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教案(精选6篇)

《三角形》教案 篇1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本章的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推论,在本节课要掌握这个定理的证明以及利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还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凸显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在探索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命题的相关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①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第二环节: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复习提问

  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那么我们能否通

  1 / 5

  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

  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

  已知:在△ABC中, AB=AC.

  求证:∠B=∠C.

  证明:过A作AD⊥BC,垂足为C,

  ∴∠ADB=∠ADC=90°

  又∵AB=AC,AD=AD,

  ∴△ABD≌△ACD.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质疑点在于“在证明△ABD≌△ACD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可以画图说明.(如图所示在ABD和△ABC中,AB=AB,∠B=∠B,AC=AD,但△ABD与△ABC不全等)” .

  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

  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

  (1).“HL”定理.由师生共析完成

  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BC=B′C′.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ABC中,AC=AB一BC(勾股定理).

  又∵在Rt△ A' B' C'中,A' C' =A'C'=A'B'2一B'C'2 (勾股

  定理).

  AB=A'B',BC=B'C',AC=A'C'.

  ∴Rt△ABC≌Rt△A'B'C' (SSS).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2 / 5

  22A'B'

  从而肯定了第一位同学通过作底边的高证明两个三角形

  全等,从而得到“等边对等角”的证法是正确的.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对于(1)、(2)、(3)一般可顺利通过,这里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了问题

  (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利用已知的定理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证明.

  已知:R△ABC和Rt△A'B ' C',∠C=∠C'=90°,BC=B'C',BD、B'D'分别是AC、A'C'边上的中线且BD—B'D' (如图).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BDC和Rt△B'D'C'中,

  ∵BD=B'D',BC=B'C',

  ∴Rt△BDC≌Rt△B 'D 'C ' (HL定理).

  CD=C'D'.

  又∵AC=2CD,A 'C '=2C 'D ',∴AC=A'C'.

  ∴在Rt△ABC和Rt△A 'B 'C '中,

  ∵BC=B'C ',∠C=∠C '=90°,AC=A'C ',

  ∴Rt△ABC≌CORt△A'B'C(SAS).

  通过上述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板书推理过程之后可发动学生去纠错,教师最后再总结。

  3:做一做

  问题 你能用三角尺平分一个已知角吗?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角尺操作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写出来。)

  4:议一议

  3 / 5

  BEADCDA'D'BB'

《三角形》教案 篇2

  第五单元三角形

  课时一: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2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能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红领巾、小旗、自行车等含有三角形的实物或图片,长方形 和正方形木框,电线杆、三角形房架模型,木条,小棒、三角形纸片(不同角度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角?

  2.什么叫锐角?什么叫直角?什么叫钝角?

  3.教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说出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先在黑板上分别画一个三角形。

  2.教学三角形。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学生回答后,出示红领巾、三角旗、房架模型等。

  教师将实物放在黑板上沿其轮廓画出三角形:

  画好三角形后,去掉实物,提问:

  “这些图形是什么形?”(都是三角形。)

  指出:像红领巾、三角旗和房架等,这些物体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形状都是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个三角形,数一数每个三角形有几条线段。(教师指着三角形带着学生一块数。)

  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线段。(板书:三条线段)

  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指名一学生在投影仪上摆。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 生摆的三根小棒是否首尾相接,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

  学生摆好后,先让大家看投影仪上摆的是否正确。

  再提问:你是怎样摆的?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的叙述是否正确。

  教师在投影仪上摆成三角形状。

  然后提问:如果这样摆,得到的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那么,这三条线段要怎样摆才能得到一个三角形呢?”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说:“一根挨一根”、“互相连接”……,这时,可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述,就是“围成”。(板书:围成)

  教师再把投影仪上的三根小棒摆成三角形。

  “那么,什么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让学生齐读什么叫三角形。

  4.教学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大家找出了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完全相同,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如果有,大家找找看。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归纳出:

  (1)它们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教师要指出:这三条线段分别叫做三角形的边。

  (2)它们都有三个角。

  (3)它们都有三个顶点。

  教师在归纳的同时在三角形上标记出来,如下图所示:

  5.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出示电线杆、自行车图,让学生观察图中哪些部位是三角形的?

  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呢?下面我们来做实验。

  让学生甩手分别拉一拉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和三角形,看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从 中得知三角形具有不变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不变形)

  指出:正因为三角形具有不变形的特性——稳定性,所以,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d;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三角形稳定性?”

  让学生举例后,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特性呢?

