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1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四、总结延伸

  1、 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习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习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 (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关键:

  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发现。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有没有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或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到了那些物体中有三角形?

  3、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1、你能用彩笔在A4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1个三角形)

  2、小组内的同学观察你们画的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点?

  3、全班交流:(老师板书: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当学生说由3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时,课件:图1是三角形吗?图4是三角形吗?理解围成)

  5、揭示三角形的概念。(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6、老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在黑板上标出(边、顶点、角)。

  7、介绍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就表示为三角形ABC。

  三、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有三个顶点、有三个角;还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

  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习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还知道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师板书: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认识”学习视频回顾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三角形的认识——姜微微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四、课堂总结1、[课件演示]画一个三角形及一条底边上的高,旋转三角形。

  师: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看大屏幕,静静地回忆。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习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习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活动目标:

  1.能说出三角形的名称,感知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2.能从周围的环境中找出与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正方形、三角形每人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正方形,引出三角形,并利用蒙层功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自主探究如何将正方形变成三角形。

  教师:小朋友可以**选择操作材料,试一试用正方形如何变成一个三角形?

  幼儿操作、讨论、分享发现。

  小结:通过操作,我们发现对折正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变成三角形。

  二、分组操作,幼儿尝试用喜欢的标志把自己发现的三角形记录下来。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用一个正方形对折变成了三角形,那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呢?请小朋友**选择操作材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标志记录你的发现。

  小结:三角形都有3条边和3个角。

  三、通过希沃白板以游戏的方式,复习和巩固对三角形的认识。

  游戏一:通过七巧板拼成的图片,让幼儿找出图片中藏起来的三角形宝宝。引导语:请小朋友小眼睛认真观察并找出下面图片中藏着的三角形宝宝。

  游戏二:通过蒙层擦除,让幼儿分别辨别三角形,最后出示完整小动物。

  游戏三:帮助三角形找家。

  游戏四:比比谁能够快速的`找到三角形宝宝

  引导语:大家说说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过哪些像三角形的东西?

  引导幼儿观察、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游戏五:在各种图形中找出三角形。

  教师:请找出图片中的三角形,并把它放到三角形的家里。

  活动延伸:

  到幼儿园、家里再找一找三角形宝宝。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等概念.

  2.会将三角形按角分类.

  3.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

  2.难点: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中几乎随时可以看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本章我们将学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1.三角形的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呢?

  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面图形,这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边.如图:AB、BC、AC是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两边的公共点叫三角形的顶点.(如点A)三角形约顶点用大写字母表示,整个三角形表示为△ABC.

  (2)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概念: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如∠BAC.

  每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三角形中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与△ABC的内角∠ACB相邻的外角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1)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2)指出△ADC的三个内角、三条边.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ADC能写成∠D吗?∠ACD能写成∠C吗?为什么?

  (3)有人说CD是△ACD和△BCD的公共的边,对吗?AD是△ACD和△ABC的公共边,对吗?

  (4)∠BDC是△BCD的什么角?是△ACD的什么角?∠BCD是△ACD的外角,对吗?

  (5)请你画出与△BCD的内角∠B相邻的外角.

  2.三角形按角分类.

  让学生观察以下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并用量角器或三角板加以验证.

  第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第二个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第三个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所有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

  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3.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以下三个三角形,它们的边各有什么特点?

  经过观察,测量可知:第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互不相等;第二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AB=AC);第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

  (1)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如上图(2)AB、AC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

  (2)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问: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等腰三角形不一定都是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来分,可分为: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图9.1.6中找出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锐角三角边、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小结

  1.三角形的概念,一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内角,六个外角,和三角形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有2个,它们是对顶角,若一个顶点只取一个外角,那么只有3个外角.

  2.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为三类:

  ①锐角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

  ③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为:

  ①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②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只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的三角形.

