课是在《机械摆钟》一课刚刚学习了摆的等时性(即“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样的”)之后的进一步拓展,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什么条件决定了摆的快慢呢?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懂得反复实验的意义同时明确对实验数据及误差的正确处理方法,从而实现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P61在本课最后,设计了摆绳长短相同、摆锤的长短明显不同的两个摆的对比实验,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摆锤的重心高低也会影响到摆动的快慢,其实质是增加了摆长,而摆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清晰讲解了。因此,我在处理这个环节的时候,不仅想办法让学生意识到重心的改变可以影响到摆动的快慢,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摆的快慢在本质上是摆长决定的。为此,我设计了版画示意图以及一个文字不等式来直观简洁地说明解释,我的预设是要把这个实验同“摆锤的轻重对摆的快慢的影响的实验”联系起来,相互照应,相互印证,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忙乱之中把之一美好构想给忘记了,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也是本课收束得不够透彻的主要原因。总之,教学目标达成了,重点也突出了,难点突破的不够彻底。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的第三次改进方案:

  结语设计:从演示实验来看,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短,摆动越快。这是我们的直观感觉,下一节课,我们将设计实验,用数据来探究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大家感兴趣吗?请你准备实验材料:宽1cm长10cm20cm30cm的木条各一根,磁铁一对,秒表一块。请同学们课前预习和尝试,以便下一节课上汇报。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4

  继上节课制作简单的摆的学习,学生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的特点,但是相同时间内不同的摆摆动次数是不一样的,上节课学生观察过自己的摆,可能会猜测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有关,这个课重点探究影响因素。

  提出问题,学生对每个可能影响的因素进行预测,并设计方案验证,重点是学生对**变量法学习和应用。每个小组的摆绳长度刚开始是随机的设置的,在研究摆绳长度影响时,全班规定了按照10cm,20cm,30cm,保证摆动幅度和摆锤重量相同的前提下研究,得出的数据组内是有很明显的规律的,学生能通过本组的数据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摆绳越长,摆动速度越慢,第一个实验我重点引导了**变量的设置,在分析数据之后,其他的影响因素交给学生自己小组设置变量,课堂反馈是很好的,整个操作环节基本是没有难度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了**变量实质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正确实施,这也是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

  五年级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表达自己观点,以及描述实验现象方面都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实验结束后发现每个组之间的数据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于是我增加了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环节,有学生会发现刚才实验中摆绳没有拉直、计时不严谨以及次数数错等情况,我觉得这个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让学生理解误差和错误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需要避免错误的操作,但是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只能是尽量减少。不仅这节课,其他实验也是如此,为了保证实验探究的效率,实验的严谨性是很重要的,让学生能够养成这种实验精神和习惯,也是科学课堂态度目标的培养方向。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5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及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避免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材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学生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学生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材料是,在学生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学生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扩展6)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摆的研究》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用实验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实验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猜测——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更正猜测的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根据设计和实际教学情况,满意的是:

  1、激发兴趣,巧妙导入

  学生一般对活动有兴趣,利用这一规律。我巧妙利用荡秋千的图片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像荡秋千一样摆来摆去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老师收集的一些相关活动的图片巧妙地导入课题。使学生感觉很自然。

  2、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出示不同的摆,同时提出有关条件,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及时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又一次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一次又一次的猜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3、合作探究、求真释疑

  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我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合理的分工。根据实验的要求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然后根据小组实验的数据分小组讨论整理实验的结果,最后进行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的结果同前面的猜测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以前的猜测是对还是错。体会科学是讲求实事求是的。同时让所有的同学都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让所有的同学从探究中获得真知。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4、适度拓展,升华教材

  最后,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让学生从图片中看到,摆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农业上、工业上、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而且我们的人生中也包含着摆的哲理。从而使教材内容得以升华。

  三 . 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通过这次赛课活动,我得到很多老师的指点,使我的这一节课越来越好。也使我从中学到不少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虽说这一节课使我自己觉得满意了,但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怎样让学生采用更简洁的方法进行验证;如何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如何让所有学生更多的参与探究活动;如何变枯燥的科学实验为有趣的探究活动等。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2

  本课以用摆做实验为主要内容,是一个典型的探究不同因素的对比实验。结合单元目标和教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

  1、通过用摆做实验,说出摆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观察钟摆和我们的摆的对比,推测多种可能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

  2、结合**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改变摆锤重量、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记录每个实验数据的重复测量结果,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通过观察相同绳长不同长度摆锤的摆运动的快慢,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很重要,并且对新的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本课重点是:

  自主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和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说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的大小和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本课难点:

  结合**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自主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本课的亮点在于对实验测量方法的改变和数据的处理。

  教材安排测量摆在15s内摆动次数,同时存在15s计时和半次怎么数两个问题,而且计时同学参与度不高。所以本课借鉴李子组蔡垸老师的教学反思,更改为测量摆摆动20次所用时间,这样就误差就集中于计时的误差,是无法避免,并且对实验结果影响较细微的,摆绳长短的实验数据梯度也较为明显。

  另外对于数据的处理,因为实验中的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并且需要让学生学会真实记录,并且能在理解误差的基础上认识到我们的实验结论。所以我借鉴了一篇文献中提到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趋势图法,利用误差对数据的影响具有随机性,而变量引起的误差具有规律性,通过趋势图的分析和对比来让学生在接受误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