  让学生先看教科书第141页的电线杆模型,让学生先指出哪一部分应用了三角形不变形的特性,然后提问:

  “如果把支架上的斜木去掉,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教师让学生按一按,会发现横杆易变斜,指出:这样就会不稳定,也就容易发生危险。

  再问:该怎么办才好呢?

  引导学生想到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加一斜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1-4题

  四、小结

  你今天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时二: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84页,练习十四的第5—7题。

  教学目的:能根据三角形不同的内角来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的纸片贴在黑板上:

  教师: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我们能不能根据它们的角的特点把它们分 一下类呢?

  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1)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板书:三个角都是锐角。

  然后将上述三角形中属于这一类的放在一起。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板书:有一个是直角。

  再将上述三角形中属于这一类的放在一起。

  (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板书:有一个角是钝角。

  同样将上述三角形中属于这一类的放在一起。

  根据上述分类给三角形命名。指出:我们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把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把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教师边口述边将各自的名称写在该类的三角形上方。板书成下面形式:

  我们把三种三角形用一个集合圈来表示可以画成这样:(略)

  二、游戏

  1、教师在一个袋子里放三个三角形,分别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请学生猜一猜各是什 么三角形。

  对于露出的这个角是钝角或直角的时候可以确定,但露出的一个角

  是锐角的情况,是不能确定的,可在课前用纸片做成钝角三角形,用虚线

  表示出锐角和直角的情况(如右图)。可以先让学生判断,再分别出示这三

  种情况。

  2、教学等腰三角形。

  出示几个等腰三角形纸片。

  教师:上面我们复习了三角形按角分类,下面再来看看这些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过三角形的顶点把三角形对折,看看能发 现什么?可以适当启发学生:能不能折成互相重叠的图形?

  指名回答自己折的结果,再让学生说说说明了什么。

  使学生知道:这样的三角形有两边相等,两角相等。

  由此给出: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结合图形,教师分别指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腰、底、顶角、底角e

  再让学生量一量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3.教学等边三角形。

  让学生拿出等边三角形的纸片,过这种三角形的每个顶点把三角形对折,观察这种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折纸后,再让学生看看它的三条边是不是都相等。

  由此给出: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注意强调“都”字, 接着指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你今天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时三: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四的第9-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它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量角器,投影仪,三种不同角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角?平角有多少度?

  2.如下图,已知之1=30。,之2=80。.求土3的度数。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如下图:

  提问: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1十二2十/3是多少度吗?(如果学生回答是1800,则反 问:你怎么知道是180。?)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2.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内角?

  (2)什么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理解“内角”、“内角和”的含义。

  3.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三角形纸片,分别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 角形的三个内角编上1、2、3的数码。

  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这三个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各个三角形的 内角和是多少度。

  启发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

  学生计算完后,共同订正得救,可能会出现大于180。或小于180。的情况,不能得到完全一致的答案,这时,教师可提问:“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的准确度数呢?”

  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知道二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1)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让学生拿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纸片.如下图所示,标上/1、/2、/3。

  然后把之l和/2沿虚线折过来。(实际操作时,教师可让学生将/1与/3的顶点重合而对折,/2与/3的顶点重合而对折即可。)如下图所示:

  让学生观察,正好组成一个什么角?(直角。)

  提问:“从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得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十90。=180。。

  (2)验证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让学生拿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的纸片,同样标上/l、/2、/3。

  教师指导学生先把/2沿横的虚线折过来。使它的顶点落在底边上,再把/l和分别沿竖的虚线折过来,使三个角正好拼在一起.如下图所示:

  提问:大家看,这三个角组成了一个什么角?(平角。)

  “这说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也是180。。)

  (3)验证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折一折,如下图所示:

  引导学生归纳出: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提问:刚才我们验证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

  引导学生推出,由于这三种三角形包括了所有的三角形,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任何三 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让学生思考:是不是三角形越大,它的内角和也越大?

  可以利用投影片来解释。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口述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要注意检查学生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学生还是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计算、可以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使学生知道 求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度数,可以直接用90。减去已知锐角的度数就可以得到所求 锐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课时四: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9页练习十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底、顶角和底角。

  2.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用直尺和三角板作三角形的高。

  教具准备:三角板,七巧板,等腰三角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3)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2.出示三角形按角分类图:

  提问:什么叫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二、巩固练习

  1.学生完成有关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题目。

  2.适当抽一些练习十四的题目练习。

  三、发展练习

  第五课时:

