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

小括号说课稿1

  【教材与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内容。

  2、教材简析: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编排的。

  同时,小括号的出现也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5、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学生分析】

  在算式10-2+3上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才能先算加法,这时通过让学生思考在算式中添加适当的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法和学法】

  关于教法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

  3、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创造”

  小括号的过程。

  关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主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旧知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利用课件动态展示例3的情境图:出示10个五角星,先减去2

  个,再剪去3个。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你能根据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还剩几个五角星?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五角星的直观操作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3、通过动手操作或画图,确定解题思路。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代替五角星摆一摆或画一画,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第一种:先减去两个五角星,再减去三个五角星,最后还剩几个五角星?第二种:先算出一共减去多少个,再计算还剩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与画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

  首先请学生列出第一种算式:10-2-3=5,其次提出要先算“一共剪去几个”,再算“还剩几个”应怎样列式?学生回答:10-2+3

  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能先算2+3吗?

  (设计意图:围绕“10-2+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

  5、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吗?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如—○□()等。(2)认识小括号,感受数学符号的**性和简洁性。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提出()这个数学符号,并板书:小括号(4)使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教师将小括号添上,**:你能说说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学生回答

  (5)总结提升:

  明确一个算式中含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达标测评,巩固提高1、完成“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3、专项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括号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中的《小括号》。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叙写、评价设计和学习流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我叙写学习目标的'依据是: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基于学情三个方面。

  1、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基于教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小括号》是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2中出现,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重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一年级新教材中,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从剪星星的情境入手,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最终落脚点是运算顺序,强调的是算法。在这里,小括号的出现,也增加了式题的变化,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因此本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明白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

  3、基于学情: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有一定计算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口算学习中,会用圈、画等符号标注口算过程,这为学生“创造”小括号提供了素材。

  综上所述,遵循课标精神,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叙写以下的学习目标:

  1、会说出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

  2、能用语言表达带小括号的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计算。

  本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

  学习难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二、评价设计。

  评价,先于教学又推动教学。为了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学习评价:

  1、一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有括号的与

  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2、学生**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第3题。

  三、学习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学习流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首先通过一分钟常规口算练习,将学生的计算训练落实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再通过一组加、减两步式题口算,回顾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顺序,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第二环节:引导与尝试。

  从三个层次进行新知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教材74页例3的情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直观操作,为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并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与合作交流形成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学生熟悉的连减方法,列出算式并标出计算的过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先加后减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训练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抽象成算式,使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思维过程。

  然后聚焦到“先加后减”的方法,通过尝试将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算式,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不能先算加法该怎么办?让学生感受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进而想办法“创造”符号,最后**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性,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第三环节: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主要是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高。因此在学生经历了刚才的“创造”过程,已经初步明白小括号的作用,再通过几个式题练习,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总结归纳出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第四环节:巩固运用。

  做一做:通过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练习十七第3题:通过一道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小括号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小括号》

  我将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小括号》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章“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中第3节“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例3。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由实际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用算式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引入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并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已具有认识和应用数字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但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或实践操作。所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要学生知道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试题即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和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基础、心理特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一年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五、教法与学法

  《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出发,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方法掌握新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又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还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所以在本节课我预设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尝试探究,确定解题思路→认知冲突,理解括号意义→巩固练习,强化括号用法→总结提升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

  1、教师利用多**课件展示教材第74页例

  3的情境图:

  让学生了解情景(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2、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汇报)

  并能将条件与其他同学的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课前预设学生答案:1、一共剪掉几个星?

  2:还剩几个星?

  (设计意图:学生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两次剪五角星的直观操作,为学习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二)尝试探究,确定解题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中指出:“教学内容的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获得信息后,**:要求“还剩多少个星”,你打算怎样列式呢?自己**思考,然

  后将你列的算式写在纸上,与同桌小组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待学生讨论交流后,**反馈,进行二次备课。

  第一种思路:10-2-3=5(个),让学生说清怎样计算10-2-3=5.先算减去2 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 个后还剩多少。这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连减,让学生说清楚它的运算顺序,体会不含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运算。为后面含括号的算式的运算做铺垫。

  第二种思路:2+3=5(个)10-5=5(个)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找2-3人回答),在学生回答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将现实情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结合情境先确定运算顺序,为小括号的引入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认知冲突,理解括号意义

  如果将第二种思路分步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呢?先让学生尝试自己想、自己写,教师巡视。然后提出问题10一2 + 3 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表示先计算2 + 3 吗?为什么?所以,学生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 + 3 这里添上个符号,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和已有的认知经验,围绕“10 一2 十3 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

  课前根据学生情况预设学生可能会有的解决方法:

  ( 1 )画一条粗线表示先算2 + 3。

  ( 2 )画一个方框表示先算2十3。

  ( 3 )画一个圈儿表示先算2 + 3 。

  ( 4 )画()表示先算2 + 3 ……

  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很好。但让学生思考当他们面对这么多的符号,如果他们不说明,别人能看明白吗?(从而引出小括号)所以应该找一个**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后面的2 + 3 。用“( )”这个符号来表示。板书算式并用黄粉笔加上小括号。

  并让学生跟教师一起来写一写。告诉学生这位新朋友的名字叫“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教师领读、学生齐读。通过“小括号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把2和3这对好朋友围在一起。”的比喻,加深学生对小括号的理解。明白小括号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强调它改变了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2+3=5,再算括号外面的10-5=5(师画运算顺序,并指导读法)。

  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加了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生答) 完善学生的答案,并给出小括号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算括号里面的。)

  板书: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全班齐读: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扩展阅读


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扩展1)

——《小括号》教学反思5篇

《小括号》教学反思1

  学生原来已经有看到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经验,所以例题的运算顺序学生很清楚,通过预习自己也能解决。

