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原文翻译 (菁选2篇)

庄子《***》原文翻译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 一作:枪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原文翻译2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当作一个春季,***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庄子《***》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阅读


庄子《***》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1)

——***庄子翻译 (菁选2篇)

***庄子翻译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 一作:枪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翻译2

  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他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等的解释是相对**的。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那种妄想逃避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的思想,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是—种消极的、不可能实现的绝对主观唯心**观点。


庄子《***》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2)

——***原文

***原文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 一作:枪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庄子《***》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3)

——***课文原文及翻译

***课文原文及翻译1

  【原文】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注释】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飡(cān):同餐。反:返回。

  (29)犹:还。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3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3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39)匹:配,比。

  (40)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

  (41)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42)修:长。

  (43)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44)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45)绝:穿过。

  (46)斥鴳(yàn):一种小鸟。

  (47)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48)至:极点。

  (49)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50)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

  (51)行(xìng):品行。比:比并。

  (52)而:通作“能”,能力。徵:取信。

  (53)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

  (54)举:全。劝:劝勉,努力。

  (55)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

  (56)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57)境:界限。

  (58)数数(shuò)然:急急忙忙的样子。

  (59)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

  (60)泠(lí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61)旬:十天。有:又。

  (62)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

  (63)待:凭借,依靠。

  (64)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线。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65)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66)恶(wū):何,什么。

  (67)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68)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

  (69)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当作春,把***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庄子《***》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4)

——《***》教学设计10篇

《***》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2、通假现象

  3、虚词、实词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6、古今异义词

  7、固定句式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三)理解文章内容。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是《庄子》的**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习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二、研习1—5节

  1、学习要求:对照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老师。

  2、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作者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习(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习一)

  练习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现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照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因为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认识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作者追求绝对**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习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地追求**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和绝对**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小知

  汤之问棘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呢?

  明确

  “***”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绝对**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恣肆,充满浪漫**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和绝对**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具准备

  板书设计

  ***《庄子》

  一、课文感知

  二、课文鉴赏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

  3、气势博大,**辟阖↓(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也可以叫做“逍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的具体内涵。

  三、作者简介注释。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停顿。2、学生**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鴳的鄙视。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五、师生质疑

  1、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2、教师以第1节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六、指导探究

  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习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二、研习1—5节

  1、学习要求:对照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老师。

  2、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作者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习(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习一)

  练习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现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照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因为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认识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作者追求绝对**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习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教学设计7

  一、设计思想

  《***》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

  多**

  八、教学用时:

  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是《庄子》的**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①代词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②助词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连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①连词,表顺承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连词,表修饰关系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连词,表并列关系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御六气之辩

  ⑦通假字,通“能”而征一国者

  之:①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助词,“的”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代词而莫之夭阏者(代“鹏”)

  ④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指代“此”“这”)

  ⑤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人应该有精神**、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绝对**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蔑视封建等级**:“出则以*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精神。

《***》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和绝对**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呢?

  明确

  “***”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绝对**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恣肆,充满浪漫**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9

  一、设计思想

  《***》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是《庄子》的**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①代词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②助词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连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①连词,表顺承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连词,表修饰关系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连词,表并列关系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御六气之辩

  ⑦通假字,通“能”而征一国者

  之:①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助词,“的”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代词而莫之夭阏者(代“鹏”)

  ④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指代“此”“这”)

  ⑤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人应该有精神**、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绝对**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蔑视封建等级**:“出则以*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精神。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特色。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习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你对**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近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恣肆,具有浪漫**的艺术风格。

  《***》是内篇的第一篇。***,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大家跟着它一起***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的,都没有达到***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什么叫“小大之辩”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人可不可以达到***的境界呢?我们看最后一段。『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的境界。

  师:他们是因为追求功**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禄呢?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的界限,有没有达到***境界呢?﹙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那么,究竟怎样才算***呢?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色彩,使得文章**恣肆。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庄子《***》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5)

——《***》教学设计10篇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习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二、研习1—5节

  1、学习要求:对照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老师。

  2、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作者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习(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习一)

  练习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现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照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因为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认识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作者追求绝对**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习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 以箴言表达 凭直觉感受 微笑待人 说给心听 教人