  本课也存在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

  1.比如在**教学时,怎样处理摆幅大小这个点。

  本来我的设想是把这个放到上一课,教材上本课第一幅图已经暗示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发现摆幅对摆的快慢影响不大,因为连续摆动的摆摆幅逐渐减小,但每十秒摆动次数相同,所以这里是不是可以给学生讲摆幅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摆在连续摆动过程的摆幅和起始摆幅在学生认知中是存在区别的,如果略过反而是对学生疑问的忽视,并不妥当。

  然后我就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实验分工与操作以及实验数据分析的示例,让学生在演示中理解实验的基础上,分组自主进行摆锤轻重和摆绳长短的实验。这样让学生的得到了锻炼,对这个实验的细节和要点也更清楚。

  但可能是我个人原因,这部分要讲的注意的细节和操作原理讲解较为琐碎,我总是觉得条理不是非常简明清晰,而且用时较长,老师讲解很啰嗦的感觉。

  2.最后一个演示实验的选材,最开始我用的是几个用胶带捆绑在一起的钩码,结果是可以做出来,但是由于钩码太重,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到它的重量,而且摆动过程中还会带动铁架台晃动。然后我试了一下可塑橡皮,橡皮泥比较软不太好勾,而且要做得比较长也有点重,最后在唐老师的提议下,我用了比较轻、好连在一起,又很有实验效果对比的积木。这个要感谢总是发现探索的唐老师对我的帮助。

  当然还要感谢给我提了很多建议的我们的邓校长和凤凰小学的陈韵芝老师,我从上次集体视导到这次合格课,我的提升也离不开我们最认真最可爱的周更营的老师们,是周老师分享了用图片和视频演示方法,茶小何老师提出了真实对话,关注实验数据真实记录,还有提前剧透给我这节课很多要点的蔡垸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细节方面来自大家的教学反思,可以说我们虽然没有见面,但是神交已久,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跟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也要多跟小伙伴们交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搭建周更营的刘姝教研员,我会努力达到刘老师想要的效果。

  哈哈哈,为什么教学反思到最后说得像获奖感言,总之我觉得我还是有进步,但是进步还要感谢大家,而且我的提升量对比周更营老师们的干货分享量还是让我有些羞愧,我以后还会继续努力写啰嗦的教学反思。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真正摆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准备】**使用秒表计时(教师)(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3个钩码、一长一短两个铁管,分别在中间及一端用等长的摆线悬挂、一组不同的摆(演示导入用)等硬纸板20cm、30cm各一个以磁铁当作摆锤,(延伸演示用)。 为可能的生成而准备:圆柱形塑料盒子内可装两个钩码,盖上带挂钩或铁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几个单摆使他们逐个摆动起来,问:摆的快慢一样吗?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讨论: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4.集体汇报。

  5.小结: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有怎样的关系?

  6.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注意:钩码的挂法,要按老师的演示去做】

  7.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8.集体汇报。

  9.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

  过渡: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我们能否回答如下问题:

  (1)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

  (2)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

  2.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摆角顶点(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7.回顾我们所做的第二个实验,你能解释为什么不把钩码这样挂吗?教师演示:钩码垂直挂接。

  说说你的想法。

  8.出示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组合成一个摆,并演示它的摆动,问你怎样使它摆动加快?下节课,需要准备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我们将要制作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运用本课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摆的研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动幅度大小对摆动快慢影响不大轻摆锤 摆动的快慢没有改变长,摆动慢;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摆的长度 = 摆绳的长度,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4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有效处理教材

  材料选择:五年级学生在研究摆的快慢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实验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材料一定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到最小。在对摆线的选择上,我曾试过很多:绳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过大;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还用了涤纶线、钓鱼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因为大螺帽直径比小螺帽长)。我将材料换成用原来“沉浮实验盒”中的小吊桶(大小高低都一样),在吊桶里分别装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证据;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在摆的实验中对变量的精确**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课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在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索摆长、摆幅、摆锤重量和摆的快慢有无关系的经历中,有的小组成功了,也有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和科学的结论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过程中,每一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将告结束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意味深长:做实验真不容易。我想在场的每一位学生或听课老师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从以下几个片段的设计和教学可窥见一斑:“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师生深度研讨实验方案体现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

  1、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和多个变量有关时,可以怎么研究?

  2、能不能用两个不同重量的摆锤来研究摆长问题?

  3、每一个对比实验中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分别又是什么?

  4、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5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及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避免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材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学生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学生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材料是,在学生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学生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6

  今年,我参与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考虑。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布置: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身的看法(猜想):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身的猜想,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标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褒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考虑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测、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需在小朋友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干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发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防止,也不可能防止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发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防止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方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胜利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方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别……,假如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发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发生是不可以防止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发生误差,怎样做才干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发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发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身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缺乏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假如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缺乏,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协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胜利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假如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研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坚持相同和一定要坚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丈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沛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7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40分钟内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如果好好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对于科学探究就有很大帮助。将“动”设定一个目标,并且能够吸引到这个目标中。所以活动的设置要有足够的吸引人的地方。我曾经看到一位数学老师在某班上课,我对那个班比较熟悉,自我表现力比较高,因此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科学课上也可用一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我们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谁发现更多,谁的误差最小。

  在摆的研究这一课中,特别是上组内公开课的那个班级,使我第一次见到学生做实验的那份专注,第一次看到小组合作配合的很完美,就连*时很爱闹的学生都在做自己在行的事情。可能有一些老师在,学生不敢闹。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摆的实验比较喜欢,摆的实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他们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而且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时间多,大约是一半。但是在这个实验中,对于学生的计时和数数有很大的要求。有些组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数据,可能的原因出在数数和计时。所以在前一课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这两个方面。因此,我就认为有位老师将机械摆钟突出了探究的过程是很适合的。他将摆钟的摆动次数略去,而加强了摆的等时性的探究。在实验之前,更是对学生进行了数数和计时的有效指导。这样的教学,明显是为下一课铺好路。