  关键是计算上的失误较多,像150÷30=50,12+150=270了,认真计算的习惯要养成,看来口算也要加强练习。

  本节课的重点还有解决实际问题,把多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对于后进生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这里关键要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题目要求什么,必须要用到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思路,再去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小括号》教学反思2

  小括号这一节课是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内容并不多,也不难,但实际上要上得精彩并不容易。我这节课上得就有很多不足之处。

  小括号是一个符号,它的作用是,被小括号包括的地方要先算,学生学得都挺好,但有个别学生虽然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做练习的时候仍然会做错。在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些学生并不知道小括号里先算出来的得数有什么用,他们不知道这些得数要继续用在第二步的运算中。我在课上并没有预料到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应该针对这点提一下。

  除了设计上的问题,其他教学技能方面也有一些不足。

  第一,我在**时,**的针对性不强。一些学生并不明白我提的问题的意思。我得设计的时候更多得去考虑怎样的语言才是适合学生的,怎样的问法学生能够马上就理解的。

  第二,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一个学生未带课堂作业本,对于这个事件我虽然发现了,但并没有及时地做适当的处理。

  第三,一些学生的字不端正,我未做提醒。学生的课堂习惯、书写习惯,尤其是听和说的习惯非常的重要,每天都要进行训练,不能放松。

  第四,我上课的亲和力还不够,肢体语言也不够亲和。

《小括号》教学反思3

  《不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两部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先乘除再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仍然是简单的购物场景,鼓励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思考和理解其运算顺序,并**的进行计算。“试一试”让学生解答含有乘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在此基础上,引导总结出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将运算与应用割裂**,既让学生了解了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又让学生学会了通过列综合算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随后的练习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比较和改错练习,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几点反思:

  1、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有了前面两步混合运算的知识的基础,学生可以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计算与应用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先算乘除法的印象就可以了。

  2、虽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都知道了在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做练习时,有学生知道运算顺序但还是会计算出错,因此,养成学生在算后进行复查的良好的习惯就很有必要了。

  3、计算教学往往被视为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教师要通过改善混合运算的教学,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同时运用富有挑战性和充满激情的语言,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深度”又保持“温度”。

《小括号》教学反思4

  问题解决是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学的三大趋势之一。***教课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探究、发现、实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在教学“小括号”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小括号“再创造”的过程,体会使用小括号的实际意义和合理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摘录“小括号”教学片断:

  (角色扮演,一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学生扮演顾客)

  售货员:你好,欢迎光临“佳佳书店”,请问你要买什么书?

  顾客:买一本《学生词典》和一本《少儿画册》。

  售货员:一本《学生词典》28元,一本《少儿画册》17元,他付50元,应该找他多少元?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帮售货员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1:我先算用去多少元?算式是28+17=45(元),再用50-45=5(元),所以应找回5元钱。

  教师:能不能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学生1板演:50-28+17)

  =50-45

  =5(元)

  学生2:我有问题,算式里有加有减,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减法再算加法,你为什么先算加法?

  学生1:因为我要先算用去的钱,算式是28+17,再用50元减去用去的钱。

  教师:从算式里你们看得出是先算28+17吗?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在算式里加符号。

  教师:你可以用什么符号来标明先算28+17?

  (学生自主练习,组内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1:我在28+17下面画一横线。

  学生2:我在28+17下面画一波浪线。

  学生3:我用圆圈把28+17圈起来。

  学生4:我用小括号把28+17括起来。

  学生5: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小人,算式50-28+17象一辆汽车,加法正好停在小人前面,小人先进加法里,再进减法里。

  学生6:我在加法下面画一扇门,加法象小孩,减法象大人,大人让小孩先出门。

  学生7: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只兔子,减法下面画一只乌龟,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所以我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教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在实际的计算时我们用哪个符号呢?

  学生:老师,我知道,实际计算时我们使用的是小括号,书上都是这样写的。

  教师:你说得对,在实际计算时我们总不能你画横线,我画圈,你画兔子,我画门,我们规定了一个**的符号——小括号,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小括号。

  反思:

  在进行“小括号”的教学时,我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的问题情景——买图书,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找钱的问题时,引发了矛盾冲突:50-17+28必须先算17+28,可是怎么才能看出先算17+28?这时我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马上出示小括号来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一个符号来表明先算17+28。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们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解决问题,有横线、波浪线、圆圈、小括号、小人、兔子、门等等,显示出自我才能,体现自我个性。教师对学生创造的符号给与充分的尊重,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差异资源,让学生引出了小括号,把握了小括号出现的时机,突出了小括号的作用,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把“白开水”酿成香醇的“茅台酒”。

《小括号》教学反思5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教师若能经常“装装糊涂”、故意“犯傻”,往往能将思考、探究和表达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激活数学课堂。近日我在教学“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认识小括号”时,就运用了“装糊涂”的策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我让学生尝试将例2第二种解法的分步算式8+22=30、54—30=24列成综合算式,果然发现一些错误答案,有的写成8+22—54=24,有的写成54—8+22=24。我请两名**板演出来,没有马上作评价,而是笑着问学生:你们对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看法?学生一下就看出了第一个算式的问题:30是同学们两次买走面包的个数,而54是面包的总个数,30—54不够减!我表扬同学们思路清晰、善于发现问题,接着便开始装糊涂,指着第二个算式说:“这个应该对了吧!”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自觉展开讨论,终于有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这个算式也不对,因为54—8+22的结果应该是68,怎么会等于24呢?!”我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是啊,看来问题就出在运算顺序上!怎么办呢?”