  一、出示例题6

  师: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二、出示例题7

  师: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三、做一做

  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四、练习十五

《三角形》教案 篇3

  三角形分类

  内容:三角形分类

  课时:1

  教学准备: 剪刀

  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情境

  1、笑笑和淘气来到一个神秘的王国,他们很想了解这个神秘的王国,你们想一起去吗?那就帮他们打开这个神秘王国的大门吧,密码是——一个谜语:提示语:红领巾、图形、杨辉、稳固性。

  2、谜底:三角形。能解释一下吗?知道杨辉与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等会可以为大家提供资料。就让我们先进入三角形的王国吧。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笑笑和淘气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教学反思:学生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概念。

  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悟,效果比较好。

  6、交流成功经验。

  三、巩固与应用

  1、第28页第1题。

  2、猜三角形。

  3、画三角形。

  (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2)画一个钝角三角形;

  (3)画一个锐角三角形;

  (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5)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3厘米,一条直角边是4厘米;

  (6)一个钝角三角形,但又是等腰三角形;

  (7)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直角。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拓展:维恩图。

  三角形内角和

  课时:1

  教学准备: 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方法,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我们来做一回裁判。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分小组测量,比较。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

  2、你发现了什么?

  3、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

  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记得了吗?

  三、巩固与应用

  1、那如果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两个角,就应该可以知道另一个角的大小了。第31页试一试。

  2、第32页练一练1。

  3、第2题。

  4、实践活动。

  四、总结与拓展。

  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

  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知道其中一个底角是50°,你能知道其它两个角的大小吗?

  教学反思:一开始上课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测量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接近180度。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时有误差。接下来通过撕拼、折叠等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学生记忆深刻。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案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3页“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本课是在对三角形直观和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归纳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的关系,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两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并能用这一特性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或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探索三角形图形特征和相关结论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流程:

  流程1:由路线图抽象出三角形,揭示课题

  流程2:组织小组活动

  流程3:研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流程4: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流程5:揭示结论

  流程6: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流程7:挑战三星级题

  流程8:挑战五星级题

  流程9: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流程10:全课总结

  第一段:呈现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流程1:由路线图抽象出三角形,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张地形图。看: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一个什么图形?对,有两条路线,这几个地点和路线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

  师:三角形是同学们以前初步认识过的一种图形,它里面还藏着很多学问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块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第二段: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流程2:组织小组活动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小棒,如果从中任意选三根,一定能首尾相连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先动手围一围,再在小组里交流。请注意小组活动的要求:(1)从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2)记录每次使用的小棒的长度。(3)摆一摆,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中。(学生活动)

  流程3: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同学们,实验是不是出现了两种结果: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有的能够围成三角形。先来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选10cm、5cm、4cm这三根小棒,其中5cm、4cm的两根小棒无论怎样摆总有缺口,不能围成三角形;选10cm、6cm、4cm的三根小棒,其中的两根小棒都摆成一条线段了,就是围不成三角形。

  流程4: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三条边每次分别选用了哪三根小棒?用10cm、6cm、5cm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用6cm、5cm、4cm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流程5:揭示结论

  师:比较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观察,交流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长度分别用字母a、b、c表示,那么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b﹥c ; a+c﹥b ; b+c﹥a。大家想想,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对啊,这也就是说:“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第三边”,是相对于已经确定的任意两条边而言所余下的一条边;“任意”是指三边可以随便组合,结果都是如此。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交流一下,能用上述的结论说明,为什么这两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活动)

  师:这组中5cm+4cm<10cm,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第二组中6cm+4cm=10cm,两根小棒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所以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就是说,“大于”是排除了小于和等于的;在三根小棒中,如果有两根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三段: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流程6: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知道了“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个结论,判断几组线段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学生活动)

  师:第一组中上面两条线段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后面两组,任意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都能围成三角形。

  师:三条线段要能围成三角形,必须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刚才我们格外小心,后面两组线段都列出了三个式子才下结论。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的长度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请大家思考。(学生活动)

  师:其实只要比较较短的两条线段长度的和,与第三条最长的线段的大小关系,就可以了:如果较短的两条线段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最长的线段,那么就能围成三角形;否则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吗?那就再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刚才的三组线段,看看结果是不是一样,但过程是不是更简洁呢?

