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十八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一
看看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有多少管理者,因为对管理的误解,而造成组织信誉低下,人员涣散,工人工作没有激情,对公司没有信心,最后导致人员流失,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退化破产。
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欢被管。只要有人管,就会不舒服,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属犯错,又不得不去纠正,因为这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既能维护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证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比如,从前我一直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督促和纠正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进程和纠正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成天去挑他们的毛病,试图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虽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让人难于接受,并不益于单位组织的发展。这样只会使他们和我的关系对立紧张,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自信罢了。读了德鲁克以后,我意识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错特错。我需要给他们的是空间,给他们树立目标,让他们自主、自觉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站出来,问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如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的去高压强求。
德鲁克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上,更不会大把时间用在对付自己的短处上,他们往往善于把握有利的形势,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我们说,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者往往是用人的高手。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做到求贤若渴善用人才。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识人、用人,在使用人才上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用人之长。一个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完全可以通过用人的能力来衡量,如果一个管理者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和战斗力,他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反之,他就不是一名合格优秀的管理者。
当前受用人机制制约,多数多元公司不能按工作需要引进人员的条件下,就更需要管理人员根据现有工作人员情况知人善用,因材施教,用人之长,避其之短。我认为可以将现有工作人员按四类划分进行有效管理使用:第一类是才能卓越又愿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应给予发挥平台予以重用,大力支持并给予肯定和奖励;第二类是愿为企业贡献但才能不足的,应提供专业培训和不断的鼓励,逐步提高他们为组织工作的能力;第三类是有一定才能但不愿为企业贡献的,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和激励制度将工作人员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为组织工作;第四类是不愿为组织贡献才能又有限的,应安排一些与组织发展关联不大的工作,并适当采取分配机制进行约束和激励。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与众不同地提出了“管理自我”这一理念,并进一步提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其他的一切。
我们说,管理并不只是管理别人,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因为自我管理是管理其他一切的基础,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管理好工作事宜。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在要求别人做到前,自己首先要做到。我们要常常怀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律己之心,在生活和工作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廉洁自律的表率,鼓励下属立足本职岗位奋发有为、改革创新、努力工作。时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可以筹集到人力和物资,只有时间是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的。有效的管理者与他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时间管理是德鲁克管理学中的精髓之一。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集中时间和精力突围,要抓大事、抓难事、抓关键环节,面对工作中的难点,应选择一个突破点,然后以点带面,才能获得全面胜利。
德鲁克有一个很特点的论调,他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整日埋头苦干,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不论其职位有多高,他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相反,一个重视贡献的人,即便他位卑职小,也应该算是高层管理人员。把这个理论联系到我的工作生活中,只要我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工作高效,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取得实效,哪怕只是为部门和组织的一方面做出了微小有限的贡献,那也可算是优秀的高层管理者。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学习改进,持续发展,我必将成为高效管理的终身受益者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二
首先感谢王总给我们推荐了《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真可谓开卷有益,爱不释手。
学习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确实受益匪浅,它启发
了我对企业管理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样借鉴别人的经验,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通过阅读《管理的实践》,也提醒了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现在我结合在公司一年多的感受来思考我们公司的管理问题:首先,在空调最大的感受就是,企业里的大部分员工在做“越位思考”!
也就是说,大多数管理者不去研究如何提高自身的管理效果与速度,整天看到的是下属的缺点、其它管理部门的不协同情况,琢磨的是如何改变下属及其它部门的缺点;而下属不是研究自己怎样落实公司的任务,而在批评公司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等待别人或领导将困难解决,琢磨的是如何改变公司的管理决策。于是,员工谈管理、谈流程、谈策略,管理者谈执行、谈方法、谈心态。
企业的各个层面的管理就是处于这种“不务正业”的状态:基层的作业品质不提高,管理层就无法确保任务完成的实际效果;管理的品质不提高,管理者就反成为目标达成的障碍;领导者在战略与用人上的决策品质不提高,企业就会航行在充满暗礁与冰山的海洋中。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这不是归我管,你找谁谁谁吧”,许多事情能推就推,大家能够逃避则逃避,碰到问题往往绕道走,当面说好,转身就发表所谓的“高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好好先生的处世心态较为普遍。这样的直接危害就是公司表面一团和气,管理层甚至对外宣称“氛围好”,其实其内部没有原则,价值观混乱,均不对公司的结果负责。对于公司的管理夸夸其谈浮其表面,其实缺乏对管理学的最基本的认知和实践。
德鲁克认为管理学的核心就是:责任。要彻底公司解决目前这种状态,关键是要树立全员的责任意识!对于管理者而言,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并没有权利,而只有责任,作为一个企业应该包括三种责任,即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人员要承担责任,而不是享受权利,管理人员的权力就是享受企业的结果。作为企业的员工必须对自己的企业负责,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负责,同时体现了对自己负责。
有了责任感,就不会“越位思考”,“不务正业”。一天到晚指责抱怨,推卸己过。目前空调内销今日之困,太需要的是一帮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来担当。
员工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德鲁克先生主要提出了两条:一是让员工了解情况,二是拥有管理者的愿景。让员工真正参与进来切实了解企业的现状,这需要管理层切实放下架子,以开放的心扉来和全员一起直面现实。责任是一位严厉的主人:如果只对别人提要求,“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话,那对于组织责任意识提升毫无帮助,而且其本身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员工不能肯定咱们公司是认真、负责、具有未来价值,员工们就不会为自己所在的团队全力以赴,承担责任。当然要使员工真正承担起责任,公司管理的主线应建立在确保公司的目标和使命的实现,通过宣传、推广公司的目的和使命,让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对不利于企业目标和使命实现的事和人给予有效的约束,让员工自动、自发的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才会使得工作本身富有活力,员工工作起来才会有成就感。德鲁克先生指出:管理者不能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员工,同时也需要通过愿景、勇气、责任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通过较为系统的阅读《管理的实践》,我受益匪浅,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责任感付诸管理实践,这将我今后有效工作、更好的担当起自己人生责任的新起点。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三
无论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微软前董事长比尔·盖茨,还是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
7月22日,中国台湾德鲁克管理学家詹文明先生前来海尔大学交流。詹先生曾师从德鲁克,曾亲自聆听大师教诲;立志传播大师朴素而伟大的思想。
詹先生了解到海尔ceo张瑞敏是大师思想虔诚的学习者,曾在两年前与张首席晤面共同探讨学习心得,并将海尔有关案例写入他的新作《德鲁克教你当领导》。
《海尔人》报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詹文明先生。
“我从德鲁克那里学的三件事”
“我从德鲁克那学了三件事。”刚一落座,作为德鲁克的学生,詹文明先生就说起了他最崇敬的老师。
“当然,这三件事还未完全学到。”詹先生说,“第一件,德鲁克每天五点亮灯,九点半熄灯,真像中国古人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件,德鲁克每天用2小时阅读大量的资讯,持续达60年。第三件,德鲁克把个人收入的90%捐赠给非营利组织,仅留10%家用,长达半个世纪,令我动容!德鲁克没有秘书,没有佣人,戴的手表超过40年,穿的西装超过50年!”
“喜欢德鲁克的人,都有点‘怪’!”
“我觉得喜欢德鲁克的人都有点‘怪’。”说完恩师的生活点滴,詹先生发表了这一观点。
“为什么这样说?”这一观点让人很感兴趣。
“因为德鲁克的思维与一般人都‘背道而驰’。”詹先生说,“我认识你们的张首席也已经好几年了,我觉得他像德鲁克。”
说到德鲁克与一般人“背道而驰”的思维,詹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做企业的,都认为公司的最终目的是赚利润,但德鲁克说“利润是一种限制”。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没有所谓的“利润最大化”,只有“合理的利润”:获得合理的利润以抵偿经济上的风险,以便更好地服务顾客,所以利润只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限制因素。“比如,现在原材料上涨,企业就不能把这个风险转嫁在顾客身上。至于怎么办,这是企业你自己的事情。”詹先生说。
“德鲁克这种与常人‘背道而驰’的思维是怎么来的?”记者问。
“一是天分;二是宗教观,德鲁克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詹先生说,“心中无神,眼中无人。”
“但中国人没有类似于西方的基督教……”记者说。
“我想,你们海尔信仰的神就是顾客。”詹先生说。
这的确是这样,海尔的确是把顾客永远放在心上的!心中有顾客,就会爱员工、顾客、股东!