  汪东全的小手高高举起来了,他自信地说:“可以在8+22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这一步先算!”可不,这是他一贯的思考方式,每次做混合运算时他都十分细心地在先算的步骤下面打上横线,并轻轻地写上得数,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看来今天他的方法发挥作用了,能不高兴吗?经他这么一启发,班上有许多同学也坐不住了,纷纷喊道:“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可以用小括号!”我又一次装起了糊涂:“你们说的小括号是什么符号呀,它有什么作用呢?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清楚?”几个已经会了的孩子七嘴八舌地把小括号的作用讲得头头是道,我站在一边,似乎成了一个“闲人”;可是我发现,同学们都听得格外认真,生怕漏掉了再次挑毛病和第一个发现问题的机会。

  我见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突然灵机一动,第三次装起糊涂来:“咱们班的聪明人可真多呀。既然小括号这么重要,那我们把第一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也添上小括号吧,这样应该更‘保险’了吧!”我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54—(22—8)=24”。教室里再次炸开了锅,同学们笑着嚷开了:“老师,不对不对,这个算式也不等于24!”“这种方法不能添小括号!”“加了小括号反而错了,意思不对啊!”……听着同学们急切的语气,我知道,孩子们还有话要说。于是我再次顺理成章地“退居幕后”,心甘情愿地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他们继续展示自己的思想,去讲清楚算理……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懂得了小括号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加的道理。

  三次装糊涂,收获了三次精彩;老师愈糊涂,学生越智慧。看来,数学课堂真是“难得糊涂”呀!


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扩展2)

——《认识小括号》的教学反思3篇

《认识小括号》的教学反思1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习:利用口算以前学过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体现了面向全体,又以问题“有没有别的运算顺序?”导入新知;第二个层次是讲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四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初步感受画面的信息,学会从情境图中挖掘信息,然后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还剩几个五角星?”

  这个问题;接下来,让学生土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的两种不同策略,最后围绕“10-2+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是学生善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且明确一个算式含有小括号,表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说一说算一算,通过让学生说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是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小括号的使用要适时、适当。为了避免单纯计算带来的枯燥,我设计了给小树苗治病、火眼金睛、帮小动物找车厢、找朋友等练习,还有就是用小括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但整堂课下来,我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

  1.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其实内容相对简单,但我在教学中讲授这部分知识用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涉及到与生活有关的练习未能顺利进行。

  2.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口算速度较慢,特别是在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这与我*时的训练不够有关。还有些学生看题不清楚,加号看成减号,减号看成了加号,出现了计算错误。

  3. 学生做出回答后,我不能及时予以适当的.评价,以致学生练习热情不高,学习气氛有点沉闷。

  4.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太强,练习题前后过渡不太自然。

  5.在练习中大部分采用的是让学生口答的方式,留给学生笔算的机会很少,可能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的后果。

  今后,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4.把握好教学时间,练习题选择要尽心筛选,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认识小括号》的教学反思2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习:利用口算以前学过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体现了面向全体,又以问题“有没有别的运算顺序?”导入新知;第二个层次是讲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四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初步感受画面的信息,学会从情境图中挖掘信息,然后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还剩几个五角星?”

  这个问题;接下来,让学生土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的两种不同策略,最后围绕“10-2+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是学生善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且明确一个算式含有小括号,表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说一说算一算,通过让学生说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是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小括号的使用要适时、适当。为了避免单纯计算带来的枯燥,我设计了给小树苗治病、火眼金睛、帮小动物找车厢、找朋友等练习,还有就是用小括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但整堂课下来,我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

  1.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其实内容相对简单,但我在教学中讲授这部分知识用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涉及到与生活有关的练习未能顺利进行。

  2.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口算速度较慢,特别是在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这与我*时的训练不够有关。还有些学生看题不清楚,加号看成减号,减号看成了加号,出现了计算错误。

  3. 学生做出回答后,我不能及时予以适当的评价,以致学生练习热情不高,学习气氛有点沉闷。

  4.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太强,练习题前后过渡不太自然。

  5.在练习中大部分采用的是让学生口答的方式,留给学生笔算的机会很少,可能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的后果。

  今后,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4.把握好教学时间,练习题选择要尽心筛选,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小括号》说课稿3篇

一年级数学《小括号》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小括号》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章“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中第3节“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例3。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由实际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用算式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引入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并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已具有认识和应用数字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但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或实践操作。所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要学生知道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试题即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基础、心理特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一年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五、教法与学法

  《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出发,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方法掌握新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又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还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所以在本节课我预设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尝试探究,确定解题思路→认知冲突,理解括号意义→巩固练习,强化括号用法→总结提升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

  1、教师利用多**课件展示教材第74页例3的情境图:

  让学生了解情景(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2、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汇报)

  并能将条件与其他同学的问题完整的说一说?课前预设学生答案:

  1、一共剪掉几个星?

  2:还剩几个星?

  (设计意图:学生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两次剪五角星的直观操作,为学习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二)尝试探究,确定解题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教学内容的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获得信息后,**:要求“还剩多少个星”,你打算怎样列式呢?自己**思考,然

  后将你列的算式写在纸上,与同桌小组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待学生讨论交流后,**反馈,进行二次备课。

  第一种思路:10—2—3=5(个),让学生说清怎样计算10—2—3=5。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这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连减,让学生说清楚它的运算顺序,体会不含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运算。为后面含括号的算式的运算做铺垫。

  第二种思路:2+3=5(个)10—5=5(个)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找2—3人回答),在学生回答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将现实情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结合情境先确定运算顺序,为小括号的引入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认知冲突,理解括号意义

  如果将第二种思路分步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呢?先让学生尝试自己想、自己写,教师巡视。然后提出问题10一2+3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表示先计算2+3吗?为什么?所以,学生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3这里添上个符号,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和已有的认知经验,围绕“10一2十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