  在实验过程中,摆不是听话的小孩,往往会打圈,接着就碰到铁架台,学生就只得重来。因此就对学生的操作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在摆的研究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更加增强探究氛围。同时,我觉得学生的汇报也是相当的精彩。专拎好数据是我的失误,应该爱护每位学生的成果。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牧场之国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8

  《摆的研究》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学生在上一堂课中对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相同的结论。但是在实验中也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的组摆摆动得快,有得组摆摆动得慢。这节课就上堂课留下的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摆(摆绳长度不同、摆锤不同)的摆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摆的摆动速度不同。五年级的这班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得比较仔细,有的学生还提到其中一个摆摆到后来方向发生了偏转。根据学生提到的这些观察结果,我及时的引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应该来说本堂课的引入部分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讨论影响摆摆动速度的因素时,孩子们也提出了3种观点:1.摆绳的长度2.摆锤的重量 3.刚开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实验时发现摆摆动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速度没有变化。因此,这节课上,没有学生提出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动的速度。但是,对于学生提到刚开始放手的力度会影响摆动速度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

  本节课用“**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在研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上,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实验中要**哪些条件相同,改变哪个条件。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对比实验。在汇报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要改变摆锤的重量,但是**哪些条件相同,学生一下子不能说齐,我让其他的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整合各组的观点,完善实验的方案。在设计摆绳的长度是否会影响摆锤的速度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讨论,因此就顺得多了,花的时间也比较的短。

  本节课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就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实际自已动手制作了5个简单的摆,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节省了时间。在巡视学生分组做“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不当使实验数据的偏差。虽然经过指出学生也进行了改进,但使我意识到实验前指导还不够到位。实验前,教师应该要尽可能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细致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有效的开展。

  在最后一个环节“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时,我先让学生总结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接下来,我抛出一个问题:那是否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摆动的速度就一样呢?并出示了演示器材。学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是一样的。在演示实验时,前2秒这两个摆看上去似乎摆动的一样快,当时还有个学生大声的说了出来:“摆动的一样快”。我让学生再仔细的进行观察,慢慢得着两个摆速度就很明显的区分出来了。利用这个机会,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观察要有始有终,要认真仔细,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更精确。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思考推测出影响摆摆动的因素,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2、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知道对比实验中的定变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具准备:

  铁架台、线绳、曲别针、小螺帽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个简易摆。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的装置吗?

  (摆钟,秋千,吊环……)

  师:在科学上,我们将这个简易的装置叫做“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摆。(板书:摆的研究)。

  师:同学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这根线叫什么?下面的重物叫什么?

  这根线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摆线,下面悬挂的重物我们称它为摆锤。

  你们想不想做这样一个摆呢?请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2.学生做摆。

  (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制作)

  3.数摆。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那我们怎样来数摆摆动的次数呢?哪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

  (一生**示范,大家观察。)

  师:我们在数的时候,手拿着摆锤,摆线要拉直,实验时,将手轻轻一放,不要用力去推,摆出去,再回来,这样往返一次,我们叫做摆动一次,数1。

  教师示范,将摆锤轻轻放下,口中倒计时:3、2、1,放——停,一共摆动了几次?

  教师再示范,在摆锤还没有返回的时候喊“停”,要求学生弄清:如果没有摆回来,就不能算一次。

  二.展开:

  1.数自己做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师:同学们,会数了吧!那让我们一起来数数你们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了多少次?

  在数之前,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提出数摆注意点)

  师:是啊!在数摆之前,周老师也有一个友情提醒:(小黑板出示要求)

  (1)合理分工:1人掌握摆锤,1人看时间,1人数数,1人记录。

  (2)实验一次记录一次。反复实验三次。

  (3)实验后共同分析,选择好我们的数据。

  2.汇报,教师板书。

  3.这些数据都是我们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在相同的时间内,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这是最主要的)

  4.是啊!都是10秒,摆的次数有多有少,这说明摆的快慢不同。你猜测为什么都是10秒,摆的快慢会不一样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重点的板书: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角的大小)

  (摆角的大小学生可能不会说明白,但应该可以说出这个意思,例如学生说出摆的幅度师就概括揭示:在科学上,我们称这个为摆角。)

  三.加深:

  1.制定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我们猜测摆的快慢跟这些因素有关,事实真如你们猜测的那样吗?我们还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师:现在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的假设是什么?我们的猜想是什么?不变的条件和可变的条件有是什么?

  请记录员拿出记录单,小组讨论,并填写完整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

  2.讨论实验方案。

  师:好了,那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

  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注意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结果。

  特别是在当学生说到摆线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为了让实验的结果更明显,在选择两次摆线的长度时候,要相差大一些,不要太接近。

  3.学生实验。

  师:下面就要开始实验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4.实验汇报。

  师:实验完成了,我们要照例开一个实验的报告会。

  请各小组的报告员将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给我们。

  学生汇报结果。

  汇报的重点: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跟你们实验前的猜测一样吗?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如果实验中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那得让学生**展示一下,共同来找找出错的原因在哪儿?