“学习德鲁克,不在学习,而在认知!”
对德鲁克,中国企业界不乏推崇者。詹先生对中国企业家在学习德鲁克方面有什么评价?
“学习德鲁克,不在学习而在认知!”詹先生说。
詹先生讲了一个故事:1950年至1985年,德鲁克先后到过日本23次之多,主持政府高级官员、企业ceo经营管理研讨会。一次会上,有位社长问道:“我们来学习西方的管理有用吗?”德鲁克不假思索地回答:“没用!”这位社长接着问:“既然没用,我们为什么还要来学呢?”
德鲁克说:“除非你们能将西方的管理本土化,成为日本式的管理。”
詹先生说:同样,现在中国企业家把德鲁克的理念引进来,首先必须要能够融入中国文化,如果一味照单全收,你吸收进去后会水土不服,因为价值和文化都有差异。
“张首席花了将近20xx年学习德鲁克,效果为什么能体现出来?因为他已经将其消化了,转化成了中国式的管理。假设张首席没有领会老子、庄子、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怎么能成其大?”詹先生说,“可是中国很多企业家没有张首席这样的认知,我看到的大部分企业家都是认为德鲁克的理念好,就赶快用,用了以后效果不好,然后归罪于德鲁克。很多人认为学习是重点,其实不是,是认知,认知错了,学习再好也没有用。”
詹先生认为:“中国更多的企业家是要‘术’,而不是要‘道’,‘术’是工具,‘道’是灵魂。如果把德鲁克的理念当工具来用,就会无用。但海尔是先卖信誉再卖产品,这体现了管理的真正精髓。”
“从谦卑做起,由感恩出发”
詹先生最近出版了《德鲁克教你当领导》一书,第一章的题目是:“领导来自谦卑”。
为什么说“领导来自谦卑”?
“我们需要从谦卑做起,由感恩出发。”詹先生说,“我们就拿海尔来说,要感恩谁?感恩国家:没有改革开放哪有海尔;感恩顾客:没有顾客哪有海尔;感恩员工,有了员工才有海尔的活力……有了感恩,自然就会谦卑。海尔做家电回收,就是以谦卑的姿态感恩地球和人类。但很多公司不感恩、不谦卑,只顾今天榨取利润,可问题是那些钱刚好明天买棺木,埋葬他自己。所以德鲁克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第一步是先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好。”
有人“始终如一”,有人“始终不如一”
詹先生与德鲁克的师生情缘,可谓是“一面相见、一生追求”。1997年,詹先生前往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研究中心进修,从此矢志不渝地学习、传播大师的理念。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传播,一些正确的理念没有经过有效传播,很可能就会误导,这会对不起德鲁克。”詹先生说,“第二件事就是乐意跟企业家们分享德鲁克。可惜,交流过程没有想象中的好!”
“是因为企业家天赋不到、不理解,还是不够投入?”记者问。
“理解是一方面,更主要是在实践。就是德鲁克说的: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詹先生说,“恰恰张首席最厉害的就是实践!”
“但是,我看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的企业家很忙碌?”记者问,“这种忙碌不是真正的实践?”
“用德鲁克的话说:在一个时间里面仅做一件事;实践必须要专注,专注才会去思考。问题是有的企业家在一个时间里做很多件事。”詹先生说,“德鲁克真正的厉害,不是告诉你要做什么,而是告诉你要思考什么。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就会得出精髓所在。张首席可贵的地方,就是坚持目标始终如一,几乎如痴如醉。有的人没法跟他比,始终不如一。”
知道顾客的“不要”比知道顾客的“要”更重要
德鲁克有一本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说的是管理者的“有效性”。詹先生也认为:“成功”无法复制,最多只能学习成功者的“有效性”,也就是“做对事情的能力”。
“有效性是什么?德鲁克说就是做对事。”詹先生说,“但是,有效性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去思考。你认为对了,顾客不一定认为对。”
詹先生接下来的一段话,让人思索良久,他说:“知道顾客的‘不要’比知道顾客的‘要’更重要!但企业统统都是问顾客‘要什么’颜色、款式、功能,但是从来不问你不要什么。比如现在的手机,功能一大堆,但真正用的没几个,顾客说‘我只要有3种基本功能的手机’,企业可能会说‘对不起,我们只有16种功能的手机’。”
大师95岁逝世,但他从来没有“老”过!
对德鲁克,记者有一个奇怪的问题,就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1920xx年)出生的人,但他的管理思想直到21世纪,互联网普及的年代仍指引着管理领域的革命。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的人产生作品就限于一个时期,甚或有的人一辈子就一部作品,就很难再有超越了;而德鲁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一直到老都有创新思维,他甚至对全球化,互联网将会带来的影响都做了精辟的分析与预见。
德鲁克的预见能力很惊人:
——1942年,德鲁克写道:企业团体将变得与国家一样重要。今天的现实是:世界最大的100个经济体中44个是国家,56个是企业。
——1985年,德鲁克告诉花旗集团主席——沃尔特·里斯顿(walterwriston)柏林墙将要倒下。里斯顿说如果这个预言不是出自德鲁克之口,他一定会认为是无稽之谈。1989年,当柏林墙真的倒下时,德鲁克笑着说:“我不知道它这么快就倒了。”
——在1999年,德鲁克在评论互联网的繁荣时说:“获取信息的途径并不是最重要的,组织、企业和每个人如何进行调整变革以应对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商业著作《企业重组》的作者——迈克尔·哈默说德鲁克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之一:“我双手颤抖着翻开他早期的著作,因为我害怕发现他在几十年前就预见了我最新的思想。”
大师活了95岁,但他从来就没有“老”过!实在是令人钦佩之至!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四
自从tcl李老板《鹰的重生》出名以来,我对tcl鹰文化的感受也越来越多,雏鹰,飞鹰,精鹰,雄鹰,老鹰,秃鹰等等
,现在感受深刻的是觉得tcl的培训做的很好,也很自豪参加了精鹰工程的培训,且能幸运的能继续参加。
对学习《管理学概论》的收获主要有4点:
1. 管理的渊源和不同角度的定义的启发。
2.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行为科学管理的理解。
3.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的理解
4. 发挥个体的优势,才能和谐高效的让组织达到目标
首先,课程资料非常详实和系统,把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来介绍它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管理不同的定义已让我思路大开了:管理是设定目标和满足需求,是一种活动,决策,也是过程。在管理学发展史上,管理不同发展阶段都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对管理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主要有:
1。泰勒的科学管理:“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把工作分解到极致,然后培训员工,高效完成每一小部分工作。这对工厂类型的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有高度的指导作用
2。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管理: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
以上2个古典管理理论对管理的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从不同角度来解析
当时代更进一步: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学派指出了人人性的复杂:管理就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为中心,激励员工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
在不同角度的管理学定义中,我觉得对于中层管理者而言,我最认同的一种解释是:通过优化组织内的资源配置,使其效率最高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等。因为中层很少涉及决策方面的管理,也很少关系工厂工人日常管理,我们承担着如何高效的执行和实现高层管理者既定的目标,合理分解目标,按效率最高的方式分配任务给不同的小团队,并能跟踪进展直到目标实现。基于这样的想法,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对于我们实际工作很有价值,比如x,y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管理实践,霍桑实验的“非正式团体”自我保护行为而导致组织效率的降低,这个和chris argyris《克服组织防卫》一书结合起来对打破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的隔阂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只有这样的组织才会做到无边界:纵向,横向,内外,地理均不会成为效率的障碍。
王康平老师也着重讲了自我管理,我也非常认同管理者先要从自我管理做起,当管理好自身后,才能以身作则的带领团队,管理自己也和管理组织一样的定义:管理自身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衡量就是成长或成就。在我初期管理团队的时候,简单的认为我(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职责就是管好别人,帮助团队解决问题;现在才慢慢的意识到管理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实现目标,管理好别人前先要管理好自己,自身的效率往往就决定了团队的效率,而且效率的高低都会被整个团队成比例的放大。在职能部门业务沟通中,自己处理跨部门间的管理方式也会会引导团队处理跨部门间的方式,作为一个部门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明显。所以在如何形成真正的无边界组织前,管理者自身必须先做到具有无边界的管理风格,回到自己动手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中去,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说到发挥个体的优势,先觉条件是一定要识别出个体的优势,并在任务安排上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真正提高团队的效率。团队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在营造共同文化的同时,又需要甄别个体的优势,调整任务分配来达到高效的管理和执行,所以我会非常敬佩一些能带好队伍的领导者,他们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要有远见,还需要在领导和管理团队方面有思路。这个话题结合fredmund malik《如何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一书,比较好的阐述了发挥优势,我摘选一些原文的段落:
1. 人们必须发展现有的优点,包括那些已经得到承认的优点和那些已经显露征兆和迹象的优点。发展必须以发扬优点为出发点。。。。。。
2. 一个缺乏球感的人,人们不仅不能劝他继续选择球类运动,而且要积极的劝他放弃,应该引导他选择另一个不需要球感的运动项目。
3. 一个人绝对不会再他又弱点的领域取得成功,一般情况下,在他排除了弱点的领域也不可能--无论是什么意义的成功,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只能在这些领域达到一般水平,一个人只能在他擅长的领域,在他有优势的领域,才会获得成功,在这些领域,成功要来的快的多,容易的多而且明显的多-- 这就是效率。
4. 从何得知一个人的优点呢?要做出可靠的判断就是当前的任务,已经取得的效率和成果。只需要观察一个人完成3-5个任务,就可以对他做出评价,一定要是创造性的任务非模仿性的任务。
王老师课堂上丰富的心理,性格,风格测试题目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识别团队成员优势或性格取向,齐全的团队角色才能组成一个互补高效的团队,组织将变的和谐和高效。
结论: 从实践的感受到理论的提升是一件非常愉快事情。从反思中提升自我,再重新到工作中去实践,去实现组织的高效。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五
本学期所学的高级管理学,分为七章,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部分组成,这四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而管理学中的有关团队合作方面的内容让我有了很多体会。
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奋斗的过程。通过团队合作,可以调动团队成员所有的资源和才智, 增强相互间的信任,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虽然团队合作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对“团队合作”的教育不够重视,也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而在《高级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小组分工完成ppt的形式,将“团队合作”教育融入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让我对团队合作有了自己的认识。