  五、作业

  教科书第61页练习1、2.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和生活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尺寸不同的三角形6个。

  2、图形组成的实物图片4张。

  3、孩子人手3个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3的数数

  引领幼儿手口一致点数3的物体。

  通过点的横排、竖排,及三点随意排的点数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引出通过三点连线形成三角形。

  二、学习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三、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给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请幼儿一一找出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2、请幼儿从图形拼图中找出三角形,将图片一一出示。

  请幼儿观察说出这些图象什么?

  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东西。

  延伸活动:

  在区角里添置冰糕棒、吸管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3篇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

*

*)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

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

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反思3篇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反思1

  认识三角形是借助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过三角形和在四年级认识角、线段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故我首先让他们找生活中的图形并紧接着动手做三角形,从而感知三角形的特征,使学生明白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在具体的教学中,生与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还算顺利。

  在第二阶段,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重要关系过程中,由于是再现课,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结果,再加上我对这种情况的处理经验有限,所以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够深刻。

  今天这节课,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堂真正成功的数学课堂,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加上是再现课的原因,孩子一味地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回答问题,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却很模糊,甚至出现错误,这说明他们对是如何得出这句结论的过程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也反映了学生往往只注意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而忽视了连结这些知识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数学学习过程的这种学习模式,不是一时半会养成的,这是孩子在常年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错误学习模式。我现在带的是一年级数学,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时,很多孩子上来就列算式,只要看到数字,要么就加要么就减,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如果这种学习持续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做”题目,不会论述、思考、研究问题。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反思2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些实物图,让学生找三角形,在找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已有的经验(有3条边,3个角)进行判断,并对不是三角形的分别说出理由,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

  2、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在整堂课的讲解中,倡导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还继承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学生观察三角形,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引入三边关系,进而通过合作交流完成议一议,个人活动测量三边并从几个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中关注学困生学习时间把握不太好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困生学习,在学习认识三角形和动手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实践时用时较多,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要更考虑的多一些,要细化教学目标。既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落实。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反思3

  1、我用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和“应用与发展”,各个流程之间衔接紧凑,使本来比较零散的教学内容浑然一体,当旧的问题解决之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和对问题的探讨之中。

  2、数学来源于实际并运用于实际。我在揭示课题时从实际入手,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也从实际入手,在练习时也设计了一道实践题。这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教学真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在给三角形分类时,让学生先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等。

  4、在教学层次上,我深入浅出,讲练结合,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效果好。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3篇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1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及时演示,**:李老师还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验相联系,使生活数学化。

  2、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交流反馈时,我重点针对学生用到的两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反馈,通过提出:后面一种小棒搭成的三角形你是否满意,应该怎样才是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围成”,使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为后面的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埋下伏笔。

  (2)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随着学生的不断发现,完善并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比较中主动发现并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这里,老师有意识的选择小棒摆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的关注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既突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为下面再次操作提供标本,打下基础。】

  3、探索发现三边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重点之处,我承接上面的活动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习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设疑: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撞,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一定,在这样的思维矛盾下,自然的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

  (2)明确实验要求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根指定长度的小棒在小组里进行活动,任选三根围一围,并纪录好每次的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引发下一环节的探索发现。请学生汇报自己小组里实验的结果,并思考其原因:能否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同时结合多**动态演示各种围的过程,不仅直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保证了实验汇报的高效。同时我在黑板上分类记录下了四种所选小棒长度的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规律。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黑板上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轻松的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较长的边,这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但是为了突出“任意两条边”,我在这里,我针对6+4=10这个特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请学生思考:把4厘米换成多长的小棒就行了?有多少种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找出一个范围,在找这个取值范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即时运用三边关系。这一点在教学中忽略了,在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应该马上给学生一个实验的机会,可以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看看是不是和刚才的发现吻合。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了。

  【设计意图:到此,本节课关键处理,也是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学生“思考——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概括出结论, 因此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第三部分: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根据新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解决课始老师上班路线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李老师为什么直接从家到学校最近。这也是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变式。