  庄子 以散文描述 靠聪慧领悟 狂笑处世 直指心灵 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 外篇(15) 杂篇(11))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 扶摇 羊角 六月息 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 千里者:三餐 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 (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 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 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 :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 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 以箴言表达 凭直觉感受 微笑待人 说给心听 教人

  庄子 以散文描述 靠聪慧领悟 狂笑处世 直指心灵 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空读《南华》三十篇。”

  ***----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 扶摇 羊角 六月息 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 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地追求**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和绝对**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具准备

  板书设计

  ***《庄子》

  一、课文感知

  二、课文鉴赏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

  3、气势博大,**辟阖↓(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也可以叫做“逍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的具体内涵。

  三、作者简介注释。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停顿。2、学生**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鴳的鄙视。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五、师生质疑

  1、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2、教师以第1节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六、指导探究

  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习,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的《***》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不能对庄子的***境界有所了解。

  2、**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快乐”。)

  2、那么真正的***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3、形成板书小结:庄子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凭借、牵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的无限追求,那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大快乐,才能真正成为逍遥翱翔的大鹏鸟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⑷⑸⑹蜩⑺

  ⑻⑼舂⑽⑾⑿⒀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

  (1)志

  例句

  出处

  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训俭示康》

  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

  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

  出处

  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

  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名义

  (3)图

  例句

  出处

  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

  《***》

  图谋

  图穷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

  出处

  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

  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买履》

  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肃公翱事》

  摆、设

  (5)穷

  例句

  出处

  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

  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训俭示康》

  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题目。

  1.读后了解庄子所讲的人生处世哲学。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寓言说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张、拟人的表达效果。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文辞华美,**恣肆,意境开阔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庄子的追求个性自一由和精神**的精神,培养直面人生,面对逆境豁达大度的精神与辩证地处理“物与我”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解题:

  ①逍遥:没有约束,自一由自在。

  ②庄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国。

  ③庄子为什么向往近乎神话的理想王国?

  2、庄子及《庄子》简介。

  ①:庄子(约前36一9——前286),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约与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时,贵族没落,立志“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继承发展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②背景:战国中期周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惨烈,**昏暗,庄子深为不满,反对战争与独一裁,但又无力改变乱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遥、齐物、无为”的思想与人生观来影响与改造人们。

  ③《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标志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学语言在战国已丰富发展并给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其中“顺应事物自然”与“社会无为而治”是两大核心,有一气的积极意义,他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提出不为外物左右束缚的思想;强调生与死、小与大的相对观点,对人们直面人生,正式困难与挫折有深刻启发意义。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与比喻说理,文笔**恣肆,其浪漫**创作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速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内容,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1、庄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

  2、庄子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说理,他问世们要从鲲鹏、蜩与学鸠讲起?这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庄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逍遥快乐,必须“以道为体,A物自然”,做到心中无己,放弃功**禄,**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

  2、庄子说理的特点是运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说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鲲鹏与现实中的蜩与学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小大之辩”的道理,为下文正面立论提一供了有力证据,同时对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视为逍遥的境界的社会风气作了形的比喻描写与辛辣的讽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话题,针对现实,奠定全文论证基调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万物自有差别,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视他人与攀比他人的,凡事应顺应自然。

  4、第三段在前两段充分具体的形象说理后很自然地由对万物的泛论引入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论述,雄辩地阐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中心论点。

  三、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与注解,弄懂词句,掌握难读字的读音并找出疑难词句,讨论解决。

  1、字音:

  2、解释词义:怒而飞(奋翅)海运(动)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野马(山野雾气)胶(胶着,贴地)夭阏(阻塞)控地(落,掉)莽苍(郊野景象)穷发(不长草木)以久特闻(独,闻名)众人匹之(比)扶摇羊角(旋风)知其修者(长)知效一言(显才能,胜任)绝云气(超越)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颂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第一自然段,复述内容,并掌握本段几个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鱼(溟,海)其正色邪(耶)

  而后乃今培风(凭)一槍一榆枋而止(抢)

  2、宾语后置句:奚以三九万里而南为(反问)之二虫又何知?