这里,我以小组做ppt的例子进行分析。老师刚下发这个任务时,我们组选了一个代表,我们都以为这个代表能将所有的事都完成,就没有我们的事了。最后,发现仅靠一个人来完成这个ppt工作量有点大,于是我们小组课后进行讨论决定每个人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有人搜集材料、有人专门制作ppt、有人专门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制作图表。在这个分工的过程中,我就学到了不少。首先,对人员进行分工,都是根据每个成员的长处进行分配的,计算机比较好的同学制作图表,打字速度快的同学制作ppt,擅于收集材料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所需的资料,而不是随便进行分配的。其次,学会相互宽容,因为分工的每个部分内容有多有少,我们不能因为分配不均而抱怨,或者觉得吃亏,我们应相互包容。最后,团队合作过程中沟通比较重要,在沟通中确定我们所要讲的大概内容、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重点是什么等内容,如果我们之间都不相互交流,各做各的,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个ppt完成了,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做到精益求精。这主要是前期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小组成员间也没有进行交流,认为只要有人做就好了。
二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刚开始我们组准备做管理移植方面的,后来觉得难度有点大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最后又改成了食品安全问题,这样换来换去也会影响我们的成果。三是对高效团队的特征认识不足,杨文士在《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高绩效团队的特征主要有:有效的领导、灵活和适应、持续地学习、高效的工作程序、共同目标、相互信任和尊重、充分的沟通、取长补短。我们小组虽然进行了交流,但没有达到有效的沟通,这与团队合作中“个性过去突出”也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获益匪浅,并对管理学又产生了一些兴趣。在老师的教导下,不仅增强了我们有关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为我们以后开展集体或社团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次的小组合作,让我明白成员优势互补、团队分工的重要性。以后,我们可以将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渗透到大学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六
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理学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 我的管理学学习心得
进入大学后,自己真正开始涉足的第一门学科应该就是管理学吧,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经过半年的学习下来,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对这么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有兴趣和想法在将来继续在这门学科上学习下去。
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不算悠久,并且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如同很多其他的社会人文科学学科一样,中国人在管理学这门学科里的研究和发现相对于西方来说是少之又少。当西方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们逐渐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此时的中国却因封闭错过了生产力飞跃的机会,当然也不会有管理学的发展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终于将对管理的传统感性认识,上升为了理性认识,有了科学理性的管理理论。这些对于日益陷入深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是无法吸收和利用的。因此,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还是非常不完全的,即使是到了21世纪。当代中国企业家对管理学越来越重视,并且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企业管理之中,但毕竟这些才刚刚起步,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非常之多,因此我们有必要更深刻地学习和实践研究这门学科。
初入管理学,我便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我认为对于有效的管理,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必须是实际,对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的,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我们要从中间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都不是容易达到的事情。于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投入包含很多方面,金钱、时间、人力、物力、资源、土地等等,一切的客观消耗和产生的主观影响都应该计算在内。对于回报,主要便是企业的利润,当然也有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名望等无形资产以及社会价值,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比经济利润更为重要,或者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明确了这个中心目标,我把自己所学到的管理学概论中原理理论大概分了两类,来概括成企业管理中要做到的两方面,我认为这两方面是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人们需要想尽办法来完成的管理难题。
第一部分是对于工作。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需要在企业运作前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这无疑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要使安排的结果趋向与最合理,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抛开其他因素不论,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时实际情况也是变化万千,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在这方面,20世纪初出现的科学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这些理论本身对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工作的科学设计和改造,从而提高效率。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从科学管理思想中收获更本质的内容,那便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泰勒在这一方面只是为人们开了个头,后来的管理者需要发挥创造力,面对各种情况,科学理性地设计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这便是对于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不只是科学管理思想对其有积极作用,但最终目标还是通过调整工作,来使效率达到最大。
第一部分无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没有第二部分的话,第一部分无疑会大打折扣。这第二部分是对于人。如果说对于工作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内容会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人文气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会人的假设、士气的概念、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人、一股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能产生的工作效率将会很大地超过一般情况下的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显然不同与工作方面,充满着很大的弹性和变化,也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或许会营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即使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好的工作环境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才能把对人的工作做好,这一点也是相当的不容易。总的来说,对于人这一方面,虽然不及对于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产生的效果可能更显著,同时也会给一个企业带来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带来的内容。
我认为企业中的管理,大致可分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工作和对于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这两方面的具体任务之中。对于管理学,这些是我目前有的一些宏观认识,而要论到细处,现在自己知道的还非常之少。管理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其具体操作方法又不局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创造力。学习管理学,我想不光是要学习管理学本身的学科内容,也要从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同时我也发现,如果要学好管理学,还需要学习很多其他学科,才能在管理学上有更好更深的认识。比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我想都是会对管理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的。管理学也是一门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发现问题的学科,并且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经得住真正实践的考验。而对于在大学阶段很难经历管理实践的我来说,广泛的涉猎管理学以及与管理有关方面重要书籍,无疑是学习的最佳办法。
以上是我管理学学习半年来的一些认识,短时间内也很难思考得很全面,因此先写下这篇心得,算是自己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吧,虽然现在自己已经没有管理学的课要修了,但进入了这个领域才发现这是片无比广阔的天空,需要我抓紧时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七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人们对来自这种活动家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我们可以从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寻觅到中外思想家提出的丰富的管理思想。直到期19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管理理历炼与概括,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活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并为了实现其目的而不断努力,人类从数次的生产力革新、发展,历经了数次工业革命,依次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可以说人类是经过不断的劳动、思考、合作,不断发展生产力中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类自身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依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就不断的试图改变周边的环境,在不断的失败或成功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各种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技能。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完善,各种生活,工作的组织,机构,方式,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一定形态的管理机构,逐步发展为管理系统,并使用于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虽然管理的制度不断改革推进,但是再完善的系统也离不开人类的相互协作,无论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或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的各种特征为管理学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至此管理学应运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人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