  这两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3.创设小猴家造新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两根3米的木料,选择一根最合适的横梁。由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几种情况都有人选择,我并不急着说明,而是让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自己说服自己。通过争辩交流发现选择5米的横梁最合适。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学生活化。

  第四部分:欣赏感受,拓展延伸。

  最后我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过图片后都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因此,我就给予了学生展示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继续关于这一方面知识的充实,让学生把对数学的探究延续到课堂外。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

  说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行道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面呢?还是绿灯在上面?是不是大家都在心里画了个问号?没关系,当《开心词典》的主持人王小丫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选手也回答不上来。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太容易忽视身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是不是会觉得学习没用呢?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数学的价值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体现的更充分。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进行“再创造”,体验数学的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追求的。

  (教学内容):

  本着这一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我通过以情激疑——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拓展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且富有思考空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教材及学情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特性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本节课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观察、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所以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在三角形分类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三角形边、角的不同自我分类。由于三角形边的特征不容易发现,所以三角形的分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让学生身在数学情境中,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做”中体验与感悟。这就是我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疑问——引导探究,获得新知——多样练习,深化拓展所体现的。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鸟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创设了“鸟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学们,春天来了,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随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小鸟来到了图形王国,遇到了三角形,三角形忙上前打招呼:嗨,小鸟,今年筑巢还得我帮忙吧!接着,我问:同学们,猜一猜小鸟筑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鸟巢与三角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像刚才我提到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还是绿灯在上的问题一样,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它,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第一层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三角形的意义、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三角形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怎样用语言表述清楚、让大家听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首先通过**“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直接把这一认知冲突摆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前认知”的记忆。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我提出疑问: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有三条边一定是三角形吗?然后逐步出示如下图形(说课课件画出)让学生判断,学生看到图后,会对自己不准确的定义进行修正,可能会说,应当把三条边首位连接,这是我用课件展示围成的过程,使学生消除不正确经验的负面影响,同时顺利建立“围成”的概念。随即再让学生自己任选一组小棒摆三角形,体验围成这一重要思想,用简洁的话描述出三角形的意义,同时,为三角形分类做准备。这样,通过学生的说—辨—摆—说,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第二层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六个同学所拼的三角形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渗透分类思想。老师发现同学们拼的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但它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仔细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你能把你们拼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小组六个同学相互讨论,探讨三角形分类标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的倾听大家的意见,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拼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再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按边分,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我估计,按角分,学生能够顺利分成三类。而按边分,由于等腰三角形包含了等边三角形,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比较陌生,不会说出等腰三角形,可能会表述成不等边三角形和边相等的三角形两类,为了给学生形成直接的、正确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再通过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层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通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特性的应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者都用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奥秘?继而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框架的稳定,并通过体验四边形框架的不稳定,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篮球架、塔吊、自行车、都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小鸟做巢选有三个树杈的数枝,也是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保护鸟巢的安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环节多样练习,深化拓展

  多样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判断,捉迷藏,拼图形三个练习。

  其中,捉迷藏游戏,我创设了三角形和小鸟捉迷藏的情境,设计了先露出的一个锐角让学生无法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再露出一个角,这时我运用课件又露出一个角,还是锐角,使学生体验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特征。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一个练习,我安排了让学生拼图形,要求学生用小棒拼出各具特色的图形,但要包含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新学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冷静思考的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互长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一轮的课程**,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力与活力,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反思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本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数学,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去“做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本节课立足体现的。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初中数学三角形定理公式3篇

初中数学三角形定理公式1

  下面是对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勾股定理);

  ④直角三角形中30度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 、c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以上对数学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三角形》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

  说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行道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面呢?还是绿灯在上面?是不是大家都在心里画了个问号?没关系,当《开心词典》的主持人王小丫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选手也回答不上来。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太容易忽视身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是不是会觉得学习没用呢?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数学的价值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体现的更充分。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进行“再创造”,体验数学的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追求的。