  流程7:挑战三星级题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星级题:一道三星级,一道五星级。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难题?这是一道三星级题: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首尾相连地摆成一个三角形?4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首尾相连地摆成一个三角形?(其中2根小棒可以摆成三角形的一条边)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算一算,再通过摆一摆来验证你的结论。(学生活动)

  师:三根小棒同样长,那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一定大于第三根的长度,能围成三角形。把4根小棒中的两根摆成三角形的一条边,它的长度等于其它两边长度的和,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流程8:挑战五星级题

  师:请看五星级题。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小棒,如果要摆成一个三角形,第三条边选用小棒的长度范围应是什么?先想一想,再根据你的答案摆一摆进行比较、验证。(学生活动)

  师:所选小棒的长度应该在已经知道的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与差之间,大于3厘米,小于7厘米。

  流程9: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师:同学们都知道学以致用的道理,在生活中能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吗?请看这张地形图,从学校到少年宫走哪一条路近些,为什么?(学生活动)

  师: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地点和两路线看成一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样走要近些。用我们以前学的线段的知识,也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从学校直接到少年宫要近些。

  第四段:全课总结

  流程10: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和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我想同学们今天一定体会到了探索发现的乐趣。我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掌握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探索更多的知识奥秘。

  备 注 :

  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要让学生尽量多动手操作,思考中要突出任意组合,以强调充分必要性;同时,在表达否定判断中,要注意二与一长度比较是小于和等于的两种情形中,不应说成两边与第三边。因为边是相对于三角形的形而言的,不能成形,就只能说成线段。这是很容易造成的教学口误,要有意识地避免。

《三角形》教案 篇4

  本单元系统地教学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分成五部分编排。

  第22~25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

  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三角形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第28~29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30~32页教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

  第33~34页单元练习。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

  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

  1 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 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然后安排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相互交流;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在第一学段都曾经做过,现在学生还可能剪、折、拼……“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所以,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2) 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标准》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 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各组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里不需要动手围,只要运用已有的规律作出判断。第3题从学校到少年宫的3条路线中,走直的那条路最近,这是生活经验和直观比长度得到的结论。现在还要用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因为在图中可以看到两个三角形。

  (3) 对图形量、剪、折,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分三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其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比较难。两道例题里“茄子”和“白菜”提的问题不同,前一道例题的问题是“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因为学生容易看懂图文结合表述的剪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两条腰是同时剪的,长度肯定相同。后一道例题的问题是“你会像下面这样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因为学生不容易看懂教材展示的方法,教材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研究剪法、弄懂剪法。关键在找到那个红色的点,先对折又斜折是为了让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

  另外,“想想做做”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引导学生从“对称轴的两边完全重合”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腰长度相等、两个底角大小相等。

  2 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在具体的感性材料里提取本质特征,形成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渠道之一。丰富的感性经验与清晰地认识特征是建立正确概念的前提。

  (1) 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第24页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里的部分习题把三角形高的教学分成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量出人字梁图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这里讲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虽然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设计这一步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第二步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的高。学生对教材里的一段话,既要联系人字梁的高来体会,又要超越人字梁这个具体实物比较概括地理解。联系人字梁的高能降低理解概念内涵的难度,超越人字梁具体实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概念。教材表述的是三角形高的描述式定义,描述了高的位置,描述了画高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师边画边讲与学生边描边体会相结合,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第三步通过“试一试”扩大概念的外延。数学里平面图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垂直”而不是“竖直”,竖直是“从上往下”,垂直是“相交成直角”。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深刻地体会高与底之间的对应联系。第四步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的画高练习,进一步感受描述式定义,巩固对高的理解。其中最右边的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学生在画高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2) 联系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第26页例题让学生在给角分类的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分类。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可以给三角形按角分类;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后还用集合图表达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与三角形整体的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讲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第33页第2题里左边和中间的三角形能确定它们分别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在图中分别看到了1个钝角和1个直角。右边的三角形只看到1个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第三,要用好第27页“想想做做”第4~7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

  3 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里讲的“了解”不是接受和知道,而是发现并简单应用。

  (1) 第28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采用了“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实验是策略的核心,是解疑的手段。

  首先计算同一块三角尺上的3个角的度数和。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并由此产生疑问: 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接着安排学生通过实验解疑,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教材要求小组合作,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性。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

  (2)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想想做做”巧妙地设计了两道辨析题。一道是第2题: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另一道是第3题: 正方形内角和360°,对折出的三角形内角和180°,再对折成的小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解答这两道题时,学生的思考会在180°和360°以及180°和90°不同答案上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不因拼、折等图形变换而改变。

  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解释为什么直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钝角。

《三角形》教案 篇5

  《三角形》一章第一节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昨晚学生进行了预习,这节课是在提问概念和做题中完成的。课本上三角形线段间的关系是这样说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在基训上出现了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范围,这样需要补充“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知识。