  课前根据学生情况预设学生可能会有的解决方法:

  (1)画一条粗线表示先算2+3。

  (2)画一个方框表示先算2十3。

  (3)画一个圈儿表示先算2+3。

  (4)画()表示先算2+3……

  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很好。但让学生思考当他们面对这么多的符号,如果他们不说明,别人能看明白吗?(从而引出小括号)所以应该找一个**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后面的2+3。用“()”这个符号来表示。板书算式并用黄粉笔加上小括号。

  并让学生跟教师一起来写一写。告诉学生这位新朋友的名字叫“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教师领读、学生齐读。通过“小括号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把2和3这对好朋友围在一起。”的比喻,加深学生对小括号的理解。明白小括号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强调它改变了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2+3=5,再算括号外面的10—5=5(师画运算顺序,并指导读法)。

  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加了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生答)完善学生的答案,并给出小括号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算括号里面的。)

  板书: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全班齐读: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扩展4)

——去括号教学反思3篇

去括号教学反思1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习,根据实践,经过练习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2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习,根据实践,经过练习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3

  一、教材处理

  在阅读教材时我就发现这一章的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在解方程中,每一节都是后面的铺垫,所以在本节中,先练习了两道题,然后在此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难度,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探索的解决问题,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由浅入深,提出问题,进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进行新课先做了一些简单的铺垫,然后找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二、教法学法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点拔、启迪。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弄清数列中数的关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不足之处和注意事项

  1、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他们的基础往往参差不齐,在加上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以后要想办法尽快解决。

  2、由于灯光的原因,幻灯片稍有不够清晰,以后会尽量使得幻灯片清晰,明了。

  3、在学生回答的很好的时候,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这一点以后会认真注意。适当的表扬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回答两个解方程的题,然后对比拿出一个新方程和刚才解过的方程,让学生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引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在活动安排以及问题上,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来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扩展5)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3篇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四、教学法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题。

  (二)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1、出示例4 96÷12+4×2小组内讨论,说运算顺序,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教师小结,学生**计算。

  2、在题目基础上加上小括号 96÷(12+4)×2教师说明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先算小括号中的 学生尝试计算。

  3、引入中括号96÷【(12+4)×2】 这个算式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猜一猜该怎样计算?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1、完成相应做一做,小组互出题目练习。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扩展6)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篇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计算课,如何在*凡的计算中体现教师的新意,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在开始的例题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台,通过讨论、互动、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

  要掌握计算的算理并不难,可是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却是难事。因此从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从而得出算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学生乐于接受,学习的效果也比学生死记硬背强多了。本节课教得轻松,但从作业反馈来看,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竟然连65+120也不会做了。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一、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在学习《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学习经历,加减混合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只需要学生把第一次运算的结果记在心中,再完成第二次运算,写出结果;乘除混合是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学习过程与加减混合相似,直至四上,学生才正式学习用递等式完成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为了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我在复习环节设计了10道两步式题(4题含有同一级运算,4题含有乘(除)和加(减)、2题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试教中发现安排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对新课中学生列综合算式可能有一定的干扰(好多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中前后两个乘法都加了括号,当然出现这样的算式也很好),因此在后来的课堂中删除了这两题,并且也调整了上面8题的出现顺序。离学生思维最近的是乘(除)和加(减)的混合运算,因此先出示了4题乘(除)和加(减)混合的,而后出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 “试一试”的教学用到这部分内容,这样的出现顺序与教材的编排相吻合。更多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二、注重“算”与“用”的结合

  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都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算”与“用”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本课的练习中,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即“想想做做”的第4、5题。第4题与例题较相似,求两商之差,一是巩固所学的列综合算式,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二是训练学生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均居住面积”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但是我又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显得过于罗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致第5题未能解决。我们*时计算的教学和练习,倘若能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这样就能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算”和“用”**交融。

  三、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课堂生成

  课堂是个充满未知的场所,每一刻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要求学生能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计算,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三种算式:12×3+15×4,(12×3)+(15×4),(12+15)×4-12。前两种都在我的预设中,第三种在两次试教中都未曾见过,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冷静,处理不当,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我观察学生的反应,一脸茫然,看来把这个问题抛给当事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请韩黎说明自己的想法,先算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总价,乘4是都看做买4副,然后在总的价钱中减去一副象棋的价钱就是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多好的想法啊,这个算式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也让我临时调整了课堂总结,本打算到 “想想做做”第3题直接说说运算顺序就下课的,但觉得何不妨用这个算式开启下一节课的学习呢,于是便有了:课后请大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完成韩黎的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既尊重了学生,又顺利地过渡到后续的学习。

  至于(12×3)+(15×4),我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想法,顺势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联系实际情境学生想到先算括号中的,再把两部分价钱相加,何况计算的结果和分步算式一致,有括号的综合算式暂告段落,回到12×3+15×4,在此观察算式,揭示课题,探究运算顺序,算出结果,沿着我既定的方案进行,再折回,两式比较,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算了乘法,有括号的算式中也是先算了乘法,那括号就可以不用了,也说明了数学的简洁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未能营造出应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几个的细节处理还不够细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摸索、尝试。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今天开始教学三步混合运算,在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还特意设计了:12×3+15×4=36+15×4=51×4=204元的错例分析,然而在课堂上,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反而在如何解决例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15)×(3+4)。为了明确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就重新调整了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辨析。

  第一步:了解学生对两种算法的态度,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赞同第一种解法,有部分学生不置可否,还有3个同学坚持第二种方法也是正确的。