  (教学内容):

  本着这一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我通过以情激疑——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拓展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且富有思考空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教材及学情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特性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本节课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观察、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所以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在三角形分类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三角形边、角的不同自我分类。由于三角形边的特征不容易发现,所以三角形的分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让学生身在数学情境中,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做”中体验与感悟。这就是我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疑问——引导探究,获得新知——多样练习,深化拓展所体现的。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鸟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创设了“鸟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学们,春天来了,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随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小鸟来到了图形王国,遇到了三角形,三角形忙上前打招呼:嗨,小鸟,今年筑巢还得我帮忙吧!接着,我问:同学们,猜一猜小鸟筑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鸟巢与三角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像刚才我提到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还是绿灯在上的问题一样,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它,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第一层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三角形的意义、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三角形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怎样用语言表述清楚、让大家听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首先通过**“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直接把这一认知冲突摆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前认知”的记忆。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我提出疑问: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有三条边一定是三角形吗?然后逐步出示如下图形(说课课件画出)让学生判断,学生看到图后,会对自己不准确的定义进行修正,可能会说,应当把三条边首位连接,这是我用课件展示围成的过程,使学生消除不正确经验的负面影响,同时顺利建立“围成”的概念。随即再让学生自己任选一组小棒摆三角形,体验围成这一重要思想,用简洁的话描述出三角形的意义,同时,为三角形分类做准备。这样,通过学生的说—辨—摆—说,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第二层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六个同学所拼的三角形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渗透分类思想。老师发现同学们拼的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但它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仔细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你能把你们拼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小组六个同学相互讨论,探讨三角形分类标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的倾听大家的意见,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拼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再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按边分,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我估计,按角分,学生能够顺利分成三类。而按边分,由于等腰三角形包含了等边三角形,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比较陌生,不会说出等腰三角形,可能会表述成不等边三角形和边相等的三角形两类,为了给学生形成直接的、正确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再通过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层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通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特性的应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者都用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奥秘?继而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框架的稳定,并通过体验四边形框架的不稳定,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篮球架、塔吊、自行车、都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小鸟做巢选有三个树杈的数枝,也是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保护鸟巢的安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环节多样练习,深化拓展

  多样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判断,捉迷藏,拼图形三个练习。

  其中,捉迷藏游戏,我创设了三角形和小鸟捉迷藏的情境,设计了先露出的一个锐角让学生无法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再露出一个角,这时我运用课件又露出一个角,还是锐角,使学生体验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特征。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一个练习,我安排了让学生拼图形,要求学生用小棒拼出各具特色的图形,但要包含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新学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冷静思考的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互长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一轮的课程**,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力与活力,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反思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本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数学,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去“做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本节课立足体现的。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幼儿的***。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几根冰糕棒?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识*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总结出来一句话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观察了解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特征。出示三种图形,**: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正方形有四条边,上下面的边长和左右两条边**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个图形像什么?等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非常的死板、机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很多老师越教越烦,还让很多幼儿越学越厌,那怎样才能使幼儿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欲望,也才能达到“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的目的。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3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连连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连连看活动能促进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增强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自己动手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传输过来的信号,当幼儿认知变为幼儿自己动手画图形的转变时,就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质量。

  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分别以下几点:

  1、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再复习和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种形状和特性。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让掌握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品准备:1.红、蓝、绿剪纸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6张。

  2.红、蓝、绿若3条。请N名小班幼儿上前进行“连连看”。

  知识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常见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挂“圆形、正方形、三角”灯笼识辨图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认识几何图形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脑想(想象)、连连看、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三种几何图形的区别。

  2、结束活动

  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一起做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几何图形。

  3、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形状。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

  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1、游戏法:

  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启发探索法:

  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3、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1)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图形拼图一幅。