  摆线的长短汇报时,还应再引导学生得出:摆线越长,摆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就越快。

  5.实验小结。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都是无关的,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

  四.拓展:

  1.再做摆。

  师: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摆的快慢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系,如果周老师要求你做一个在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你会吗?赶快试试吧!

  学生做摆,调试。

  2.学生展示。

  师:大家都好了。请将我们的摆全部放到桌子上,请各小组的材料员拿摆锤,周老师为你们计时,一起来数数。

  一起数摆。

  师:成功了吗?请成功的小组举手告诉大家。

  师对成功的一些小组:请问,你们现在的心情如何?

  师:非常好。记录数据是非常科学的方法,有了数据,就更有说服力了。

  五.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了刚才这么长时间的研究,能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知道了摆锤、摆角和摆线,我还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还有,摆线越长,摆速越慢,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附板书:

  摆的研究

  摆锤

  无关

  摆 摆角

  越长越慢

  摆线 有关

  越短越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0

  我在20xx年xx月xx日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教科版的五下科学《摆的研究》,执教之后,有了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课前思考:

  本课的科学元素是什么?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我如何教才可以让学生更易学,更易懂。

  二、课前分析:

  本课的核心知识是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本课的二处思维冲突在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以及摆绳的长短不同于摆长。

  本课的学生能力发展:经历产生问题——预测——设计——实验研究——数据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发现新的问题完整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学生的经验:

  1、80%的学生清楚知道:在对比实验中要**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60%的学生能识别变量和不变量。20%的学生能初步**设计实验。

  2、学生了解摆的各个部件,初步能完成小组中的分工(计时,计数,摆的操作),初步能够完成数据的分析,对下结论有依赖。

  四、在设计中的理念:贴近儿童心灵的科学探究。

  1、生活化。

  来源生活。教学问题的产生是学生通过从二个摆钟摆动有快慢的生活情境的观察后,主动提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继而展开课堂探究。

  回归生活。科学研究是为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指导学生科学生活。所以最后设计了二个生活中的问题。一是对本课开始时的情境中的一个明显走慢的摆如何让它走快一点;二是小朋友荡秋千时,在相同推力下的快慢的调节。

  通过生活化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生活中。

  2、生本化。

  (1)实验改进。

  实验改进方便操作,减少偏差。改装铁架台。将票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去掉铁夹,在票夹其中一个柄部的孔的二端各垫上若干垫圈后,利用原来铁架台上的螺丝将它固定),这样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方便**学生对摆长短的**;二是有效减少“摆长”上方支点对摆长的负面影响。将“摆锤”由原来设想的钩码改为垫圈。如果是用钩码作为摆锤,在改为摆锤重量时,我们往往将它们上下钩挂起来,这样就会对最后解释摆长引起负面影响,也会在实验中,因为摆长的改变引起实验数据的偏差。

  (2)面向全体。

  教师的课堂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尊重生命,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在设计实验时,依据学生能力提升中的相关经验,我在每一个实验(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关系)步骤讨论中,先安排一名中等学生来说步骤,然后再由优等学生补充,其他二位同学注意倾听,并准备要在下一个实验步骤中交流。在第二个实验(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的关系)步骤讨论中,就安排了中等学生先交流,再困难学生交流。从而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实验操作时,在小组中安排计时,计数,作摆,统计等,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3)课堂教学。

  由于课前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学生实验操作较顺利,实验数据也较科学。学生能够紧紧围绕“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的核心问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达到预期学生有兴趣地经历完整的实验过程,分享和小结中点拔方法,享受课堂的快乐。

  (4)课后改进。

  时间上紧了。教师意识到时间紧,在后半堂课明显加快节奏。从而造成了学生理答面不广。

  (5)教学设计改变一。

  将实验一改为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实验,在设计中融入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在实验中结合对学生操作的指导。然后在实验二中面向全体,小组**完成。

  (6)教学设计改变一。

  在实验一的操作中,融入实验二的变量。教师直接将学生实验的摆长设计成一倍长,二倍长和三倍长。在完成“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的实验后,让学生观察数据,在发现数据不等(分成三类)后,去比较实验中的不同。在比较中发现,原来是摆长不等的原因。这样是减少了一次操作。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1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似乎可以给不太理想的课后反思提供些慰藉。我则不喜欢,如果不好,就应该勇于面对,只有敢于面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进和提高。试讲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研讨之后找到了解决的有效**,效果明显地增强了,所以我感到很欣慰。再教设计的过程中感受是很深的,本来不觉得这样的课会有什么深度与难度,钻研之中却发现恰恰相反,本课的难度的确不小。首先,三维目标的实现必须体现在探究过程之中,让目标自然地实现其实并不容易;其次,与实验相关的许多细节都要有鲜明有效的处理措施,而这些措施的策划与选择却很需要我们的创造力,一个精巧构思的形成往往是在绞尽脑汁、辗转反侧、反复修改之后;再次,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常常是教学流程的设计依据,发现这种联系就需要教者对它有独特透彻的理解,做到这一点也不像闲庭信步那样容易;最后,字斟句酌、推敲教学语言,使之规范、恰当、精炼、生动,紧扣学生的心弦也很难做到。另外,我自身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对过渡语的设计能力太低,很久也想不出来一个比较恰当的“语言链接”在这方面不仅需要今后加强学习和交流,还需要对科学课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下面说一下我对本课教材设计意图的理解以及处理方法上的得与失:本课是在《机械摆钟》一课刚刚学习了摆的等时性(即“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样的”)之后的进一步拓展,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什么条件决定了摆的快慢呢?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懂得反复实验的意义同时明确对实验数据及误差的正确处理方法,从而实现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P61在本课最后,设计了摆绳长短相同、摆锤的长短明显不同的两个摆的对比实验,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摆锤的重心高低也会影响到摆动的快慢,其实质是增加了摆长,而摆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清晰讲解了。因此,我在处理这个环节的时候,不仅想办法让学生意识到重心的改变可以影响到摆动的快慢,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摆的快慢在本质上是摆长决定的。为此,我设计了版画示意图以及一个文字不等式来直观简洁地说明解释,我的预设是要把这个实验同“摆锤的轻重对摆的快慢的影响的实验”联系起来,相互照应,相互印证,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忙乱之中把之一美好构想给忘记了,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也是本课收束得不够透彻的主要原因。总之,教学目标达成了,重点也突出了,难点突破的不够彻底。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的第三次改进方案:

  结语设计:从演示实验来看,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短,摆动越快。这是我们的直观感觉,下一节课,我们将设计实验,用数据来探究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大家感兴趣吗?请你准备实验材料:宽1cm长10cm20cm30cm的木条各一根,磁铁一对,秒表一块。请同学们课前预习和尝试,以便下一节课上汇报。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2

  上完《摆的研究》这一课后,我的感悟是:教学一定要贴近实际,联系生活,走进学生,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摆的研究》是一堂典型的科学实验探究课,我引导同学们从生活中观察到的摆钟出发,发现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开阔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推测出尽可能多的可能有关的因素,一一板书。接着,暗示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推测,必须通过多次实验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素养的形成有意熏陶,那我们针对其中的一个推测,设计出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呢?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清晰的自主设计实验,并及时的要学生说出实验中要注意的地方,我及时鼓励,及时肯定,我越引导,学生说得越细致,越到位,为顺利完成实验打下基础。然后,水到渠成的是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实验完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也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对于有误差处,我还抽出时间让学生再次实验,直到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严谨性。最后运用得出的实验结论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摆钟走得太快或太慢,我们应该怎样来调节摆绳的长短,使得摆钟走得准确呢?

  不足之处,因为有一个细节,事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没了解到位,引导时没发现,使得实验中产生了一些小误差,那就是有一部分同学做摆时绳子不会打活结,打得不规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摆的快慢的准确性。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3

  今年,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表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想、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在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产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办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如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如果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产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产生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产生误差,怎样做才能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产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产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己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如果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

  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探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来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谨慎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测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三是在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个别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2、**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

  3、现场验证演示,请这组现场演示,在同学们的**下,严格**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重复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实验误差的产生。

  三、正确对待误差,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上,学生只忙于动手操作,不注重同时观察、适时收集证据,忽略**变量,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就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于差错。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能正视误差,培养孩子们一种求真求实,不要妄下结论的科学态度。告诉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的存在是可能的并且是合理的,面对误差要积极地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小误差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爱迪生说过,任何一项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去实验,去正确对待误差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4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同学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考虑,并且去验证同学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同学将丈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同学在对丈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同学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和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学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防止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同学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资料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

  在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索摆长、摆锤重量和摆的快慢有无关系的经历中,有的小组成功了,也有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和科学的结论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过程中,每一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将告结束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意味深长:做实验真不容易。我想我和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扩展7)

——小班《拼摆图形》数学教案 (菁选3篇)

小班《拼摆图形》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 在认识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组合图形。

  2. 喜欢参加操作性活动,积极动脑,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活动准备:

  精神准备:幼儿会使用胶棒,对图形比较熟悉。

  物质准备:幻灯片、人手一份的图形(圆形、长方形、三角形若干)、图画纸、胶棒等。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导入。

  放映幻灯片,复习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1、 逐个点击绿草地、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出现幻灯片能很快地集中幼儿的***,使幼儿对图形宝宝格外地关注。为后面听故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看谁来了?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3、 图形宝宝都变成什么东西啦?(圆形、长方形、三角形逐个说)幻灯片紧密结合老师讲的故事,幼儿边听边看,视听结合。幻灯片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利用图形宝宝的变化帮助幼儿理解一种图形的组合。使用幻灯片直观、形象、具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4、什么出现了?(小问号)它在问什么呀?“小问号”作为人物的出现,符合幼儿“泛灵论”的年龄特点,激励幼儿大胆想象。

  二. 幼儿**操作,创造性地拼摆图形,教师个别指导。

  1.老师:“小问号要请咱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助图形宝宝在一起变成更多的东西。”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问问幼儿在拼什么。幼儿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想象是有限的。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知觉形象性、边做边想的认知特点。教师在观察后的个别**,有利于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帮助孩子按自己的想象进行拼摆。

  3.指导幼儿完成作品并记录名称。教师有目的的记录

  三. 幼儿作品展示,演示老师的设计。

  1. 请幼儿为大家讲一讲自己拼成了什么东西,并说出用了什么形状。

  2.教师也将自己的创作用动画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3.再次讲故事《图形宝宝的比赛》。添加孩子作品为故事结局。

  再次运用幻灯片**,将孩子的作品有机地加入故事中,使孩子获得成功感,也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小班《拼摆图形》数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

  2.喜欢拼贴活动,会用我用….图形拼出了….

  活动过程:

  1、出示图形,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图形的形状。

  2、找一找教室里有什么形状的物品?