提到企业管理,我们首先要讲什么是企业,企业的法律形式,企业的类型等等。
企业是以市场为主导,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自主经营,自盈盈亏,独立核算,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具体可分为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和外资企业等等。
因此,企业管理是指:由企业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总称。
谁是管理者?什么样的人能称为管理者?又或者有人会问:什么是总经理,总经理是总(揽大局),经(始大业),理(事自若),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那些所谓的一些企业的经理,董事或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或一些政府部门的处长、部长、厅长等等。而这些观点都是对的,但是也是不全面的,不完全的。那怎样定义管理者,根据管理学的概念,管理者应该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应此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具体到生活,一些经营的小部市门,或一个几个人组成的商店的老板,又或是一个家庭的决策者,大至大公司的经理,理事,董事都是管理者。
管理者必须达到几种境界:第一,自知不能;第二,不知有能;第三,能在卓越。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俗话说:理念为“体”,能力为“用”,“用”不足可找人帮忙,无“体”则为无头苍蝇。企业管理者亦是如此。
在《易经》中有一种说法:生生之谓易,易是指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即是指变化,天地万物随时随地地在一定的自然规律下不断变化的,在这些规律下产生了很多的思想、学派,管理学也随之诞生(管理学是在人类活动发展、变化过程中孕育出来的)。
人类活动的一切表明“变化”的重要,缺少了“变化”世界、人类的发展将寸步难行。那么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能否缺乏“变化”这一因素呢?回答响亮而肯定:这是不行的,企业管理宛若一条大河,而变化就是其流动的动力,河流缺乏了动力就变为一潭死水,如果企业管理缺乏了变化,那么企业管理将无法正常,那么,变化在企业管理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即一个企业围绕着一个基本的企业理念、文化为中心不变,而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内,适当的改变企业的决策和战略,即企业的权变关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企业根据国际格局、形式,世界经济变化或国家的政策、法令调整,适当的改变自己的营销管理策略、方法,以便更好的盈取经济效益);或者在同一对象下,为达到企业的盈利目的,在法律范围内改变企业自身的销售策略,例如:有一个以销售梳子作为盈利的企业要求自己的销售员去一个和尚庙里推销梳子,开始第一个推销员认为和尚怎么可能买梳子呢?于是他怀着疑惑去了庙里,而和尚没有头发拒绝了他,结果一把也没卖出;第二个推销员去了庙里见到和尚,说没有头发也可以梳头,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止痒,于是和尚们买了十多把;第三个推销员去了,见到了和尚,他便对和尚说:你看香客们那么虔诚的叩拜以至于把头发弄乱和香灰落在发上,为了表示寺庙对香客的关心,应该在桌上摆放些梳子,结果卖出几十把;第四个推销员去了庙里,说明来意后又说寺庙都有很多虔诚的香客,他们烧香敬佛,寺庙应该有所回赠,特别是在梳子上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以便更好的留念,结果一次卖出一千多把,还达成了长期供货的协议。这一例子告诉我们:改变企业自身的销售策略,可以更好的为企业赚取利润。
可见变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但要注意什么在变,什么不变(中心不变,规律不变,但方式发生变化,现象发生变化),即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管理学新的发展是中外管理理念的结晶。
在古代的中国,存在着相当多的管理理念和哲学。比较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认为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道德教化,以仁爱治天下”;而道家学派提出的是“以道为中心,以德治国,无为而治”,老子是怎样阐述这个理念的呢?他极力反对“有为”,他认为国家的禁令越多,人民越贫困;政府规定越多,社会越混乱。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不知所谓“管理”。而他认为“无为”就是:不任意妄为,“无不为”就是:为而不恃,为而不争;而法家则认为管理应“以法为中心,依法治国”,其理念衍发了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种种说法不一,众说纷纭。在当今中国注重的是一种“和谐”、“含蓄”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一个以情感为基调的传统社会,尊重人,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与中国颇为相似的观点——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的霍桑试验,即:“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不断提高效率。”该理论注意到了人的重要,以人的本质出发,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梅奥与泰罗(以效率为中心,注意力只放在盈余增加之上,不重视人,把人看为工具、经济人)的观点。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管理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发展,即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结晶、整合和发展。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八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管理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吴金希,于永达(20xx)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管理研究方法论可分为两大主要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和解释主义范式;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管理研究方法可分为描述型、解释型和规范型三种;从论证方法和途径的角度,又可将管理研究分成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分别反映了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论证方法。从具体研究方法上来看,朱宏杰(20xx)按照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程和数据源的不同,将研究方法分为四类:实验方法、标准方法、市场调查法和人文学法。国内关于管理研究方法的专著以教材类型的专著为主,关于管理研究方法论研究的论文较为缺乏,且相关研究结果相对分散,不成体系。肖世明,黄群慧、刘爱群,罗仲伟等学者讨论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差异性及相互间的可借鉴性。近些年不少学者关注管理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其中,案例研究的应用研究成为热点,也是中国管理研究方法相关论文成果最为集中的范畴,而其他重要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等就少见相关的应用研究。
一、案例研究方法
定义:吴金希,于永达(20xx)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对一个个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概括、总结而发现新知的过程。从哲学范畴上说,人们通过对相对小的样本进行深度调查,归纳、总结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基本规律,案例研究方法属于解释主义的范畴。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案例研究又属于实地研究方法,是一种实证研究。
优点:有利于建立探索性的理论框架。案例研究通过深入的案例调研和系统的资料分析,做到更加充分地贴近现实,使得研究者能够对现实产生足够的敏感和全方位的理解,能够将案例中生动的“故事”转化成理论元素。这样,一个理性客观的观察者通过案例研究能够打破现有的概念框架,建立一个有效的探索性的理论框架 。
案例研究通过研究者与被访问对象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接触,例如,通过与管理一线的“人”进行面对面沟通,倾听他们经历的生动故事,理解反映实际管
理的经验和过程,使得研究者能够发现与实际相关的知识、构建有普遍解释能力的理论框架,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研究更有利于通过沟通获取丰富的信息,保证数据有效性。深入企业现场的案例调研能够使得研究者有机会对被访问者进行有关概念的解释和说明,并且在调研的过程中,信息的沟通是双向的,通过多次反馈达到充分的沟通,双方能够对讨论的问题的本质有共同的认识,从而保证了研究者所获取数据的有效性。
缺点:
适用范围:①当研究的问题是一种理论空白,或者处于学科的幼稚期,已有的文献不能够解释和回答所要研究的问题,需要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时,不能从已有的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分析和推导,最佳的研究策略应该是采用定性的归纳方法,如案例研究方法就可以用来探索构建新的理论框架。
②研究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的问题时,需要系统地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全貌,以增强对问题的全方位的理解,这往往是定量研究方法所不能承担的。而案例研究方法可以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构建的理论框架更具丰富性、动态性、更贴合实际。
二、扎根理论研究法
定义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三、问卷调查法
定义
优点
缺点:无法应付复杂性和动态性的问题 ,它容易限制
观察的视角,使得研究者丧失对信息的敏感性。
问卷调查范围宽而深度和丰富性不够的 缺点
适用范围
四、实验与准实验研究法
定义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九
一直以来都想看看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考级考证,做兼职,参加社会实践占用了大量的课外时间,想看的念头刚冒起来又沉了下去,所以,这门课还没有入门,直到时间的车轮辗转到了现在。
前段时间,终于有机会接触管理学这个学科领域了。我紧紧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学习了有关知识。"学然后知不足",基于此,本人鼓起勇气抬起怯懦的笔,将自己学习《管理学概论》的一些浅陋的体会流露出来,作为一个引子,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上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这种讨论是双赢的,一个人在教导别人的时候,往往自己学到的也最多;一个人在试图协助别人开发自我潜能的时候,也能充分发展自我,这也算是"教学相长"的一个特例吧!