  (3)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1)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2)看图拼图找三角形: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6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及时演示,**:李老师还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验相联系,使生活数学化。

  2、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交流反馈时,我重点针对学生用到的两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反馈,通过提出:后面一种小棒搭成的三角形你是否满意,应该怎样才是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围成”,使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为后面的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埋下伏笔。

  (2)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随着学生的不断发现,完善并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比较中主动发现并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这里,老师有意识的选择小棒摆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的关注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既突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为下面再次操作提供标本,打下基础。】

  3、探索发现三边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重点之处,我承接上面的活动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习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设疑: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撞,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一定,在这样的思维矛盾下,自然的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

  (2)明确实验要求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根指定长度的小棒在小组里进行活动,任选三根围一围,并纪录好每次的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引发下一环节的探索发现。请学生汇报自己小组里实验的结果,并思考其原因:能否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同时结合多**动态演示各种围的过程,不仅直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保证了实验汇报的高效。同时我在黑板上分类记录下了四种所选小棒长度的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规律。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黑板上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轻松的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较长的边,这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但是为了突出“任意两条边”,我在这里,我针对6+4=10这个特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请学生思考:把4厘米换成多长的小棒就行了?有多少种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找出一个范围,在找这个取值范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即时运用三边关系。这一点在教学中忽略了,在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应该马上给学生一个实验的机会,可以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看看是不是和刚才的发现吻合。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了。

  【设计意图:到此,本节课关键处理,也是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学生“思考——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概括出结论, 因此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第三部分: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根据新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解决课始老师上班路线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李老师为什么直接从家到学校最近。这也是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变式。

  这两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3.创设小猴家造新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两根3米的木料,选择一根最合适的横梁。由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几种情况都有人选择,我并不急着说明,而是让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自己说服自己。通过争辩交流发现选择5米的横梁最合适。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学生活化。

  第四部分:欣赏感受,拓展延伸。

  最后我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过图片后都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因此,我就给予了学生展示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继续关于这一方面知识的充实,让学生把对数学的探究延续到课堂外。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台,让学生在更**、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 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8

  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台,让学生在更**、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然后**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三角形》。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识。

  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然后**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长度的和 第三边。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于。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是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设疑等**,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教学**,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应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先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八册教材第40-41页《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

  三角形在*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②能过操作,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说明依据

  难点突破则是: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进行正确分类。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节课采用多**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学,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猜一猜”等环节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与发展、回顾整理四部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三角板、金字塔、彩色旗、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提出问题,归纳为①什么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由哪些部分组成?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④三角形怎样分类?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强调“三条线段”、“围成”二者缺一不可.

  2、观察: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不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说明理由(图略),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后,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能说出理由。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概念,真正成为概念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第二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组成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动手感知,然后自学课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三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设计**,生活中有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拉用硬纸板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学生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变形,使学生形象地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四部分: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怎样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在于怎样找出分类的标准。首先,将学生事先

  剪好的三角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给三角形分类?学生会踊跃地提出按颜色分类、按大小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只要说的有道理,都要一一给予肯定,重点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讨论、对比,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从而掌握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认识三类三角形。

  (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巩固与发展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老师书中夹的是什么三角形?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通过猜一猜使学生知道了露出一个直角的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的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通过师生互动,*等交流,形成了一种**、**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学习氛围。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通过回顾,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最后是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大屏幕所示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2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论。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

  “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

  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设疑等**,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

  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

  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教学**,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

  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 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

  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

  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

  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

  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

  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3

  《认识三角形》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随后的练习和例题中,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

  1.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必须创设生活化的现实情境。所以这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老师是数学活动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经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应用,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渔”体现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4

  小班优秀说课稿《认识三角形》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优秀说课稿《认识三角形》含反思教案吧。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教学反思:

  我这次开展的数学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三角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认识三角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三角形特征。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采用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这样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这次活动,幼儿参与性比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角形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活动目标,教师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8)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认识》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论。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

