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精选1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描写的景、事、物,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
2、品味鉴赏平淡自然的语言。
3、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关键词,逐步提高赏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作者借助景、事、物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品味赏析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点点滴滴的雨,淅淅沥沥的雨,飘飘洒洒的雨,充盈着诗人的内心,也撩拨着我们的情愫。请说出写雨的古诗句。学生自由发言。
春夜喜雨,天街小雨,杏花春雨,巴山夜雨,连江寒雨,渭城朝雨,当然,还有昆明的绵绵细雨。
出示文后的诗句,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二、读一读
朗读诗句,说说诗中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象。
引导学生抓住“行人”“苔痕”“浊酒”“沉沉”,归纳出“雨中景”“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
三、画一画
(一)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情?分小组完成,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1、雨中景: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棉。
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如何鲜活、立体地描写景物的,赏析景物美,滋味美。
这些特有的景物装点着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清新,自然,美好,和谐,让我们产生一种“我想去昆明”的冲动。想不想去,想去,那就随着汪曾祺文字畅游一番吧。
2、雨中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我和德熙。
分析作者如何进行人物描写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征。
3、雨中事:卖杨梅、送缅桂花、酒店小酌。
赏析人情美,氛围美。
这些人是平凡的人,这些事是普通的事,犹如我们的日常,读来亲切温暖,饶有情趣,不知不觉,作者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这方土地,爱上了这里的风俗人情……,并且爱的深沉。不
四、想一想
这些景、这些人、这些事,让这个温婉的季节充满温情。跳读课文,锁定最能概括雨季特点的句子。
引导学生找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五、议一议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3、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2、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4)学生自由练读。
2、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
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品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2、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1)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2、简析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五、课堂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六、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汪曾祺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
◆教学反思
略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
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
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提问1.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2: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也才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5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
三、 布置作业
(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 师生齐读课文。
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6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6: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7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展开全文阅读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体会肖像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 联系背景材料,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五个要点三个重点展开,“名、时、地、评、作”。重点在于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请同学代表发言。
三、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识记生词
yǒu zhì gù xuān xī rú sì gān gà
黝黑 滞留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 尬
chì liǔ cāo tiáo qióng zèng àng àn
炽热 一绺 粗糙 失调 穹顶 锃亮 盎然 黯然
Jīn hàn mào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器宇: 气概、风度
禁锢: 束缚、限制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2.初读感知
托尔斯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 )的托尔斯泰。
用标题透视法,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语,并用课文的例子说明理由。如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私奉献的、高深的托尔斯泰。
四、研读赏析
1.品读课文:请划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句子和评价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比如第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反衬
平庸丑陋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欲扬先抑
说明
大众化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
人民同命运
明确:可见本文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形似与神肖妙处。
五、拓展训练: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描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托尔斯泰是否已在你的头脑里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绘出这位伟人的肖像。
二、探究课文
精读6-9段,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提醒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阅读理解)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2.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 如何理解秋“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明确:对联评价:(附教师对联)“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话战争 几云涌动全凸见/怜安娜 满腹忧愤总关情”“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须发、浓眉、小眼睛 过目难忘/童年、少年、夫战争 四海扬名”“名声显赫万人仰
四、拓展训练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肖像画”。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1) 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