  而A之夭阏者(否定句宾语前置)

  【第二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宾语前置句:彼且奚运也。

  3、省略介词(状后)句:翱翔蓬蒿之间(在碰高之间飞翔)

  4、判断句:略。

  【朗读第三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征一国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卸文气之辩(变)辩乎**之境(辨)

  2、宾语前置句:其自视之,亦若此也。彼且恶乎A哉。(何)

  3、状后句:以游(乎)无穷者(在无边无际中遨游)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把作者心目中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

  2、运用想像,意境开阔。

  奇特的想像,充满浪漫**色彩,已经壮阔,气势宏伟。鹏由鲲幻化而成,不但形体无比硕一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从北冥徙于南冥,极其夸张地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天地之大,而万物包括如鹏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多彩多姿,富于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对鹏的夸大与冥灵、大椿的夸张,更令人信服万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是何等艰难而伟大的理想。

  写积水负舟:以水比喻风、以大舟比喻鹏,说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难冲破的,道理说得深一入一浅一出。

  写学鸠、蜩与斥鴳赋予人性情感,使人们更能明白它们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们自以为逍遥的情感突出了小知与大知的道理。从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比,到冥灵与大椿与朝菌、蟪蛄的对比,进而写到彭祖与众人的对比,由物及人,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说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开放思维讨论。

  1、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①大鹏高飞是作者理想的逍遥吗?——否。

  ②三次写大鹏的构思——感情倾向:

  A:反复强调:海运,大风,将图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却未有到达的描述——有理想,难实现。

  C:南冥反复强调是“天池”——理想的王国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学鸠,斥鴳的异口同调——美好的理想很难被别人所理解。

  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力图脱俗奋飞却又生不逢时,孤掌难鸣,曲高和寡的沉痛苦闷的长叹。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除了博学多才外,主要是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厌恶人世的战乱纷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却又无力回天;他乞求超脱现实追求绝对自一由的逍遥境界,却又明知实在难为。所以,他只能在充满黑暗肮脏的环境中,幻想大鹏的奋飞,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来表现永不妥协的精神与洁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学鸠、斥鴳与众人的关系。(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的含义:

  ①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一由:鹏之南冥。

  ②绝无牵挂阻碍的心境自一由:无己、无功、无名。

  四、作业

  1、复习本课,掌握重点词、句及背诵。

  2、以“读《***》给我的启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和绝对**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呢?

  明确

  “***”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绝对**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恣肆,充满浪漫**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9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地追求**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习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二、研习1—5节

  1、学习要求:对照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老师。

  2、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作者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习(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习一)

  练习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现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照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因为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认识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作者追求绝对**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习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庄子《***》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6)

——《***》随笔3篇

《***》随笔1

  简单的事情,被自己复杂化了。“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总想把事情做到极致,最后可能有或将就有这个能力,却没有那个心境。“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梦想有朝一日变成鯤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然而“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好比不知天高地厚哉。斥鴳还能笑之曰,我不如也。

  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的那首歌《我是一只小小鸟》,猛然惊叹那时唱着“小小鸟”,却把自己变成了“不得了”。

  每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

  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的更好

  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幸福是否只是一种传说我永远都找不到

  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你们好不好

  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当我尝尽人情冷暖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

  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

  当然我也不可能达到那种“逍遥”的境界,只能说,经历人情冷暖、风风雨雨,身心疲惫时,不敢说体会,只能说去学习如何体会“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本自无心。”的那份淡然吧。


庄子《***》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7)

——文言文《***》教案设计 (菁选2篇)

文言文《***》教案设计1

  一、“***”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提示:

  1、超越、乘物游心、绝对的精神**,是游于意。

  2、可以用文本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乘物游心

  二、《***》是一则寓言,既然是寓言,就是由故事和寓意构成。《***》发生在怎样的时间和空间?(细读第一自然段)

  本文描写了哪些生物?

  时间:三餐、六月、三月、上古、三月、宿、五百岁、八千岁

  地点:北冥、南冥、楚之南、穷发之北、(空间)九万里、三千里、百里、千里

  人物:鲲鹏、生物、天、水、芥、风、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斥鷃

  启示:超越时空局限、超越物我的局限人与物、梦幻与现实毫*限、生命的大自在、大**、鸢飞鱼跃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改、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

  三、《***》的主人公是谁?鲲与鹏有什么特点?