  “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

  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设疑等**,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

  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

  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教学**,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

  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 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

  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

  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

  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

  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

  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2

  《认识三角形》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随后的练习和例题中,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

  1.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必须创设生活化的现实情境。所以这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老师是数学活动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经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应用,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渔”体现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识*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总结出来一句话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观察了解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特征。出示三种图形,**: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正方形有四条边,上下面的边长和左右两条边**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个图形像什么?等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非常的死板、机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很多老师越教越烦,还让很多幼儿越学越厌,那怎样才能使幼儿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欲望,也才能达到“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的目的。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3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连连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连连看活动能促进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增强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自己动手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传输过来的信号,当幼儿认知变为幼儿自己动手画图形的转变时,就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质量。

  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分别以下几点:

  1、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再复习和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种形状和特性。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让掌握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品准备:1.红、蓝、绿剪纸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6张。

  2.红、蓝、绿若3条。请N名小班幼儿上前进行“连连看”。

  知识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常见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挂“圆形、正方形、三角”灯笼识辨图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认识几何图形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脑想(想象)、连连看、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三种几何图形的区别。

  2、结束活动

  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一起做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几何图形。

  3、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形状。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好!

  说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行道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面呢?还是绿灯在上面?是不是大家都在心里画了个问号?没关系,当《开心词典》的主持人王小丫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选手也回答不上来。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太容易忽视身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是不是会觉得学习没用呢?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数学的价值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体现的更充分。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进行“再创造”,体验数学的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追求的。

  (教学内容):

  本着这一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我通过以情激疑——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拓展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且富有思考空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教材及学情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特性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本节课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观察、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所以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在三角形分类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三角形边、角的不同自我分类。由于三角形边的特征不容易发现,所以三角形的分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让学生身在数学情境中,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做”中体验与感悟。这就是我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疑问——引导探究,获得新知——多样练习,深化拓展所体现的。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鸟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创设了“鸟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学们,春天来了,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随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小鸟来到了图形王国,遇到了三角形,三角形忙上前打招呼:嗨,小鸟,今年筑巢还得我帮忙吧!接着,我问:同学们,猜一猜小鸟筑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鸟巢与三角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像刚才我提到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还是绿灯在上的问题一样,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它,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第一层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三角形的意义、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三角形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怎样用语言表述清楚、让大家听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首先通过**“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直接把这一认知冲突摆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前认知”的记忆。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我提出疑问: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有三条边一定是三角形吗?然后逐步出示如下图形(说课课件画出)让学生判断,学生看到图后,会对自己不准确的定义进行修正,可能会说,应当把三条边首位连接,这是我用课件展示围成的过程,使学生消除不正确经验的负面影响,同时顺利建立“围成”的概念。随即再让学生自己任选一组小棒摆三角形,体验围成这一重要思想,用简洁的话描述出三角形的意义,同时,为三角形分类做准备。这样,通过学生的说—辨—摆—说,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第二层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六个同学所拼的三角形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渗透分类思想。老师发现同学们拼的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但它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仔细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你能把你们拼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小组六个同学相互讨论,探讨三角形分类标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的倾听大家的意见,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拼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再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按边分,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我估计,按角分,学生能够顺利分成三类。而按边分,由于等腰三角形包含了等边三角形,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比较陌生,不会说出等腰三角形,可能会表述成不等边三角形和边相等的三角形两类,为了给学生形成直接的、正确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再通过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层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通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特性的应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者都用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奥秘?继而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框架的稳定,并通过体验四边形框架的不稳定,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篮球架、塔吊、自行车、都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小鸟做巢选有三个树杈的数枝,也是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保护鸟巢的安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环节多样练习,深化拓展