(2) 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
五、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 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10
一、常识部分:
1. 作家作品:
《巴东三峡》的作者是刘大杰(1904——1977),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周庄水韵》的作者是赵丽宏,是当代作家,本文选自《散文选刊》(20__年第7期)。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作者是冯君莉,是当代作家,天津人。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
《走进纽约》的作者是刘成章,当代作家,陕西延安人。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二、课文的理解分析:
《巴东三峡》
1. 解题:我们曾学过郦道元写的《三峡》,那是一篇文言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是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刘大杰写的,那美丽的三峡令人向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泛舟观赏,留下赞美的文章,《巴东三峡》就是一篇文笔非常好的游记。“巴东”是指四川东部,“三峡”是指我们的母亲河——万里长江上的一段最为雄伟壮观的景象“山水画廊”。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它共长193公里。
2. 结构:本文按照作者的游踪顺序,由湖北的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总述三峡水的的险恶形势和作者的感受。
第二部分(3—6):详述作者游西陵峡的经过。
第三部分(7—8):详述作者游巫峡的经过。
第四部分(9):详述作者游瞿塘峡的经过。
第五部分(10):写游后作者的心情。
3. 内容:这是一篇内容翔实的山水游记。作者叙述了经过长江三峡沿途所见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开头引用民谚渲染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叙述自己的感受:叹其奇伟,恐其险恶。特别强调巫峡最为险恶。接下来,按照逆流而上的顺序,写西陵峡山势之高低和水势之缓急,还具体描绘了它的四段景色:略写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详写灯影峡两岸的景色:江北险而无味,江南玲珑秀丽;又详写了崆岭峡的险峻形势:山横江中水极窄,崆岭滩险如鬼门关,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上水行船难过;再写米仓峡(兵书宝剑峡)山崖高峻,昭君村,峰峦如聚。三峡中最美的一段是巫峡,所以作者在7、8两段里详尽的描述了巫峡水险山高,云雾多变的奇美景色。作者在写游瞿塘峡的经过时,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山水,又侧重描绘了两岸的人文景观: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作者以叙述自己走出三峡后“脱去危险”的愉快轻松,来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4. 主题: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详尽的描绘了我国的长江三峡的雄伟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5. 特点:①依次描述,层次分明。②抓住特征,详略得当。③多种手法,生动形象。④恰当引用,画龙点睛。
《周庄水韵》
1. 解题:这也是一篇游记。周庄,是一个镇名,在江苏苏州城东38公里处,昆山市西南33公里,在上海大观园旁的淀山湖畔,是“中国第一水乡”,“水韵”是指水的情趣。是作者在三次游了周庄后写出来的。
2. 结构:全文共有6 个自然段落,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略写前两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5——6):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
3. 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童话般的神奇。
4. 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5. 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景物。
积土成山
1、丰富的字词——用
① 生字:
袅niǎo 崆k ōn g 浣h u àn 秭zǐ 瞿q ú 巅d I ān 夔k u í
滟y à n 滪y ù 橹lǜ 斑bān 斓l án 眩x u àn 谛d ì
娴x ián熟s h ú 璀cuǐ璨càn 湛zhàn 恬tián 逶wěi 迤yí
安谧mì 牦máo牛 潸shān然 娓wěi 繁衍yǎn 篝gōu 火 砭biān
脍kuaì 炙zhì 巉chán 擎qíng 皑ǎi 镢jué 烙lào印 镳biāo 炽chì
②多音字:
削xiāo 削皮 横hèng 横暴 哈hā哈哈大笑 抹mò拐弯抹角
xuē 剥削 héng 纵横 hǎ哈达 má 抹布
③词语:渺小 奇伟 清寒 斑斓 迷离 炫目 晶莹 参差 谛听 娴熟 摇曳 璀璨 凝重 缤纷 勾勒 颠簸 戈壁 肃穆 涟漪 妩媚 震慑 伫立 粗犷 安谧 篝火 沟壑 谦卑 灵感喧嚣 炫耀 猥琐 赫然 袅袅不断 如泣如诉 瞬息万变 稍纵即逝 扑朔迷离 海市蜃楼 潸然泪下 得天独厚 脍炙人口 自然而然 安家落户 世外桃源 虚无缥缈 超尘脱凡 重峦叠嶂 微不足道 自惭形秽 眼花缭乱 分道扬镳
2、精彩的描写句
① 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赏析: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语,运用排比句式突出了江水之险。语句整齐简短,给人深刻的印象。
②山的好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赏析: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峰有了人的动作,化静为动,显得生动有趣。
③“上有六龙回曰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李太白这几句诗,写得深,写得活现;没有夸张,没有虚伪,完全是写实,把巫峡这一段险恶奇伟的形势,表现出来了。
赏析:本句恰当引用了李白的诗句,生动地突出了巫山险恶奇伟的形势,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且使语言富有文采。
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赏析: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两个比喻的连用,与庐山的对比,突现了巫山云雾的神奇有趣。
⑤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赏析:此句细腻地描写出水声的婉转柔和,比喻巧妙恰切,语言优美动人,引起人无限的遐思。
⑥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色种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赏析:此句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青海湖独具的魅力:“蓝”。先用排比句描写出湖水的独特,然后联用两个比喻,生动传神地写出湖水的明净、深湛、温柔恬雅的特点。语言极为美妙动人,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也试一试吗?请做仿写练习:
① 以“树的奇,________”开头仿写第①句。
②以“车流”为话题仿写第②句。
③以“桃花”为话题仿写第③句。
④仿照第④句的两个比喻句,请你再写出两个比喻句来表现巫山云雾的神奇多变。
⑤以“细细谛听,乐曲_____”开头仿写第⑤句。
⑥以“雨后蓝天的美,____________”开头仿写第⑥句。
⒊多彩的语文常识——赏精美的古诗谚语
①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猴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②青滩叶滩不算滩,空冷才是鬼门关(谚语)
③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
三、精段阅读——究
(一)《巴东三峡》中描写巫峡的两段文字,可带着以下几个问题精读。
1、 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2、文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 巫峡的江水、山和云的特点各是怎样的?、 文中两处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4、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练习仿写。
5、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6、请以导游的身份向父母或朋友介绍巫峡的景致。
(二)《周庄水韵》第4-6段可从以下几点探究。
1、 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作者为什么略写前两次而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
3、 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之处,并练习仿写。
5、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的?