  第二步:分析每一步计算的意义。第一种方法很快就被全体学生认可。第二种方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示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借助了简图帮助学生理解。(△+○)表示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价钱,(△+○)×(3+4)=(△+○)×7,这时表示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表示7副象棋和7副围棋的总价,和题意不相符,所以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基本对这个数量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后面的`教学中,又发现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又花了不少的时间,例如人均居住面积等。

  所以这节到底突出了什么重点似乎很难说了,似乎数量关系的分析倒成了重点了。计算课中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时真的很难调整好,困惑之中。


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扩展7)

——抱抱说课稿 (菁选3篇)

抱抱说课稿1

  一、说材:

  (一)教材分析: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我们要诉说爱、感受爱、表达爱。《抱抱》这本书就是这样通过各种动物间不同的抱抱来表达爱的绘本。其实在众多的绘本中,很容易发现这本《抱抱》,它的封面是猩猩妈妈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小猩猩,闭着眼睛,很陶醉,而小猩猩却睁着眼睛,悄悄地看着外面。这本书画面主体很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大,线条清晰,很引人注目。绘本开本也很大,适合集体阅读。翻开书看后发现,此书几近无字书,书中只有“抱抱”、“妈妈”以及“宝宝”**的字样。故事主要情节是小猩猩看见许多妈妈在和自己的宝宝抱抱时想自己的妈妈了,大家帮助它找到了妈妈。但是怎样很好地把无字绘本介绍给孩子,唤起孩子的阅读欲望以及读懂它?此绘本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教育信息和教育价值?这些是设计这节课重点考虑到的问题。于是根据中班孩子的心理和年龄的发展特点,及《纲要》中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提出的要求。着力**适合中班孩子的语言教学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从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育教学的资源,鼓励、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把教育内容有机地蕴含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作用于孩子的活动来激发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从中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并鼓励孩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这些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抱抱》。

  (二)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观察画面中动物的动作和表情,初步感受并用语言较清楚地表达它们抱抱时的内心感受。

  2、借助音乐、动作、讨论等**,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抱抱的不同含义:亲情、感谢、友谊等。

  3、体验和同伴共同阅读,体验阅读绘本的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

  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活动中,我将“观察画面中动作和表情”作为重点,“理解作品中抱抱的不同含义”作为难点。

  (四)活动准备:

  我从下面两部分做充分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准备:

  (1)《表情游戏》:让幼儿在参与游戏中初步感受做各种表情时五官的变化。为幼儿学习利用观察画面中动物的动作和表情的方法,感受并表达动物们抱抱时的内心情感做准备。

  (2)《抱抱舞》:让幼儿在舞蹈中感受与朋友抱抱带来的快乐。

  2、物质准备:PPT、音乐《爱我你就抱抱我》、绘本《抱抱》、垫子、教棒

  二、说教法:

  活动中,我运用以下教学法完成本次活动目标:

  (一)游戏法:运用律动帮助幼儿在拥抱中放松心情,感受抱抱时的内心情感。

  (二)观察法:通过观察重点画面的方法,为幼儿能用语言较清楚的表达动物们抱抱时的内心感受做准备。

  (三)引导谈话法:通过**谈话活动,引导孩子认真倾听,大胆回答问题。

  (四)行为体验法:行为体验式法教学不仅对孩子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活动中,我将通过帮小猩猩呼唤妈**方式让幼儿的心灵去感受、体验小猩猩想妈**心理。

  三、说学法:

  活动中,我将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让幼儿在跳跳、看看、说说、抱抱的过程中进行活动。

  四、说活动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方法**活动。

  (一)开始部分:借助音乐律动、体验拥抱

  开场利用律动《爱我你就抱抱我》让孩子在拥抱中放松心情,并在旋律中体验抱抱产生亲切感,为感受抱抱时的内心情感做铺垫。

  通过**问题“喜欢和谁抱抱?为什么?”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并**和鼓励孩子能大胆的说出来。这为绘本阅读的准备。这一环节是为落实活动目标第一条。

  (二)学习部分——学习观察画面,为绘本阅读做准备。

  1、《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刚才孩子们的真实体验进行梳理回馈,直接导入动物的抱抱。设计导语:“孩子们,今天有几个小动物也在开心地和它们的妈妈抱抱呢!让我们看看它们是谁?它们是怎么样抱的?”刚刚和同伴拥抱过的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动物会是怎么样抱抱?带着这些好奇的疑问,我将先逐一出示从绘本中抽取三幅动物妈妈抱抱的重点画面做成PPT(大象→长颈鹿→河马),引导孩子学习通过观察画面中动物的动作、表情的方法来体验拥抱带来的感受。孩子的们的观察表述词汇是有限的,这时把三幅画面集中,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都是闭着眼睛,久久地抱在一起,闭着眼睛,很温馨、陶醉。这样的词语的引入帮助幼儿更准确描绘拥抱的状态,给孩子一个提升,让孩子们在动作中感受和理解。

  2、出示小猩猩→认识小猩猩→观察小猩猩的表情变化的过程:介绍主角:小猩猩,用它只有一岁,不太会说话的介绍,唤起幼儿帮助它的愿望,并结合观察小猩猩的动作和表情来感受小猩猩内心的**,激发孩子迫切想去了解小猩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情绪,帮它把故事中发生的事情说出来。引出故事《抱抱》。

  (三)引出绘本,和幼儿共同阅读

  1、和孩子共同阅读,鼓励孩子把看到的说出来。孩子有了观察以及把观察到的说出来的经验后,过渡到绘本的阅读。并且把小猩猩的图片黏贴在绘本上,让这个小猩猩图能从书上跳下来,到孩子身边进行互动,引发幼儿更加积极地观察画面和主动表述的愿望。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幼儿更关注作品。