《管理学概论》这本书主要阐述了社会各种组织内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同时还加入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实践技巧等内容。具体来说,它分为三大部分,绪论、管理职能、管理技巧和管理方法。由概论、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组织的环境和目标、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领导与激励、决策、冲突处理,时间管理这十章组成。
通过这十章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越来越重要;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当今社会管理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管理的地位越来越受关注,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当代大学生,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学好管理学对于今后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让我体会最深、最感兴趣的是计划职能这一章,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管理学理论的基础,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写得很精彩。当然,这并不代表其他章节就写得不精彩,其它章节同样写得不错。所以,《管理学概论》这本书,它让我在看完第一遍后,有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的冲动,甚至n遍,每次看后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触、新的收获。
全部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一个职能,管理职能中的首要职能就是计划职能。为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努力使群体中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有效地完成任务,我认为这就是计划。计划包括六个方面,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谁去做,怎么做。如果能够回答这六个问题,就说明你已经初步完成了计划的制订。计划制订,又称计划工作的程序,分为如下步骤: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订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和选择方案→制定派生计划→用预算量化计划。计划制订的步骤适用于大多数场合。例如许多在广东非珠三角地区读书的大学生准备到珠三角就业,那就可以根据这些计划步骤来为自己做准备。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珠三角就业的机会有多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其次,我们就需要设定各方面的目标,如选择城市以及从事的职业。再次我们需要询问所在的单位有没为职工购买失业、养老、工伤、医疗四险,能否享受住房公积金,在购车贷款方面有什么优惠政策。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几个可供权衡的方案。因此,学生们可以就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的利弊进行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单位和岗位。在被某个单位录用并签订就业合同后,我们就需要制定派生计划,包括选择食宿,兼职,进修等等。最后,我们还需要将这个计划转换成预算,这些步骤都是一个计划的体现。
战略,是计划的一种,它是指确定企业的使命和长期奋斗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配置相应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在现代社会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战略对一个组织,尤其是一个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指明了实现组织总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是专门为对抗竞争对手的优劣势而制定的。制定战略计划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适应环境,把握时机,扬长避短,集中资源,量力而行。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很少有人去考虑花了7000美元买一部新的卡迪拉克的顾客,是为了得到一种运输工具呢?还是主要是为了取得声望?在一般的人看来,卡迪拉克是在同福特汽车公司、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竞争。但是,在当时萧条时期接管卡迪拉克公司的德雷斯达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卡迪拉克汽车是在同钻石和貂皮竞争,卡迪拉克的买主不是为了购买一种运输工具,而是为了显示地位。他的这种分析挽救了趋于衰落的卡迪拉克公司。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尽管美国的经济还处与萧条的时期,该公司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就是适应环境原则的应用。另外,关于把握时机也有这样一个例子。今年来,我国的儿童市场一直是企业所关注的对象,但是,一些比较有远见的企业已经注意到另一种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若干年以后,老年人的保健、老年人的娱乐、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将成为新的经营商机。因此,研究环境所带来的机会,如行业结构的调整、行业核心技术和相关技术的重大革新和商业化、人口、自然资源、教育水平、环境保护方面的变化趋势以及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的改变,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些变化,不失时机地取得发展。
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许多著名品牌都制定了其长远的营销战略。广州丰田是:一边造车,一边育人,做受尊敬的企业;中国移动是:做为客户提供卓越品质的移动信息专家,做最具价值的创造者,成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可口可乐是:我们致力于长期为公司的股东创造价值,不断改变世界,werefreshtheworld。通过生产高质量的饮料为公司、产品包装伙伴以及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实现我们的目标。
学习管理学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企业或者团队的成功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条件。比如我的一个同学,读人力资源管理的,曾经向我讲述了他们搞活动时的节目,让我看到了管理学的实际应用。例如有一个节目就是围绕前面我提到的"计划"这个主题展开的。由两支队伍完成相同的任务,而最终胜出的那支队伍往往是计划最周密的,而且会应用不同的决策方法。例如为电信公司招聘人才,两支队伍就分别策划去中大、华工进行招聘。其中一支队伍在第一天上午就做了详尽的计划,加之新颖的创意使得之后的招聘活动进行得很顺利,选拔出的人才也符合公司的要求,圆满地完成任务;反观另一支队伍,由于没有良好的活动规划、战略,使其效率不如前者,并且整个活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应用面之广。
综上所述,管理学的学习让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我会将我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今后的实践当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十
外部效度指实验得出的结果推广到不同时空范围和不同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的变量之间的因果或相关关系,只有具备概括性或可推广性才称得上有价值。当然,实验研究如缺乏内部效度便谈不上推广和外部效度的问题。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基础,外部效度则反映实验研究结果推广价值的大小。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之间互有矛盾。为了达到精确性就要人为地严格控制情境和外部变量,或多或少违背和破坏了事件发展的“自然状态”,越是精确,违背和破坏越多。这种“非自然状态”限制了实验结果推向现实世界的可能性。精确性越高,概括性则越差。内部效度是衡量精确性的指标,外部效度是衡量概括性的指标。实验设计者面临两难困境,若提高内部效度则降低外部效度,或者相反。内部和外部效度的矛盾不可能在一次试验中求得两全答案。靠重复实验可以检验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同样的研究结果或检验过的假设,在某种变异的环境下如能得出同样的结果,则此结果的普遍意义增强。通常为了验证某种假设,首先在实验室或者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实验,如得到支持(也可能否定),便在稍放松的条件下再实验,如满意,再从另一些角度和放松条件重复实验。通过重复达到内部和外部效度的双重目标。外部效度的干扰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测量效度
试验中的前测可能使实验主体对于自变量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反应,并影响其在后测中的表现。当研究结果推广到未曾接受前测的总体中,便会产生误差。
2、 样本的代表性
实验主体是否有代表性是外部效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研究实验中要在任何已知总体中找到真正有代表性的样本并非易事。实验主体一般都是自愿参与,多少受到某种利益或兴趣的驱使,同时,研究者也总是选取就近和便于合作的实验主体。由于这些主观偏好因素,从样本得出的结果推广到更一般的总体中,外部效度就可能有问题。当然,可以采取强制性安排实验主体,但这类受试者对参与实验缺乏兴趣甚至抵触,不一定会按实验引导的方向作出反应,在涉及人的管理研究试验中,要妥善选择自愿和强制实验主体。
3、 实验环境效应
实验环境本身导致参与实验的人们失去“平常心”,而采取与日常不同的行为。实验环境具有一些需求特征,要求受试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求和研究者密切合作,以致受试者原本不愿去做的繁琐枯燥的事,在实验条件下却可能会认真去做,这就影响到实验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前述的霍桑实验就是在影响生产率因素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实验研究环境本身对研究主体产生的效应。
实验的需求特征和研究者的期望可能引起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实验环境造成的干扰,变量和干扰两者的影响容易混淆。为了减少实验环境的干扰,可采取“盲试”的办法,不让实验主体了解实验的意图和欲验证的假设,如果能让受试者感觉不到自己在被试之中,效果会更好。当然,从理论角度来说,被试者不应受蒙蔽,待试验后期应予解释清楚。
研究者由于对实验抱有主管期望,对符合自己期望的观测值较敏感,予以重视。反之,对不符合的则忽略或赋予种种开脱性解释,让研究者自己也不知道实验主体谁属于实验组,谁属于控制组,不明白实验主体的回答是支持还是否定所期望的结果。
在运用实验法观测和发现变量间关联方面,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取得成果和积累的知识,远远超过管理领域。实验研究结果清晰、可信、可验证、可重复并能用科学语言来说明问题,这就是管理研究者渴望应用的一种科学观测方法。
实验法有不少优点。首先,实验研究者有独立自主性,可完全按照自己提出的的假设
来决定研究哪些变量、设计变量的属性和取值等,而不用完全遵守现实环境的“自然状态”。后述的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受现有数据和观测值的约束较多。其次,从时序角度看,实验法是序贯式研究。实验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按多个时期进行测量,得以研究变量的动态变化,而其他研究方法想问卷调查等,只有某一时刻的测量值,不能直接观测出一段时期内的变化。第三,实验法的耗费通常比其他研究方法要省,因为控制变量、样本数都比较小,而现场研究、问卷等方法的出差费、专访费用都比较大。
实验法的主要缺点是“非自然状态”。研究者人为的营造实验条件,实验的特定需求又影响到受试者和研究者的行为,容易引起外部效度差的问题。此外,样本也难以完备,实验只是限于某时间和少数样本,样本增加研究成本随之增大,而小样本使得测量误差问题愈显重要,结果的推广性愈差。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十一
通过近几节课郑老师对管理学的讲解,让我们对管理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其内容包括什么是管理学;管理人员的分类等等。郑老师上课生动活跃且视野开阔,无形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和单词量。
通过大致的学习,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管理水平并不高,且分类不够精准,各部门职责界限模糊。但管理的精髓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尽管现在我们在学美国和日本的现代管理,高级管理的要义仍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比如中国的《易经》和《风水》等,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每个学习管理的人必须要了解的。管理学的涵盖范围很广。基本包括以下内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等。
但个人觉得自己学会管理自己是最重要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当今社会不良的诱惑因素太多,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可能会让自己陷于种种艰难的境地。自己要给自己下定义,定目标。要有一个前进的方向,这样就不会迷失。