  3、出示飞机,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是什么?”“这架飞机是怎么做的?”分解飞机,幼儿可以观察飞机由哪些图形组成。

  4、“原来图形可以拼成飞机,图形还能拼成什么呢?”引导幼儿动脑筋,展开想象,尝试图形还能拼成什么,教师巡视指导。拼完后请幼儿介绍,“我用……形、……形,拼成……”

  5、小朋友们用图形拼出这么多可爱的物品,真聪明。下面,请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春天来了,花园里,小花的种子慢慢发芽了(贴一个长方形),天气真好,小花一天天长高了(两个长方形 ),长出了**的`叶子,又长出了花骨朵,慢慢的花开了,长出了花瓣,小花看到外面的世界真高兴,可一看身边,一个朋友也没有,多孤单呀,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手里的图形,为小花拼出朋友来,把小花园装扮的更美丽。

  6、幼儿动手拼图,教师巡视指导。如幼儿拼的较单一,可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如:小花的朋友可多了,有小鸟、蝴蝶、蜻蜓、小朋友等。拼完后,请幼儿说一说,我有用……形、……形,拼出了……

  7、你们的小花园可真漂亮,小花有了那么多朋友真高兴,请小朋将互相欣赏作品。

小班《拼摆图形》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半圆形,梯形的认识。

  2、能用多种几何图形进行创造性拼摆。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门票(一面红,一面蓝。正反均有几何图形。)

  2、图形门。

  3、图片(太阳,云,小鸟,热气球,螃蟹,海螺,蝴蝶,蜻蜓,凉亭等)

  4、图形智力卡,录音机,磁带。

  5、幼儿:几何图形一套,铅画纸,糨糊。

  教学过程:

  一、看谁走得对,坐得好。

  (一)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个非常有趣的图形世界,你们高兴吗?(带幼儿进教室)这里有好多“图形门”,请你们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圆形,正方形,半圆形,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现在,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发一张门票,这张门票一面是红色,上面有一个图形,一面是兰色,上面也有一个图形。拿到门票的先看兰色的一面,那上面有什么图形,你就从哪扇门进图形世界,好吗?(放音乐,幼儿进门)

  (二)小朋友,这是谁来迎接我们了?(小豆虫)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数数有几个?小豆虫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座位,上面都有图形,现在请小朋友看***一面,上面有什么图形,你就找有这个图形的位子坐下。看谁坐的又对又快。(幼儿找座位,教师检查。)

  二、观看图形世界。

  图形世界里有好多有趣的画,老师请你们欣赏。

  (一)出示图片:热气球,太阳,小鸟,云。

  你们看,图形世界的天上有什么?它们各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二)出示图片:螃蟹,水草,鱼,海螺。

  你们看,图形世界的海里有什么?它们各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三)这里还有一幅美丽的画。

  出示图片:花,蝴蝶,蜻蜓,凉亭。

  这是图形世界的小花园,这里有什么?他们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图形世界真漂亮呀!

  三、图形智力宫。

  现在,老师带大家去图形智力宫参观,看谁最动脑筋。

  出示图形智力卡片。

  (一)这上面有什么图形?(圆形)

  数数有几个?(2个)

  (二)这上面有什么图形?(正方形)

  一共有几个?(3个)

  (三)这上面有什么图形?(三角形)

  一共有几个?(3个)

  (四)这上面有什么图形?(正方形)

  有几个?(9个)

  四、给图形世界留礼物。

  今天的参观快要结束了,临走的时候每位小朋友都来做一份礼物,给图形世界留作纪念。怎么做呢?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图形。请你们选自己喜欢的图形贴在白纸上,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做好后,你们把礼物贴在这些图形门上,把天下世界打扮得更漂亮,让更多的小朋友来参观,好吗?(幼儿操作)

  老师把幼儿作品钉在图形门上,奖给幼儿一朵图形门上的小花。

  五、小朋友,我们该回家了,和图形门说再见。

  听音乐出教室。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扩展8)

——摆一摆,想一想说课稿 (菁选3篇)

摆一摆,想一想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最后一课时的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说教材: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这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在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数,另外一名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的加法):2=0+2,2=1+1,2=2+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能摆出什么数。(还有吗?)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际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4.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除应关注学生数位及位值的概念的巩固应用外,还应同时关注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思考态度等方面是否得到健康的发展。

  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针对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学生应采取自主探究,实际操作的学习方法。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

  说教法: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和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必须注意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注意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并指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积累;还需注意学生间的交流和反馈,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指明新知的研究方向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四)课堂提升

  具体每个步骤的安排如下:

  (一)复习旧知,指明新知的研究方向

  1.教师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十位上的数字和各位上的数字各自**多少?

  2.师和学生活动,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可以怎么摆?随后出示数位表,把不同的摆法显示在数位表上,最后把全部的摆的结果写在汇总表上进行记录。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师**:

  (1)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

  (2)记录摆出的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3)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

  2.刚才我们用两个圆片摆数是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方法小结。

  3.学生各自进行小组活动。依次分别用3,4,5个圆片来摆数。师巡回指导。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1.“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规律,就鼓励学生不摆圆片,直接写出用6个、7个等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如果学生还没有发现规律,可以让学生再接着摆下去,试着找出规律。

  2.总结出规律。

  3.通过前面的`规律,想一想说出用9个圆片可以表示哪些数。(先在个位上摆9个圆片,是9,再从个位上挪一个圆片到十位,就是18,……,一直到把9个圆片都挪到十位,就是90。也可以利用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得9的原理来写出这些数。)这里可能会出现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尊重和保护这种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四)课堂提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各组数间存在的规律,更深刻地了解100以内数的特点。