6、作者通过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是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7、如果你去周庄,你会对周庄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为什么?
二单元学习的知识点:
(一)常识部分:
1. 作家作品:
《北京喜获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体裁是消息,作者是许基仁、刘广、林榕均,这三个人都是《人民日报》的记者。本文选自20__年7 月14日《人民日报》。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记者。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是记者。本文选自《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8年第九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记者。本文选自《晚报文萃》1990年第5期。
文体知识:新闻作为一种文体是目前世界上发表量、受众最多的文体,它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其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它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通讯。
(1)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点:
消息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结构: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中)。
(2)特写及其特点:
特写也叫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采用文学手段,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二)基础知识部分:
1. 应掌握的字词: 萨sà矜j īn阪bǎn噙qín翩piān淇qí冉rǎn
簰pái梭suō苟gǒu籼xiān蕊ruǐ矢shǐ钵bō
2. 多音字:
bó停泊 shuài率先 qǔ歌曲 ái挨打
pō 水泊 lǜ 圆周率 qū弯曲 āi挨家挨户
3. 形近字:
崖yá悬崖 失shī损失 遗yí遗留 籍jí籍贯 冉rǎn冉冉 擒qín擒拿
涯yá天涯 矢shǐ矢志 遣qiǎn 遣送 藉jí狼藉 再zài再见 噙qín噙泪
4. 词语(课文注解以外):据自己的词语积累量和对文章理解的需要归纳。
例如:急流勇退、冉冉、率先、穿梭、同期声、截止、丰硕
(三)课文的理解分析:第一篇:《北京喜获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
1. 解题:这是一篇消息。正标题是“北京喜获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下面的一行字是副标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正标题概括了报道的中心事件,用一个“喜”字贯穿全文;副标题突出了中国得票数之多,充满自豪。
2. 背景:申办奥运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990年7月,邓小平视察北京亚运村时提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1993年开始首次申办,到20__年7月13 日申办成功,“申奥”一直是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话题,为“申奥”贡献力量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行动。现在中国已具备了办奥运会的各个方面的条件,相信20__年的奥运会在我国一定会开的最完美、最壮观、最成功。
3. 结构:
第一部分(1——2):导语。概述了报道事件中的核心内容:中国以绝对优势赢得了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
第二部分(3——11):主体。用足够的材料和典型的事例将导语部分具体化
第一层(3):说明中国的态度。(认真履行承诺,办好奥运会)
第二层(4——5):报道了两轮投票的情况。
第三层(6——11):报道了中国人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映。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略粗的黑体字 )叫电头,主要是交代消息的来源,反映消息迅速及时,背景和结语都蕴涵在主体里。
4. 内容:开始作者先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中国人申奥成功后的无比喜悦和无比激动之情,又用一组确凿的数据展示中国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接下来是各界的反映。
5. 主题: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兴奋的心情。
6. 特点:语言简洁明了,如:“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的“该”字,就写出了无限的感慨。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如:写刘淇对记者说,“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要永远保存下去”的细节,说明了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1. 解题:这是一篇特写,“别了”是告别,“不列颠尼亚”本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题目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 背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历的一件大事,这样的报道有很多,而较完整的反映英方撤离的情景的一篇。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此文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 结构:第一部分(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降落,接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相当于导语部分。
第二部分(2——11):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以及有关背景资料。这也是文章的主体。
3. 内容:本文开门见山的点题,然后记叙了英国的告别仪式。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6点15分举行英国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下降,五星红旗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4. 主题:这篇特写性消息,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5. 特点: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加大了文章的容量;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1、丰富的字词,请你积累
⑴生字殉忱拈隘拙讹圩契悯摞阀躬
⑵多音字
薄担觉解乐重应还尽得曾强宁恶佛提铺挑累率发干活称落要塞
(3)词语
殉职 热忱 狭隘 鄙薄 不足道 费解 推敲 斟酌 文雅 逻辑 时髦 规范 圩堤 失意 恩惠 训诫 诞生 亲躬 捷径 裨益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漠不关心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七月流火 不假思索 头头是道 娓娓动听 平易近人 不以为然 满不在乎 七月流火 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小心翼翼 循规蹈矩 疲惫不堪 筋疲力尽
2、 精彩的句子,请你欣赏
(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3)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4)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5)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 多彩的语文常识,请你了解
(1)“议论文”知多少
(2)认识白求恩
(3)《诗经》知多少
(4)认识“孔孟曾”
阅读向来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我们为同学们精选了课文中的几个重要段落,看看你的阅读能力到底如何。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审题,深入探究,让阅读能力更上层楼。
[更上层楼]