  给你怎样的心灵体悟?(结合课文)

  体悟:※是庄子给世人的生命大礼

  是生命的姿态

  是充满了智慧和悲悯

  是挣脱了“所待”的大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辽阔

  浑沌、茫然、天真、天籁、神韵

  补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有哪个同学听说过“浑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之地位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秋水》

  四、1、没有对比映衬就无法抵达艺术的境界,试列举本文的参差错落、大开大阖的几组主要的对比,体会妙处。

  化

  鲲——————鹏

  鹏——————蜩学鸠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

  众人——————彭祖

  斥鷃——————鹏

  列子

  (过渡)

  智、行、德、而(能)————至人、神人、圣人

  (真人、化人)

  追问:

  1、问什么两次写到“鹏”的飞?(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2、怎样理解庄子的“水”与“天”?

  3、饲料与鲜花也许我们真的不是彼此懂得,“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的含义相同吗?

  五、1、屈原有文《**》,文中哪一句是庄子的“**”?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①(把我们的视野引向苍茫无限的宇宙,远方的远方,仰望与敬畏康德语)

  ②(人们已经能测到一百亿光年的之遥的远度和一百亿年前的历史)

  ③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2、本文最能体现庄子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超越凡俗的价值标准的句子。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强大的内心、看破**、甚至生死)

  3、解释加点的词语:

  水击三千里(磅礴大气)

  野马也,尘埃也(生命气息

  天地自然为——大生命

  生命相互激荡,油然盎然

  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洋洋自得、活色生香、小家子气十足)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代倡形象,通假,很绝)

  之二虫又何知(泛称)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追求)

  文中几次写到“笑”,有什么意义?

  1、蜩与学鸠笑之曰

  2、斥鷃笑之曰

  3、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六、庄子的哲理故事,惊艳绝艳,惊世骇俗,风流一脉

  庄生化蝶(物我)

  鼓盆而歌(生死)

  超越曳尾涂中(**)

  相忘于江湖(自我)

  藐姑射神人(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谷,吸风饮露。庄子《***》)

  白驹过隙

  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薪火相传

  朝三暮四

  运斤成风

  七、最能表现庄子的生死观、自然观、价值观的一段话: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本彼与此,何其偏也。”

  八、儒道互补,*传统的文化精神(《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结语:

  1、战国时代是混血的时代,战国时代是思维启蒙的时代,是智者的时代。——林庚

  2、(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还有路,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可以飞翔)

  3、庄子不仅给我们智慧悲悯,还给了我们生命的诗意。

文言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与绝对**。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作。***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也可以叫作“逍遥”**。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蜩(tiáo)

  决(xuè)

  起而飞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

  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而——耐

  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即无所依赖、绝对**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恣肆,充满浪漫**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

  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庄子《***》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8)

——***优秀教案菁选

***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

  一. 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一. 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 设疑 点拨 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

  1.庄子其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 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

  (3)追求超脱与**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是庄子的**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

  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 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 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

  4. 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 合作交流:

  (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

  (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 南冥者,天池也。

  ③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鹏 鸟: 南徙 以六月息 抟扶摇高飞

  野马 尘埃: 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5. 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 之二虫又何知!

  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 学鸠: 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 不至就控于地 ○笑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 小年不及大年。

  ②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三段 批判继承庄子思想 领悟文本的浪漫**色彩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课文第三段(20分钟)

  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贵贱所牵累,没有**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来逃避现实的唯心**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的浪漫**表现手法(8分钟)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

  学生活动。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

  四、作业。《步步高训练篇》全部习题。

***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句,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恣肆的特点;

  3、辩证理解庄子“绝对精神**”的思想。

  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一时我们学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战国时代,战国是**历史上大动荡、大**、大变革时期,策士横议,积极追求功名,庄子却不同,他冷眼看待世事,在现实世界之外给自己创设了一个精神世界,反应在他笔下的文章里就使文章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形成**恣肆的文风,而这构成了庄子文章的浪漫**特色。

  二、体感知: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1、学习角度:

  (1)扣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通过预习和整体阅读,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2)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真逍遥什么?