摆一摆,想一想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个位和十位上,得到不同的数,比如说有两个圆片,可以把这两个圆片放在个位上,那么这个数是2,都放在十位上,那么这个数是20。一个放在十位上,一个放在十位上,这个数就是11。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置的概念,还能通过读一读这些数,说一说数的组成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这个活动设计的相当巧妙,这样用不同数量的圆片摆出来的数,在数的个数和数的组成上还有一定的规律:如从1个圆片到9个圆片,摆出来的数的个数是一个一个多起来,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之和等于圆片的个数等等。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结合实践活动课可以稍微提高数学要求的这一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活动,得出不同的数,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擦黑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通过找规律,直接写数,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探索空间。在这节课中,我想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摆出不同的数)——整理数据(由学生说,师板书摆出的数)——分析数据(观察摆出的数)——解释数据(找出一些规律)——假设,预测——(不摆,直接说出可以摆出哪些数)这样一些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动手实践摆出不同的数,再对这些数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生在玩中通过自悟,感受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排列组合的思想,有序的.思想,并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了十进位、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数位表。

  前边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在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猜一猜

  老师手里有2个圆片,准备摆在十位或者个位上,猜一猜,我会怎么摆?表示哪个数?

  为什么2个圆片可以摆出不同的数来呢?

  3、那么更多圆片能摆出哪些数呢?

  (由于摆圆片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活动开始前,我先对数位表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再通过猜一猜这个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也激起了学生用更多圆片摆数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找出规律。

  根据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我把这一过程分成三个活动。

  活动一:用3个圆片摆,找出摆圆片的方法。

  1、请小朋友们拿出3个圆片,把它们摆在十位或者个位上,看看能摆出哪几个数?把数写在纸上,读一读。

  2、你摆了哪几个数?你是怎么摆的?

  3、你觉得怎样摆,才能使摆出来的数不遗漏呢?

  (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找到按一定顺序摆圆片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正确不遗漏的摆出各个数,对学生能从这些数中找出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活动二:用4个、5个圆片摆数,观察这些数,找出一定的规律。

  1、请你用4个圆片,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写出这些数。

  2、你摆出了哪些数?

  3、观察用2个、3个、4个圆片摆出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4、不摆,你知道5个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在摆4个圆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数,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并大胆地说出来,用5个圆片摆数在这里起过渡的作用,在学生初步找出规律后,鼓励学生不摆,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为后面直接写出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出的数作铺垫。)

  活动三:四人小组合作,写出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可以摆出的数。

  1、**选择任意6至9个圆片,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

  2、四人小组交流,我用几个圆片摆出了几个数,分别是哪几个数?

  3、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写出这些数的,怎么来验证写得对不对?

  (活动三是要求学生在知道规律后,不用摆,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让学生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思考后小组合作。这样的三个活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并能利用发现规律。

  (三)、课后拓展。

  1、刚才我们发现多一个圆片,摆出老的数就多一个,9个圆片可以摆出10个数,那么10个数可以摆出几个数呢?

  2、 11、12、13、……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呢?

  (学生发现的规律只适用于1~9个圆片摆数,不具有普遍性。每个数位最多可以摆出9个圆片,所以10个圆片也只能摆10个数。这个练习的用意是想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用圆片摆数的兴趣,课后对用圆片摆数的规律进行研究。)

摆一摆,想一想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最后一课时的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说教材: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这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在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数,另外一名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的加法):2=0+2,2=1+1,2=2+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能摆出什么数。(还有吗?)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际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4.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除应关注学生数位及位值的概念的巩固应用外,还应同时关注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思考态度等方面是否得到健康的发展。

  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针对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学生应采取自主探究,实际操作的学习方法。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

  说教法: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和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必须注意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注意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并指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积累;还需注意学生间的交流和反馈,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指明新知的研究方向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四)课堂提升

  具体每个步骤的安排如下:

  (一)复习旧知,指明新知的研究方向

  1.教师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十位上的数字和各位上的数字各自**多少?

  2.师和学生活动,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可以怎么摆?随后出示数位表,把不同的摆法显示在数位表上,最后把全部的摆的结果写在汇总表上进行记录。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师**:

  (1)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

  (2)记录摆出的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3)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

  2.刚才我们用两个圆片摆数是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方法小结。

  3.学生各自进行小组活动。依次分别用3,4,5个圆片来摆数。师巡回指导。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1.“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规律,就鼓励学生不摆圆片,直接写出用6个、7个等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如果学生还没有发现规律,可以让学生再接着摆下去,试着找出规律。

  2.总结出规律。

  3.通过前面的规律,想一想说出用9个圆片可以表示哪些数。(先在个位上摆9个圆片,是9,再从个位上挪一个圆片到十位,就是18,……,一直到把9个圆片都挪到十位,就是90。也可以利用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得9的原理来写出这些数。)这里可能会出现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尊重和保护这种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四)课堂提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各组数间存在的规律,更深刻地了解100以内数的特点。


数学摆一摆教学反思 (菁选2篇)(扩展9)

——春节期间客厅摆什么花 (菁选2篇)

春节期间客厅摆什么花1

  一、春节客厅摆放什么花合适?