(一) 阅读《纪念白求恩》2、3段,探究下列问题。
1、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不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选段是以议论为主的段落,其议论中心的概括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句连续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一个不”,请将其改为一般陈述句,试比较一下表达效果。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在用词上极其讲究,揣摩第①句加线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对白求恩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为什么?请在横线上简要回答。
(1)白求恩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求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求恩医生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选段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要
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小说知识提要
1、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相对于诗歌、散文、戏剧而言)
2、 三要素:
A、人物:1、了解人物的刻画方法:描写类: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人物描写来把握,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3、景特烘托:烘托心情或处境或命运,渲染气氛,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B、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展现人物思想的载体: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文章划分层次按此。
C、环境:人物生存的时空:自然环境:自然的时空景致;社会环境:人物生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代观念,法律,道德伦理等。
二、 四文的对比表
篇目 作者及出处 大体内容及中心
鲁提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 小说通过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前后情节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嫉恶如仇、伸张正义、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英雄人物形象,表达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
范进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疯癫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物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了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乃至整个封建社会。
选举 秦文君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小说围绕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主要记叙了墙外噪音影响孩子们正常上课及林武翔被子砸伤之事,以鲁艳青、贾里为代表的同学积极发起并处理这些小波折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活泼、热情、积极。并告诉我们:人生滋味是多味的,人不可能天生是伯乐。
山米 贝尔斯 小说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它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表现了祖孙两人的倔强与爱心。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关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沟通。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提要:事理说明文
一、说明文内容提要
1、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未来的桥》;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接语言:文艺性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
※ 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是 的B或 的B,叫A。
※ 作诠释: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事物特征作一般性解说。
※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这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 引资料: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求对事物进行周密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而且要求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的特征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不夸张。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进行修饰和限制上。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的“大约”“可能”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不敢完全肯定我国古籍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古老的桥的记载。所以要加上这些修饰词。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雨林的毁灭》一文6——10段,完成下列问题。
1、所选语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动用了的 顺序进行具体说明。
2、第7段用 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绿色植物和海藻的作用,即
3、第8段说明对象是 ,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阐明它们能从空气中摄取大量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的作用非常大。
4、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这一段 按顺序进行说明。第 句总说,第 句分说,第 句总说。
5、请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为“光合作用”下个定义,或用图表方法来说明“光合作用”。
2、 读了所选语段,你一定认识到保护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重要性,那么,请你设计两条保护地球多样性的标语,要求语言优美且容易接受。
A、 。
B、 。
(二)、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倒数第二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所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2、这一段中表明举例子的词语有 、 、 ,这样定的作用是
。
3、若奖“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一句中的仅字去掉,句意有什么变化?
4、这一段文字列举了三个事例,其安排顺序是( )
A、 由个别到一般 B、由一般到个别 C、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D、按古今中外的顺序
5、这一段列举的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依次)说明的( )
A、 从花瓣、花色、品种三方面 B、从大花、小花、草花三方面
C、从木本、草本、一年生三方面 D、从花色、品种、花瓣三个方面
6、这一段共9句话,选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现代文阅读指导现代文阅读之方法篇
一、考什么?