  绘本教学中集体阅读策略有重点画面的阅读,孩子们和同伴边阅读边议论,也有带着问题阅读的方式,这些**的运用,是为了让孩子们有目的的读,有思想的读,让孩子在充分的预期和感受后再读,体会作品的精髓,体会作品中抱抱的.多重含义,落实活动目标第二条。

  2、故事的**:

  (1)小猩猩仰头大声呼喊的图片:是为了让孩子能掌握运用观察动作、表情的方法,体会小猩猩着急、伤心、难过,想念妈**情绪。以鼓励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办法帮小猩猩找妈妈,一起呼唤小猩猩妈**游戏让孩子宣泄内心的情感。

  (2)猩猩妈妈伸长胳膊,跨着大步的图片:引导孩子更熟练的掌握通过观察动作、表情的方法来了解猩猩妈**心理想法。

  (3)小猩猩和妈妈紧紧拥抱的图片: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与自己妈妈拥抱时的内心感受。

  (四)结束部分——大家抱抱,体验爱的快乐。

  1、《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结束时我积极鼓励孩子主动与同伴、老师抱抱,共同体验拥抱带来的快乐。

  2、寻找绘本《抱抱》:最后利用找书的游戏,激起孩子们要完整欣赏绘本故事的兴趣。当孩子们得知《抱抱》的书一直藏在身边,亟不可待地寻找,迫切地阅读愿望,使我想到周兢老师说过: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理解过程,更是一个审美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孩子在今天的活动中无法自我完整的阅读,有点遗憾。但在整节活动中,为营造了温馨、温柔、温暖的情境,如孩子们坐在软软的垫子上上课,老师、孩子们的各种拥抱姿势,音乐韵律的烘托,找到藏着的书后的喜悦,让孩子们的心情一直在被关注着,被暖意包裹着。

  绘本教学,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喜爱阅读,愿意阅读,会读,是绘本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会继续努力的。谢谢大家!

抱抱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我选用一个短小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刺猬很想和别人抱一抱,但因为它长了一身尖尖的刺,所以没有小动物愿意抱抱它的事。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在主题目标的向导作用下,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学说故事中刺猬说的话"XXX,请你抱抱我。"

  (2)体验拥抱的温馨和与同伴友好亲近的快乐。

  3、活动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活动重点我将定位于引导幼儿学说小刺猬的话"XXX,请你抱抱我。"难点我定位在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与他人亲近的动作,并用语言表达上。

  4、活动准备:

  (1)幻灯片;

  (2)幼儿已会玩《朋友抱一抱》。

  在运用幻灯片时,将*面的变成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激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

  1、激趣游戏法:

  在活动的一开始我就运用了游戏"抱一抱",引出了活动内容。通过师生之间的拥抱,拉近了我与孩子们的距离,使我成了他们活动中的一员。

  2、情境教学法: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说***容易分散、有意记忆能力较弱。所以在基本部分我先结合幻灯片分段讲述故事。在故事的**中,先直接讲述小刺猬看见小花猫的事,接着我请小朋友猜猜"喜欢呷呷叫的小动物是谁?",再请他们说说"喜欢吃肉和骨头的小动物是谁?"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在完整讲述第二遍故事后,我请幼儿自己揭示小动物不愿意抱抱刺猬的原因。

  3、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让他们体验到了拥抱的温馨和与同伴友好亲近的快乐。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的能力有所提高。我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对刺猬特征的观察,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想象思维的发展。

  2、体验法:通过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游戏,让幼儿体验到拥抱的温馨和与同伴友好亲近的快乐。

  以上是我的活动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抱抱说课稿3

  一、设计思路

  小班在入学时,有些孩子会常常会哭。这时,老师通常会把他们揽在怀里。但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会乐意让老师抱抱,有的孩子则会拒绝。为了拉近老师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帮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本次活动,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我主要以“抱抱”这条主线来展开引导,让幼儿理解拥抱不同的对象时的不同的感觉。这也是我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二、说目标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提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根绝这一特征以及小班的年龄特点。我从认知、情感两方面提出本次教学目标:

  1、理解拥抱不同对象时的不同感觉。(认知)

  2、通过活动,体验抱一抱带来的愉悦感受。(情感)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本次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一下准备工作。

  物质准备:课件ppt、音乐《童年》、音乐《幸福拍手歌》

  精神准备:幼儿事先有和同伴家人抱抱的经验。

  四、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种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种感知通道更准确有效的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主要运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爸爸、妈妈、好朋友、娃娃的形象,使孩子对拥抱不同对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2、 “抱抱”体验法。通过和不同的对象抱一抱,初步感知和不同的对象抱抱的不同的感觉。

  五、说活动过程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教师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我预设了一下环节:1、初步感知“抱抱”;2、理解“抱抱”3、结束部分——师生共跳律动,这三大环节。其中在第二环节理解“抱抱”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欣赏儿歌2、理解和不同对象拥抱的特殊感觉3、完整欣赏

  下面我将详细说明整个活动程序:

  1、激发兴趣,初步感知抱抱。本活动以幼儿园的一个小哥哥导入,出示不同的抱抱对象,让孩子初步感知。

  2、理解“抱抱”。首先我让孩子配上音乐,完整欣赏儿歌。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幼儿更准确细致地理解拥抱不同对象的不同感觉。其次,我再对拥抱不同对象进行捉个分析,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和不同的对象抱一抱,体验感知抱抱的不同感觉及抱一抱带来的愉快感受。最后,我让孩子再次完整欣赏一遍儿歌,进而巩固拥抱不同对象的不同感觉。