  2、学习思路:

  提示: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

  提出两问题:

  (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并翻译。(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学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遥(有待)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

  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均有待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

  小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大:大椿冥灵

  汤之问棘大:鲲鹏

  小:斥鷃

  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二)探究赏析

  1、齐读第三段找一**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3、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4、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无己无所待(真逍遥)

  7、标题详解:

  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

  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

  ***:**精神的**翱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五、结构主题及写法

  1、结构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遥)

  (怎样才算“***”?)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无所待→才逍遥)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写法:

  ①论证方法:驳论,先破后立;②艺术风格:浪漫**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胆夸张,并对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确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

  六、拓展思考

  讨论:我眼中的庄子?

  于丹曾经说过: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于丹对道家的评价,为我们重新审视庄子提供了*台。

  (1)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庄子,面对富贵、功名不为所动,眼里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庄子的做法?

  明确:

  ①志向远大,不局于功利。(传扬)

  积极②追求精神**,个性**。

  一分为二看庄子

  消极无为思想:虚无**绝对**(摒弃)

  消极遁世

  (2)这就是庄子的个性,几千年前的庄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们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讨论)

  明确:笑对人生,现实世界从容不迫;超越自我,心灵天地自在逍遥。

  3、教师总结:

  实际,庄子早就将这种人生态度寄托到了大鹏鸟身上,他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尽管前途渺茫,尽管随处都有学鸠、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奋斗者还是要高飞,要在那广野之乡找寻心灵停泊的港湾。面对大鹏,我们感慨万分,他时刻在指引、激励着后人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就是那只矫健的大鹏,他将永远高飞、远飞。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大师,如李白,李贺,***……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的描写。

  4、鲍鹏山《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5、作文布置:学习指导《庄子的翅膀》

***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tiáo()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tuán ⑷āo ⑸yāo è ⑹蜩⑺xuè qiāng ⑻cān ⑼舂⑽zhì ⑾yàn ⑿nài ⒀shuó ⒁wū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书。

  2、思考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二、思考讨论

  1、**: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2、**: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7、**: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8、**: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9、**: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三、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背课文。

  2、做练习三。

  3、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

  (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的奇丽色彩和**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设计:

  1、第一课时:预习。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

  2、第二课时:熟读。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文言现象)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作,最能**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

  (二)作者作品简介:

  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2分钟自读)

  (三)检查预习:

  昨天有一节课的预习,今天又有一个早自习,相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和各种文言现象的整理大家必须通过借助工具书自己完成。下面请几位同学**来完成这几道题作为预习情况的检查。(学生**答题,教师纠正,7分钟)课后练习三中要求同学们把第一段背诵,不知现在有多少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背诵。

  (四)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可是同学们知道题目“***”怎么解释吗?前人说了“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南华”指的就是《庄子》。(学生回答)

  明确:能够做到不受任何束缚(不傲倪万物、不谴是非)顺其自然,就是“***”。

  2、那么如果有所待、有所依托、有所凭借,还能说是顺其自然吗?还能做到不受任何束缚吗?那就绝对不是庄子所憧憬的“***”了。

  究竟“***”具体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有谁达到了吗?我们可以吗?怎样才能达到呢?这节课就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看能否从课文中找寻到答案。

  3、我们来看课文第一段,作者大笔一挥,以巨鲲大鹏开头,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眼前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找位同学把这几句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文采)。

  4、北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让人惊奇的了,可它竟又变化为一只“不知其几千里”大的大鹏,这怎不让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大的鱼和鸟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没有的,可是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偏要让我们相信,他是怎样试图说服我们的呢?(学生依据原文回答)

  明确:

  ①形象化的描写: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假借《齐谐》一书来证明其描写是可信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那么,九万里的高空又是什么样的一幅壮丽景象呢?作者怎么说?(用原文)

  明确:

  ①先以高空中只见雾气、微尘的浮动、奔腾来形容

  ②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一片苍茫,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比方,作者便把心目中那种难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高远境界,变得让我们易于想象了。

  6、九万里的高空,这样高远壮丽的景象,一般人都很难达到的,鲲鹏却达到了,该是***了吧?(不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它达到这种境界凭借了海运时的六月巨风。(是啊,九万里的高空对于两千年前的人们来说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庄子想到了,鲲鹏达到了;可是即使如此,也不能算是***啊,不然,现在的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都算是***了。)