1.文本解读:⑴主要内容;⑵主题思想;⑶结构层次。
2.语言品析:⑴关键字词;⑵重要语句。
3.模仿创新:⑴句式仿写;⑵评价探究。
二、总纲
㈠读文
1.文章的题目;
⑴题目隐含的信息:①重要内容;②写作对象。
⑵说说题目好在那里?
方法:一般分析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联系文章的主题。
2.文章的开头;
作用: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起下文。
3.文章的中间;
作用:⑴独立成段的是过渡(承上启下);⑵段末的总结句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4.文章的末尾;
作用:⑴篇末点题,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⑶首尾呼应。
㈡解题
1.法则: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⑴用原文语句回答:摘录全句。⑵用自己的话回答:截取关键字词作为答题要点。
2.解释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方法:⑴语素分析;⑵同义替代;⑶喻义还原;⑷贬词褒用。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多为比喻句)的含义。
方法:从修辞角度分析,一般是为喻体找出本体,将比喻句转换为陈述句,即句式转换。
三、小说的阅读
1.简述故事情节。
方法:⑴谁(为什么)干什么(怎么样);⑵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线索。
⑴明线(主要内容);⑵暗线(主题思想)。
3.主人公。
一般说来,作者想歌颂或要批判的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4.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⑴外貌(肖像、神态、衣着)描写;⑵动作(行动)描写;⑶语言描写;⑷心理描写。
5.环境描写。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
6.主题。
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中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四、说明文的阅读
1.说明对象(注意区分:全篇还是局部)
2.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是事物说明文,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3.说明的主要内容
A、事物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B、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上两类常见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即说明文中的描写)。
⑵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往往是该段所要说明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和生动
⑴准确:常以 "加点字能否删去"的形式出现。答题规范:不能删去,"(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生动:主要的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五、议论文的阅读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收篇。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㈣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语文版八册上册第六、七单元复习提要
文章内容提要:篇目 作者及出处 内容中心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韩柳” 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水、游鱼、树木、岸势,着意渲染了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情感。
承天寺 :苏轼,北宋文学家,“三苏” 描绘了自己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恒山记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的实践精神。
满井游记: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三袁”公安派 作者通过描写早春满井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写景细腻,高喻工巧,语言俏丽,有春风拂面之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曹刿论战: 左丘明,春秋时期,《左传》 记叙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紧扣曹刿的一言一行,阐述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战略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
干将莫邪: 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搜神记》 记叙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为父报仇巧遇侠客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经过,表出了他的复仇心理及侠客的智勇和侠义心肠。
劳山道士: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 记叙了一个姓王的读书人到劳山师学习道家法术的故事,揭示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的道理。
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诗圣,诗史子美,杜陵野老 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才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诗人边塞诗人 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剑南诗集》 写于乾道三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渔家傲: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通过对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的描写和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应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浣溪沙: 苏轼号东坡居士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易老而叹息,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观刈麦 :白居易、香山居士 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赤壁 :唐代文学家、小李杜 借一支断刊戟引发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抑郁之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文学家《正义歌》 诗人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已亥杂诗: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者辞官后的离愁别绪及诗人从自然界景物的转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山坡怀•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朝散曲家 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
默写试题(略)
阅读举例《小石潭记》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本文写作思路
6、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7、 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8、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9、 潭水有什么特点?
10、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1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1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词。
(1)①举( )②曾( )③作( )④出( )⑤恒( )
(2)畎亩①( )②是人也( )③空乏( )④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3、 用原文回答。
① 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② 阅读第二段说说历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哪些痛苦的磨练?这种磨练跟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这些人在思想上经受的磨练是什么?
③ 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④ 根据全文作者归纳的观点是什么?
4、 选文第三段通过一正一反的论证,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5、 文中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中与《曹刿论战》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是谁?
《曹刿论战》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 又何间焉 立有间 ②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③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解释。
①驰( )②鄙( )③糜( )④孚( )⑤福(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 用原文回答。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
②“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事?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是什么?④第二段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肉食者鄙”
⑤“取信于民”是针对什么所说的? 5、在文中找出《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
6、从文中看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7、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8、“既克,公问其故”此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9、试概括第二段的中心。
10、第三段曹刿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哪两个方面的原因,因自己的话概括,并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1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鼓作气”到“故克之”所阐述的观点。
12、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13、读了这篇文章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生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得超过30个字)。
1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历你最崇拜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
1、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
3、 这篇幅短文写了一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4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的古诗句有 “ ”(2分)
5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 。(3分)
6、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请选出来,然后谈点看法吧!(3分)
答: 。
7、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8、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括号内的字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念无与乐者
10、这篇幅短文写了一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11、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的古诗句有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请举两句)
12、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3、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请选出来,然后谈点看法吧!