  3、丰富情感。我以师生共跳《幸福拍手歌》的律动结尾,让幼儿感知其实,我们喜欢一个人,除了抱抱,还可以握手、亲亲等告诉别人“我喜欢你”等进行引导,。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那些内向、腼腆、不善表达的幼儿来说,从情感到行为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


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扩展8)

——牧歌说课稿 (菁选3篇)

牧歌说课稿1

  教材分析:

  《牧歌》选自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这一单元以学习蒙古族民歌为主,其他教学方式相互配合的综合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草原地区的****的音乐风格和风土人情。课本选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三个****的民歌和典型音乐介绍。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及对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体现了“激趣.体验、探究、升华”的教学方式。

  激趣:初一的学生正处在好动时期,对新事物好奇但不能持久,单调的教唱与欣赏是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课本和学生的特点,我特别选择了情景导入的方法来进行本课。

  体验:在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曲,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对于歌曲的处理,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感受和理解。

  探究:通过播放草原风貌,介绍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在看、听、想、议中去发现、探究影响草原民歌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特别是“长调”的特点。

  升华:通过看、听、唱、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纯美,通过学生的才艺展示以及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已不多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唱《牧歌》

  2.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了解蒙古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对民歌的学唱及**蒙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导入

  播放蒙古那达慕大会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说出是哪个民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内容。)

  师:那今天让我们走进蒙古族一起去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

  二.体验

  1学唱歌曲

  a播放《牧歌》(带问题聆听)

  **: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及其景物。

  回答:蓝天 、白云、绿草、雪白的羊群

  **: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回答:表现了在蓝天下,碧绿的草原上,人们愉快的放牧。

  b再听:再次播放《牧歌》聆听

  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 XX

  c听唱:(第三次播放)

  用“la”随音乐进行模唱。

  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歌曲。

  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男女生接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

  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

  (注: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三.探究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回答:合唱没有伴奏,有不同人声组合,比单旋律原民歌表现力丰富

  教师补充:……

  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长调民歌节奏**、舒缓,旋律悠长,有独特的装饰音。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前面欣赏的是长调歌曲。

  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长调民歌)

  接下来再欣赏一首短调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不同之处。

  2.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a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性的乐器,因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马头琴。马头琴是拉弦乐器,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

  B播放音乐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作品的情绪?节奏?旋律?

  回答:情绪热情,节奏紧凑,旋律动感、流畅。

  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

  生:通过讨论与相互补充得出初步的观点。

  3、探究结论

  师、生:***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才艺展示

  播放蒙古舞蹈视频

  老师与同学跟随音乐一起来表演蒙古舞蹈!

  四、升华

  1.升华

  师: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比较好,特别是**学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但有个别男同学在唱歌时,对歌曲的节奏速度掌握不准确。

  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学科本位。音乐是听觉及实践的艺术形式,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听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征,为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铺垫;同时,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再唱歌谱,降低了学习难度。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多次采用**、及时评价等方法及学生积极主动的才艺展示,多方位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采用对比法、情景再现法、联系实际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牧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牧歌》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歌曲,《牧歌》全曲为D大调4/4拍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二、说学情

  深入教材的分析,了解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直变声期,在教授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牧歌》的学习,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过聆听、教唱的方式,提升学生演唱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以及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并完整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学会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巩固提高,为歌曲创编节奏——课堂小结,点题升华。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运用情景导入的方法。通过多**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所描绘的蒙古族的自然风光,顺势引入本课,同样描写蒙古族自然景色的歌曲《牧歌》。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通过多**播放音频,请学生初步聆听音乐。边聆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仔细聆听,互相讨论后得出歌曲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我会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

  接着,我会简单的介绍一下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我会进行歌曲的范唱。在唱之前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歌曲中所描绘的景象是怎样的?它的节奏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可知:歌曲中为我们描绘了蒙古草原的蓝天、白云以及羊群。通过这样的`景象带给我们听者愉快的心情。我会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接下来,学唱之前,我会先让学生们进行发声练习(1 2 | 3 2 | 1 — ||并练习两组)以此来保护嗓子。而后我会通过先带领学生唱谱后唱词的方式来进行歌曲的教唱。在此我也会进行**“这首歌是蒙古族民歌分类中的哪一个呢?”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说属于以前学过的短调,有的可能会说不知道。借此我会顺势说出这是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板书(节奏**、舒缓,旋律悠长并带有独特的装饰音的音乐特点。这里也会简要复习短调的音乐特点,节奏整齐,结构规整,多为叙事性歌曲。并提醒学生长调短调的区分)。至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这样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掌握长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区分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歌曲。

  最后通过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与学唱学生们已经可以对歌曲进行完整的演唱。那么接下来,我会请学生们完整的演唱歌曲《牧歌》,在唱的时候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牧歌》描绘了几个意境或形象呢?”这时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只有一个音乐形象。就此我会顺势说出本节课就是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板书(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这时通过刚才的聆听与学唱学生已经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并已经学会了歌曲。我会请学生带着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并顺势引导学生歌曲的情感是让学生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并产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这样设计不仅可以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更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根据新课标的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就显露无疑了。

  最后我会让学生有感情的完整的齐唱歌曲,并表达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法,这样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并提高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会请学生分小组对节拍进行改编,从而改变歌曲的强弱。(歌曲原是4/4拍,在这里可以改成4/3或4/2拍)。而后我会对学生的改编进行评价。而在评价的时候,我会打破以往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编创的能力,并符合新课标评价的多元化。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增加学生的记忆。并进行情感升华,(请学生在课后自行分组共同为本节所学歌曲《牧歌》编个舞蹈,下节课互相分享)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使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建立起友谊。

牧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牧歌》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歌曲,《牧歌》全曲为D大调4/4拍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二、说学情