在教学的过程中,郑老师通过给我们讲解《大染坊》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在管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手段。《大染坊》是一部很好的学习管理的影视作品。该剧通过陈寿亭这样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民族工业家,在实现强国梦的奋斗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智慧、民间文化、民间生存哲学,抒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叶发生、发展的历程,透视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破灭,讲述了一个“乱世奇商”的传奇故事。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充满了中国民间智慧。
《大染坊》的主角陈寿亭是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民族资本家,他的传奇性主要体现于他在传统文化浸淫下形成的民间智慧方面。他虽然目不识丁,但又胆识过人,“三十六计”、“三国演义”中的传统民间智慧成了他获胜的法宝,借此得以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游刃有余,势如破竹。他在实现强国梦的奋斗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智慧、民间文化、民间生存哲学,解构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故我认为知识(不仅仅是管理学)不能只是从书上学习,那样太过于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因为书上的理论如果要应用于实际,必须“因地制宜”,做出适当的变通,这样才能使理论起作用。毕竟“真理是检验实践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拿《大染坊》来说,片中的东家是留学生,学历远远高于不识字的陈寿亭。但他在现实的管理中,完全没有任何经验也未能将他所学应用于实际。相比而言,不识字的陈寿亭经验十足,能够将他看到的,听到的成功的转化为自己的。这比书上学来的更有效。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大染坊》最“抓人”的地方当属其波诡云谲的商战故事。
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也具有强烈的启示性。陈寿亭其雄韬大略、商业智慧以及“乱世奇商”的传奇经历让人倾倒,面对商场的尔虞我诈,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即使在现代商战中也堪称高招。尔虞我诈是经商的必要手段。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运用这些手段,一步走错将全盘皆输。就如同片中孙明祖一样,虽然他总在用计却从未胜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再次,主人公身上所蕴涵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发展的眼光,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
《大染坊》表现了陈寿亭创业的经历,他从偏僻的周村走出来,进入青岛、济南这样的城市,甚至梦想着征服繁华的大上海,乃至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到全国、全球的范围。他身上浓郁的仁、义、礼、智、信、孝气息,集中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个性化弘扬。陈是乞丐出身,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然而在我看来他身上最出彩的就是那颗善心。他为人正直,诚恳,真实,知恩图报。他的产品从未掺假,拥有良好的口碑,无形中成为了隐形资产。还有就是他善良和知恩图报,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财富。在看看当今社会的部分企业,为赚钱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全。而且这个问题,现在不仅仅存在于小作坊,就连大型企业(如三鹿、蒙牛、双汇)也加入制假行列。这一点尤其突出在食品行业。由此观之,不论接受的教育有多高,要想让企业立足和长期发展,管理者的善心和社会责任感是必备的。
以上是我本人上完管理学课程的总结。我认为自己受益匪浅,希望自己能将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十二
管理,在我眼里,过去一直认为都是权力的象征,是领导的事。直到我读了德鲁克管理思想以后,我对管理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是一种方法论,可活用于我们各项工作中来提高工作效率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看看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有多少管理者,因为对管理的误解,而造成组织信誉低下,人员涣散,工人工作没有激情,对公司没有信心,最后导致人员流失,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退化破产。
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欢被管。只要有人管,就会不舒服,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属犯错,又不得不去纠正,因为这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既能维护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证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比如,从前我一直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督促和纠正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进程和纠正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成天去挑他们的毛病,试图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虽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让人难于接受,并不益于单位组织的发展。这样只会使他们和我的关系对立紧张,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自信罢了。读了德鲁克以后,我意识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错特错。我需要给他们的是空间,给他们树立目标,让他们自主、自觉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站出来,问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如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的去高压强求。
德鲁克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上,更不会大把时间用在对付自己的短处上,他们往往善于把握有利的形势,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我们说,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者往往是用人的高手。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做到求贤若渴善用人才。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识人、用人,在使用人才上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用人之长。一个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完全可以通过用人的能力来衡量,如果一个管理者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和战斗力,他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反之,他就不是一名合格优秀的管理者。
当前受用人机制制约,多数多元公司不能按工作需要引进人员的条件下,就更需要管理人员根据现有工作人员情况知人善用,因材施教,用人之长,避其之短。我认为可以将现有工作人员按四类划分进行有效管理使用:第一类是才能卓越又愿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应给予发挥平台予以重用,大力支持并给予肯定和奖励;第二类是愿为企业贡献但才能不足的,应提供专业培训和不断的鼓励,逐步提高他们为组织工作的能力;第三类是有一定才能但不愿为企业贡献的,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和激励制度将工作人员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为组织工作;第四类是不愿为组织贡献才能又有限的,应安排一些与组织发展关联不大的工作,并适当采取分配机制进行约束和激励。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与众不同地提出了“管理自我”这一理念,并进一步提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其他的一切。
我们说,管理并不只是管理别人,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因为自我管理是管理其他一切的基础,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管理好工作事宜。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在要求别人做到前,自己首先要做到。我们要常常怀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律己之心,在生活和工作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廉洁自律的表率,鼓励下属立足本职岗位奋发有为、改革创新、努力工作。时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可以筹集到人力和物资,只有时间是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的。有效的管理者与他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时间管理是德鲁克管理学中的精髓之一。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集中时间和精力突围,要抓大事、抓难事、抓关键环节,面对工作中的难点,应选择一个突破点,然后以点带面,才能获得全面胜利。
德鲁克有一个很特点的论调,他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整日埋头苦干,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不论其职位有多高,他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相反,一个重视贡献的人,即便他位卑职小,也应该算是高层管理人员。把这个理论联系到我的工作生活中,只要我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工作高效,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取得实效,哪怕只是为部门和组织的一方面做出了微小有限的贡献,那也可算是优秀的高层管理者。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学习改进,持续发展,我必将成为高效管理的终身受益者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十三
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理学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 我的管理学学习心得
进入大学后,自己真正开始涉足的第一门学科应该就是管理学吧,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经过半年的学习下来,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对这么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有兴趣和想法在将来继续在这门学科上学习下去。
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不算悠久,并且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如同很多其他的社会人文科学学科一样,中国人在管理学这门学科里的研究和发现相对于西方来说是少之又少。当西方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们逐渐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此时的中国却因封闭错过了生产力飞跃的机会,当然也不会有管理学的发展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终于将对管理的传统感性认识,上升为了理性认识,有了科学理性的管理理论。这些对于日益陷入深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是无法吸收和利用的。因此,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还是非常不完全的,即使是到了21世纪。当代中国企业家对管理学越来越重视,并且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企业管理之中,但毕竟这些才刚刚起步,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非常之多,因此我们有必要更深刻地学习和实践研究这门学科。
初入管理学,我便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我认为对于有效的管理,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必须是实际,对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的,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我们要从中间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都不是容易达到的事情。于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投入包含很多方面,金钱、时间、人力、物力、资源、土地等等,一切的客观消耗和产生的主观影响都应该计算在内。对于回报,主要便是企业的利润,当然也有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名望等无形资产以及社会价值,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比经济利润更为重要,或者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明确了这个中心目标,我把自己所学到的管理学概论中原理理论大概分了两类,来概括成企业管理中要做到的两方面,我认为这两方面是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人们需要想尽办法来完成的管理难题。