14、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作文复习指导
为便于操作,我们再从六个方面略加说明。①醒目的标题。标题醒目,是整篇文章的一个亮点。仅这一点就能使阅卷者为之瞩目,并对尚未谋面的文章产生较大的好感。先声夺人,这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种极有效手段。②精彩的开头。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境。③意味深长的结尾。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④深刻的议论。一段甚或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⑤动人的细节。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那么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只有抓住了"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⑥美化的文面。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
字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篇段合乎款式,字数合乎规定,等等。
画龙点睛 精心拟题
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
(2)借代
《人生需要掌声》 “掌声”代“鼓励”
(3)层递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4 比拟
(5)对偶
(6)对比
(7)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 《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10)顶真(11)反语(12)仿拟(13)引用(14)反复(15)通感
善于引用 (1)引用诗词(2)引用歌词
3、借用符号
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1、循规蹈矩 2、着意求新3、逆向求异
4、深入开掘 5、咏物意蕴6、画龙点睛
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话题与材料脱节,另起炉灶,立意偏颇。话题作文最要紧的扣住主题,但一些考生却去写毫无关系的事情,结尾又不点题。文体不限,并非不要文体。有些考生写出“四不象”的作文,各种表达方式不恰当地组合在一起,前面看像记叙文,后面看又像议论文。这种“大杂烩”自然影响到文章中心的表现,进而影响到对文章整体水平的评价。
2、所用材料陈旧,或所编故事不合生活逻辑,过份夸张、失真,有不少套用现成的材料。一些考生有的叙事空洞,苍白无力;有的胡编故事,经不起推敲;有的叙述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
3、论题太大,议论空泛。一些考生的文章自始至终没有点明论题,观点不鲜明,论证不严密,举例不典型,甚至全文没有一个清晰的论据,全是自己的话翻来覆去地讲,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
4、看重创新,有时弄巧成拙。
5、所拟题目不能准确传达所给材料的主题信息,文题不统一。
6、其他:错别字、语句不通、漏拟题目、字数不足、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二、检查生字和新词学习情况,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溺 佃农 劳碌 私塾 周济 宽厚 仕慈 连夜 慰勉 不辍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文章共有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思念母亲,表达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读课文,再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1、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乐于助人)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 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提问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
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
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
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
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
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
三、整体感知,了解“蝉” “蝉之烦”
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 (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
“蝉之恕”
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
(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
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
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了赞美之外。也意在唤醒人类向蝉学习:好好过活,热爱生命;理解、尊重蝉)
“蝉之悟”
1.我们已经了解到蝉的生命的意义了,那么老师要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对待自然万
物,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只有人类的生命和事业才是有意义的吗?人类如何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进而关爱)
2.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的贬抑,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褒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是褒扬显得尤为突出)
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
五、作业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要对周瘦鹃说的吗?请写下来,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这是对课堂的迁移,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种扩大,取得互文解读的效果。
在大热的几天里,一天到晚,总可听得蝉声如沸,小园里树木多,所以蝉也特别多,便织成了一片交响乐,简直闹得人心烦意乱。天气越热,蝉也越闹,清早就闹了起来,直闹到夕阳西下时,还是无休无歇。听它们的声音,似乎在唤“知了!知了!”所以蝉的别名就叫知了。但不知它们成日的唤着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周瘦鹃:《苏州游踪》】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一、提示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自主总结传记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自己要记述的对象设计适宜的写作方式。
二、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记言述行,展现人物风貌。
三、引导学生学习在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想象,适当描写,增强传记的生动性。
四、通过学写传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思考人生经历,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通过记言述行,展现人物风貌
教学过程:
一、认识传记
传记是对人物的生平进行系统记述的一种文章体裁。
小传因其记事比较简略、篇幅比较短小,事件典型,特点鲜明,初中生入手练习比较适宜。
例文赏析,感知小传的特点:
舒舍予,子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老舍《著者略历》
学写传记,要根据所写的对象确定写作方式。从传记记述的对象来看,一是为别人作传,二是自传。如果是为别人作传,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记述普通人,二是记述名人。为身边的普通人写传记,首先要仔细观察人物的言行,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所写对象的生活经历,做到知人而更知心,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真实形象。为有成就的名人做传记,一般需要全面了解所写人物的信息,因此,不仅需要阅读相关书籍,还可以借助网络搜集资料。如果是写自传,相比较而言写作准备的过程比较容易,但是要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有特色,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人生见解,还是需要在材料的选择与提炼方面下一番功夫。
二、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传记撰写要体现真实性
要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以真言取信,以真感人。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传记要忠实于生活,不能虚构或者粉饰。
传记可以引用一些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这些资料可以是书面材料,如《美丽的颜色》中引用的居里夫人的日记、自传等。也可以是人物的鲜活的语言。只要这些资料准确真实,就能让读者信服,也更容易感动读者。
作者有时要发表议论,应注意评论的准确公允,不可以夸大其词,也不可矮化人物。《美丽的颜色》中评价居里夫人时这样说:“她独自一人就是一家工厂。”这样的评价生动形象,内涵又极其丰富。
(二)传记撰写要体现生动形象性
传记要有生动形象性,这样传记才有感染力。不能写成一份人物简历,仅有一些基本信息,激发不起读者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使传记体现生动形象性呢?