  多样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判断,捉迷藏,拼图形三个练习。

  其中,捉迷藏游戏,我创设了三角形和小鸟捉迷藏的情境,设计了先露出的一个锐角让学生无法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再露出一个角,这时我运用课件又露出一个角,还是锐角,使学生体验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特征。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一个练习,我安排了让学生拼图形,要求学生用小棒拼出各具特色的图形,但要包含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新学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冷静思考的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互长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一轮的课程**,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力与活力,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反思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本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数学,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去“做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本节课立足体现的。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设疑等**,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教学**,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三角形》。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识。

  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然后**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长度的和第三边。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于。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是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

  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1、游戏法:

  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启发探索法:

  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3、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1)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图形拼图一幅。

  (3)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1)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2)看图拼图找三角形: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 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

  不错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 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不错的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

  不错的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0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应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先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八册教材第40-41页《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

  三角形在*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②能过操作,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说明依据

  难点突破则是: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进行正确分类。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节课采用多**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学,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猜一猜”等环节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与发展、回顾整理四部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三角板、金字塔、彩色旗、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提出问题,归纳为①什么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由哪些部分组成?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④三角形怎样分类?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强调“三条线段”、“围成”二者缺一不可.

  2、观察: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不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说明理由(图略),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后,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能说出理由。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概念,真正成为概念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第二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组成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动手感知,然后自学课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三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设计**,生活中有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拉用硬纸板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学生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变形,使学生形象地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四部分: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怎样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在于怎样找出分类的标准。首先,将学生事先

  剪好的三角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给三角形分类?学生会踊跃地提出按颜色分类、按大小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只要说的有道理,都要一一给予肯定,重点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讨论、对比,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从而掌握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认识三类三角形。

  (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巩固与发展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老师书中夹的是什么三角形?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通过猜一猜使学生知道了露出一个直角的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的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通过师生互动,*等交流,形成了一种**、**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学习氛围。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通过回顾,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最后是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大屏幕所示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台,让学生在更**、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然后**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台,让学生在更**、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 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3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及时演示,**:李老师还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验相联系,使生活数学化。

  2、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交流反馈时,我重点针对学生用到的两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反馈,通过提出:后面一种小棒搭成的三角形你是否满意,应该怎样才是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围成”,使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为后面的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埋下伏笔。

  (2)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随着学生的不断发现,完善并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比较中主动发现并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这里,老师有意识的选择小棒摆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的关注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既突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为下面再次操作提供标本,打下基础。】

  3、探索发现三边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重点之处,我承接上面的活动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习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设疑: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撞,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一定,在这样的思维矛盾下,自然的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

  (2)明确实验要求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根指定长度的小棒在小组里进行活动,任选三根围一围,并纪录好每次的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引发下一环节的探索发现。请学生汇报自己小组里实验的结果,并思考其原因:能否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同时结合多**动态演示各种围的过程,不仅直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保证了实验汇报的高效。同时我在黑板上分类记录下了四种所选小棒长度的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规律。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黑板上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轻松的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较长的边,这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但是为了突出“任意两条边”,我在这里,我针对6+4=10这个特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请学生思考:把4厘米换成多长的小棒就行了?有多少种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找出一个范围,在找这个取值范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即时运用三边关系。这一点在教学中忽略了,在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应该马上给学生一个实验的机会,可以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看看是不是和刚才的发现吻合。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了。

  【设计意图:到此,本节课关键处理,也是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学生“思考——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概括出结论, 因此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第三部分: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根据新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解决课始老师上班路线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李老师为什么直接从家到学校最近。这也是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变式。

  这两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3.创设小猴家造新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两根3米的木料,选择一根最合适的横梁。由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几种情况都有人选择,我并不急着说明,而是让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自己说服自己。通过争辩交流发现选择5米的横梁最合适。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学生活化。

  第四部分:欣赏感受,拓展延伸。

  最后我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过图片后都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因此,我就给予了学生展示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继续关于这一方面知识的充实,让学生把对数学的探究延续到课堂外。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幼儿的***。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几根冰糕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