  1、年桔

  年桔寓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是过年最具**的盆栽之一,如果没有打药还可以摘来吃。年后做一番修剪,然后移到阳台,等光照通风比较好的地方养护,它喜水喜肥,喜欢偏酸性的沙质土壤,来年会继续开花结果。

  2、鸿运当头

  寓意好运,是一种凤梨科的花卉,因为花芯鲜红,所以叫鸿运当头,喜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

  3、**树

  **树寓意**,生在树林中,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喜光又耐阴,喜暖热、无霜雪、多雾的高温之地,不耐干旱、积水、严寒和空气干燥,否则黄叶掉叶。

  4、幸福树

  寓意幸福,学名菜豆树,喜高温多湿、阳光足的环境。耐高温,怕寒冷,宜湿润,忌干燥。栽培宜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壤土和沙质壤土。

  5、长寿花

  长寿花寓意健康长寿,是短日照开花植物,喜温暖稍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生长适温为15-25℃,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的砂壤土为好。

  6、百合

  寓意家庭和睦,百合花的花期是4-10月,建议直接买插花,摆放于客厅茶几或电视柜上。

  7、富贵竹

  寓意大富大贵,喜温暖的环境,一年四季均可生长,低于13℃则植株休眠,停止生长。温度太低时,因根系吸水不足,叶尖和叶缘会出现黄褐色的斑块,越冬最低温度要在10℃以上。

  二、客厅装饰的技巧有哪些?

  1 、注意节制大家具

  由于客厅面积较小,若摆放大家具的话就非常占位置,这样看起来会很拥挤,因此小客厅装饰一定要节制大家具的摆放,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空间,视觉效果会更加宽敞。

  2 、利用墙壁

  要想让小客厅不会那么沉闷,可以在墙壁上花些心思。如可以在沙发背景墙设计一个镂空进行装饰,这样不仅有创意,而且还可以让整个客厅更加通透,简单的设计就能让整个格局有不一样的美。

  3 、灵活运用隔断

  隔断设计不管是在大户型中还是小户型中都经常看得到,若客厅面积较小,我们就可以根据房屋布局进行合理利用隔断。比如电视背景墙后面有其它功能区,那我们就可以将电视背景墙作为客厅与这个功能区的隔断,这样的设计既节省空间,又灵活运用隔断。

  三、客厅绿植摆放要注意什么?

  1、植物装饰点缀绿意客厅

  客厅绿化,也是家居绿化的重点。客厅绿化,要力求赏心悦目、温馨自然。例如叶子大而简单的植物,可增加客厅富丽堂皇的感觉,形态复杂,色彩多变的观赏叶植物可使客厅的色彩变的丰富等。

  2、植物装点体现家居风格

  客厅植物可以营造出家庭温馨,**的气氛。在营造出安宁温馨的氛围、返朴归真的情调同时,还可以展示主人的品位,使客厅洋溢出更多的人文色彩。在植物的选择上,一定程度可以体现出主人的性格特征,比方说:绿萝娇弱;百合清幽;君子兰高洁;文竹纤弱;兰花脱俗。

  3、植物摆放小技巧

  客厅植物摆放不宜过多,否则会对客厅的气流有影响,导致客厅产生阴气重。同时在摆放植物的时候,应该注意大小搭配适宜,已达到错落有致的装饰效果。例如比较大的植物,可摆放在客厅入口处、大厅角落、楼梯旁等不影响人们活动的地方;小型观叶植物,则可摆放在茶几、矮柜桌柜、转角沙发处等。

  4、枯萎植物要随时更换

  在客厅中摆放的植物,一定不要摆放枯萎的植物,因为枯萎的植物会对家居风水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所以一定要保持旺盛的生长状态。如果客厅里的植物枯萎了,一定要及时的更换。

  要在客厅摆放花草,我们就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花草,同时也要注意摆放的位置。以上就是关于春节客厅摆放什么花合适的相关介绍,大家在种植花草的时候,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的养花方法,这样才能够将客厅点缀的更加漂亮,体现家居的风格。

春节期间客厅摆什么花2

  招财植物—大吉大利富贵竹

  富贵竹,属常绿小乔木。富贵竹的美与它的吉祥名字分不开,其茎节表现出貌似竹节的特征,却不是真正的竹。*有“花开富贵,竹报**”的祝辞。

  健康长寿——长寿花

  长寿花开在春节前后,而且花期长,是衬托节日气氛的理想花卉,植株小巧玲珑,株型紧凑,叶片翠绿,花朵密集,春节家里添上一盆不仅增加了气氛,还寓意着家庭成员健康、长寿!

  吉祥招财——摆金桔

  桔为吉,金为财,金桔也就有了吉祥招财的含意。春节期间,若在客厅中摆放一盆金橘,无疑是一个好兆头。

  喜迎贵客-----仙客来

  仙客来有“仙客翩翩而至”的寓意,所以很多人将仙客来摆放在客厅,**欢迎贵客来访。

  形如飞舞的蝴蝶兰

  蝴蝶兰的花朵形如飞舞的蝴蝶,有一种灵动的美,更散发着高贵的气息,深受人们喜爱。红色蝴蝶兰,有仕途顺畅和幸福美满的意思。白花蝴蝶兰,预示着爱情纯洁和友谊珍贵。黄色蝴蝶兰,有事业发达和生意兴隆的寓意。

  【铜钱草】

  铜钱草名字很吉利,家里或公司养一盆都很不错,在我国的文化中,讲究寓意、谐音等.铜钱草,叶子圆圆的`像古代的铜钱,寓意团团圆圆,好运连连。

  【鸿运当头】

  鸿运当头花因为名字取得比较好十分吉利,所以就会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因为有种植这种花,所以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会成功。

  【黄金果】

  浑身挂满了金黄色的果子,就像黄金一样金灿灿,黄金果看着赏心悦目,还象征财运高照、吉祥如意,非常适合家养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