  7、但是我们可以对它全盘否定吗?毕竟我们要承认:鲲鹏达到的这种境界已经是很高远了,已经很不容易。可是蜩与学鸠却要笑话它,不是嘲笑鲲鹏没有达到***的境界,而是认为它没有必要达到那样高远的境界。找位同学读一读蜩与学鸠的话。(学生读)

  蜩与学鸠满足于那种低下的局促的天地,甘愿做那井底之蛙,却还自鸣得意地嘲笑鲲鹏,毫无自知之明!这就没法不表现出它们的可笑与可怜。鲲鹏达到的境界高不高?(高)同学们,你是希望做那鲲鹏,鹏程九万里呢,还是做那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呢?虽然鲲鹏“之九万里而南为”还不能算是***,可是又岂是这两只小虫子可以比的!它们又有什么嘲笑的资格!

  所以,在这里,作者既否定了鲲鹏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它“志向高远、鹏程万里”的行为,而完全否定了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的渺小与浅薄。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又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长寿者彭祖与芸芸众生(一般人),还有假托在商汤王问贤臣棘时棘所讲述的鲲鹏的传说。作者举了这一系列物和人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他们之间的小大之辩十分明显,但又全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

  9、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打比方和举例描述之后,庄子把目光由自然界转而投向了社会,于是便展开了他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

  庄子提到了超出一般人的哪两个人?(宋荣子和列子)他们做得怎么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们追求什么吗?(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们的境界是低还是高呢?(高)庄子一个“虽然”,就包含着庄子对他们的肯定,难得啊。可是他们达到***了吗?(还是没有,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虽然没有达到***,可是我们却也不能对他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毕竟他们的境界要远高出一般人,他们无欲无求;只是犹有所待,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修养,离真正的***已经不远了。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如果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耐征一国者对应的是前面的蜩与学鸠以及斥鷃的话,那么宋荣子、列子对应的就是鲲鹏。宋荣子,举世非之,正如蜩与学鸠笑鲲鹏;列子御风而行,正如鲲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从这个比较的角度上来说,宋荣子、列子还是如鲲鹏一样,虽然境界已经很高远,可是并没有达到***的境界。作者要论述的是社会现实,只是拿自然界的鲲鹏、蜩与学鸠,以及斥鷃来说明。

  10、这时候,我们都不禁很失望了,想要追问一句,庄子啊,究竟怎样才算是***呢?你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究竟哪种人才能达到呢?(学生回答)明确:庄子便回答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这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学生翻译)

  明确:“修养高的人,就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就无所为;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就会忘掉功名。”(关于“名”的理解,有歧义。这里从简。)

  (五)总结:

  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就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蜩、学鸠、斥鷃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没有达到“***”,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鲲鹏和宋荣子、列子这样有很高修养的人由于犹有未树和犹有所待,也算不上真正的***——即绝对的**。真正的***就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所为、无所用、无所待的绝对**的精神境界。

  看来,庄子所追求的“***”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达到的主观幻想。可是他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的追求本身却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总要受到种种约束,未必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不愿沦落、原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却是振奋人心,催促人进步的,在这追求中、挣扎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远的层次与境界。

  另外,庄子的这篇文章本身也写得十分漂亮,整体上采用的是以寓言作比喻,把哲理用离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写、对比加以阐发,并且文章写得大开大合,飘逸洒脱,符合庄子的个性。所以有人说他的为人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他的文章是“**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六)布置作业:

  最后,我还想留下这么一个问题:庄子这种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他为什么要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境界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大家或许能在那里能够找到答案。

***优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习,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的《***》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不能对庄子的***境界有所了解。

  2、**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快乐”。)

  2、那么真正的***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

  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3、形成板书小结:庄子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凭借、牵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的无限追求,那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大快乐,才能真正成为逍遥翱翔的大鹏鸟

***优秀教案6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优秀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

  (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

  (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彼且恶乎待哉

  (3)且适南冥也

  5、于

  (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 )蓬蒿之间

  (2)且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

  (3)众人匹( )之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奚以知其然也

  (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

  (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