第一部分是对于工作。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需要在企业运作前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这无疑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要使安排的结果趋向与最合理,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抛开其他因素不论,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时实际情况也是变化万千,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在这方面,20世纪初出现的科学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这些理论本身对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工作的科学设计和改造,从而提高效率。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从科学管理思想中收获更本质的内容,那便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泰勒在这一方面只是为人们开了个头,后来的管理者需要发挥创造力,面对各种情况,科学理性地设计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这便是对于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不只是科学管理思想对其有积极作用,但最终目标还是通过调整工作,来使效率达到最大。
第一部分无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没有第二部分的话,第一部分无疑会大打折扣。这第二部分是对于人。如果说对于工作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内容会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人文气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会人的假设、士气的概念、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人、一股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能产生的工作效率将会很大地超过一般情况下的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显然不同与工作方面,充满着很大的弹性和变化,也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或许会营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即使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好的工作环境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才能把对人的工作做好,这一点也是相当的不容易。总的来说,对于人这一方面,虽然不及对于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产生的效果可能更显著,同时也会给一个企业带来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带来的内容。
我认为企业中的管理,大致可分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工作和对于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这两方面的具体任务之中。对于管理学,这些是我目前有的一些宏观认识,而要论到细处,现在自己知道的还非常之少。管理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其具体操作方法又不局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创造力。学习管理学,我想不光是要学习管理学本身的学科内容,也要从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同时我也发现,如果要学好管理学,还需要学习很多其他学科,才能在管理学上有更好更深的认识。比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我想都是会对管理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的。管理学也是一门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发现问题的学科,并且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经得住真正实践的考验。而对于在大学阶段很难经历管理实践的我来说,广泛的涉猎管理学以及与管理有关方面重要书籍,无疑是学习的最佳办法。
以上是我管理学学习半年来的一些认识,短时间内也很难思考得很全面,因此先写下这篇心得,算是自己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吧,虽然现在自己已经没有管理学的课要修了,但进入了这个领域才发现这是片无比广阔的天空,需要我抓紧时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十四
管理学这一门学科对于我们土木专业的学生无疑是陌生而向往学习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自从人类有了共同劳动,就有了管理,管理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它广泛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管理是一切有组织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织部分。也就意识到了管理学这一门学科对于我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和对管理学的好奇与向往,我们完成了为期8周的学习。
第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陈老师就要求我们要保持空杯心态,认真的学习这门学科。陈老师以她独特的见解和亲身的工作经历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对管理学的学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什么是管理?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 : 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目标,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经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西蒙:管理就是决策。课本上的定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我个人认为管理就是让别人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然而陈老师简单的将管理定义为:我说你做。是我对管理的定义有了更好的记忆和了解。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历史的经验和实践,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顺道、重人、 人和、守信、对策、法治、利器、求实等。“内事不明问张昭外事不明问周瑜,国事不明问鲁肃,家事不明问老母”,从孙权的话中,我们并不难看出管理者并不一定要有超越平凡人的能力和过人的见解,只要管理好手下的人,也能将国家统治好,实现自己的大业。从小我就喜欢看一部电视剧《楚汉争霸》,电视剧中项羽的英雄气概、雄心壮志深得我们观众的喜欢,而不喜欢平庸、地位低下的刘邦。就算最后取得天下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我喜欢的仍旧还是西楚霸王项羽,以为刘邦能取得天下完全就是运气好。学了管理学之后,我的见解也有了大转变,刘邦之所以得天下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的能力远不及这三个人,但他却能让他们为他所用,替他打天下,然而项羽妒贤嫉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善用人之道。可见刘邦得天下并不只是运气而已。
通过各种例子,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然而管理学涉及的东西还很多,短暂的八周时间是远不能将其囊括手中。但也通过陈老师学习领悟到了不少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之中集合实际生活运用管理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真心的感谢陈老师这段时间的教导,感谢你带我们了解学习管理学这门学科,也感谢你送我们的“能”、“敢”、“会”、“能”、“成”。今后,我将记住老师的这五个字,努力学习,争取做个能做事的人。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十五
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理学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
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计划制订分为如下步骤:寻找机会→确定目标→拟订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定衍生计划→用预算量化计划。计划制订的步骤可以用于大多数需要的场合,例如许多大学生准备出国留学,那就可以根据这些计划步骤来为自己做准备。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出国读书的机会以及因此所带来的机遇等,然后,我们就需要设定各方面的目标,如选择国家以及就读的专业领域等。我们还需要假设是否能在留学过程中获得奖学金以及是否能够在外兼职打工,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几个需要仔细平衡的选择方案。因此,学生们可以就申请不同的学校利弊进行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留学国家和学校。在成功收到入取通知书后和申请到签证后,我们就需要开始指定衍生计划,包括选择住处、搬到一个新的地址,或在学校附近找一份工作。然后,我们需要将一切计划转换成预算,包括学费、生活费等等。这些步骤都是一个计划的体现。
作为计划的一种——战略则是意指确定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配置相应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这其中管理学为我们引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现代环境分析工具:tows矩阵,tows矩阵应用范围很广,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企业组合矩阵。tows矩阵是一种系统分析的概念框架,这种分析有利于把外界的威胁和机会及组织内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结合起来。在tows矩阵中,“t”代表威胁,“o”代表机会,“w”代表薄弱环节,“s”代表优势。通过这四种因素之间的不同组合,产生了四种不同的战略:“so”“st”“”“wo”“wt”,此外,人们还可以从过去的tows矩阵分析开始,接着分析当前情况,然后,集中在将来不同时期分析未来的不确定因素。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许多著名品牌都制定了其长远的营销战略:可口可乐公司的长远目标宗旨就是 :“我们致力于长期为公司的股东创造价值,不断改变世界,we refresh the world。通过生产高质量的饮料为公司、产品包装伙伴以及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实现我们的目标。” at&t则是:“我们立志成为全球最受推崇和最具价值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丰富顾客的生活,通过提供新鲜有效的通信服务帮助顾客在商业上取得更大成功,并同时提升股东价值”;
时代华纳(time warner)是:“我们力求成为最受尊敬和最为成功的媒体公司——在我们的经营范围内成为领导者;以优质、卓著闻名于世。我们成功的灵魂在于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包括世界上最好的记者和作家,并使大家创造性地思考和工作”。这些公司都清醒的规划好了其长远目标,这就使得他们之后的经营方向目标明确,并可以因此而调整其相关战略。
在学习了管理学后,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了一个企业或是团队的成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曾经看过几期《创智赢家》,节目中的真人秀让我看到了管理学的实际应用,比如我之前提到的“计划”,每期节目中都会有两支队伍完成相同的一个任务,而最终胜出的那支队伍往往是计划最周密的,而且会应用不同决策方法,手段例如tows矩阵进行分析。例如为“甲骨文”公司招聘人才,两支队伍就分别策划去交大、复旦进行招聘,而其中一只队伍在第一天上午就详尽的计划好了所有方案,加之新颖的创意使得之后的招聘活动顺利进行,选拔出的人才也符合公司要求,圆满完成任务;反观另一支队伍,由于没有良好的活动规划、战略,使之的效率不如前者,并且整个活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应用面之广。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十六
通过近几节课郑老师对管理学的讲解,让我们对管理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其内容包括什么是管理学;管理人员的分类等等。郑老师上课生动活跃且视野开阔,无形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和单词量。
通过大致的学习,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管理水平并不高,且分类不够精准,各部门职责界限模糊。但管理的精髓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尽管现在我们在学美国和日本的现代管理,高级管理的要义仍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比如中国的《易经》和《风水》等,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每个学习管理的人必须要了解的。管理学的涵盖范围很广。基本包括以下内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等。