首先,选择的事例要典型,能够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品质。
其次,记述人物的言行要精当,要有能凸显个性的细节描写。
最后,写好传记还需要作者发挥合理的想象,再现所写人物的生活场景,给读者以现场感。如《美丽的颜色》结尾处,作者发挥想象,细腻地描写了居里夫人在静夜的黑暗中欣赏镭的荧光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也更加深刻。
(三)传记撰写要有读者意识
要想一想写的传记给谁看,不一样的读者群,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传记的写作内容的确定与表达方式的选择。
例如:为班上的一位同学作传,由于读者基本是熟悉的同学、老师,如果只写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事,文章便会平淡无味,这就需要选择一些少有人知且有表现力的事来写。同时,如果能表现出传主“众所周知”个性之外的“另一面”,文章就容易出彩了。
(四)传记撰写要有创新意识
人物传记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叙述角度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创新,也包括文本传播交流方式的创新。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分享交流,互动参与。这样可以让作者、读者与传主进行多向性对话,文本也可以在对话中不断修改润色。
三、传记和写人记叙文的区别
传记多用叙述,常用概述,具体描写要适度;写人记叙文多用具体描写,辅以概述。
传记常要详细说明时、地、事,力求准确;写人记叙文则大致交代即可。
四、学生写作实践一
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600字。
提示:
(一)与你要写的家人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二)既要有概括性的介绍,也要选择几个重要事件,描写言行细节,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三)写完后给传主看一看或读给他听,听听他的意见,做些修改。
五、学生写作实践二
用欣赏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择一位,深入交流,为他写一篇小传。不少于600字。
提示:
(一)要了解自己想写的同学的个性特点,更要尽可能理解其内心世界。
(二)不要面面俱到,而应根据要着重表现的特点,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言行。
(三)写完后,可以全班合作举办一次主题为“我们”的小传展览,进行共同修改。
六、板书
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传记撰写要体现真实性
(二)传记撰写要体现生动形象性
(三)传记撰写要有读者意识
(四)传记撰写要有创新意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理解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是怎样的一件艺术作品。
2.学习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请问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明确:《清明上河图》。这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于世的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学习《梦回繁华》,或许能解答你心中的疑问。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
积累词语:
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簇拥(cù)漕运(cáo)舳舻(zhúlú)沉檀(tán)摄取(shâ)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yì)
工:善于,擅长。设色:(绘画)涂色,着色。田畴:田地,田野。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孔道:必经之道。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遒劲:雄健有力。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一、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提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2)介绍作者与作画背景。
第三部分(3~4)介绍画的内容材质、大小、色彩、特点与整体内容1.介绍画的材质、大小、色彩、特点与整体内容2.具体介绍画的内容⑴近郊风光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⑶汴梁市区的街道第四部分(5):画法、风格与价值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解读。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介绍这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3.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案设计 篇15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也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二、学习《春望》
(一)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三)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四)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再想想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了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三、布置作业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颈联:叙事 眷字思亲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24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修辞角度)
②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内容)
二、学习《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前两句是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是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象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象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渔家傲》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二)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吗?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三)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雁门太守行》
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赤壁》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描写:梦中所见所闻(瑰奇雄伟)抒情:理想和抱负(渴望自由、辛苦求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