  后面我又补充了几道关于应用的题目,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今天因状态不佳课堂效果并不很好。今天又阅完了上章的测试题,十班的学生和九班学生有较大差距,下午杨冬和高丹又给我送来了英语的测试成绩,我看了大吃一惊,有许多比较优秀的学生成绩竟然不及格,英语老师因家中有事,可能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但变化幅度如此之大让人难以接受。我把那十几位同学叫出教室外一一谈了谈,学生的学习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今天比较累,如果批评学生可能话会说重了,静下心来,气生不得。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提高课堂的效率。今天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参与程度统计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每天上课举手发言情况做好纪录,不知效果如何,能否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拭目以待。

《三角形》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内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第二段通过例3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

  ◆联系现实世界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出图形

  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在p22例题认识三角形时,先观察现实情景中的三角形,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并观察三角形图形的特征。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感知,促进形成表象,在图形出示以后要通过观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具体目标,要使学生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在p23例题中,要求学生从指定长度的小棒中任意选三根围三角形,充分交流围成和围不成的情况,感受当两根小棒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体会不能围三角形时三根小棒长度关系的原因,讨论有什么发现,得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联系实例并测量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三角形里的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底和高,p24例题用人字梁为素材,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对人字梁“高度”的认识进行测量,感受三角形人字梁的高,以此为基础引入三角形高的概念,这就有利于学生认同由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三角形的高,并说明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试一试”安排三个高、底的位置有变化的三角形,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认识只要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特性,教材p25安排了“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做实验体会这一特性。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让学生自己观察三角形内角的不同特点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中体会三个内角大小有几种情况,理解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合理性。教材p26例题首先出示几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特点,列成表格。

  ◆引导学生分类并体验各类三角形特征

  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表内三角形内角大小的情况,讨论可以怎样分类,探索和交流分类结果,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

  ◆在操作、画图中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还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和操作、画图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不同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安排。例如p27的“想想做做”第3~7题,分别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巩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围出、折出、剪出和画出指定的三角形,使各类三角形的表象再现。特别是第7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互相交流,加深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3.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探索、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

  ◆计算出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并引发联想

  教材安排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认识与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p28例题首先安排学生计算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在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中,发现都是180°这一奇妙现象,并引发出联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也都是180°?由此产生学习的愿望。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确认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这一规律是否具有一般性,要求小组合作,用三个不同类的三角形分别折一折,通过实验获得直接认识,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确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得出结论。并通过“试一试”,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

  ◆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和解释相关问题

  在认识三角形内角和以后,教材通过应用促进学生掌握这一内容,并应用解决问题。如p29.“想想做做”1~3题,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在三角形的变换中判断内角和各是多少,巩固所获得的结论;第6题,通过思考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或直角,并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合理解释,加深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及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4.亲身感知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量一量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首先要感知各自的特点,教材注意突出教学的这一过程。在p30例一中,让学生量几个三角形的边长,找出共同特点是两条边长度相等,认识等腰三角形;在p30的例二中,同样用量边长的方法感知三条边长度相等,认识等边三角形。

  ◆利用对折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的特点

  在p30例一中,引导学生用一张纸对折剪下一个三角形,感受这个三角形两条边相等,明白这样的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然后引导思考,认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p30例二中,要求把剪出的等边三角形对折,发现三个角都相等;由此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

  ◆注意三角形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角形的分类是按角的大小为标准的,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以边的长度特点来定义的。不同特征的三角形中又存在内在联系,认识三角形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联系。在p31~32第2~4题里,就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可以同时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体会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p33第2题通过判断,进一步认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别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而每类三角形都有锐角,即只看一个锐角无法判断是什么三角形。第3题使学生体会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四边形,而且可以有不同的拼法。第5题需要综合本单元学习的三角形知识,依据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选择小棒按要求摆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第6题,要应用对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进行解释,第7题,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感受可以从不同角度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举例、做图形感受三角形

  在p22例题里,引导学生先观察情景中的三角形,举出日常生活里接触过的三角形,加强三角形的表象,同时还要求学生做一个三角形,p23第1题也要求学生画三角形,把表象转化成具体的三角形再现出来,形成三角形的空间形象。

  ◆学生在看、围、折、剪等活动中获得各类三角形特征的直接体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具体感受所学图形,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的感性认识,可以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p27第2题通过观察、判断加强不同三角形形状的直接感受,第3~6题让学生围、折、剪图形,依据头脑里的表象再现出相应的图形,可以培养空间观念。第7题,需要依据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知道可以分成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有不同的分法。这些都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形象

  同样地,在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时,也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如p30、p31例中折一折、剪一剪,得出相应的图形,进一步体验各自的特点;p31“想想做做”第2~4题,也是动手剪一剪、画一画图形,并运用对图形特点的认识辨析相关图形,也是加强空间观念的手段与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