但个人觉得自己学会管理自己是最重要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当今社会不良的诱惑因素太多,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可能会让自己陷于种种艰难的境地。自己要给自己下定义,定目标。要有一个前进的方向,这样就不会迷失。
在教学的过程中,郑老师通过给我们讲解《大染坊》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在管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手段。《大染坊》是一部很好的学习管理的影视作品。该剧通过陈寿亭这样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民族工业家,在实现强国梦的奋斗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智慧、民间文化、民间生存哲学,抒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叶发生、发展的历程,透视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破灭,讲述了一个“乱世奇商”的传奇故事。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充满了中国民间智慧。
《大染坊》的主角陈寿亭是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民族资本家,他的传奇性主要体现于他在传统文化浸淫下形成的民间智慧方面。他虽然目不识丁,但又胆识过人,“三十六计”、“三国演义”中的传统民间智慧成了他获胜的法宝,借此得以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游刃有余,势如破竹。他在实现强国梦的奋斗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智慧、民间文化、民间生存哲学,解构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故我认为知识(不仅仅是管理学)不能只是从书上学习,那样太过于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因为书上的理论如果要应用于实际,必须“因地制宜”,做出适当的变通,这样才能使理论起作用。毕竟“真理是检验实践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拿《大染坊》来说,片中的东家是留学生,学历远远高于不识字的陈寿亭。但他在现实的管理中,完全没有任何经验也未能将他所学应用于实际。相比而言,不识字的陈寿亭经验十足,能够将他看到的,听到的成功的转化为自己的。这比书上学来的更有效。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大染坊》最“抓人”的地方当属其波诡云谲的商战故事。
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也具有强烈的启示性。陈寿亭其雄韬大略、商业智慧以及“乱世奇商”的传奇经历让人倾倒,面对商场的尔虞我诈,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即使在现代商战中也堪称高招。尔虞我诈是经商的必要手段。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运用这些手段,一步走错将全盘皆输。就如同片中孙明祖一样,虽然他总在用计却从未胜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再次,主人公身上所蕴涵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发展的眼光,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
《大染坊》表现了陈寿亭创业的经历,他从偏僻的周村走出来,进入青岛、济南这样的城市,甚至梦想着征服繁华的大上海,乃至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到全国、全球的范围。他身上浓郁的仁、义、礼、智、信、孝气息,集中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个性化弘扬。陈是乞丐出身,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然而在我看来他身上最出彩的就是那颗善心。他为人正直,诚恳,真实,知恩图报。他的产品从未掺假,拥有良好的口碑,无形中成为了隐形资产。还有就是他善良和知恩图报,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财富。在看看当今社会的部分企业,为赚钱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全。而且这个问题,现在不仅仅存在于小作坊,就连大型企业(如三鹿、蒙牛、双汇)也加入制假行列。这一点尤其突出在食品行业。由此观之,不论接受的教育有多高,要想让企业立足和长期发展,管理者的善心和社会责任感是必备的。
以上是我本人上完管理学课程的总结。我认为自己受益匪浅,希望自己能将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十七
外部效度指实验得出的结果推广到不同时空范围和不同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的变量之间的因果或相关关系,只有具备概括性或可推广性才称得上有价值。当然,实验研究如缺乏内部效度便谈不上推广和外部效度的问题。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基础,外部效度则反映实验研究结果推广价值的大小。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之间互有矛盾。为了达到精确性就要人为地严格控制情境和外部变量,或多或少违背和破坏了事件发展的“自然状态”,越是精确,违背和破坏越多。这种“非自然状态”限制了实验结果推向现实世界的可能性。精确性越高,概括性则越差。内部效度是衡量精确性的指标,外部效度是衡量概括性的指标。实验设计者面临两难困境,若提高内部效度则降低外部效度,或者相反。内部和外部效度的矛盾不可能在一次试验中求得两全答案。靠重复实验可以检验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同样的研究结果或检验过的假设,在某种变异的环境下如能得出同样的结果,则此结果的普遍意义增强。通常为了验证某种假设,首先在实验室或者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实验,如得到支持(也可能否定),便在稍放松的条件下再实验,如满意,再从另一些角度和放松条件重复实验。通过重复达到内部和外部效度的双重目标。外部效度的干扰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测量效度
试验中的前测可能使实验主体对于自变量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反应,并影响其在后测中的表现。当研究结果推广到未曾接受前测的总体中,便会产生误差。
2、 样本的代表性
实验主体是否有代表性是外部效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研究实验中要在任何已知总体中找到真正有代表性的样本并非易事。实验主体一般都是自愿参与,多少受到某种利益或兴趣的驱使,同时,研究者也总是选取就近和便于合作的实验主体。由于这些主观偏好因素,从样本得出的结果推广到更一般的总体中,外部效度就可能有问题。当然,可以采取强制性安排实验主体,但这类受试者对参与实验缺乏兴趣甚至抵触,不一定会按实验引导的方向作出反应,在涉及人的管理研究试验中,要妥善选择自愿和强制实验主体。
3、 实验环境效应
实验环境本身导致参与实验的人们失去“平常心”,而采取与日常不同的行为。实验环境具有一些需求特征,要求受试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求和研究者密切合作,以致受试者原本不愿去做的繁琐枯燥的事,在实验条件下却可能会认真去做,这就影响到实验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前述的霍桑实验就是在影响生产率因素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实验研究环境本身对研究主体产生的效应。
实验的需求特征和研究者的期望可能引起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实验环境造成的干扰,变量和干扰两者的影响容易混淆。为了减少实验环境的干扰,可采取“盲试”的办法,不让实验主体了解实验的意图和欲验证的假设,如果能让受试者感觉不到自己在被试之中,效果会更好。当然,从理论角度来说,被试者不应受蒙蔽,待试验后期应予解释清楚。
研究者由于对实验抱有主管期望,对符合自己期望的观测值较敏感,予以重视。反之,对不符合的则忽略或赋予种种开脱性解释,让研究者自己也不知道实验主体谁属于实验组,谁属于控制组,不明白实验主体的回答是支持还是否定所期望的结果。
在运用实验法观测和发现变量间关联方面,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取得成果和积累的知识,远远超过管理领域。实验研究结果清晰、可信、可验证、可重复并能用科学语言来说明问题,这就是管理研究者渴望应用的一种科学观测方法。
实验法有不少优点。首先,实验研究者有独立自主性,可完全按照自己提出的的假设
来决定研究哪些变量、设计变量的属性和取值等,而不用完全遵守现实环境的“自然状态”。后述的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受现有数据和观测值的约束较多。其次,从时序角度看,实验法是序贯式研究。实验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按多个时期进行测量,得以研究变量的动态变化,而其他研究方法想问卷调查等,只有某一时刻的测量值,不能直接观测出一段时期内的变化。第三,实验法的耗费通常比其他研究方法要省,因为控制变量、样本数都比较小,而现场研究、问卷等方法的出差费、专访费用都比较大。
实验法的主要缺点是“非自然状态”。研究者人为的营造实验条件,实验的特定需求又影响到受试者和研究者的行为,容易引起外部效度差的问题。此外,样本也难以完备,实验只是限于某时间和少数样本,样本增加研究成本随之增大,而小样本使得测量误差问题愈显重要,结果的推广性愈差。
德鲁克管理学心得体会与感悟篇十八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管理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吴金希,于永达(20xx)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管理研究方法论可分为两大主要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和解释主义范式;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管理研究方法可分为描述型、解释型和规范型三种;从论证方法和途径的角度,又可将管理研究分成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分别反映了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论证方法。从具体研究方法上来看,朱宏杰(20xx)按照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程和数据源的不同,将研究方法分为四类:实验方法、标准方法、市场调查法和人文学法。国内关于管理研究方法的专著以教材类型的专著为主,关于管理研究方法论研究的论文较为缺乏,且相关研究结果相对分散,不成体系。肖世明,黄群慧、刘爱群,罗仲伟等学者讨论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差异性及相互间的可借鉴性。近些年不少学者关注管理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其中,案例研究的应用研究成为热点,也是中国管理研究方法相关论文成果最为集中的范畴,而其他重要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等就少见相关的应用研究。
一、案例研究方法
定义:吴金希,于永达(20xx)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对一个个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概括、总结而发现新知的过程。从哲学范畴上说,人们通过对相对小的样本进行深度调查,归纳、总结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基本规律,案例研究方法属于解释主义的范畴。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案例研究又属于实地研究方法,是一种实证研究。
优点:有利于建立探索性的理论框架。案例研究通过深入的案例调研和系统的资料分析,做到更加充分地贴近现实,使得研究者能够对现实产生足够的敏感和全方位的理解,能够将案例中生动的“故事”转化成理论元素。这样,一个理性客观的观察者通过案例研究能够打破现有的概念框架,建立一个有效的探索性的理论框架 。
案例研究通过研究者与被访问对象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接触,例如,通过与管理一线的“人”进行面对面沟通,倾听他们经历的生动故事,理解反映实际管
理的经验和过程,使得研究者能够发现与实际相关的知识、构建有普遍解释能力的理论框架,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研究更有利于通过沟通获取丰富的信息,保证数据有效性。深入企业现场的案例调研能够使得研究者有机会对被访问者进行有关概念的解释和说明,并且在调研的过程中,信息的沟通是双向的,通过多次反馈达到充分的沟通,双方能够对讨论的问题的本质有共同的认识,从而保证了研究者所获取数据的有效性。
缺点:
适用范围:①当研究的问题是一种理论空白,或者处于学科的幼稚期,已有的文献不能够解释和回答所要研究的问题,需要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时,不能从已有的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分析和推导,最佳的研究策略应该是采用定性的归纳方法,如案例研究方法就可以用来探索构建新的理论框架。
②研究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的问题时,需要系统地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全貌,以增强对问题的全方位的理解,这往往是定量研究方法所不能承担的。而案例研究方法可以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构建的理论框架更具丰富性、动态性、更贴合实际。
二、扎根理论研究法
定义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三、问卷调查法
定义
优点
缺点:无法应付复杂性和动态性的问题 ,它容易限制
观察的视角,使得研究者丧失对信息的敏感性。
问卷调查范围宽而深度和丰富性不够的 缺点
适用范围
四、实验与准实验研究法
定义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