  深入教材的分析,了解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直变声期,在教授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牧歌》的学习,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过聆听、教唱的方式,提升学生演唱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以及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并完整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学会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巩固提高,为歌曲创编节奏——课堂小结,点题升华。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运用情景导入的方法。通过多**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所描绘的蒙古族的自然风光,顺势引入本课,同样描写蒙古族自然景色的歌曲《牧歌》。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通过多**播放音频,请学生初步聆听音乐。边聆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仔细聆听,互相讨论后得出歌曲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我会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

  接着,我会简单的介绍一下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我会进行歌曲的范唱。在唱之前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歌曲中所描绘的景象是怎样的?它的节奏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可知:歌曲中为我们描绘了蒙古草原的蓝天、白云以及羊群。通过这样的景象带给我们听者愉快的心情。我会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接下来,学唱之前,我会先让学生们进行发声练习(1 2 | 3 2 | 1 — ||并练习两组)以此来保护嗓子。而后我会通过先带领学生唱谱后唱词的方式来进行歌曲的教唱。在此我也会进行**“这首歌是蒙古族民歌分类中的哪一个呢?”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说属于以前学过的短调,有的可能会说不知道。借此我会顺势说出这是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板书(节奏**、舒缓,旋律悠长并带有独特的装饰音的音乐特点。这里也会简要复习短调的音乐特点,节奏整齐,结构规整,多为叙事性歌曲。并提醒学生长调短调的区分)。至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这样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掌握长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区分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歌曲。

  最后通过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与学唱学生们已经可以对歌曲进行完整的演唱。那么接下来,我会请学生们完整的演唱歌曲《牧歌》,在唱的时候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牧歌》描绘了几个意境或形象呢?”这时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只有一个音乐形象。就此我会顺势说出本节课就是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板书(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这时通过刚才的聆听与学唱学生已经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并已经学会了歌曲。我会请学生带着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并顺势引导学生歌曲的情感是让学生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并产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这样设计不仅可以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更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根据新课标的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就显露无疑了。

  最后我会让学生有感情的完整的齐唱歌曲,并表达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法,这样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并提高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会请学生分小组对节拍进行改编,从而改变歌曲的强弱。(歌曲原是4/4拍,在这里可以改成4/3或4/2拍)。而后我会对学生的改编进行评价。而在评价的时候,我会打破以往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编创的能力,并符合新课标评价的多元化。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增加学生的记忆。并进行情感升华,(请学生在课后自行分组共同为本节所学歌曲《牧歌》编个舞蹈,下节课互相分享)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使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建立起友谊。


小括号说课稿 (菁选3篇)(扩展9)

——课文《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选3篇)

课文《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课在在学习了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以及运算次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引入了加减乘除以及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了解运算的次序,才能为后面更艰深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学生已经有了三年级的基础,所以课上起来是十分轻松的。在这节课上,我也尝试着运用规范学生探究本的练习,从第几次作业几月几日开始写起。我发现探究本在计算课上进行应用其实是蛮有用的。

  不过练习下来的结果产并不是太好,学生最大的问题还是口算,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第二个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我发现一下子要求综合式列出的确太难了一点,题目信息看似简单,其实蛮具有干扰性的。对一些思维能力不好的同学来说是很难的,只有跟他们说,实在不会,先列分步再来综合吧。不过综合式是一定要求要写出来的,因为这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课文《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结合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到: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练了一道(841—41)÷25×4,发现有些学生把它错误地写成=800÷100=8,分析了原因后,又重点强调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补充了把3条一步计算的合并成一条综合算式的练习及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的练习。练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感到有点困难,今后有待加强。我还发现有些计算不是太难的,有些学生喜欢用口算,结果算错了,说明学生的口算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书第38页解决实际问题几道题目,我先让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交流各自的解法。小部分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时有问题;第8题,有点难,错误现象较多,我想:今后除了加强口算外,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还得加强指导。

课文《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1、重视了口算。这几年来,教师的课堂中很难看到口算练习的影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计算占很大的比重,但我班学生原有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结合本课特点,我主要进行了末尾有0的乘除法口算和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有效地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复习。

  2、恰当地把握了教材。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上。本单元的3个例题,前两个主要定位在运算顺序上(原来的混合运算基本上是乘除法在前、加减法在后,而本学期包括了乘除法在后的情况,学生容易混淆)。而本课的'例题由于有小括号这一非常明显的特征,因此我认为运算顺序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我**学生先列出分步算式,再试着列出综合算式(基本上列出的是不含小括号的错误算式),在比较中发现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步骤产生矛盾,从而介绍小括号。并在对两种列式的比较中,发现小括号的作用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在练习中我还安排了这样一组题:30×2+40、(30×2)+40,使学生发现后者虽然也有括号,但没有改变运算顺序,因此结果相同,这样的小括号可以不加,提高了学生对小括号的认识以及准确使用小括号的能力。

  3、注重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在学生的练习中,我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及其他学生完成的情况,总结出计算的注意点:不要抄错数字与符号、注意运算顺序、细心口算、做完后要认真检查等

  作为教师,我也能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如写好字、写好等于号,细心计算等。

  不足之处:

  1、新课教学中学生没能充分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虽然是这样预设的,在矛盾中引出了小括号,但由于将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揭示过早,导致了学生的理解不透彻,参与不积极,反映了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2、课堂氛围调动不够。计算课本身就比较枯燥,加上我的教学艺术功底欠缺火候,因此整节课比较沉闷。这也是我以后亟待加强的。

  3、在口算时,对于典型错误,没有提供学生剖析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改正。

  4、深入不够,在30×2+40、(30×2)+40的比较之后,还可以安排连乘、连除、连加、连减有括号与无括号的对比习题,进一步体验小括号在不同类型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也为运算律打下了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